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科生命化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2022-09-13

1 生命化课堂的内涵

生命化课堂是以教育应促进学生生命多方面发展、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等生命教育的理念为指导, 以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能以关爱生命、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为教育目标, 顺应生命的整体性、现实性、体验性、自主性、创造性、生成性、多样性、独特性等特性, 选择学习内容, 组织和设计教学过程, 创设课堂氛围, 进行教学评价的课堂。它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而教学, 更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学。

2 以生命化教育的理念重构历史课堂

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应有之义是努力达成历史知识的生命化和构建生命化的历史课堂, 即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上, 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 (要教给学生有思想的历史;要教给学生有情感的历史;要教给学生有生活的历史。) 具体可从以下四方面考虑, 不当之处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2.1 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生命意识

生命化课堂倡导生命化教学, 而生命化教学重在多主体对话, 是“以对话、交流、合作等为基础的知识建构活动”, “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直接对话, 取得心林灵的沟通, 实现双方主体性的建构与发展”。因此要构建生命化课堂首先教师必须实现教学观念的全方位转变, 真正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的理念。

2.2 创设问题情境, 激扬生命活力

2.2.1 利用多种媒体, 创设问题情境

历史学科具有自己的独特点即过去性。那么如何使它们“鲜活”起来, 使之成为可触摸、可感知活生生的素材呢?就是努力达成历史知识的生命化和构建生命化的历史课堂:一方面, 努力使历史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 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 使它呈现出生命态;另一方面, 努力创设生命化的历史课堂, 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从而最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丰满而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当今社会多元方便的现代教育技术 (如影音资料、网络资料等) 为我们提供了种种的可能。

2.2.2 抓住社会热点, 创设问题情境

现实生活世界是学生个体生命赖以存在和成长的基础, 是学生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石。因此,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也必须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 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 以促进学生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成长质量。这就意味着要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直接经验、生活阅历、生活环境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把生活引入课堂之中, 或把课堂渗透到生活之中, 拉近历史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 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从而自觉地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进行新的知识构建和精神构建。

2.2.3 透过各类史料, 创设问题情境

引入新材料, 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 使教学内容由薄变厚, 既能使古板的历史鲜活、形象起来, 又能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总之, 史料是感性的思维材料, 在众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经过理性的分析、筛选对事物的本质形成全面认识, 上升为历史概念, 进而形成历史规律。

2.2.4 根根课堂实际, 创设问题情境

情境的创设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学过程。尽管教师在设计中有“预设”目标, 但我们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有独立思考的人, 他们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 在上课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灵感, 迸出很多火花, 如果我们能敏锐的发现并捕捉到这些, 那么就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个性张扬。如果说“预设”是“生成”的前提, 那么“生成”则是“预设”的超越与发展, 因为它更能触动师生情感, 激发师生共同思考, 使师生思想在生命活动中碰出火花, 更能促进彼此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体现。

2.3 引导“体验历史”, 强化学生主体

只有让学生去体验历史, 才能使学生理解历史, 具体就是采用一种“再现历史”式的情境体验教学, 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 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 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学生的生命活动, 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去感知和体验历史, 既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也能激发师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我们的历史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

2.4 开展多元评价, 激发生命热情

生命化课堂里倡导的学业评价除了传统的纸笔卷面考试测验之外, 更多倡导以过程为主的、动态的发展性评价, 这样的多元化的评价有助于全面、深入、真实地反映学生发展的个性特点、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就历史学科而言, 可以通过撰写历史小论文、进行历史辩论和演讲、给历史人物写信、根据提供的历史资料写读后感等方式作为评价手段。

3 反思与讨论

3.1 理念为先, 倾心投入

要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在教师改进理念的前提下, 最关键的因素是情感的倾心投入。

3.2 正确处理好生命化课堂与知识课堂、智能课堂的关系

我们在提倡、实施生命化课堂的同时, 也要借鉴传统知识课堂、智能课堂的一些宝贵经验。毕竟课堂教学根本目标的完成离不开传统工具性目标的支持, 无论课堂教学怎么改革, 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功能, 这一点是永远也不能改变的。

3.3 合理开发教学资源

新一轮课改之下, 历史课程标准采用了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历史知识专题编写体例, 这样的编排, 有利于从全球化的视角了解和认识历史, 培养学生开放的世界意识、民主意识、科学精神和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但就学生的现有的知识经验和基础而言, 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所以必要的初高中衔接 (包括学习方法与基础知识) 就显得非常重要;同时, 由于在专题之下, 有的内容写得理念性强, 缺乏感染力, 而有的则过于简明扼要, 所以在实际中, 可考虑多提供相关的史学材料, 丰富课本内比较精邃的内容。可像《语文课外阅读》编写一本课外扩充知识面的书籍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信息。

摘要:生命化历史课堂的构建, 要求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生命意识”的前提下,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激扬生命活力;通过引导“体验历史”, 强化学生主体;通过开展多元评价, 激发生命热情, 在这些过程中, 使师生在感悟历史中体验生命, 使双方的生命活力得到有效彰显。

关键词:历史学科,生命化课堂

参考文献

[1] 叶澜, 等.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2000:136.

[2] 王鉴.课堂重构: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1) .

[3] 齐健.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现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会, 2008.

[4] 夏辉辉.我的教学理念.http://www.lishihua.com/.

[5] 朱煜, 等.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6] 刘志军, 等.生命的律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7] 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朝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8] 齐健.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关于历史课堂生活重建问题的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4 (10)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与管理现状及对策探讨下一篇: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