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论文

2022-04-12

小编精心整理了《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本文以“素质冰山”理论为依据,从专业课程实施的视角,以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为例,探索高职教育如何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论文 篇1:

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模式构建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人才的培养规模也在逐步增加。数量扩张的同时,质量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提升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是一个很好的途径。针对旅游类专业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一核双轮四驱全过程”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 旅游类专业 职业素质 养成教育 模式

一、引言

职业素质教育历来深受重视。早在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要求“职业院校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6年,教育部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出了要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其中就提到了“创新职业素质教育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如何培养出较高职业素质的旅游人才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如贺丽霞[1]认为要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团队组建、学生考评中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郑莉红[2]认为应从日常教学、仿真实训教学、社会实践等渠道提升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朱海岳[3]提出了“五位一体”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实施体系;雷晚蓉[4]在对国外著名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经验的总结下,从专业定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课程体系等方面来构建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这些研究从多个角度为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职业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建议和措施,本文正是受这些研究的启发,考虑到职业素质教育的渗透性和长期性,构建了“一核双轮四驱全过程”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模式。

二、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实践轻理论。不少院校将旅游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为“能适应各类旅游企业服务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再加上毕业生去向基层性特点,使得一些院校过于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另外,实践技能的提高具有短期性和显著性等特点,这也是院校重视对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单一化。很多院校意识到“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对职业素质的理解不够深入,往往以开设几门素质文化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而忽略了隐性课程的开发;在教学形式上,以传统的“讲授”形式为主,缺乏对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引导和发挥。

(三)忽视了学生日常行为的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不仅体现在职业生活中,也应该贯穿到日常生活中。一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传授给学生“工作中要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要尊重企业领导、要记住‘客人永远是对的’”等理论,而对于学生上课迟到、课堂中玩手机、见到老师绕道而行等行为不予制止和引导,那么,职业素质的教育就很难有真正的成效。

三、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模式的构建

在职业活动中,职业素质是具有决定性作用并相对稳定的重要品质,它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内在修炼和外界的教育、引导而逐步形成的[5],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技能等。因此,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具有长期性、渗透性和连续性,是一个内外合力的过程。

因此,本文秉承“理论与实践并重、校内和校外并驱”的理念,尝试构建“一核双轮四驱全过程”(图1)的养成教育模式,以期为各高职旅游类院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参借鉴和参考。一核:以职业素质的提升为核心;双轮:理论和实践;四驱:家庭、学校、企业和社会同时发挥作用;全过程: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到从新生入学前到毕业后的全过程。

(一)入学前——营造良好氛围,提高职业认同感

1.提供专业填报咨询。通过长期教学发现,有不少学生是因为“别无选择”、“缺乏了解”才选择了旅游类专业。各高职院校可以在每年的高考志愿填报期间,请旅游类专业的骨干教师、企业的代表在主要的生源地城市为学生及家长提供专业报考咨询。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将来所学专业有个清晰的认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选择,也可以让家长参与其中,便于今后教育过程中的双向沟通。

2.树立行业先进典型。先进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的正面影响往往比单纯的说教效果好。充分发挥微博、微信、QQ群等校园媒体的作用,在学生及家长中积极正面宣传行业的先进代表人物,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形成、内化正确的职业理念和积极向上的职业信心。

3.量身打造素质提升方案。根据高考录取结果,为每一个填报旅游类专业的考生提供个人素质提升方案。结合测试结果和家长提供的信息,全面了解学生的职业潜能和不足,为其制定素质提升方案。

(二)学校中——扎实理论和实践基础,增强职业意识

1.课程设置“多元化”。课程的学习是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主渠道。各院校应该构建一套合理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有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还应有通识课程,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职业胜任力。

2.教师队伍“专业化”。师资力量是教育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计划完成的重要保障,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校应为学生配备专业化的老师。一是要提高教师的进入门槛,除了常规的企业经历、学历、科研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外,更要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核;二是要加大“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双师型”不仅是教师拥有职业资格证书,而是要参与相关职业活动。专业教师要定期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顶岗锻炼,熟悉行业发展动态,了解企业最新人才需求,增强实践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三是聘请行业专家进课堂,行业专家担任部分课程的主讲教师或与其他专职教师共同承担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将实际的工作场景搬进课堂。

3.实践活动“常态化”。实践活动是完善和补充课堂理论学习的重要载体,而这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如新生开学第一周,安排学生到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企业参观学习,使学生对行业有个直观的认识;每学期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专业技能实训,有助于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深化职业认知;开展义务劳动教育,由学生负责校园指定区域的卫生和草坪的维护,有助于服务意识提升;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开展“读书月”活动,督促学生广泛阅读书籍,充实大学生活,提升人文素质和自身内涵。

4.班级管理“企业化”。班级是学校教育管理中最基本单位,班级管理“企业化”使学生在学校不但能够学好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同时能感受到企业氛围和企业精神。首先,设计出符合职业特点的校服,规范学生的职业形象;其次,制定出一套班级管理制度。例如,竞选出班长为“总经理”,学习委员、团支书等为“部门经理”;小组长为“主管”,宿舍长为“领班”等,分别管理相应的事务;上课要签到,穿职业装,不允许带手机……;最后,在期末考评时,除了卷面成绩和教师给的平时成绩外,还要有各自“领导”根据“员工”平时表现(班规的执行情况)的打分,最终优秀的员工可以发放奖状及“年终奖”等。

(三)毕业后——加强跟踪调查,评价职业素质

毕业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意味着学校学习的结束和职业生涯的开始。对毕业后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是对职业素质的培养过程进行动态的管理,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调整和完善,以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1.评价主体多元化。要客观、全面地对职业素质的培养情况进行跟踪测量评估,就要构建家庭、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四方”职业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家庭是学生较为放松和随意的地方,学生的思维和言行的变化在家庭中能真实流露,而且一个家庭对应着一个学生,家长的评价就具有针对性和相对权威性。家长可以对比学生大一入学前和毕业后的意识和行为的变化,对变化的具体方向和表现进行记录或直接反映给学校教育者;学校是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主导者,更能深刻地察觉其中的成效与不足。学校的领导、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后勤工作人员等和学生有较多交流和接触的工作人员,都是参与评价的重要主体;企业是学生毕业后的去所,也是检验其职业素质的重要基地。企业的领导、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学生的企业导师、部门同事等可以对学生实际工作情况以及工作中体现出的职业素质进行评价;社会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价比其他主体都要苛刻,旅游类企业的消费者、其他行业的招聘者、兄弟院校的教师等可以作为评价的主体,他们的评价和建议是我们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和努力完成的重要任务。

2.评价内容多维度。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是一个从生理到心理、从知识到能力的过程,其评价也应该包括多方面。如:在具备社会公德的基础上,学生是否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在具备职业技能的基础上,是否具有较好的理论素养;在具备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服务意识;在具备社会适应力和岗位从业能力的基础上,是否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等。诚然,任何一个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一个主体也很难全面考察这些素质,因此,需要将各主体提供的评价内容进行提炼和挖掘,运用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方法,得出的结论才具有较高的真实度和较强的说服力。

3.评价方式多样化。依据不同的评价主体,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充分挖掘学生职业素质中的隐性部分。家庭在评价时,可以通过观察法、面谈法获得真实的资料;学校在评价时,可以通过理论考试、问卷调查、技能比赛等方式,了解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的实际情况;企业可以通过民主评议、现场服务观察、业绩考核等形式,给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阶段性评价,检验学生人际关系的维护能力、工作能力等;在星级酒店、旅游景区等随机采访旅游者,通过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顾客意见;采访其他行业的招聘者,了解高职旅游类专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表现及职业的适应情况。当然,在评价时,既要注重结果性评价也要加强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意在发现不足并及时纠正,避免在培养过程中出现问题;结果性评价旨在鉴定和验证,避免出现不良结果。

四、结语

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家庭、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关注学生从入学前到毕业后的职业素质的变化。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学者进行深入的研究,渴望更多的高职院校注重旅游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为旅游行业企业输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贺丽霞.论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3(12):135-136.

[2]郑莉红.浅析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养成教育[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4(4):74-76.

[3]朱海岳.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77-78.

[4]雷晚蓉.构建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34(6):102-104.

[5]熊鹤群.台湾高雄餐旅大学“四化”办学理念及其对高职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启示[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12-15.

作者简介:

汪婷(1984-),女,安徽合肥人,硕士,助教,从事酒店管理、职业素质教育研究。

王培俊(1965-),男,安徽合肥人,硕士,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素质教育研究。

作者:汪婷 王培俊

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论文 篇2:

专业课程实施视角下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摘 要: 本文以“素质冰山”理论为依据,从专业课程实施的视角,以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为例,探索高职教育如何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职业素质 专业课程 餐饮服务与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199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统一的思想,强化了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职教成[2011]9号)强调要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

旅游业作为当今世界产业规模最大和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之一,需要大量素质高、能力强的专门人才。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高职旅游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在其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高职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还不尽如人意,学生整体能力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将学生素质教育与能力教育和知识教育统一起来,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强调职业技能训练,忽视对职业素质的培养。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少隐性的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起重要作用的教育环节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即使开展了相应的教学活动,也是沿用旧的素质教育方式和方法,忽视了职业素质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如何使在校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专业课实施的视角,以旅游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之一的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为例,探讨了如何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人们在进行职业活动中所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通常也称之为职业素养。职业素养鼻祖San Francisco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中这样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根据“素质冰山”理论,职业素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另一部分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7/8的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1/8显性职业素养。大量研究表明,决定一个人能否在某项事业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外显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冰山下面的隐性素质。为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时,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显性职业素质,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隐性职业素质,二者缺一不可。

三、专业课程教学对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新生的、不可替代的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的使命。职业性无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也是高职院校创新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的内在要求。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要着眼于学生的职业取向,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引导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使职业素质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品质。

那么,如何使高职院校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以适应社会企业的需要呢?专业课程的教学无疑是整个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从时间上看,专业课程所占据教学时数比其他任何人才培养环节都要长。从课程性质来看,专业课程都是核心课,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起着主导作用,这一点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有效地将素质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结合起来,将职业素质培养贯穿到专业课的教学环节中,提高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对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四、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职业素质培养内容

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是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是属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劳动保障部界定的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课程。该课程是培养酒店及餐饮企业基层服务员、领班、主管和一线经理必需的理论和技能相融合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将来所要从事职业的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而且使学生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热爱本职工作,为其职业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所谓职业形象,是职业精神的外在表现,是展示给社会的自我品牌,关系到社会大众对企业的认识和态度,具体到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是指培养学生良好的餐饮服务形象,包括发型、着装、表情、言谈举止等。职业知识,是指丰厚的餐饮服务与管理知识,包括礼仪知识、食品卫生知识、菜点酒水知识、收银结账知识、宴会设计知识等。职业技能是指娴熟的餐饮服务技能,包括托盘、餐巾折花、斟酒、中西餐摆台、上菜与分菜等。职业意识就是对职业、餐饮行业的清楚认识和准确定位,明确餐饮行业的发展方向和自我的职业前景。

五、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的举措

根据教学经验,从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角度,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应采取以下举措。

(一)从职业素质培养的角度选取教学内容

传统的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显性职业素质的教育,说到底只是一种生存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责任心、对待工作的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等决定学生发展的隐性职业素质的教育。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按照餐饮消费的发展趋势和餐饮企业中真实工作任务,具体设置了西餐服务、中餐服务、宴会策划与实施三大工作项目和一个综合实践项目。西餐服务项目起到了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素质和掌握扎实的服务技能的重要作用,是学生从事高端餐饮服务活动的必要阶段,为后面的服务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餐服务项目注重训练学生对客人个性化用餐服务技巧、应急情况处理,以及餐饮产品的开发、销售及分析管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管理技巧和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宴会策划与实施则重点强化学生策划设计宴会、实施管理宴会和宴会成本控制的能力,注重的是学生把握餐饮消费趋势、客人消费心理和进行餐饮产品开发设计的综合应用能力。综合实践项目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应用能力和组织协调创新能力,通过演绎汇报综合检验教学效果。教学内容安排充分体现了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考虑到学生的从业要求,同时也兼顾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营造“真实”的餐饮工作环境

由于不同的职业(或行业)有不同的职业素质要求,职业素质仅仅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它需要工作环境的体验和企业文化的熏陶。参考餐饮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结合具体的餐饮服务与管理的任务,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成立一个模拟的餐饮企业,随着课程教学项目的渐近逐一完成,当课程结束之际,各小组也就完成了各自所模拟餐饮企业的一轮完整的管理过程,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感受餐饮企业工作氛围,初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餐饮企业管理制度进课堂

通过在教学班级建立像餐饮企业一样的组织框架,使学生进入课堂就像进入餐饮企业工作的环境一样,用餐饮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要求自己。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模拟餐饮企业设立了餐饮部经理、餐饮部主管、领班、服务人员等工作岗位,并制定了相应的岗位职责。一方面明确职业岗位的要求,使学生明白自己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另一方面按照企业对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逐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与责任意识,使学生习惯用企业的管理制度要求和约束自己,使其初步具备职业人的基本素质。

(四)职业理念进课堂

要求学生上课期间必须着职业装,同时在每次课上要求学生的站姿、坐姿、行姿、微笑等体态语言都必须符合餐饮企业的要求。通过每次上课前五分钟召开餐前例会,对仪容仪表和精神面貌,坐姿和站姿的检查,促进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加强学生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

(五)把职业素质的养成纳入课程考核之中

该课程在考核方式上进行了改革,把职业素质的养成情况纳入考核范围,采用了三维多元递进式考核评价,即通过“学生自评与领班评价相结合”、“主管督查与小组自评相结合”、“经理检查与专家评定相结合”的考核形式,注重对学生的过程考核、技能考核和综合考核,从而动态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技能考核是检验学生对客服务技能的具体应用能力。过程考核主要是关注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对学生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与技能、团结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价。综合考核则主要检验学生的方法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俊如,雷鸣.引入6S管理模式校企合作共创班级工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2):62-64.

[2]张娴.如何在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20-22.

[3]冯猛.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价值工程,2010(18).

作者:冯春艳 杨湧

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论文 篇3:

对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职业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提 要] 通过对高职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发现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的现状和不足,探索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新思路。

[关键词] 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职业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高 翔(1984—),男,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教务处,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与语文;陈文娟(1983—),女,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思想品德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江西南昌 330100)

一、职业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对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来说,娴熟的职业技能和良好职业素质都是不可或缺的。当前高职院校关注的焦点大多集中在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上,重职业技能、轻职业素质的倾向较为突出。而实际上,由于旅游行业的工作性质、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决定了这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行业,在某种意义上说,良好的职业态度、超强的服务意识、过硬的心理素质、高超的沟通能力等职业素质比单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

上海明城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来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招收实习生时曾经说过,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不熟悉技能操作,但是必须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强烈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文化修养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否则他们将难以胜任越来越受客人“挑剔”的服务工作。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麦可思公司在《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就指出:“2009届高职高专类毕业生的能力满足度较上届呈普遍下降,毕业生亟须改进的职业能力有口头沟通能力、交流能力、时间管理、疑难排解等。”由此可见,在注重培养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二、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

1.课程数量不足,设置不合理,职业素质教育还未受到足够重视

目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的旅游类专业和许多理工科类的专业一样,教学和科研都围绕专业和实践,形成“专业基础加实践操作”的培养模式。笔者查阅了多所高职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中绝大多数院校职业素质教育课程课时数均不超过总课时20%,远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大家认为,高职教育的任务既然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就要千方百计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人才的培养、课程的安排、效果的评价都以专业技能为核心,出现技能至上的倾向,而职业素质的培养往往在有意无意中被忽略了。

除了课时数量不足之外,许多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非常盲目,没有建立科学的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往往是学校想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因人设课”,学生无法从中得到科学、系统的职业素质培养。使得旅游类专业的学生职业素质普遍不高,远达不到经济社会发展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

2.人才储备不足,无法满足高职教育职业素质教学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高职院校也如雨后春笋一般越来越多,但在师资力量上却没有足够的储备。在高职院校里,有旅游行业企业实践经验的专业老师数量已经十分有限,而具备实践经验的素质教育教师就更少了。由于他们既缺少旅游专业的知识储备、又缺少实践经验和职业情感的积累,因此极大地影响了职业素质课程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陈旧,效果不佳

由于高职院校生源基础相对较差,文化学习本来就是我们学生学习时的弱项。“两课”、英语等职业素质教育的课程本身就比较枯燥,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还是采用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还是没有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还处于学校“要我改”阶段,没有转变成“我要改”。因此,以一体化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可视化教学法等为代表的高职教育现代教学方法推广了多年还处于较浅层次,没有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职业素质教育的对策

1.转变急功近利的办学心态,提升职业素质教育理念

心态的转变是一切改变的基础,高职院校必须转变急功近利的办学心态,真正树立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来看,做人比做事更重要。从这个意义上看,职业素质教育甚至比专业技能的教育更重要。因此,我们在办学时,要转换观念,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人文精神。我们不仅要对学生的现在负责,更要对他们的将来负责。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效果提高的关键还是在于教师。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非常重视教师在本行业的实践经历,以德国的职业院校为例,他们在招聘老师时除了学历的硬性要求外还需要求职者具备五年以上职业实践经验,其中至少有三年在企业的本专业工作经历。而我国职业院校的在招聘教师时仅仅对学历做出了硬性的规定,没有对实践经历做明确的要求。许多职业院校的老师从课堂到课堂,既没有行业企业的实践经验和生活阅历,有对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不甚清楚,因而无法满足职业教育教学的需求。以江西省为例,在52所高职院校中,有33所开设了旅游类专业,但旅游类高职院校的教师多为“半路出家”人员,既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旅游专业教育,也没有受过专业培训,更没有旅游实际工作的经验。鉴于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除了应加大推动专业教师去行业企业顶岗锻炼的力度外,对承担职业素质教育的教师也应采取措施,让他们深入企业,通过参加对口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工作,感受企业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摸清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使教师在实践中了解情况、思考问题、找准定位、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案例,为提高职业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3.改革课程设置体系,提高职业素质课程的比例

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途径还是课程教学。旅游类高职院校要想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就必须瞄准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通过提高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比例,优化课程结构,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在突出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前提下设置自然、人文、社科诸如中国旅游文化、旅游心理学、]讲与口才等职业素质选修课,扩大学生选课范围,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对充实学生的人文知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要注重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的结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素质教育。因为旅游类专业课程本身承载着丰厚的人文价值,以人文精神传递专业技术,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4.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职业素质教育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把职业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的建设结合起来。用特色鲜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感染学生,使他们在良好环境的,陶中不知不觉的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提升职业素养。

对于以旅游等服务业为主的高职院校来说,应通过大量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为载体,形象生动的将服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其中,促使广大同学主动更新服务理念,重新认识服务价值。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的同学才能真正的热爱自己的专业,主动端正学习态度,刻苦钻研,提升自己的服务技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素质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加大对职业素质教育教师的引进和培训力度,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力争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旅游类管理和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彭真,熊伯坚,李元清.江西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对策[J].职业时空,2011,(2).

责任编辑:欧阳小芹

作者:高翔 陈文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三角形正弦定理解高中数学论文下一篇:教育财政预算管理模式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