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应用题初中数学论文

2022-04-2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数学应用题初中数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度,并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知识运用习惯。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活动,真正地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也体现了初中数学教学实用性、科学性等诸多特征。文章重点探讨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策略,并且结合现阶段数学教学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数学应用题初中数学论文 篇1:

数学思想在初中数学应用题中的渗透

【摘 要】 成功的教学不仅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学习,即不仅要学生“学会”,而且要学生会学,要学生会独立、主动地去获取已有知识,会创造性地探索新的知识.要学生“会学”数学,就必须让学生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在研究数学过程中对其内容、方法、结构思维方式及其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本质的认识,是人们对数学的观念系统的认识,具有本质性、概括性.我们数学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明确、恰当地讲解与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关键词】 数学思想;初中数学

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明确指出,数学转化思想是“把问题元素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化的能力”。如果学生在掌握双基的同时,接受了数学思想,学会了数学方法,就能激发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解题的本质就是转化,即把生疏问题转化为熟悉问题,把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问题,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把一般问题转化为特殊问题,把高次问题转化为低次问题,把未知条件转化为已知条件,把一个综合问题转化为几个基本问题。因此学生学会的数学转化,既包含了数学特有的数、式、形的相互转换,又包含了心理达标的转换。转化的目的是不断发现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一、初中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在整个初中数学教学中蕴含多种数学思想方法,但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分类讨论思想方法、化归转化的思想方法、函数的思想方法,能掌握好这些基本思想方法,就相当于抓住了初中数学知识的灵魂。下面就以上四种方法分别加以举例说明。

1.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所谓数形结合思想就是在研究问题时把数和形结合考虑,或者把问题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图形的性质,或者把图形的性质转化为数量关系,以达到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其应用广泛,灵活巧妙。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无数时难入微。”就是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作用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在数学教学中,许多定律、定理及公式等常可以用图形来描述。如勾股定理、平方差公式等都是通过几何图形来得到的结论。利用图形的直观,可以由抽象变具体,模糊变清晰,使数学问题的难度下降,从而可以从图形中找到有创意的解题思路。

2.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是根据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相同點和不同点,将数学对象分为不同种类的一种数学思想。在初中数学中常见的需分类讨论的知识点有:绝对值,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简单的分段函数,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外)角或两边,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未明确对应关系的全等或相似,点在圆的优弧或劣弧上,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两点构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等。

掌握分类讨论思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知识、梳理知识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对数学内容进行分类,可以降低学习数学的难度,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因此在教学中应启发并引导学生按不同的情况去对同一对象进行分类,帮助他们掌握好分类的方法原则,形成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3.化归转换的思想方法

化归,指的是转化与归结。即把数学中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联想、类比等思维过程,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变换、转化,归结到某个或某些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上,从而最终解决原问题的一种思想。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其实就是一系列转化的过程,初中数学处处都体现出化归转换的思想方法。如代数式的求值中的未知向已知转化;多元向一元的转化;数与形的转化;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高次方程向低次方程的转化;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等。而实现这种转化的常用方法有:待定系数法、配方法、整体代入法等。例如:已知a-b=2,b-c=1,求代数式a2+b2+c2-ab-bc-ca的值。观察此题,要求出此代数式的值很容易联想到两数差的平方公式,因此可将代数式进行扩大2倍并配方,变换出(a-b)2,(b-c)2,(a-c)2的形式,而根据题目条件易求出a-c=3,故代数式a2+b2+c2-ab-bc-ca=1/2×[(a-b)2+(ac)2,(b-c)2]=1/2×[22+22+12]=7。

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看到常用的很多数学方法的实质就是转化的方法,其目的就是把未知的量向已知的量转化,复杂的问题向简单的问题转化,从而在其脑海中树立化归转化的思想方法;其次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掌握这一具有重大价值的思想方法。

4.函数的思想方法

函数思想的本质是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华东师大版教材把函数思想已经渗透到初一、二教材的各个内容之中。如根据不同的值求代数式的值、锐角三角函数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函数的思想方法。例如某市的最后一题选择题: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2x-5=0的两根中有且仅有一根在0与1之间(不含0和1),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a<3 B.a>3 C.a<-3 D.a>-3

首先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2x-5=0有不同两根,则a≠0,Δ>0,解得a>-15且a≠0,观察和四个答案没有太大的联系,故必须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此题,细看条件,此方程的两根中有且仅有一根在0与1之间,故想到了函数的思想,可把方程ax2+2x-5=0转换为函数y=ax2+2x-5,当x=0,则y=-5<0,则当x=1,y=a-3必大于0,这样才能保证此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在0到1之间,故选择B。

通过对此题的分析,可在方程中慢慢传达一种函数的思想方法,将方程这样一个一般的概念转换为函数与直线的交点,这样就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学生的头脑中就形成了以函数的观点去领会方程的思想,这就是发展函数思想的重要途径。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寒,要使学生真正具备灵活处理数学难题的思想,仅仅几堂课是不能达到的,但是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来深化课堂教学,将数学知识建立在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学生掌握数学的精髓,假以时日,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就一定会日趋成熟。

综上所述,转化思想贯穿在数学解题的始终,而转化思想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没有统一的模式可遵循,需要依据问题提供的信息,利用动态思维去寻求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变换途径和方法,所以学习和熟悉转化的思想,有意识地运用数学变换方法,去灵活地解决有关数学问题,将有利于提高数学解题的应变能力和技巧。

参考文献:

[1][美]洛林·W.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朱瑞蓉

数学应用题初中数学论文 篇2:

基于数学素养的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分析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度,并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知识运用习惯。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活动,真正地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也体现了初中数学教学实用性、科学性等诸多特征。文章重点探讨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策略,并且结合现阶段数学教学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数学素养;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在传统的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承担了主要的教学任务,学生只需要服从教师的安排进行知识学习和迁移运用就可以了,此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未充分发挥,教师只是从自己理解的角度来设计应用题的形式和内容,教师应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本着实事求是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来优化教学策略,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文章重点采取游戏化教学活动模块化教学活动,以及课下实践延伸活动、案例讲解活动等多种教学模式,从而提出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一、 数学素养的定义和内涵

数学素养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块化、系统化等诸多特征。在进行定义和内涵挖掘的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对数学素养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在认识世界以及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数学素养会有积极的作用,在讨论数学应用题时,具备数学素养的人会观察问题、抓住逻辑关系。例如,解决和函数相关的应用题时,注重考量宏观和微观、局部和整体,从而做出全局性的思考。在认识问题时,会将已有的数学概念和知识进行分析和比对,并且联系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对于非线性关系、周期性、随机性、函数有更加深刻的认知。

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学习数学知识、感悟数学而建立起来的,在认识世界、理解社会、处理事物关系时所形成的品质,是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总称。在初中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都会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分析解题过程,对具体的结论进行高度概括,使之表达更加准确,使结论更加科学。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数据分析。

二、 基于数学素养的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一)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完善应用题教学形式和内容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初中生的语言理解和概括能力以及阅读能力都需培养。数学教学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具有歧义较少、论述科学等诸多特征,同时内涵也十分丰富,具备一定的抽象性。在一些应用习题中,会涉及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以及文字语言的转换,这给学生的解题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困扰,需要教师进行及时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转化水平。

教师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其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略读识记能力,应用题和普通的说明文有互通之处,文字信息相对较少,但信息量较大,需要学生快速浏览,了解题目内容,并且提取有用信息,发现具体的函数问题、几何问题,同时发现具体的条件,如,解题方向、基本概念。学生要手脑结合,进行有用信息的集中整理,可以画出示意图或者列出思维导图,详细地表示读题的过程,避免有效信息的遗漏。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细读能力和辨识能力。数学应用习题有一些迷惑性的语言表达,或者出题人会提供一些无用的数字,这会对学生形成干扰。这就需要初中生们细读文本,抓住关键词,并且整理出重要语句和重要信息,在略读和浏览的过程中,理解整体含义,在逐字逐句的细读中发现数量关系、位置关系、逻辑关系,对于具体的字眼如“增加了”“相反”“增加到”“不全是”进行重点思考,抓住细节和关键点才更有可能提高读题能力和辨识能力。另外注重培养学生的精读与转换能力也很重要。在开展应用题读题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要精读文本,将图片、表格进行科学转换,将一些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内容,而这种形象的内容则意味着要将符号、图表转变为文字,甚至要把应用题的文字表达还原为符号或者图表,进行科学有效的转换。

(二)注重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题的意识

数学模型的建立需要学生经过大量的实际训练,学生在浏览文本时,会获取更多有用信息,学生要利用教师讲解解题技巧和数学知识,建立更加科学和完善的数学模型。学生对于数学应用题中的有用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整理,对于记忆中的大量原始信息进行整理和分辨,是一项艰巨而又繁杂的工作,但却是学生提高数学核心素养的必经之路,学生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练习,才能更好地建立标准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应当具备科学性、普适性等基本特征,学生在运用该模型时,也应积极地配合教师,将解题方法和技巧进行科学的迁移运用。

例如,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相关的经典应用题时,有距离变化问题:甲乙两地相距280公里,各有一个码头,一艘船在其中航行,顺流时将耗时14个小时,逆流则耗时20个小时。求水流速度和静水速度。此时,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建立数学模型,设置速度未知量x和y,列出两个方程20×(x-y)=280 14×(x+y)=280,师生共同建立数学模型,共同求解,最终得出x=17,y=3,即静水速度为17千米每小时,水流速度为3千米每小时。这样的数学模型既形象又具体,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可以得到更高效的培养。

(三)注重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开展情景式教学活动

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进行应用题教学活动时,数学教师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取材,构建一些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这可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并且帮助学生进行更加高效的知识学习活动,同时掌握更多的应用题解题技巧和运算规律,让学生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疑难问题。如果教师所构建的应用题情境缺乏具体的内容,则很有可能降低学生的应用题学习兴趣。课本应用题经常会用甲乙等人、AB等地来进行描述,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情境来进行情境优化,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来展示丰富的应用题课程情境。

只要师生共同合作,积极探讨,就可以设计出更多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并且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应用题,运用现实生活中的逻辑关系来进行解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实践和迁移运用的素养。例如,在講解关于二次函数以及图像的相关内容和应用题时,教师会从生活中常见的小船过涵洞——桥洞问题入手,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一些具体的图片,并且在图片素材上标注相应的已知数值,从而构建充满生活气息的应用题解题情境,让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从而用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形式来对桥洞形状和运动轨迹进行量化分析,对数学模型的轨迹进行标注,然后再选择有针对性的解题方法。这让学生意识到了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切实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注重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基础素养

数学素养的培养策略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但是在此之前,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只有如此,才能为个人应用题解题效率的提高发挥保障性的作用。教师在开展具体的应用题解题活动时,可以针对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重点观察,考查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并且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认识到提高自身计算能力对于数学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在此基础上合理地选择运算的方法和技巧,根据公式、算法、概念来进行具体的计算活动,要力争做到下笔谨慎,保证运算结果的正确性,从而提高自身的解题效率,使得应用题教学活动更加高效和科学。教师可以利用部分课下时间或者自习课时间来进行一些理解难度相对较低,但是运算难度则相对较高的应用题解题活动。在规定的时间以内,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笔和草稿纸来进行运算,最终由教师展示正确的答案,让学生开展查漏补缺活动,重点对算错的练习习题进行讨论,进而帮助更多的初中生养成认真计算的习惯,为接下来的实践教学活动打好基础。

(五)提高对学生的规范化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应提高对学生的要求,使其形成认真、严谨、规范的意识,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习惯。教师应不断地提高对学生的要求,减少运算步骤、缩短运算时间、合理挑选运算路径,根据应用题的具体语境来完成过程书写活动,提高对学生的规范化要求。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应用题解答过程进行严格考核,按照步骤书写的规范要求开展解题活动,学生解题要包含“解”“证明”等必要的文字说明,列出公式、计量单位、结论。学生对应用题解答过程中所出现的运算符号、关系符号、代数符号都要认真核对,书写字迹要清晰,在确保无误的情况下,进行下一步骤的解题活动。

教师可以在解题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地向同学们讲解相应的规范化要求,并且时不时地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具体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可以反复陈述应用题的具体要求,并且长期坚持,如此学生不仅仅能够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还能形成认真钻研、严谨求证的良好品质。这也需要数学教师进行更多的示范教学活动,用自己严谨的教学态度来打动学生,用过硬的核心素养来引导学生,在板书书写、解题流程介绍、应用习题思路疏导等方面发挥模范作用,对于应用题解题流程中所出现的几何符号、运算符号要做到准确无误书写,并且跟随着书写流程来进行具体内容的讲解。

(六)注重加强应用题改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素养对学生的作用不言而喻,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来进行学生的思维发散和智力挖掘。在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适当的提供一些教材例题或者延伸例题,让学生根据这一部分例题来进行改编,从而形成新的习题,学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改变数量关系、改变问题,从而构建新的题型,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激发非常有效。学生会根据原题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来进行钻研,领会题人的意图,进而提高信息搜集和加工的效率。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一些练习习题改编活动。例如,在讲解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通常都是由教师提供一些应用题题目,让学生结合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等来进行习题解答,长期进行类似的活动,学生很有可能形成思维定势。此时,教师可以开展一些习题改编活动,让学生对于一些运用到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习题进行改编,教师通过控制正确答案的数量让学生理解求根公式和数学应用题的关系。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搜集练习题素材,根据不同种类的应用题来编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应用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开展更加高效的逻辑推理活动和数学建模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七)注重课本应用习题解答活动,夯实学生的基础

在进行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发现课本上的例题难度相对适中,简单题、中等难度题、难题都有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适宜的训练内容。与此同时,新教材中丰富的实际问题,如航行问题、细胞分裂问题、分配问题、造价问题、规划问题、利率问题、面积问题都会出现在应用题中,这些都是常见的题型,学生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钻研,掌握整理归纳、建模计算等一系列策略,切实提高个人的解题能力,并且和现实生活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数学课本上的应用题进行归类和整理,准确地建立应用题档案。教师对于一些文字较长、数据信息较多,对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要求较高的习题则要重点讲解,让学生结合自己已经学习的解题技巧和数学知识将其进行转化,从而建立数学模型。在进行归类和整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迅速的发现新的解题方法,从而提高解题效率。

(八)注重应用题解题步骤,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数学素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逻辑推理能力。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时,应当重点针对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科学的分析解题流程,并且完成具体步骤的书写工作,部分学生在借助已知条件推导时,可能会由于缺乏逻辑推理能力而失败。教师可以利用初中数学人教版教材中的应用题,来开展解题流程讲解活动,有意识的询问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加科学的调动,从而促使学生形成缜密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讲解关于乘法公式相关的数学应用题时,教师应重点针对应用题的解题过程,来进行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工作。如,求解

(a+b)的二次方、三次方、四次方、一直到N次方,这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通常而言,这部分应用题将会让学生解答某一项的系数是什么,或者写出某一项。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解题流程的推广活动,并且验证公式的正确性,开展自主性规律探究活动,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 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数学素养的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切实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通过构建生活化应用习题解题情境、导入富有创新性的教学环节,开展及时的教学总结与评估活动。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需要立足于课本教材中的例题,以及常见的应用题种类,对学生进行题型训练,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解题方法、疏通学生解题思路、开展课堂评价活动,使得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更高效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汪祥艳.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学优化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95.

[2]葛海燕.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J].数学大世界,2017.

[3]陳树生.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教材例习题处理与开发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9:75.

[4]杨曼,刘俊洁.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19:45-46,58.

[5]刘仁.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题的教学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44-45.

作者简介:虎永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甘肃省和政县第五中学。

作者:虎永泊

数学应用题初中数学论文 篇3:

“数学建模”在初中数学应用题中的应用

摘 要:关于数学的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题的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建立数学模型无疑是应对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有效办法。主要对初中数学应用题中的数学建模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数学建模;初中数学;应用

一、在初中数学应用题中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建模能力是数学应用能力的核心,学生的应用题能力差,最根本原因还是建模能力不强。要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能只重视结果,而应重视展示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探索问题,教会学生思考。初中数学应用题中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主要包括四个步骤:

1.认真审题

建立数学模型的前提是认真审题。由于初中应用题已经具有一定的篇幅和内容,涉及比较多的专有名词和数学概念。因此,在读题目的过程中应保持认真、仔细、耐心。对应用题的问题背景、主要已知事项有比较深刻的把握,尽可能掌握更多的建模信息,挖掘应用题所考查的数学知识与建模知识,还要弄清楚所求结论的限制条件等等。只有进行认真清楚的审题,才能建立合理科学的数学模型。

2.抽象分析

通过认真审题,学生对应用题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有所了解,就可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将题目信息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将数量关系通过数学公式或者图形形象地表示出来。这一步是建立数学模型的主要步骤。

3.简化问题

对应用题的主要问题进行简化,抓住题目的主要事项,对题目的要求有所把握,明了问题所求内容,结合已有的数学知识,根据题目的数量关系,用精准的语言将问题简化。

4.大胆假设

在符合实际的基础上,对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与解题进行大胆的假设,这种假设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必须符合一定规律和现实基础。

二、初中数学应用题中数学建模的类型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尽量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基本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熟悉问题的情境中掌握重要的现代数学思想方法。那么,在应用题中常建立的数学建模有如下几种:

1.建立几何模型

建立几何模型在应用题的解答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近几年的应用题中概念较多、字母符号较多,文字叙述较繁琐,这就增加了应用题的难度,通过建立直观的几何图像有利于将复杂的关系清楚地表示出来,从而更顺畅地解题。几何模型使用范围较广,诸如测量、取料、剪裁、方案设计、美化设计等等均适用。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认真分析题意,把实际问题进行抽象转化为几何图形再进行求解。

2.建立函数模型

函数应用问题由于涉及的知识层面丰富,与生活的联系紧密,解法灵活多变,因而受到数学出题者的青睐。要建立函数模型,解答函数问题,首先要根据题目条件建立函数关系,将实际问题模型化或结合函数图象来挖掘解题思路。

3.建立统计模型

当题目涉及的数据比较多,内容比较杂,则宜建立统计模型,以便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从而提高解题效率。

4.建立方程模型

由于现实世界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方程应用题的形式来展现,因而方程模型也是中国数学阶段应用最普遍的数学模型。在建立方程模型时,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根据题旨寻找题目中的已知量、未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主要以对话、图案、图表、污损文字等形式来呈现题干内容的新颖题目,要求学生能阅读、理解给出的材料并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建立方程模型解答应用题,关键是要对试题的信息进行观察、比较、识别、筛选,从而找出最佳的解题方案。

三、数学建模在初中数学应用题中的应用

本文以建立函数模型为例,浅谈如何在数学应用题中应用数学建模。

例,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某市制作了一种烟花,已知这种烟花高0.55米,燃放时需把烟花安放在为它特制的高0.7米的支架上,烟火从烟花的顶部喷出,各个方向沿形状相同的抛物线落下,根据设计,要求喷出的烟火在距离烟花1米处达到最大高度2.25米。

(1)按图(乙)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求烟花的烟火划出的一条抛物线的解析式(其中x轴为地面所在直线,y轴为烟花所在直线,OA表示烟花与支架的高,B为烟火的最高点,C为烟火落地点)。

(2)若观看者环绕在烟花的四周,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问至少要离开燃放点多远?

解:(1)由题意得,A(0,1.25),顶点B(1,2.25)。

设抛物线解析式为

y=a(x-1)2+2.25

把A点坐标代入,解得a=-1。

∴y=-(x-1)2+2.25

(2)由题意知,点C为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当y=0时,由-(x-1)2+2.25=0,解得x1=2.5,x2=-0.5(不合题意,舍去)。

∴观看者至少要离开燃放点2.5米远。

总之,数学模型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还能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而对数学产生更大的兴趣。

参考文献:

曹向洪.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第三中學)

编辑 刘青梅

作者:赵媛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情感思想中数学教学论文下一篇:生命教育下地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