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演示创新教学范式探索论文

2022-04-11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化学演示创新教学范式探索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酒泉职业技术学院为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通过调整人才培养理念、构建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等途径,不断探索改革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高职水利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有效融合,素质与能力共同提升,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化学演示创新教学范式探索论文 篇1:

基于OBE教学模式的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摘 要:OBE教学模式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教育界取得一定成效。文章结合大学“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及创新型社会对医学生信息化能力的要求,以OBE教学模式为驱动,探索“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在宏观上,基于OBE教学模式进行“计算机”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在微观上,进行课程教学资源的重建、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思维的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医学院校通识课程在创新型人才和能力培养中开拓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关键词:OBE教学模式;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改革;

0 引言

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已经成为欧美发达国家主流的教育理念。该教育理念聚焦于学生受教育后能够做什么和获得什么能力,是一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教育范式的革新[1]。2013年6月,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国,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在我国地方工科院校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依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等的文件精神,聚焦健康中国、健康甘肃规划纲要,主动适应社会医疗行业发展人才需求。根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的总目标,结合创新型社会对医学生信息化能力的需求,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反思教育的实用性和教育结果的重要性,且付诸实践行动,进行“计算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工作人员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日常工作和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较弱,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21世纪智能化经济时代需要的大学生应该是勤于思考、自主钻研、勇于实践创新的高层次人才。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地发展到规范化,在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提升、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仍发现以下4个方面问题。

1.1 “计算机”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陈旧,教育观念落后

“计算机”课程内容设置比较盲目,“计算机”教师一方面对医疗卫生行业计算机技术方面能力要求缺少市场调研,自身也缺乏在企业锻炼的实践经验,无法讲授到企业发展中的最新技术;另一方面计算机教师缺乏高质量的教育培训,实践教学新理念的意识比较淡薄,课程教学内容多年没有变化,缺少计算机科学的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和教学案例。

1.2 教学中计算机技术与医学专业相融合度低

“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缺少与医学专业相融合的教学案例,在教学中仍以计算机工具论定位,缺少服务于医学专业的教学设计,造成医学生学习中没有与自己专业方面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联系起来,缺乏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重视不够。

1.3 “计算机”课程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模式单一,重理论轻能力

一方面由于教师仍然以传统的讲授法和演示法为主进行教学,缺少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和措施,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讨论互动、动手操作实践较少;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教学依赖于计算机硬件设备,而“计算机”教学中使用的硬件设备落后,造成学生上机实践过程中体验效果不佳,影响到教学效果。

1.4 教学结果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单一、体系不完善,教学反馈结果流于形式,没有起到促进教学作用

在“计算机”课程考核中仍然是以考试成绩为主,期末成绩占的比重较大,缺乏过程性考核;考核标准不科学,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同时缺乏对教学反馈结果中的问题的具体分析和反思,在新一轮的教学中原来教学中的问题仍然存在,没有得到任何改进。

根据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当前计算机技术与各行各业的发展的相互渗透,目前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无论从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上都需要进行改革,才能与时俱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中对创新型人才能力的基本需求。以OBE理念的能力产出培养为导向,可以促进计算机教育技术与医学学科的交叉融合,优化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

2 OBE教学模式的特点

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是由Spady等人在1981年率先提出,该教育模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且得到了广泛应用,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成熟的实践经验,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教育范式的革新。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2.1  以成果导向指引教学进程

OBE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学习结果(能力)产出的成果导向型教学模式。其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实施目标都聚焦于最终学生学习取得的学习效果(成果)及是否达成学生的能力结果,其中教育结构和课程只是作为学生能力达成的手段。OBE教学模式的学习结果产出强调5个方面:一是强调人人都能成功,指出每个学生学习都能取得成功,但不一定是相同時间和采用相同方法取得的;二是强调个性化评定,应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设定适合个体学习的评价等级且进行及时评价,能准确反映学生学习状态,从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三是强调精通熟练,教学中应为每个学生创造适宜的学习机会,促进他们达成学习能力结果,不再区分成绩的高低,只关注学生对学习内容精熟程度;四是强调绩效责任,学校要为学生学习取得成效担负起主要责任,为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提出具体依据和改进措施,使改进教学落到实处;五是强调能力本位,学生具有未来生活需要的能力是教育的目标,目标中应列出具体学生的核心能力,每种能力都有详细的要求,每种要求对应着具体课程。因此,在OBE教育模式中,首先要求学校和教师应预先设计好明确的学习能力结果目标,然后综合考虑学生多元化学习的个性要求再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使学生能够不断自我挑战通过学习实现能力结果目标,最后将学习结果反馈于教学,达到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的总目标。

在OBE教学模式中,成果导向指引整个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本,聚焦于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能做什么,学生从学习一开始就有明确的能力目标[2]。该模式是以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为导向,强调学生(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将教师引导学生所参与的所有教学活动作为学生能力达成的手段。OBE教学模式中以4个w引导教师明确学习目标:

一是what(我们想让学生通过教育后取得的学习结果能力是什么)?这一问题反映了高校在学生学习开始时预先设定好培养目标,从而可以进一步确定教学内容与大纲,培养目标要和毕业要求相一致。二是why(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结果能力)?这一问题反映了社会和用人单位对高校培养人才能力的要求,高校必须把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作为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果目标(毕业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满足创新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三是how(我们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结果能力)?这一问题反映了教育过程中如何取得更好教学效果,面对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要求实施多元、多层次的教学方式和策略,让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得到最大的成功,但不一定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四是how(我们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结果能力)?这一问题反映了学生最后的学习结果能力如何通过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多层次梯度化的客观评价,将评价结果反馈于教学,然后持续改进教学,追求更好的教育效果。

2.2  以行动研究不断完善教学过程

行动研究是一个围绕着规划、行动、观察和反思的螺旋上升、自我反思的过程,其目的是发现问题、采取对策、提高反思能力、改进工作。OBE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行动研究法的运用,这里是针对教育的行动研究,研究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研究的目的是教学质量的提高,研究的效果检验是教与学的观念和行为的改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OBE教学模式中,体现行动研究法的4个重点环节为计划(学习结果能力产出目标的设定)、行动(学习结果能力产出教学设计与实施)、考察(学习结果能力产出的评价)、检验与反思(使用学习结果能力产出)。

计划—学习结果能力产出的目标预设,是教育的起点也是终点。在OBE教学模式中,首先要根据社会需求、用人单位的要求及充分考虑到学校和教育主体教师和学生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从而预先设定清晰的学习目标。计划是以调查研究为前提,因此在学习产出目标设定时还要做好市场调研,准确客观地设定学生产出目标(信息化素养、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计算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服务意识)。

行动—学习结果能力产出教学设计与实施,确定学习策略。首先,根据学习产出的结果目标优化教学大纲和内容(内容对应相应的课程),形成知识能力框架课程体系,依据每块内容对学生知识能力达成的贡献程度科学合理地设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教学内容设定中以“必须、够用、实用、实践”为度,能充分体现出应用型人才所需特点,然后制定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中以学生能力产出为核心目标,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能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做,不断地挑战比自己能力水平高的任务目标,形成良性的学习思维习惯和能力实现途径,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考察—学习结果能力产出的评价。在OBE教学模式中,为了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做好整个教学实施全过程管理和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要制定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标准、制定全方位的过程考核管理制度和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然后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分层次多元化弹性的评价;其次灵活使用各种观察技术及学习数据资料分析技术等方式进行考核,注重全面、客观、科学合理、真实、公正地对学生能力水平进行考核和评价。

检验与反思—使用学习结果能力产出。检验与反思是教学循环周期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计算机技能比赛等活动检验学习结果,也可以进入医疗卫生部门的信息化管理岗位进行实践锻炼。一方面在真实且有挑战性的情景下,让学生学会应用计算思维的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创新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在整个学习过程结束时,必须学会全面反思和总结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经验,规划下一循环的学习中应该改进的措施和挑战策略,并制定更高的学习目标。

以上行动研究的计划、行动、考察、检验与反思4个环节首尾相连,构成了一个循环系统,第一次循环完之后,进入第二次循环,从而使OBE整个教学过程构成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反向设计课程内容,正向进行教学实施,每一阶段教学都需要教学评价与反馈,从而改进原有的课程设计和课程教学活动,追求更大的成功和进步,达到阶段目标后并没有结束只是作为下一循环开始,继续确定更高的教育培养目标。整个教育过程中没有起点和终点,而是持续改进循环执行,追求更好的教育效果,注重教育的实用性。这种教育模式下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满足创新型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3]。

3   基于OBE模式的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3.1  基于OBE模式的教学目标设计

OBE教育模式下学生能力产出的教学目标是依据社会岗位能力要求而制定,社会岗位需求是教育培養目标设计的起点也是终点,整个目标设计的过程是一个闭环,不断循环。目标设计是以社会需求开始,且遵循“自上而下”的反向设计原则,具体设计过程是由“社会需求—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与活动的设计)—教学实践—教学评价—社会需求”6个基本环节。如果社会需求发生变化,整个教学过程的目标、内容等设计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教学结果评价未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需要实时改进教学预设的目标和调整教学策略和方式,改进和完善评价机制,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果教学结果评价达标,教学目标的设计并没有结束,需要继续设定更高的教学目标,再持续改进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追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OBE教育模式是以学生学习结果能力达成为最终教育目标,教育目标与社会岗位人才能力需求相匹配,也保证了教育培养目标与学习结果能力的一致性,是创新型社会追求教育质量提升的最佳选择。基于OBE教育模式的“计算机”教学目标设计,如图1所示。

OBE教学模式注重明确的学习目标,本文针对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经历6个基本环节完成。

第一个环节:社会需求的确定。OBE模式下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以社会需求为起点的,也是目标设计的终点。社会需求人才的能力要经过对教育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期望进行问卷调查才能确定。

第二个环节:培养目标的设计。OBE模式要求教育的培养目标要与社会工作岗位所需人才的能力要求相一致,培养目标的制定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如果社会需求发生变化,教育培养目标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三个环节:毕业生计算机能力要求的确定。学生的毕业要求是根据第二个环节确定的培养目标而确定。毕业要求要与培养目标中的能力要求相对应,毕业要求的制定是以培养目标为导向。这里的医学院校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毕业要求是: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操作技能)、计算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服务与创新意识。

第四个环节: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目标的制定是以毕业生能力要求为导向。根据毕业生计算机能力要求优化“计算机”课程体系及教学大纲,从而确定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根据毕业生学习结果能力达成中有无贡献来决定,内容学时的多少由毕业能力要求中的贡献大小来决定。

第五个环节:教学实践。课程教学目标(学习结果能力)的实现是依赖于课程教学资源及教学整个教学活动的实践,如果目标未达成就要改进教学活动。

第六个环节:教学结果的评价。这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关键环节。教学评价是面向所有学生达到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表现所得。OBE教学评价是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多元梯度化的评价标准,及时反映学生学习状态,从而实时修正教学活动,调整和改进教学目标,做出下一循环过程的教学目标设计。

3.2  基于OBE模式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医学信息化的发展也不例外。教学团队成员根据OBE模式的教学设计原则和要求进行医疗市场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对象有医学院校的在校学生、医院的管理者、医院的医生和科研人员、卫生管理部门的干事等。依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制定了医学院校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模块为:计算机基础操作及医学方面最新和最前沿计算机应用技术,日常工作和办公需求的基本软件Office(Word,Excel,PowerPoint),科研需要的SPASS软件、医学信息检索,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思考力的思维导图工具软件,用于辅助医疗诊断和病例分析的编程语言Python(提高计算思维能力和大数据分析能力)等内容,如图2所示。

面对医学专业学生课程内容多、负担重、“计算机”课程学时少的特点,结合网络教学平台的普及和智慧校园的实现,“计算机”课程如何在医学院校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好的服务作用,如何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如何确定教学策略和方式,采用何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等,针对目前教学环境和涉及的课程教学问题,我们“计算机”教学团队成员经过对医疗卫生行业的市场调研和多次讨论后,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使用最新的OBE教学理念,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具体教学以“必须、够用、实用、实践”为度设计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面向医学院校一年级学生开设,总计68学时(第一学期38学时,第二学期32学时),其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两个步骤。

第一步:预设学习产出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需求的问卷调查,得出医疗行业对医学生能力要求有: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服务意识。

第二步:学习结果能力与相应的课程内容对应,课程学时多少与对学习结果能力贡献大小对应。其中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应课程内容: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系统组成、操作系统、大数据、VR技术,共4学时)、医学专业应用软件(Office2016、SPASS软件、医学信息检索,共30学时)。学习能力对应课程内容:思维导图软件(2学时)。计算思维能力對应课程内容:Python程序设计(24学时)。创新服务意识和创新能力对应课程内容:网络安全(网络基础、网络病毒与诈骗、网络安全防护,共8学时)。

3.3  基于OBE模式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环节设计

课程准备阶段。教学团队成员基于OBE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建设和整合课程线上学习资源,具体资源包括课程微视频的录制、在线测试题库建设、线上思考题和讨论话题的设计、学习效果评价方案的建设等。经过教学团队的共同讨论后多次修订和完善,目前课程的教学资源已经在“泛雅教学”网络平台正式投入使用。每个班级“计算机”课程配备两名授课教师,一位负责课程主讲,一位辅助主讲教师做好线上学生学习答疑及任务发布、线上学习结果反馈数据的分析和管理,并提出线上学习资源的改进措施和计划方案。

课前学生通过线上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首先,课程负责人每次上课前的两周进行网络线上课程教学内容的发布,并且建好学生课程学习答疑QQ群、微信群。在学生学习课程之前在线对学生的水平进行摸底考试,将学生分为3个层次水平(高、中、低),并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学生在课前必须完成学习任务点有:课程微视频、课外阅读资料、思考题、作业、在线测试、在线讨论、学习效果评价问卷等。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课程学习,如果有问题时随时在学习答疑群中去提问,有课程辅助老师专门进行答疑。学生线上作业和思考题提交后由学生进行在线互评,在互评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次,授课教师和辅导老师在上课前一周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然后根据网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和设计线下课堂项目任务、课堂讨论话题等活动,将学生分组(5人一组,知识水平相同),最后将课堂任务安排和整体规划通过QQ学习群由辅导老师发布,且严格要求和督促学生充分做好课前预习。

课中将学生分组进行线下合作学习。以任务给出、分组讨论、总结评价、课堂拓展为主线进行教学活动实施,以上机实践操作为主要形式,让学生通过课程项目任务学会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合作完成任务,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意识、锻炼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会与小组成员交流分工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沟通能力,教师在整个课堂活动中辅助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任务的完成、总结和结果评价(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课堂最后一个环节由教师提出预先准备好的课后反思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形成问题的解决方案,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学生自主完成网络在线实验任务(大作业),二次线上学习查漏补缺,对学习内容进行自我反思、小结和互评,形成实践学习报告。“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要求比较高的课程,在课余时间学生一方面要有目的选择一些竞赛题和相关培训项目来强化实践操作,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在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有效利用计算机工具的操作技能提高效率,使自己学习的东西能够达到灵活应用。授课教师要做好课后学生的问题答疑工作,将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不断地探究医学方面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应用,更新教学资源、改变教学策略和方式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和机制,提出课程教学改进措施和方案,以便在后面的教学中做得更好。

3.4  基于OBE模式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OBE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产出,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层次的不同采用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和梯度化、多样化的考核手段,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根据学生层次水平的不同评价标准也发生阶梯形变化。评价的标准内容有学生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讨论的参与程度、沟通合作能力、任务完成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根据线上与线下两方面综合表现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考核。参与评价的主体有授课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每个教学环节都要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价和考核,对其评价的反馈结果要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而能有效地确定下一个教学环节的目标,使教学质量能不断地得到提升。基于OBE教学理念的“计算机”课程考核和评价方法如表1所示。

4 結语

医学院校的“计算机”课程是面向一年级医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通识课。本文是以OBE理念的学习结果能力产出为导向,以服务于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化的需求为目标改革“计算机”课程教学,优化“计算机”课程教学大纲和内容。教学中以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新和探究意识,最终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为医学院校通识课程在创新型人才和能力培养中开拓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施飞,赵忠,樊红朝.基于OBE的“计算机辅助分析”课程的设计与实践[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20(1):101-106.

[2]沈桂芳,王胜和,杜琰琪.基于OBE的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以“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为例[J].现代信息科技,2020(9):179-181.

[3]黄华升.“新工科”理念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J].软件工程,2019(12):57-59.

(编辑 王雪芬)

作者:张利香

化学演示创新教学范式探索论文 篇2:

“知技融合,素能共进”培养水利工程专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酒泉职业技术学院为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通过调整人才培养理念、构建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等途径,不断探索改革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高职水利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有效融合,素质与能力共同提升,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知识技能;素质能力;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态势更加明显,跨职业、跨行业、跨产业的三大职业变动成为可能。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专业在充分吸收职业教育行为认知理论、行动情境理论和整体范式理论的基础上,依托校企协同平台,“知技融合,素能共进”培养水利工程专业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通过“实践-反思-内化-实践”的探索过程,使水利工程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大幅提升,就业质量逐年提高,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强。

一、专业建设与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针对行业发展,确定了“知识技能满足岗位变迁需求,素质能力适应专业发展内涵”的人才培养理念

随着水利行业的技术革新和企业转型升级对岗位人才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紧紧围绕高职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践行“工匠精神”,坚持能力为本,突出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通过调研、论证,分析、诊断原有人才培养与行业、岗位、职业标准及工作过程对接的不适性,确定了“知识技能满足岗位变迁需求,素质能力适应专业发展内涵”人才培养理念。以此为指导,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构建教学平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等途径,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面向岗位需求,促进全面发展,构建“通基础+微专业+个性化”课程体系

遵循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面向水利企业典型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围绕素质提升定框架,贯穿能力培养设课程,突出个性发展扩内容,统筹编排通识基础课程群,系统设计岗位核心课程群,个性化选择素质拓展课程群,构建了“通基础+微专业+个性化”的课程体系。“通基础”课程群为学生提供专业学习的基础知识,培养职业岗位素质,为后续学习、工作奠定基础。针对水利工程典型工作岗位,设置水利工程施工、造价、管理等不同培养方向的“微专业”课程群。学生根据职业规划,自主选择相应“微专业”课程进行学习,满足不同个体发展需求。“个性化”发展课程群为学生提供了跨专业、跨领域的职业岗位拓展课程、人文素质拓展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学生依据个性发展和就业领域,自主选择相应课程学习,着力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人才培养对行业发展的适应性。

(三)遵循认知规律,提高教学质量,构建“工程认识、单项模拟、项目跟进、岗位强化”四阶教学模式

紧紧围绕知识、技能、素质、能力四个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指导下,借助校企共建的微课库、案例库、课件库、试题库、工程现场视频库等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水利工程认知学习,了解工程基本概况,掌握基础知识,保证理论知识必须够用;依托校企联建的实践教学平台进行分组单项模拟训练,保证实践有过程,技能有提升,成果有创新;利用校内的虚拟情境平台和网络教学资源,以项目“实训包”的形式对“微专业”“个性化”课程进行“跟进性”训练,使知识和技能不断内化与提高,培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技能;通过到企业进行顶岗(跟岗)实习,在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下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进行研发、设计、施工,强化学生实践技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多元教学环境下和四阶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探究、自行评价、自我改进”,使教与学,学与做,做与用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实现了知技融合,素能共进,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特色。

(四)立足岗位技能,突出情境教学,搭建四大实践教学平台

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育人功能,整合校内实训资源,优化校外实训基地,搭建了校内“虚拟情境式”“素质拓展”“创新创业”以及校外“岗位实体式”等四个实践教学平台。

“虚拟情境式平台”:与甘肃大禹节水集团有限公司、杭州万霆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以提供资金、设备、技术等形式,建成现代节水灌溉设备展示厅、节水灌溉自动控制仿真实训系统、水利枢纽仿真演示台和虚拟仿真综合实训室。平台以完成项目情境式教学为切入点,体现了校内实训“真实的虚拟”,集实践训练、技术研发、社会培训、信息整合为一体,展示开放性,突出多元性,渗透“实践-反思-内化-实践”学习过程,满足“互联网+”时代学生多元学习需求,为知识技能学习有机融合,素质能力提升协调共进奠定了基础。

素质拓展平台:将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社团活动中心、道德讲堂等整合为学生素质养成的实践基地,通过技能大赛、社团活动和专题讲座等形式,将学生能力与素质提升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提升素质。

“创新创业平台”:搭建专创融合的实践平台,以“产、教、学、创、研”为出发点,借助开放式实训实验平台,以创新创业园、模拟训练区、名师工作室、节水项目部、学生创新室等为依托,在创业项目中完成专业实训,在专业实训中体验创业创新,工学创交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岗位实体式平台”:与甘肃大禹节水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新疆建设兵团等二十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学生跟岗实训、顶岗实习与毕业就业相结合,教师培训与项目研发相结合的“产、教、研、训”为一体的校外实习研发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水利工程环境中锻炼提高岗位职业能力。

二、专业建设与改革的主要成效

通过设计“三化”课程体系,构建“四阶”教学模式,创建实践教学平台,使高职水利工程专业学生知识与技能有效融合,素质与能力共同提升,实现了学生职业能力满足岗位变迁需求,适应专业发展内涵。

围绕“三化”课程体系和“四阶”教学模式,制定基于行动导向的综合素质及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和实训标准,发挥校内“虚拟情境式”实践平台和校外“教学企业”优势,使教师“教”与学生“学”冲破时空限制,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适时性学习,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依据信息技术与教学在经验应用层面、策略创新层面、人性反思层面的整合规律,利用虚实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平台,使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力素质的提升与现代信息技术全渗透,共促进,建立“学生为中心”的现代互动学习结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职业探究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能力。

三、专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过专业建设与改革实践,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得到了协调发展,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岗位职业资格证考取率达100%;近几年,学生参加国家、省级职业技能大赛获奖60余项,在全省大学生辩论赛、大运会等素质项目获奖项12项;成立小微创业公司8家,创新工作室4个,年获利15万元左右。毕业生就业竞争优势明显,连续四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40%以上学生毕业前签约并入职大禹节水集团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新疆建设兵团等大型单位,月收入普遍在3500元以上,绝大多数已成长为企业骨干,部分毕业生担任了项目经理,为企业的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水利工程专业建成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获评甘肃省特色专业;建成《节水灌溉技术》国家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课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主持完成《现代节水灌溉技术》国家教学资源库1项;获得甘肃省教学成果奖3项。

水利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获评甘肃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培养省級教学名师2人,省级“青年成才奖”1人,全国水利职业院校教学名师1人,酒泉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

与甘肃大禹节水集团有限公司、新疆兵团水利集团、甘肃飞翔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校企深度合作,成立“大禹学院”,设立“大禹班”“兵团班”“飞翔成才班”,开展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四、结束语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明确指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面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应该不断探索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及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恩斌.项目化课程中知识与技能融合的关键性因素探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98-99.

[2]柴芬友.知识、技能、素质三维融合的高职园林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5(10):318-320.

[3]李小娟.高职学生素质能力评价研究[J].教育研究,2013(05):96-103.

作者:薛长青 施荣 李雯霞

化学演示创新教学范式探索论文 篇3:

数字化教育与个性化学习的实施探索

摘要:本文以不同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的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采集相关数据,从受访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和经验水平、使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支持的情况、教学的创新实践经验、参与建设MOOC或学习MOOC的实践经验等多个角度探究高校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改进教育教学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以期能够推进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激励教师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提高信息化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进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

关键词:数字化;MOOC;教学创新;个性化学习

研究背景

数字技术引领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加速前进,数字技术也迅速走进教育领域。利用新技术如何改变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创新观念,不断改革。笔者试图对数字化时代,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多少;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有效促进教学实践,创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如何适应数字教育的角色转变、如何提升胜任能力这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与探讨。

高校教师数字化课程教学创新意向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本研究分为三个阶段:问卷调查、人员访问、分析和解释。通过此次调查,笔者累计回收广州市区域内的12所高职院校的976份有效问卷。为了研究教师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想法,笔者从广州市某高职院校里选取13名专职教师(教师A-Q)进行访谈,采用由十位专家设计的半结构化面对面访谈提纲,访谈包括39个问题。访谈的话题包含教学经历、使用教育技术的背景、教学创新的经验、慕课的实践经验等方面的内容。

每次只对一位教师进行访谈,受访教师涵盖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经管法学、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等学科领域。在此之前,受访教师都参加过关于MOOC的课程设计、制作的培训课程。培训内容涉及爱课程和中国慕课网平台的工作流程、工具和实用程序。在同一时期,一些教师还参加了SPOC项目,用于支持面对面教学。

在研究过程中,首先,试图界定教学经验的时期和教学实践的一般定义,以便了解教师以往独特的教学理念。其次,确定了使用数字化技术的程度和教师的在线教学经验。再次,试图找出他们在这些教学项目所需要的创新和合作方面的经验。最后,分析了他们之前对开放和大众学习环境的了解,以及参与此类教学创新项目的动机和他们在参与MOOC或SPOC之前的期望。

研究采取访谈方法收集数据,所有访谈均使用口语进行。对访谈中呈现的教学话语的分析和编码是根据访谈中出现的类别进行的,如教学经验和策略、教育技术和数字化学习的经验,以及对MOOC、SPOC或其他课程平台的经验、动力和期望。

研究结果分析

1.教师的教学经历情况

研究发现,从曾经参与慕课创新项目的教师来看,有不同教龄、不同学科教师通过团队的形式参与项目创新,因此所在团队的技能有互补性。从年龄上看,已使用数字化技术开展教学创新的教师多集中在29~48岁之间。

2.使用教育技术的经验

调查发现,一些教师的表现中等,并且能够在教学中使用教育技术。然而,少数教师的表现水平很低,尽管他们在努力了解各种数字化工具。

“我的表现不是很好,但我在努力学习。我不是ICT方面的专家,但我知道,我的确越来越熟练。”(教师C)

此外,那些很难跟上时代的教师通常依赖于同行。“我得到了同事的支持,我有任务需要的时候才去学习,但我不会问自己如何才能更多地利用这些技术。”(教师E)

最后,一些表现优异的教师不断尝试利用教育技术进行创新。“当然,我不仅使用MySQL工具,还尝试各种工具,以便依次集成更多工具,如编码、制作视频或执行数据分析视频、演示文稿、图像、动画、问卷调查。”(教师J)。

从调查来看,一些教师对慕课教学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大多数受访者都没有慕课教学经验,少数教师经历过慕课教学,但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和跟踪。“大概是在3年前,我加入了一个慕课建设项目,当时有8所高校参与了该项目。我在那里创建了一门课程,事实上,它是成功的。这很有启发性,因为意识到一个良好的开端,带给我自豪感和成就感。”(教师B)。

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实现课程数字化并有效开展教学创新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3.教学创新的经验

在教学创新方面,对教师如何开展教学创新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教师都有一定的经验。他们通过课程团队的方式获得创新实践经验。从调查的结果看,目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初步改进,未有实质性的突破。关于创新方法,一是将慕课作为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要么嵌入要么引用。二是以教师提供的资源成为知识探究的出发点,教师引导学生互动讨论或者针对学生的学习疑虑进行答疑,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

“我本学期校内主讲的课程,采取以慕课视频资料为基本内容,在面授课堂教学上拓展和深化。”(教师M)

“我一开始是新奇,努力尝试新事物。这个新奇促使我进行教学创新。”(教师P)

大多数教师选择教学创新是因为,创新过程是通过与课程建设团队教师合作进行的。通过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一些创新项目是跨学科的,与来自其他知识领域的教师合作,可以从中获得以往不了解的知识。

4.MOOC的实践经验

就MOOC的设计、制作经验而言,一些教师对慕课建设完全一无所知,他们认为是由于没有时间跟上最新的技术趋势。

有些教师确实对慕课建设有所了解,但只是表面的。“我参加过一个MOOC教学,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内容主要围绕课程中的某一个主题。将该课程以SPOC的形式运用到学校课堂教学中。”(教师K)

除了调查教师的慕课课程制作实践,笔者还对教师参与慕课课程的学习进行了调查。通过自身的慕课学习体验,教师们非常清楚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困难。“我曾作为一名学生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学习一门课程,因为我对这个课程感兴趣,也因为我在工作中用到它。课程没有学完,最终辍学了。时间不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跟进打卡。太长了。我以为这门课只会花一些时间看视频,事实上课程有很多我必须独自完成的任务。”(教师P)。

“我开始了一些慕课课程,但在第二周或第三周后就辍学了,因为我意识到课程对我的专业发展没有帮助。”(教师I)

其中一名教师因其对深入开发慕课课程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而脱颖而出。“希望能有一门课程来帮助我获得其他领域的知识,当我发现MOOC有很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开始参加各种各样的课程。我已经完成了那些有趣的课程,取得了课程证书。”(教师G)。

5.参与动机

本研究对教师的参与动机进行了调查,关于引发教师们制作和设计MOOC/SPOC课程的动机总结如下:

(1)为了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他们在个人层面上有内在动机去更新自己专业领域的一些学术知识。此外,有些教师想要完成跨学科项目。

(2)他们在专业或机构层面上有一种外部动机,想要写出一篇新颖的学术研究,并使用多种材料进行汇编,或者使自己的研究和教学领域具有前瞻性。

(3)绝大多数参与的教师是为了改进课堂教学效果。

(4)一些教师的期望是建立在提升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能力上的。教师希望能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寓教于乐,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调动学生能动性。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影响教师设计和实施MOOC的主要因素如下。

(1)投入較大是影响教师实现课程数字化的主要因素。实现课程数字化,教师不仅要学习本身专业,更要学习如数字化技术、慕课的制作等。

(2)关于教学理念,尽管看好在线课程,许多教师仍表示,单纯的在线课程因其较低的情感体验影响教学效果,为了优化学生的课堂体验,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MOOC最好还是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3)课程数字化的实现还面临很多挑战,从课程立项到设计制作、审核上线、维护等都需要有足够的动力来源,这种动力不仅与技术因素、政策因素有关,还与经济因素密切相关。

结论

教师利用数字化课程实施教学创新,从整体情况看有三个显著特征。

第一,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动机有双重意图:一是个人动机,获得诸如认可、奖励或培训等;二是专业发展动机,通过在他们的专业研究领域做出贡献而成为专业人士,获得职业新发展。

第二,教师的教学理念开始发生变化。尽管仍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但他们的教学理念中有体现向“以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学范式的转变。教师开始有意识地通过数字化课程建设来改进自己的教学,这表明了教师为适应当前现实所作的努力。

第三,越来越多的教师对数字化课程与个性化学习的教学实践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一些教师已在这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利用数字化技术工具辅助教学,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体验,最初的探索将非常困难。从教师遇到的困难来看,仅靠教师自身的力量无法解决。因此,高校必须在创建教学网络、专业技术服务、培训课程和实践示例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

作者简介:王润东,女,汉族,广东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管理创新、企业竞争力等。

基金项目:教育部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指委课题“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ZW2020147);院级质量工程项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研究”(HLZ041919 )。

作者:王润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金花茶组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论文下一篇: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