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发展阶段与制度体系的思考

2022-09-14

一、前言

相关现代社会福利发展制度, 在19世纪80年代, 由德国首次提出, 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体现了现代社会福利发展制度对维护社会和谐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价值。

在我国,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建设, 社会福利制度也被提上议程, 2010年作为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元年, 标志着中国福利时代的来临。而在2015年, “精准扶贫方略”、“医养结合”等福利事件, 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发展制度体系的完善。

二、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发展阶段简述

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发展历经百年变迁, 从1911年到2017年, 可将其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1912年到1949年, 是20世纪初期时期;第二阶段从1949年到1978年, 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第三阶段从1978年至今, 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建设时期。不同阶段各自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则呈现为典型的社会主义制度, 直到改革开放以来, 贯彻执行的是市场社会主义制度。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社会制度与社会结构的变迁, 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及其制度体系的发展, 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20世纪初期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 是整个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体系的基础部分, 更是出现了首个发展高峰。在这一时期, 社会福利立法、行政、机构、教育以及服务等领域的研究, 为后期的发展做出了众多开创性贡献, 并初步形成了现代化制度模式。尤其以儿童福利领域取得的历史成就最高, 频繁组织儿童幸福与难童救助运动, 贯彻儿童为本的福利原则, 形成了养教兼顾的儿童保育理论视角, 在众多先进现代儿童福利理念的引导下, 极大的推动了幼教事业的发展。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在这一新的发展时期,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福利制度, 必然会发生重大变革, 最终形成了工作单位——民政为本的基础社会福利制度模式。

在这一时期的社会福利发展, 将救济、优抚以及福利服务, 作为了民政服务的指导思想, 对灾民、城市孤老、贫民、孤残儿童、复退转业军人等典型的弱势群体给予了极大的关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 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制度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之后, 中国总体性社会结构面临转型, 且是全面、快速、战略转型, 在这一转型背景的影响下, 初步形成了“个人——社区——社会保障”式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模式。尤其是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劳动、工资以及社会保险的相关制度, 为相关制度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社会福利模式也正式转变成“全体就业者以社会保险为基础的职业福利模式”。另外,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的引导之下, 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的同步发展, 成为了国家公共政策议程的优先战略议题。

就现阶段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发展制度来说, 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发展时序结构, 与西方国家的发展顺序呈现为截然相反的状态:儿童与老人福利发展严重滞后、医疗与住房福利发展严重滞后、收入分配福利与经济保障福利严重滞后、家庭基础福利制度与职业基础福利制度严重滞后。以上福利服务的发展顺序, 相比于权力部门、弱势群体、有资源行业以及有机会发声的人群, 表现为严重滞后的发展状态, 其中, 儿童少年问题作为独立性社会福利问题, 尚未被纳入到国家政策议程当中, 中国儿童福利法也尚未纳入到国家立法议程当中。除此之外,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社会问题日益加剧, 包括养老保险、养老医疗等相关福利制度建设也较为落后, 服务机构与服务水平的发展制约, 直接影响了现代社会福利发展制度体系的有效构建。

三、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发展制度体系探究

(一) 科学规划制度体系建设

在全新的发展背景之下, 现代社会福利发展制度体系的构建, 要注重顶层设计的合理性, 以满足现代化需求为基本目标, 推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建设[1]。在规划建设过程中, 要确保全面考虑医疗、教育、环保等方面, 满足系统内部的多样化需求, 包括以精神、文化等生活需求为主的主观福利, 也包括以物质需求为主的客观福利, 有效建设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社会救助服务体系、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在综合服务制度体系之下, 为丧失劳动力与劳动机会的劳动者, 提供其必须的生活基础保障;为贫困以及特殊人群, 提供适当的最低生活保障;为弱势群体或特殊人群, 提供相应福利服务。除针对相关特殊人群与弱势群体的保障向现代社会福利, 还要重视非保障性的现代社会福利发展制度的完善构建, 包括住宅与职业等在内, 利用社会福利制度, 在保障人们基础生活水平的前提下, 进一步推动社会生活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 强化政府主导制度体系建设作用

欧洲的福利多元主义制度模式, 在国际上极具影响力, 但相对于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制度体系的构建, 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即欧洲福利多元主义的战略目标, 是从“福利国家”向“福利社会”发展, 而中国的发展则与之相反, 强调的是国家福利责任承担。因此, 在建设现代社会福利制度体系的过程中, 要尊重中国的福利制度的发展实际, 强化政府、政策的主导作用。

政府部门也应主动承担、促进政府托底化的制度体系建设模式, 有效提高财政投入力度。相关统计表明, 我国2014年的财政收入, 相较于2013年, 增长约11140亿元, 达到140350亿元, 财政收入的直线增长, 对现代社会福利制度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却不大[2]。相关研究表明, 社会福利建设中的支出比重, 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较少, 政府部门可从资金投入方面入手, 增强对医疗、社会救助、基础保险等方面的资金投入, 以推动现代社会基础保障的完善发展为目标, 对福利项目的运行进行有效监管, 并为其设立相应的监管机制, 确保现代社会福利的顺利操作与有效运行。

(三) 促进现代社会福利均衡发展

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由两部分组成, 分别是农村社会福利制度与城乡社会福利制度, 其中, 农村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对相关领域的整体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 中国的社会结构表现为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在这一基础之下, 必须通过完善农村社会福利制度, 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维护社会整体的稳定发展。针对农村福利制度的建设, 可以整体经济与福利发展形式为依据, 目前, 农村养老以及医疗保险的发展基础势态良好, 以此为前提继续进行推动建设, 相关养老保险部分, 在个人经济状况允许的情况下, 可由个人、集体以及国家共同承担资金;若经济状况整体落后, 则由国家财政部门代替支出。关于医疗保障部分, 可通过有效完善医疗保障合作模式, 针对农村地区“看病难”的问题予以解决, 有效缓解农村医疗资金的压力。

另外, 我国现在已经正式步入第一个百年计划的决胜时期, 在众多基础福利措施的执行状况下, 要重视社会整体的长远发展, 包括农村扶贫、教育等福利方面的建设, 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促进农村福利均衡化的发展。在养老福利严重滞后、人口老龄化社会问题日益加剧的矛盾背景之下, 要明确养老服务的需求建设, 从社区养老、医养结合方面入手, 相应制定现代养老福利制度, 完善整个现代社会福利制度体系[3]。针对中国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 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的结合, 是满足现代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最有效途径, 2015年出台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 不仅能够改善医疗卫生与养老福利制度严重滞后的发展现象,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对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发展阶段与制度体系的研究, 有利于明确未来社会福利发展的方向与趋势。通过相关分析, 明确国家福利责任承担的本质, 推动实现政府福利责任、建设市场责任与社会责任的福利多元发展模式, 尽量满足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中, 人民日益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摘要:自2010年, 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建设, 正式成为了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基于此, 本文就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发展阶段与制度体系进行分析, 首先, 简述了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发展阶段的重要决策及存在的问题, 包括社会福利、儿童福利以及老年福利、残障福利方面, 进一步探究了中国现代社会发展制度体系的建设过程,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和“健康福祉”的新型发展观核心。

关键词: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儿童福利制度,弱势群体

参考文献

[1] 刘继同.中国现代社会服务体系构建论纲[J].社会建设, 2016, 3 (1) :60-70.

[2] 江治强.我国儿童福利发展趋势及其体系构建[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15, 4 (1) :54-60.

[3] 杨勇刚.中国农村社会福利的发展与模式转换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河南省农业电子商务的瓶颈及发展对策下一篇:关于做好高校大学生应征入伍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