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建设背景

2022-07-31

第一篇:生态环境建设背景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摘要: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到全国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农村是农民生活和生产的基地,也是全国人民的生活源泉、国民经济存在的根本。随着我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力扶持和经济大规模展开的情况下,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我们又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在城市环境问题得到日益重视的情况下,农村的环境保护与治理相对来说正在日趋恶化,总体形势非常严峻,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严重阻碍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也严重拖慢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在这种情形之下,我国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而然的就被提上了议程,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必须树立科学的环保意识,将环保建设放在头等位置,与经济建设、村庄建设同步,全面进行规划,研究中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保护现状以及分析其成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环境保护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生态环境保护

环保对策

绪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把生态文明纳入全面小康建设的总体目标中,体现了对社会历史规律的尊重和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总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三农”问题是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而农村环境问题已成为“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不破解环境问题,就难以破解“三农”问题;不破解“三农”问题,也就难以健康有序地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必由之路。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三农”问题至今也是今后政府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农村环境问题则直接影响到新农村的建设,影响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影响到中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环境保护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就当前我国农村环境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了,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和看法。“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之一,而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猛发展,其对水、空气、土壤造成的污染已成为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防治工作刻不容缓。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已日益凸显出来,这不仅影响着农民的基本生存权利,也成为阻碍农业发展、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原因众多,但其实质原因是农村环境保护法制不健全,因此,应在分析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为新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能源紧张和环境恶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使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关注,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农村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正确处理好科学规划与分步实施,政府扶持和农民集资,发展农村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新农村建设与加强管理,农民基层干部与农民群众等多方面的关系问题。因此,处理好上述几个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指导作用。我国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等方方面面之间的关系。社会生态学的整体优化、协调共生、平衡稳定、高效和谐、可持续发展原则,可以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系统工程提供有益的借鉴。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重大举措,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农村中的具体体现。在对我国农村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剖析的基础上,在“重发展,轻环保;重生产,轻生态”的思想影响下,分析了造成农村生态环境复合污染的原因,最后,结合当前农村农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的实际问题,提出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条件

1,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也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大规模开展模式,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乡村面貌的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加速,其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发展速度尤其迅猛,乡村居民对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但是由于缺乏规划指导,导致乡村面貌杂乱,失去了中国乡村的固有风貌。“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之一,而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猛发展,其对水、空气、土壤造成的污染已成为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2,城乡体制的改革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城乡一体化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 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随着我国城乡建设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与探索阶段;二是20世纪8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对城乡边缘区进行研究;三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是城乡一体化理论框架与理论体系开始建立;研究内容日臻完善是2012年11月8日的党的十八大上。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胡锦涛总书记作十八大报告。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他指出,第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第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第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第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武力认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将对解决“三农”问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是十八大报告一大亮点。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布局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前提,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是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城乡发展能够互相衔接、互相促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

二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村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范围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的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农村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农村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不仅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直接制约农村工业农业生产的发展后劲,最终将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当前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化肥、农药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造成污染

我国化肥、农药施用量居世界之首,且单位面积施用量高于发达国家,不同化肥之间使用结构不合理现象普遍。化肥使用率低、流失量高,据实验统计,我国农业化肥平均利用率低于30%,相当于施用10公斤化肥,就有7公斤多被分解、挥发、渗漏、淋溶,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周围水体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甚至是大气和地下水污染。农药的使用导致土壤的有害物质残留日益严重,以有机磷农药为例,其使用过程中仅有约10%被植物吸收,其余约90%扩散于大气中,直接影响着人和其它生物的健康。[1]

(二)、乡镇企业的不合理发展带来的污染

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村经济的格局,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乡镇企业基本以技术含量低、对环境影响大为特点,同时又因规模小、资金与技术有限而难以对环境污染进行防治,使得自然资源过度使用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此外,一些污染型大中型企业迁建于乡镇,尽管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但也成为了产生农村环境问题的原因之一。据2007年国土资源部资料表明,我国10%以上的耕种土地面积已遭污染,约有1. 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 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 1200 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三)、农村旅游业迅速发展对农村造成的环境污染

依托当地自然生态、名胜古迹、风情民俗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已成为当今农村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带来大量流动游客,使人口更为集中,但“农家乐”等新型旅游形式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令人担忧,餐饮消费使清洗宰杀家畜的废水、废弃物大量增多,肆意破坏植被、任意盖房搭棚、胡乱堆放垃圾的情况屡见不鲜。这就暴露出乡村旅游环境管理处于散乱、不规范的状态。

(四)、农村养殖业的无序发展导致有机物质污染严重

农村生猪屠宰的废物、废水直接排入下水道、水渠、河流,悬浮物和含氮有机物分解使水质变黑、变臭,致使蚊蝇繁生,危害人们健康,水中 BOD、COD严重超标,水体营养化,危害水生生物。农民放养家禽、猪、羊、牛等牲畜任意在村中排泄粪尿;生物残体固体废物乱堆、乱放,雨水冲刷进入水体,生残体腐烂发酵,有害藻类丛生,使小池塘营养化,严重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五)、是环境保护机制与制度的缺失加重了农村环境污染

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城市,而极少关注农村,农村环境保护政策法律存在严重问题,使得环境保护工作在农村缺乏有效的机制与制度保证。具体体现在:环保意识淡薄,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科学发展观是导致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

三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当前建设趋势,是党中央缩小城乡差别,改善农村面貌的新举措。为适应新农村规划建谩需要,借鉴城市发展的经验,避免新农村建设时农村生态环境和乡村特色景观的破坏,应建立新农村环境景观体系。构建体系的重点是保护乡土风貌,田园风情,以景观生态学原理指导农村建设,使农村生产建设规划、生活建设规划、文化建设规划与景现生态建设规划相和谙和共生。本文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对景观生态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1,生态文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生态支持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生态文明建设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走经济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体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为全面构建小康社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生态支持。

农村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可持续利用。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不科学,导致土地、农药、水、化肥等农业生产要素未能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以及生态环境破坏。尤其是在近十年的经济大规模开战的情况下,很多地方都在片面追求着经济发展和GDP数量的增长,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围湖造田、开山造田、乱砍滥伐、资源过度开发、水域污染、超载放牧等等许多事例屡见不鲜,森林、水体、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功能大大降低,农村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以至于我们中国成为亚洲乃至全球自然灾害频发多发的国家以及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为此,我们必须负起生态环境的重任,而且还要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任。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当中,发展农村经济须充分注重运用符合生态经济学、生态学、生态技术学原理和规律的方法、手段,来指导当前的中国农村农业经济形态,建立生态系统维护改善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平衡机制。将农村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资源要素视为一个整体,以便实现良性循环。以湿地、森林、水域、草原等的保护为重点,加强新农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彻底把以“牺牲环境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改变掉,树立生态型、可循环型和清洁型的农业发展理念,创建绿色中国新农村农业经济增长模式,促进中国新农村经济走向科学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和谐新农村。

2,新农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保护好生态环境,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彻底把以“牺牲环境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改变掉。 3,新农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1、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把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位置来抓。要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和城市环保同等重要的地位,纳入全国环保和生态建设的总体规划并作为实施的重点,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2、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管理机构与体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切实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领导,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环境保护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3、科学种田,控制化学物质污染。推广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法,减少化肥损失和污染,提倡土中施肥和推广测土施肥。通过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的农药使用技术掌握,科学用药的技术。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尤其要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源、蔬菜、粮食、畜产品的监测,预防重大农药污染。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为此,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识,要与当前开展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建设工程相结合,真正使我们的环境变得“山青水秀”。

第二篇: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园建设规划项目介绍 项目背景

发展新经济,即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是二十一世纪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知识经济要求加强经济运行过程中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化转向;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20世纪90年代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在中国,循环经济建设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得到国家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循环经济发展建设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在城市和省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在工业集中区建立由共生企业群组成的生态工业园区。在企业层面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根据循环经济研究进展,从循环经济的理论和一些发达国家及我国的实践来看,发展循环经济符合国情,体现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在三个层次上逐渐展开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项目内涵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而循环经济的重要形态是生态工业,生态工业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工业系统"食物链网",即工业链网。在工业园区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投人或原材料,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形成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使园区内企业之间形成物质、能量、信息的共生关联,从而提高物质、能量、信息的利用程度和生态效率,提高园区产业关联度,形成产业间的横向耦合、纵向闭合的共生关系,显著地改善企业

的经济绩效,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真正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环境中心瞄准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在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应用中取得了许多成果,相关内容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并出版学术专著一部(《中国生态工业建设》)。先后完成了包头市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园设计、烟台开发区生态工业园规划等项目。目前正在承担的《汕头市电子废弃物拆解利用园区规划》项目,就是基于循环经济与工业生态理论。内容包括园区产业链设计,物质、内能量和信息集成,以及污染控制等方面,集中体现了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的建设理念。

项目主题

为更好推进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北京化工大学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国家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进行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园区项目规划工作,项目规划主要内容如下:



(一)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内容(区域/行业/企业)

循环经济的区域基础与生态评估(资源开发、能源利用、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贡献等地域基础;生态循环服务价值估算、生态足迹分析、生态环境容载力确定等)

循环经济的区域、产业与行业系统层次(物质、能量、信息、资源、废弃物流动的国际循环、国内循环、区域循环及其园区内的大、中、小循环系统层次;产业循环发展的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和区域耦合)

 循环经济产业链(体系)构建(第一产业链、第二产业链、第三产业链、三次产业链、产业链点、产业链面和产业链网及其清洁化、综合化、生态化、减量化、循环化、资源化系统)  循环经济建设及时空布局(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口生态体系和科学高效的能力支持保障体系等建设;生态产业示范区建设、生态产业园建设、产业生态化建设;产业循环发展区划、三次产业时空发展时序、产业循环发展时空部署;)

 循环经济发展的绿色保障制度体系(绿色制度环境——绿色资源制度、绿色产权制度、绿色市场制度、绿色产业制度、绿色技术制度等;绿色规范制度——绿色生产制度、绿色消费制度、绿色贸易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回收制度等;绿色激励制度——绿色财政制度、绿色金融制度、绿色税收制度、绿色投资制度等)

(二)生态工业园规划内容

 生态工业链构建(上游—中游—下游网络体系;三次产业与服务、消费领域链网;园区减量化、循环化、资源化双向流程;企业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集成;企业工艺技术链、清洁生产链、产品链、经营管理链和时空发展链等流程构架)

 工业结构生态化设计(“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资源生产”、“加工生产”、“还原生产”;概念设计CAE,DFA;详细设计CAD集成;加工过程设计与仿真DFM、CAPP、CAM、CAFD、MPS)

 园区空间结构与总体设计(第一代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代高新技术开发区、第三代生态工业园区空间结构升级、功能分区布局与调控框架、核心区空间布局与调控导向、产业生态化发展规划、“一区多园构件 <资源再生园、产品再生园、废物再生园、科技创业园和管理服务园>”、园区代谢过程及其物-能-信息流阶梯利用和交换网络及其优先考虑实施项目)

 工业系统生态集成平台(物质集成、废水集成、能量集成、信息集成;Internet应用开发工具、管理信息集成系统、车间管理与控制集成开发系统、CAx信息管理与集成系统、全局共享信息定义维护工具、GIS-ODBC接口、全局信息系统(GIS)、通信系统、操作系统、网络、分布式数据库等)

 生态工业园微观控制系统研制(原料的采集、贮运、预处理、加工、成型、包装、产品和贮存及其内外向“四流”循环度等环节系统化控制)

 生态工业园宏观控制系统设计(原料和地域的评价、规划、组织、实施、运营管理和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区域耦合及其效益评价等环节系统化控制)

 园区资源一体化规划与生态化管理(一体化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一体化固体废物资源规划与管理、废弃物资源化规划与管理;园区应急管理——APELL计划、园区日常管理——区域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开展环境累计影响评估(CEA)、增强园区基础设施生态化功能、生态化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废物交换系统网络;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推行企业清洁生产、产品生态化管理、产品生态设计、产品生命周期分析、产品环境标志)

 生态工业园效益分析与绿色保障制度体系(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利益相关者与成本因素、效率分析;绿色制度环境、绿色规范制度、绿色技术制度、绿色激励制度;交通规划、绿地规划、 清洁能源规划、环境信息与通讯规划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固体废物管理及循环利用、水资源管理及循环利用、APELL计划、园区基础设施、招商引资及产业化等政策法规和社区协调机制)

第三篇:去产能背景下煤炭企业领导环境问题研究

摘要:自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国家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去产能后,各涉及行业纷纷响应国家号召,煤炭行业成为去产能大军中的必要一环。河南省作为煤炭资源大省,在去产能过程中担当者重要的角色。为了了解再去产能过程中工人的生存现状,我专业一小组人员进行了调研。从调研数据来看煤炭行业自身的海绵精神不足(海绵精神指面对环境变化具有的反弹能力和适应能力。本文指煤炭工人在去产能背景下自身反映问题的能力以及寻求自我发展的能力。)在去产能过程职工安置会形成阻力,具体表现为:(1)应激感受性弱,适应性差(2)社交狭窄,信息获取不灵便(3)权利意识淡薄,维权途径难寻。而这些最终导致的就是对领导的不信任,对改革进程的抵制。笔者认为这种改革过程中领导者所面临的领导环境有其特殊性,所以我从领导环境的基本分类: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被领导者几个方面来探索去产能改革过程中领导者所面临的现实境况,以便领导者能及时的调整自己,实现与环境的良好互动,顺利完成去产能目标。

关键词:去产能;煤炭企业;领导环境

1 基本概念

领导环境:从狭意上讲领导环境是指与领导行为直接相互组织内部的小环境。从广义上讲,领导环境是指制约或推动领导活动展开的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组合,是影响领导行为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科学技术、自然要素等组织内、外氛围和条件的总称。

本文采用广义的领导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被领导者四个方面来对去产能背景下的领导环境做出简单的分析。

2 政治环境

2.1 政企不分问题严重

煤炭企业大多都是国企,其中、高层管理者大都是具有政治地位的人,在煤炭行业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行政管理思维,从调研中工人对老板的称呼“当官的”也可以看出在这个行业中的管理者的政治地位。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压缩管理层级,精简机构人员,降低运营成本因此领导者在面临煤炭企业转型的过程中还面临着巨大的人事改革压力。任何一项改革都会都会影响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山西众多贪官落马案件中可以看出煤炭行业中存在着严重的寻租情况,政治关系与人事关系交织,行政管理思维难以破除这都是领导者需要思考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2.2 压力性的政治目标

首先,总体目标多重问题,十三五规划清晰地提出煤炭去产能的总体目标。化解淘汰过剩落后产能8亿吨/年左右,通过减量置换和优化布局增加先进产能5亿吨/年左右,到2020年,煤炭产量39亿吨。煤炭生产结构优化,煤矿数量控制在6000处左右,120万吨/年及以上大型煤矿产量占80%以上,30万吨/年及以下小型煤矿产量占10%以下。煤炭生产开发进一步向大型煤炭基地集中,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占95%以上。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煤炭企业数量3000家以内,5000万吨级以上大型企业产量占60%以上。总体目标要求去产能、增加先进产能、优化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等多种政治目标结合,并且规定在2020年实现所有的目标,这对于处转轨时期,后劲不足的煤炭行业的要求过大,领导需要照顾到多方面的问题,有序实现多重目。除了多种产量目标外,还面临着一系列的产业相关,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支出在完成总体目标的过程中还要兼顾完善煤炭税费体系、加强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健全煤矿关闭退出机制、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政治任务。国有企业煤炭改的是一个大的政治问题,这对领导者的统筹兼顾,理清目标提出了要求。

3 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决定的,不同的国家,甚至一个国家不同的地区之间都存在着生产力水平的差异,那其经济环境也就不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对领导环境有着决定性影响。领导活动不可能超越其当时的经济条件,因此对煤炭行业所出的经济条件的探索,可以为领导者制定具体的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3.1 公有制为主导的企业

经济制度是体现经济的社会属性。不同的经济制度下领导人作出决策所需要的程序也不同。在私有制企业中,领导者必须根据出资的多少来分配管理企业的权利,而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企业,组织的领导者在行使权力的?r候必须实行真正的民主管理。我国宪法第七条规定:“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大部分的煤炭行业属于国企,因此煤炭改革过程中领导人制定决策要充分考虑到民主问题,充分发挥群体决策,实行管理的时候要充分征求职工意见,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进行充分的思想政治工作,形成相互配合的作用机制,加速煤炭行业的转型。

3.2 经济增速下行对煤炭市场造成冲击

经济新常态成为近年来经济领域的重要词汇,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增长进入一个稳定时期。新常态下经济增长不再片面追求“GDP”。自2012年经济增长率开始回落,告别中国前30年平均10%的增长率,煤炭行业从2014年出现了寒潮,进入了长久的寒冬时期。根据2017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4年产量下降2.6%,2015年煤炭在能源消耗中占64%,产量下降2%,2014年产量下降2.6%,2016年煤炭在能源消费中占62%,其产量下降7.9%,创下自1981年以来的最大降幅。在国内外市场持续低迷,经济增长乏力,煤炭企业经营难度不断加大,据调研过程中的了解,煤炭处于大面积的亏损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去产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企业亏损,经济效益不好,改革需要领导人有更大的勇气,发挥创新能,团结企业职工,众志成城,共同度过阵痛。

3.3 环保政策对煤炭行业的制约

作为煤炭行业的领导人,不仅要积极地转变企业结构,实现企业的结构转型,带领企业走出经济困境,在促进煤炭活力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国家环保目标,在某种程度上,环保和传统煤炭的发展是呈反比关系,传统的产业还未转型成功,实行环保绩效的考核不免会对煤炭的经济效益产生极大的影响。如何在环保和经济效益两者取得平衡是领导者现阶段该考虑的关键也是决策目标的重要组成。

4 社会文化环境

注重领导道德形象。不同的国家,不同行业的组织成员对领导的期望不同。我国素来以道德来评价领导人,虽然随着近年来各种思潮的冲击,一部分人已经以经济为主来评价领导人的优劣,但是整体还是从道德的角度出发对领导人进行评价,进而决定是否信服领导人。近年来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的大量公开,尤其是煤炭行业贪污问题的严重,使得职工心中普遍存在一种领导贪污的印象。在调研过程中,职工对领导的信服度普遍不高,每一个管理者都被加上了贪污的标签,职工对领导信心的丧失使得这次改革20年前的改革更加的困难。为了能够获得被领导者的支持,领导者必须要树立保持谦逊,多与职工沟通,保持清廉作风,减少官僚主义,重新树立在被领导者之中的形象。

5 被领导者素质

5.1 应激感受性弱,适应性差

应激也称压力,是每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无法回避的。但由于人们的社会阅历,教育水平,周围环境等不同,不同人的应激感受性和应激适应性不同。从管理心理学角度讲,应激感受性主要受下列四个因素影响:(1)个体对情景的知觉(2)个性差异(3)过去经历(4)社会支持。

如今煤炭行业处在一个转折的阵痛期,企业的效益下降,工人们面临着生活的困境。作为一个社交圈较小,信息获取较少的群体,很多人不清楚,甚至不知道煤炭行业的政策,煤炭行业的发展。在调研过程中当被问到对煤炭行业现状的看法时,80%的人都是在关注工资什么时候发,甚至将调研的人当成了救命稻草。据了解,煤炭企业存在着严重的工资拖欠。郑州的一个小煤矿,去年10月份的时候前去调研,工资发到5月份,今年换了新厂长,新厂长说,

11、12月份的工资是上任厂长的事儿,我不管他的烂摊子。就这样,工人60天的血汗钱就不知所踪了。并且有九成的人认为他们的工资减少了。去产能的实施,关闭很多的小媒窑,还有一部分大矿也因为入不敷出而停产。企业实行分流,将关闭矿产的员工分到未关闭的矿区。原本就不高的工资,现在由于各种原因也在一点点减少,之前能拿4000工资的人,只能拿到2000多,奖金和其它各种福利也没有了。从工资占员工收入的家庭比重,有超过一般的员工的工资占家庭收入的60%以上,对他们来说工资是家庭正常能够生活的必需品,一旦工资不发,对温饱问题就会造成威胁。在调查过程中,有很一部分人还在还房贷,供孩子上学,没有收入来源,除了节衣缩食,还要借他人的钱度日。根据马斯诺的层次需求理论,当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时,其它的需要才会成为新的激励因素。在煤炭工人的医、食、住、行的都成了问题,他们对去产能政策的长远效益的感受性就甚微,并且由于选择性知觉的存在(知觉的重要特性是具有选择性,我们并不是不加区别的接受眼前事务,而是受到动机和认知等造成的预期影响,只集中于环境中的某些方面,忽略其它方面),对去产能所带来的这种工作应激源具有较差的应激感受性,在某种程度上还产生“晕轮效应”,看不到去产能的益处,产生排斥和埋怨心理。

此外,由于煤炭工人的教育水平、技术能力和年龄老龄化的限制,他们对去产能过程中所带来的下岗等问题表现出较差的适应性。根据数据分析,煤炭工人的教育水平大都在专科以下,还有一部分人没有受过教育,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都不足,影响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产生心智障碍,面对突如其来他们对面临的现实困境是处于完全被动的,等着国家,等着企业,等着煤炭涨价,对去产能而致的工资、下岗问题没有自我认知,更没有对自身的职业规划。

5.2 社交狭窄,信息获取不灵便

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85%主要靠人脉关系、人脉资源和处事技巧。”煤炭行业由于自身的工作特性,大多数的煤炭厂都在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方,并且他们的上班时间和很多行业都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外交,从家庭支出来看,社交仅占3.9%。年老的煤炭工人不会使用社交软件,有的甚至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但又没有可获得的资源让他们去学习。男女比例严重分化,一旦进入系统,可能连对象都找不到。

5.3 权利意识淡薄,维权途径难寻

2000年,李昌平先生告诉朱?F基总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农村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今煤炭工人也在转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农民更可怕的是他们一部分人连土地都没有。国家充分的考虑到去产能会带来职工下岗问题,因此在去产能政策后,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第一:鼓励企业挖掘现有潜力,在本企业内部安置职工。第二:促进转岗就业。第三:对符合条件的职工实行内部退养政策。第四:设立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但由于上述煤炭工人在应激性,适应性,信息获取,社交,维权能力方面具有自身的弱性,海绵精神不足,这些政策并不能够完全使得煤炭工人在阵痛中平稳蜕变。

由于缺乏必要的维权意识和途径,无法形成对管理者的有效监督,管理者并不能够积极地履行人力资源保障部所提出的四大方向。据了解,现在切实在煤炭行业中实行的是企业内部分流和转岗等两大策略。大部分小煤炭厂关闭,就业岗位本身在减少,内部分流只能是暂时的缓解小部分人员的问题,并且企业效益下降,内部分流也不能保证长远的工人生活。另外,对外部分流而言,由于煤炭工人的技术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并且,大部分人的社交能力退化,融入新组织就产生了各种程度的障碍。大部分员工都是被迫转岗,他们不愿意主动去融入新环境,员工在组织中的适应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对组织文化的认同,很多员工都是进入新组织后不能够适应新的组织环境与文化,出现了严重的回流现象。在综合因素的作用下,煤炭工人的活动会形成下面的一个流程。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被领导者的安置将是改革过程中的一件不可也不能避免的问题,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只有众人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复杂的经济目标,实现去产能事业的不断推进,完成经济转轨的历史使命。从被领导者的角度出发,政治思想工作、技能培训、工资问题的解决将成为保证平稳推进去产能的前提。

6 结语

去产能政策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是是改变目前经济形势的必要举措,在目标清晰的基础上,一个有力的企业领导者将会是这项事业有力的推动者,领导者需要认清自己所面临的环境,解决所面临的复杂问题,尤其是解决被领导者的问题,这是企业改革的动力和根本所在。当然,这项事业不是凭借领导一人的力量所能解决,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形成合力,确保煤炭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平稳进行。

参考文献

[1]罗文豪、李朋波:《追随者中心视角下的企业领导力发展探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6 第4期 P26-33

[2]国家能源局:《今年力争淘汰煤炭落后产能6000万吨》中国环境科学 2016年第4期

[3]《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2014;2015;2016;2017

[4]《国家统计年鉴》 2012-2015煤炭生产、消耗量

[5]李原平:《浅谈煤炭企业转型发展》[J] 财经界 2012

[6]李波:《煤炭资源税改革目标实现的困境与对策》[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7]王仁志、潘世炳;《煤炭企业战略转型的风险管理研究》华中师范大学 2015年硕士论文

[8]杜国川:《资源、权力与社会关系的民族志研究――以珲春煤矿为例》延边大学博士论文

[9]刘婷婷:《中小型煤炭企业战略转型研究》江西师范大学 2016年硕士论文

[10]苏宝忠编:《领导科学与艺术》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2版

[11]加里.尤克??《组织领导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年7版

作者简介

高叶(1997-),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郑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公共政策

第四篇:在新医改背景下,零售药店的环境分析

为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2009年4月我国实行了新医改,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进行了医疗卫生改革。这一改革给零售药店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零售药店将面对一个怎么样的市场环境呢。下面以我所学的知识对他的环境进行分析。

首先,对外部环境,即在宏观环境进行分析。

政治上,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完善;初步建立起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这一系列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一部分的医药消费需求。

经济上,政府负担了一部分的医药费用,减轻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为广大农民解决了看病贵的问题,对药物的需求会增加,农村市场得以开放。

社会层面来分析的话。新医改的推行使得大家的生活方式有了一定的改变。经济也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于是生活方式和观念也有了变化。在农村,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小病扛,大病拖”的观念了。社会医疗环境的改善,使大家加强了健康意识,城乡居民也逐步在进医院看病上有所受益,在这样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下,也有利于零售药店的发展。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对中国医改的评价道,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产生了巨大影响,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同,不仅在医疗保障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且在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方面都已取得的重要进展”。

技术环境上,新医改对零售药店的要求是,完善执业药师制度,零售药店必须按规定配备执业药师为患者提供购药咨询和指导。在这样一个政策的硬性要求下,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零售药店的专业水平。目前,在我国占据百分之二十的零售药店,数量在不断地增加,逐渐走向成熟。所以,很有必要对零售药店进行规范化管理,提高零售药店内部的技术环境。

行业环境方面,我国药店零售领域存在一个巨大的市场,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将近有40万家药店,300多万从业人员,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力量。整个环节从建设体系、采购药物、选择药物、费用配套、报销规定都是有利于医疗单位和卫生系统的,而没有政府投资的

医药零售店却没有被纳入新医改方案的药品流通体系,以致在医疗服务为公益性的前提下,药品零售行业被边缘化。由此可见,新医改对零售药店行业带来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整个行业的环境内部竞争异常激烈。

经营环境方面,新医改方案中提到的“严格控制药品流通环节差价率”以及新的定价制度的施行,预示着药品流通渠道必将越来越短和扁平化,供应链成本将直接影响到零售药店的生存空间。以价格为手段的竞争方式,在这里并不能适用。

下面进行的是零售药店的内部环境分析。

零售药店内部的环境也随着新医改的的进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在价格上不再具有优势的零售药店的市场份额将慢慢地会被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以价格优势抢占。零售药店也需根据环境变化调整对策。

零售药店的药品价格所面临的情况也有很大的改变。根据政策所颁布的基本药物目录,要求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高于非基本药物。所有零售药店和医疗机构均应配备和销售国家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因基本药物大多为常用传统药,售价便宜,单位产品利润很低,提高其在药店产品结构中的比例,拉低了药店的利润。盈利空间减少,很难发展。而优势是,低价销售药品可以打开消费者的需求。

由于相对其他竞争对手,不再具有价格优势,所以,零售药店的促销就显得比较困难。促销应该就时进行,就着糖尿病日和高血压日等等重大的促销时机。

零售药店的资源将增加,由于新医改政策要求一定要配备一些基础药物,品种会渐渐齐全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新医改扩大了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政府负担一定比例的医药费用,减轻了消费者的医药负担,一部分潜在药品需求得到释放,将会促进市场扩容。

新医改的实行,拓宽了零售药店的药品销售范围:“允许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买药物”。患者可自由选择购药的地点,医院和零售药店具有同样的机会,拓宽了零售药店的销售范围。对零售药店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

新医改的实行,给医药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对于零售药店来说,是机遇,也是一个挑战。

第五篇:主题背景下区角活动环境创设的研究

选题背景:上海的“二期课改”已经开展了有一段时间了,现在正进入一个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教材”带着追求创新与超越的教育理想,带着崭新的课程理念向我们走来。新一轮的课改提出了转变幼儿学习方式的改革任务,强调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孩子富有个性地学习,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新教材”要求幼儿的学习有两个转变(1)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收集资料、梳理资料,主动地解决问题、表达表现。(2)变单一为多元—接受性学习与探索性学习结合,体验性学习与操作性学习相连,理解性学习 与创造性学习互补,使幼儿的学习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使学习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我们作为实践者的教师,最为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将幼儿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浸入到一个五彩缤纷的社会之中,突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新思想。我们知道主题活动的形式很多,有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等。我们的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对于主题背景下的集体教学活动已经有了一定的操作经验。但对于区角环境创设如何和主题相结合却一知半解。教师无法把握主题内容和区角内容、材料投放等如何的匹配,主题目标落实到各区域学习中,各区域的目标如何支撑主题。

选题意义:通过我们对情报资料的汇总、分析对主题背景下教学活动的研究相对较多,本课题将从主题背景下区角活动的创设这一新视角进行实践研究,在区角活动中融入主题活动内容,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索,从而积累与主题相关的经验,并可以自由地交流分享提升各自的经验。

研究目的:一方面可以带动每一位教师参与主题背景下区角活动的实践,另一方面我们的成果能不断地补充、完善园本课程。最主要的一点帮助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能进一步地理解、内化,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

研究内容:(1)总结主题背景下区角活动话环境创设原则。

1)融合性原则主题内容与区角活动相互渗透、融合的原则。

2)一物多用原则区角活动创设不局限某个主题活动,充分挖掘一种材料多

种的使用价值的原则。

3)多变性原则区角活动创设随主题的推进、发展,进行调整和变化的原则。 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一边实践,一边思考,一边解决问题,研究中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在计划,实施,观察和反思中进行有效的师幼互动.

二.案例研究法——有组织、有目的的根据研究对象、内容的不同,采取了解、分析和指导等方法、对幼儿身上出现的问题、案例进行深入的研究。

研究步骤:

1、情报资料收集。

2、分年龄段进行实践研究。

3、每月一次进行案例分析研究。

4、整理撰写总结报告、案例

技术线路及可行性论证:1)融合性原则: 主题内容与区角活动相互渗透、融合的原则。

2)一物多用原则:区角活动创设不局限某个主题活动,充分挖掘一

种材料多种的使用价值的原则。

3)多变性原则: 区角活动创设随主题的推进、发展,进行调整和变

化的原则。

研究创新之处:

区角活动是一种小范围的活动,也称活动区活动或个别学习活动。因其宽松自由的游戏氛围、充分的自主选择机会,是一个自由发现、探索的过程,对满足幼儿个体化需求、个性潜能开发具有独特作用,是幼儿真正感兴趣、易投入、能持久、有发展的最喜欢的活动。幼儿在活动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区域,选择材料,决定操作的次数,在独立的活动中主动地感知和思考,建立自己表象的概念,并通过语言、动作、图画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蕴含着松散性、愉悦性,顺应儿童求知天性的种种特点,是培植幼儿创造力的土壤。 区角活动是幼儿开展学习的有效形式,它与探索型主题活动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创设具有良好氛围和不同特点、不同要求的教育环境群,通过幼儿与材料、环境、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作用,来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区角活动的教育价值在于通过激发幼儿学习的内驱力——兴趣,引导幼儿个性化的学习,在这过程中让幼儿学会独立自主学习,并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目录

上海市“二期课改”学前教育新教材培训读本《走进“新教材”》

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编上海教育出版2004年8月版

《走近区角幼儿园活动新样式》 张成明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1月11日

《上海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来自课改研究基地学校的报告》

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12月《区域活动案例》陈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10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硕士中期考核小结下一篇:四上语文词语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