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国考申论热点

2023-06-18

第一篇:2019年国考申论热点

2012年国考申论热点预测

2012年国考申论热点预测: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思想道德建设 文化体制改革 社会公平正义 文化强国 文化软实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文化产业振兴

【背景链接】

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闭幕。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科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标准表述】

[综合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如下措施供考生参考:

一是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二是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是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认真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精心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要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四是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真正从群众需要出发,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成果,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第二篇:2011年国考申论热点梳理一

元理论——科学发展观在2010年的主要内容钟 君

“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纲领性论述: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010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份公报体现出三个重点,即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这必然成为2011年申论命题的热点问题。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推进各领域改革

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3、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体现的民生本位的特点:

第一,公报提出了在规划的指导思想方面应该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新期待。

第二,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在主要的目标上,体现了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是把民富摆在国强前面。

第四,在发展的动力方面,提出了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第五,在分配的关系上明确提出了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第三篇:2015年国考申论热点:延长产假

六安中公教育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5年国考申论热点:延长产假

【背景链接】

不久前,北京市人大代表王幼君建议“将女性产假延长至3年”,引发热议。 我国现行产假为98天,剖腹产再加15天。社会上关于延长产假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近日,羊城晚报联合手机腾讯网开展“该不该延长产假”的网络调查,吸引了逾4万名网友参与投票。结果显示,超五成网友支持延长产假,但近七成受访者担心如果延长产假,休假期间工资下降。

“延长产假”的声音,虽不是特别响亮,还是让年轻妈妈们既高兴又担忧。 【标准表述】 [观点争锋] 支持:人心的善意与妇女的地位

用发展的观点看,将产假延长至3年,却充满人性善意,其中包含如何提高女性地位。 作为人口大国,人口生育早已有规划,并在按规划有序实施,已见成效。而要提高民众福利待遇,就也需要有个规划,延长女性产假时间。将产假延长至3年,是个发展的话题,需要辩证地看待。发展需要积极作为,自增压力,迎难而进。不能因为一时存在难度而安于现状,停滞不前,以至想都不敢想。

延长产假可以开启人们的思路,为何时延长产假、延长多少产假、如何延长产假,提供一个讨论的话题。这有助于凝聚全民的智慧寻找答案,运用全民的力量破解难题。进而推动产假不断延长,给广大产妇带来福祉。

反对:延长产假不能侵害劳动权

延长产假,表面看是保护了女性的生育权,但其实是对女性劳动权的侵犯。有的女性感觉三年产假很好,其实是对劳动就业市场的不了解。

三年产假的建议,与上世纪80年代的“妇女阶段就业制度”“建立阶段就业制度,发展弹性就业方式”等如出一辙,当年这些建议均以侵害妇女劳动权益遭到强烈反对而未能推行。在阶段就业和妇女提前退休行不通时,有些企业尤其是关停并转的国有企业和以效益为核心的私营企业,给孕期、哺乳期女职工放长假,企业以“放长假”变相解雇生育期妇女,严重侵害了妇女的劳动就业权。

[好处]

六安中公教育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延长产假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女性身体的恢复;二是有利于女性实行母乳喂养;三是有利于亲子教育,从而实现优生优育。自然不利因素也显而易见,既会导致女性就业变得更难,又会增加社会负担,还会加剧性别歧视。如不能合理安排女性产假时间,为其提供可靠的保障条件,那么延长女性产假的权利保护,最终反倒会沦为伤害。

[参考对策] 第

一、加大对职业女性健康权的保护

近年来,我国不少地方政府加大对职业女性健康权的保护,并将职业女性经期休假制度以法规形式得以不同程度地体现。“产假延长至3年”,未必能实现,但已唤醒权利意识的提升,有利于为女职工就业提供政策保护,从源头上解决就业性别歧视问题。此外,“产假延长至3年”不仅对产妇的生理康复和心理的调整都会有很大帮助,还对缓解就业压力也起到一定作用,可以说是利大于弊。

第二、与现实相结合,逐步推进

按照目前的财政状况,全国能够稳定拿出一笔钱发放3年生育津贴的地方,可能很有限。毕竟现在的社会福利保障面有限,保障水平较为薄弱。一步到位的压力太大,不妨采取逐步推进、逐年延长的方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隔几年延长一段产假,如此则短期冲击不会过大。

第三、获取社会普遍共识

延长女性产假必须考虑到其可行性,其间既包括成本的承受能力,企业的容忍度和女性的真正诉求,并在其间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和利益平衡点,若是跨步过大反倒会适得其反,并因为增加企业焦虑和公共财政压力,而让政策层面投鼠忌器。当前最有效的做法,还得在扫除法律、利益和认识的障碍,破解困境做好铺垫上下工夫,延长女性产假才会水到渠成。

【延伸阅读】

[国外措施]各国产假怎么休? 瑞典

在瑞典,法律规定,凡工作的父母每生育一个子女都享有16个月(480天)的带薪产假,费用由国家和雇主分摊。其中,前390天的薪水为原工资的77.6%,后90天为固定薪水——每天补助180克朗(约合148元人民币)。为了鼓励父亲参与养育子女,瑞典法律还规定,16个月中有两个月须由父亲享有。1995年,瑞典出台《父母亲产假法》。根据该法律现行规定,孕妇有权在产前和产后带薪休假7周。这项权利不受其他条件限制,不论她们是何时

六安中公教育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入职,都能享受这14周的休假权。另一方面,该法律的出台,减少了瑞典男女职业上不平等的现象,改变了女性生孩子就得放弃事业这一传统,在产假结束后,90%的女性都会回原来的岗位。

挪威

在挪威,父母双方总共可以休育儿假47周,拿全额工资;也可休57周,拿原来工资的80%。全部费用都由国家承担。

捷克和斯洛伐克

在捷克和斯洛伐克,母亲每生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三年的育儿假,这个假期也可以让给父亲来休。在斯洛伐克,如果孩子身患残疾,育儿假还可延长至六年。

英国

在英国,从2010年4月开始,女性可以申请52周产假(包括流产、难产),即一年时间。产假的头6周,妈妈可以领取90%的工资,中间的33周,每周最多可以领取112.75英镑(约合1120元人民币),最后的13周,不领取工资。

芬兰

在芬兰,初为人父的男性可获得三个星期的带薪休假以及付费“爸爸月”,在孩子八岁前,他可以选择任何时间休育儿假。如果他需要照顾孩子,还可以通过他所在社区的“家庭中心”获得支持。

美国

在美国,产假政策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可谓最“无情”。美国母亲产假不带薪,仅仅12周。这是所有工业化国家中最短的产假。此外还受一些限制,如:之前必须受雇于特定雇主12个月,其间至少工作1250个小时等。由于缺少给产妇提供带薪产假的法律保障,很多美国母亲过完产假不得不继续上班。相关专家表示,虽然美国一直强调家庭,但在确保工薪家庭的福利方面,却一直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缺乏带薪产假或事假可能会造成诸如:产后抑郁症、母亲提前停止哺乳,甚至会迫使一些家庭陷入债务危机中。 更多内容请关注 六安人事考试网

第四篇:2014年国考申论热点预测:政府的角色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2014年国考申论热点预测:政府的角色

华图教育 徐临阳

康德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深深的震撼我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标准;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2009年,南京市民翁彪自焚抗议强拆;2006年菏泽市民李民生上吊自杀抗议拆迁补偿价格偏低;2009年成都市民唐福珍自焚以“伤己”的方式抗议强拆„„拆迁过程中,各地频发惨案,逐渐曝露出由开发商主导的现行拆迁模式中的弊端,造成了及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当开发商违背自身道德准则,一切惟利益是图时,政府在房屋拆迁过程中的作用渐显重要。

我国现行的拆迁工作由开发商进行主导,本应无法与被拆迁户发生直接联系的开发商与被拆迁户产生了联系,由此产生了拆迁困难,拆迁过程中存在违法或者野蛮拆迁,随意降低补偿标准等等问题。同时有可能与政府形成强强联合,导致被拆迁户的财产和人身权益受到及其严重的侵害或生计难以为继等问题。此外,政府有时利益指向不够明确,存在公权力干预私权力,导致政府公信力受损,产生了“与民争利”的问题,使得人民群众头顶商的这片星空蒙尘。所以,放弃由开发商主导的拆迁模式,转而为由政府主导的拆迁模式是必然的趋势。

政府主导,名正则言顺。过去,由于房屋拆迁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一方面是被拆迁户拿着由政府颁发的房屋产权证;另一方面却是开发商同样持有政府颁发的拆迁许可证。两者皆拥有合法之处,却往往由被拆迁户的被拆迁而告终。究竟孰是孰非,无准确的法律条款可依,政府反而在其中成为承受压力的一方。2010年1月29日,《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草案由国务院法制办正式公布,向公众征集意见。可以预见的是,由政府主导的拆迁模式将终结由开发商主导的模式,使我国的拆迁工作有法可依。师出有名,名正则言顺。

政府补偿,民智则业乐。今年来的多起惨案还历历在目,究其原因多是由于开发商基于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将拆迁工程转包给拆迁公司,而拆迁公司往往为了节约成本而随意降低补偿标准,使得被拆迁户的拆产权益受到损害,加之政府没有起到良好的协调作用,最后导致被拆迁户采用不理智而极端的方法来进行抗议,以血的警示来促使政府作出改进。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时代的悲哀。所以,在草案公布后,明确了由政府作为补偿的主体,使弱势群体能得到合理的补偿,进而解决生计问题。明确主体,民智则业乐。

政府安置,民安则国安。在以上的案例中能清楚的看到,由于拆迁问题中所曝露出的各种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且极坏的影响,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了严重的损害。长此以往,必将溃散民心,动摇国本,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政府积极采取对策,在草案中将公共利益与商业开发征

1 / 2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收彻底分开,只站在公平的立场上行使权力,解决在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并对被拆迁户进行妥善的安置。在重庆就是以政府统一规划安置点为表现的。立场公正,民安则国安。

总之,由政府主导的拆迁模式是必然且不可或缺的,事关和谐社会的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政府在房屋拆迁中的重要性,增强政府工作效率与积极性。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使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建立和谐社会。

2 / 2

华图教育 徐临阳

第五篇:2012年国考申论热点:农民土地换社保

一、事件背景

(1)从2010年8月15日开始,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在全市范围内正式施行。重庆此次大手笔推出的两年300万、十年1000万的农民进城计划,将成为几十年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规模最大、配套制度设计最完善、影响最深的一次实践。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形象地比喻:在这次户籍改革中,进城农民将穿上城市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五件衣服",同时脱掉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三件衣服"。脱掉的这三件衣服核心是"土地",土地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2)据了解,从2010年8月1日开始,重庆市公安局807个派出所就已经设置专门窗口或平台,开始受理转户口的申请。目前已经有一万多人拿到了城镇户口。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最大亮点是简化了"农转非"的条件,务工经商3年以上,可以转户口;在城里买了房子,可以转户口;投资兴办实业,年纳税达到一定数额,也可以转户口;对于乡镇户籍准入条件则全面放开,在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农村居民到乡镇聚居区居住。看上去,重庆市已经完全打开了城镇之门。那么哪些农民将选择离开土地,成为城里人呢?调查发现,重庆远近郊农民存在很大差异。

对近郊农民而言,一纸城市户口对近郊农民而言,诱惑实在有限。从重庆主城区开车不到半小时,就到了九龙坡区陶家镇,这里是重庆市第一个户籍改革试点。镇政府一位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早在2007年就有700名农民转为城镇户口。按照当时的政策,农民之前享有的承包地、宅基地、林地的各项权利不变。可即使这样,户籍改革仍没能在这个有着1万7千名农民的镇推行下去。

这位负责人算了一笔账,镇里50%的农民参与了土地流转,每户分到了2到3套120平米的楼房,一亩地一年能拿到一千元的租金,还可以在家门口的工业园区里上班,平均每户的年收入能达到2万;一旦土地被征用,可以享受每户三十万的赔偿。而这次重庆户籍改革明文要求,最多3年内,农民要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由政府有偿收回。

(3)按照《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意见》,农民转户进城后,允许转户农民最多3年继续保留宅基地、承包的使用权及收益权。按照字面意思理解,3年后,转户农民将不再拥有宅基地、承包的使用权及收益权。所以无论是近郊还是远郊,满足转户条件的重庆农民都在算一笔账,城镇户口能带来的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诸多福利,能否值得自己放弃农村户口附带承包地、宅基地等财产。

(4)作为全国城乡统筹的试点城市之一,成都已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的全覆盖。按照规定,被征地农民都可以办养老保险,政府给予20%左右的补贴。男性到60岁、女性到50岁,就可以每月领到近300元的养老金。此外,为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成都市还定期搞各种免费就业培训,以充分保证农转居居民的就业。

按照成都市政府的战略,农民向城镇集中主要分3种类型:在5个中心城区建设完全与城市接轨的农民新居工程;在郊区以重点镇为主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城镇新型社区工程构成重点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边远山区,根据区情适度引导农民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居住。

成都市公安局户籍科李瑾表示,全市的人口按地域划分为3个圈层,逐步推行户改。

然而,为了形成土地的规模集中,成都户改的一个核心是鼓励农民放弃土地,向城区集中,这被外界认为是以土地换社保。

对此,当地一名政府官员却不认同这一看法,“实际上没发生什么变化,我们只是把一些闲置的土地进行了集中。”上述官员认为,“农转居”后,农民们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和补偿权、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和分配权等并不发生变化。农民自愿退出原农村宅基地进入城镇购买公寓房的,还可享受相邻区位经济适用房的优惠政策。

但即便如此,并不是每一个农转居的农民进城后都能很好地生活,这其中关键性因素是受其从被征用的土地中获得租赁、入股等土地流转后收益多少的影响的。

中国公安大学教授王太元认为,真正要解决户口问题就必须剔除其背后附加的利益,只有实现真正的公共财政均等化,城市一体化才能跟上,否则如何户改都只是个伪命题。

二、事件观点

(1)地方政府以社保换农民土地,是在制造新的不公平。户籍之所以具有一定价值,仅仅是因为,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政府没有平等地向农村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品。因此,户籍的价值其实表示的是地方政府拖欠农民的公共服务和公共品债务。从这个角度看,负责任的地方政府现在要做的事情是,尽最大努力尽快偿还这笔欠账。

(2)对于“土地换社保”这一政策,老师认为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如果本届地方政府通过“土地换户籍、土地换社保”得到了土地,接纳了大量的失地农民,而后届政府无地可卖,却要承担对这些转为市民的农民的社会保障,等于替前届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失地农民的福利也将很难得到保障。

有关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恐怕应当对土地换户籍、换社保的热潮进行反思。城镇化过程,应当是农民境遇得到改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首先需要尊重农民的土地权利,其次应当把农民当成平等的公民,积极地向其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品,为其建立与城镇人口均等的社会保障。在此基础上,让农民自主处理自己的土地,决定是否及怎样流动。

(3)对于农民来说,由于无法自行出让土地,所谓的“土地增值收益”同样是“期货”,所谓“社会保障”也是“期货”。以“期货”换“期货”,赌赌运气,未尝不可。反过来,政府因为掌握着征地权,足以控制土地价值变现,集中越多的筹码,越是稳赚不赢。这种一方稳赚另一方前途叵测的交易却“积极性很高”,其实反映了现行土地制度对于农民利益的某种剥夺。现行土地制度对土地流转限制,以及将转变用途的权力唯一地赋予了政府,必然导致农民降低对土地价值的预期,而政府则因垄断而掌握了土地价值的定价权和分配权,这样,政府就可以用低廉的价格甚至是远期支票(如社会保障)来换取农民的土地,在我看来,这种因现行土地制度而带来的价值扭曲,而非报道中天花乱坠的各种城市福利,才是导致农民进城“积极性很高”的根本原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2019年时政热点汇总下一篇:201x上半年党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