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管理体系创新探析论文

2022-04-12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学校德育管理体系创新探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当前,受网络快速发展、信息交互迅速的影响,职业学校的道德教育工作呈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给职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挑战。本文通过对职业学校德育现状分析,希望探索一条适合学生实际的德育管理新途径,进而为职校德育教学工作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出路。

学校德育管理体系创新探析论文 篇1:

浅谈当前青少年学生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我国中小学德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学校过于重视课堂教育,而忽视了德育工作,甚至缺乏德育管理小组,从而抑制了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德育管理工作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心,学校应当把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本文提出了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了解决当前青少年德育工作不足的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    教育工作      问题    对策

现阶段,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一举提高了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时青少年德育工作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德育工作成了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要务,更成为了当前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学校必须要积极探索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行为,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模式,加强德育的实效性。为此,下面着重探析了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供参考。

一、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不够

目前,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着“重成绩,轻德育”的现象,尽管德育教育的喊得口号很响亮,但是并没有落实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升学压力,使得学校之间、学生之间都在比成绩、比考试分数。在这种形势下,各所学校都减少了德育教育的相关课程,几乎没有安排与德育相关的课程活动,家长也纷纷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与己无关,根本不管孩子的德育情况,再加上青少年缺乏对德育的深刻认知,一旦缺乏良好的引导,极易误入岐途。

(二)缺乏德育管理机制

据悉,我国各所中小学差不多都专设了德育处,从形式上看,所有中小学的德育管理体制正趋于完善,但是其德育教育管理体制并没有得到健全。由于缺乏有效的德育管理机制,学校的德育工作进展得十分缓慢,执行不到位,甚至看不到效果,也没有人定期反馈工作情况。同时,学校德育工作方式过于单一,德育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热情不高;部分德育管理人员较少学习教育知识理论,德育经验不足,不利于提升青少年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新媒体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青少年学生在德育建设中出现了许多不足,由于社会对学生形成了比较负面的影响,从而加大了学校德育建设的难度。新媒体具有隐蔽性和虚假性,可能会误导青少年学生发表违背现实的言论、制造垃圾信息、污染网络环境等等,这也是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特点。然而,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方法落后,观念守旧,难以将新媒体的新特点融入到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工作之中;工作内容,针对性不强。可见,新媒体是影响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解决当前青少年德育工作不足的对策

(一)完善德育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地做好德育工作,学校可制定班主任管理及考核办法,坚持竞聘和推荐原则,选拔一些成绩突出、师德高尚、威信高的优秀教师,经校长任命后,方可担任班主任一职。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出台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评估细则,适时评估班级教育效果、班级奖惩、素质教育项目等的实施情况,综合考核班主任的年度德育教学情况,以此评出首席班主任,建立班主任管理档案,实行梯级化管理,完善青少年学生德育管理制度。

(二)建立督导评价机制

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完善,还离不开科学的督导评价机制。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起带头作用,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其次,要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建立社会、家长、学生为一体的学校德育工作评价机制;再次,还要成立德育研究室,派人专门负责研究、指导、督导、检查、考核各级学校的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情况;最后,落实督导检查考核职责,对师生进行深入调查,将督导评价机制落实到位。

(三)培养学生媒体素养

在新媒体环境下,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媒体素养也至关重要。其一,需要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避免“一切随潮流”的信息取向,要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其二,将新媒体素养纳入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新媒体的内涵,清楚地知道新媒体的好外与坏处,以防盲目接触;其三,强化青少年学生的媒体道德意识与自律意识,培养他们自觉遵守相关的规范和道德,以便科学合理地使用新媒体源。

(四)健全新媒体德育平台

健全新媒体德育工作平台,一要充分利用手机短信、网络社交软件的传播优势,注册学校德育门户,以便有效地创造德育工作平台;二要设置德育网络部门,实现对学校德育网络信息的监管,以便更好地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德育工作;三要探析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最大限度地找到符合其特点的媒体资源,努力实现德育新媒体工作平台的方式,进一步扩展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资源体系。

(五)弘扬传统节日文化

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搭建更宽广的德育教育平台,比如:举办中华传统节日感恩节,组织传统节庆游园活动,使青少年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同时,学校还应当鼓励青少年学生参与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文化社团组织,加深其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青少年学生的自我道德素养,增强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在不断更新,学校德育工作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学校和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去探索科学的德育模式。为了增强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必须建立合理的德育管理长效机制,树立道德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完善主体性德育管理体系,与素质教育接轨,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刘鹏飞.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22.

[2]关红军.中学德育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15(9):201.

[3]孙雪峰.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3(15):223.

作者简介:

苏永华(1979-1-3),男,福建德化人,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小学老师,学历:大专,研究方向:德育教育,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作者:苏永华

学校德育管理体系创新探析论文 篇2:

自媒体环境下职业学校德育模式创新刍议

摘 要: 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当前,受网络快速发展、信息交互迅速的影响,职业学校的道德教育工作呈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给职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挑战。本文通过对职业学校德育现状分析,希望探索一条适合学生实际的德育管理新途径,进而为职校德育教学工作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出路。

关键词: 自媒体环境 职校德育 模式创新

自媒体的发展构建了一个新的体验空间,拓展了人们真实的生活空间。自媒体网络的出现迎合了学生的需求,一直广受欢迎。面对这种情况,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教育必须先人一步,在充分分析当前德育环境的基础上,优化德育发展环境,对未来德育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使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充分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自媒体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现状探究

自媒体环境下,职业学校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德育环境、内容都发生较大变化。

(一)自媒体环境下德育工作现状。

以自媒体为代表的多元价值观往往被忽视,使现有德育理念受到影响。学校现有理论已经不能适应新环境、新形势,对学生的约束效果甚微。很多学校教育者认为自媒体是“灾难”,试图阻止学生接触。但一味阻止反而使学生产生某些逆反心态,从而影响师生关系良性发展。实际上,自媒体作为一把“双刃剑”,既要看到它给德育带来的严峻挑战,又要看到它给德育工作提供的机遇。

(二)自媒体环境下职业学校学生品德素养现状。

1.自媒体环境下职业学校学生德育现状

第一,学生道德观念淡薄。社会进步的同时,高科技犯罪导致的犯罪率不断上升,而自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它的负面作用。作为职业学校学生,他们法律意识淡薄,常常浏览不健康信息,发布不健康的言论,一定程度表明职校学生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和不道德行为认识模糊,需要我们对他们加强法制建设和德育教育。

第二,学生缺失道德责任感。自媒体具有平等开放和自由发挥的优势,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活跃,渴望与成年人平等交流,希望通过媒体表达自己的感受,而过多的意愿导致他们道德责任感缺失。

第三,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由于网络传播速度快,易于使用且难以控制,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对于自制力弱的学生而言,网络严重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学生对自媒体的不当使用引发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

(三)自媒体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管理体系不完善

一些职业学校主要专注于培养学生技能发展,对道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没有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导致一些学校重视教学研究而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2.德育内容过于陈旧

学校德育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使道德行为规范变为行为准则,学校道德教育要将抽象的道德变得具有实用性,便于操作和执行。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德育内容缺乏可操作性,道德教育与学生人生发展状态处于分离状态。

3.德育方法过于简单

(1)传统德育方法

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教师的道德教育方法仍然是以灌输为主,是一种忽视教育主题的教育模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道德现状,学生不遵守道德规范不是出于自身道德践行的需要,而是由于外部压力。

(2)单一的德育路径

德育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学生除了每周五在学校接受正面教育外,双休日回到家庭后,还会受到社会影响,如果学生回到社会受到消极的、负面的影响,那么他们接受的教学效果便抵消为零。揭示了当前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之间的关系,从另一个方面要求学校不断拓展德育途径,提高德育效率。

4.德育质量需要改善

自媒体平台作为一种新教育媒体,它的建设已成为学校教育现代化手段的一个重要标志。构建一支教育工作强、网络技术熟练、网络文化透悉的教师队伍,对职业学校的道德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高尚的道德品质有重要作用。

二、自媒体视域下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策略探析

(一)改革德育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体系。

改革学校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思想道德工作体系,规范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应该协调各部门的关系,把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有机结合,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行为,促进学校德育工作不断提升。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作用,将德育全面渗透到每一部分,真正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教师通过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现代道德教育的理论素养。

2.老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模范老师的典型形象,以典型调动广大老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垂范作用。

(二)改革传统的德育内容,更新德育理念。

网络的开放特点,使好奇心强烈、自我控制能力弱的学生无法抵抗诱惑。此外,职业学校的学生认知水平、是非辨别力相对较低,对事物发展的看法不成熟,面对多元价值观念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

传统德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遵守道德规范,但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我们要更尊重学生,同时为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形成正确的道德辨析能力,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

日常工作中,学校应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与此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对学生道德素养能力提升有重要意义。

(三)改革德育方法,提升德育效率。

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必须依靠正确的道德教育方法。面对媒体文化的创新、开放、交互性,传统模式已不适应新的德育教育发展形势,必要的改善成为必须。实际教育发展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不断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德育现代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德育的现代化,需要学校充分利用自媒体技术,实现学校内部和外部教育资源整合。教师可以利用自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增强德育的效果。学生可以使用媒体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提高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素养,主动学习,提高自身作为道德活动主体的质量。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学校的“藩篱”不可能阻止媒介的渗透。在这个网络化的社会里,学校应积极迎接挑战,更新德育观念,加快自媒体道德教育,调整德育内容,进一步优化德育环境,创新德育模式,构建德育新框架。只有学校德育符合学生实际,顺应时代潮流,才能收到理想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

[2]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23.

[3]潘惠德.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学生道德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1(2).

[4]卢跃青.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6).

本文为江苏开放大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自媒体网络视域的职校学生行为失范研究”(立项编号:14SEW-C-06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刘方媛 张俊华

学校德育管理体系创新探析论文 篇3:

开采传统文化这座德育“富矿”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构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以及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理自信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是我校德育工作得以突围的一项主要策略。基于身边的文化环境,关注跨学科的综合实践学习,将越美传统文化引入学校教育,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越美文化与学科教学。学科目标是以越美文化为载体,将学科建设作为课程基地建设的核心内容融入其中。以学科知识作为基点,以必修、选修、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主要模式,以学生社团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课外主要活动方式。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越美文化;课程

一、研究的背景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核心任务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实际推进的工作中,如何把握住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和核心内涵,一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二是要加强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校教育而言,最终检验我们教育成败要看培养出了什么样的人才。要真正落实这样一种培养要求,需要创新我们的育人模式,探索符合校情学情的育人途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探寻了开采传统文化这座德育“富矿”,实施越美文化课程文化育人之路。

学校所在地隶属古越之地,千年古镇享有“小上海”美誉。“西施故里、活力临浦”是临浦镇的金名片,揭示了临浦的人文特色和时代特征,这一品牌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西施文化”源远流长,至今还保存着娘娘庙、范蠡庵、浣纱溪红粉石、浴美施闸、西施亭、苎萝村等成系列、有规模的历史文化遗存。如今,临浦西施文化已进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录。“越美文化”是“西施文化”的延续,从“西施文化”到“越美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品牌的名称更迭,更是一种品牌文化的延伸与深化。

传统文化得到传承的关键是使文化传承变为文化自觉。我们立足校园,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立足课堂,与课程改革相结合;构建体验平台,与学生实际活动相结合;潜移默化在学生内心播下越美文化的种子,持久深远地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内化成学生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

二、研究的全程建构

对越美文化课程的运作实施,我们提出了由六块内容、三条线索组成的全程构想。六块内容包括:目标定位、内容设计、一般模式、实践运作、管理体系、评价机制。三条线索即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落实实践活动的科学管理,遵循发展开放的评价机制。

如图所示:

1.课程的目标定位

我们提炼“越美文化”中具有时代意义的元素,将其和学校育人目标整合,正确引用地域人文优势“越美文化”培育“越美学子”,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彰显特色,推进学校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课程的计划安排

学校在制订学年(学期)工作计划时,把“越美文化课程”纳人计划,作为学校工作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各科组、各年级组要结合全校“越美文化课程”计划分别制订具体计划,提出具体要求和具体措施。

七年级为基础性课程:以校内理论学习为主体,主要采用教师授课的形式展开,系统化的学习校本教材《西施故里活力临浦》《历史演绎大家蔡东藩评传》;同时学校将邀请校外人员来校主持“越美讲堂”,师生聆听专题报告,并组织学生开展征文比赛等活动感知认识越美文化。

八、九年级为实践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以“社会实践小论文”活动为载体,通过参观本地名人故居、探访本地遗址、调研民俗文化等形式,对本地的人文、历史、建筑、民俗文化等方面进行的考察与梳理,感受家乡历史的巨变,增长见识,陶冶情操,领会浸润本地“重义守信、敢勇当先”精神。

3.实践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的一般模式

实践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需要我们遵循实践的一般规律,合理设计开展的一般模式。但实践活动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而应该是灵动的、发展的、富有变化的实践流程,尤其是实践活动的主环节,可以有丰富多样的形式。如探访蔡东藩人文资源这一主题,我们创设了以“四探法”为主要特征的一般模式,努力使实践活动有层次、有梯度地深入开展。“四探法”即探访、探寻、研究、探索,具体说就是探访调查资源,走访东藩其居;探寻收集资源,了解东藩其人;研究研习资源,赏析东藩其文;探索开发资源,扬厉东藩其风。

三、越美文化课程实施的具体内容

“越美文化课程”所研究的越美文化课程分为校内固本课程和校外实践课程和主题研究课程。三者有机地结合相辅相成,固本课程侧重感知越美文化,重在课堂;实践与研究课程重在校外,开发越美文化资源,满足学生“全人”的发展。

(一)校內固本课程

1.与越美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西施故里活力临浦》

《西施故里活力临浦》校本课程是活用当地市民读本进行开发的校内固本课程,该课程通览了当地历史、文化特色并融入现代发展新义,达成“重义守信,敢勇当先”临浦精神的感知与传承。

2.以滚动式增量为主的校内固本课程——《历史演绎大家蔡东藩评传》

蔡东藩,生于晚清,临浦人,被人誉为“修史育人,一代师宗”。该固本课程基于蔡东藩人文资源的开发,通过介绍历史通俗演义的特点和蔡东藩作品的风格,指导学生选读蔡东藩作品,开设蔡东藩作品赏析,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研究赏析,撰写心得体会等夯实学生人文厚度,实现育人功能。

(二)校外实践课程

该课程内容结构设计上,主要面向本地文化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开展社会实践,重点构建了“民俗风情”“历史记忆”“科技生活”这三大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1.“民俗风情”板块的构建基础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临浦镇,历史悠久、经济发达、商贸繁荣、社会事业协调,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民俗风情”板块是学校组织学们对周边的“老街”,“郁纤峙山”,“白鹿戏台”的自然、历史、人文等方面进行考察和研究,发掘传承基因,实践育人。

2.“历史记忆”板块的构建基础

“千年古镇”历经变迁,西施古迹群,白墙黑瓦,观千年黎蔗遗风,越调吴歌,显示临浦深厚的历史底蕴。通过寻访古镇的前世、今生;研究历史街道的“旧貌换新颜”,学生得以充分感受家乡历史底蕴,感受越美文化,从而激发他们的“乡土感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科技生活”板块的构建基础

科技是社会进步的关键,学生除了学会相应的文化知识外,还得学会了解科技、理解并运用科技。德育实践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人格品质与社会责任感。命题材料也将以新科技、新思潮;环保、旅游、教育、文化等為载体,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4.实践课程开展实例

(三)越美主题研究课程

挖掘“越美文化”主题深度增进参与主体的体验感悟效度,我们开发了基于越美文化的越美主题研究课题供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研究,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走访、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通过撰写研究报告等形式进行交流和汇报,大大增强了课程实施的广泛性和参与性,提高育人的实效性。

四、课程设置

(1)"越美环境谋环保”,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饭架街”“活水码头”“小上海”到国家级卫生镇、国家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浙江省“十五”时期首批中心镇、杭州市六大组团之“临浦组团”中心镇,本地的大开发让本地旧貌换新颜,重现昔日的风采的这段历史,让学生感悟,究竟是什么影响着本地的环境变化?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

(2)“越美民俗活源头”,探析古镇自古繁华

通过对本地民俗的研究,更加深入了解本地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了解本地民俗的发展历程,分析它对本地人民的影响,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深切关注和思考,陶冶情操,提高审视历史和现实的睿智及洞见力。

(3)“越美发展亮名片”,透析敢勇当先创业精神

学生调查本地人从事的已经没落的行业,现在还在从事的传统行业,现在兴起的新行业。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学生将面向社会与市场,体会知识的价值,享受成功的愉悦,也相应地为一些学生点燃了学习的激情,使他们的品行和学习步入良性循环。

五、越美文化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1.成立课题研发领导小组

以民主、开放、科学、合作精神原则成立学校课程委员会。课程管理委员会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任副组长,学校中层各部门负责人、教师、学生及家长委员会成员、有关教育专家、社区人士等为越美文化课程委员会委员。

2.建立德育特色课程实施的科学管理制度

为保障越美文化课程的开展,还必须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健全课程实施的科学管理制度。如保证活动时间的制度、辅导员工作职责、项目审定制度、定期竞赛制度、检查总结、评比、奖励制度等。以便于管理人员对越美文化课程的教学定期检查和督促,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3.建立德育特色课程实施的经费保障制度

开展越美文化课程的教学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设备,诸如场地、工具、图书、仪器等。对于活动场地,要统一计划、统筹安排,对于资金将按一定比例列人年度预算,以保证活动需要的最低支出。还要通过师生自己动手修旧利废,制作有关器械工具,并利用课外实践的活动来充实德育特色课程的设施和设备。

4.建立校外课程实践基地,保障课程的实施开展

我们已经建立了以西施礼堂、东藩纪念馆,临江书舍,山阴街社区、浴美施社区、三泓,永祥等多家德育教育实践基地,这些基地的建设,为学校开展越美文化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二)构建完善越美文化课程的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1.对学生的评价

(1)评价的主体由学生和指导教师相结合组成

学生评价包括个人自评与小组互评两部分,学生自评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判断和总结,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小组互评可以通过相互交流与比较,有利于发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成绩与问题,相互取长补短。两种评价相互结合,有利于对学生参与的活动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

(2)评价的内容主要体现过程与结果并重

越美文化课程的主题是活动,因此对学生的评价要重过程而轻结果,重在参与与体验,如参与的态度、方法、意志品质、实践能力等。在各项活动的开展中,我们都设计了一张活动记录和评价表,要求学生及时记录活动情况。

2.对教师的评价

越美文化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靠教师在实践中智慧创生。在课程结束后,教师要收藏好自己的教学文本,发现文本中存在的问题和发现文本中的优点,以便今后及时调整策略。教师指导学生德育实践活动,撰写德育实践的小论文,过归纳整理,总结提升这些活动的开展都列人教师的年度考核评分。

(三)积极探索本地课堂,实现德育浸润

学生通过学习校本课程,更加深入了解本地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通过调查研究和学习传承,感悟到我们的先辈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弘扬越美文化传统中的精华打下一定的基础。

1.开设越美学子主题班会

班主任结合本班实际,开设本地内容为主的班会课,学生处要检查、评比。同时,结合固本课程利用社会课和思品课,提升德育引领实效。

2.开本地讲堂

开设“越美文化讲坛”,讲述本地的历史变迁、本地的风俗民情、本地的名胜古迹、本地的美丽传说,让学生了解越美文化底蕴。

3.做实德育实践,挖掘主题研究

学校充分利用节假日时间开展“走出校园、走进本地”的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探访本地遗址、调研文化渊源,对本地的西施文化、东藩文化、狄径塘文化等方面进行考察与梳理,感受家乡历史的巨变,内化为道德与人格品性。

六、实践成效

1.打开了德育实效之门,使学校德育教育课程化

原有的德育教育存在隨意性较大,德育活动零星而无序,不能自成体系,造成教育资源和时间的冲突与浪费,加重教师工作负担和学生的学习负担。此外,缺乏课程的保障,活动的目标很难得以有效实现;缺乏动力和生气,难以实现育人目标。通过越美文化课程,将学校诸多内容不

一、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按照课程理念加以整合,并逐步纳入学校德育课程框架,初步建立起有序列、有层次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运用课程管理机制对德育活动进行统筹安排,有利于保障德育教育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克服了以往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2.形成了德育特色,使学校德育教育情景化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传承发扬越美文化,演绎在我们学生身上,那就是具备当代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越美学子。通过越美文化越美文化课程的实施,以越美文化为根,越美学子培育载体的校园文化已经形成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培养了学生的高尚品质,使学校德育教育高效化

在系列德育课程中通过参观、考察、研究、汇报等形式,学生了解越美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实质;通过研究、访问、分析,在体验活动中使学生感受越美文化的熏陶;通过服务、宣传,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通过越美文化课程的实施,一方面促使师生积极开发新的教育资源,并能开发、运用、整合资源优势,提升师生综合素养。另一方面,通过价值引导和氛围营造,帮助师生调整生活心态、改良生活方式,增进师生的幸福感。

为更清楚地了解我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道德素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课程实施后的转变,学生处在实施课程的前后三年做了一份同样的关心集体的调查,调查反馈表如下图所示。(蓝色和红色分别表示课程开展前后的百分率)

图3集体荣誉感实验前后对比图学习责任心实验前后对比图

调查结果显示,实验前后,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学习责任心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开发一些多元化的、适合学生发展的、结合本地特色的越美文化课程,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建设等。这种与时代贴近、与学生贴近、与生活贴近的德育方式是对学校德育的一种创新

七、践行后的反思

在我校越美文化课程构建与实施道路上,我们也还存在着很多的困顿:如怎样提高学生德育实践的主动性?如何用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内心体验?如何探索更多有效的德育教育路径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应成为我校下一轮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有信心解决这些问题,创新育人模式,促进学校更好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总课题组.“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指南[M].1999.

[2]靳玉乐.现代课程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刘忠勋.德育教育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朱永新.教育的解放[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5]骆玲芳,崔允漷.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汪庆华.大学生社团: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J].中国青年研究,2005(3):17-19.

[7]施光明.阮青青.学习的变革:源自实践第一线的报告[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8]陈曦,石新民.丰富自我教育渠道引导学生社团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5(23).

作者:郭志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评价论文下一篇:中小学外语教育与教师培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