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散文诗说课稿

2022-07-06

第一篇:大班散文诗说课稿

大班散文《小雪花》说课稿

一、说教材:《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5到6岁的孩子他们对自然界的变化充满了好奇和幻想。下雪了,看着片片雪花从天空中飘落下来把眼前的景象变成一个雪白的世界,孩子们兴奋极了。散文诗《小雪花》不但激发了孩子欣赏和学习的热情,而且把孩子带进了一个无限遐想的天地。《小雪花》结构简单,意境优美,易于理解,它通过把雪花比喻成白纱,银瓦,棉花,梨花,棉絮,地毯,用文学特有的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而优美的让孩子们感受文学作品的韵律美、形式美和意境美。它的想象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加上句式较整齐非常适合大班幼儿学习和仿编。

二、说活动目标

我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确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学习并理解“洁白”、“松软”等词汇。

2、通过欣赏散文,使幼儿对散文诗感兴趣,萌发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

3、根据散文原有的格式,引导幼儿学习适当的仿编。

活动重难点:

根据活动目标,我把本次活动的重点预设为: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对雪的喜爱,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

把大胆进行创编,发展幼儿想象力、思维能力作为活动的难点。 象力、思维能力作为活动的难点。

三、说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作了如下准备

1、反映诗歌内容的教学挂图《小雪花》和多媒体课件。

2、提醒幼儿注意下雪和雪后的景象。若没有雪景,则提前组织幼儿看幼儿用书中《小雪花》的画面,感受下雪的情景。

3、录音机、舒缓的音乐。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法:

1、观察法:通过课件,直接让幼儿进行观察和学习。

2、演示法:通过多媒体动画“雪花”发挥了传统教育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3、情境教学法:我给孩子们创设情境,使他们有如身临其境般地体验,获得触景生情的效果,从而更好地表现作品。

另外,我准备对幼儿采取提问法、讨论法、表演法等方法让幼儿在看一看、听一听、演一演的轻松气氛中,愉快地掌握学习的重难点。

五、说活动过程

为了能紧扣教学目标,顺利展开教育活动,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激情导入

组织幼儿外出观察雪景,看一看大雪过后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根据需要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

看一看雪都落到了哪里?落到屋顶上的雪像什么?挂到树枝上的雪像什么?以此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导入主题活动。

(二)引导幼儿欣赏诗歌,初步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师结合教学课件,清晰、有感情地配乐朗诵。引导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

(1)欣赏第一自然段,问:小雪花是怎样落下来的。什么是“轻盈”?谁能学一学小雪花“轻盈”的样子

(2)欣赏第二自然段,幼儿交流讨论:为什么说雪花像“美丽的白纱”、“闪光的银瓦”、“松软的棉絮”?

(三)、引导幼儿尝试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1、让幼儿跟随教师边看图片边小声朗诵。

2、再好在孩子们熟练朗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尝试进行配乐朗诵。

3、根据诗歌内容创编相应的动作,边做动作边进行配乐朗诵。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4、集体朗诵散文诗

(四)、尝试仿编诗歌

激发兴趣:问孩子喜欢雪花吗?请幼儿像诗中说的那样也说一句话。

(1)幼儿自由组成小组,练习仿编,教师引导。

(2)小组相互交流练习。

六、活动延伸:

在音乐区里玩音乐游戏《小雪花》:

教师佩带“北风”字卡扮演北风阿姨,幼儿扮演小雪花,一起玩音乐游戏《小雪花》。

第二篇:大班散文诗欣赏《美丽的秋天》说课稿

一、说设计思路

秋天是个多姿多彩的季节,那千姿百态的菊花,圆圆的苹果,黄橙橙的柿子,金黄的稻田,雪白的棉花这些美丽的景色都可以引发幼儿对秋天的无限兴趣和热爱。《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散文诗《美丽的秋天》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丰收的、美丽的秋景图。这幅秋景图正好契合了幼儿的心理,不仅能使幼儿结合生活引发无尽的联想,同时可以陶冶幼儿的性情,唤起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散文诗欣赏活动--《美丽的秋天》。为了激发孩子们对本次活动的兴趣,在《纲要》精神的指导下,我用优美的语言导入课题,并通过描述秋天、激发兴趣--生成作品、感受语言--朗诵作品、体会语言--创编作品、体验快乐等环节充分感受作品的语言美,进一步丰富幼儿对秋天的认识。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结合散文诗的内容和幼儿的身心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活动目标:

1、充分理解散文诗的内容,并学会用文学艺术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

2、带领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美。

3、体验秋天的美,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活动重、难点

根据活动内容和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我把带领孩子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体验散文诗作品的语言美作为活动重点;把充分理解散文诗内容,并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作为活动的难点。

四、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课前家长带领幼儿了解秋天的花园果园田园。

2、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秋天美景图片),菊花、苹果、柿子等实物若干。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活动目标,结合大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画,吸引幼儿,展现出秋天的生动图景,唤起幼儿对秋天的兴趣。

2、谈话法:设置问题,引导幼儿通过思考、答问等方法来充分地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说学法:

1、欣赏法:通过形式多样的师生互动朗诵让幼儿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

六、说活动过程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为了培养孩子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更好地完成本次活动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环节一:用优美如诗的语言导入秋天到了,菊花开了,酸酸甜甜的果实挂满枝头,金黄的稻田里到处都是人们忙碌的身影,这一切告诉我们--秋天来了。今天,老师就与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一篇优美的散文诗--《美丽的秋天》。这样优美的语言可以给幼儿营造一个优美的意境,从而引出本次活动内容。

环节二:尝试描述秋天,激发对语言运用的兴趣。导入课题后,为了激发孩子们对语言运用的兴趣,也为了考察孩子们在生活中的语言积累,我结合孩子们的实际生活提出问题:孩子们,老师前几天让大家仔细观察秋天的景色,大家都观察了吗?谁来给老师说一说你眼里的秋天都有什么景物?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这一环节,通过对生活经验的描述逐步向本次活动的中心内容--散文诗《美丽秋天》靠近。

环节三:生成散文诗,感受散文诗优美的语言。通过上一个环节,孩子们对秋天的兴趣已经被激发起来,孩子们也愿意用自己的话来描绘秋天,但让孩子们分门别类地观察秋天,用文学的眼光看待秋天的景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结合秋天的花园、果园、田园的图片,我分层次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孩子们分别观察秋天的花园、果园、田园,并引导他们用散文诗中的词句描绘秋天。我说:刚才小朋友们都讲了自己看到的秋天,讲得非常好,接下来老师让大家看几张美丽的图片。教师逐一播放花园、果园、田园的图片,提出启发性问题:这些都是秋天的景物,他们分别长在什么地方?它们美吗?我们能用优美的词句描绘它们吗?等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时候,我再次播放花园的图片,让孩子们作进一步的思考:花园里的菊花是怎样开放的?都有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菊花?这样,在老师的提示和帮助下引出菊花向着太阳开放。金灿灿、红彤彤、千姿百态,放出阵阵清香这样的语句,引导孩子们体会这样描写菊花的好处。播放果园的图片时,我结合散文诗内容问孩子们:果园里的苹果、柿子是什么颜色?像什么?我们怎样形容它们?依次引导孩子们学习散文诗的语言:圆圆的苹果笑红了脸,黄澄澄的柿子就像灯笼挂满枝头。播放田园图片时,也用类似的方法引出散文诗的第三段内容:秋天的田园更加好看,稻田一片金黄,棉田一片雪白,到处都是丰收的景色。这样,在老师设计的问题中,孩子们已经初步感受了散文诗内容和语言,自然生成了散文诗全文。

环节四:朗诵散文诗,体会作品的语言美带领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是我的活动目标之一,也是我设计的活动重点,为了突出活动重点,我将采用教师范读、孩子们跟读、听磁带读等方式加深孩子们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感受散文诗优美的语言。我首先示范朗诵作品:秋天的花园特别好看,菊花向着太阳开放。金灿灿、红彤彤、千姿百态,发出阵阵清香。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听,在听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和节奏美。然后播放课件,配上优美的音乐,带领幼儿一起朗诵散文诗。朗诵时提醒孩子们注意体会作品中的优美词句,引导幼儿慢慢地加入感情,逐渐进入散文诗营造的优美意境。

环节五:把创编融进歌曲,体验创编的快乐为了使创编更有吸引力和艺术性,我手拿两束菊花扮演菊花仙子说:孩子们,我是菊花仙子。今天是我们的秋天大联欢,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看看秋天还有什么美丽的风景吧。接着,我播放多媒体课件《秋天的天空》,在让孩子们尝试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美丽的天空后,我带领孩子们唱着我创编的歌曲: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秋天在蓝蓝的天空里,阵阵风儿吹呀,朵朵白云飘,秋天的天空多美丽。呖呖呖呖秋天在蓝蓝的天空里,秋天的天空多美丽。与孩子们载歌载舞,把活动引入高潮。

七、活动延伸

活动结束了,但孩子的学习不能就此结束。我会鼓励孩子们说:孩子们,老师把秋天的天空编成了一首美丽的歌。

第三篇:散文诗《冬天》说课稿

一、说活动设计思路:

散文诗《冬天》,它选自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材.这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作品.它语言优美、凝练,结构短小、精悍,内容生动,意境优美,它的鲜明的结构特点,拟人化富有人情味的语言风格给幼儿清楚明了的记忆和想象线索,便于幼儿理解和感受,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符合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可以很好地为幼儿所接受。诗中将冬天的情境作了巧妙的比喻和契合的联想,显得具体而又形象。你看,大地一片白茫茫,好似穿上银色的衣裳,虫儿惧怕冬天的严寒,躲在洞里睡觉,只有勇敢的老松树,还是那样碧绿健壮。腊梅花挺立在寒风中,散发出阵阵芳香。„„这都和幼儿的生活,幼儿的想象紧紧相扣。我想,一首好的诗歌,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语言,启迪智力,而且还可以给幼儿以美的享受、思想感情的陶冶,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因此,我设计了本次语言活动。

活动的趣味性对于幼儿来说非常重要,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特点,我利用PPT创设了优美的意境,突出“冬天”的鲜明特征,让幼儿在优美的意境中学习散文、理解散文、感受散文的美。整个活动的设计,让幼儿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感觉。营造了幼儿愿意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活动氛围。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整个教育活动的核心,因此目标应注重全面性和综合性,它包括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根据儿歌的特点和大班幼儿语言发展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活动目标:

认知

1、学习并理解散文内容,进一步感知冬天的季节特征。 情感

2、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及意境美。

能力

3、感受诗歌中优美的词汇、句子,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说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学习并理解散文内容,感受诗歌中优美的词汇、句子。 活动难点:活动中感受散文所表现的优美意境。

分析:活动中,我利用欣赏PPT的方式为幼儿创设了冬天的情境,在情境中,学习、理解散文内容,让幼儿不知不觉地感受散文的美,调动了幼儿已知经验,充分发挥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得他们在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散文。

四、说活动教法:

本次活动我运用了视、听、说结合法、直观法、谈话法、提问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视、听、说结合法:采用了视听讲结合法是因为根据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及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我将整个散文制作成了PPT,并通过课件的演示,充分调动幼儿的视觉感官,让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听就是教师用自己的声音结合音乐,用丰富的情感表现吸引幼儿,充分刺激幼儿的听觉感官。讲就是幼儿通过观察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地猜测、想象,积极的思考。

谈话法、提问法:采用谈话法、提问法是因为大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活动中幼儿可以根据已有经验大胆地猜测、想象,积极的思考,大胆说话。

情境教学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是因为散文诗所要表现的意境美难以理解和体会,所以在活动中创设情境非常重要。在这样一种情景氛围中,调动幼儿听、看、想、说多种功能的活动,能有效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五、说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我运用了PPT来帮助幼儿理解、学习散文。

2、在欣赏散文的过程中我插入了一段背景音乐帮助幼儿感受散文的优美。 经验准备:

1、幼儿对冬天动植物的变化已有一定的了解。

2、学习过散文诗《四季的礼物》 说活动过程

1、导入部分:谈话引出主题

根据幼儿对冬天的了解,提出问题:小朋友,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那冬天是什么样的?(对于这种生活经验比较强的问题,我可以请一些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幼儿来回答。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了谈话法,我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将看到的具体形象用语言描述出来,了解幼儿对冬天的相关经验有多少。还为顺利过渡到下一环节作铺垫。)

2、基本部分:在情境中学习散文,此环节是本次活动的主心骨,重在帮助幼儿理解散文的内容,感受散文所表现的美,在这一部分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结合幼儿已学过的散文《四季的礼物》提问:今天冬爷爷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幅“冬天的画”,请小朋友猜猜看冬爷爷带来的画里有什么?

2、通过观看PPT欣赏冬爷爷为大家带来的“冬天的画”。 提问:冬爷爷带来的画里到底有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点击PPT依次出现白茫茫的大地、躲在洞里睡觉的虫儿、老松树、腊梅花、堆雪人、打雪仗的孩子们。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引出散文中部分内容——雪花纷纷地飘、大地一片白茫茫,好似穿上银色的衣裳,虫儿惧怕冬天的严寒,躲在洞里睡觉,只有勇敢的老松树,还是那样碧绿健壮。腊梅花挺立在寒风中,散发出阵阵芳香。快乐的孩子们,不怕寒风吹,不怕雪花飘,滚雪球,雪球越滚越大,打雪仗,打来打去真热闹。整个过程幼儿边看别听,视听结合。这一环节是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主要内容。对散文诗有个印象。)

3、完整欣赏散文

师:我们一起再一次听着音乐完整地欣赏冬爷爷带来的画吧!(这一环节我利用PPT和音乐再次把幼儿带入了这个优美的情境中,让幼儿在音乐的引领下完整的欣赏了整片散文。)在这一部分,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请小朋友说一说你觉得散文中哪一句最美?为什么?(这一过程教师鼓励幼儿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这种做法改变了由教师确定词语学习范围的做法.让幼儿按个体经验和需要学习。培养了幼儿的主动性。从而感受诗歌中优美的词汇和句子。)

2、散文中虫儿是怎样过冬的?

3、散文中都有谁很勇敢?不怕寒冷?

4、小朋友,你们怕寒冷吗?我们怎样做才会不怕冷呢?

(在幼儿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虽然冬天很寒冷,但是我们都要做勇敢的孩子,只要我们多做运动、多锻炼,就不怕冷了。)

2、结束部分

那也我们也一起体听着音乐来运动、锻炼一下吧!(激发幼儿要多做运动、多锻炼做不怕冷的孩子的欲望。)

六、活动反思

散文诗《冬天》语言优美,用词简练且富有童趣,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而且还蕴涵着很多自然特征的知识。散文中以孩子的角度来诠释冬天,理解冬天的特征,感受冬天别样的快乐。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特点,我利用PPT创设了优美的意境,突出“冬天”的鲜明特征,让幼儿在优美的意境境中,学习散文,理解散文、感受散文的美。整个活动的设计,让幼儿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感觉。营造了幼儿愿意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活动氛围。

在活动的第二环节,我改变了以往单一模式的教学,让幼儿在情境游戏中学习散文,我结合幼儿学过的散文《四季的礼物》中冬爷爷送给大家的礼物贯穿整个环节,幼儿都能根据已有经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了有益的发展,学得快乐。在这一过程中较快的就将散文内容熟悉的记忆下来。而且通过此环节,让幼儿知道,虽然冬天很寒冷,但是我们都要做勇敢的孩子,只要我们多做运动、多锻炼,就不怕冷了。

最后一个环节,我采用了一个延伸活动。让孩子们跟着快乐的音乐做运动,将整个活动推向高潮。幼儿在快乐的音乐声中结束了此次活动。

第四篇:散文诗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散文诗是一种现代文体,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欢迎大家参考!散文诗说课稿1

1.教材内容分析

《金色花》是诗人泰戈尔创作的一篇优美的诗歌,其篇幅短小,意蕴丰富。由假象“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2.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而提高朗读能力。

(2)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通过查资料,了解作者以及作品的背景情况。

(2)学生通过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及主题。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孝敬回报父母,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4.教学难点

深层品味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说明

本节课采取“美读感知法”和“交流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深刻感悟到作品的内涵。

2.学法指导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并结合自身体验,归纳出朗读的方法,从而提高自身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说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也许知道泰戈尔,但对他的生平与思想了解不多,他们虽然读过一些文学作品,但对外国诗歌接触较少,很需要这方面的文学修养。这首诗因为它是反映儿童内心世界的,也正是学生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他们不但有交流和倾诉的欲望,更有参与活动的热情。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2.教师设问: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曲,歌中唱道“烛光里的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是的,母亲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子女,而你们有想过要回报母亲吗?

3.学生自由回答。

4.教师小结: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沐浴着母爱,也不要忘了回报母爱。今天,我们就来看着诗人泰戈尔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出示课件:课题、作者)

〔设计意图:导语的设计亲切自然,再加上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使课伊始,便引领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二)简介作者

1.教师设问:同学们对诗人泰戈尔有哪些了解呢?请借助自己的资料看一看,然后互相交流。

2.学生互相交流。

3.课件展示:泰戈尔生平简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查找泰戈尔的生平资料,使学生锻炼了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其实也就是让学生借助课文学会动手、动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此时已被激发。〕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出示课件,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学生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

4.教师明确并质疑:同学们读得非常不错,但要想读出诗歌的真正韵味,我们还需仔细探讨课文。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朗读诗歌,边听边思考这个问题。

5.教师示范朗读。

6.学生自由回答。

(经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嬉戏的画面。)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感情。〕

(四)合作交流,品读诗歌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采取了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1.教师设问:这首诗向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那作者要表达一种什么情感呢?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交流。

2.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学生可能会从诗歌的朗读技巧,如节奏、重音、语速、语气等到方面加以回答。这时,我会引导学生归纳出:在朗读这首诗时还应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并让学生从诗句中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师明确:同学们对这首诗中的人物分析得非常透彻,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结合我们对诗歌中人物的探讨来示范朗读,读后请其他同学从诗歌朗读的节奏、重音、语速、语气等方面加以点评。

3.指名示范朗读,读后其他同学评议。

教师明确:同学们的点评都很到位,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诗歌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仔细品味,然后进行访读。

4.出示课件:《金色花》配乐朗诵,学生欣赏。

5.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孩子的口吻来读。

6.学生分组朗读。

〔设计意图:学习诗歌,重在读。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范读、品读、听读、自由朗读、分组读,在读的过程中揣摩诗意,既体验了作者的情感,又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使学生的情感同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五)合作探究,释解疑难

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是本节课的难点,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深刻理解主题。

1.过渡:同学们刚才朗读得非常棒,下面老师还有几个问题想和同学们共同探讨一下。

2.出示课件,师生共同探究。

“我”为什么这么快乐?

“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再三不让妈妈知道呢?

作者为什么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教师提示:金色花是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的碎花,象征圣洁而美丽。这时,学生不难得出,作者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说明我对母亲的爱是圣洁的、美丽的。)

板书:圣洁 美丽

教师明确:同学们对问题的理解都很透彻,下面老师想和同学们再次合作,一起把这首诗歌朗读一遍。

3.师生合作,再次深情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共同探究,并适时加以引导和点拨,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到作品的内涵,既突破了本文的难点,又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六)拓展延伸

1.出示课件,提出疑问:同学们,生活中母爱无处不在,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滋润着我们。泰戈尔笔下的孩子愿意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如果你也具备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随意变化,那么你想变成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呢?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明确:同学们的想象真是丰富,老师相信如果你们的父母也在场,一定会深受感动,并为你们的这种行为深感自豪。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及自身生活体验,齐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给学生搭建一个开放的、整体的,不断建构的教学平台,给学生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不要凝固学生的思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环节的设计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启了学生无穷的思维空间,而且通过学生的内心告白,再次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深深爱意及回报之情。〕

(七)总结概括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母子之情,正是因为母亲无私的爱,才会引发“我”奇妙的想象,把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从而也体现出“我”对母亲最圣洁、最美丽的爱,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能好好珍惜母爱,细细品味母爱,懂得去回报母爱以及关心过我们的所有的人。

(连线,完成板书)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既与板书相照应,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此时,学生对本诗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

(八)板书设计:(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此板书设计既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简洁明了,又是对全文的概括与总结,让学生一目了然的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九)布置作业(出示课件)

1.背诵课文,准备朗读比赛。

2.母爱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根据你的体会感受,你认为母爱就是什么呢?请用句式:“母爱就是……”来表达。

例句:母爱就是没完没了的唠叨。

〔设计意图:阅读与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既是阅读训练的深化,又是写作训练的一种方式,两者可以教学相长,相辅相成。散文诗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文学欣赏活动是通过欣赏文学作品来让幼儿学习、感受语言的活动。大班幼儿正处于学习语言的积极阶段,他们对主题单一、语言优美、富有情感色彩的散文较感兴趣。散文《落叶》便是根据中班幼儿的认识水平选取的。

散文《落叶》的主题单纯,语言优美流畅,运用了形象生动的动词,向读者展现了一幅色彩绚丽,富于动感的秋景画面,它在感染和陶冶幼儿心灵的同时,能启发幼儿奇妙而美丽的幻想,给幼儿带来美的享受。散文《落叶》中比喻手法的运用形象、生动、巧妙,让幼儿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有利于幼儿初步感知文学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

作品从幼儿的思维角度出发,将秋天落叶这一自然现象赋予人类温情:大树妈妈精心培育了她的孩子——小树叶,“孩子”又用自己全部的爱和思念回报着“大树妈妈”,与幼儿的生活极为贴近,容易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产生移情,感受温馨的母子深情。作品的结尾对未来寄予希望,为幼儿想象留下空间,可让幼儿在理解原作品的基础上大胆扩展想象,并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二、说目标:

欣赏文学作品,是感知理解文学作品,感知艺术地结构语言的方式的一种语言活动。喜欢文学作品,能够较好地理解(学习文学作品),初步感知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特点和构成,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

中班幼儿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初步能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为此,我认为,在引导幼儿欣赏文学作品时,应进一步引导幼儿感受作品的情感,感知作品优美的语言,丰富的词汇和巧妙的艺术表现形式,引导幼儿恰当运用语言及非语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次活动的目标应涉及语言、认知、社会三个方面,具体为:

1、感受并理解散文中优美的语言及其展现的秋景画面。初步感知作品中比喻手法的运用,学习词:翩翩起舞、焐焐、惦记。

2、加深对树叶由春到秋逐渐变黄,最后变成落叶的印象。

3、体验作品中浓厚温馨的母子深情。

三、说准备

散文是最美的文学,但其艺术化的语言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中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在学习活动中常受情感和兴趣的支配,因此,在幼儿欣赏散文的活动中教具的选择,环境的创设尤为重要。

它应是能够将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可以让幼儿直接感知的直观形象,应该能牵动幼儿的心,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到最佳状态,全心地投入到作品的欣赏中去,这也符合了《纲要》中所指出的:要为幼儿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的教育原则。

根据以上分析,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材料准备:

1、物质准备:

(1)情景设置:创设一个秋天的场景

(2)根据散文内容制作课件。

(3)小树叶头饰、水彩画笔、落叶、菊花、水果、卡片等。

2、知识经验准备:了解树叶由春到秋的变化。

四、说教学程序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这也是由幼儿的认知规律决定的。教师在设计组织活动时应注意整个活动各个环节间的递进性及层次性,并将具体活动目的分解到各层次活动中,逐层落实。据此,本次活动的设计将分为四个层次:感知作品阶段——理解作品阶段——体验作品情感阶段——创造性的想象和表达阶段。根据每一阶段的具体需要,我采用了相应的教学方法。

具体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一)感知作品阶段

这个阶段分为两个步骤:

1、以带领幼儿走进秋天的童话世界引入活动,鼓励幼儿在“秋天的情景”中到处看一看,摸一摸,秋天里有些什么?想一想,说一说,秋天还可以有什么?让幼儿在对新奇环境自由自主的探索中激发起内在的学习动机,在想与说中,积极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感知去思索,并由此引出散文的名称《落叶》。

2、教师以优美的语调配乐朗诵散文,引发幼儿对散文画面的联想

教师先提出欣赏散文的要求,让幼儿有目的地欣赏散文。然后在优美的钢琴曲声中,教师充满感情地朗诵散文,请幼儿说一说:“在倾听散文时好像看到了什么?”

此时,师允许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鼓励幼儿以各自的思维方式来感知作品优美的意境。

(二)理解作品阶段

这个阶段中,包含着本次活动的重点(感知理解散文内容),在重点部分又渗透着难点(A:理解词:翩翩起舞、焐焐、惦记。B:感知作品比喻手法的运用)

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步骤进行:

1、结合动态画面分段朗诵散文,巧妙设问,帮助幼儿理解散文内容,学习新词:翩翩起舞、焐焐、惦记

我将散文《落叶》分为三个段落,以不同的问题引导幼儿欣赏、理解散文。

在幼儿欣赏第一段后设问:

1)在春天、夏天、秋天里小树叶都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幼儿加深对小树叶从春到秋逐渐变黄的印象。

2)树叶搀着大树妈妈在干什么?在幼儿答出翩翩起舞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说说、做做:翩翩起舞是什么样子的?让幼儿在自身的动作体验中理解该词语。

在幼儿欣赏第二段后设问:

1)秋风把小树叶吹到了哪些地方?这个问题的答案较简单,我准备请能力中、弱的幼儿回答。

2)小树叶飘到了屋顶上、小河里、草地上,这些地方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既是概括性的又是再现性,我准备引导幼儿运用散文中的句子来回答,这样幼儿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头脑中必然再现出散文所描绘的画面,从而使幼儿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更深刻。

3)小树叶爱大树妈妈吗?你从哪里听出来的?这个问题的提出较为巧妙,是个思考性的问题,老师应允许幼儿稍作思考并与同伴稍作讨论后回答。在此处,我准备采用实物演示法,即用温水袋帮助幼儿焐焐小手、小脚的办法,帮助幼儿真正理解“焐焐”这一动词的含义,并从中体验小树叶是如何关心大树妈妈的这一更加内在情感,从而突破本次活动的一个难点。

在幼儿欣赏第三段后设问:

1)树叶想大树妈妈?你从哪里听出来的?这时,老师应根据幼儿的回答引导幼儿进一步发散思维:你离开过家吗?你离开家时心里想到谁?从而理解词:惦记。

2)小树叶是怎样祝愿妈妈的?这个问题中包含了春天里大树又会长出新叶的自然常识。

2、结合课件,引导幼儿初步感知比喻手法的运用

这一环节是针对活动目标中的另一难点设计的。采用了找寻匹配法组织教学的。老师请幼儿边欣赏散文边找一找:散文中的哪个句子最美?然后根据幼儿的回答将展示课件,引导幼儿将散文优美的语句与画面相匹配,并借助以下问题引导幼儿初步感知比喻手法的巧妙运用:

1)秋天来了,散文把小树叶比作什么?你觉得像吗?

2)小树叶飘到了地板上,散文把许多许多的小树叶比作什么?你觉得这样比喻好吗?

幼儿通过匹配活动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得以直观地感知比喻句的巧妙运用,从而突破难点。

(三)体验作品情感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引导幼儿体验作品温馨的母子深情,师与幼儿分别带上头饰扮成大树妈妈和小树叶,随着配乐散文自由表演,师在表演中应以慈爱的依依不舍的表情、动作表达对“小树叶”的爱,以唤发“小树叶”对“大树妈妈”的爱,积极互动,使幼儿在角色转换中产生移情,深刻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母子深情。

(四)创造性的想象和表达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采用问题启发和操作表达的方法,充分鼓励幼儿进行大胆地想象和表达,以使幼儿的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首先以问题启发幼儿:小树叶离开妈妈快乐吗?它们的表情怎样?小树叶离开妈妈后,可能遇到哪些朋友呢?明年春天,小树叶还会回到妈妈身边吗?同时为幼儿提供水彩画笔、落叶、水果、菊花等卡片,鼓励幼儿在秋天背景壁画上大胆添画、粘贴,表达自己的想象。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教师主要应观察、了解、肯定幼儿的创造表现,不应过多地干涉幼儿,为他们创设一个轻松的环境。

活动在幼儿自由自主的想象和表达中自然结束。

第五篇:现代散文诗瀑布说课稿

《瀑布》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散文诗,作者运用准确的词、句,抓住了瀑布景色的特点,描绘了鲜明动人的画面,抒发了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全诗分为三节,第一节讲没见到瀑布,先听到瀑布的声音;第二节讲远望瀑布所见到的样子,着重写其色彩;第三节讲仰望瀑布是什么样子,着重写其形状。这首诗以描写的对象为题,突出主体,简洁醒目。诗句使用叠句、对偶和排比,十分富于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第三单元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用词要准确,它比第二单元要求要高,难度要大,体现出了反复训练,螺旋式上升的原则。本课是单元的开篇文,以描写景物而见长,比喻手法的运用尤具特色。作者用词准确,使读者闻声见形。例如一个“啊”加上感叹,把令人惊喜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一座珍珠的屏”,一个“屏”字再加上“珍珠

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的确定如下:

1.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习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方法。

《瀑布》是一首饱含深情的风景诗,通过对瀑布的生动描写,突出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之情。据此,我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领略美好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通过三个由远到近的观察点:远听瀑布声,遥望瀑布状,近观瀑布形,写出了瀑布“声、色、形”三个方面不同的特点。其间,作者用了确切的比喻写出了瀑布给人的感受,因此,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和理解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句,这是文中语文知识的教学要求。对于这样一篇富有节奏感,韵味十足的现代诗,是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中饱含的深情的好教材。根据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作者运用准确的词语描绘瀑布的壮丽景象的手法。大多数学生对瀑布是陌生的,对比喻句的认识也是有限的,因此,讲清诗文中如何运用比喻句来写瀑布的声音和样子,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特点,教程设想如下:

音像感知——感情朗读——理解内容——掌握方法——体会感情——熟读成诵。

课堂教学设计如下:

一、理清作者思路。本课对瀑布的描写,是让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思路清晰,引导学生追踪作者足迹读第一节诗,边读边思考:

①诗的第一节写作者在什么地方看瀑布?

②诗的第一节写瀑布的什么?

③诗的第一节用了哪些比喻句描写瀑布?

从第一节的学习中,推测作者观察瀑布的过程。理清思路,了解诗的文路。

二、欣赏比喻句。巧用比喻是本课语言特色,比喻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突破难点,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瀑布的形象。教学第一节,设计填空题:瀑布的声音像(叠叠的浪),又像(阵阵的风)。这样的声音说明了(瀑布气势磅礴)。

教学第二节,设计填空题,瀑布好像(一道白银)。说明瀑布(色彩鲜明)。教学第三节设计填空题,仰望瀑布又像(珍珠做的屏风)。运用电脑多媒体播放瀑布画面,出示填空题:一阵风吹过,水珠像(烟一样)轻飘,像(雾一样)白茫茫,像(尘一样)纷纷扬扬。

教法与教学手段

根据这首诗特点,可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

1.运用多种媒体,创设情境。

“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无形的诗”,教学时除教师的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能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外,教《瀑布》我还在以下两方面作了努力: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前让学生背一背《望庐山瀑布》,再放《瀑布》配乐朗诵,由旧知迁移到新课《瀑布》;使学生脑子里呈现诗中描绘的画面概貌,感受《瀑布》的画面美。

(2)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景物,如教到“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里可播放浪涛声、松涛声让学生用耳去感受瀑布的声音。“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这里放投影片,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如烟,如雾,如尘”,播放录像片,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多种感官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把学生带入情境。

(1)整体阅读,理清思路。

叶老先生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散文的文路有利于领会作者的立意。本文可从课题入手,提挈中心“奇”,展示全文脉络。设问“瀑布”的“奇”表现在哪里?接着引导学生迅速而有序地捕捉到“瀑布”奇表现在:声势磅礴、色彩明丽、形状奇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三方面划出课文层次,让学生明白这是以作者所见所闻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2)抓住重点,品析词句。

作者在生动准确的使用语言文字的前提下,积极修辞,文中几处比喻具有特殊的审美效应。品析文中的比喻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在教学时,务必“咬”住这几个句子,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领会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文中比喻句的理解,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学比喻句子,首先让学生掌握作者将什么比作什么,然后着重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作比?

(3)表情朗读,入情入境。

一首散文诗,就是一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经验酿成的酒,我们读散文诗,也就是饮这杯好“酒”,越是细细品味,越能够体会出其中丰富的滋味,得到美的享受,这必须要善于朗读,由“细读”到“精读”,所谓“精读”即读课文精彩片断、章节,读出神韵。读瀑布的声音时,指导学生读出声音的气势雄伟,这里“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吹过松林/”注重重音与停顿。让学生在朗读想象诗中描绘的三幅画面,从而达到领会诗中意境的目的,把握诗作的内容与主题。

学法指导

因为诗歌具有感情强烈、语言精炼、意境优美、音韵和谐等特点,因此教学时要通过指导朗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和想象的能力。

(一)反复朗读,自学质疑。

这首诗生字不多,一开始就让学生反复朗读,根据朗读的要求进行吟诵,并教给朗读方法:本文是首现代自由诗,呈长短句式,且抒情性强,指导学生掌握以意群为单位划分音步的特点,如:

第一节: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叠叠的风/吹过/松林。

朗读时,结合语感,考虑朗读音步,指导学生运用“意群”为单位划分

二、三节的音步,反复朗读,并完成直译,试讲诗意,鼓励学生质疑,初知诗中大意。

(二)授之以渔,教给方法。

根据诗歌的教学要求,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掌握学诗的方法:(朗读)分词——解句——描述——欣赏——背诵

1.分词。分词就是把一句句诗分解成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意群。学生得心应手地解析句子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意会诗意,开动脑筋的积极思维过程,通过反复朗读,揣度上下诗句,学生对诗句得以初步掌握理解,并进行准确划分。

2.解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如“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设问:

(1)“这般景象”指的是什么?(瀑布的全景)(2)把“这”换成所指代的事物,说说前句的意思。(瀑布的全景没法比喻)(3)读下句,想想,没法比写的是一幅什么景象?(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4)为什么先说“没法比喻”接着又将瀑布比作“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呢?(再看上句,找出原因)(5)用“虽然……但是……”的句式把这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3.描述。描述是把诗歌改成散文,是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是我们教学中常常提到的“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节诗的意思”的提法。

4.欣赏。讲析完诗意让学生再回味全诗,把自己最理解,最喜欢的地方说出来,并陈述依据。

5.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最后一个环节是熟读成诵,学习积累。

课堂训练和作业布置

作业练习的设计采取“易——难——较易——难”。

1.培养朗读能力,训练朗读技巧。本课是一首充满画意的短诗,课堂训练以朗读为主,从而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朗读能力。读的形式可听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读的方式有“读出惊喜的感情”“用高昂,激动的语气读出感叹的感情”,“通过读理解作者对瀑布的壮丽景象的心情”,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读出“只可意会,不会言传”的感受。

2.根据课文中的语句填空,再读一读,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1)瀑布的声音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瀑布的全身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站在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来一阵风的时候,瀑布被风吹得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诗句的意思,解释带点词的意思。

(1)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瀑布》诗的内容填空。

作者按____的顺序观察瀑布,全诗描绘了瀑布____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____的深厚感情。

5.背诵课文。

上面设计的作业,第一题是在通过课堂的指导,分析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技能训练,是“易”,通过了第一题的检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第2题则有一定的难度,需学生认真思考才能做出。这时,学生已得到了语文知识的训练,因此第三题填空题,仅是课文现成的词句填空。它再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最后两题练习有一定的难度,这时,胜利在望,学生会有信心向难题冲刺,整个作业设计,主要想引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动机,把老师的作业布置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弄清作者在不同观察点,抓住特点,形象比喻的手法,作者正是抓住瀑布声音、色彩、形状的特点,运用比喻手法进行描绘,所以板书时要注意把作者的观察点,瀑布的声、色、形,这一比喻的本体列出,再把喻体分别突出,这样就把作者的观察点、事物特征和比喻特征排列出来,起到了突出重点的作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担保公司开业致辞下一篇:党办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