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务课程教学热点国际贸易论文

2022-04-11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实务课程教学热点国际贸易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课程,要求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教学的目标,不能一味地采用纯理论讲解,而必须重视实训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本文在介绍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国贸实训的意义,探讨了实训方法的设计,最后提出了提高实训有效性的措施。

实务课程教学热点国际贸易论文 篇1:

跨境电商人才需求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跨境电商成为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稳外贸的重要力量,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从跨境电商人才需求出发,分析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需改进的问题,从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研究结论为探究课程教学改革方向和策略,为促进国贸专业人才培养与跨境电商人才需求接轨提供相应参考。

关键词:跨境电商;《国际贸易实务》;改革与实践

0 引言

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跨境电商综合人才需求的巨大缺口与大量传统国际贸易人才供给过剩的矛盾凸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对国际贸易核心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进行教学改革。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快速发展,已成为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稳外贸的重要力量。据海关统计数据表明,去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达到1.69万亿元,较往年增长31.1%。特别是出口超过1.12万亿元,增长40.1%;进口0.57万亿元,增长16.5%。然而,目前我国基于跨境电商背景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2019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有80%的跨境电商企业急需相关人才。在此背景下,大力培养以跨境电商需求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人才,是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重点。

1 跨境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人才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跨境电商突破了传统外贸方式,作为中国外贸新增长点愈加重要。跨境电商与传统国际贸易相比,其运作方式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需求也随之改变。调研发现,跨境电商背景下,外贸企业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传统国际贸易方式下的基本技能,还提出了跨境电子商务、现代信息素养等新技能要求。

跨境电商并未完全脱离传统国际贸易所需要技能,这包括:一是对外市场的交易能力,包括熟知相关国际贸易市场规则、基本的商务礼仪、贸易风险发生时应变能力等。要求员工熟知外贸业务流程,具备基本的语言沟通能力、商务谈判所需素质,做到能妥善处理贸易纠纷等。二是语言技能,要求相关人才具备国际贸易中所需的中英文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能熟练运用外语对产品进行描述和推介,熟练处理往来信函、并进行在线客户谈判、售后客服等工作。

跨境电子商务的新贸易方式对人才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要表现为:一是跨境电子商务技能,主要表现为要求员工掌握流行电商工具的使用方法,网店运营基本常识及各大跨境电商平台的操作与管理等。二是计算机操作技能,除日常计算机操作与办公软件、数据统计软件外,跨境电子商务贸易方式要求从业者具备熟练操作网页设计软件、美图软件的能力。三是职业素养,跨境电商下通过快速的网络提供服务,因此需要员工具备快速掌握全球市场新热点并能过团队合作,快速分析出海外市场需求、地方文化、供货能力,能在陌生环境中展开跨境电商业务。

2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在新跨境电商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自身市场经验欠缺

目前高校教学中缺少具有实践能力的教师,“双师型”教师较少。跨境电商人才需求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贸专业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实践教学综合型教师。但是,大学教师一般都由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其优势是理论知识较深,但缺乏专业的实践磨炼,市场调研机会也较少,存在理论到实践再转化为理论感悟的应用问题,这就造成对国际贸易的实践操作、市场把握不足,在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学内容的开展局限于课堂教学和课本教学,缺乏运用于实践的理解,影响了学生国际贸易实务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2.2 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滞后

(1)教学内容中较少涉及跨境电商知识。跨境电商对传统国际贸易方式的替代越来越多,重要性迅速提高。但是,目前我国《国际贸易实务》相关课程的更新速度滞后于跨境电商的发展速度,相关内容仍然以线下传统国际贸易为主,注重理论讲解,实务部分以案例和双语讲解为辅,跨境电商知识涉及较少,且已有跨境电商内容相对滞后,无法适应当前跨境电商知识和能力的教学内容需求。

(2)教学模式落后。在教学模式上,一般高校仍采用“多媒体+教材+板书”的老式授课方式,不利于体现学生的主體地位,课堂缺乏有效互动和沟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被调动。虽然有些高校在授课过程中加入了模拟实践环节,但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上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参与度低,局限较大,不能真正与市场实际相比拟。以案例为导向的做法,加上教师自身缺乏实践锻炼,实践教学模式停留在讲述层面,缺乏深刻理解。

(3)实训软件不能体现跨境电商发展中出现的新模式、新业态、新变化,且教师软件教学能力有待提升。“跨境电商”知识不仅迫切需要在教材内容中添加,更重要的在实训软件方面重视对跨境电商模块的开发和运用。然而现状是,一是相关教学软件中,并没有针对跨境电商新模式的变化及时进行软件更新。二是实训软件的开发和设计人员并不是跨境电商下的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导致软件的模块设计和开发与现实需求脱节。三是教师的软件操作经验不足,尤其是对现实中可能遇到的交易问题,预见性和应对能力不足,造成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

2.3 实践教学开展不足

目前,高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方式还相对较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讲授课本知识为主。教学内容倾向于以教材为主体的学习,学生互动性少,被动地接受知识、记忆知识,缺乏对实践操作,不能真正接受市场的冲击,以固化的理论必定不能应对交易风险的挑战。二是缺少教学实践模拟平台或已有平台“束之高阁”。现有的国际贸易运营平台通常为商用平台,需要定期由供应商进行维护,购买费用和维护费用较高,所以多数高校在平台建设上严重不足,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只听不练,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对市场风险应对能力不强。三是与企业合作的教学基地运用不理想。尽管高校意识到与企业合作对学生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并多方寻求校企合作,但是如何共赢发展,双方受益,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不成熟,受到多方面的限制,真正发挥作用的合作较少。四是学生缺少技能比赛经历。受学校对学生实践重视程度和学校激励机制的影响,学生较少参与外贸相关的技能大赛,视野方面比较狭窄,无法适应跨境新形势下对人才的需求。

3 跨境电商人才需求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改革措施

3.1 提高教师专业实际操作技能

通过“送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方式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一是通过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或到校企合作单位顶岗学习的方式,以实践经验促进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二是加强与企业合作,聘请跨境电商交易人员到校为教师甚至学生授课指导,传授市场经验,引导实践型教学,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三是引进企业中具备跨境电子商务经验的技师来学校担任实践教学教师,充实实践教学型教师队伍,通过经验分享和传授企业所需的实际操作技能,促使学生更精准地掌握未来就业所需技术,切实提高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和从业能力。

3.2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

(1)更新教学内容。主要通过在《国际贸易实务》课堂上充实跨境电商相关部分教学。以各种手段紧跟跨境电商发展热点,准确及时地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跨境电商发展新形势、新内容。再者可通过深入跨境电商相关企业调研,分析跨境电商在关键技术岗位上职业技术能力方面的要求,在课程中开设相应的知识单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跨境电商人才需求背景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2)革新教学模式。一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方式革新。充分利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优势,指导学生自主及时学习最新贸易知识尤为重要。比如,支持学生运用中国慕课网APP、网易APP等软件进行最新跨境电商知识的学习;教师可通过雨课堂功能,实现课程的上传,及时掌握学生的课堂知识理解、问题反馈、作业完成情况。二是落实“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转变全堂讲授为讲半节,另一半时间由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开展互动式教学。在前半部分课堂,教师对主体内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并提出需学生思考的问题;在后半部分堂课中,学生分成不同的实践小组,以小组讨论、软件操作、现场演练等形式对案例进行分析和仿真模拟,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专业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更新实训软件、提升教师软件教学能力。利用高校和企业共同协作实现实训软件的更新完善,解决软件设计和实际应用脱节问题。学校的知识基础和教学实践经验与企业的技术(软件)优势叠加,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对高校教師定期进行软件操作培训,发挥校企各自优势,促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

3.3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1)在线实际操作方式。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化教学、数字仿真实验及在线知识支持,达到在线开放课程的开发和开放目标。高校可联合各类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在学习并熟悉掌握运作流程后,以实际参与市场竞争为目的,在相关平台上进行实际操作,指导完成跨境订单处理等工作。通过在跨境平台的实际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更可高效实现教学与现实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2)比赛和证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鼓励学生参加跨境电商的各类比赛,可有效提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培训。如全国高校跨境电商挑战赛、全国外贸能力职业技能竞赛、POCIB外贸从业能力竞赛等,通过参赛加强对市场竞争的切身感受和认识,加强虚拟化练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能力。

(3)加强校企协同育人合作实践。一是学校、院系领导继续加强与跨境电商企业、外贸企业的合作,拓展合作领域,开拓新合作方式,通过开展顶岗实习或定向实践,为教师和学生争取更多实训机会。二是与企业达成协同育人合作协议,邀请跨境电商行业的企业导师进校园授课,促进学生对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前沿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如何才能把自己打造成具备国贸专业职业素质的人才提供实践指引。三是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长效机制。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与跨境电商企业合作办学,根据双方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专业与产业、专业与就业的契合度。

参考文献

[1]袁燕.网络时代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运作模式[J].商业经济研究,2017,(2):87-89.

[2]赵建义.转型背景下应用型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5):18-20.

[3]赵丽芳.转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24):47-49.

[4]佟哲.《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式改革——课、证、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J].经营管理者,2016,(33):470-471.

[5]唐俏,赖红波,罗芳,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课、训、赛、证”一体化的实践探讨[J].山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291-296.

[6]夏志青,安明,宋歌,等.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风,2020,(25):33-34.

作者:冯其云

实务课程教学热点国际贸易论文 篇2:

国际贸易实务校内实训方法的探讨

摘 要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课程,要求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教学的目标,不能一味地采用纯理论讲解,而必须重视实训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本文在介绍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国贸实训的意义,探讨了实训方法的设计,最后提出了提高实训有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 实训方法 研究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高等院校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涉外经济课程,需要学生们在学习完本课程后能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流程和操作技能,这就要求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实训教学,提高实训教学的基础设施水平,掌握有效的实训方法,让学生在实训实验室中借助模拟实训来提高操作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训的意义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关联性强、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点:第一,内容丰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包括了贸易术语、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贸易理论知识,这些知识涉及到大量的英语与其它复杂的国际贸易流程,并不易掌握,给教学和学习增添了困难;第二,与其它学科联系紧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多种知识和学科交织的综合性课程,需要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概论、报关报检实务等学科或课程知识的支撑;第三,与时代发展联系紧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而需要不断更新其课程内容,例如不断变化的中美关系给中美贸易带来的影响等热点问题。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训的意义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训通常以进出口交易为主线,结合了交易磋商、外贸函电往来、价格核算、信用证审核、货物订舱、通关、贸易单据审核等业务板块的实例,让学生在操作练习中了解进出口交易的程序和技能。通过Sim Trade等外贸模拟操作系统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论知识,切身体验进出口交易的实际过程,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掌握各种操作技能,在谈判、履约等过程中培养国际商务环境下的业务分析、管理等能力,使学生学会实际地应用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总结起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训能够促使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可以在实训中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可以在实训中综合各学科知识,让学生系统理解各个业务环节和各种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能够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教师还可以在实训中结合世界经济的不同变化来调整实训教学,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以满足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

二、实训方法的设计

(一)实训流程的设计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训离不开有相关配套的实训实验室,要求实训室必须建有互联网平台,具备实训相关的设备和软件,有足够的座位和计算机、服务器、投影仪等,为实训教学提供电子教学环境的支持。

实训流程包括课堂实训、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三个环节:课堂实训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随堂训练,此环节要求实训案例必须充足,并尽量贴近国际贸易实务的发展现状,主要强调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专项实训要求学生在实训实验室中根据业务流程进行专项训练,主要有企业建立、市场营销、外贸函电等专项训练,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外贸企业的建立、网上交易中心的操作、交易磋商等知识,此环节要求实训尽量与真实环境接近,学生能够根据不同要求提交合格的单据,以不同的方式得到贷款;综合实训开始于学生已系统地学习完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后,通常在课程教学的中后期,由学校提供实训指导书,指导学生进行实训操作,实训时间一般在1至2周左右,学生需要模拟正规的在外贸企业上班,争取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外贸业务,通过扮演供应商、出口商,银行等角色系统的学习业务技巧,掌握物流、业务流以及资金流的运行方式。

(二)实训内容的设计

以综合实训为例,在综合实训,为达到实现仿真模拟的目的,需要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整套任务。通常由6个学生为一组,有两人扮演出口方,还有两人扮演进口方,剩余的两人扮演银行职员、保险业务员等辅助角色。

综合实训的内容有:第一,开拓国际市场,此任务要求进出口双方利用实训资料进行市场调研,通过网络发布交易信息,其中出口商布置展会,在洽谈区模拟交易会,然后出口商接待客户并利用产品实物等推销产品,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谈判能力;第二,签订合同,此任务要求双方通过邮件建立业务关系并经过发盘等环节达成合作意向,最终签订合同,此环节由于涉及价格核算的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外贸函电写作能力并进一步巩固缮制合同、价格表达等知识;第三,信用证业务,此任务要求进口商开立信用证,银行开立信用证并向出口地银行发出通知,由出口地银行通知出口商,然后出口商根据销售合同等审核信用证,发现不符之处则要求进口商修改信用证,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审证、改证等方面的能力;第四,国际运输,双方根据合同明确运输责任,比如CIF条件下出口商负责货物运输,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计算运输费用和缮制单证的能力;第五,商品检验,由出口商缮制商品检验单证,在检验检疫局申请出口报检,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缮制相关单证的能力;第六,货物保险,双方根据合同划分保险义务,比如FOB条件下进口商办理货物保险,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缮制保险单的能力;第七,核销备案,由出口商在外汇管理局办理核销备案;第八,出口报关,出口商备好相关单证向海关报关,由海关部门审核、查验并签发核销单等,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缮制报关单的能力;第九,制单结汇,出口商备好商业发票、海运提单等文件,签发汇票,由出口地银行验审后通知出口商,进口商再办理付汇赎单,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缮制单证的能力;第十,收汇核销,出口商填制登记表后备好文件在外汇管理局办理收汇核销,然后到国税局办理出口退税;第十一,纠纷解决,在交易过程中经常出现与合同不符的情况,双方需要根据合同、法律法规等明晰责任,解决纠纷,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谈判能力。

三、提高实训有效性的措施

(一)明确教师的定位

在课堂实训环节,教师处于主导地位,需要结合知识点准备一定数量的切合实际的案例,在各个环节对学生加以引导,通过随堂讲评等向学生反馈信息帮助他们强化知识点的掌握;在专项实训环节,教师需要根据实训内容的难易、重要程度合理安排实训时间,在实训前向学生提出要求,通过学生提交的实训文件充分了解学生存在的不足,并在现场加强师生间交流,指导学生及时改正不足、不断总结实训经验;在综合实训环节,教师需要发挥辅助作用,监督学生的实训情况并给予相应的评价,并及时总结课程,与其他教师加强沟通,以提高实训效果。

(二)有效利用实训资源

实训方法应以尽量贴近实现工作环境为原则,注重实训的完整性,紧跟不断变化发展的外贸市场步伐,通过模拟实训、情景教学等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训教学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网络和实训室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加强与企业的联合,不断扩充实训展台,倡导学生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务员学习,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结:实训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掌握有效的实训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业务素质的目的。教师应认真对待在国贸实训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不断地改进教学内容、模式及课程设置,提高实训方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徐振宇.论改进国际贸易实务课教学方法.当代经济.2010(19).

[2]王炳焕.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开展校内实训探索.河南教育(中旬).2010(08).

[3]杨宏恩.高等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05).

[4]杨佳.国际贸易实务综合实训教学初探——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6).

[5]杜宇,佟明亮.应用型国际贸易实务实训课教学模型探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9).

作者:曾素芬

实务课程教学热点国际贸易论文 篇3:

“三融合”教学模式在《报关实务》课程中的应用

摘 要:由于学校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差异等原因,应用型本科院校《报关实务》课程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本文在研究该课程特点及存在诸多矛盾的基础上,分析了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报关实务》课程“课证融合”、“学练融合”、“学研融合”的教学模式运作情况及效果,为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报关实务》课程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教学参考思路。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报关实务;教学模式;三融合

作者简介:曲国明(1978-),男,河北滦平人,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加入WTO后,随着外贸经营权的彻底放开,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对外贸易报关业务量越来越大,行业内对报关员的需求日益增多。为适应社会需求,很多相关高等职业院校均推出了报关与国际货运代理等新专业来适应市场需要。近年来,在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下,多数普通本科院校的相关专业,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对原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开设了报关实务等相关课程。独立学院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成立较晚,相关专业基本上都开设了报关课程。然而由于学校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差异等原因,应用型本科院校报关实务课程教学存在诸多困境,教学效果未能令人满意。

一、应用型本科《报关实务》课程特点

(一)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规范性

《报关实务》是为培养掌握各项报关制度以及通关程序合格的报关人才而开设的课程,因此主要内容与报关业务紧密相连,包括报关与海关管理、报关与对外贸易管制、海关监管货物报关程序、进出口商品归类、进出口税费、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填制等,内容相对固定,具有规范性。

(二)教学目标要求重实践

《报关实务》内容涉及到一整套操作流程,这门课所介绍的每一个知识点在报关实践中都有具体的操作环节,这些环节就是平时在真正的报关工作中会经常遇到的,这就要求在报关教学过程中多模拟报关实践,通过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操作多个模拟进出口报关流程,在完整的进出口业务中真正掌握外贸技能。

(三)涉及理论面较广

《报关实务》课程不但涉及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法和对外贸易管制政策等基础理论知识,还涉及如外贸实务、外贸单证、英文函电等知识,是一门理论与实务兼具的课程。课程学习的知识点必须借助于相关课程的知识,因此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就必须考虑到先修课程的安排,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报关课程时具备足够的预备知识,便于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

(四)受政策影响大

在对外经济贸易不断发展变化的条件下,国家进出口贸易政策也会相应改变,海关对相关报关政策措施每年都会进行一定调整,这就导致该课程教材内容每年都应有一定的变化,但教材内容往往具有滞后性,这种滞后性又直接影响到教学。所以,任课教师必须及时关注相关政策调整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报关实务》课程教学中的矛盾

由于各学校定位的差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在《报关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矛盾。

(一)应用与应试之间的矛盾

应用型本科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熟悉报关业务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所以,在《报关实务》课程教学中,重点内容是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具体业务操作,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安排大量的“实操”训练,即教学以“应用”为重。

学生如果想从事报关工作,必须考取报关员从业资格证书。而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的合格率极低,一般在10%左右,2006 年的合格率仅为8%,为历史最低,最高年份为2012年,合格率也仅为15%。因此,要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报关员从业资格考试,任课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分析和讲解考试重点、难点及试题上,不得不让学生做大量的专项练习和模拟试题以应对考试,这就要求教学应以“应试”为重。

如何解决应用与应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摆在授课教师面前的难题。绝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使之成为从事报关职业的“敲门砖”。如果教师将大量学时安排在实践教学上,必将占用大量的理论教学时间,有可能使学生对实践教学产生抵触情绪,这不仅不利于学生通过职业证书考试,还难以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如果将教学重点放在报关员从业资格考试上,虽有利于学生通过考试获取资格证书,但却与应用型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违背。因此,“应试”与“应用”目标的错位让《报关实务》课程的教学陷入两难困境

(二)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矛盾

《报关实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主要针对报关行业,最初此课程主要由职业技术学校或专科开设。近十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一些三本和二本学院也开设了该课程。由于学校定位的差异,这门课程在教学目标和内容设置上,产生了矛盾:专科或职业教育强调岗位业务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理论以“够用”、“实用”为度;而本科教育集中于认识世界的范畴,是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相对不完整实践体系的统一。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是对不同类型的教育群体,采取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而应用型本科在我国成立只有十几年时间,基本上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对“应用型”的定位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认为是介于本科和专科之间。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也要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践与理论研究背离

《报关实务》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报关业务的操作能力,主要课时安排在讲授报关流程、规范及报关单填制等内容,比较侧重“WHAT TO DO”和“HOW TO DO”,进行理论研究的内容很少。而本科教育要求培养较扎实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要向学科的纵深发展,要培养具有一定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能力。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当前《报关实务》教学中很少能够达到。

三、“三融合”的教学模式设计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过几年探索,根据课程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设计出“课证融合”、“学练融合”、“学研融合”的《报关实务》课程教学模式,把报关的理论知识、相关内容拓展知识、报关技能和报关员从业资格考试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理论—实践—技能—考证—研究一体化。

(一)课证融合

“课证融合”是指课程的设置与职业考证相对应,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与考证内容相一致,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就能直接参加相关职业证书考试。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报关实务》课程按照课证融合的模式进行教学设计,目标是平均通过率高出全国平均15-20个百分点。在此目标引导下,从学习时间安排、课程大纲、教材、习题、考试等方面进行改革。

教学时间的安排上,由于目前的政策限制,只有大四的学生才能参加考试,所以将《报关实务》课程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在6月底参加考试报名,再经过4个月的考前准备,通过的成功率较高。此外,报关员考试的内容涉及国际贸易实务的相关知识和报关实务的相关知识,在大三上学期已经先行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这门先导课程,讲述了有关国贸实务的知识点,所以这部分知识可以免讲。

教学大纲方面,以《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为基础,根据学分安排及已修课程情况适当调整。主要讲授报关与海关管理、报关与对外贸易管制、海关监管货物报关程序、进出口商品归类、进出口税费和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填制六大部分,其中重点内容为海关监管货物报关程序和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填制。

教材选用方面,根据本科教学特点,不可能选用报关员考试教材作为上课用教材,所以只能选用与课程大纲吻合度高的教材。我们选用了顾晓滨主编、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进出口报关业务基础与实务》,该书内容主要涵盖了大纲中的六大部分,重点与报关员考试大纲要求基本一致,而且没有国际贸易实务等已学知识内容,能够很好地满足教学的需要。

习题方面,将历年报关员从业资格考试习题按章节进行归类,并区分难易程度及常考知识点,使学生在复习时容易抓住重点。

考试方面,基本以报关员从业资格考试的题型为主,难度有所降低。因为仅通过2个学分的理论学习,不可能达到考证所需要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二)学练融合

《报关实务》课程的鲜明特色就是实践性强,专业技能要求高,具备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条件。但是,大多数三本院校学生人数众多,大部分学校没有能容纳所有学生实习的实践基地。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采取“学练融合”的模式,即购买报关模拟实习平台,安排4学分的实践课程。该模拟实习平台还原了一个报关行日常工作的真实场景与实际的业务流程,根据“属地申报、口岸放验”的通关模式,根据不同货物、不同贸易方式,完成包括一般进口货物、一般出口货物、外商投资减免税进口货物、科教用品减免税进口货物、保税加工贸易等不同类型的通关模式。学生所扮演的报关员能够在各个场景中随意的走动、与海关、客户等角色对话,通过对话获得信息和帮助,从而完成业务,大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由于现在很多海关实施无纸化通关,大部分业务作业可以用电脑来完成,所以这种形式既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接轨,又解决了学生实习的困境,能够提高学生的执业能力,使学生从学校步入职业生涯时就有一定的专业经验,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该模拟实习平台采用B/S构架,学生可以从任意校院网端口进入练习,提高了软件的利用率,方便有兴趣的同学花更多的时间进行练习。

(三)学研融合

虽然《报关实务》实践性强,但其中包含了很多与理论研究相关的课题方向及研究素材的支撑材料,这一点被绝大部分学院所忽视。例如,可以让学生对加工贸易转型、加工贸易产品内销、保税区“一日游”等当前热点问题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在“进出口商品归类”部分,可让学生通过联合国贸易与发展数据库查询数据,为分析产业内贸易、产品国际竞争力等理论问题提供现实数据。通过以上练习,不但可以扩展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范围,提高毕业论文的理论深度,还为考取研究生的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四、“三融合”教学模式的成效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报关实务》课程实施“三融合”的教学模式以来,收到了良好效果:一是报关员考试通过率大幅提升,由原来的不足5%,上升至近两年的30%以上;二是学生就业顺利,只要通过报关员考试又想从事报关工作的学生,均能较顺利地找到相关工作,用人单位评价良好;三是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论文选题向多样化发展,产业内贸易、出口竞争力、出口二元边际等方面理论性较强的论文比重有所增加,数据资料详实,研究深度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全立新、董展眉.高等职业教育“应用”与“应试”困境分析[J].职教论坛,2008,(01).

[2] 陈龙江.普通本科院校报关实务教学中的困境与化解之道[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11).

[3] 廖万红.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报关实务》教学优化构思[J].市场论坛,2013,(02).

作者:曲国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英语课堂中多媒体网络技术论文下一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档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