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实践

2022-09-13

通识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然而, 如何进行高等学校的通识教育, 怎样协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是当前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实施所面临的问题之一。本文首先回顾了通识教育基本理念, 讨论当前我国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然后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阐述两者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最后以高等学校土木工程课程“公路小桥涵勘测设计”课程为例, 讨论两者融合的具体内容。本文可以为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提供参考。

1 通识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作为为一种教育理念, 其目的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具体的知识, 而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 让他们学会怎么去自主学习, 怎么进行独立思考。通识教育的任务, 就是让学生通过学术的熏陶, 养成科学和文明精神, 具备理性的力量, 从而使学生能够最终摆脱监护而获取独立、自由的精神走向社会。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 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 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其理念包括如下内容:

1.1 通识教育要培养现代社会中的合格“人”

由于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和知识体系日趋分化, 高等教育的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高等教育培养社会某一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应当看到任何高级专门人才首先要成为社会中普遍意义上的人, 他要适应这个社会的文化、道德观念, 要反映这个社会的特点。因此, 通识教育首先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发展, 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

1.2 通识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 使其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现代高校狭窄的专业化教育使得学生的知识面狭窄, 知识结构不合理。这种专业化的教育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一个狭窄的领域。因此, 通识教育要让学生接触人类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突破学科的壁垒, 把相互分割的知识整合在一起, 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相互联系的知识观。

1.3 通识教育要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 使学生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

作为未来社会中较高层次的人材, 要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如: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审美能力等等。面对完整、全面的通识教育, 单一、片面的修补式的培养目标难以实现通识教育的美好愿望。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根本不同在于:专业教育是具有功利性的, 因而是单向性的;而通识教育是非功利性的, 它反映了一种培养“完人”的理念。这种理念反映到教育目的上就是多层次的、全方位的。

2 我国通识教育实施存在问题

从这些年通识教育的实施情况来看, 全国高等教育界的这种通识教育的观念并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模式, 而只是作为高等学校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提出来的, 是专业教育的一种补充。这是因为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基本上是一种专业教育, 不是包罗万象的通才教育。在这种理念指导下, 中国各高校的教育不可避免地出现过度强调专业教育, 在概念上将“通识教育”基本上等同于“选修课”, 将一种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与一类课程相提并论, 从而使以“通选课”、“选修课”形式出现的通识教育流于形式。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 应该渗透到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现有的通识教育中还存在以下问题和误区。

2.1 将通识教育等同于人文教育

目前我国的通识教育, 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一种为专业教育作补充、纠正的教育。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 很多人误认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使理工科学生能掌握人文知识, 文科学生具有科学知识的武装。这种强调通识教育实用价值和功利目的, 主要还是一种“人力教育”, 和通识教育的初衷相违背。

通识教育不只是人文教育, 完整的通识教育必定是包含科学教育的成分在内的。国内不少学者都认为通识教育是有关“做人”的教育, 而专业教育是“做事”的教育。其实这里所说的通识教育可能是指人文教育。当然, 专业教育中实际上也同时存在着是有关“做人”的教育。因此, 将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等同起来, 而将科学教育排斥在通识教育之外, 显然是不正确的。

2.2 将学科领域内开展通识教育等同于开设概论课

国内不少高校都提出了高等教育是“通识教育基础上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具体来说, 低年级进行通识教育, 高年级进行专业教育。这一模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使高等教育课程的整体性、系统性不足。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有的甚至严重脱节;通识教育课程的编排与设置以及对所有学生实施同样的通识教育为基本出发点, 没有考虑各专业之间的差异, 使得以专业学习为主要目标的学生在前一年半只能学习远离所学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学习积极性;通识教育中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相脱离, 担任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虽然也进行科学研究, 但很难与其教学结合起来, 因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年来, 我国高职素质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倾向就是将它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考虑。

2.3 将通识教育等同于基础课

过去, 不少高校曾将通识教育视为高等教育里的基础教育的一个阶段。通识教育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教育, 它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既有基础性的一面, 也有非基础性的一面, 当然更不能因为其有基础性的一面就将专业基础教育也看成纯粹的通识教育。实际, 专业基础教育是兼有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方面的一些特性, 因而是二者的中介环节。

3 通识教育与工科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通识教育是一种理念, 它的出发点与专业教育是不同的。通识教育理念的基础是“人”, 它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围绕着“人”这个主题而展开, 如人的发展、人的社会化、人格的完善等, 因此在对知识的筛选中人的因素是最为突出的, 也就是一切有利人类或个体生存、发展的知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出发点虽然不一样, 但是两者之间不应该是对立的关系。通识教育是立足于教育的原点, 是一种理念和思想;而专业教育只不过是教育全体的一个侧面, 是一种方式和手段。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属于不同层次的。如果从教育的原点对专业教育进行考察的话, 专业教育的目的是个体的能力开发和职业发展, 这也是通识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因此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不但不是对立的关系, 而且能够达到高度的一致。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对立的想法是将专业教育提升到了理念的高度, 这是因为大学教育游离了教育的原点所导致的。我们重新审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是可以发现,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既不是对立, 也不是并立的关系。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来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面和点的关系, 不是同一层面的两个并立体系, 专业教育应该是从属于通识教育的, 因此从宏观的角度来看, 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一部分, 专业教育体系应该是同通识教育体系的子系统, 在通识教育的理念框架下, 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争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争。通识教育是通过对人类千百年积累下来的精神成果的吸纳和认同, 使学生有独立的人格意志, 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有健全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 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 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 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 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待。

4 通识教育与工科专业教育的融合的实践

综上所述, 当前我国的通识教育存在众多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有望通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来解决。在本部门, 以高等学校道路工程专业课程《公路小桥涵勘测设计》为例, 讨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

5 结语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应该渗透入到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仅仅把通识教育作为一门课程进行教育, 很难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本文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阐述两者融合的必要性, 认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是解决现有问题的方法。然后以高等学校土木工程课程“公路小桥涵勘测设计”课程为例, 讨论两者融合的具体措施。从教学内容上把两者融合起来,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当前我国的通识教育存在文科化、基础化和片面化等问题;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阐述两者融合的必要性, 认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是解决现有问题的方法。然后以高等学校土木工程课程“公路小桥涵勘测设计”课程为例, 讨论两者融合的具体措施与方法。可以为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参考文献

[1] 蔡映.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 2004, (06) .

[2]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6, (03) .

[3] 祝家麟, 陈德敏.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矛盾冲突与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 2002, (06) .

[4] 尹黎.高等教育要走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之路[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04) .

[5] 李惠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J].理论学习与探索, 2000, (01)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对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思考下一篇:高等院校实训指导人员素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