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性幼儿园班级管理论文

2022-04-15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性幼儿园班级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逐渐深入,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在学习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增大。在“互联网+”时代下,面对幼儿思想观念和思维习惯的多元化和动态化,幼儿园班级管理要保持长期的生命力,提高自身的班级管理创新力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性幼儿园班级管理论文 篇1:

“双师型”教师养成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打造“双师型”教师,是幼师高专院校师资水平提升的必由之路。然而,幼师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养成中存在着将“双师型”教师概念窄化、专业课教师缺乏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缺乏统筹规划且培养方式单一等问题。幼师高专院校应通过引领教师明确“双师型”教师内涵、提高教师成长能动性、多途徑培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等方式为教师成长助力,促进幼师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学前教育;“双师型”教师;师资建设

2019年初,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的职业教育迎来了蓬勃发展之机。中职和高职院校是承担职业教育的主阵地,隶属高职院校大类之下的幼师高专类院校,更是因群众普遍重视学前教育、国家大力支持学前教育、二胎政策放开等一系列利好形势而迎来了欣欣向荣的“春天”。幼师高专院校须提升自身教育质量,方能在学前教育蓬勃发展的洪流中独占鳌头,永立不败之地。教师是院校课程方案的具体执行者,提升院校教育质量,师资水平的提升是关键。而打造“双师型”教师,是幼师高专院校师资水平提升的必由之路。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何为“双师型”教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定义为: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根据幼师高专院校教师入职工作的资格要求,笔者从两方面对该定义进行详解:就从业资格而言,“双师型”教师是兼具教师资格证和相关职业资格证的教师,这是“双师型”教师入职的“敲门砖”;就从业能力而言,“双师型”教师是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这是教师之所以成为“双师型”教师的真正内核所在。

二、打造“双师型”教师的意义

(一)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提高毕业生质量的前提

由于3~6岁的幼儿年龄小,身心尚处于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是非常稚嫩而脆弱的,所以幼儿教育是一项专业性极高的职业。从事幼儿教育职业的幼儿教师不仅需具备有关幼儿卫生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各领域教学法等理论知识,更需具备幼儿园班级管理策略、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分析与引导、组织五大领域教学活动或综合主题活动、指导幼儿进行区角游戏等实操性知识,此外,一些在国际上广为流传的经典教育模式与方法,如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高瞻课程、蒙台梭利教学法等,幼儿教师也应能信手拈来,取其精华,自如地运用到幼儿教育工作中。可见,对于幼师高专院校而言,在学生的职前培养阶段,学校就应使其既掌握幼儿教育理论,又具备幼儿教育实操能力。各院校要打造与幼教工作岗位“无缝对接”的毕业生,首先要有一支既能为人师,又能为技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发挥服务社会功能的保障

长期以来,幼儿教师由中等幼儿师范学校、职教中心等教育机构培养,具备中专学历的幼儿教师占比较高。中专院校毕业生深刻体会到学历层次低、专业知识欠缺给自己的工作带来的制约作用,所以这部分在职教师通过职后培训提升学历、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愿望十分迫切。而幼师高专院校是帮助这些教师实现职业提升愿望的主要阵地。此外,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到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从过去的“小职教”(学校职业教育或学历职业教育)向“大职教”(包括以在校生为主要对象的职业准备教育、以在职人员为主要对象的岗位培训、以失业人员为主要对象的再就业培训)发展,幼师高专院校除了培养在校生、培训在职幼儿教师,还应承担起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社会群体的再就业培训任务,这也是幼师高专院校发扬自身特色,服务社会的具体体现。而这一功能的顺利实现,离不开一支强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提高教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019年8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四部委联合下发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其中就“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细化、可操作的指导建议,如高职院校应从一线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院校任教,“设置一定比例的特聘岗位,畅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兼职从教渠道……推动形成‘固定岗+流动岗’、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兼顾的专业教学团队”;培养适应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教师;“到2022年,职业院校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应超过一半”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当前及未来,幼师高专院校将陆续有大量一线幼儿园园长、骨干幼儿教师、教科所幼教调研员等师资涌入,他们具备丰富的一线实践经验,又具备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知识,这些教师的教学注定理实一体、贴近幼教工作实际。这样的趋势,对幼师高专院校本校专业课教师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适应趋势,提升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便能成功转型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双师型”教师;无视现实,墨守成规,理论教学脱离幼教实际,将被时代的滚滚洪流所淘汰。可见,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是幼师高专院校提高教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双师型”教师养成中的问题

(一)将“双师型”教师概念窄化为拥有“双证”的教师

在很多幼师高专院校,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上至校系领导,下至院系普通教师,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读都缺乏完整性和科学性,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将概念窄化,认为拥有“双证”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如一名教师既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又考取了“育婴师资格证”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等,就会被院系认定为“双师型”教师。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些教师却难以胜任育婴师工作、心理咨询师工作或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究其原因,诸如“育婴师资格证”“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等,只代表该教师曾经历过相关的理论学习,通过考试,考取了该证书,其对该领域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实践能力。整个院校从上到下的认识偏差,带来了负面引导作用,使得不具备“双师”能力的教师,在追求“双师资格”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二)专业课教师缺乏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部分幼师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师对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趋势认识不清,认识不到实践技能对幼专毕业生未来工作的巨大影响,或即使认识到其重要性,也仅表现在“口头上”的重视,在其专业课教学中却丝毫没有“行动上”的体现,在《幼儿园班级管理》《幼儿行为观察》《幼儿游戏概论》等实践性较强的理实一体性质的课程中,仍以理论讲解为主,缺乏实操技能的指导。此外,與其课堂教学风格相呼应的是,这部分教师也缺乏将自身打造为“双师型”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不愿利用业余时间深入一线,走进幼儿园,不愿参加与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职后进修学习,视野狭窄,实践能力匮乏。

(三)“双师型”教师培养缺乏统筹规划且培养方式单一

尽管目前很多高专院校已经开始鼓励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师向“双师型”教师方向努力,但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教师的实践途径多数靠个人自行联络,到幼儿园一线实践基本上是课余时间的个人行为。即使由校教务处或学院统筹规划,但多数也是采用委派教师带学生下园实习或教师本人到一线幼儿园顶岗学习的方式,培养方式单一,缺乏多样性,没有形成全方位、立体的培养模式。

(四)“双师型”教师培养方式缺乏实效性

院校统筹规划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不仅方式单一,而且缺乏实效性。如通过教师带学生下园实习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方式,由于近年来幼师高专院校大量扩招,招生人数急剧增长,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每年能抽调出来带队实习的教师人数有限,且一名教师需带多个实习点。教师忙于在各个实习点间奔波,解决一些琐碎的事务性问题,基本无暇深入其中任何一所幼儿园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指导和实践学习,既不利于学生发展,亦不利于自身成长。又如,委派教师本人到一线幼儿园顶岗学习的方式,因校内教学任务繁重,能入园顶岗的教师可谓凤毛麟角,每年甚至两到三年才可能有一个名额。而顶岗教师在幼儿园往往是观摩教学活动,参与园所教研活动,并未真正承担起一名幼儿教师的保教责任,更未发挥一名高专院校教师对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引领作用。顶岗未能真正“顶”在一个幼儿教师的岗位上,对实践能力的提升也就大打折扣了。而教师个人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入园实践活动,由于时间短、缺乏连续性,往往也是效果不佳。

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策略

幼师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与支持,各院校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应遵循教师成长规律,立足提升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和职业实践能力两个核心,采取有效的培养策略。

(一)引领教师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院校教学主管部门可采取多种方式引领教师学习“双师型”教师的真正含义,如号召教师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聘请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的专家为教师做相关政策解读,帮助教师明确“双师型”教师的真正含义,既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又拥有教师资格证和相关职业资格证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此外,可邀请本校及外校优秀“双师型”教师作报告,介绍自己在双师成长之路上的收获与反思,为普通专业课教师在成为“双师型”教师的道路上指明方向。

(二)提高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的能动性和目的性

各院校应引导教师深刻认识到“双师型”教师在幼师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中的关键作用,认识到专业课教学中实训、实践课程对学生专业技能和适岗能力提升的重大意义,认识到幼师高专院校未来鲜明的职业化发展趋势和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掌握一门甚至多门专业技术,调动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要注意,教师在成长之路上不要盲目跟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考取证书一是要从自身兴趣出发,二是应与自身专业特长相关。又如,部分教师被院系派到幼儿园一线顶岗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多数教师只是走马观花地听课、参与某些教研活动等,根本无法获得一名幼儿教师的实际工作体验。若要改变这种状况,各院校应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课教学,寻找自己的专业兴趣点、困惑、不足等,将实践学习作为解开专业困惑、发扬专业兴趣的途径,以此作为切入点来定位自己的实践能力提升目标,增强教师在“双师型”教师成长之路上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三)院系应多途径培养“双师型”教师,为教师成长助力

1.让实习园所成为学生和教师共同的实践场所。在学生人数众多,且能抽调出来担任实习指导任务的专业课教师人数有限的情况下,建议幼师高专院校取消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园所的做法,统一由院系安排,以尽可能避免实习点过于分散导致指导教师疲于奔波的现象。统一安排使得实习点相对集中,既保证了实习园所的质量,又保证了实习指导工作的实效性。如此,教师深入学生实习的班级,观摩学生在幼儿园一日常规活动中的表现,并与本园教学主任和指导教师共同探讨促进实习生成长的策略。而这个过程,也是教师的实践教学素质得以提升的过程。

2.利用教学实训基地,为教师教学、顶岗、科研工作提供便利。当前,幼师高专院校往往与当地多家幼儿园联系,将这些园所命名为该校的实训基地。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园所往往只发挥了幼专学生实习场所的功能。其实,实训基地的价值远非如此,应当深入挖掘。首先,挖掘基地园所的实训教学价值。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遇到诸如五大领域教学活动设计、区角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幼儿生活活动的指导等实践性较强的模块,可带领学生到实训基地,实地进入幼儿园班级,与该班教师共同开展教学。借助互联网技术,将学院相关班级与基地幼儿园相关班级远程互联,双方教师针对课程设计提前做好沟通,将基地幼儿园班级一日活动中的部分环节通过大屏幕向学院学生直播,学生既可观摩,亦可通过课堂和大屏幕与双方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其次,挖掘基地园所的顶岗培训价值。幼师高专院校应分期、分批派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到基地园所进行顶岗学习。顶岗初期,以教师对幼儿园一日活动的观摩为主,中后期要承担一名幼儿教师的保教职责,亲身体验甚至熟练掌握幼儿教师各项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内容。此外,学院教师还应积极参与基地幼儿园教研工作,在与一线幼儿教师的共同研讨中,提升自身解决学前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挖掘基地园所的科学研究价值。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以实训基地为依托,与本校教师和幼儿园园长、教师结为科研团队,运用自身科研优势,发挥科研引领作用,结合自己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顶岗学习中遇到的专业问题,或一线教师在幼儿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困惑、问题、兴趣点等开展科研课题研究,撰写教育随笔、科研论文,还可将研究成果集结成册,出版发行,为更多的幼教工作者提供参考。如此,既能提升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科研和实践水平,更能带领基地幼儿园向高水平、研究型幼儿园迈进,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模式。

3.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内实训室建设。幼专院校学前教育学院一般都建有丰富多彩的实训室,如感觉统合训练室、蒙台梭利实训室、各功能游戏室、幼儿园模拟活动室等,但这些实训室从规划到建设,往往由负责管理实训室的教职员工和某些教具厂家共同完成,专业课教师不能参与其中,也难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实训室资源。为此,学院应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校内实践教学设施、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并根据课程中的实践教学需求规划和布置实训室,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本院“双师型”骨干教师、幼儿园一线实践专家共同指导年轻教师的“双导师”制度。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专业课教师,院校应派其到一线幼儿园顶岗学习半年到一年,学习结束后再回本校授课。当然,顶岗学习结束后,年轻教师初次接触大学生的教学任务,此时他们距离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又有一定的差距,这些教师还需后续的培养措施,学院应继续跟进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此,可由本院“双师型”骨干教师和基地幼儿园教学园长等一线教育实践专家,共同指导一名年轻教师2~3年,通过相互听评课、教研等方式,“手把手”带领年轻教师在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的道路上克服困難,走向成熟。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评价机制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长久以来,高等院校在职称评定等工作中,科研成果被加以极大的权重,但普通高校与高职高专院校在办学特色上有显著差异。普通高校以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为主,注重理论研究无可厚非,但高职高专院校则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求专业课教师兼具理论和实践教学双重能力。而当前的职称评定方式,使得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过于追求论文撰写、教材参编数量,导致专业课教师缺少时间和精力参与一线实践及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职称评聘权利已由省级和市级教育行政部门下放到了各高校,幼师高专院校可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出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破除唯论文主义倾向,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参考文献:

[1]查吉德,李   媛.把握职业教育改革方向 推动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基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1).

[2]公燕萍.园校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以幼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01).

[3]王富谦.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的个案研究——基于生活史的视角[D].四川师范大学,2018.

[4]李   理,陆   轶.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4,(36).

作者:许艳玲

科学性幼儿园班级管理论文 篇2:

浅析“互联网+”时代幼儿园班级管理的新思路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逐渐深入,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在学习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增大。在“互联网+”时代下,面对幼儿思想观念和思维习惯的多元化和动态化,幼儿园班级管理要保持长期的生命力,提高自身的班级管理创新力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幼儿园班级管理;创新;挑战

一、 信息技术对幼儿园班级管理的挑战

信息技术对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来讲,互联网的开放性等特征有利于改善幼儿园班级管理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幼儿园班级管理发展平台建设,丰富了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各种方式方法,更增加了幼儿园班级管理各方面的实效性。

首先,信息技术的出现促使幼儿们拥有更多接受外界信息的机会,而这些信息对幼儿的价值观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目前,我国的互联网大环境缺少对未成年群体的输出监管,即各种类型良莠不齐的信息均能够直接传递给未成年人,使得孩子本身轻视学习,严重影响了幼儿积极、健康的学习价值观。

其次,在“互联网+”时代下,幼儿思想价值观的多元化给幼儿园班级管理带来了更多未知性,幼儿的价值观在一些不良信息的误导下极易发生扭曲,幼儿变得敌视幼儿园和教师,甚至蔑视教育,这令班级管理者很难营造出健康和谐的班级管理氛围。

再次,“互联网+”时代下幼儿园原有的班级管理方法显得陈旧落伍,而要在全园范围内进行管理技术的改革是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这对部分资源匮乏的幼儿园而言,班级管理技术的创新改革是相当困难的。

最后,“互联网+”时代不仅为幼儿提供了更多获取信息的途径,同时也为家长打开了教育“新世界”的大门,部分家长开始关注各类教育公众号,对公众号内容更是深信不疑。总的来说,“互联网+”时代促使一部分家长提高了教育能力,促进了家校合作,但也衍生出了许多家校教育理念冲突,造成了幼儿园班级管理的阻碍。

二、 “互联网+”时代下幼儿园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幼儿园班级管理缺乏一定的独立性

对于一个幼儿园的班级管理工作而言,保持管理的独立性是确保教务部门能够有序高效履行幼儿园的各项职责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在幼儿园对于班级管理工作的独立性给予足够多的重视,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班级管理工作的稳步推进。

(二) 幼儿园班级管理制度尚未形成成熟的系统

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效而成熟的幼儿园班级管理系统可以为幼儿园的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支持以及引导。然而,我国的很多幼儿园却尚未建立完整成熟的班级管理工作系统,一方面导致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长期效率低下,另一方面降低了幼儿园及时更新管理技术的效率,从而无法对幼儿潜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掌握,并且制度的不完善还可能导致幼儿园的教务处、教学小组以及行政等部门各自为政,全面的管理將无法进行,也无法发现管理工作的失误和疏漏。

(三) 幼儿园对班级管理信息化转型的支持度不足

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部分幼儿园会通过信息技术来进行内部管理活动,但却未能将信息技术的功能完全应用于实践,并与班级管理工作良好地结合在一起,不少幼儿园误以为建立起幼儿园网站、QQ群就代表了幼儿园运用了信息技术。

此外,幼儿园较少针对教职工开设信息技术的使用培训,一些年纪偏大对信息技术了解度低的教师,仍旧沿用短信通知或电话通知的信息通告形式,增加了不必要的人力和物力成本。另一方面,凭借班级管理者的主观经验对于班级管理的结果进行判断,从而产生较为笼统模糊的结论,不利于实现对于管理结果的全面科学评价,降低了管理结果准确性的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幼儿园教育事故的风险。

三、 提高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质量的对策

(一) 重视信息技术的动态功能,强化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独立性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幼儿园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动态功能,给予班级管理者充分的独立决策权,保证班级管理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功能,从而辅助幼儿园高层决策,支撑幼儿园教育计划的制定。此外,在“互联网+”时代下,幼儿园应当充分强化班级管理的独立性。因此,幼儿园首先要将班级管理工作与教务工作进行分离,强化辅导员职能与任课教师职能的异同。其次要建立起班级管理的监管机制,保证班级管理工作推荐的公平、公正以及客观性。最后还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 建立完善的幼儿园班级管理系统,重视信息技术的预测功能

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幼儿园班级管理系统,才能够实现班级管理对于幼儿园的引领作用。做好这方面的工作,第一,需要幼儿园在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下,对于传统的班级管理的工作方法进行改革,总结先进的国内外班级管理工作的经验以及方法,从幼儿园自身发展出发,打造健全的幼儿园班级管理系统。第二,幼儿园的高层教师需要不断观察幼儿园的发展环境,重视大数据、云计算的力量,用数据去发现幼儿园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班级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以及科学性。第三,必须将信息技术融入班级管理工作中,以使幼儿园具备应对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力。

(三) 运用先进的幼儿园班级管理方法,定期开展针对培训

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进行幼儿园的班级管理工作,建立起专门的数据管理部门,重视对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可以大大节省幼儿园管理效率,使得幼儿园的管理资源能够在幼儿园中实现快速充分流动,同时还可以实现对于远程班级管理工作信息处理。

另一方面,幼儿园班级管理传媒载体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是人,是运用幼儿园班级管理传媒载体的主体和客体。幼儿园要着重培养一批综合型信息化高级专业人才,幼儿园班级管理内容更新,传媒知识普及,幼儿园班级管理体制改革,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调整,为充实幼儿园班级管理队伍,提高幼儿园班级管理主体和客体双方的传媒素养奠定基础。

本文以“互联网+”时代对幼儿园班级管理带来的挑战作为出发点,分析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互联网+”时代下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改善建议,希望能有助于提高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幼儿园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吐松古丽·艾肯木.试析幼儿园班级管理新思路[J].赤子(上中旬),2014(4).

作者简介:

黄兴华,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番禺区北城幼儿园。

作者:黄兴华

科学性幼儿园班级管理论文 篇3:

浅谈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的实施价值及策略

摘  要:目前,幼儿园教育要求越来越规范,如何进行幼儿园班级管理成为幼儿园教育的热点问题。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强调要融入德育元素,本文首先对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必须融入德育教育需要从三方面着手。首先,在班级制度制定中融入德育元素;其次,在班级制度实施时发挥德育精神;最后,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融入德育理念。通过从三方面着手,实现德育教育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班级管理;德育教育

On The Implementation Value And Strategy Of Moral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 Class Management

KANG Fangfang (dongtuanzhuang kindergarten,Qinzhou District,Tianshui City,Gansu Province,China)

德育教育是指道德素质教育,具体包括思想素质、行为习惯和品格修养等方面。幼儿阶段是一个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素质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对于孩子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基础作用。本文对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开展德育教育进行探讨。

1.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的现状和意义

目前,对幼儿班级管理要求越来越严格。一方面,幼儿园阶段是孩子“塑形”的重要阶段,在幼儿园阶段,是孩子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绘画能力的重要培养阶段,同时也是孩子创造力、想象力的启蒙阶段,更是培养孩子道德素质修养的重要阶段。另一方面,幼儿园班级管理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保障。因此,目前提出要重视德育教育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的作用。目前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进行德育教育主要存在两点问题。一是教学理念不够成熟,主要表现为德育重视度不足,对传统文化的利用程度不够;二是教学方式不够成熟,由于缺乏德育教育与课程教学的经验,所以导致幼儿园课程教育与德育教育脱节,渗透不够充分。由于上述原因,造成在幼儿阶段不能更好的对幼儿展开系统的德育和文化教育。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三点解决策略,通过从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和班级教学管理三方面进行德育教育,使德育元素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深入交融,实现更科学严谨的班级管理模式。良好的幼儿园班级管理具有两个现实意义,一是教学先进化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的教育发展越来越快,对不同阶段的教学规划越来越严谨,因此通过对幼儿园班级管理制度进行改革,是适应社会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二是育人科学化的必然要求,孩子承载着祖国的发展和进步,对孩子实施严谨的教学计划有助于孩子健康发展,因此,在幼儿园阶段就进行科学教学计划有助于更好的培养孩子具备高素质、高涵养。

2.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

(1)在班级制度管理中融入德育元素

德育是一场基础教育,是学校开展其他教育活动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同时也是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德育工作会始终贯穿于幼儿的整个学习和生活当中,渗透到幼儿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融入德育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实现德育教育与班级制度管理的融合。幼儿园班级管理中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班级制度管理,班级制度管理包括班级制度、纪律的制定以及實施、同时包括奖惩措施等内容。在班级制度管理中,充分结合德育教育理念,对于班级制度建立的合理性和班级制度贯彻实施的科学性两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对培育幼儿道德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例如:在幼儿园班级制度管理中融入德育教育要从班级制度建立、实施两方面落实。第一方面,在班级制度建立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首先,在幼儿阶段,班级中制度主要来源于课堂纪律、饮食纪律和休息纪律三方面。然后,在课堂制度制定中结合德育元素,培养孩子具有自律精神,如要求孩子不准在课堂上吃零食、不准打闹、不准迟到等;在饮食纪律方面结合传统文化中的节约粮食的理念,如要求孩子不能浪费粮食,吃多少拿多少,如果孩子浪费粮食一次老师进行批评,如果孩子浪费粮食两次老师惩罚收拾碗筷一次;在休息纪律制定时老师需要结合德育元素,即老师要求孩子不准说话,不准打闹,做到尊重别人。第二方面,在班级制度实施方面,要融入德育理念中的强调的公平原则。即孩子表现优异,要给予奖励,孩子表现不合格时,要及时给与批评并指正,同时要做到人人平等,不偏不倚。在幼儿园班级制度管理中开展德育教育,有助于制度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同时有利于孩子接受更加多元的道德修养教育。

(2)在班级活动管理中发挥德育精神

德育教育的目标《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该以情感教育和行为习惯为主要目标。”就是指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去影响幼儿的思想、行为、品德等方面,培养幼儿基本的道德观念和基础的社会责任意识,从小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融入德育教育的第二步就是实现德育教育与班级活动管理的结合。班级活动管理是幼儿园班级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活动管理主要包括班级活动主题的选择、策划和实施,将德育元素与班级活动管理中的主题选择、活动策划和实施方案制定三方面的有效结合,促使班级活动的开展对幼儿发展更具实际意义,对幼儿的道德素质的确立和发展更具影响力。

例如:在幼儿园班级活动管理中,可以从活动主题选择、活动策划和活动方案实施三方面融入德育元素。第一方面,在活动主题选择中,老师可以选择利于培育幼儿思想素质的活动。如:构建以“理解父母、关心父母”为主题的活动;第二方面,在活动策划过程中,老师充分融入德育理念,如在策划“理解父母、关心父母”的方案时,老师可以要求孩子参加一项与活动主题相符的实践活动,如鼓励孩子在家中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可以是扫地、拖地、搽桌子或者帮父母捶背等。最后形成一个作品,具体可以选择绘画、演讲、写作等方式之一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第三方面,在活动方案实施时,老师必须要强调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只有孩子在亲身实践中才能更好的锻炼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各项能力。同时只有孩子多实践,才能真正领略主题的内涵,起到德育目的。在班级活动管理中,有效结合德育元素,有利于孩子接受更好更科学的道德教育。

(3)在班级教学管理中融入德育理念

广义的德育教育包括对于幼儿的爱国主义教育、科学观、世界观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达到给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情操,让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融入德育教育的第二步就是实现德育教育与班级教学管理的结合。班级教学管理是幼儿园班级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之一,它是培养孩子道德修养和提升孩子的各项知识水平的主要部分,班级教学管理主要包含教学内容的设定、教学内容开展计划等内容。在班级教学管理中,结合德育教育,可以促使幼儿教育更加全面综合,同时更能发挥出幼儿阶段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程度。

例如:在幼儿园班级教学管理中可以从教学内容设定和教学内容开展两方面来结合德育元素。第一方面,在教学内容设定方面结合德育元素。一是老师可以设定三字经的学习。通过在幼儿语文课堂教学中,设定三字经的学习,有利于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和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和做人准则;二是老师可以设定剪纸、泥塑、皮影等实践活动,这些主题对培养孩子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具有积极作用。第二方面,在教学内容开展中要进行德育教育。一是老师可以开展小组教学,在小组教学活动中,老师要鼓励孩子之间要相互帮助,培养孩子具有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识;二是,在体育活动开展时可以结合德育理念,如接力赛可以锻炼孩子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不过老师要在竞争中强调“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精神,将中国体育精神传承下去。通过在教学内容中结合德育元素,可以促使教學向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同时可以使孩子从小接受到全面的素质教育。

(4)家校结合形成品德教育合力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重要的教育理论知识,坚持”教学做合一“就是根据幼儿的生活需要来教,让幼儿来学习,并且在最后能够通过所学到的内容去实践。由于幼儿所具有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这个阶段的孩子都具有直观性和模仿性。幼儿的品德教育应该是对幼儿进行人生起点教育。应当贯穿在幼儿的整个幼教以及生活体系。在这个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从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小事来入手,抓住教学契机,注重言传身教。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只是靠学校来完成是不可能的,这还需要家长的共同配合。因此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学校要联合家长一起教学,在共育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给幼儿做标榜,一言一行都要注意,发挥榜样的作用,形成德育教育合力。

例如开展主题教学活动,家园一致,同步教育,让家长也参与到和幼儿的学习生活中来,关注幼儿的发展。正确的引导幼儿学习方向。让家长也能清楚的了解到德育教育的含义及其重要性,幼儿期是形成人格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阶段,这对于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也是幼儿人格成长的第一环境,因此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育儿之窗等主题活动,通过这类活动来宣传和相互交流和传递幼儿的日常信息,及时的掌握幼儿的发展情况。引导家长可以利用榜样的示范,对幼儿进行激励的教育活动,开展一些家庭好榜样,或者你好棒的主题评选活动,主动带领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帮忙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自己穿衣服、鞋子等等,激发幼儿的上进心和成就感,培养幼儿的进取意识,从而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本文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影响孩子一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幼儿园阶段,基于幼儿园班级管理,通过将德育教育与班级管理进行有效融合实现对幼儿的科学有效管理,对孩子长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目前幼儿园班级管理现状,通过从幼儿园班级管理的三方面结合德育教育,具体包括班级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实施和班级管理过程中融入德育元素,最终实现德育理念在班级管理中的效力,为督促幼儿健康发展创造可能。

参考文献

[1]刘田田.幼儿德育教育中主题性游戏的有效途径[J].中华少年,2020(1):20-21.

[2]张志娥.情感教育在幼儿德育教育中的实践探析[J].中华少年,2020(1):26-26.

[3]汪晓晓,蔡银.浅谈幼儿班主任德育教育的“五则”[J].中华少年.科学家,2016(22):269-270.

作者:康芳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传媒网站发展趋势管理论文下一篇:汽车造型艺术美学风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