论经济类课程的教学困境及阶梯式教学策略——以中职会计专业为例

2022-12-06

1 引言

职业教育在其办学过程中, 要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和前提、以社会资源为依托、以岗位要求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建立具有中职教育风格与特点的教育教学体系,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为社会输送具有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社会需求具有综合性、专业性的技术人才, 因而在中职会计专业中开设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经济学基础、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等经济类课程。此类课程的开设, 增添了学生知识储备,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设的意义重大。然而, 由于经济知识的特点, 单以一般注入式教学方法开展, 教学效果不理想。为寻求更合适的教学方式, 笔者在基于多年中职经济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从分析课程教学过程面临的困境出发, 探究经济类课程的阶梯式教学策略。

2 经济类课程在会计专业中开设的意义

2.1 培养学生思维方式, 是学习知识的核心

在会计专业中开设经济类课程, 能让学生学习及掌握经济学基本知识, 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就知识而言, 并非能升学的就有用, 不能升学的就没有用, 而知识的核心是思维的方式。经济学培养的是一种思维、一种态度, 它让人能够从更高的层次去审视各类经济现象, 从本质上去分析人与人、集体与集体、人与集体之间的经济交往活动。就影响日常生活而言, 经济学恰好地运用到分析解决具体问题上, 使得经济生活变得有迹可循。中职课堂中增设经济类课程, 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种下潜意识式的思维种子, 并且会在适当的时间生根发芽, 彰显思维的力量。

2.2 扩宽学生知识储备, 是职教发展所需

就职业教育的定位而言, 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大量需求的, 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实用性人才。然而, 随着社会发展, 经济与生活息息相关, 它的影响力也日益凸显。而世界范畴内各种新工种的出现, 使得每一个劳动者均面临着知识更新的压力, 提高技能、更新知识成为劳动者重点思考的问题。基于这种形势下, 职业教育在专业领域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同时还需思考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 知识结构是否顺应时代的发展。职业技术能力不仅指技术工人所具有的简单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 还包括建立在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基础上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会计专业中开设经济类课程, 能让学生接触到丰富的经济知识, 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为职业生涯发展添砖加瓦, 同时也是职业教育顺应时代发展所需。

2.3 剖析经济现象, 是融入社会所需

经济社会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现象, 这些现象让人百思不解、捉摸不透, 然而在这些现象的背后却蕴含着各种经济理论、规律。如需抓住事物过程和现象的特征, 敏锐地发现一些原来设想不到的或有细微差别的现象, 准确预判事物发展的方向并做出恰当的抉择, 则需要用广泛的经济知识作为基础。就每个人而言, 在经历一段漫长的学习阶段后必然要进入经济社会, 丰富知识提高技能让人们在社会生存中如鱼得水般畅快。每个人都是“社会人”, 终究离不开社会大环境, 人们能快速、准确地分析经济现象和规律, 则可为生活中的抉择提供更合理、有效的途径。

3 经济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境

影响事物的发展状况, 存在着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是教学对象的因素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则是教学自身因素作用着。

3.1 学生因素

(1) 年幼入世尚浅, 思维方式简单。目前, 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集中在15~17岁之间, 这阶段的学生刚初中毕业, 他们与社会接触较少, 涉及的经济活动有限。在中职之前, 他们只局限于接受基础教育, 未有过其他学科知识的熏陶, 因此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广、深度也不够。总体而言, 他们对于深刻地、抽象地知识接受效果不理想。

(2) 认识不足, 投入时间精力有限。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普遍性的认为, 学好专业课就好, 其他课程只要不挂科就万事大吉。在专业技能的提升上, 看不见实质上的效果, 因而未深入接触经济学的用处时, 便在主观上认为该学科是虚无缥缈的, 现实作用不大。基于这种认识上, 以致在经济类课程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显然教学效果有限。

(3) 基础薄弱, 学习积极性不高。就中职学生生源来说, 大部分学生是未能继续升学的。相对而言, 基础较为薄弱, 并且学习积极性不高, 面对学习常是敷衍应付。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不足的情况, 从而当他们面对经济类课程中抽象的、深刻地知识时, 消极对待的态度明显,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3.2 教学因素

(1) 课程知识, 深奥抽象。经济学基础知识一方面讲述的是微观的经济概念、规律, 从企业、家庭、个人的角度出发, 阐述各种微观经济现象及理论;另一方面从整个经济社会、国家出发, 研究宏观经济的规律与相关理论。除这两方面, 经济学还从其他领域进行展开, 比如行为经济学等。课程理论性强, 知识深奥且抽象, 再者经济学理论基于一定的假设基础, 具有一定抽象性, 这些都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2) 教学目标, 一成不变。不同时期的学生, 都有着时代的特点, 在知识及能力上表现不同。其一, 教学目标常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不能紧跟前进的步伐;其二, 教师未能基于教学对象的不同, 在制定教学目标上给予充分考虑, 从而制定符合教学对象的教学目标。若教学目标固定不变, 势必会存在高估或低估学生能力的情况, 从而对教学的评价不准确。

(3) 教学方法, 守旧呆板。在经济类课程中, 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及举例法, 甚少采用其他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注入式教学, 虽配有一定的案例, 但其缺乏与学生互动, 授课方式呆板、课堂气氛沉闷, 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济学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并为现实经济社会服务的, 且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规律, 需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 在中职课堂中, 任课教师未根据不同学科的特色而采取不同的方法。

(4) 理论与实践分离, 教学空洞。中职经济类课程的教学过程偏重对基础知识及理论的讲述, 但常不能详细地、直观地联系经济现象向学生阐述理论的由来。在学生的积极性及兴趣上调动不起来, 完全是被动接受, 学生则不能主动的发现身边的经济学, 并利用经济学理论解释或解决身边的问题, 理论与实践相分离。因课程自身的特点与实践环节的差距, 往往制约了学科教学的实践性。

4 经济类课程阶梯式教学策略

4.1 培养学习兴趣, “诱”式教学阶段

俗话说:好学者不如善学者, 善学者不如乐学者。这充分说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才能让学生自觉地、主动的掌握知识, 乐于思考问题。中职学校的学生未接触过经济类学科, 犹如一张白纸般, 那么任课教师在课程之初, 则更容易通过引导学生而描绘出色彩斑斓的图画。首先, 任课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该课程的学习对以往学科知识的依赖程度不高, 且每个同学的起点都是一样的, 完全可以学好该门课程的。这便给所有学生打强心针, 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从广义上而言, 自信心本身就是一种积极性, 是在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其次, 有信心是学好的开端, 而乐学是关键。乐学是兴趣为先, 兴趣则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要“诱”起学生对经济类课程的兴趣, 教师可从学生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社会热点作为切入口。如近年来社会热议的股票、共享单车等鲜活的例子, 让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直观经验开始, 介入抽象的经济学概念和方法, 把枯燥的理论教学形象化、生动化,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最后, 信心与兴趣加乘, 加之专业教师的层层推进, 经济类的教学定会事半功倍。

4.2 优化教学内容, “突”式教学阶段

何为教学过程体现在“突”字上呢?可以从两层意义上解析。第一层次, 经济类课程知识点较为零碎、繁多、抽象。大部分知识容易理解掌握, 而存在部分抽象知识成为教学的难点。对于教学难点的落实、突破, 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提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将教学难点转化为一个个小问题、小知识点, 通过讨论、比较、举例子等方法进行突破, 层层递进。然而, 教学的过程也应注重抓大放小的原则,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应该追求面面俱到, 也不应该只局限于教材的内容, 对个别深奥知识采取突出重点的方式。第二层次, 由于人的先天性和成长环境的不同, 其思维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不一样, 因而学生在学习中也表现出不同的层次和差异。对大部分学生而言, 课堂上讲授的知识都能掌握, 只有小部分学生掌握不理想。对于这小部分同学则需要一个个进行突破, 一方面以更加简单、具体的方式进行讲解, 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个性化地为个别同学解疑惑。

4.3 锻炼创新思维, “启”式教学阶段

通常情况下, 经济类课程的教学以注入式为主要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下仍然是以教师为主角, 学生为听众的“灌输”模式,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依旧存在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指导”, 教师在新思路的指导下灵活地运用各种有效的创新教学方法。古语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因此,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特点,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采取启发引导讲授知识, 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经济类课程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 教师在教学过程运用启发性教学, 使得教与学有机地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比如在讲授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时, 由于经济术语可能使学生摸不着头脑, 难于理解, 而注入式的讲解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对于这类理论的教学, 通过一个现实生活的例子, 如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中“柠檬市场”, 以及博弈理论中“囚徒困境”等经典案例进行讲解, “从实例引出问题, 从问题引出概念, 由概念引出方法, 用方法解决问题”的启发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启发性教学既达到认知目标, 同时更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

4.4 升华学习成果, “用”式教学阶段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的吸取, 终是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更加地深刻, 学生学习知识, 只有运用了才会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对于经济类课程而言, 许多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总能在生活中得到具体的运用。在讲授该学科课程时, 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运用则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运用如何体现到教学中来呢?可从两种方式展开。其一, 现实例子的运用。经济理论现象总是能从生活中找到影子, 比如讲授供求理论时, 可举例商场换季时对服装进行大促销活动, 以及社会热点现象“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等, 这些例子充分蕴含经济理论于其中。鲜活的例子融入授课中, 也是对经济知识的具体运用, 更直观全面的展示知识。其二, 参与实践活动。知识的运用最高层次是实践, 于教而言, 最终的目的则是学生运用知识, 从实践中检验知识。当然, 人们日常的经济活动也在不断地运用和检验知识。教学中的实践,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在实践中开展能使得教学效果更为显著。如讲授单利和复利时, 可让学生存款如银行中, 真实体验单利、复利的知识。

5 结语

综上所述, 中职会计专业子啊课程设置中安排经济类课程遵循职业发展的知识、能力、素质原则, 从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的实际出发, 以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为依据, 结合中职教育的发展目标, 适应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需要。在教学对策的选择上, 单纯注入式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而纯启发式教学法则耗时多, 未能顾及全体学生。阶梯式教学策略的提出, 综合考虑教学对象的差异及教学内容的筛选, 层层推进实现教学目标。

摘要:为培养社会需求的具有综合性、专业性的技术人才, 在中职会计专业中开设经济类课程, 以此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从经济类课程开设的意义出发, 分析该类课程现阶段存在的教学困境, 并提出阶梯式发展策略。

关键词:学生,经济课程,困境,策略

参考文献

[1] 阎新华, 李静, 王晋.高职高专教育经济类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动因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5 (3) .

[2] 邓燕雯, 陈秋华, 吴声怡, 等.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2006 (3)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媒体时代短视频行业的商业模式分析下一篇:初中美术课堂上的山水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