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人员发展农业推广论文

2022-04-29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推广人员发展农业推广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对山东省齐河县的调查发现,近年来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人员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因此,提出了严格落实岗前培训、优化现有人员结构、引进人才、完善技术培训制度和健全考核奖惩制度等一系列对策,以期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建设和体系优化提供参考。

推广人员发展农业推广论文 篇1: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陕西农业推广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结构科学、布局合理的推广体系不仅是农业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与应用的基础,也是农业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保障。基于协同创新视角的陕西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是陕西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实现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繁荣的重要举措。构建陕西农业推广新体系,必须按照协同创新理论,实质性运作陕西省农林科学院,创新农业推广的机制体制,加强不同推广主体之间的联合,提升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并在现代金融手段支持农业发展方面有所突破。

关键词:农业推广;协同创新;对策;建议

0 引言

农业推广体系是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载体,它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最主要力量,是连接农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书本走向田间与地头“最后一公里”的桥梁,地位重要。近年来,陕西涌现出“平利模式”、“西农模式”、“大荔模式”以及“协会模式”等农业推广新模式,在提升陕西农业发展水平方面做了有益探索,成绩值得肯定。但也存在着主体多元、合力缺乏、技术供给重复以及农科教合作深度不足,产学研条块分割等问题。因此,探索和构建一个以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为主导,农业高校、涉农企业、协会多元参与,产学研紧密结合,主体协同,横向联合,纵向贯通的“一主多元”农业推广体系,对提升陕西农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新形势下农业推广体系构建相关方的协同关系是创新陕西农业推广模式的必要条件。

1 协同创新理论概述

关于什么是协同?在不同的语境中解释各异。《新华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各方互相配合或一方协助另一方做某件事。《辞海》的解释分为谐调一致、和合共同,团结统一,协助、会同,以及互相配合等4种。

“协同创新”指的是,创新主体之间原有的壁垒被打破,各主体之间创新要素如人才、技术、资本等活力被充分释放,并且基于共同目标的有效汇聚,从而实现深度合作。关键是要建立各独立创新主体之间的共同目标,激发各主体的内在动力,构建能够突破部门、体制限制的共享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的平等交流,开展多样化的有效协作,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山仑嘲认为,协同创新的本意与可贵之处在于:组织不同部门、不同学科的专家,统筹科技资源,共同解决一个具有明确应用目标的重大科技问题。李兴华认为,协同创新意为多主体、多因素围绕同一目标,共同协助、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

当今社会,在同一既定目标指引下,研究领域、区域和研究者的国别界限已经被打破,地区性、全球性的协同创新正在建立,通过组建跨区域、跨行业甚至跨国度的创新网络,创新要素的整合程度前所未有,不同主体间竞相探索的新型创新模式正在不断完善中。2陕西农业推广的现状

近年来,陕西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探索工作方兴未艾,形式多样,形成了“平利模式”、“西农模式”、“大荔模式”和“协会模式”等4种有益探索,这些模式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方面发挥了积极地作用,提升了陕西农业发展的水平。

2.1 以政府公益性为主体的“平利模式”成效显著

陕西安康市平利县以发挥农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职能为核心,将县级农业推广机构由原来的8个整合为5个,并打破各个乡镇之间的界限,建设了跨乡镇的区域农技推广站,将农技服务延伸到了村级。建立了5个县级农技中心,4个区域农技推广站,100个村级农技服务室的“三级农技服务网络”,实行人事关系、劳资关系、资产所有权归县农业局管理的“三权归县”管理模式。“平利模式”加强了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的公益性地位,通过整合全县力量,跨乡镇建设区域站,使农业技术服务得到极大延伸,服务质量得到提升,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2 以农业大学为主导的“西农模式”不断创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借鉴美国赠地大学的做法,发挥大学的科技与人才优势,在陕西及西北地区,围绕区域主导农业产业建立了23个永久性试验示范站,采取学校和政府共建共管的模式运行,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学校出专家、技术以及研究示范经费,地方政府配套运行经费,大学专家和地方农技推广力量紧密结合,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开展科学研究、试验示范与技术培训等形式的推广工作。大学科技、人才资源与政府行政资源紧密结合,加速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激活了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

2.3 以企业为主导的“大荔模式”异军突起

陕西荔民公司通过聘请县域内国家公益性推广机构的农技人员组建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为购买了公司农资的会员免费提供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其核心是农资销售企业通过技术服务与政府公益性机构联姻,农资企业的农资与推广部门的技术相配套,企业的市场销售行为搭上了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的“车”,农民在购买农资的同时,获得了免费的农技服务。这种以生产资料为媒,将劳动者和技术拥有者紧密结合的模式,把政府、企业、农技人员和农民用“科技之手”捆绑在一起,探索出了政、企、技、农多方共赢的路子。

2.4 以协会为主导的“协会模式”带动作用明显

西安果友协会在西北5省建立了20多家分会,分会管理了300多个基层工作站,下联3万余户果农。协会通过聘请大专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为技术顾问,一方面为协会提供最新技术,同时对基层工作站的“农民老师”进行技能培训。再以“农民老师”为协会技术传播的辐射点,带动周边会员。会员通过缴纳会费的形式获得免费农技服务,协会通过收取会费以及农资经营获得运营资金,下级分会以低廉价格获得优质农资,供应商在节省推广经费的同时扩大了农资供应量。“协会模式”在没有占用公益性推广资源的情况下,承担了基层公益性农业推广服务的职能啊。

3 陕西农业推广的困境

总体来讲,上述陕西农业推广新模式探索选准了切入点,效果好,大批新技术、新品种得到了推广与应用,加速了农业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科学研究对农业推广的支撑能力不强

农业推广工作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有效的农业推广离不开强大的科技支撑。陕西虽然为西部的科技大省,教育大省,但是农业科技的创新水平比较低,对农业推广的支撑能力不足。2012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陕西只有52%,低于全国水平。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统计显示,陕西省从1999年至2014年2月28日,共申请植物品种权保护143件(授权58件),排名全国第21位,落后于周边的河南(第3位)、四川(第4位)等省份。在科技成果供给不足的同时,还存在着研究方向偏离生产实际,重科研轻推广等现象,成果与生产脱节。

3.2 农业推广管理体制不顺

从陕西农业推广现状可以看出,目前陕西省的农业推广主体不明,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现象严重。农业推广资源分散存在,难以整合全省不同模式联合攻关,发挥不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体制不顺成为制约陕西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现有不同主体探索的推广新模式,形式重复,力量分散,“大而全”与“小而全”同时存在,不同模式的突出优势得不到发挥,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效果。

3.3 农业推广经费投入不足

2010年,陕西用于农业推广和农业生产领域的资金仅占财政支农资金的12.3%,低于全国36.8%的平均水平。1999年至2012年,全省农业推广经费一直没有增加,各级财政在农技体系建设上基本未投入经费。尤为突出的是,在全国大多数省区列支农业推广专项经费,陕西周边四川、湖北列支过亿元,郑州市年投入1亿元的背景下,陕西仍没有专项经费支持。经费不足成为推广工作纵深推进的制肘,也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

3.4 农业推广方式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随着中国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者对技术呈现出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需求。而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农业推广体系,一直沿用从上到下的“贯彻式”推广,“给的不要,要的没有”,忽略了农业生产者的需求,脱离实际,不仅难以实现推广的目标,不被受众接受,还损害了推广机构的威信。这种脱离农民生产实际和自身需求的推广方式,造成了推广的盲目性,降低了工作的实际效率。

4 对策与建议

针对目前陕西农业推广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笔者认为,要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通过技术创新、体制革新、方式转变和资金扶持等综合措施的运用,引导不同主体在农业推广服务中发挥积极作用,以协同创新机制促进陕西农业推广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发展。

4.1 要加强农业推广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创新是当前陕西各项工作驶入快车道的活力之源,体制机制对于促进农业创新具有根本性意义。如何进一步深化陕西农业推广工作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至关重要。

要打破体制壁垒,实质性运作陕西省农林科学院,构建多元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平台。将分散于农业厅、科技厅、林业厅、水利厅、科学院以及大学的人才、技术力量以项目的形式捆绑起来,联合地市级农科所、企业以及协会的研发机构,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实现优质资源充分共享,提升整体创新效能。努力将陕西省农林科学院建设成为全省农业资源融合的纽带,科技成果研发的龙头,农业技术推广的源头。

要尽快建立依据推广工作任务获取支持的平等“渠道”,使得不同推广机构都能在同一平台争取到国家给予的各项支持。鼓励农业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协会与各级国家农业推广机构平等竞争,实现农技推广不同主体依靠贡献赢得支持,凭借实力获取支持的良好局面,彻底打破涉农项目、资金支持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一家独大”的局面,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有序竞争、有机融合。

4.2 要加强农业推广模式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

协同创新是在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基础上,各个创新要素踊跃参与、相互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要构建运行高效的陕西农业推广新模式,就必须打破除领域、地域、行业之间的壁垒,充分发挥政府、高校、企业、协会等多个推广力量的作用与优势,实现不同主体之间优势资源的整合、强势学科的融合、精干团队的组合,全方位、立体化协同创新。

就陕西现状来说,要利用利益驱动机制,发挥企业、高校、协会、政府等主体的优势资源,产学研联动、农科教互动,凝聚所有推广主体的力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使这些主体自觉自愿围绕既定目标,产生合力,协同推进。可以通过设立普遍主体能够参与的农业科技推广项目,依托大学的科技、人才优势,发挥政府的行政推动力,依靠企业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协会面宽点多的优势,形成协同效应、达到最终目的。

4.3 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上的协同

按照陕西主导产业和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突破机制和体制障碍,打破地域与部门界限,组建以技术和品种为依托,以农业产品为单元的“全产业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协同攻关,力争在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和重大实用技术成果,支撑陕西现代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组建以企业、大学为主体,市级农科所、协会等主体广泛参与的研发团队,不同主体相互配合、有机联动,政府择优支持,为陕西破解农业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支撑。立足陕西科教大省实际,在充分利用大学实验室、研究中心、企业研发机构等现有平台创新研发能力的同时,支持大学、企业、地市级农科所以及协会建设一批资源共享的农业科研平台,以满足不同产业、不同发展阶段对科学研究的需求。特别是加强大型科研设备的共享力度,吸引更多的科技资源流向陕西,流向农业研究,不断提升陕西农业科研平台建设档次。

4.4 要加强农业推广与金融支撑之间的协同

现代农业是一个高科技产业,更是一个高投入产业。如何充分利用现代金融为推广工作提供支撑,是陕西农业推广工作面临的新问题。首先,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持续稳定投入机制。除继续完善财政主导、企业和民间组织协同的多渠道农业推广投入机制外,还要积极引导、鼓励企业与个人投资农业推广创新领域,加大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总量。其次,引导银行业、证券业、担保业等机构探索适应农业推广工作新需求的金融创新。探索农业科技推广保险工作,鼓励推广创新主体积极参保,有效预防和化解农业推广工作中的未知风险。

作者:杨宏博

推广人员发展农业推广论文 篇2: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现状与提升措施探讨

摘 要 对山东省齐河县的调查发现,近年来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人员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因此,提出了严格落实岗前培训、优化现有人员结构、引进人才、完善技术培训制度和健全考核奖惩制度等一系列对策,以期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建设和体系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素质;齐河县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习近平同志指出:“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其出路在于推进科技进步,核心在于发展现代农资,重中之重在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1]。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是农技推广体系中的重要影响因素。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继续解决农技推广体系“网破、线断、人散”的问题,全力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技推广人员必须全方位指导农民生产,这对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农技推广人员必须具备以下素质:一是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如诚信、热情、责任感、同情心、乐于奉献和合作精神等;二是过硬的知识素质,如掌握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储藏加工、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知识,熟悉农业政策、法规以及农村发展理论等;三是较强的技能素质,如沟通技能、快速更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信息综合处理和传播等技能。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重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对齐河县农技推广人员素质问题进行了调查,说明了齐河县针对自身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以期为我国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建設提供参考,为农技推广能力的提升发挥作用。

1 齐河县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现状

齐河县地处鲁西北地区,人口78万,总面积1411 km2,属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土质肥沃、气候适宜,光照充足。齐河县耕地面积8.4万hm2,常年粮食种植面积约

15万hm2,主要的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和马铃薯等,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也是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县。1954年,齐河县正式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之后随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建立健全,逐步形成以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中心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齐河县农技推广体系基本健全,县农业局下设有农技站、土肥站、经管中心、农广校、环保站、植保站、农药检定所和种子管理站8个业务科室,具有技术职称的农业技术人员67人。但随着近年来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现有的机构设置及人员配比、农业技术人员的素质水平等已远远无法满足其需要。另外,乡镇农技推广工作也由于体系改革而无法得到保障,农民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 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2.1 年龄结构梯度不合理

从长远发展考虑,部门老、中、青工作人员的数量应组成“顺塔型”结构。通过调查,齐河县农技推广人员平均年龄42岁,其中:30岁以下占11.9%,31~45岁占49.3%,45岁以上占38.8%[2]。农技推广人员的年龄结构不合理,老龄化严重,青年推广人员较少,造成农技推广队伍人才断层。

2.2 性别比例不合理

齐河县农技推广人员三个年龄层次中性别比例差异较大,其中30岁以下男女比例为1∶7,31~45岁男女比例为1.2∶1,45岁以上男女比例为1∶1.6。农技推广人员中青年男性比例很低,不利于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学历和职称层次偏低

齐河县农技推广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为41.8%,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员所占比例为58.2%。县级推广人员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员所占比例较高,乡级推广人员的学历水平更低。而在美国县级农技推广人员中,1.3%具有博士学位,43.3%具有硕士学位,55.4%具有学士学位。在职称层次上,齐河县农技推广人员中高级农艺师所占比例仅为29.9%,农艺师所占比例为38.8%,助理农艺师所占比例为31.3%。

2.4 专业结构不合理

齐河县农技推广部门的非专业人员多、专业人员少。专业人员中以农学等农业技术类专业方面的人员为主,缺少既懂现代农业技术,又懂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的高科技复合型人才,人员结构远远无法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3 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的主要对策

应立足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的基本要求,从齐河县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现状出发,抓住每个推广人员的自身政治思想素质的内因,依托现代农业项目、高产创建项目等一系列国家农业项目,协调配合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来着力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推进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建设。

3.1 优化人员结构

3.1.1 公开招聘和人才引进

通过公开招聘和人才引进的方法补充新鲜血液,吸收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优秀应届毕业生到基层推广部门,弥补基层高学历专业人才的不足,充实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力量,改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除农学、植保、土肥等专业人才外,还要更多地吸纳经济管理、市场营销、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以解决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3]。鼓励农技推广人员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弥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学历低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缺陷。

3.1.2 科学编制,适当分流

在重新科学核定人员编制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县、乡、镇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少于80%的原则,对齐河县非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分流。

3.1.3 实行离岗休养、提前退休

对那些年龄稍大、知识老化、能力低下的不合格、不称职的农技推广人员,在近年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离岗休养、提前退休,提高齐河县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职称层次,让更多称职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农业推广第一线发挥更大的作用。

3.2 完善培训制度

3.2.1 严格落实岗前培训

规范的岗前培训是保证、甄别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的基本手段和必要环节,培训成绩应被视为推广人员聘用、职称晋升、职务聘任的依据之一。通过岗前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可以充分领会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的指标内涵、掌握农技推广法律法规,做到依法办事,保障农技推广顺利进行。

3.2.2 提高政治思想素质

只有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发扬老一辈在艰苦年代刻苦钻研、勤奋工作、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和脚踏实地、爱岗敬业的献身精神,树立全心全意服务“三农”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领会各级政府部门关于农技推广的战略决策,发扬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的精神,保证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3.2.3 鼓励继续深造,提高学历层次

齐河县曾多次地把在职农业干部、农民技术员送到农业院校进修、培训和进行脱产全科学习。鼓励和支持工作人员接受函授、刊授和远程教育,及时组织农业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齐河县设立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素质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2.4 聘请知名专家教授,开展技术培训

有针对性地邀请国家、省市知名的专家教授、农业企业老总、成功人士及有关领导给基层农技人员开展技术讲座、技术培训和专题学术报告和国际国内形势报告,提高专业人员专业水平、政策水平和责任意识[5]。近年來,齐河县聘请山东农业大学小麦专家王振林教授和玉米栽培专家张吉旺教授为技术顾问,到县传播小麦、玉米高新技术,指导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提高了农技推广人员的科技素质。

3.2.5 加强自我学习

鼓励农技推广人员利用业余时间自觉参加相关的学术或技术讲座,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学习,提高推广人员的主动性、自觉性,最终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适应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齐河县充分利用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督促技术指导员及时登录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开阔视野、创新思路。

3.2.6 积极组织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

我国不同地区的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不平衡,齐河县的农技推广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应在经费、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参观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开拓思路。受中日留学生同学会邀请,齐河县农业局曾派农艺师司庆臣到日本自然农法国际研究中心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研修学习,主要学习了有机农业(蔬菜部分)的种植管理模式,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方法,EM菌液的扩大制作,波卡西制作和EM有机肥的制作。通过这次研修学习,掌握了有机蔬菜的栽培管理措施和EM菌肥的制作技术,为齐河县发展有机蔬菜及EM菌肥的制作推广打下了基础。

3.2.7 依托国家项目,提高专业水平

齐河县现有粮食高产创建、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情监测与防治等多个国家农业项目,这些现代农业项目和高产创建项目是作物良种、高新技术,现代管理的高度集成,不仅可以为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提供了契机,还为新时代粮食生产发展和农业技术推广创出了新的路子。借助这些重大项目为依托,着力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水平,强化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和业务技能培训,规范服务行为,切实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水平,打造一支技术过硬,实践能力较强的技术人才队伍。

3.3 健全考核奖惩制度

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考核奖惩力度,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定标准,落实农技推广人员的扶持政策,确保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能够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改善基础农技推广工作条件,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调动推广人员的积极性[6]。

4 结语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就是发展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举措,同时也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当前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作为农技推广的主力军,发展现代农业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农技推广人员和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其素质,打通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促使农业科技尽快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稳定。

参考文献

[1]胡正奎.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的对策[J].云南农业,2013(3):63-64.

[2]陈宗刚.对提高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的思考[J].四川农业科技,2010(4):53-54.

[3]殷瑛.21世纪农业推广人员素质的新理念[J].农业科技管理,2005(2):37-38.

[4]汤锦如.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5]宋志荣.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加快现代农技推广步伐[J].中国农技推广,2009,25(6):4-6.

[6]陈志英,杨雪,刘宗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素质提高的对策探求—以黑龙江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3180-3182.

(责任编辑:赵中正)

作者:刘硕

推广人员发展农业推广论文 篇3:

小议农机推广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摘 要】农机推广工作是将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转化、普及、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促进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本文着重分析了农机推广工作的现状,并进一步提出了加强农机推广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农机推广;现状;对策

0.前言

随着国家政策对农机补贴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机事业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一些新技术、新机具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很好运用。农机推广工作是将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转化、普及、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促进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但是,在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形势下,农机推广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着重分析了农机推广工作的现状,并进一步提出了加强农机推广工作的对策。

1.农机推广工作的现状

1.1农民科技意识低

我国部分农村交通相对闭塞,互联网也很少进入百姓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对发展农机的认识;田块分散,种植品种多,农民习惯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经营,束缚了农机的发展;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存家中的多是老弱妇孺,这个群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认识落后,发展农机愿望不强,外出务工人员受多种因素影响,又不愿回乡发展。

1.2自然条件制约

农田基础设施落后,机耕路建设滞后,导致大中型机械不能在路上很好行驶和田间作业,影响机手使用效益,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农机化发展,大多还是靠人力、畜力完成。

1.3财政支持力度小

近年来,国家重视粮食主产区农机化的投入力度,对非粮食主产区农机化发展扶持推进政策不多,新型适用机具研发推广力度不够,一些新型农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农机社会化服务等项目没有扶持。农机推广设施、设备陈旧老化严重,没有必要的试验示范、技术改进、技术培训所需的仪器设备和交通工具等等,严重地制约了推广工作的开展和职能的发挥。

1.4农机与农艺融合不紧密

农机技术推广以推广应用新型农机具为主体,但不能独立于农艺而存在。任何农机技术只有与农艺有机结合,才能称得上实用,才能显示其优越性。因此,农机推广部门要和农业、土肥、植保等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相互配合,同步推广农艺技术,加强技术指导,使农机与农艺衔接起来,使农机化技术真正发挥高效增产的作用。以水稻种植为例,在推广农机农艺高度融合的水稻机械化育秧及插秧新技术时,对种子有一定的要求,然而各种子销售点出售给农民的水稻种子品种繁杂多样,给水稻机械化育秧带来极大不便,农机技术推广干部只能亲自为机插农户选种、育秧。

2.加强农机推广工作的对策

2.1提升推广水平

农机科研成的转化推广得到主管部门和科研单位越来越多的关注。课题研究和成果评价越来越看重推广的效果,科研资源出现向推广倾斜的趋势。农机推广机构要主动迎合这种变化,积极参与行业科技和成果转化类的科研项目,提前学习、提前介入,增加技术推广的超前储备和技术含量。践证明,这样做既能提升推广的技术水平又能培养锻炼推广技术队伍,一举数得,事半功倍。

2.2建设示范基地

试验示范是新技术新机具普及应用的重要前提,是农机化技术推广最核心的业务。近年来,中央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力度不断增强,亿万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在很多地方,用户选购农机具缺乏正确的信息引导,“村看村户看户”存在盲目性。购置的机具是否经济适用、安全可靠不得而知。推广机构往往不能向农民提出详尽的购机指导,农民靠生产中摸索的经验选用机具和技术,走了许多弯路甚至付出很大的代价。因此,加强试验示范成为当务之急。向农民推广前,尤其要坚持试验先行,取得第一手数据,再组织大范围示范推广。技术推广不仅推广新机具,更要推广新技术。通过建立试验田,先行摸索,积累经验,尔后推而广之。要充分利用推广人员本土化、专业化、熟悉试验示范程序与方法等优势,积极争取参与权、评价权和建议权,发挥应有的作用。各地要逐步探索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作业效果综合评价的方法和程序,提升农机专业技术人员试验示范的组织能力和专业技能,促进技术进步,为政府决策和农民选购农机具提供依据和参考。

2.3融合农机农艺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和标准化,为农机农艺一体的机械化作业模式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现在,农业各領域的专家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先进的农艺技术要标准化、大规模、高速度地推广应用,必须与农机化技术相融合,做好农机推广工作,既要推广工程技术,还要推广生物技术。技术推广是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有效实现形式,是促进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连通器”。坚持农机农艺融合,是推广工作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也是今后推广工作的着力点和“亮点”。从作物品种、农艺模式、种植模式入手,研究探索农机农艺融合的技术体系和工作机制,提出工作方案,联合组织开展理论研讨、技术培训、试验示范等各项活动,共同探讨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的途径和措施。

2.4创新推广机制

机制创新是推广工作发展的原动力。要把创新变为一种常态,进而打造成推广工作的理念和价值观。评价一个单位推广工作好与不好,是否开展了运行机制探索与创新应当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机制创新方面有很多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去解决。近年来,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一些地方在引导、培育和规范各类组织参与推广活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不仅壮大了各类服务组织的发展,也为提高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实效积累了经验。农机合作组织已逐渐成为技术推广的新型主体之一,要挖掘服务组织在基层推广站的指导下开展新技术推广、信息服务的经验,加大宣传引导,促进农机服务和推广事业的共同发展。

2.5组建高素质队伍

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是当前农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合理配备,强化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要加大基层农机培训力度,加强乡、村两级农机科技队伍的培训工作,有计划的组织学习新型农机知识,熟悉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结构、原理和性能,掌握试验、示范操作、维修保养等技能,以便更好地教授农民、服务农民;在保证农业机械以良好状态投入作业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隐患,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和农机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2.6安排专项经费

主要用于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和示范适当增加培训经费,专门用于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打造一支专业化、现代化的农机推广队伍。增加农机推广系统投入资金中的比重,从而确保农机推广部门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 [科]

【参考文献】

[1]党淑娟.基层农机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农民致富之友,2013,12.

[2]刘文武,王国富.关于黑龙江省农机推广问题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3,10.

作者:扈秀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体验式商业景观设计论文下一篇:和谐幸福社会文化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