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问题式教学”中问题预设的原则

2022-09-14

“问题式教学 ”指的是以 “问题 ”为基础的教学方式 ,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 ,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 。 问题式学习简称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它以信息加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范畴。 问题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本的教学形式, 它能使课堂充满悬念, 让学生的思维接受挑战,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问题式教学 ”中 ,问题的提出是核心 ,没有好的问题 ,就没有有效的问题式教学行为。 鉴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若想在语文学科的问题式教学中预设出好问题,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学内容的确定是问题预设的前提

绝大多数的学科,其教学内容都是确定的,例如,这节课是 “二元一次方程 ”,绝不会有老师上成 “二次函数 ”。 而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它的教学内容是不确定的,语文学科的教材是以选文为主,指提供阅读材料,而对于这篇选文应该教什么,即核心的教学内容,却没有明确的限定。 于是,相较于其他学科, 语文学科的教学就充满了不确定性。 “这就导致了一种很不合理的现象:一方面,使用不同版本语文教科书的教师,上同一篇课文,核心的教学内容几乎没有差异。 另一方面,使用同一本语文教科书的教师,上同一篇课文,具体的教学内容又千姿百态, 乃至千奇百怪。 ”因此,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确定文本的教学内容。 只有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核心内容,围绕文本的核心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紧扣教学目标预设问题,才能确保问题的精准度,提高课堂效率。 那么,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呢? 就是要凸显“语文味”,就是以语言表达为核心,重视对言语细节的品味,引导学生沉入文本,从言语的细微之处品味作品的意蕴, 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2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是问题预设的基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建构者。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素养, 更要求教师顺应学生的学习规律来组织课堂教学,设计问题情境。 例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在新信息的刺激下,通过同化与顺应作用,重新整合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因此,在学习新知识时,适当联系旧知,会更有利于学生对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这就是顺应学生学习规律的行为。 不仅是单个问题的预设要顺应学生的学习规律, 多个问题呈现的顺序也要顺应学生潜在的期望, 前一个问题为下一个问题做好铺垫,下一个问题自然地承接前一个问题,避免形成意义阻隔,使教师所想与学生所思相协调,师生之间形成和谐振动。 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首先要求教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学习者,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自身的语文学习经验,才能发现规律和顺应规律,使学生和文本实现“无缝对接”。

3教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是问题预设的保障

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 其实就是师生通过阅读和对话共同解读文本的过程。 而教师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和引领者, 只有提高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 才能准确把握提问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从而缩短解决问题的路径。 同时,教师文本解读的深度,也决定着语文课堂问题探究的高度,只有教师充分吃透了文本,才能引领学生揣摩语言的魅力,才能提出有文化深度和认识高度的问题。

教师提高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 离不开常用的文本解读方法,如文本细读法、结构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意象解读法、意境还原法等。 同时,也要注重广泛阅读,深入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个人的深度解读,不同于语文课堂上的深度解读,教师个人的解读,可以无限深入,但在课堂上却要深入浅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置问题,避免过度的拔高和单向的灌输。

4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问题式教学”中的问题预设,应以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为前提,以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为基础,以教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为保障。 立足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预设高质量的问题,把握文本的独特性,引领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高效课堂。

摘要:“问题式教学”是目前课堂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在“问题式教学”中,问题的提出至关重要,有了好问题,才有高质量的教学。就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而言,问题的提出应遵循哪些原则呢?本文围绕这一问题,提出了语文学科“问题式教学”中应遵循的三个原则:教学内容的确定是问题预设的前提;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是问题预设的基础;教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是问题预设的保障。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教学内容,文本解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采油作业现场安全风险识别与控制下一篇:完善有关农业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