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论文范文

2022-05-13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有机化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本文着眼于高等院校非化学专业开设有机化学课程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探讨如何通过现代教学改革,推动非化学专业的化学教学。笔者以环境相关专业为例,从学生学习现状、存在问题和专业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学科特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了深度探索,旨在构建学生的有机化学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第一篇:有机化学论文范文

浅析高中有机化学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文章以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对高中、大学有机化学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深度上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教师在大学基础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高中与大学有机化学知识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实现有意义学习,并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有机化学思维方法。

关键词:高中有机化学;大学有机化学;关联性

有机化学是高校化工、环境、材料、生命等学科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对学生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提供重要的有机化学理论基础。有机化学是一门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富有活力的科学,涉及大量的有机化学反应和相关的物理性能数据。在有机化学反应理论中,一个基本规则在某一具体反应实例中的适用程度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发现,一个规律性的原理对这个化合物是适用的,但对另一个化合物可能受到某个因素的影响又变成可以忽视的了。因此,学生在初学有机化学这门课程时,往往会感到十分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是上课听老师的分析,认为很有道理,能听懂,也能理解。但课后在自己做题时经常感觉无从下手,没有解题的思路,看答案好像会了,但再碰到类似的问题,还是不会做。针对学生在有机化学学习中遇到的上述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充分遵循认识论的规律,并在讲授新的知识点时与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有机化学知识联系起来,“温故而知新”,通过将学过的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帮助学生加大思维深度,提升学生的科学思考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方式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变。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是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与机械学习相对的概念。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奥苏贝尔重视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在有意义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他认为学生进行的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相互作用才得以發生的,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而同化是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

教是为了学,教法必须以学法为依据,因此教法改革应回归到学习理论中去寻找心理学依据。按照有意义学习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进行有序并富有成效的学习,应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充分了解“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即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基础和学习潜能,这是教学的起点;而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所讲内容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则决定着学习起点的定位。教师须准确找到学生已有经验和新知识之间的切入点,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其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进行联系,并且教师要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与技术充分揭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新知识,这样才能有效推进新旧知识的顺利联结与同化。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不能明确教学的起点和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在什么地方而盲目施教,将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掌握新知识。

二、高中与大学有机化学的联系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高中所学习的有机物类别与大学基本一致,但高中阶段主要是针对各类有机物的代表性物质进行学习,学习代表性有机物最基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大学有机化学课程中,把这些代表性有机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知识扩展与延伸到族群中那些不具有典型性的一般有机物中。也就是说,代表性有机物的相关知识在大学的学习中起到了一个“桥梁或纽带”的作用,通过它将高中与大学有机化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

其次,从知识的深度上,大学有机化学知识是对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的拓展和深化。高中阶段侧重对代表性有机物性质的了解与识记,对于物质的结构问题只是简单的介绍,对反应机理则涉及的更少;大学阶段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有机化学反应时,会着重引导学生从物质结构的角度和反应机理方面去分析与理解各种有机化学问题,并将知识点与有机化学的学科基本结构融合在一起,以一种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逻辑顺序逐渐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对学生来说,进入大学后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与阅历的逐渐丰富,学生在空间知觉、抽象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等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这也为学生在大学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实现在高中学习基础上思维方式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总之,高中与大学有机化学知识间是紧密联系的,高中有机化学知识是学生学习大学有机化学知识的基础,大学有机化学知识是对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的拓展与深化。学生在掌握了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的前提下,才有能力学习大学有机化学知识;而大学有机化学的学习将使学生实现对有机化学这门学科在范围上的扩大,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提高。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这种关联性,科学地运用有意义学习理论,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及时地调整学习状态与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大学有机化学教学对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的应用

复习法、提问法是大学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形成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来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新知识的常用教学方法。通过对高中阶段已学习过的有机化学知识的复习与提问,以及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向学生提供一些与所要讲授内容密切相关的生产、生活实例,能够促使学生将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提取出来,与所学的新知识进行整合,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醇类物质的化学性质时,学生在高中阶段对醇的化学性质是通过乙醇为代表性化合物学习的,学生已学习的知识点包括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乙醇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脱水生成乙烯;乙醇与氢溴酸反应,生成溴乙烷;乙醇被重铬酸钾溶液氧化,使重铬酸钾溶液颜色发生变化等。也就是说,关于醇类物质的弱酸性、亲核取代反应、消去反应与氧化反应等主要化学性质,学生已经通过乙醇有了基本的了解,并且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教师会对上述反应现象利用图片或演示实验的方式向学生进行展示,使学生具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在讲授大学有机化学内容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乙醇的弱酸性为例,教师先对学生进行提问:“如果向一个盛有乙醇的烧杯中,加入一小块钠粒,我们会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学生会回忆起高中教师的演示实验,回答出有氢气释放。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乙醇能够与钠反应,释放出氢气?”由此开始,和学生一起分析乙醇分子的结构,从电负性的角度向学生讲授乙醇所具有的弱酸性,并进一步从RO-在液相中的溶剂化作用对醇酸性的影响,深入讨论不同类型的醇所具有的酸性的相对强弱规律。

总之,在教师带领学生对高中知识点进行复习的过程中,多向学生抛出问题,多问“为什么”,激发学生对反应发生的原因产生好奇心,从而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积极地跟随教师的思路一起思考,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这种质询的态度、对有机化学问题的思考习惯、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其意义远远大于对某一反应实例或规律的死记硬背。

四、结论

学生在大学有机化学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中学化学教育和学习方法的影响,习惯于对具体有机物性质和有机化学反应实例等知识点的识记,当需要他们运用自己的思维来分析、判断某一有机化学问题发生的原因,依靠自己的推理来获得结论时,学生往往感到无处着力,非常茫然,这是导致很多学生认为大学有机化学难学的重要原因。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知识结构,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点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对已学习过的知识点进一步探寻、质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学过的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巩固原有知识,加大思维深度,提升学生的科学思考能力,从而实现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秦川,荣国斌.有机化学教学中加强案例教学·化工高等教育[J].2006(2): 84-85.

[2]王惠来.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天津师范大学学报[J].2011(2): 67-70.

[3]张秀莲,陈承声,肖建彬.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史瑞欣 孙才英 于朝生 施连旭

第二篇:非化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实践创新探索

摘要:本文着眼于高等院校非化学专业开设有机化学课程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探讨如何通过现代教学改革,推动非化学专业的化学教学。笔者以环境相关专业为例,从学生学习现状、存在问题和专业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学科特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了深度探索,旨在构建学生的有机化学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有机化学;非化学专业;环境相关专业;教学实践

有机化学是高等教育中环境、生物、医药、食品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该课程系统地讲授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及相互转化规律。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对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化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并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环境相关专业为例,有机化学教学对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设计、开发及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然而,與专业课相比而言,有机化学理论性强,有机化合物种类多,反应机理复杂,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不感兴趣,往往造成“重专业知识,轻化学知识”的现象。另外,由于现编教材内容偏多,而课时相对较少,导致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吃力,积极主动性不高,甚至有些同学出现畏惧心理[1]。因此,加强非化学专业化学教学显得迫切和必要。面对非化学专业学生有机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在边教学、边摸索的过程中,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拟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提出自己的体会。

一、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条件,有机化学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有机化学教学应达到如下目标:使学生比较系统和全面地了解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熟悉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掌握有机基本反应类型及反应历程;并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在后面学习过程中能够正确地用化学思维分析和解决专业课程的问题。在现代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在围绕教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课程内容加以优化,重点涵盖以下两个“应注重”。

(一)应注重课程内容侧重与删减

对于环境、生物、食品及医药等非化学专业,化学课程学时被压缩,而现编教材内容明显偏多,导致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不同专业,有机化学基础教学的内容、重点各不相同,因此首先要结合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力求满足专业需求,体现专业特色。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知识水平和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确定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然后结合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制定适于该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2],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协调好内容多和课时少的矛盾。以环境科学或环境工程专业为例,通过比较各教材,我们选用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陆国元主编的《有机化学》一书进行课堂教学[3]。由于课时压缩,应对教材内容有侧重和删减,应侧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反应机理;而对于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物理方法,由于与仪器分析课程的内容重复,删减该部分内容;另外,从烷烃到羧酸的章节内容重点讲述,之后的章节内容学生可根据已积累的知识进行自学。因此,有机化学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主要涵盖了以下内容:培养学生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相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此类知识为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的基础重点;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具备设计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解决环境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应注重与专业学科衔接

要摈除“重专业知识,轻化学知识”的观念,就要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课堂上讲授要注重化学基础知识与相关学科之间衔接与联系,对于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将基本知识与环境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可以就哪些有机物是环境污染物质,其污染来源及危害、污染治理现状等进行详细的阐述。此外,教师还可结合当前专业和本学科的发展方向,适当地引入目前国内外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大发现等。例如就“如何降解环境中有机氯污染物”此问题,可以介绍目前科学家们采用的各种新方法或新技术。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眼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基础知识与专业的联系,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的重要和实用,激发学生们利用化学理论来分析解决专业问题。

二、有机化学课程的课堂实践创新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课堂教育,不断地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从而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在高校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有机化学课程的课堂实践创新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引发学生兴趣为前提

所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培养学生兴趣,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介绍有机化学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引导学生关注当地或社会上相关的环境工程或化工企业,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可以学以致用;还可以介绍一些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将有机化学与日常生活中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关联起来,例如某些有机化合物添加而造成的“三聚氰胺”、“瘦肉精”及“塑化剂”等中毒事件,此类学生较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兴趣。

(二)以增强学生主体地位为根本

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互动式、诱导式”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讲授之外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其教学效果远远高于教师在课堂上的“独角戏”效果。为此,可以通过以下两点增强师生互动。第一,教师应倡导自主讨论课程,增设章节讨论课程,采取“小组之间展开讨论,然后进行口头报告”的形式,并采取同学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这样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探究理论知识,最大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可以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二,鼓励学生课后通过查看文献资料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用基础理论解释生活中实际现象,可刺激学生感官,加深印象,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对映异构一章的讲解中,以早期发现的一种孕妇镇定剂导致婴儿生理缺陷为例,鼓励学生寻找发现生活中有机化合物的异构现象[4,5],可以是手性药物的对映异构在生物体中导致的生理活性差异,或者手性农药的环境选择行为等,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

(三)以强化课后互动为路径

由于学时有限,课堂教学基本以讲授为主,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为此,可增加课后教学反馈环节,利用课后时间,通过E-mail或QQ等手段在课后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这种非面对面的交流形式利于同学们个性的释放,大胆提出自已的疑问及意见,教师再进行在线答疑,有助于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式和内容。另外,我校自主开发并已启动HClick课堂互动系统,教师可以在网上发布与课堂教学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在网上讨论和回答,然后教师进行及时反馈。通过网络互动,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信息化,以及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管理。

(四)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要场所,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然而,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比较繁琐,单一的讲述形式比较枯噪,容易引起学生感官疲劳。教师在教学过程应采用多媒体教学,运用生动的动画、音像、视频等手段向学生传递信息,使复杂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具体化,吸引学生们的眼球[6]。例如,对于一些抽象的有机化合物结构及异构现象,由于它涉及到分子的空间结构,很多学生没有很好的空间想象能力,无从下手,而多媒体技术可以采用模型或者立体图像等更为直观表现出来,帮助同学们提高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对于杂化轨道理论,可以将制作好的杂化轨道图形生动地展示在屏幕上,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观察;对于反应机理,仅口述或者平面板书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是教学的难点,而采用动画或视频来表达,使同学们容易理解,还可以做到反复播放,加深记忆。多媒体教学要求教师在课下做足够的准备工作,丰富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可以较好地缓解非化学专业化学课程学时少和内容多的矛盾。

(五)以创设课程论文为新方向

给学生布置课程论文作业,并以课程论文作为考核的一部分,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达到对学生科研教育的目的。此处所讲的课程论文,要求学生自己设定题目,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来撰写综述性文章,主题可以是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或者课程中某个知识点。例如如何通过选择高效催化剂来提高反应选择性;或者酶催化或实验室合成高效催化剂的应用实例等。通过对文献资料的仔细查阅,学生可以了解当前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拓宽知识面。撰写课程论文不仅在格式上应符合要求,还要求学生不能只是赘述他人的研究成果,要在对他人研究成果综述的基础上,指出其优缺点,通过自己的思考对问题提出新看法。总之,课程论文既可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写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科研创新意识。

(六)以自主设计实验为新举措

有机化学实验与有机化学课程同步开课,实验可以帮助加强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有机化学实验内容的设置包括基本操作训练、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提纯及相关性质测定、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提取,这样可以教全面地锻炼实验技能[7]。然而,照本宣科很难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可增加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环节,例如将教科书中某些化合物的制备由验证性实验改为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合成路线,然后对合成产物进行验证,再根据实验结果再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原因。自主设计实验对于提升学生的实验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而言可谓是一种全新举措,它除了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之外,还提高学习兴趣,凸显创新性,真正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以培养。

三、结论

在非化学专业的化学教学中,要精选教学内容,注重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联系。对于教师,课堂教学应借助各种现代教学技术丰富课堂内容;对于学生,应通过小组讨论,课后互动,撰写课程论文,和自主设计实验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总之,教学是一种“教”和“学”的良性互动,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学科发展的变化,不断探索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和课堂实践创新的新路径,切实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解决环境相关学科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隆金桥,史兵方.创新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提高有機化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13):174-175.

[2]张丽娜,张会菊,李英杰.非化学专业大学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成才之路,2009,(12):21.

[3]陆国元.有机化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李阳,罗素琴,刘乐乐.手性药物的合成与拆分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4,(1):74-78.

[5]张利强,程盛华,王明月,李琪,杨春亮.手性农药的选择性环境行为研究进展[J].农药,2014,(12):864-868,871.

[6]程作慧,杜慧玲,张金桐.多媒体化学教学的优势与问题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4):357-359.

[7]刘湘,刘士荣.有机化学实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作者:张素玲

第三篇: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教学衔接的研究

[摘 要] 当前素质教育改革力度在不断加大,对中职学生的化学学习要求也更加严格。但是在中职学生无机化学的基础还没有打牢的情况下,就要接触有机化学的学习,导致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大大降低。所以中职教师必须重视教学革新,在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的教学中,要利用创新的教学模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从而促使二者有效衔接。

[关 键 词] 有机化学;无机化学;有效衔接

为了适应新课标的革新,中职教师要及时做出教学改革,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要重新规划,因为学生刚步入中职,而且大部分中职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差,对化学没有清楚的认知,导致大多数学生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的革新模式。

一、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

有机化学在化学的版块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化学完整体系中的一员,有四个学习部分:化学反应、分子结构式、反应机理和物质的化学性质。其中,最主要的学习内容是化学性质,反应机理是整个有机化学学习的基础,在学习中只有学会最基本的内容,也就是化学中的机理,才能开展化学学习的深入研究,才能学会知识的贯通。由此掌握好化学机理对未来的化学学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无机化学是整个化学的核心内容,起着决定性作用。无机化学接触的层面比较广,也是化学中最古老的分支学科,无机物包括所有的化学元素和它们的化合物,大部分的碳化合物除外。由此来看,二者并不是两个独立的学科,所以要将两者的通性进行紧密衔接,在衔接过程中凸显各自的特性,从而使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衔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1]。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学习动力

要想中职学生对化学学习有充足的自信心,必须注重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衔接学习,只有将知识衔接好,才能使学生保持对化学的兴趣,为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稳固的基础。其中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质、应用以及有关理论的科学,所以需要学生将对研究化学物质的来源作为兴趣,从而转化为学习动力,然后再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促使学生养成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最终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2]。

三、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完成知识迁移

由于我国目前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的教材内容大都是本科的,没有适合专科生的有机化学教材,这无疑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增加了难度,所以教学中中职教师要时刻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再与以往的教学经验相结合,最后将自身的教学方案进行完善,从而得到一套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引导学生找到知识的主体内容

无机化学是除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外,对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它们的反应进行实验研究和理论解释的科学,它强调的是“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教学思想,所以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建立结构与性质之间的有效联系,通过结构理论引导学生明白物质性质,反过来还可以通过物质性质分析结构,最后由典型的有机物性质推测出同系物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学会延伸知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将有机化学教学贴近生活

化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来自生活,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化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中职教师在革新教学方式时,要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或现象入手,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并展开深入讨论,获得更加深入的知识,而且化学教学与生活联系还可以更加深入地让学生感受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如在讲解《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乙酸和乙醇作为生活中典型的有机物,可以从二者的组成、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行讲解,教师可以举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学生熟悉的酒精、汽油,还有喝酒会脸红的现象、酒后驾驶的检验等一系列生活中出现的场景,然后教师提问:“你身边的亲朋好友喝酒过后会容易脸红吗?”学生由此展开讨论,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再进一步加深知识的讲解,从而完成有效教学。在学习前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装酒容器上的液体组成成分,让学生再将观察到的名词进行深入查阅,学习物质的结构式和分子式,促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有机化学的物质结构[3]。这样通过结合生活的教学,使中职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知识内容,还进一步实现了教学目的。

(三)通过多媒体教学将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进行有效衔接

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所以教师可以利用通信便捷,将多媒体融入课堂教学中,不仅使教学方式得到创新,还能将所学内容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由此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化学知识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出来,从而让中职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知识内容。如在学习“加成反应”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不饱和键两端的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的结合,生成饱和的或比较饱和的有机化合物反应”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而将抽象化的知识转为图像信息,这样不仅能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而且也给教师的教学降低了难度,又让学生轻松找到课堂知识的重点内容,从而有效完成了课堂教学[4]。

(四)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虽然与普通高中学习化学的深度不同,中职有机化学更注重反应进行的历程,这样学习的内容不仅增多,而且难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了提升,但是总体学习目的却是一致的,都是研究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和有机合成。所以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巩固中职学生的化学基础。由此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设计实践主题,与同学共同探讨,加快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的衔接。教师可以组织以化学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全方位展示自己,再將每位学生的知识优势进行结合,通过教师正确引导,从而得到更扎实的化学知识理论。这种实践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性,再也不是“填鸭式”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使中职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最后再与课堂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5]。

例如教师在教学“蛋白质的盐析”时,可以让学生在提前准备好的鸡蛋白溶液的试管中缓慢加入饱和(NH4)2SO4或Na2SO4溶液,静静观察现象,然后再把少量带有沉淀的液体加入盛有蒸馏水的试管里,进一步观察沉淀是否溶解。教师进行提问:“你观察到试管中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主动进行思考,有的学生说“我看到沉淀析出的现象”,最后教师再加以总结这个过程就是蛋白质的盐析,而且盐析是一个可逆的过程。通过实验教学,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还突出了这节课的精华内容,同时也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清楚的认知,降低了学习难度,促使学生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从而有效完成本节课的学习[6]。

四、通过教学反思,完善自身不足

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作为中职课堂上的两大知识点,教师一定要清楚化学课程难度的加深、知识密度的加大,所以要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为基础和出发点,从而灵活改善课堂授课方式,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方法。教师在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对自身的整体素质进行提升,从而设计出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适应快节奏的化学学习,为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衔接教学做准备,同时教学方法的革新也会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产生化学学习的兴趣,既完成教学目标,又顺应了当前的中职教学趋势,使学生充分理解化学的含义。

五、结语

由此可见,处理好中职学生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知识的有效衔接,是中职教师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灵活授课,从而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使教师的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教师也要注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只有自身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任务,更切实地完成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的衔接任务,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进行有效学习,从而适应中职有机化学的教学需求。

参考文献:

[1]郑虹云.无机化学理论在有机化学中的运用[J].当代化工研究,2021(2):132-134.

[2]黄新华.有机化学教学理论在高分子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区别[J].广州化工,2020(5):161-162.

[3]潘正芝.试探无机化学理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J].天津化工,2020(1):58-60.

[4]刘丽艳,韩忠保,陈庆阳,等.地方高师院校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思路[J].山东化工,2019(23):194-195.

[5]刘长相,蓝应东,邓昌晞,等.有机化学理论和实验同步教学的初步探索[J].广州化工,2019(15):112-113.

[6]周慧智.建构有机化学心智模型 渗透核心素养培养:以苏教版《化学2》专题3教学为例[J].中学化学,2020(2):4-7.

◎编辑 司 楠

作者:杨琼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育反思论文范文下一篇:交通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