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视角下当代工笔画创作图式研究

2022-09-11

“图式”一词最早出现在哲学领域, 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在绘画领域图式是指视觉语言的组织方式, 图式不单是视觉的它还包涵观念、题材、风格样式等。一旦成熟便具有一定的模式性和可发展性, 如国画中的S型图式, 无论是山水、花鸟和人物画都可以借用, 并且在创作中繁衍出千变万化的构图。S型图式作为传统中国画的经典模式, 一直被承传和发展, 直到当代仍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三线法"图式 (主线、次线、破线又称为交凤眼破凤眼) 在花鸟画中一直被奉为经典模式, 它出现于宋代, 后被广泛用于中国画的树木穿插, 树枝穿插, 兰草…凡出现线的地方必须遵守的规则。任何一个成熟的画家在图式上。必然有自己的特点, 既有时代性, 又有创新性, 还有传承性。工笔画在当代的发展既保持了中国画特色, 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尤其是"微"时代新视角下产生了新图式[1]。

当代工笔画图式:

一、符号化与隐喻象征的创作倾向

肖志伟在《浅析当代新工笔画中图形的符号化和隐喻性》中论到'符号'的概念:“如果某种造型特征以固定的图形反复在画面中出现的时侯, 这种图形就会成为画面中的某种符号。当图形作为某种'符号, 在不同画面中反复使用时, 往是画家想通过这种图形来间接表达画家的精神情感, 喻意和观念。”如当代工笔画中出现的砖块和路标的图像, 它像征一种工业化文明;欧式沙发、宠物狗、印花的壁纸、桌布象征优越的生活品质;幕布象征舞台, 有的作品中还出现镜子、高跟鞋等。在徐累的绘画作品中常以马为描绘的对象, 马或者在岸上或者在水里, 又或者在室内, 作品常常营造出一种梦境, 作者解释到:“在我的词汇中, 水与时间有关, 也代表着欲望。所以这些画中, 我经常用水作湮没形象的象征。这种意图…似水流年正在吞没我们的生命, 而欲望也在浸淫中不知不觉消耗着我们的肉体…。”另一个画家郑庆余, 作品中常常出现调零的花朵, 对此他说:"在我看来, 一朵盛开的鲜花固然美丽, 但当它枯萎之后却能给人带来更加深刻、沉郁的美感体验, 一朵花盛开只是一瞬, 枯萎却凝聚着时间的印迹…"。无论徐累还是郑庆余他们作品中的马、花朵不再是一个现象的描绘而变成了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在微时代的众多作品中都体现了这一创作倾向[2]。

二、艺术语言的新突破

传统工笔画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以线造型, 线既是造型手段也是画面的结构线。而当代工笔画受影像图像的影响有一种强调光感弱化线条的倾向。如徐累、杭春晖, 秦艾、徐华翎等, 在他们的作品中都弱化线的“骨架”功能, 取而代之的是以光为表, 以面为骨画面形式。这样的选择是从视觉效果的需要出发, 传统中国画中的线以传统的图式而存在, 对于图像时代的多维视觉表达是不充分的, 所以对线进行弱化而仍然保留工笔画的形式感是一种有意义的语言的创新。这种超范式为工笔画带来视觉的多种可能[3]。

色调常出现于油画或水彩、水粉等以颜色为主的作品中。在微视角语境中也出现了色调画法, 这种色调好像代表作者的心情, 或是沉郁的、或是爽朗的、或是静谧的等。传统工笔画以空白为背景, 其视觉图式是正负空间的同构, 如同太极图以黑显白, 以白显黑, 在视觉上是单一的。而当代工笔以视觉引导表达为主的语境中必然在保持工笔画的特色基础上进行视觉的突破。现在色调的画法已起成为一种工笔画的普遍现象。微视角下常出现一种"灰调", 既时尚, 又显得迷茫。色调增加了画面的气氛, 也增加了画面图与底的对比关系, 在视觉上更统一了画面的整体。色调是用色彩把人带入某种情境当中, 如杭春晖的《先知》系列, 深灰的色调衬托出人物的形体, 把人带入一种神秘莫测的情形中。徐累的《水上花》用蓝色调统一画面, 把人带入起现实的梦境中。张见的《找寻之路》画面的冷灰调透着时尚、唯美、安静的气息[4]。

微视角下的工笔画在造型上出现了一种细微化倾向。70、80年代的工笔画在造型上已经西化, 不再是千人一面的程式化造型而是写生造型。90年代末21世纪初的工笔画造型由于都市题材的兴起风格更具象、塑造更深入。而当下的人物造型更具个性化、细微化的特征, 如郑庆余的人物头发形体表达更入微、细致, 面部的表达更具体, 较之何家英的人物更有性情和可辩识性。在他的人物画中还出现了以前工笔画家未曾涉及的楼梯、浴缸等。由于加了光的原故, 即时化、细节化成为一大特色。张见作品中常出现多褶的衬布或帘子, 在造型上不再是空洞的勾线、分染而是用色去塑造形体使其形体更深入, 远景天空的云, 形体变化非常丰富类似于照片式写实。罗寒蕾的人物画注重质感表达, 她用拓印的方法将衣服的纹理进行入微的表达。《日日是好日》中人物的表现可谓精细入微至极, 工笔画固有的写意形式被深入的细节所代替, 牛仔服、风衣、皮鞋、背包、眼镜、头发、花等物体都呈现了一种真实的细节描绘。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罗寒蕾在作品《成长的烦恼》中则重在表达自我成长中的一种体会, 是从自我角度对成长的一种解读。作品瓶子的质感, 人物衣服上的堆塑肌理很好的融入主题[5]。微视角下的工笔画因着作者的观念表达的需要在图式上有了变化, 这种变化归根到底是内心表达的需要。道格拉斯.凯尔纳在《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中写道:“一个视角就是一个解释社会现象、过程及关系的切入点, 它受到研究者本人先存的假设、理论、价值观及兴趣等的影响, 并且一切视角都是有限的, 不完全的。”这段论述可以用来解释“微视角”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它既是一种视角也是一个切入点。“微视角”从表面看是个人化的视角, 是个人情感、精神的表达, 但通过这样的视角我们就可以窥见当下社会的发展状况。“微视角”下的绘画表现的必然是社会的“微现象”, 那种民族性的, 历史性的题材将从个人的创作中慢慢消失。法国哲学家弗朗索瓦.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中提出:在后现代语境中, 宏大叙事'将不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细小叙事`。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的环境都是相似的, 越来越科技化、城市化、物质化从而带来自我化、空虚化、倾诉化。所以, 工笔画的未来在题材内容上会越来越向"微小"化发展。

微时代的绘画新图式顺应了时代发展, 同时也表现了时代的精神特征。从近几年的画展来看这种新图式越来越多, 不断刷新工笔画的风格样式。郎绍君在论工笔画文章中写道:处在"全球化"时代的工笔画, 可以自由借鉴现代艺术的种种经验, 即它不仅是装饰的、写实的、写意的、也可以是表现的、观念的、超现实的…新图式在微视角下正向"细小叙事"个人化视角不断转化, 这种转化将会成为工笔画的新标志, 新传统[6]。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 手机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网络通讯的发达, 手机智能化的不断提高使人们的学习、交流沟通、购物、炒股、娱乐都可以足不出户快速在手机上完成。人们每天花在玩手机上的时间越来越长, 无形中人们的审美习惯被改变了, 在向"微小“化发展。工作的压力, 生活节奏的加快促成一种"亚文化”渐渐的流行起来。寻求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愿望的"边缘人"借助"微博”、“微信”等平台将自己生命的体验诉诸于媒体终端。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在形式和内容上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在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中出现了一种类似"日记式"的绘画, 它以个人化视这角记录画家日常生活中平凡、细碎、微小的自我真实, 以期达到自我表达、自我优化、自我治疗。

关键词:“微时代”,视角,工笔画,创作

参考文献

[1] 游江.《"微"体验下的转译和再造的图像世界》[J].艺术生活, 2013.2.

[2] 鲁虹.《图像的时代与架上艺术》[J].东方艺术, 2005, (5) .

[3] 黄笃.《后物质当代中国艺术家解读日常生活》[J].东方视觉.

[4] 郎绍君.《浅谈当代工笔画》[A], 美术报评论周刊, 2007年11月, 第0045版.

[5] 尚可.《走向多元一中国工笔画艺术的新表现》的新表现》[M], 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7 (4) .23-30.

[6] 赵维华.绘画媒介与造型样式一中西传统绘画造型语言比较研究[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互联网背景下交通运输企业财务管理研究下一篇:专家系统在电力系统故障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