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良好“说话”习惯的实践策略

2022-09-11

小学数学课的教学方法在不断改革, 不断推陈出新, 多媒体教学、直观教学、实验动手等教学方法方兴未艾。笔者认为除了这些方法外, 在教学中还要对学生加强说话习惯的训练。笔者在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建设习惯养成教育特色学校的实践研究”这项渝北区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过程中, 学习借鉴相关研究成果, 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了探讨。

一、培养学生良好“说话”习惯的主要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中“说话”训练的内容很多, 诸如读题、审题、概念、观察、猜想、推理、操作、小结等, 几乎都是开展数学语言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说话习惯的重要内容。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紧密联系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统筹设计, 序列安排, 分步实施, 适时训练,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说话习惯。

1、读题时, 培养学生会说题意的好习惯。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常常发现学生在解题时, 误解题目的意思或者只完成题目要求的一部分要求, 从而造成解题的错误和不完整性, 这就是因为学生审题不清或者没有完整的审题。因此, 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 更要让学生说出题目的意思, 让学生说出题目的内容是什么?有哪些要求?要特别注意什么?通过说题意, 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更准确完整地理解题目的意思, 提高数学思维表达能力和水平。

2、观察时, 培养学生会说图意的好习惯。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识字不多, 课本上以图画为主, 但是学生已经具有简单的生活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优势, 将学生的生活语言运用到教学中, 让学生将生活语言、书面语言和数学语言相互转化, 从而使学生会说图的意思。例如:教学“加法的意义”时, 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步感知图意的基础上, 出示一只鸟, 让学生说一句话;再出示第二只鸟, 让学生说第二句话后问:“合起来几只?也就是一共几只鸟?”让学生说第三句话, 接着让学生合起来用“原来……又……一共……”把整个意义表示出来。再让学生自己想好三句话, 使学生在理解加法的基础上, 顺理成章地说出算式“2+1=3”表示的意义。从小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理解应用题, 为今后学习应用题做好准备。

3、分析时, 培养学生会说思路的好习惯。

所谓说思路, 主要是让学生说出自己思考的过程。如数的简算中, 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简算的, 为什么要这么算, 依据是什么, 还有没有其他的简算方法, 让学生说出自己思考的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从而培养了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4、计算时, 培养学生会说算理的好习惯。

何为算理?顾名思义, 算理就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 是指计算过程中思维方式, 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 即发现计算的规律。算理的抽象性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尽量通过直观演示等手段化抽象为具体, 明确算理, 同时应让学生充分说算理, 培养学生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思考问题, 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以两位数乘一位数为例,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可以用14×2计算?使学生明白14×2表示求2个14是多少;其次, 让学生思考:你打算怎么计算14×2?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其思维过程:14是由1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 可以把14×2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乘法计算:先算2个10是多少, 再算2个4是多少, 最后把两次算的得数合并, 计算的过程有三个算式:4×2=8, 10×2=20, 20+8=28。通过这样的解说, 学生就能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计算的道理, 就能应用这样的道理解决其他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问题。

5、活动时, 培养学生会说操作的好习惯。

操作能再现知识形成过程。小学生依据操作活动, 进行定向、有序地思维。操作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学生思维的动态反映。说操作, 不仅可以训练“说”的条理性和准确性, 同时通过“说”, 完成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促进操作的内化, 强化操作引起的思维。例如:“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时师生共同操作, 10根小棒2根2根的分, 结果怎样?你能用算式表示吗?每次3根3根的分, 结果怎样?你能用算式表示吗?每次4根4根的分, 结果怎样?你能用算式表示吗?每次5根5根的分, 结果又怎样?每次分完后让学生看一看, 想一想, 说一说。如第二次操作, 学生表述为"我每次3根3根的分, 10根小棒可以分成三堆, 还剩一根, 用算式表示10÷3=3多1。学生能通过几次操作, 把想与说、看与说有机结合起来,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 头脑里形成了深刻的表象, 再通过比较、语言表述, 逐步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6、反思时, 培养学生会说错因的好习惯。

反思是对数学学习思维活动的过程进行回顾性的思索, 并对自己出错的原因进行思考和分析, 从而获取学习的经验或教训。如果只做作业不进行反思, 那么不仅错误的做法得不到纠正, 合理完善的数学认知结构也无从建立, 从而阻碍了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把解题错误的原因说出来, 是对自己学习思维过程进行回顾性的思索、分析、理解,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久而久之还培养了学生进行反思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7、归纳时, 培养学生会说规律的好习惯。

一般来说, 数学新知由三种情况构成, 即旧知的增加, 旧知的转换, 新知与旧知的结合。让学生发现新知形成的规律, 并用语言表述, 有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以及“商不变的性质”, 再让学生猜想分数可能有什么性质, 然后进行教学, 自然水到渠成。

二、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良好说话习惯的实践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说题意、说图意、说思路、说算理、说操作、说错因、说规律等习惯养成内容, 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步入说得主动、说得投入、说得刺激、说得新颖、说得规范的习惯养成境界, 这就必须研究培养学生良好说话习惯的有效策略。

1、提供机会, 让学生说得主动。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小学生有个很明显的特点是:只要自己会讲的话, 总不爱听老师讲, 喜欢自己讲, 所以, 培养小学生的说话能力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 相信学生会说、能说, 给学生说的机会, 同时, 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多说。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此, 教师应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无论学生“说”得如何, 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并加以引导, 不但要使他们想“说”, 还要使他们敢“说”。例如:在教学《分米、毫米的认识》一课中“毫米的认识”这一知识点时, 在实物投影上展出了直尺上的“1厘米”, 然后用迷惑不解的神情自言自语地说:“尺子上1厘米长的一段里面怎么还有这么多小格呢?到底有几个小格呢?一小格的长度这么短是多长呢?”学生看到老师这副苦苦思索的样子, 都纷纷拿出自己的尺子数起小格来了, 不一会儿, 许多学生举起了小手, 有的说:“老师, 有9小格。”有的说:“不对, 是10小格!”等等。在学生争论不休时, 老师分别请两名不同意见的学生上来数一数, 之后再对他们的表现给以鼓励, 并请其他同学来评一评谁数得对, 为什么?在这里, 老师没有把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 而是故意把自己放到学生位置上, 使学生感觉到自己能帮助老师解决这些疑问, 同时又使学生在非常自然的情形下有了表达的欲望和机会。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 就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语言表达习惯。

2、变化形式, 让学生说得投入。

数学的学习应该是学生调动全部器官进行思考和交流的活动, 包括仔细认真的聆听、层次分明的阐述、有理有据的解释以及科学严谨的推理。说话的训练形式和方法决定学生是否愿意调动多种器官参与交流, 从而影响说话的质量和效果。因此, 数学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说话训练的形式, 以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说话交流。一是自说自评。对一些简单计算题、应用题, 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自己评, 不必算出具体结果, 只要说出解题思路、过程就可以了。二是互说互评。同桌之间、相邻座位之间, 对某个概念、问题用口头表述的方式相互测验、交流。例如教了“比”以后, 可以出示这样一句话让学生联想:“二 (4) 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学生通过思考相互之间说出了: (1) 女生人数是男生的3/2倍: (2) 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2:3; (3) 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3:2: (4) 男生人数占全班的2/5: (5) 女生人数占全班的3/5。经常进行这样说的训练, 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而且达到了促进知识之间转化的目的。三是分组说教师评。围绕某一学习内容, 分小组讨论, 各抒己见, 相互启发, 讨论结束后, 由教师评价各小组讨论情况, 对说得比较好的小组及时给予鼓励。四是师生互说互评。对一些难点问题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评价对方的看法, 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 学生在学习中大胆地说、议、听, 让感官全部开放, 才能养成全身心投入的语言表达习惯。

3、技术支持, 让学生说得刺激。

多媒体教学软件集视、听、说、动手等多种活动于一体, 能引发多种器官的体验, 让学生进入数学王国, 全身体验数学带来的刺激, 因此, 数学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支持, 让学生说得刺激。 (1) 创设表达情境。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创设学生说观察几何形体特征的情境。 (2) 创设操作情境。操作是智力的源泉, 思维的起点。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 可以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 让学生摆一摆, 画一画, 分一分, 拼一拼, 数一数, 说一说, 创设操作情境。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通过分、拼过程的展现, 引导学生发现区别与联系, 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 且有条理。 (3) 刨设兴趣情境。兴趣是思维的动力, 情绪高涨取决于对学习的兴趣。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 设计生动形象的课件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把他们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 唤起他们强烈的语言表达欲望, 达到激发思维的目的。教学中教者可根据教材内容, 把问题、知识融入到丰富多彩的媒体之中, 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解说过程, 从而形成情绪高涨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习惯。

4、多方鼓励, 让学生说得新颖。

在课堂上, 教师有时为了使学生能按照自己设计好的程序“顺利”进行, 要求学生语言表述只是依照个别学生的正确答案一遍遍地重复, 使得思维的发展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 长此以往, 必将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鉴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得新颖, 要善于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 这样方能通过学生的独特见解窥视到思维的广阔空间, 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如鼓励学生联想多说, 通过一个条件或特征说出与其有关的其它条件或特征, 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在复习分数应用题和比之间的联系时, 往往可以将关键句中的分数既表述成分数形式, 也可以表述成比的形式。

5、明确要求, 让学生说得规范。

数学语言在逻辑上是非常严密的, 一些数学术语都有它特定的含义, 许多概念、法则、性质等一字之变就会产生谬语。因此, 引导学生“说”, 不能一味强调学生像语文课那样, 说得如何具体、形象、生动, 而应重在准确、完整、简炼、有条理。一是语言要有准确性。如长方形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且相等的四边形”, 就不能说成是“两组对边平行, 且相等的四边形”, 也不能说成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且相等的图形”。二是语言要有简练性。在数学语言的表述中, 只有“说明”, 没有“描写”, 也没有“比喻”, 更不能有“夸张”。因此, 学生在对数学进行语言表述时, 一定言简意赅, 干净利落, 不要添枝加叶, 废话连篇。三是语言要有条理性。数学课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判断和推理有条理地进行思考, 再把思维过程完整地叙述出来, 使其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学习公式, 要求能说出其推理过程;学习定律与性质, 要求能列举出其归纳过程;学习法则, 要求能列举出计算原理;做应用题要求能说出解题思路。总而言之, 学生只有说得连贯, 说得有道理, 尽量说得完整有条理, 才能养成良好规范的语言表达习惯。

参考文献

[1] 佚名.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LEID]http://28493.eduol.cn/index.html.2007-10-2119:39:00.

[2] 陈爱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说学训练[J].教学交流, 2008 (5) .

[3] 罗英.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应加强学生“说”的训练[LEID].http://t.cersp.com/article/browse/3242557.jspx.2010-08-0612:26:17.

[4] 胡凯.小学数学导说启思教学法策略研究[LEID].http://www.worlduc.com/blog.aspx?bid=1097310.2011-10-917:49:57.

[5] 钱春平.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LEID].http://www.yxedu.net/show.aspx?id=43263&cid=129.2010-01-05.

[6] 张宏斌.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强化说话训练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1 (6)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试论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下一篇:深挖林业资源的经济潜力,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