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毕业设计选题参考

2023-06-10

第一篇:中文毕业设计选题参考

中文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中文系函授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及指导老师联系表

一、汉语与语言学方向选题

1、某某地方人怎样学习普通话 (提示:主要从语音的声、韵、调方面揭示某某地方话与普通话的差异并提出辩正方音的有效方法)

2、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拼音教学(汉字教学)、(词汇教学)问题

3、试论初中语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汉字教学(或者词汇教学、语法教学、修辞教学)问题(提示:提示:中学语文教学存在重文学轻语言倾向,语言分析往往孤立进行,如何综合内容及篇章进行语言分析,分析要领及原则是什么?试以具体的课文分析为例,展开具体论述。就某一个方面探讨即可)

4、试论成语的构成(或者成语的的意义、或者成语的文化特征)

5、试论惯用语的构成(或者惯用语的文化特征)

6、试论歇后语的幽默性及其成因

7、试论歇后语的地方性特征(以本地歇后语为例)

8、“把”字句研究综述(或者“被”字句研究综述。提示:可就当前“把”

字句和被字句当前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做出评价并指出研究的不足)

9、判断句研究综述

10 、文学作品XX的语言艺术(例如:文学作品《日出》的语言艺术)

11、文学语言的规范与变异 (提示: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运用往往不合一般语法,这些超出

常规现象有些是积极的修辞现象(变异),有些是消 极的语病(不规范),如何确立和运用区分变异和语病的标准?请搜集具体语言材料加以分析论述)

12 、网络语言(手机短信语言、流行段子语言、广告语言、广播语言、叫卖语

言、称呼语言、教学语言)研究

13 、外来新词语研究

14、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15、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

16、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

17、“修辞与语境”浅谈

18、“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

二、现代文学方向论文选题

1、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2、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3、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

4、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5、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

6、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

7、舒婷诗作简析

8、汪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造的意义

9、《茶馆》人物论

10、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

11、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等)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

12、重读寻根小说

13、论张抗抗小说的艺术特点

14、报告文学的艺术想象与虚构的区别

15、散文的纪实性与虚构问题

16、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色

17、分析高晓声或王安忆的短篇小说

18、论散文的”散”

19、论诗歌的音乐美感

20、鲁迅小说《药》的剪裁艺术

三、外国文学方向参考选题

1、《神曲》的艺术特点

2、堂吉诃德形象及典型意义

3、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4、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特色

5、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倾向

6、拜伦诗歌的艺术风格

7、普希金的抒情诗

8、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描写艺术

9、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10契诃夫短篇小说艺术

11、《静静顿河》的艺术成就

12、《简爱》的爱情主题

13、《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

14、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15、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16、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17茨威格作品的艺术特点

18、《老人与海》的艺术特点

19、荒诞派戏剧的主要特征

20、《等待戈多》的艺术特色

21、《吉檀迦利》的艺术特色

22、《一千零一夜》的艺术特点

23、《复活》的思想意义

24、《源氏物语》的艺术成就

四、古代文学方向参考论文选题

1、《诗经》的审美学特色

2、《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

3、《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4、《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5、《庄子》的艺术特色

6、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风格

7、《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

8、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

9、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

10、《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11、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

12、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

13、 曹操与诗文革新

14、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

15、 论曹操的散文创作

16、 论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

17、.曹植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历程

18、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

19、曹植诗风的衍变

20、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21、《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

22、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23、谢灵运与山水诗

24、《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

25、《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

26、《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

27、《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

28、李白与盛唐

29、杜甫心态与唐代社会

30、白居易诗歌理论与中唐诗歌的繁荣

31、韩愈古文理论对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意义

32、试论杨万里诗歌的俗与雅

33、李清照词创作的社会蕴含与价值

34、论婉约词的风格

35、论豪放词的风格

36、从潘金莲看《水浒传》的婚姻和爱情

37、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

38、浅析《牡丹亭》中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

39、《水浒传》中绰号问题浅析

40、论《聊斋志异》的传奇艺术

第二篇:中文系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1 西方文论/美学中的任一思想、命题或概念研究 2 《暗恋桃花源》研究 3 电影(电影导演、作品或电影美学)研究 4 民族/民间文艺与文化现象研究 5 美学的通俗化阐释 6 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思考 7 关于“文学艺术或社会实际生活中的身体形象”的思考和研究 8 关于“话语”的思考和研究 9 艺术的文化人类学研究 10 关于“文学叙事和图像叙事”的研究 11 新世纪来蔡元培美学/美育思想研究的研究 12 当前文学批评的性质、特征论 13 “全球化”语境与中国文学、文论问题研究 14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研究 15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问题研究 16 对相关文学(或影视)作品的审美学研究 17 某一文论家、文艺理论学说或美学思想的研究 18 对某城市公共空间中公共艺术作品的研究 19 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美学研究 20 中国古代戏曲评点研究 21 梅兰芳的电影美学 22 中国当代美育理论名家研究 23 中国近现代美育思想研究 24 西方心理学家美育思想研究 25 西方教育学家美育思想研究 26 对某城市步行街审美构成的研究 27 十七年时期的美育思想研究 28 第一类:关于新时期文学和21世纪所谓“新世纪文学”中的新潮、先锋作家、作品、文学新现象的研究,可任选一位作家或某一部重要的作品(尤其是小说文本)进行研究,特别是从叙事学角度进行研究。如格非、苏童等最新小说创作研究。 29 第二类:关于20世纪或当下某一位理论家/批评家的理论或批评实践的研究,如残雪小说观研究,格非小说美学研究。 30 第三类:关于某一文学理论或文学批评术语的考察与研究,如“叙事伦理”/“复调理论”/“对话性”等等概念的学术史考察及研究(可集中于20世纪)。任选其一,进行研究。 31 第四类: 关于跨文体的研究。比如,《明朝那些事儿》作为通俗历史著作所包含的文学性研究;当今文化研究新问题研究,如名人故里经济现象的文化透视等。 32 第五类:关于文学传播方式的新发展、新现象的理论思考和研究,尤其是互联网对文学传播方式的影响等方面。 33 80后作家的创作美学研究,比如韩寒等人的创作。 34 今年中国的几部电视剧研究,如《蜗居》、新版《三国》等创作美学研究。 35 宋代大诗人如苏轼、黄庭坚等的重要诗学理论 36 著名文人作品中的某个意象的研究,诸如山、水、梦意象等的研究 37 古代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如刘勰《文心雕龙》、严羽《沧浪诗话》等的研究,可抓住前人未曾论及或自己有独特观点的某个方面展开研究 38 对某部小说作品的解析,如关于主题意蕴、形象、细节描写等的分析 39 运用某种理论分析文学作品,如文本三层次理论对作品的分析 40 论中国古代文人的读者意识 41 金圣叹评点艺术研究 42 某人的书画美学理论研究、如苏轼的 43 从《英雄时代》看“英雄” 44 析《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时代精神 45 《张居正》的当代启示 46 从《秦腔》看全球化时代的地方文化 47 《湖光山色》与“湖光山色” 48 江南歌谣中的山水意象 49 江南山水与中国审美语汇 50 无字处皆其意也----谈《无字》的喻意 51 从《东藏记》看文学的优势 52 《老子》中有多少神话? 53 鲁迅“朝花夕拾”里的儿童世界 54 建国后周作人的散文创作 55 解放区文坛中的孙犁小说 56 萧红的《呼兰河传》研究 57 北京大学“新潮社”研究 58 五四时期浙江一师的文学活动 59 曹禺的“家族世界”——论《北京人》和《家》 60 张承志的“心灵史” 61 命若琴弦——史铁生论 62 宗璞的“野葫芦引”三部曲研究 63 常用汉字字源研究(写任何一组形音义有联系的字皆可)。 64 甲骨文表意方式研究 65 甲骨文表音方式研究 66 甲骨文动物象形字研究 67 形声字多声现象研究 68 形声字多形现象研究 69 《说文》亦声字研究 70 同形字研究 71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今字研究 72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异体字研究 73 单用的“指示代词+量词”。如“我喜欢这位的衣服”中的“这位”。 74 “大多”和“大多数” 75 下象棋活动中的语言 76 “VP+玩”结构 77 “该+指人名词” 78 说“黑”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化历程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面临”和“面对” “然后”的用法探析

网络信息检索中的某个问题 “XP+过人”结构分析

“刚”与“刚才”的比较研究 “其他”和“其余”的比较研究 “或者”与“还是”的比较研究 “行走”类动词的历史发展 介词“打”的形成与发展 总括性话语标记分析

《金瓶梅》中的“名+数量”结构研究 明清汉语中“不曾”的使用特点 钱钟书的通感理论与实践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同分异构词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修辞性词语的释义用语研究

“难道”(“果然、省得、谁料、别提、好像、就是、不料„„”)的语法中学数、理、化学科术语研究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动词研究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形容词研究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副词研究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介词研究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口语题与书面语体的研究 中学语文教材的句式分析

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词类研究 中学语文教材中成语与惯用语区分 语文教学中同义词与反义词的范围分析 新词语理据性研究

近代汉语专书某类语法研究 近代汉语专书某类词汇研究 方言某种词汇研究

方言某种语法现象研究 语言学教材对比研究 ×××语言学思想研究 汉语某类固定语研究 网络语言现象研究 ×地名语言现象研究

浙江某地方言语音的描写研究

浙江某地方言某种语法范畴(例如代词、疑问句、介词)的研究 浙江某地方言词汇的研究 浙江方言代词的比较研究

浙江方言某种历史文献(例如明清地方志)的研究 汉语语法化研究

现代汉语教材的对比研究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动+ 动”短语试析 “名+ 名”短语试析

“不外乎”与“无非是”的比较

话语标记语“要说”的形成及其语用意义 “X也好,Y也好”格式研究 话语标记语“别说”的语用意义 汉语话语指示的手段 汉语概数表示方法

“拉倒吧”的语用功能 “X不说,Y”复句研究

××方言的形容词生动形式研究 ××方言的是非问句研究

××民间故事中的方言现象研究 ××民间谣谚中的方言现象研究 ××方言中的“化石类”古语词研究 ××方言中的特殊语法现象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方言传承——兼论原生态地方文化名片设计 方言电视节目的得失利弊调查——以××电视台×××方言栏目为例 实习生课堂教学PPT的使用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 师范生教学口语的律感与像感实践研究

说文水部字研究 说文人部字研究

说文女部字研究

说文刀部字研究

说文玉部字研究 说文示部字研究 说文言部字研究

说文口部字研究 说文草部字研究 说文心部字研究

《楚辞》、《荀子》词汇比较研究 《说苑》若干语言现象研究 中古汉语词语的羡余现象研究 《近代汉语读本》札记 《义府》所录口语词汇考 《明清吴方言词典》商补 李渔小说所见若干吴语词试释 《何典》释词 南戏词汇研究

浙江某地方言词汇研究 浙江某地代词研究

大鹏意象与李白的自我认同 蜀中风物与杜甫诗歌 《木兰诗》真伪问题研究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苏轼贬谪海南与诗风转变 吴越文化与陆游诗 范成大田园诗研究 蒋捷词与晚宋词坛 宋词中的七夕节俗 论黄庭坚的俗词 秦观诗词比较论

论《人物志》与汉代审美精神 论刘向《列女传》中的女性形象

浅议《论衡》中的汉代美学思想 论《新语》与汉代散文的艺术新变 论《越绝书》的传奇故事 从《本事词》看词的传播特点

从《本事诗》看唐代诗歌的现实性 姜夔词中的颜色描写 苏轼词中的时空叙事 陆游诗词中的时空叙事 唐传奇的双重时空叙事 明清小说中的市井空间描写 纪游诗的历史演变

图像时代的《西游记》研究 黄庭坚与寒山诗关系研究 《水经注》中的江南描写 明清江南园林与游记创作 齐周华游记研究 江南游记文献研究

《西游记》李评本研究 徐霞客与江南

江南山水的陌生化与晋室南渡文人的审美发现 寒山拾得与民间文学(化) 论屈原的人格美

论左思及其《咏史》诗

《诗经》所反映的贵族妇女生活 论左思与陶渊明咏史诗的异同 明清时代杂剧观念的嬗变

论《西游记》中韵文的叙事功能 论李益的七绝 论王维的边塞诗 论关汉卿的历史剧

论“三言”中江南地域描写的艺术功能 论日记或书信中的卡夫卡形象 论卡夫卡小说中的动物形象 论卡夫卡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奥古斯丁《忏悔录》叙事分析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自辩与忏悔:卢梭《忏悔录》的双重主题 论阿特伍德对《哈姆莱特》的创造性解读 论施林克《朗读者》中的道德探索

从安娜·卡列尼娜(或包法利夫人)的临终心理活动解读其悲剧命运 诺瓦里斯《奥夫特尔丁根》主题初探 论《奥德赛》中的“冥府”形象 厄普代克研究 多丽丝莱辛研究 申博尔斯卡娅研究

西方小说中的乌托邦现象研究

西方小说中的普罗米修斯题材研究 西方小说中的离家和回家现象研究 西方校园小说研究

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研究 《荆棘鸟》研究 睡眠三部曲研究

《欲望号街车》布兰奇形象分析

《推销员之死》威利·洛曼悲剧命运解读

尤金·奥尼尔《琼斯皇帝》与曹禺《原野》比较研究 经典的重写研究:以《简爱》续书《藻海深深》为例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犯罪问题 后殖民理论视野下的奈保尔

俄罗斯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当代解读 阿赫玛托娃与李清照艺术世界之比较 普希金与徐志摩诗歌艺术特色之比较

浅析俄罗斯女性主义文学中的当代女性形象 试论索尔仁尼琴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从《安娜·卡列宁娜》与《红楼梦》看中俄女性形象的异同 《白鹿原》与《静静的顿河》艺术特色之比较 试析布宁小说《幽暗的林荫道》中的爱情观 浅析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家庭观念 当代俄罗斯作家笔下的“新俄罗斯人”形象 王端淑与《名媛诗纬》

梁端与《列女传校注》 清代闺秀诗话作品考述 清代福建才女著作考述 清代才女的学术著作考述 清代浙江才女著作考述 清代江苏才女著作考述

清代女教文献研究

梁章钜《闽川闺秀诗话》研究 王照园与《列女传补注》 后现代视野中的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中的孤儿形象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儿童文学中的旅行主题 民间童话里的细节 现代童话里的女巫

童话中的分身:影子、镜像或其他 魔幻文学:新神话的演绎方式 林格伦创作研究 彭懿幻想小说研究 汤素兰童话研究

校园流行童谣的调查与研究

地方民间童谣的流传与变异研究——以某某地区为例 圣野与林焕彰儿童诗比较研究 图像儿童诗构成研究 金波儿童诗音韵构成研究 圣野儿童诗意象构成研究 常新港少年小说艺术特色研究 梅子涵儿童小说艺术特色研究 黑鹤动物小说艺术风格研究 熊亮、熊垒图画书艺术风格研究 中外儿童电影的英雄话语比较 中国动画叙事研究 图画书叙事研究

新世纪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研究 新世纪文学民刊研究 新世纪文学的受众研究 新世纪文学史问题研究

“话语”视角的新世纪文学问题研究 韩寒小说的话语研究 郭敬明小说的话语研究

鲁迅小说中的“他者”形象及话语实践 沈从文“乡下人”的定位与生命意识的生成 抗战文学中现实主义主潮的建构

郭沫若诗歌的文化转型题旨与文学史意义 十七年文学中民族国家想象的确证

延安文学中的“土改”主题与合法性建构 余华小说存在命题的建构与文化意义 梁实秋散文创作中的传统文化格致 张爱玲小说中的服饰书写与色彩艺术

先锋小说中“荒谬感”的成因与表现形式

高考作文题(或阅读题、语用题、背诵题)有效性研究 多元解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课件的创新设计(或应用) 构建“儿童为本”的语文教学观

基于“实践取向”的中文师范课程教学(或教材、考核、评价)改革研究 以“终身学习”为目标的语文学法指导 298 语文优秀教师标准研究 299 现行语文教材选文(或注释、练习、导读)质量比较研究 300 高中生(或初中生、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调查研究 301 语文案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02 “文学圈教学模式”的叙事研究(实习课题) 303 课堂“学生提问教学”的叙事研究(实习课题) 304 语文课堂师生的“话语分析”(实习课题) 305 新闻读写教学的叙事研究(实习课题) 306 诗歌写作教学的叙事研究(实习课题) 307 国外教育发达国家阅读或写作教学的特点研究(英法日美德等国多系列) 308 台湾母语教育与台湾社会进步(口语、写作、阅读等多系列) 309 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探讨(教、学、评价等多系列) 310 新时期语文名师成长道路研究(多系列) 311 走向积极语用:基于60年母语教育之反思 312 南洋华语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313 “语文”课程名称的归正 314 高中/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确定研究——以《×××》课文教学为例(可搜集期刊中刊登的同课文教学设计与实录为研究材料进行比较研究) 315 高中/初中古诗教学内容确定研究——以《×××》课文教学为例(可搜集期刊中刊登的同课文教学设计与实录为研究材料进行比较研究) 316 高中/初中新诗教学内容确定研究——以《×××》课文教学为例(可搜集期刊中刊登的同课文教学设计与实录为研究材料进行比较研究) 317 高中/初中小说教学内容确定研究——以《×××》课文教学为例(可搜集期刊中刊登的同课文教学设计与实录为研究材料进行比较研究) 318 高中/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有效应用研究 319 高中/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有效应用研究 320 高中/初中古诗教学中朗读的有效应用的实践研究(以所搜集到的视频教学实例为研究材料) 321 高中/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朗读的有效应用的实践研究(以所搜集到的视频教学实例为研究材料) 322 高中/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朗读的有效应用的实践研究(以所搜集到的视频教学实例为研究材料) 323 高中/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实践研究(以所搜集到的视频教学实例为研究材料) 324 高中/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讨论法的有效应用实践研究 325 高中/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法的有效应用实践研究 326 高中/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实践研究 327 高中/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当堂(片断)写作的实践研究 328 高中/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理答(对学生答问的反馈)的实践研究 329 高中/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结尾拓展的实践研究 330 高中/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作业布置的实践研究 331 艾青诗歌的“土地” 意象及其承载的意义 332 浙东地域文化与王鲁彦的乡土小说 333 丰子恺“居士型”散文的艺术品格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周作人的“地方文艺”观与散文的地域色彩

茅盾长篇小说结构艺术的创造——以《子夜》为例

浙东“民风、民俗” 演绎:许钦文乡土小说的独特价值 西湖“水性”浸染:“湖畔诗人”演绎的浪漫诗风 简论“白马湖散文”的艺术风格 朱自清散文的江南文化意蕴 “非指示性”语文教学研究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 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语文必修课教材问题研究

阅读教学中教师教的时间适度控制的研究 阅读教学中学生学的时间的最大化研究 文本解读的合理性研究

„„„„„„„„„„„„„„„„„„„„„„„„„„„„„ 需要更多内容可与本站联系,联系方式:

QQ:147729230; 12500453 电子邮箱:147729230@qq.com 联系电话:13838243128

更多内容请点击http://lw911.com 历史系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汉密尔顿在美国早期现代化中的作用 美国经济结构转型与后工业社会的形成 浅析罗斯福新政及其评价

美国民主党与人民党的合并及其历史意义 尼克松的新联邦主义

美国的政党分赃制与文官制度改革 美国城市郊区化的环境危害

美国黑人的城市化与民权运动的兴起 城市在美国西部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美国新左派运动及其评价 中学历史教学与人文精神教育 1848年欧洲革命再认识

19世纪三大思潮研究(可选择其中之一) 欧洲近代政党政治的形成

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欧洲各国的社会政策研究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19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精神文明的形成

从(任何)两种文化的关系来看“文明冲突”命题的真伪 19世纪后期体育运动或休闲娱乐的兴起 国际红十字会的建立、发展与作用 19世纪后期广告业的兴起与发展 中亚史和粟特人研究 唐诗与外来文明

汉唐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研究 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研究 基督教及伊斯兰教研究 佛教和道教文化研究 西亚史研究

古希腊神话研究

中学历史教学问题研究 中非关系史研究

20世纪的中美关系研究

宗教在美国外交中所扮演的角色

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和黑人政策的历史演变 美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分析 美国与东亚的关系

美国移民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 国际关系体系演变问题 联合国问题

美国西部开发及对中国的启示 战后中日关系

第一次大战前的俄罗斯经济研究 二月革命后俄罗斯各党派探析 两次大战之间的英国经济 魏玛共和国的政治、经济 意大利法西斯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经济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本外交 两次大战之间的集体安全再认识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军事学术研究 美国对东欧的外交政策研究 论谶纬的起源

考西汉谶纬与人物命运 考东汉谣谶的社会影响 论隋代的禁谶和影响 元代民谣与政治 明代浙江歌谣的特点

谈浙东学派代表人物的文艺观(陈亮) 谈浙东学派代表人物的文艺观(叶适) 谈浙东学派代表人物的文艺观(吕祖谦) 60 谈浙东学派代表人物的文艺观(唐仲友) 61 中国古代城市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62 唐宋士风比较研究 63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教育研究 64 明清时期浙东市镇研究 65 浙江古代经济史专题研究 66 浙江古代文化史专题研究 67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研究 68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研究 69 东汉太学与党锢之祸 70 道教茅山派的形成与发展 71 从绘画看唐代服饰 72 王安石变法对科举的改革及其影响 73 元代江浙火葬习俗述论 74 元代官员的考课 75 清代金石学研究及其成就 76 朱熹与浙江研究 77 丽泽书院研究 78 浙江古代瓷窑研究 79 何炳松历史地位研究 80 浙江地方文献研究 81 浙江地名研究 82 吕祖谦研究 83 元代浙江沿海的天妃崇拜 84 元代婺州路的地方教育 85 道教与元代婺州社会 86 明清时期浙江沿海的台风灾害与海神崇拜 87 温州地区的端午龙舟竞渡渊源 88 《温州经籍志》与孙诒让文献学思想初探 89 晚清民国时期循道公会温州传教事业初探 90 中国近现代史上某一重要事件(如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废除科举、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等)的研究 91 中国近现代史上某一特别专题(政治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妇女、地方自治、商会、党团、民间宗教、传教与教案等)的研究 92 对中国近现代史上某一人物的研究 93 对中国近现代史上某一思想或思潮的研究 94 中国近现代史上某一热点问题的研究 95 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 96 中国近代变法维新思想研究 97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研究 98 南下干部调查口述 99 当地地主富农成份家庭调查口述 100 一村或数村的土地改革(南方)

101 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的演变在基层的影响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新加坡马来亚五六十年代归侨 口述 李鸿章与同僚的交谊研究

太平天国对江南文化设施的破坏性研究 太平天国运动与江南的慈善事业 近代浙江的维新人物群体研究 近代浙江的会党研究

辛亥革命中的浙籍人士研究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浙籍人士研究

人民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教学研究。 《美国1787年宪法》一课的教学研究 历史学科材料解析的方法研究 历史教学的问题设计研究

„„„„„„„„„„„„„„„„„„„„„„„„„„„„„ 需要更多内容可与本站联系,联系方式:

QQ:147729230; 12500453 电子邮箱:147729230@qq.com 联系电话:13838243128

更多内容请点击http://lw911.com

第三篇: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转载)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1 文学编

一、 文学史篇

1 五四时期白话诗的特征

2 20年代乡土小说的特征及其发展 3 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选择 4 中国现代新诗诗体的发展 5 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发展

6 解放区文学:大众化走向得失探 7 论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轨迹 8 论“革命传奇”小说 9 论“样板戏”

10 论“知青小说”的演进流变 11 新时期诗歌的多元化格局

12 建国以来农村小说题材的时代性

13 论新时期战争题材小说抒写对象的位移 14 论新时期小说抒写对象的平民化意识 15 新世纪女性诗歌新格局 16 论“文革”叙述模式

17 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

18 论新时期长篇小说的盛产及质量 19 论新时期短篇小说兴盛的原因 20 论21世纪文学的继承与走向

二、 文学思潮论

1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再认识 2 “为人生派”与“为艺术派”纵横谈 3 “京派”与“海派”论争小议 4 “乡土小说”派创作探 5 “胡风主观论”的再认识 6 论“朦胧诗” 7 论“后朦胧诗”

8 论“新写实小说”的民众性 9 论新历史小说

10 论新时期的女性小说 11 论“寻根文学”思潮

12 论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创作

三、 作家论

1 鲁迅小说创作论 2 鲁迅散文创作论 3 郭沫若创作思想论 4 郭沫若创作论 5 茅盾创作思想论 6 茅盾评论特色论 7 巴金早期创作思想探 8 巴金小说创作论 9 老舍的平民观探

10 老舍的小说创作风格探 11 曹禺的生平与创作之关系 12 曹禺的话剧的诗意特征

13 沈从文描写湘西与都市文化内涵的得失探 14 张爱玲小说的“仇恨”情结

15 张爱玲小说的“苍凉”美学与悲剧意识 16 赵树理模式得失探 17 金庸武侠小说创作论 18 梁羽生武侠小说创作论 19 古龙武侠小说创作论

20 论孙犁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21 论区青的艺术追求

22 金庸对20世纪中国文学贡献之分析 23 汪曾祺小说创作之分析

四、 作品篇(小说)

1 浅论《狂人日记》的先锋性 2 鲁迅《故事新篇》“油滑”小议 3 浅论叶圣陶《倪焕之》 4 郁达夫《沉论》的艺术特色 5 茅盾未完成小说探

6 吴荪甫:民族资本家的封建性 7 老舍《猫城记》之寓言式结构探 8 老舍与虎妞形象塑造

9 沈从文《边城》的“民族寓言”解读 10 《边城》人物与符号论 11 张恨水《啼笑因缘》论

12 萧红《呼兰河传》的地方特色探 13 钱钟书《围城》失探

14 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末日恋情

15 论萧红《生死场》的原始生气与生命体验 16 池莉小说创作的媚结倾向 17 论方方的小说

18 论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人物形象 19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旧式农民”形象 20 论《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21 论《红旗谱》中的朱老忠

22 论《林海雪原》的浪漫主义色彩 23 论杨绛的《洗澡》 24 论贾平凹的《废都》 25 论王安忆的《长恨歌》 26 论陈忠实的《白鹿原》 27 论张贤亮小说中的女士形象 28 论莫言的新历史小说

29 论韩少功小说表达手法的多样化 30 论王蒙小说的社会意义 31 论余华小说的宿命感

32 论汪曾祺小说的文化风格 33 论王蒙式创新小说 34 论王小波式的幽默

35 论王小波与知识分子话语 36 苏童小说的创作论 37 论王朔小说语言特色 38 王朔故事叙述模式 39 论刘震云《手机》 40 论卫慧的小说创作 41 论韩寒的小说创作 42 论棉棉的小说创作 43 论海岩的小说创作

44 论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 45 论白先勇的小说创作

46 从《故事新编》看鲁迅的艺术创造性 47 论张爱玲笔下现代女性的病态 48 赵树理小说艺术风格之我见 49 从《四世同堂》看中国国民思想 50 从《南行记》解读艾芜笔下的“人生” 51 二诸葛与三仙姑形象分析 52 老舍笔下的女性形象之分析 53 分析茅盾之《子夜》 作品篇(诗歌)

1 浅论郭沫若别致的诗 2 论闻一多诗中的想象 3 论戴望舒的诗 4 论徐志摩的诗

5 艾青:绘画与诗歌艺术的探求 6 论小叶诗人 7 论穆旦的诗

8 论北岛诗歌中的“英雄主义”情结 9 论舒婷的诗歌创作 10 论顾城的诗歌 11 论多多的诗歌 12 论海子的诗歌 13 论郭小川的诗

14 论冯至《十四行集》

15 论北岛诗后期诗作的失宠 16 从《野草》读鲁迅的人生哲学 17 分析臧克家的诗歌 作品篇(散文)

1 论鲁迅的《朝花夕拾》 2 论周作人的《自己的园地》 3 论林语堂的《剪拂录》 4 论何其芳的《画林录》 5 论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 6 论梁实秋的《雅舍小品》 7 论杨朔散文创作的得失 8 论刘白羽的散文 9 论秦牧散文的联想

10 论余秋雨散文的话语策略 11 论素素的散文 12 论石娃的散文 13 论史铁生的随笔

14 论刘亮程的散文《一个人的村庄》 15 论巴金的《随想录》 16 瞿秋白散文之分析 作品篇(剧本)

1 曹禺《雷雨》周萍论 2 蘩漪悲剧探

3 论郭沫若的《屈原》 4 《白毛女》的现代版解读 5 论高行健的实验话剧 6 《白毛女》艺术魅力探 7 张艺谋电影创作之审美追求 五 比较论

1 论存在主义思潮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2 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影响 3 世纪末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之关系 4 曹七巧与三仙姑异同论 5 论蘩漪与陈白露性格的异同 6 李瑞珏与薛宝钗思想性格异同论 7 孙犁、刘白羽的小说风格之比较 8 比较《雷雨》与《北京人》 六 古代文学篇

1 论中国古代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 2 论《诗经》女性形象的艺术价值 3 论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 4 论《左传》战争描写艺术 5 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6 论《庄子》的想象艺术 7 论“汉赋”的铺叙艺术 8 论《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成就 9 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10 论魏晋玄学对文学的影响 11 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美 12 论骈文的艺术美

13 王、孟山水诗艺术之比较 14 论王、孟山水诗中的盛唐气象 15 高、岑边塞诗艺术之比较 16 论杜甫早期诗歌的浪漫精神 17 论李白七绝的艺术美 18 论杜甫七律的艺术成就

19 论白居易咏物诗的思想、艺术价值 20 李商隐无题诗的意象分析 21 论《金瓶梅》的思想意义 22 《金瓶梅》对小说美学的贡献 23 “三言”、“二拍”的市民意识

24 “三言”、“二拍”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 25 《西游记》主题思想新探

26 谈《水浒传》在我国小说艺术典型化方面的贡献 27 论《聊斋志异》中的“男性叙事视点” 28 论“二拍”的叙述视角与道德判断 29 论西方文学对近代谴责小说的影响

30 从儒学的政治文化语境看《三国演义》的美学特征 31 《红楼梦》的艺术结构

32 从《聊斋》女子形象看蒲松龄的妇女观 33 初唐宫廷诗歌的再评价

34 谈唐诗分期中杜甫的归属问题 35 杜甫对中唐诗歌的影响略论

36 简论韩愈诗论与文论精神实质的一致性 37 陶(渊明)韦(应物)比较论 38 杜甫韩愈比较论

39 论晚唐小品文对古文运动的继承与发展 40 温(庭筠)韦(庄)比较论 41 《诗经》雅颂诗试论

42 《诗经》赋体与汉乐府叙事的比较 43 楚辞体的特点及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44 汉诗的发展与诗赋的消长

45 《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抒情风格的比较 46 汉代郊庙歌辞试论

47 论汉乐府中场面描写的特点 48 汉赋四大家与大赋的演进

49 论曹植诗的艺术及其对中国诗歌的影响 50 曹丕在建安诗坛的地位试论 51 论阮籍的《咏怀》诗 52 谢灵运与六朝诗风的关系 53 “文笔之辩”之我见

54 《文选》选诗标准与文学的自觉 55 陶渊明的被误解与被理解 56 南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 57 陈子昂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 58 王维“诗中有画”试议

59 隐逸方式与唐代山水田园诗 60 唐代怀古咏史诗的演变 61 李白与民歌

62 杜甫七律诗的艺术贡献 63 元和新体的特点试论 64 “以文为诗”刍议

65 论韩愈对儒家道统的贡献

66 论李贺在中晚唐诗风演变中的作用 67 李商隐诗对词的影响 68 “词别是一家”之我见 69 花间词与南唐词的异同 70 冯延巳对宋词的影响浅议 71 论苏辛词的不同 72 论周邦彦词的集大成

73 南宋风雅词派的艺术特征及影响 74 论苏轼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作用 75 山谷体对宋诗的影响略论

76 宋元话本对中国小说的转变作用 77 董西厢论

78 元曲作家的基本思想特征试论 79 元明散曲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80 关汉卿杂剧的结构

81 马致远在戏曲史上的影响 82 论古代戏曲的大团圆结局

83 谈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典型化性格塑造的进程 84 诗人之诗与学者之诗

85 明清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失落 86 杜十娘形象浅析 87 汤沈之争与明清传奇

88 明清诗文的拟古与反拟古之争 89 纳兰词在词史上的地位 90 梁启超与近代文学的演进 91 论宋词繁荣的原因

92 论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93 论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94 论宋话本对中国白话小说的影响 95 论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96 论元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97 论《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98 汤显祖传奇“临川四梦”之比较

99 论《桃花扇》的民族意识及兴亡之感 10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01 论红楼梦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102 论陶渊明的思想矛盾

103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104 李商隐诗中的意象

105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106 纳兰性德爱情词探析

107 《三国演义》的理想人格类型 108 论宋诗中的理性人生感悟 109 《西厢记》中的红娘形象 110 《桃花扇》的双重主题 111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七 外国文学篇 1 “卡门”新论─梅里美《嘉里曼》人物形象分析 2 论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特征 3 论卡夫卡的艺术创新

4 试论包法利夫人的女性意识 5 试论《雷雨》的悲剧主题─《雷雨》与《俄狄浦斯王》主题比较 6 《老人与海》的深层内涵新探 7 《尤利西斯》:空间形式的解读

8 二十世纪的“哈姆雷特”《尤利西斯》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之比较 9 论《静静的顿河》创作的美追求

10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之比较 11 论希腊和荷马史诗的艺术魅力 12 美狄亚与《氓》中弃妇形象比较 13 论果戈理的讽刺艺术

14 托尔斯泰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涵 15 论海明威的冰山原理

16 论《简爱》的经久性魅力 17 论《百年孤独》的表现手法 18 论卡夫卡笔下的异化世界 19 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20 美的徒劳: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浅论

21 至悲至美的境界:析《静静的顿河》中的女性之死 22 安娜与娜拉形象比较

23 论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 24 《高老头》人物形象论 25 论《飘》斯佳丽形象 26 论《雪国》中驹子形象 27 于连与拉斯蒂涅形象比较 28 卡列宁与海尔茂形象比较 29 苔丝形象之我见 文论与写作篇

1 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2 阅读教学新思维、新策略 3 作文教学新思维、新策略 4 综合性学习新思维、新策略 5 如何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6 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7 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8 教学从教师“独白”向师生平等“对话”转变的条件 9 如何看待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0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1 班主任工作艺术 12 金庸与古龙比较研究 13 金庸武侠小说研究 14 言情小说研究

15 武侠小说与言情小说比较研究 16 王小波小说研究 17 陶渊明诗歌研究

18 道家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19 佛家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20 儒家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21 小说结构学研究

22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 23 苏东坡诗词研究 24 王维诗歌论

25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

26 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困境与出路 27 毛泽东与邓小平文艺思想比较

28 邓小平文艺思想及其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的影响 29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新时期中国文学 30 鲁迅的“革命”观 31 《野草》研究

32 鲁迅杂感的思想意义和文学意义 33 现代主义诗歌在当代的发展 34 论现代性汉诗的“民间”性质

35 廿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汉语诗歌新格局及其意义的研究 36 “中间代”诗人研究 37 “70后”诗人研究

38 中国古典诗学之现代性转换 39 论我国新时期的诗歌创作 40 我国新时期戏剧创作嬗变研究 41 论我国新时期散文创作的审美态势 42 新时期的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研究 43 新时期文艺思潮嬗变浅论

44 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教育发展研究 45 中外高等师范教育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46 当前高等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对基础教育课程革新的缺失性研究 47 当前高等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对基础教育课程革新的适应性研究 48 论教师专业化与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科学构建 49 美学与教学实践 50 美学与教育实践 51 美育与素质教育

52 大、中、小学美育状况调查 53 美学与人生

54 论述某一美学家的美学思想

55 论述某一美学原理、美学命题或美学概念的涵义及价值 56 对当代某一文化现象(如流行小说、流行音乐)的美学分析 57 审美心理研究

58 中西美学比较(某一角度) 59 识字教学的情感探索

60 论写作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61 论新课标理念下的自由式写作

62 语境----文言文阅读中的特定背景分析 63 高中新课标中的诗歌阅读指导探索 64 高中新课标中的戏剧阅读指导探索 65 王安忆创作研究 66 池莉创作研究 67 徐坤创作研究 68 陈染创作研究 69 李肇正创作研究 70 孙惠芬创作研究

71 女性小说创作类型研究 72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现状研究 73 马列文论相关专题研究

74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相关专题研究 75 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探讨 汉语篇

1 论汉民族思维方式对汉语语法结构的影响 2 谈古今汉语词形的演变 3 《现代汉语》教学方法改革 4 论语境与修辞的关系 5 试论标点符号的修辞效果 6 试论汉英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 7 古今词汇的词义比较研究 8 论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9 谈避讳与中国古代文化 10 论汉语的言语风格及其文化内涵 11 汉字结构与汉文化 12 汉字与古代社会生活

13 试论偏义复词的类型及成因 14 常用汉字文化解析 15 汉字与汉民族的美意识 16 从“示”部字看古代信仰崇拜 17 汉字结构的语义关系分析 18 述宾结构带宾语研究

19 词性变化与语法结构的关系 20 试论省略与语法结构的发展 21 名词作状语的语义指向及区别 22 汉语成语的结构特点及语义关系 23 汉语新词语的形成方式及结构特点

24 论兼语句式与主谓短语作宾语句式的主要区别 25 庄子的修辞观

26 略论佛教文化对汉语修辞学的影响 27 谈谈钱钟书《围城》中的修辞运用 28 广告语言的艺术美 29 小议教育评价语

30 谈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31 网络语言

32 老舍语言风格谈 33 汉字中的阴阳文化论 34 论广告用语的修辞效果

35 试析上古语音至中古演变规律 36 近体诗格律论 37 谈谈“之”的用法

38 论词义与现实的关系 39 论语言发展的特点

40 论推广普通话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 41 《说文》读后 42 “平仄”刍议

43 现代汉语语义场研究 44 中西语言文化比较研究 45 语言的文化现象研究

46 粤语次方言研究(或湛江地区粤方言研究) 47 现代汉语义素研究

48 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研究 49 同义词研究

50 修辞格的比较研究 51 现代汉语语境研究 52 普通话测试研究 53 素质教育的哲学研究 54 从文学的意象角度赏析毛泽东诗词作品 55 从汉字的特征看汉民族思维的特点 56 论苏轼的作品与人品 57 汉字与文化

58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含蓄美 59 《长恨歌》主题与艺术特色论 60 《春江花月夜》意境美管见 61 试论人文素质之重要性 62 老舍的语言艺术 63 陈染作家作品论 64 池莉小说的艺术特色 65 论汪曾祺小说艺术特色 66 亦舒小说的艺术特色 67 三毛小说论

68 《围城》的比喻艺术

69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语言艺术比较 70 余华小说论

71 《红楼梦》的修辞艺术 72 古汉语特殊语序述论 73 论古今称数法之异同 74 《围城》语言艺术论

75 广告语言艺术/广告修辞艺术 76 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77 论矛盾语义的文化成因 78 论文学语言与民族文化 79 论汉语谐音修辞与民族文化 80 汉字构形与文化研究 81 试论某个虚词的用法

82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功过 83 试论传统“六书”的优缺点 84 老舍的语言艺术

85 豪放词风与婉约词风的语言特征 86 白话与粤方言的联系与区别 87 湛江地区口语对古语词的保留 88 自由诗对格律诗借鉴和发扬 89 汉语成语中传统文化的透视 90教师语言风格类型研究

91 高师教育教学对中学课改的适应 92 语言课教学中的文学和文化

93湛江地区基础教育现状与课程改革 2009-03-31 15:15 文学编

一、 文学史篇

1 五四时期白话诗的特征 2 20年代乡土小说的特征及其发展 3 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选择 4 中国现代新诗诗体的发展 5 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发展

6 解放区文学:大众化走向得失探 7 论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轨迹 8 论“革命传奇”小说 9 论“样板戏”

10 论“知青小说”的演进流变 11 新时期诗歌的多元化格局

12 建国以来农村小说题材的时代性

13 论新时期战争题材小说抒写对象的位移 14 论新时期小说抒写对象的平民化意识 15 新世纪女性诗歌新格局 16 论“文革”叙述模式

17 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

18 论新时期长篇小说的盛产及质量 19 论新时期短篇小说兴盛的原因 20 论21世纪文学的继承与走向

二、 文学思潮论

1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再认识 2 “为人生派”与“为艺术派”纵横谈 3 “京派”与“海派”论争小议 4 “乡土小说”派创作探 5 “胡风主观论”的再认识 6 论“朦胧诗” 7 论“后朦胧诗”

8 论“新写实小说”的民众性 9 论新历史小说

10 论新时期的女性小说 11 论“寻根文学”思潮

12 论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创作

三、 作家论

1 鲁迅小说创作论 2 鲁迅散文创作论 3 郭沫若创作思想论 4 郭沫若创作论 5 茅盾创作思想论 6 茅盾评论特色论 7 巴金早期创作思想探 8 巴金小说创作论 9 老舍的平民观探

10 老舍的小说创作风格探 11 曹禺的生平与创作之关系 12 曹禺的话剧的诗意特征

13 沈从文描写湘西与都市文化内涵的得失探 14 张爱玲小说的“仇恨”情结

15 张爱玲小说的“苍凉”美学与悲剧意识 16 赵树理模式得失探 17 金庸武侠小说创作论 18 梁羽生武侠小说创作论 19 古龙武侠小说创作论

20 论孙犁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21 论区青的艺术追求

22 金庸对20世纪中国文学贡献之分析 23 汪曾祺小说创作之分析

四、 作品篇(小说)

1 浅论《狂人日记》的先锋性 2 鲁迅《故事新篇》“油滑”小议 3 浅论叶圣陶《倪焕之》 4 郁达夫《沉论》的艺术特色 5 茅盾未完成小说探

6 吴荪甫:民族资本家的封建性 7 老舍《猫城记》之寓言式结构探 8 老舍与虎妞形象塑造

9 沈从文《边城》的“民族寓言”解读 10 《边城》人物与符号论 11 张恨水《啼笑因缘》论

12 萧红《呼兰河传》的地方特色探 13 钱钟书《围城》失探

14 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末日恋情

15 论萧红《生死场》的原始生气与生命体验 16 池莉小说创作的媚结倾向 17 论方方的小说

18 论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人物形象 19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旧式农民”形象 20 论《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21 论《红旗谱》中的朱老忠

22 论《林海雪原》的浪漫主义色彩 23 论杨绛的《洗澡》 24 论贾平凹的《废都》 25 论王安忆的《长恨歌》 26 论陈忠实的《白鹿原》 27 论张贤亮小说中的女士形象 28 论莫言的新历史小说

29 论韩少功小说表达手法的多样化 30 论王蒙小说的社会意义 31 论余华小说的宿命感 32 论汪曾祺小说的文化风格 33 论王蒙式创新小说 34 论王小波式的幽默

35 论王小波与知识分子话语 36 苏童小说的创作论 37 论王朔小说语言特色 38 王朔故事叙述模式 39 论刘震云《手机》 40 论卫慧的小说创作 41 论韩寒的小说创作 42 论棉棉的小说创作 43 论海岩的小说创作

44 论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 45 论白先勇的小说创作

46 从《故事新编》看鲁迅的艺术创造性 47 论张爱玲笔下现代女性的病态 48 赵树理小说艺术风格之我见 49 从《四世同堂》看中国国民思想 50 从《南行记》解读艾芜笔下的“人生” 51 二诸葛与三仙姑形象分析 52 老舍笔下的女性形象之分析 53 分析茅盾之《子夜》 作品篇(诗歌)

1 浅论郭沫若别致的诗 2 论闻一多诗中的想象 3 论戴望舒的诗 4 论徐志摩的诗

5 艾青:绘画与诗歌艺术的探求 6 论小叶诗人 7 论穆旦的诗

8 论北岛诗歌中的“英雄主义”情结 9 论舒婷的诗歌创作 10 论顾城的诗歌 11 论多多的诗歌 12 论海子的诗歌 13 论郭小川的诗

14 论冯至《十四行集》

15 论北岛诗后期诗作的失宠 16 从《野草》读鲁迅的人生哲学 17 分析臧克家的诗歌 作品篇(散文)

1 论鲁迅的《朝花夕拾》 2 论周作人的《自己的园地》 3 论林语堂的《剪拂录》 4 论何其芳的《画林录》 5 论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 6 论梁实秋的《雅舍小品》 7 论杨朔散文创作的得失 8 论刘白羽的散文 9 论秦牧散文的联想

10 论余秋雨散文的话语策略 11 论素素的散文 12 论石娃的散文 13 论史铁生的随笔

14 论刘亮程的散文《一个人的村庄》 15 论巴金的《随想录》 16 瞿秋白散文之分析 作品篇(剧本)

1 曹禺《雷雨》周萍论 2 蘩漪悲剧探

3 论郭沫若的《屈原》 4 《白毛女》的现代版解读 5 论高行健的实验话剧 6 《白毛女》艺术魅力探 7 张艺谋电影创作之审美追求 五 比较论

1 论存在主义思潮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2 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影响 3 世纪末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之关系 4 曹七巧与三仙姑异同论 5 论蘩漪与陈白露性格的异同 6 李瑞珏与薛宝钗思想性格异同论 7 孙犁、刘白羽的小说风格之比较 8 比较《雷雨》与《北京人》 六 古代文学篇

1 论中国古代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 2 论《诗经》女性形象的艺术价值 3 论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 4 论《左传》战争描写艺术 5 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6 论《庄子》的想象艺术 7 论“汉赋”的铺叙艺术

8 论《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成就 9 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10 论魏晋玄学对文学的影响 11 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美 12 论骈文的艺术美

13 王、孟山水诗艺术之比较 14 论王、孟山水诗中的盛唐气象 15 高、岑边塞诗艺术之比较 16 论杜甫早期诗歌的浪漫精神 17 论李白七绝的艺术美 18 论杜甫七律的艺术成就

19 论白居易咏物诗的思想、艺术价值 20 李商隐无题诗的意象分析 21 论《金瓶梅》的思想意义 22 《金瓶梅》对小说美学的贡献 23 “三言”、“二拍”的市民意识

24 “三言”、“二拍”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 25 《西游记》主题思想新探

26 谈《水浒传》在我国小说艺术典型化方面的贡献 27 论《聊斋志异》中的“男性叙事视点” 28 论“二拍”的叙述视角与道德判断 29 论西方文学对近代谴责小说的影响

30 从儒学的政治文化语境看《三国演义》的美学特征 31 《红楼梦》的艺术结构

32 从《聊斋》女子形象看蒲松龄的妇女观 33 初唐宫廷诗歌的再评价

34 谈唐诗分期中杜甫的归属问题 35 杜甫对中唐诗歌的影响略论

36 简论韩愈诗论与文论精神实质的一致性 37 陶(渊明)韦(应物)比较论 38 杜甫韩愈比较论

39 论晚唐小品文对古文运动的继承与发展 40 温(庭筠)韦(庄)比较论 41 《诗经》雅颂诗试论

42 《诗经》赋体与汉乐府叙事的比较 43 楚辞体的特点及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44 汉诗的发展与诗赋的消长

45 《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抒情风格的比较 46 汉代郊庙歌辞试论

47 论汉乐府中场面描写的特点 48 汉赋四大家与大赋的演进

49 论曹植诗的艺术及其对中国诗歌的影响 50 曹丕在建安诗坛的地位试论 51 论阮籍的《咏怀》诗

52 谢灵运与六朝诗风的关系 53 “文笔之辩”之我见

54 《文选》选诗标准与文学的自觉 55 陶渊明的被误解与被理解 56 南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 57 陈子昂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 58 王维“诗中有画”试议

59 隐逸方式与唐代山水田园诗 60 唐代怀古咏史诗的演变 61 李白与民歌

62 杜甫七律诗的艺术贡献 63 元和新体的特点试论 64 “以文为诗”刍议

65 论韩愈对儒家道统的贡献

66 论李贺在中晚唐诗风演变中的作用 67 李商隐诗对词的影响 68 “词别是一家”之我见 69 花间词与南唐词的异同 70 冯延巳对宋词的影响浅议 71 论苏辛词的不同 72 论周邦彦词的集大成

73 南宋风雅词派的艺术特征及影响 74 论苏轼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作用 75 山谷体对宋诗的影响略论

76 宋元话本对中国小说的转变作用 77 董西厢论

78 元曲作家的基本思想特征试论 79 元明散曲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80 关汉卿杂剧的结构

81 马致远在戏曲史上的影响 82 论古代戏曲的大团圆结局

83 谈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典型化性格塑造的进程 84 诗人之诗与学者之诗

85 明清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失落 86 杜十娘形象浅析 87 汤沈之争与明清传奇

88 明清诗文的拟古与反拟古之争 89 纳兰词在词史上的地位 90 梁启超与近代文学的演进 91 论宋词繁荣的原因

92 论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93 论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94 论宋话本对中国白话小说的影响 95 论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96 论元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97 论《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98 汤显祖传奇“临川四梦”之比较

99 论《桃花扇》的民族意识及兴亡之感 10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01 论红楼梦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102 论陶渊明的思想矛盾

103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104 李商隐诗中的意象

105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106 纳兰性德爱情词探析

107 《三国演义》的理想人格类型 108 论宋诗中的理性人生感悟 109 《西厢记》中的红娘形象 110 《桃花扇》的双重主题 111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七 外国文学篇 1 “卡门”新论─梅里美《嘉里曼》人物形象分析 2 论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特征 3 论卡夫卡的艺术创新

4 试论包法利夫人的女性意识 5 试论《雷雨》的悲剧主题─《雷雨》与《俄狄浦斯王》主题比较 6 《老人与海》的深层内涵新探 7 《尤利西斯》:空间形式的解读

8 二十世纪的“哈姆雷特”《尤利西斯》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之比较 9 论《静静的顿河》创作的美追求

10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之比较 11 论希腊和荷马史诗的艺术魅力 12 美狄亚与《氓》中弃妇形象比较 13 论果戈理的讽刺艺术

14 托尔斯泰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涵 15 论海明威的冰山原理

16 论《简爱》的经久性魅力 17 论《百年孤独》的表现手法 18 论卡夫卡笔下的异化世界 19 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20 美的徒劳: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浅论

21 至悲至美的境界:析《静静的顿河》中的女性之死 22 安娜与娜拉形象比较

23 论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 24 《高老头》人物形象论 25 论《飘》斯佳丽形象 26 论《雪国》中驹子形象 27 于连与拉斯蒂涅形象比较 28 卡列宁与海尔茂形象比较 29 苔丝形象之我见 文论与写作篇

1 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2 阅读教学新思维、新策略 3 作文教学新思维、新策略 4 综合性学习新思维、新策略 5 如何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6 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7 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8 教学从教师“独白”向师生平等“对话”转变的条件 9 如何看待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0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1 班主任工作艺术 12 金庸与古龙比较研究 13 金庸武侠小说研究 14 言情小说研究

15 武侠小说与言情小说比较研究 16 王小波小说研究 17 陶渊明诗歌研究

18 道家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19 佛家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20 儒家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21 小说结构学研究

22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 23 苏东坡诗词研究 24 王维诗歌论

25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

26 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困境与出路 27 毛泽东与邓小平文艺思想比较

28 邓小平文艺思想及其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的影响 29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新时期中国文学 30 鲁迅的“革命”观 31 《野草》研究

32 鲁迅杂感的思想意义和文学意义 33 现代主义诗歌在当代的发展 34 论现代性汉诗的“民间”性质

35 廿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汉语诗歌新格局及其意义的研究 36 “中间代”诗人研究 37 “70后”诗人研究

38 中国古典诗学之现代性转换 39 论我国新时期的诗歌创作 40 我国新时期戏剧创作嬗变研究 41 论我国新时期散文创作的审美态势 42 新时期的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研究 43 新时期文艺思潮嬗变浅论

44 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教育发展研究 45 中外高等师范教育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46 当前高等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对基础教育课程革新的缺失性研究 47 当前高等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对基础教育课程革新的适应性研究 48 论教师专业化与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科学构建 49 美学与教学实践 50 美学与教育实践 51 美育与素质教育

52 大、中、小学美育状况调查 53 美学与人生

54 论述某一美学家的美学思想

55 论述某一美学原理、美学命题或美学概念的涵义及价值 56 对当代某一文化现象(如流行小说、流行音乐)的美学分析 57 审美心理研究

58 中西美学比较(某一角度) 59 识字教学的情感探索

60 论写作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61 论新课标理念下的自由式写作

62 语境----文言文阅读中的特定背景分析 63 高中新课标中的诗歌阅读指导探索 64 高中新课标中的戏剧阅读指导探索 65 王安忆创作研究 66 池莉创作研究 67 徐坤创作研究 68 陈染创作研究 69 李肇正创作研究 70 孙惠芬创作研究

71 女性小说创作类型研究 72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现状研究 73 马列文论相关专题研究

74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相关专题研究 75 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探讨 汉语篇

1 论汉民族思维方式对汉语语法结构的影响 2 谈古今汉语词形的演变 3 《现代汉语》教学方法改革 4 论语境与修辞的关系 5 试论标点符号的修辞效果 6 试论汉英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 7 古今词汇的词义比较研究 8 论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9 谈避讳与中国古代文化

10 论汉语的言语风格及其文化内涵 11 汉字结构与汉文化 12 汉字与古代社会生活

13 试论偏义复词的类型及成因 14 常用汉字文化解析 15 汉字与汉民族的美意识 16 从“示”部字看古代信仰崇拜 17 汉字结构的语义关系分析 18 述宾结构带宾语研究

19 词性变化与语法结构的关系 20 试论省略与语法结构的发展 21 名词作状语的语义指向及区别 22 汉语成语的结构特点及语义关系 23 汉语新词语的形成方式及结构特点

24 论兼语句式与主谓短语作宾语句式的主要区别 25 庄子的修辞观

26 略论佛教文化对汉语修辞学的影响 27 谈谈钱钟书《围城》中的修辞运用 28 广告语言的艺术美 29 小议教育评价语

30 谈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31 网络语言

32 老舍语言风格谈 33 汉字中的阴阳文化论 34 论广告用语的修辞效果

35 试析上古语音至中古演变规律 36 近体诗格律论 37 谈谈“之”的用法

38 论词义与现实的关系 39 论语言发展的特点

40 论推广普通话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 41 《说文》读后 42 “平仄”刍议

43 现代汉语语义场研究 44 中西语言文化比较研究 45 语言的文化现象研究

46 粤语次方言研究(或湛江地区粤方言研究) 47 现代汉语义素研究

48 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研究 49 同义词研究

50 修辞格的比较研究 51 现代汉语语境研究 52 普通话测试研究 53 素质教育的哲学研究

54 从文学的意象角度赏析毛泽东诗词作品 55 从汉字的特征看汉民族思维的特点 56 论苏轼的作品与人品 57 汉字与文化

58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含蓄美 59 《长恨歌》主题与艺术特色论 60 《春江花月夜》意境美管见 61 试论人文素质之重要性 62 老舍的语言艺术 63 陈染作家作品论 64 池莉小说的艺术特色 65 论汪曾祺小说艺术特色 66 亦舒小说的艺术特色 67 三毛小说论

68 《围城》的比喻艺术

69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语言艺术比较 70 余华小说论

71 《红楼梦》的修辞艺术 72 古汉语特殊语序述论 73 论古今称数法之异同 74 《围城》语言艺术论

75 广告语言艺术/广告修辞艺术 76 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77 论矛盾语义的文化成因 78 论文学语言与民族文化 79 论汉语谐音修辞与民族文化 80 汉字构形与文化研究 81 试论某个虚词的用法

82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功过 83 试论传统“六书”的优缺点 84 老舍的语言艺术

85 豪放词风与婉约词风的语言特征 86 白话与粤方言的联系与区别 87 湛江地区口语对古语词的保留 88 自由诗对格律诗借鉴和发扬 89 汉语成语中传统文化的透视 90教师语言风格类型研究

91 高师教育教学对中学课改的适应 92 语言课教学中的文学和文化

93湛江地区基础教育现状与课程改革

第四篇: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 元明清

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 《郁离子》研究 高启诗文的艺术特征 吴伟业的叙事诗艺术

论贾宝玉(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水浒传》人物论(任选其一) 《水浒传》风格论 《水浒传》接受史

《水浒传》与中国文化精神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研究(任选其一)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精神 《西游记》孙悟空唐僧形象分析 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小说《娇红记》研究

小说《娇红记》与传奇《娇红记》比较研究 《剪灯新话》研究

冯梦龙《山歌》与《挂枝儿》研究 《海上花列传》研究 《唐祝文周四杰传》研究(此为民国小说,可与话本《唐解元一笑姻缘》比较,即大家所熟悉的唐伯虎点秋香之原型)

《万花楼演义》研究

明传奇《娇红记》与《红梅记》比较研究

《裴少俊墙头马上杂剧》对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乐府诗的改造与创新

论元曲的人物登场(方式)

元曲《救风尘》与《望江亭》的搞笑艺术(插科打诨艺术)

论元曲《两军师隔江斗智杂剧》中的周瑜与诸葛亮斗智艺术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结构艺术之比较 论《金瓶梅》的叙事结构艺术的创新性 论三言二拍的传奇艺术技巧 论《聊斋志异》的诗意美艺术 论《红楼梦》“大旨谈情”的“情” 论李渔《十二楼》小说的巧合艺术

论李渔《风筝误》人物美丑对照的艺术技巧及其意义 试论三言二拍中的唐代诗人形象(李白白居易贺知章等)

论三言二拍中的宋代文人形象(苏东坡柳永王安石秦观等)

明清小说中的恶妇形象(如《醒世姻缘》之薛素姐) 明清小说中的妒妇(悍妇)形象研究

析元曲《西蜀梦》与《单刀会》中的刘关张情义 论元曲中的娼妓群象

林冲鲁智深杨志形象之比较 论《聊斋志异》中的受虐形象及其审美意义 比较视野下论四大南戏中的女性形象 《水浒后传》与《水浒传》之女性观比较 从《三侠五义》看清代侠义精神的特质 《品花宝鉴》《花月痕》《海上花列传》与晚清青楼文化研究

明清历史演义小说中的战争描写套路 论《三国演义》等历史演义中的兵器 论《三国演义》中的马

论《三宝太监西洋记》中的异域色彩 论梦在元曲中的作用

论《水浒传》中“潜天行道”中的“道”之内涵 论《西游记》中的童话色彩

试论《儒林外史》与《红楼梦》对科举批评的差异 论纳兰性德中风花雪月意象及其文化心理 论小说《宜春香质》《弁而钗》与龙阳文化(即男同性恋)

论沈从文《边城》对楚辞巫风的继承

论《史记•游侠列传》对唐诗游侠精神的影响 小说《封神演义》与当今封神影视剧研究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故事源流考 明清小说中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形象 才子佳人小说中的花园意象研究

《秦并六国平话》对《史记》史实的改造 论《隋炀帝艳史》对《隋书》史实的改造 《三国演义》编创方式研究

综述《水浒传》主题诸种说法及其得失(《水浒传》有“忠义”说“农民起义”说“为市井细民写心”说“为江湖游民写心说”等)

从《西游记》到《春光灿烂猪八戒》(或此题材的其它最新影视剧)看猪八戒形象的转变及其文化动因 从《西游记》到《大话西游》(或此题材的其它最新影视剧)看唐僧形象的转变及其时代意义 论清初小说续书出现的原因及其续法 论神话中的西王母形象及其流变 文体流派文学理论研究

论“铁崖体”的形成及其艺术贡献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研究

论明代“台阁体”形成的原因及其理论与创作的得失 论明代“茶陵派”出现的社会历史机遇

论前后七子文学复古主张的时代特色及其失误 明代“唐宋派”研究或明代“唐宋派”小史 论神魔小说流派的形成

论明代公安派的文学理论主张及其时代意义 论清代“梅村体”诗歌的叙事艺术 论清阳羡词派的形成及其发展 论清代浙西词派的形成及其发展

论金(圣叹)评水浒中的“因缘生法”创作手法 论历史演义小说的“奇”“幻”精神 论清代王夫之“诗经六义”新解 论枚乘与“七体”的形成及其发展 文体交叉比较研究研究:

《雷峰塔传奇》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之比较 论四大谴责小说中的诗学观。 论戏曲中的苏东坡形象

《镜花缘》与古代技艺(占卜谜语武功机械制造等) 论白朴《墙头马上》对白居易《井底引银瓶》的继承与创新

以上论文选题仅供参考,有些题目可变通,如“论三言二拍中的宋代文人形象”可变化成“三言二拍中的穷秀才形象”“三言二拍中的娼妓形象”“三言二拍中的侠盗形象”。

中文系本科学位论文选题最简方法:一个(群)作家一部(类)作品一个(群)人物一种类型。其它的学术史研究文化层面研究比较难,可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酌情考虑。

论《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 《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 《水浒传》的忠义观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猪八戒形象分析

“三言”中的商人形象描写 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

《金瓶梅》的家庭生活描写 《西厢记》的继承与创新 《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 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 元代散曲的情感企向 宋江形象分析

《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 “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 李贽“童心说”的文学价值 论《西游记》的谐趣 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大观园的文化意义

《红楼梦》的梦幻描写及其意义 《长生殿》的爱情观 狐鬼花妖尽世情

《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识 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 论林黛玉 论桐城义法

张飞李逵形象塑造比较 花间词的艺术成就

《红楼梦》中的丫环群象 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 归有光的散文创作 《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论晚唐的怀古咏史诗 江西诗派宗杜论

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 宋代豪放词的艺术风格 论明清小说题材的邅变

《文心雕龙》对创作构思的分析 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分析 道家虚静说对古代诗歌创作论的影响

《三言》名篇研究(可只取一篇或一个系列分析) 《三言》人物形象研究(商人妇女僧道文人市民等各类人物,可只取其一) 《三言》思想倾向研究 《三言》创作技巧研究

《三言》与中国古代小说之关系 《三言》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 《三言》与冯梦龙的文学创作活动

《二拍》研究(参照《三言》研究诸方面自行拟题) 明代散曲与民歌

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 《郁离子》研究 高启诗文的艺术特征 吴伟业的叙事诗艺术 《花间集》风格论 《花间集》题材论 《花间集》与唐宋词史

论贾宝玉(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简论《西厢记》的喜剧因素 论《水浒传》中豪侠形象的特点 略论《聊斋志异》中鬼狐世界的内涵 论欧阳修词的艺术成就 关汉卿喜剧的艺术特点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论孙悟空形象的文化意义 《聊斋志异》的婚恋题材 《聊斋志异》对官场的批判 《红楼梦》的爱情悲剧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谈关汉卿的《窦娥冤》中的喜剧因素 论柳永词的铺叙白描手法 论《西游记》的哲理意蕴

《西游记》滑稽诙谐的审美特色 《儒林外史》杜少卿形象的人文内涵 《古诗十九首》的哲理意蕴

趋雅与媚俗:英雄世界的双重话语(《三国》《水浒》《西游》)

男权意识的退却与持守:《聊斋》片论 中国中的数学意识

中国中的英雄与美人或才子与佳人关系论 元散曲某一代表作家的作家流派论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辩论技巧研究 《三国演义》中的智慧思维 李白的诗与酒

宋诗的议论化或散文化论析

《水浒传》中英雄人物的"该出手时就出手" 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或喜剧性)或猴性与人性

孙悟空(或猪八戒)形象反映的封建社会的农民意识 潘金莲:从《水浒传》到《金瓶梅》

《红楼梦》的各种人物形象(择一即可)分析,或某一情节的艺术表现分析

《红楼梦》中代表女性的内美与外美的联系分析 女性化的贾宝玉及其社会意义或文学意义 《聊斋志异》中女性与狐性或野性 明代唐宋派的诗文成就与文学主张 元杂剧某一典型人物的思想艺术分析 论桐城派散文的艺术特色 论王维与泰戈尔诗作的比较

论惠特曼与郭沫若的诗作比较(影响研究)

论艺术辩证法:形与神需与实意与境藏与露隐与显情与景等

古今武侠小说承传关系略谈 历代题画诗论(或某一问题) 历代咏史诗论(或某一问题) 历代怀人诗论(或某一问题) 历代怀古诗论(或某一问题)

元杂剧《赵氏孤儿》的元散曲的人文精神 包公形象的社会价值 元杂剧的包公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 诸葛亮形象的文化意义 水浒暴力文化倾向

关汉卿斗士浪子班头的形象与元代文人的处境 关汉卿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 关汉卿在世界戏剧史上的地位 关汉卿杂剧的批判意识 《救风尘》的戏剧色彩 关汉卿杂剧女性形象意义 《救风尘》的戏剧色彩

关汉卿杂剧女性形象的审美取向 关汉卿对历史题材的创造性改编 《西厢记》与《会真记》《西厢记》诸宫调的异同 《西厢记》的作者到底是谁 《西厢记》的语言风格

《西厢记》爱情描写的意义 崔张故事与元稹的初恋 《西厢记》与永济普救寺 《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西厢记》的影响

分别论述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形象的典型意义 红娘的文化内涵及现代社会的红娘现象 论《牡丹亭》的反理学价值 从《金瓶梅》看明代的社会经济 论《娇红记》爱情描写的独特价值 论古代戏剧的大团圆结局

全面认识归有光散文的思想价值 论拟话本的审美品格

论《滑稽余韵》的思想和艺术 论《郁离子》的哲学内涵 李逵的喜剧色彩 鲁智深的悲剧色彩 林冲与杨志的异同 武松形象的典型意义

《水浒传》人物绰号的特殊意义 《水浒传》的妇女观

《水浒传》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西游记》与玄奘本事比较谈

《西游记》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吴承恩的创作思想

《西游记》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西游记》与佛教 《西游记》与道教

论孙悟空人生道路的哲理意蕴 论猪八戒的喜剧色彩 论《西游记》的取经集体 论《西游记》幽默风格 《西游记》与儿童文学 《西游记》的语言风格 论冯梦龙的适俗观 论冯梦龙的通俗文学观

论冯梦龙对拟话本的艺术贡献 论《三言》的婚姻恋爱观 论《三言》的市民文学特色 论《三言》人物塑造的艺术成就 论《三言》《二拍》的经商题材与明朝文人心态论《二拍》的伦理取向

论《二拍》与明代市民生活的关系 《型世言》的发现与价值 《型世言》的思想内容

《型世言》与《二拍》的关系 论《儒林外史》的悲剧内涵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斩鬼传》与《镜花缘》的批判艺术 论古代章回小说的神秘序幕 论才子佳人小说的价值取向

论《七侠五义》在武侠小说中的地位

论谴责小说的繁荣与嬗变 论狭邪小说的历史地位

论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的关系 论通俗小说与文人小说的关系 论《清忠谱》在戏剧史上的地位 论《闲情偶寄》的理论价值 论李渔戏剧的商业意识

论《长生殿》的继承和发展 论《桃花扇》历史剧创作的经验 论京剧的前途

论《醒世姻缘》的审美特征 论《镜花缘》的女性意识 论公案小说的价值定位 曹雪芹籍贯问题 曹雪芹的美学思想

曹雪芹与高鹗的审美异同 曹雪芹与贾宝玉

《红楼梦》与《金瓶梅》比较谈 《红楼梦》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红楼梦》爱情观的进步意义; 《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红楼梦》的妇女观

《红楼梦》与《镜花缘》妇女观比较谈 《红楼梦》的梦幻意识 《红楼梦》的色空意识 《红楼梦》的艺术创新 《红楼梦》的结构艺术 《红楼梦》的叙事方式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红楼梦》诗词曲赋的特殊意义 《红楼梦》人物塑造的特殊贡献 论贾宝玉;贾宝玉与"多余人" 论林黛玉

薛宝钗为何受当代青年青睐 宝黛合一与尊林抑薛 王熙凤的管理术

对晴雯贾政鸳鸯尤二姐尤三姐贾雨村花袭人贾琏贾母元妃史湘云秦可卿妙玉探春等,都可以进行个别性研究或者比较研究 蒲松龄的科举观 蒲松龄的教师职业观 蒲松龄的社会观

《聊斋志异》的民族意识 《聊斋志异》的婚恋观念 蒲松龄的吏治思想

论刺贪刺虐的《聊斋》主题与清代官场 论《聊斋志异》与谴责小说 蒲松龄的孤愤与《聊斋》的骂世

《聊斋志异》在文言小说中的历史地位 《聊斋志异》的幻化艺术 《聊斋志异》的浪漫色彩 《聊斋志异》的语言艺术 《聊斋》痴人形象论略 《聊斋》痴情女性论略 《聊斋》侠女形象论略 《聊斋》书生形象论略 《聊斋》循吏形象论略 《聊斋》酷吏形象论略 花妖狐魅与人物塑造 《聊斋》与清代民俗 《聊斋志异》的结构艺术 蒲松龄诗词研究 蒲松龄戏剧研究 蒲松龄散文研究 《金瓶梅》修辞研究 《醒世姻缘传》修辞研究

《红楼梦》中“双关”辞格的运用

(六)元代文学 元杂剧繁荣原因再探 试论元杂剧的公案戏 元杂剧中的文人形象 试论元代“水浒戏” 关汉卿杂居中的妇女形象 本色当行的戏剧语言

——关汉卿杂剧的语言艺术探胜 《窦娥冤》的悲剧审美价值

《西厢记》的情节结构和语言特征 试析《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形象 《梧桐雨》主题辨析

《琵琶记》思想内容的复杂性 马志远散曲的艺术风格

(七)明代文学

试论归有光抒发亲情的散文 .浅论袁宏道的游记散文 .张岱的小品散文探胜 .拟古而兼古人之所长 ——高启诗简论

李贽的“童心”说及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徐渭《四声猿》杂剧简论 .爱情主题与政治主题的叠合

——梁辰鱼《浣纱记》的开创性意义 重大题材时事剧的开山之作 ——《鸣凤集》的艺术成就

汤显祖传奇剧对唐传奇小说的改益 超越生死的爱情化身

——简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 .理之必无情之必有

——《牡丹亭》以情反理探析 .试论“三言”(或二拍)中的市民形象.试论“三言二拍”的情爱观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 《水浒传》的平民思想

《水浒传》的妇女观及所塑造的妇女形象 .人性神性动物性

——,《西游记》对神魔形象的塑造 孙悟空的象征意义 .著此一家即骂尽诸色

——《金瓶梅》中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 《金瓶梅》中的小人物

《水浒传》中的英雄形象分析 浅析宋江形象 浅析李逵形象 浅析武松形象

.明代小说与反禁欲主义新探

(八)清代文学 .“梅村体”与“一代诗史” ——吴伟业歌行体诗探析 王士“神韵”诗说的得失

.袁枚反传统求创新的论诗主张及其诗歌 .试论纳兰容若的《饮水词》

.方苞的“义说法”及对桐城派古文的影响 《聊斋志异》中的爱情与文人心态 .试论《聊斋志异》中的妇女形象 .以幻为真

——论《聊斋志异》的创作手法 戏曲理论在拟话本创作上的运用 ——李渔小说《无声戏》《十二楼》初探

.论《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对科举态度的异同.《儒林外史》中正面人物的塑造与作者理想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水浒传》与《儒林外史》的结构比较 《红楼梦》的环境描写 《红楼梦》的心理描写 《红楼梦》的结构特色

《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分析(任选一人) 《红楼梦》的诗词探胜 .转变型的人物形象

——《歧路灯》的主人公谭绍闻 试论中国章回小说的民族特征

《说岳全传》中的“精忠报国”辨析 .《精忠谱》中的市民形象 .《长生殿》的主体辨析 《长生殿》的结构艺术 南明灭亡系之桃花扇底

——论《桃花扇》的艺术构思 深明大义光彩照人

——《桃花扇》中李香君形象试析

(九)近代文学

龚自珍诗中的“剑气”“箫心”的象征意蕴 龚自珍散文在晚清文坛的地位和影响

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歌 吟到中华以外天

——黄遵宪“新派诗”中的海外诗 始信英雄尽有雌

——秋瑾和他的爱国诗词 魑魅魍魉的世界

——《官场现形记》对晚清官场的写照 揭清官之恶

——《老残游记》的独特视点探析 《老残游记》的景物描写初探

(一)中国戏曲部分

浅析李渔《闲情偶寄》的导演艺术 浅析李渔《闲情偶寄》的编剧艺术 《西厢记》人物新论

元明清戏曲中红娘形象的嬗变 简论郑廷玉的杂剧创作 汤显祖戏曲女性人物论 徐渭“四声猿”新论 关汉卿杂剧新论 马致远杂剧新论

选取某一明清传奇名作,进行文本分析和研究 明代传奇中的实事剧研究 冯梦龙戏曲研究

选取明清时期某一知名传奇(杂剧)作家,论述其剧作成就或其创作编剧方面的风格

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例,论述中国戏曲文化的现代转换

选择一部戏曲理论名著,论述其在理论方面的成就 中国古代戏剧的独特品格初探 李渔戏曲理论研究 论李渔戏剧的美学追求 中国戏剧的审美取向简论 王国维论中国戏曲 清代“聊斋戏”研究

昆曲《牡丹亭》的审美透视 戏剧语言与人物性格 地方戏与传统戏曲的传承

论地方戏的审美特征(自选一剧种) 中国古代戏曲的叙事时空 中国传统戏剧的情感模式 中国古典戏曲结构与东方文化 中国古典悲剧研究 试论元杂剧的平民色彩 中国古典喜剧研究

浅谈传统喜剧的戏剧冲突 论某部剧作的戏剧冲突

关汉卿杂剧中女性形象(清官形象)论 元杂剧某一典型人物分析(或艺术分析) “曲状元”马致远散曲创作论

元散曲中的“叹世”主题(“隐逸”主题“怀古”主题) 元代少数民族散曲家贯云石(薛昂夫)创作论 元杂剧中水浒戏的思想和艺术

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喜剧性猴性与人性)

孙悟空(猪八戒)形象反映的封建社会的农民意识 潘金莲:从《水浒传》到《金瓶梅》

《西厢记》崔莺莺与《墙头马上》李千金形象比较 论《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论《西游记》中的妖魔 孙悟空形象之我见

谈《红楼梦》人物塑造中的衬托手法

杜丽娘•林黛玉•陈芸:明清小说中三个女性形象比较 从晚明社会思潮看《灌园叟晚逢仙女》的思想内蕴 论张养浩的散曲创作 论《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论鸳鸯与晴雯

《水浒传》的传奇性之我见 《桃花扇》人物论

试比较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薛蟠人物形象异同 试论《红楼梦》中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个人情绪 试分析《红楼梦》中人物对话时所伴随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深入功能

试分析《水浒传》中林冲形象的典型性

试分析《水浒传》中三个英雄女性与三个反面女性在写法上的异同

试分析《水浒传》中宋江与李逵的关系及宋江毒杀李逵的悲剧特色

试论《三国演义》中人才与死亡观的冲突

试分析《三国演义》中作者塑造诸葛亮形象所用的创作手法

试分析《三国演义》中关羽性格悲剧及其对蜀汉形势之影响

试论“异质同构”现象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人物塑造的典型性

比较分析唐传奇宋话本元杂剧相同题材中女性形象之不同点

试分析《西厢记》中崔莺莺性格中的矛盾冲突及其必然性

试论关汉卿戏曲中女性形象的类型化

试分析元散曲创作与元杂剧创作在语言上的异同

试分析李渔“十部传奇九相思”对明清传奇创作题材选择上的概括性

试比较分析《西厢记》中崔张爱情与《牡丹亭》中杜柳爱情之异同

试论汤显祖传奇创作中“生”角的类型化现象

试论《长生殿》中背景描写对人物心理刻画的补充效果 试分析洪升创作《桃花扇》时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手法

试比较分析元杂剧与明清传奇创作中人物道白的特点 关汉卿悲剧艺术特点谈 关汉卿的婚恋观分析 元代戏曲历史剧创作倾向

比较类似于《薛仁贵》和《琵琶记》这样的创作 《牡丹亭》的创新出奇之处

由《十二楼》看李渔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 刘基与柳宗元寓言之比较 徐渭《四声猿》的悲剧色彩

由“三言二拍”看明代的重商思想 由张岱小品文看晚明文人的心态 《聊斋志异》反映的女性意识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婚恋模式“ 试论魏晋志怪小说的结构特点 《任氏传》中任氏形象的创造性 比较霍小玉与李娃形象 璩秀秀形象试析

试谈杜十娘形象(可与其他妓女形象做比较研究)试谈《二拍》小说《青楼市探人踪》的情节艺术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的思想价值 《三言》中具有反抗性的妇女群像 谈史传文学与小说的关系 李渔小说的艺术特点

比较魏晋志怪与《聊斋》中的狐仙形象 李翠莲形象分析

尤三姐形象与李瓶儿形象的比较 王熙凤形象与潘金莲形象的比较 《水浒传》小人物分析 《史记》创作上的科学性 陶渊明的生命与酒 王维山水诗的情感模式 谢灵运思想构成的复杂性 宋代文学对道统观的背离 清代女诗人创作面面观 唐代五言六句古体诗研究 晚唐五代诗人研究 近二十年„„研究综述 《清波杂志》的文学思想 《鹤林玉露》的文学思想 某代唐诗选集研究

鸿门宴场面描写的深刻涵义 李广形象塑造过程中的缺陷描写 李斯的历史功过及人品优劣 《史记》个性化语言举例 《史记》叙事中的史笔和文笔 薄命司的象征意义

试论李纨性格二重性的意义 谈梦游太虚幻境的梦幻描写 海棠诗社与桃花诗社的不同 《红楼梦》个性化语言举例 论《倩女幽魂》的艺术特点 《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

《水浒传》的忠义观 《三国演义》的的战争观 猪八戒形象分析

“三言”中的商人形象描写 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

《金瓶梅》的家庭生活描写 《西厢记》的继承与创新 《琵琶记》的悲剧意蕴分析 元代少数民族是人的诗歌创作 元代散曲的情感企向 宋江形象分析

《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 “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 李贽“童心说”的文学价值 论《西游记》的谐趣 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大观园的文化意义

《红楼梦》的梦幻描写及其意义 《长生殿》的爱情观 狐鬼花妖尽世情

《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识 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 论林黛玉 论桐城义法

张飞李逵形象塑造比较 花间词的艺术成就

《红楼梦》中的丫鬟群象 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 归有光的散文创作 《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论晚唐的怀古咏史诗 江西诗派宗社论

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影响 宋代豪放词的艺术风格 论明清小说题材的嬗变

《文心雕龙》对创作构思的分析 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分析 道家虚静说对古代诗歌创作论的影响《琵琶行》

关汉卿的杂剧创作 关汉卿马致远之比较 《西厢记》《牡丹亭》之比较 徐渭的《四声猿》 论唐传中的爱情小说 试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 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

论《水浒》的人物描写(亦可选择某一个人物,如论武松,论宋江,论李逵等)

试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或试论孙悟空形象) 论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 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论《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 论王熙凤形象

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论《红楼梦》整体反映生活的特色 “发愤著书“说综论

《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谈 李渔戏曲理论研究 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

《窦娥冤》的悲剧艺术 《窦娥冤》中的鬼魂问题

《倩女离魂》中的题材流变与形象塑造 《牡丹亭》的心理描写艺术

霍小玉与杜十娘形象比较 “三言二拍”与《十日谈》的比较研究 论《三国演义》和《水浒》人物塑造手 论《聊斋志异》中的冤狱奇案法的异同 《儒林外史》中的名士风度

《金瓶梅》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 《老残游记》的艺术特色

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

论《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 《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 《水浒传》的忠义观 “三言”中的商人形象描写

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 《金梅瓶》的家庭生活描写

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大观园的文化意义

《红楼梦》的梦幼描写及其意义 《西厢记》的继承与创新

《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 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 元代散曲的情感倾向 《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 《长生殿》的爱情观

试论南戏中的双线结构及其意义 《红楼梦》人物描写中的对比艺术

第五篇:毕业论文(中文格式参考)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穆斯林的葬礼》中妥协与反抗的悲剧精神探析

系 别: 外语系 班 级: 11对外汉语本 姓 名: 范心语 指 导 教 师: 单小艳

2015 年

6月8

Study on the tragic spirit between compromise and resistance in The Moslem Funeral

Student: Fan Xinyu

Supervisor:Shan Xiaoyan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Tangshan College June 8, 2015

《穆斯林的葬礼》中妥协与反抗的悲剧精神探

摘 要

所谓“悲剧精神”,就是与否定生命的一切因素顽强对抗,坚定地创造和捍卫生命尊严与意义的一种态度、一种愿望、一种艰苦卓越的努力、一种百折不挠的实践。它包含了人类崇高的人文情怀,体现了面对苦难时的自觉选择,具有理性精神,更对现实生活与社会发展具有感化作用、指导意义。

“悲剧精神”在《穆斯林的葬礼》中以民族、宗教、文化、爱情四个方面体现。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矛盾与冲突的悲剧现状;第二部分探究妥协与反抗的悲剧精神;第三部分探析悲剧精神带来的启迪;第四部分总结悲剧精神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悲剧的表现、揭示悲剧的根源,后探讨妥协与反抗的悲剧精神,进而得出悲剧精神的现实意义:加快民族大融合步伐、发挥宗教的精神与社会作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鼓励勇敢忠贞的爱情。

关键词:悲剧精神 民族 文化 启迪 现实意义

Study on the tragic spirit between compromise and resistance in The Moslem Funeral

Abstract The tragic spirit, is a tenacious fight against all factors that negate life. That is kind of attitude, kind of aspiration, kind of hard effort, also kind of persistence in practice. It contains noble humanistic feelings, reflects a conscious choice when faces sufferings. It possesses rational spirits, also has the influence and guidance in the real lif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Chinese, There is a minority writer named Horda, who is always concerned about people’s lifehood, has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ethnic minorities. Her novel The Moslem Funeral, won the third Mao Dun prize for Literature .The majestic strong characters in the works and the tragic spirit between them, It undoubtedly has a new meaning for minority literary research ,favor to understand ethnic relations, maintain and strength national unity, promote social stability and prosperity. It embodys in ethnic, religious, cultural, love four aspects.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gedy and conflict; The second part explores the tragic spirit between compromise and resistance; The third part seeks the spiritual enlightenment.; The fourth summariz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tragic spirit .This paper aims to reveal the manifestation, promulgate the resource of the tragedy,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tragic spirit of compromise and rebellion, and then draw the realistic meaning of the tragic spirit.

Key words: the tragic spirit; nation; culture; enlightenme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目 录

1 引言…………………………………....................………………....…….……………1 2 矛盾与冲突的悲剧现状.................................................................................................

22.1民族冲突体现….…….…….........................................................……………...…2

2.2回汉宗教碰撞 ……….….......................................................................………….……...2 2.3文化的激烈交锋....................................................................................................................3 2.4夹缝中生存的爱情…………………………………………………………....…..4 3 妥协与反抗的悲剧精神.................................................................................................5

3.1顽强的穆斯林民族……..........................................................................................5

3.2认主独一的宗教精神..............................................................................................5

3.3虔诚的文化与最后的屈从…………………………………….…………………..6 3.4勇于颠覆传统的悲壮爱情………………………………………………………...6 4 悲剧精神带来的启迪…….............................................................................................7 4.1民族大融合: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7 4.2对宗教的顶礼膜拜:信仰的力量巨大无穷..........................................................7

4.3 回汉文化共同生存:中华民族多元化文化的积极效应…………………….….8

4.4 爱情与世俗的斗争:爱情是勇敢与忠贞的代名词………………………….….8 5 悲剧精神的现实意义………………………….............................................................9

5.1加快民族大融合步伐…………..............................................................................9

5.2发挥宗教的精神与社会作用…..............................................................................9

5.3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0

5.4鼓励、提倡自有恋爱………….............................................................................10 6 结语……………………………………………………….…......................................12 注释………..………………………………………………….........……….…….…......13 参考文献…………………………………………………...............……………………14 谢辞...................................................................................................................................15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1引言

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作品中雄壮坚挺的人物形象及其中妥协与反抗的悲剧精神,对于研究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无疑具有新的意义,有利于了解各族的民俗民风、文化心理等,以此感染国民,从而稳定民族关系,维护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繁荣。

本文以悲剧理论为基础,将宏观的悲剧理论与微观的人物形象以及贯穿作品的四个层面相通共融,达到一定精神高度,探析其中的精神启迪及现实意义,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2矛盾与冲突的悲剧现状

本文以矛盾与冲突的悲剧现状为入手点,从民族、宗教、文化、爱情四个方面描述,以悲剧理论为基础,以此为基础,探析悲剧精神。

2.1回汉民族不可融合的差异

《穆斯林的葬礼》作为一本书写回族生活的画卷,涉及了回族与汉族在婚丧嫁娶、饮食起居等各个细节上不可融合的差异。

著名作家冰心在此书的序列中写道“关于回族,我知道的很少,因为我的亲戚中很少有回族人,我只知道在我的印象里,回族人都很爱干净,不吃猪肉,男人们都戴着医务工作者一样的白帽子,北京有一条牛街,住的都是回族人,还有清真寺,如此而已”。

仅以饮食举例,对于汉族人来说,回族人确实如冰心所言,特异的饮食习惯给汉族人留下最深的印象。这一点在书中好几处都有提到:第一张《玉魔》中,梁亦清正在做活,壁儿在爸爸身后轻轻喊了声“爸,歇会儿尝尝鲜吧”,梁亦清头也没回,只说了句“汉人吃的可不能卖”。其中他让女儿远离汉人吃的食物,原因是汉族是吃猪肉的民族,而回族人则认为猪肉是污秽、肮脏之物。

在书中的“玉器梁”世家的眼里,回汉两族存在着明显界限,回汉民族融为一体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混合物,可见回汉民族不可溶合的差异。

2.2回汉宗教碰撞

如果说婚丧嫁娶、饮食差异是表面差异,那么宗教信仰则是烙印在回族人心里的道德约束,精神导航。

书中“玉器梁”世家中的人物形象,各个生活在规矩的精神世界,又无时无刻不出在伊斯兰文化与华夏文化的激烈交锋[1]中,人物的内心虔诚与世俗的纷扰无不动摇和拷问主人公的内心。

老一辈的匠人梁亦清,代表了传统的虔诚的穆斯林形象,他虽手艺高超,但生性木讷,缺少竞争意识,保守老实,没有书本知识,只会埋头苦干。因为他有着虔诚恪守信仰的内心,那就是雕刻“郑和下西洋图”,他还说“我应这个活儿,是因为咱们祖上三代都是回回。回回为回回做贡献,再苦也脸上有光,为祖上争光”。他一生的追求与付出,归结于内心对穆斯林的敬仰和恪守,对汉文化不屈从的倔强与顽强。

梁亦清的长女梁君壁,也是典型的倔强的穆斯林形象,她生性刚烈、有胆有识,自从父亲死后,她就挑起了一家老小的担子。她的行为方式、做事依据都是严守伊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斯兰教徒教义,处理家庭、爱情、亲情等都是出于教义规定使然,严格与汉文化划清界限。

2.3文化的激烈交锋

作为具有双重文化参照系[2]的回族作家,霍达拥有着浓重的文化心理。作品中无论含蕴深广的意境,新鲜神奇的民俗,娓娓道来的语言,还是人物的言谈,举止,感情,都使作品弥漫着回族文化的投影。

作品以“玉”“月”为轴心相互辉映,构筑艺术框架,展示了“玉的长河”与永远的玉文化。“玉的长河”吸引着琢玉者的苦苦追求,一方面让玉文化的发展史推动着这个穆斯林家族的兴衰浮沉,另外又以人物的内在品格解读玉文化——这是霍达对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内在品质的发掘——琢玉人创造了玉文化,玉文化又辉映着琢玉人。

《穆斯林的葬礼》从把握和发掘回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入手,来展示这个普通的穆斯林家乃至整个回族的历史变迁,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因此可以说《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开掘回族生存意识和文化心理的史诗。

文化心理的探寻体现在作品中,就是“真主的念想”,而作品中这种情感的代表和化身就是那位吐罗耶定老人。老人带着十来岁的孤儿韩子奇从东南沿海文化古城泉州的清净寺出发,历经广州的怀圣寺,杭州的清教寺,......西安的清修寺......天津的南大寺......尽管身无分文,却执着地走向全世界穆斯林一日五次礼拜面朝的方向——远在沙特阿拉伯麦加的克尔白——穆斯林尊贵的天房,这是穆斯林最崇高的愿望。

回族文化的严谨与忠诚,是汉族文化无法比拟的,霍达用蒙太奇的手法将父子悲剧与母女悲剧加以强调和突出,在对比中展示悲剧的双重性,可以说是悲剧之中的悲剧同时又是悲剧之外的悲剧,深刻揭示了他们在汉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与追求。

2.4夹缝中生存的爱情

回族与其他民族的信仰有很大区别,因此,一旦回族人与其他民族人产生了感情,就很难转变为圆满,会受到很大阻碍,甚至导致悲剧的发生。《穆斯林的葬礼》中提到的“卡菲尔”在回族人眼里被视为不纯洁的,伊斯兰经典经书[3]中规定,回族不得与其他民族通婚。

书中梁冰玉与奥利弗、韩子奇之间的爱情悲剧,是本文最震撼人心的地方:梁冰玉,一个天生丽质、聪明善良的少女,对未来充满幻想,由于战乱与姐夫同去英国,房东的儿子奥利弗深深爱上了这个冰清玉洁的少女,但是玉儿作为伊斯兰教徒,不得不痛苦得拒绝他“我要、、、听从真主的安排,你不是穆斯林”。面对爱情,玉儿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不得不退缩,戒律清规始终是横亘在两人之间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再看玉儿与韩子奇,他们在异国他乡相依为命,天长日久便产生了真正的爱情,但是伊斯兰教规有明确规定,夫妻严格遵守一夫一妻制,并且亲生姐妹不得同时嫁给同一个丈夫,他们的婚姻是不被承认的,同时还要承受世俗的眼光和来自梁君壁的压力。强大的戒律以及姐姐的咄咄逼人,使他们的爱情最终破裂,最终玉儿踏上了与亲生女儿割舍分离,长期漂泊海外的悲剧命运。

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悲剧也让人心痛:两人的爱情,一开始便注定是个悲剧,新月是穆斯林,而楚雁潮是汉族。回族与其他民族的通婚是教义中明确记禁止的。回族创始人穆罕穆德说过“结婚是我定制的,背弃我的教义,不是我的教生。我们要将婚姻视为天命和圣行。”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3妥协与反抗的悲剧精神

妥协与反抗的悲剧精神作为本文研究的核心,是得出精神启迪与现实意义的必要。

3.1 顽强的穆斯林民族

从《穆斯林的葬礼》中,霍达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顽强的民族的成长历程,它离不开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社会环境等。本书深度刻画了回族人民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它写出了回族人民的自豪感,刻画了穆斯林的人物性格,描绘了为了民族尊严将个人生死、命运浮沉置之度外的笃定、顽强精神。

不同民族有着自身不同的精神气节,它会形成巨大的凝聚力量。 回族人民的精神值得我们赞颂和学习。

执着的精神,信仰的坚持:回族人的传统观念特别强烈,如果失掉了伊斯兰教的信仰,那么回族共同体也会消失。回族人可以忍受贫苦磨难,但不能容忍别人对本民族信仰的曲解及玷污,他们会为了信仰做出强烈的反抗,甚至可以付出宝贵的生命。他们崇敬真主,信奉真主,严格要求,无谓艰难困苦。

刚柔兼济,刚中带柔,柔中刻刚:刚指的是刻苦勤奋、吃苦耐劳、自立自强、诚信忠义。以主人公韩子奇为例,他吃苦耐劳、敢闯敢干,他跟随吐罗耶定的途中经过梁亦清家,不小心把玲玲的玉碗打碎,便立誓要留在梁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学艺赔偿师傅的损失。而柔指的是仁慈仁爱、宽宏大量。当吐罗耶定路过梁亦清家门口时,他说“求真主赐予您安宁”,而梁亦清也不约而同的回应“求真主赐予您安宁”。这是出自他们内心最真诚、最和谐的祝福,这也是回族人善良厚道的真实写照。

爱好和平和爱国的情感:回族人从古至今,爱好和平,支持国家统

一、反对战争,珍惜各族人民间的深厚情谊。不管他们他们身处内地还是边疆,不论平民还是官僚,他们都是维护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的坚实力量。回族人与其他民族总是和睦相处、四海之内皆兄弟。

3.2 认主独一的宗教精神

《穆斯林的葬礼》对回族进行了一次文化心理的探寻[4]。体现在作品中,就是“真主的念想”,远在沙特阿拉伯麦加的克尔白——穆斯林尊贵的天房,这是穆斯林最崇高的愿望。对于一个穆斯林来说,宗教的文化心理和情感,象征着一种精神,那是追求崇高的朝圣精神,是至死不悔追求人生永恒价值的伟大精神。

本文充分运用了“月”的象征意义与隐身的精神感召。月亮,正是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中一个意义深远的象征——宗教情感——月亮的念想。小说的标题:月梦,月冷,月清......月魂,形成了月的文化与赞歌;小说的主人公之一——冰雪聪明的女孩,都因为在“新月”升起之时而被父亲命名为“新月”;书中人物情感的流露,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有关景物的描写,都与月亮交织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情结。

这不是作品无意中形成的巧合,而是一个独特民族独特的月亮崇拜情结象征性展示的需要。穆斯林的文化心理展示之一的斋月也是月亮情感的恒久与升华,斋月开始于新月的出现,最后结束也是新月升起之时。霍达用她细腻的笔法写出了回回的追求,写出了回回的虔诚信仰,写出了回回的感召力,写出了回回的文化心理和哲理。这正是认主独一的虔诚的宗教教徒最内心的写照与真实流露。

3.3 虔诚的文化与最后的屈从

文化寄寓了人们一种意志、信念、思想灵魂亦或更深层次的东西。文化意识与道德意识一旦倒塌,只余下一架躯壳,那人无亦于行尸走肉。社会再变,人类的精神家园也在日益丰盈。以往在人们头脑中那些一成不变的理念,不容更改的东西也早已被一抹时代的碎片所掩埋,依稀出现了很多可以商量的空间。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回族也早已融入并渐次被同化。在历史的碰撞中,在时代的变迁下,回族人以他们特立独行的方式向人类诠释了生命的真谛。

“玉器梁”一家三代人文化性格、文化命运的衍化、变迁,与古老东方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撞击与融合的痛苦过程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从梁亦清到韩子奇、韩新月这三代人的纵向展开,我们历历如画得看到回族在与汉族、甚至国家文化交流、接触、碰撞、化合中,文化意识日益觉醒,挣扎着为生命意识开拓更广的空间和疆土。他们都集成了伊斯兰文化的精髓,但一代比一代以更为开放、融合的姿态吸收伊斯兰文化之余的文化精神与营养,从而与时俱进得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更新。

3.4勇于颠覆传统的悲壮爱情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亘古不变的永恒话题。《穆斯林的葬礼》以两代人的爱情故事为基本框架。本书所涉及的由时代、信仰以及性格造成的爱情悲剧给人刻骨铭心的印象。

而人物命运和性格是产生悲壮爱情的根源,命运是决定性力量,是悲剧人物无法抗拒和改变的既定事实。然而爱情并不是简单的喜欢和钟意,更多的是共鸣。 虽然宗教信仰是横亘在年轻人两边无法逾越的鸿沟,但是事实上,回族和汉族的自由结合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趋势。他们可以突破心理结构[5]、宗教信仰、现实阻挡,勇于颠覆传统、创造属于自己的爱情。

爱情注定要受到各方各面的阻碍,但是真爱面前不要退缩,就一定会出现曙光。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4悲剧精神带来的启迪

4.1 民族大融合: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岁月中,回、汉等民族都创造了自己宝贵又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些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如何对待国内不同的民族文化,把各个民族成员单位统合到国家社会政治生活当中,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进而构建更高层次的政治共同体,是极为重要的任务,也是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终极目标和构建过程。

民族文化是特定民族在历史实践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民族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每个民族都应保存自己的优秀文化,丧失民族文化意味着民族的消亡。当前趋势仅以语言为例,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步伐逐步加进:随着各民族的交际日益密切,普通话成了各民族共同的交际语,少数民族使用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

保护民族多样性的意义重大:在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和谐的民族关系,在经济上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文化上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因此,各民族间的隔阂与差异日益模糊,民族大融合趋势势不可挡。

4.2对宗教的顶礼膜拜,信仰的力量巨大无穷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客观认识和充分利用伊斯兰教教义[6]中的积极因素,使其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对于进一步巩固和维护民族、宗教领域乃至全国各民族的团结稳定与和谐,增强信教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以及穆斯林与其他民族、各宗教的亲和力、兄弟般的团结性,引导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的群众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从而在更深的层面和更广的领域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有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有物质利益层面的和谐,还有法律政策、制度机制和思想认识层面的和谐,也就是说不仅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还包括人的思想认识、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方面的和谐。构建这样的和谐社会,就是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和支持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社会充满活力,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都能得到尊重,创造活动都能得到支持,创造才能都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都能得到肯定,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都能得到妥善协调,形成全社会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社会管理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健全,全社会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诚信意识增强,社会稳定有序、安定祥和,各族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平等友爱、融洽和谐。这一理念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包括广大穆斯林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齐心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协力、风雨同舟、坚持不懈地共同奋斗。

4.3 回汉文化共同生存:中华民族多元化文化的积极效应

文化是个整体性概念,它由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即文化核心)构成,二者在文化整体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同的。诸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居住文化、语言文化等构成了文化结构的表层,它们并非文化的核心。构成文化深层结构的是那些在全球性范围内将不同民族文化区别开来的文化特质,即流淌在每个民族的心灵中、体现着不同民族特征的东西,它既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模式,同时它还包括民族信仰和价值倾向等。

多元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重要资源,它可以造福于子孙后代。在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文化多姿多彩,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因此,文化多元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民族文化带来一定冲击,但总的来说,文化多元化有利于世界民族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第一,文化多元化有利于增强文化的生命力;其次,文化多元化是维护文化生态平衡的需要;第三,文化多元化是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强有力武器;第四,坚持文化多元化是化解民族冲突的有效手段。因此,各民族交流日益密切是中华民族多元化文化的积极影响,也是大势所趋。

4.4 爱情与世俗的斗争:爱情是勇敢与忠贞的代名词

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以及无私专一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在汉文化里,爱就是网住对方的心,具有亲密、情欲和承诺的属性,并且对这种关系的长久性持有信心,也能够与对方分享私生活。爱情是人性的组成部分,狭义上指情侣之间的爱,广义上还包括朋友之间的爱情和亲人之间的爱情。在爱的情感基础上,爱情在不同的文化也发展出不同的特征。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爱情越美好,毁灭后的沉重感就越浓烈,这种悲剧带来的美感就越深入人心。真正的爱情是勇敢与忠贞的代名词,本文的悲壮爱情在努力创造一个圣神、意蕴深厚的价值,促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避免。

当今社会,随着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人性自有呼声日益加深,人们在除了物质享受的同时,在精神追求上迈出了新的步伐,自由恋爱成为共识,全社会大力弘扬勇敢与忠贞的爱情。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5悲剧精神的现实意义

5.1 加快民族大融合步伐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始终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大局的重大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措施如下:

一、加快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打牢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真加以解决,切实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更加紧迫的位置上来。加大感情投入、政策投入、人才投入、资金投入和科技投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基本出发点,在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中,加快每一个民族的自身发展,实现各民族和谐发展、共同繁荣。

二、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从根本上维护民族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同一国家的多民族内,以宪法和有关法律为准绳,在一个或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地区的内部事务,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三、实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不仅要教育群众,更要教育干部;不仅要教育少数民族干部,更要教育汉族干部;不仅要教育一般干部;更要教育领导干部。继续深入开展“三个离不开”和“四个维护”(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宣传教育,要根据各民族相互交往的特点,建立和完善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有效机制,要紧密结合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际急需,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一步打牢构建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

5.2发挥宗教的精神与社会作用

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宗教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刻揭示了我国宗教的长期性、复杂性、群众性等特点。形成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党同宗教界的爱国人士及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发展。

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要以正确的方针政策为指导。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有一段完整的阐述:“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信教群众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团结,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是要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二是要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三是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四是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总之,我们常说:“宗教信仰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之中”。宗教要促进社会和谐,就应该和各个方面一起努力,使我们人民的精神世界极大丰富、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充分发挥,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蓬勃不息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5.3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如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保护文化多元化,发展社会主义优秀文化。

首先,必须艺走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经济发展之路。充分利用少数民族自然生态与文化资源的优势,寻找民族文化的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契合点走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经济发展之路。

其次,把文化开发与发展旅游融合进行。增强少数民族经济意识,把浓郁的民风、民俗、民族土风文化推向市场,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办、市场运作的方式,解决好如何引进民营资本进入文化文物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把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变成财富,把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并逐步发展成为文化经济的支撑点。

最后,政府要更深入了解文化对经济的极大与持久的推动作用,认识到文化也是生产力,加强对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力度,一方面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创新和持久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创建,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与整个国家的和谐相处,减少社会发展的成本,逐步增加文化保护的投入,加强民族文化的研究力量,推动民族文化保护的进一步立法进程。

5.4鼓励、提倡自由恋爱

爱情,这一千百年来被人们普遍赞颂、普遍追求的事物,不仅是作家们讴歌的永恒的主题,也是每个热爱生活的人所向往的美好钥匙。爱情会给人带来莫大的喜悦和幸福,使人们充满巨大的内在力量。

现今社会,人们已经逐步冲破封建伦理道德、传统偏见、宗教禁忌以及自私、欺骗等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运用个人的智慧、聪明和勇气,大胆地追求自由、纯洁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的爱情。但是,现代人仍旧收到父母、老辈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全社会应该扔掉偏见与固执的外衣,不强迫、不将就,提倡自由爱情观,提倡真爱,鼓励勇敢与忠贞的爱情。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6结语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我的毕业论文终于完成 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出现过很多的难题,但都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顺利解决了,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我体会到:

写论文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从最初刚写论文时对论文的构思、选题、立意面临的问题的模糊认识到最后能够对该问题深刻的认识,我体会到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以前只是明白理论,没有经过实践考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明确,通过这次的做,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总之,通过毕业论文写作,我深刻体会到:要做好一个完整的事情,需要有系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对待要解决的问题,要耐心、要善于运用已有的资源来充实自己。同时我也深刻的认识到,在对待一个新事物时,一定要从整体考虑,完成一步之后再作下一步,这样才能更加有效。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注释

[1] 陈国强.浅谈穆斯林的葬礼 [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7-9.13-15. [2] 李翔海.屈从与反抗的秘密[M].天津:新蕾出版社,2013-12-04.23. [3] 肖剑.穆斯林的葬礼里的“信仰”灾难[N].南方都市报,2011-10-02.109-110. [4] http:///p-698323207.html. [5]杨宗.穆斯林的葬礼生死恋故事[N].扬子晚报,2008-2-21. [6]章节琳.穆斯林葬礼中的世俗伦理.[N]贵州晚报,2007-06-03.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参考文献

[1]Brinkley,Alan.Tragic spirit.New York:Knolf,1985. [2]白蕊.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悲剧——浅析《穆斯林的葬礼》中的爱情伦理[J].语文教学通讯·D刊,2013(02):23-25 [3]陈舜.文化皈依中的艺术收获 --《穆斯林的葬礼》和《心灵史》之比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9):34-37. [4]程孟辉:《西方悲剧学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5]金红.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论《穆斯林的葬礼》的生命意识兼谈霍达长篇小说的创作主旨[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68-71. [6]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5):44-46. [7]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后记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1):5-9. [8] 刘春艳.《穆斯林的葬礼》中回族族群认同的高扬——兼论回族的发展与文化自觉[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27(6):112-114. [9]刘丽.论小说中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以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和叶广芩《雾》为比较文本[J].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2011,15(3):40-42. [10]刘白羽:《穆斯林的葬礼序——穆斯林诗魂》,江苏通华出版社,1999. [11]钱振纲.一曲爱情的悲歌(读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N].中国文化报,1991-05-26. [12]邱文涛:论《穆斯林的葬礼》中的爱情悲剧,《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7(5):22-29. [13]王新惠.论《穆斯林的葬礼》对月象玉象的创造性运用[J].河南社会科学,2011,(5):135-137. [14]王锋,陈冬梅.在寻找自己民族历史和美学品格的道路上--试论当代回族长篇佳作《穆斯林的葬礼》与《穆斯林的儿女们》[J].民族文学研究,2002,(2):19-25. [15]张建成.一道民族文化的独特风景线——《穆斯林的葬礼》之创作美景[J].新西部(下半月),2007,(5):174,177.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谢辞

大学生活一晃而过,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当我写完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感慨良多。

首先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单小艳老师。她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审查、修改我的论文。还有教过我的所有老师们,你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感谢四年中陪伴在我身边的同学、朋友,感谢他们为我提出的有益的建议和意见,有了他们的支持、鼓励和帮助,我才能充实的度过了四年的学习生活。

本论文是在导师单小艳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镇委环保工作汇报材料下一篇:主体责任党风廉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