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思想道德教育

2022-07-24

第一篇:农村思想道德教育

浅议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德耀镇柏坪小学 魏锐华

【内容摘要】 道德关乎国民的素质。反映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惯成自然”告诉我们人的成长进步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小学教育因为其起步性,故而任重道远。 【关 键 词】 思想道德教育 小学生 农村

2004年3月22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随后,在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 :

1、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亿万中小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2、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行“西化”、“分化”和争夺下一代的图谋,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面对日益开放的环境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

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教育的“基本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决定》中又再一次的肯定了教育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为此,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就是摆在我们面前头等大事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首位意识再不能成为一句空话,尤其是农村小学,培养的大多数是农村子女,限于农村经济、环境、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引导尤为关键。下面就如何加强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谈一点看法。

一、影响农村小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的不良因素

学生品德不良的外在因素是十分复杂的,总的来说有三个方面: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工作的失误。

1、社会环境不良影响。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知识、阅历和社会经验,是非观念,明辨能力的影响,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影响,同时又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的信息传播,严重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欺诈活动蔓延,不良思想品德学生之间相互教唆、影响,形成了不良思想品德滋生的土壤。

2、家庭教育不良因素。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因此家庭生活中思想基础打得好坏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以至今后一生都有极大的影

响。农村教育环境差。在我们农村,由于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学生的管教缺乏耐心和科学的方法,不少家长只是关注孩子的智力,而对孩子如何做人做事的教育则忽略不管。

农村中由外出务工引发的各种家庭教育问题也层出不穷。有的家庭结构不良,有的家庭教育观念不妥,有的家庭关系破裂或冷淡,有的家庭成员的错误,有的家庭不重视教育,有的家庭教育方式上重养轻教,重智轻德。留守儿童多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根本无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这些都造成“留守孩子”转变为“问题儿童”、学生的怀疑、冷淡、孤独、反抗、报复、自卑、自残、自暴、自弃„„等心理由此滋生。

3、学校教育工作上的失误。学校教育重在“以分数为本”重智轻德,评价教师以升考成绩的好坏来衡量,因而放松了思想教育;思想品德课被当做“副”科对待,老师不予重视,常以讲题、补课为由任意占用思想品德课。出现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

二、怎样开展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一)构建和谐的平等的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

1、思想品德不良学生是可以教育好的,他们的不良行为是可以得到矫正或改善的,关键在于采取符合他们心理活动规律的个性年龄特征的有效措施,讲究教育艺术。

2、师生关系不和谐是导致学生难管难教的重要因素。由于“分数为本”,缺少对学生的关怀,学生总觉得老师是管他们、治他们、与他们作对的。为此,要真诚的关爱每一位学生,去爱护他们,同情

他们的处境,不厌弃他们,不憎恨他们,使他们相信老师真诚的爱,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谈得上有效教育。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针对未成年人思想不良的外在因素,根据学生思想不良状况,有针对性的制定活动细则,并把家长、社会、学校有机结合起来。教师与家长之间应形成良好互动,教师可以在业务上指导家长,帮助家长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和传授科学的德育方法和策略。家长也可以从教师那里得到小孩在学校的表现情况,针对学生近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写出整改措施,和家长过目,共同教育。在制定活动方案过程中,力求细化目标,结合实际,务实避虚。增强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品德不良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错误行为已成了习惯。由错误的习惯转化为正确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曲折的、反复的、艰苦的过程。老师一定要有信心和耐心。实践证明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对于转化不良行为是有效的。通过活动,例如,通过竞赛、评比可以改变原来不求上进的心理结构,对正确的行为给与肯定奖赏;对错误的行为予以否定,奖惩结合。通过榜样矫正不良行为。榜样享有一定的威信,具有很大的说服力与感染力。特别是对那些失去信心的学生,组织他们学习榜样,可以启发他们自觉控制自己不符合道德念头的行为,增强抵制干扰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意志。

(四)明确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1、坚持民族精神文化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法定节日、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纪念日、中华传统节日等,组织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求实创新的精神。结合国情教育,引导小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加强道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抓起,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宣传并贯彻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小学生守则”、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观念、道德知识和礼仪、礼貌、礼节教育;诚信教育。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重视生命教育。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整合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禁毒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专题教育,形成生命教育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在人格上获得健康发展。

4、加强法制教育。在小学生中普及法律常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引导学生遵守法律法规,规范行为,努力减少违纪和违法犯罪现象,提高依法维权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尊重、保护他人的意识。

5、关爱和帮助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对有特殊家庭问题的学生,要采取多种形式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愉快的生活、学习和成长。

总之,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教育任重道远,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让每一位孩

子都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资料: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

2、《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

3、党的十八大报告及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决定》中有关教育的内容

4、杨万谷:对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

5、高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第二篇: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了解并掌握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品质,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对市区的几所中小学进行了调查。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分别对小学3?6年级,初中1?3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

有效问卷775份。其中,年龄段为8?16岁,平均年龄l2.6岁;男生412人,女生363人。另外,还对两个山区乡、镇的中、小学进行了抽样调查,经过对比分析,总体状况基本相符。

一、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调查

1.主观上认同和维护社会公德,但主动性不够,并且在基本公德素养上存在着随年龄增加而逐渐淡薄的倾向。《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当前社会提倡的最基本的公共生活准则,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同。有59.3%的学生表示能够遵守,40%的学生表示基本能做到,说明广大中小学生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在关于“在公交车上是否给老弱病残乘客让座”及“是否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方面,83.7%的学生表示会主动让座,但随着年龄的增大,这一比例呈递减趋势。“有人想吐痰,附近找不到痰盂,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有近80%的学生认为“先吐在废纸上,然后扔掉”。应当肯定的是农村青少年在自觉履行公德方面还是好的,只是在卫生习惯上有些欠缺,同时实际行为与道德观念略有偏差。在“用完东西你会归位吗”这一问题中,82%的学生选择了“会”,但有18%的学生认为“不会”。崇尚传统家庭美德,家庭美德意识较强,但家长的观念相对滞后,影响了中小学生家庭美德的行为实践。调查显示84%的中小学生愿意经常帮助父母做家务。另外,中小学生的家庭参与意识较强,有52%的孩子对家庭中的事能主动参与并发表意见,有47.3%的孩子希望与父母的关系是平等的,愿意以朋友的身份与父母沟通。然而,有12%的中小学生愿意帮助父母做家务,但家长不让做,有20%的中小学生想参与家庭中的事并发表意见,但父母反对。这说明许多父母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较大,习惯用专制的教育方式,不能接受孩子与自己“平起平坐”,或者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认为孩子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愿意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这样便影响了中小学生家庭美德的行为实践,长此以往,必将削弱中小学生家庭美德的养成。

2.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人生态度的务实性、理性,但有时自我意识膨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生理想。在回答“你努力工作主要是为了什么”时,58%的青少年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有35%的青少年是为了“谋生的需要”,或是“提高个人的生活水平”;在问到“你所信奉的人生信条是什么”时,32.8%的青少年选择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13%的青少年选择“勤奋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而选择“机遇”、“人际关系”、“有个好父母”的分别占10%、7%、3%。但问到“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时,13.7%的青少年回答要当明星,l0%的青少年回答要当企业家。在回答“当国家或集体需要你做出贡献或牺牲时,你采取何种态度”时,“勇于牺牲,敢于奉献”的占14.7%,“在不损害个人的前提下奉献”的占32.4%;在回答“你认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前景如何”时,75%的青少年认为“前途光明,充满信心”,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持积极的态度。由于青少年道德规范不够健全,对道德行为的监督还不够严格。在“看到别人作弊,你的想法是什么”的选择中有近59%的学生做出了“自己不作弊要吃亏”的回答,有7%的学生甚至认为“只要有机会也会作弊”;“高考要求学生签诚信承诺,你认为有用吗”,选择“作用不大”和“无济于事”的占43%。

3.接受公平竞争。注意团结合作。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青少年更加体会到团队精神对事业成功的积极作用。80%的青少年愿意接受公平竞争,不赞成“竞争可以不择手段”;有95.6%的青少年对“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团”的团结力量大的道理表示“赞成,很有道理,应该提倡和发扬”;但也有2%的同学认为道理不错,但不切实际,提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说明还有部分农村青少年比较自闭,对团队的活动没有信心,不甚积极。

4.社会评价和交往方面表现出农村青少年质朴的人际交往观。对自己出生在农村、生活在农村,农村青少年态度是坦然的。如“你对自己是一个农村学生自卑吗”,有98%的学生选择了否定答案;“你对自己农村生活状况满意吗”,有70%的同学回答“满意”。对自己的诚信度回答,有近80%的学生回答“非常好”或“比较好”,只有20%对自己的评价较差。认为现在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主要是“真诚协作关系”的占76%,认为“竞争对手关系”的有19%;“同学向你请教时,你会怎样做”这一问题中选择“详细讲解”的占57%,“简单说明

第三篇:关于农村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根据国家教委《小学德育纲要(试行草案)》精神,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要求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根据这一精神,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谈谈加强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校地处农村,家长祖辈吃够了不识字的苦头,认为自己的孩子只要念 成书,以后能跳出农村,脱离农田活,所在学校就是好学校,所在班级就是好班级,所教教师就是好教师。在农村工作的教师中,相当一部分同志也存在片面的认识,认为只要把学生的文化课教好,提高升学率,就可以上下都有个交待,就算完成了本职工作.甚至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别的方面可以不强求,偏心祖护他们,正好迎合了家长的这种思想. 这种现状,我以为目前,不仅仅是一种局部现象,在其它一些地区的学校也程度不同地存在。因此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好坏,不能光以升学率作唯一标准,而应以学校是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培养全面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才能作为整体标准客观地衡量一所学校办学的成绩.那么,目前农村小学应如何加强德育工作呢?根据我校几年来德育工作的实践,我以为要从教师、家长、学生三方面抓起.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前形势对小学教师的迫切要求

首先必须提高小学教师德育工作的理论水平,认识到加强德育工作的意义,要求小学教师掌握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基本途径和方法,组织他们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学好党中央有关文件和邓小平同志多次重要讲话,使他们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政策理论水平,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理论性、政策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应用科学,使教师首先能从理论高度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一生中的影响.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品德,基本素质如何,既体现我国社会文明程度,又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乃至国家的前途命运具有深远的影响。少年儿童可塑性强,富于上进,易于接受良好的引导,小学阶段正是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的最佳时期,也是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进行启蒙教育的重要时期.是将后初中,乃至高中、大学教育阶段所不能代替的,少年时期不良习惯一旦养成,往往会伴随一生。因此加强小学德育工作尤其显得必要和重要。而且学校各级各类人员都有责任。

首先是校长.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需要“大量的,合格的学校管理人员,这也是专业人员”.小学校长在学校行政中处于中心地位,这一职责要求校长应当成为学校领导班子中团结合作,治校育人的核心。“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学校中学生听从老师,老师服从校长,要落实教育法规、方针、政策,协同当地社会组织和学生家长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共同办好学校,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德育放在首位,采取切实措施,坚持不懈地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校长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积极倡导和开展德育工作,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针对间题.结合本地实际,做到有的放矢,不走过场,才能使德育工作收到实效,真正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生动活泼的得到发展,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其次是班主任。班主任老师是班级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学校、少先队大部分德育工作任务要得到切实的贯彻.很大程度取决班主任工作。因此要求班主任必须掌握小学教育学和心理学,而且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身为教育者应从方方面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应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净化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分辨是非,识别善恶.比如有位高年级女同学,进城遇见一骑车青年撞倒一个老太太仓慌而逃,当这位学生扶起老人被老人诬陷,花去近千元医疗及营养费.家长认为现在社会风气不好,不该管闲事,责骂孩子,孩子问老师是谁的错,老师肯定地告诉她,这是社会上的个别现象,骑车青年,这个老人及其家属会受到良心与道德法庭的谴责,而你虽然受了些经济损失,同学和老师是理解你的,你做得对,老师遇到这种情况还会像你那样去做,转变社会风气,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首先让我们从自己做起吧。班主任老师主动帮助这位受委屈的同学50元钱,又发动全班同学捐助,孩子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师主的理解,创伤的心灵得到抚慰.这件事说明从小正确引导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假如说今后再不要做这种蠢事,这个孩子美好的心灵可能会从此受到扭曲. 再如有的同学向老师提出这样的间题:为什么老师让我们学雷锋,学赖宁做有益的事.而现在社会上有的人就不学,用假药、假货坑人、害人,有的人见死不救,一切向钱看,老师通过班会讨论引导,同学们认识到这是一些人的极端利己主义在害国害民也害己,他们终究会受到法律的严惩,我们要唾弃这种丑恶现象,更不能去效仿,现在法制教育大力普及,法制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气一定会越来越好。

通过这种思想教育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要求每个班主任老师,首先就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对祖国,对人民充满爱心的人。才能用自己的言语和行动教育好自己的学生. 再次,各科的任课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根据各科的不同特点,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调动一切积极手段,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

比如语文课用《小英雄雨来》、《鸡毛信》、《王二小》等篇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用《我的战友邱少云》进行集体主义和纪律教育;用《周总理的睡衣》,《一分试验田》等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用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等等.历史课在进行国情教育的同时一定要以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解放军的基本观点渗透在教学内容中.数学课、自然课、体育课也应以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列举大量的数据,激发学生报国热情,用中华健儿为国争光,勇于拼搏的精神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和锻炼,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二、学校要沟通家长的思想认识,协调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

不少家长由于不懂教育规律,往往与学校教育不一致。人人都望子成龙,怎么个成法.怎样才算成材,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使家长与学校的培养目标达成共识,这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根本需要。提高全民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劳动大军,是我们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共同目标.学习目的必须明确,思想教育必须跟上,在德育工作中家长必须积极配合学校教育.让家长支持理解学校的德育工作,统一认识,互相配合,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和协调,这是学校顺利开展德育工作的有力保障。

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农村小学生的具体实施我校几年来,坚持不懈,抓德育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 1.加强各种教育活动的管理,组织好各种教育活动,常规性德育活动如升旗仪式,重要集会,开学典礼,散学典礼等,对振奋学生精神面貌,统一学生的思想认识都起到积极作用。

2.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对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为建立良好的班风校风产生很大的作用。

3.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开展“爱祖国、爱家乡,做贡献”活动,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4.开展校外活动,帮助村委进行公益劳动,通过植树、修路、农田基本建设等活动开展劳动教育,组织纪律教育,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通过帮助军烈属,为五保户和孤寡老人献爱心做好事,培养了学生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的思想. 5.开展少先队工作,通过队会“开小花”和“雏鹰奖”活动,在队员中掀起学先进,做先进的热潮,少先队每年组织好清明节烈士墓祭奠,“六·一”发展新队员,举办少先队知识竞赛,同时组织好“七·一”、“八·一”国庆节、元旦的歌咏庆祝活动,组织好少先队专项参观访问活动等. 6.培养优秀班集体,班主任主要做好学年、学期,各周的活动计划和总结.进一步做好双差生的转变工作,开展多种竞赛评比,让每个同学都来轮流当好一天班长,当好一天值日生,这样既锻炼他们的工作能力,又增强每个人的贵任心,同时形成“班班争先,我为班争光”的良好风气促进校风的好转. 7.利用校风校貌对学生进行熏陶.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虽然设施有一定豪华气派,但必须整洁宁静。美化环境,校园内种树、种花、种草、书写标语、定期更换板报、班报、墙报,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利用优美、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得到审美教育。

8.对学生进行实用技能技巧的培养,通过学好毛笔字、算盘、写书信、丈量土地、影测实际高度、手工劳动等考查竞赛,强化训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最实用的本领,学生愿学,家长满意。

9.聘请校外辅导员.从村里请优秀老干部老党员,荣转军人担任校外辅导员,让他们用自身的经历,向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们真实生动的素材,朴实淳厚的乡土语言,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探受孩子们的欢迎. 总之,加强小学德育工作有多种途径,而教师起主导作用,家庭教育以及全社会必须给予积极的支持配合,学生通过学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手段,潜移默化.逐步领悟,体验和感受到各种教育工作的教育内涵,自觉地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四篇:浅议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所谓“留守儿童”就是指年龄大约在16岁以下,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其它地区打工而被留守在户籍所在地,并由此形成的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的并需要照顾的儿童。换句话说,即没有随外出父母前往城市接受教育,而是被留在家里,在当地上学的农村人口的子女。因此被称为“留守学生”、“留守孩”、“留守子女”等[1]。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个性心理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偏差和过错,在很大程度上是家庭、学校、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严重问题所致。因此,在冷静思考和全方位分析的基础上,寻求走出困境、增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途径,促进其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只有全面、充分的认识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现状,才能最大效度的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现状的研究,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政治思想观念淡薄

留守儿童政治思想素质差,政治思想观念淡薄,大多数留守儿童无奋斗目标,没有远大理想,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不全面,认为爱国主义只是形式传承。例如:当问及民族精神时,大部分留守儿童没有较为清晰的认识。甚至对当前国家的形式政策知之甚少,总认为这些与自己无关紧要。

2.农村留守儿童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错位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其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错位比较突出,换句话说,大多数留守儿童对自己的人生缺乏理想规划,只是盲目地对所谓的电影明星崇拜和追捧,并认为多挣钱就是自己的人生目标,缺少为祖国、为人民贡献力量的理想信念。从而使大部分留守儿童陷入“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理想即钱”的功利性目的中,最终导致这部分留守儿童价值观错位,人生偏离主航道。

3.农村留守儿童法制、纪律观念不强

留守儿童正处于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却由于其父母的外出而难以得到关爱,加之农村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导致大多数留守儿童性格脆弱、任性、倔强、自私,缺乏同情心和爱心,行为乖僻,逆反心理特别严重。除此之外,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制及纪律观念都较为薄弱。加之祖辈监护人的管理局限及其对留守儿童的溺爱和放纵,常常导致这些留守儿童好逸恶劳、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是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2]

4.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存在问题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情感上的缺失,且极端的压抑会带来心灵上的伤害,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使留守儿童最终形成性格偏激的倾向,出现稍有不顺心如意的地方就会走向极端,以致使这些留守儿童心理扭曲,造成严重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极易导致孩子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别人的社会交往。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及解决路径分析

(1.西南大学 教育学院,重庆 400715;2.赤峰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进程务工,加入到民工潮的行列,他们的子女成为留守儿童。与此同时,很多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道德认识模糊、道德情感淡漠、道德行为失范的道德教育问题,其中家庭道德教育缺位、学校道德教育错位和社区道德教育移位是其主要原因。转变父母的家庭道德教育观念,监护人树立科学的道德教育观,端正学校办学理念,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举办家长学校,净化农村社区环境,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解决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0-0089-03 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实现了经济体制转型和社会体制转轨,从而加速了社会流动,特别是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许多农民进城务工成为农民工。受户籍制度的限制,同时由于无力负担城市高额的学费,再者为了做工,没有时间照料孩子,这些进城打工的父母更多地是把孩子交给家里的老人或亲戚、朋友照顾,这些孩子变成留守儿童。叶敬忠教授把“留守儿童”定义为:“在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中另一方或长辈及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过去人们更多地是关注城市孩子的教育问题,很少关心农村儿童的教育状况,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比较更多地表现出学习障碍、性格缺陷、行为失范。农村留守儿童种种问题的产生反映了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缺失或不当。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期出现了道德危机,家庭、学校和社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农村留守儿童目前存在哪些道德教育问题?他们道德失落的原因是什么?解决的途径有哪些呢?这是下面将要探讨的内容。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道德教育问题

(一)道德认识模糊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是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信念和评价能力。道德认识是形成思想品德的基础[1]。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评判能力,对儿童体现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本领愈大,就能为非做恶愈大”。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价值观扭曲,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甚至攀比谁的零花钱多,谁更富有。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家庭教育缺位、留守儿童社会化程度不高。改善家中经济状况是大部分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原因,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孩子感情上缺位,为了弥补孩子,父母给孩子更多的零花钱,隔辈监护人对孩子也更多地是生活上照顾,疏于对孩子习惯养成的引导,导致留守儿童之间奢侈享乐之风盛行。

(二)道德情感淡漠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是对客观事物爱憎好恶的主观态度,是一种巨大的动力。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需要道德情感的调节[2]。农村留守儿童亲子互动频率低下,亲子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大多数留守儿童在校学习成绩差,得不到教师的关爱,留守儿童情感需求得不到重视和满足,导致留守儿童性格发展出现异常。他们缺乏对他人的信任,表现冷漠,只知接爱,不知施爱。

(三)道德行为失范

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下,对他人和社会作出的行为反应,它包括一般行为和多次练习所形成的习惯。道德行为是衡量思想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3]。王夫之说:“人之皆可以为善者性也,其有必不可使为善者,习也。习之于人大矣。”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道德成自于习惯。”行是关键,知转化为行是品德形成的基本问题。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我管理能力还很差。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监护不到位,他们对孩子的行为多采取认同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存在行为偏差。许多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电子游戏。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的监管,更容易纠集在一起,甚至呈现道德集体滑坡的趋势。

二、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失落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道德失落,不只是农村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事实上体现了家庭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和社区道德教育的不力。

(一)家庭道德教育缺位

首先,亲子关系失谐。费孝通先生提出了“双系抚育”的概念,并在《生育制度》中说:“生育制度的基本结构是父母子的三角,而这三角是现在可以观察到的人类社会普遍的基本结构。”[4]又说:“一个亲密的团体,日常的合作、会面、生活的配合,还是受地域限制的。夫妇的正常关系不易在分居的状态下维持。日夕相处一堂的父子和万里云山相隔的父子,在社会身份上固然没有什么不同,可是实际生活上的关系相差可以很远。”[5]也就是说可以用空间距离推测社会联系。父母外出打工,引起留守儿童家庭结构变化,空间距离疏远使留守儿童亲子之间日常沟通交流减少,从而导致亲子间感情上的疏离。据叶敬忠教授对亲子互动的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以电话为主要方式,每次通话时间大都在10分钟之内,并且不少父母每半个月左右才能与子女联系一次。由于联系频率低下和亲子互动缺乏,亲子关系也会疏远。

其次,榜样作用苍白。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学会的许多模式是通过观察——模仿学会的,强调榜样在儿童行为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习得活动,多数是在社会交往中通过对榜样人物示范行为的观察、模仿而完成的”[6]。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道德观念的获得和亲社会行为的出现都是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的结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生活中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榜样示范作用。农村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没有体会到父母在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分工,角色意识模糊,父母的榜样作用苍白。监护人特别是隔辈监护人由于自身文化知识水平有限,也无法起到示范作用。

最后,监控机制弱化。科尔伯格肯定了父母纪律要求中的认知结构对儿童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影响。有研究表明,父母如果对儿童早期攻击性行为不制止,将会助长儿童的反社会行为。同时,父母的控制作用还表现在对儿童加入不同同辈群体的控制上。留守儿童由于双亲或单亲缺位,或者监护人疏于管教,许多过错行为不能得到及时地纠正和制止,从而发展成为道德行为问题。有些受不良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学校道德教育错位

一方面,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核心成分是“文化知识”,学校是年轻一代的主要知识来源,成为他们形成兴趣、标准、态度和看法的地方。我们的学校成为专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不注意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将德育与智育的培养分割开来。这种观念也渗透在农村教育中,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教师眼中只有成绩好和成绩差的学生的区别,没有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的区别,导致学习成绩差的留守学生自暴自弃、自甘堕落。

另一方面,农村教师素质相对偏低。据叶敬忠教授调查,一些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部分基层教师有打牌、抽烟、上课玩手机、甚至体罚学生的不良行为,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有些老师苛刻严厉,态度恶劣,使用讽刺挖苦的语言,甚至动用暴力。这种行为损害了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很多老师自身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心理健康知识,不能和学生及时沟通和交流,难以满足学生情感需求,引起留守学生出现心理疾病、道德滑坡的情况。

(三)社区道德教育移位

家庭是文化传递的场所之一,但不是唯一场所。如果许多家庭相对集中地居住在同一区域,那么这一区域便可视为一种“社区”。社区特有的文化氛围,对生活其中的儿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叶敬忠教授把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的社区叫做“留守社区”。留守社区特有的生活氛围成为影响留守儿童道德发展的因素之一。

很多调查表明农村留守社区赌博现象比较普遍,这会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留守儿童往往在大人们打牌时在旁边观看,一些大人甚至在缺手时叫留守儿童“凑手”,不少留守儿童把打牌作为课余时间的消遣活动,并且他们不认为打牌就是赌博。墨子说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说的就是环境对人影响的重要性。留守儿童如同素丝,赌博成风的社区环境,对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非常不利。 农村留守社区另一个不良风气就是“盖房”。盖房是村民有钱后的第一选择,很多农民没钱也会举债买房,有的只是为了证明自家生活不差的面子工程,“房子矮,面子也矮”的观念深入人心,村民的建房热情很大一部分是虚荣心作怪。农村留守社区盖房风气对留守儿童道德养成极为不利,会使留守儿童从小养成爱面子、好虚荣、善攀比的品质。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的路径

(一)家庭道德教育方面

首先,转变父母的家庭道德教育观念。打工在外的父母可以经常打电话给孩子,除了了解孩子在家的生活学习外,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子女的情感世界、思想动态,及时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规范孩子言行。还可以通过写信、回家的方式,向子女传授人生经验。家长要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准,对子女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其次,监护人树立科学的道德教育观。在家庭教育内容上,监护人不但要注重智力因素的教育,还要关注孩子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在教育方法上要力戒打骂等简单粗野和娇纵放任的教育方式,尽量采用说服教育、谈心沟通、体贴谅解、鼓励表扬等易于孩子理解和接受的恰当的教育方式。

(二)学校道德教育方面

首先,端正学校的办学理念,改变单纯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道德发展的应试教育现状。重视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生的道德教育,转变以学生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教师考评制度,不但关心学生学习成绩,还要满足学生道德情感需求,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其次,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规范教师的言行,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帮助农村教师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技术,为学生道德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再次,举办家长学校,建立良好的“学校——家长”沟通机制。费效通先生说过:“亲子之间因为隔着一代的时间,他们很可能接触着不同的社会环境,而发生理想上的差别。”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与自己隔着两代的祖辈,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使留守儿童无法认同祖辈的价值观念。举办家长学校对留守儿童监护人传递新的教育理念,学校道德教育和家庭道德教育结合,协调学校道德教育和家庭道德教育的关系,使二者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影响一致。

(三)社区道德教育方面

社区是家庭、学校之外的另一种与留守儿童互动的关系,起着沟通家庭、学校与留守儿童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古时候“孟母三迁”的故事,强调的就是社区环境对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样,社区环境会影响留守儿童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政府要加大对留守社区不良风气的打击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净化留守社区环境,为留守儿童道德教育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还可以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服务项目,例如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开通“亲情热线”电话、帮扶结对子等,发挥社区教育的纽带作用,把学校、家庭联系起来,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

四、结语

费效通先生说过:“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就是一个担子,孩子们怎能不受罪?”[7]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是我国社会转型的产物,在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仍然有这样一些孩子背负着社会发展带来的重担,他们缺少父母亲情,缺少老师关爱,无法从隔辈监护人那里得到情感抚慰,出现品行不端、行为失范的道德滑坡现象。潘光旦先生1926年提出“位育”概念,对于今天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问题仍有借鉴意义。“位”就是安其所,“育”就是遂其生[8],社会中万事万物都应该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应该在正确认识和理解留守儿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有利的道德教育资源,化被动为主动,创造有利于留守儿童道德发展的良性环境。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宁波网络科技公司下一篇:农村现状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