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

2022-12-22

第一篇: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八章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电与磁》全章教案

一、磁场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

知道磁感线可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知道磁感线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以及地磁场的南、北极。

2、过程和方法

观察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感知磁场的存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难点:

磁场、磁感线的含义。 知道磁场间的作用。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磁体、小磁针 教学课时:2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利用航海史引入磁场 我国在磁方面上取得的成就 进行新课:

1、磁现象:磁体吸引钢铁一类物质的现象。 试验:47页图8.1-4甲示,结论

(1)磁极:磁体的两端,吸引能力最强的地方 南极(S极) 北极(N极)

试验:47页图8.1-4乙示,结论

2、磁场:

试验:把小磁针放在磁体周围 结果:小磁针都发生了偏转 (1)、结论:磁体周围存在一种物质,看不见、摸 不着,对放入其中的某些物质有力的作用, 我们把它叫做磁场。

把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磁场的方向。 试验:48页图8.1-6示

结果:小磁针的排列很有规律,一系列的曲线。 (2)、结论:把小磁针在磁场中的排列情况,用带 箭头的曲线表示出来,就可以形象描 述出磁场,这样的曲线叫磁感线。 (其方向有N极→S极) 磁感线是一种物理模型

几种常见的磁感线 练习:49页画磁感线

指南针为什么总指一个方向? (3)、地磁场: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球周围存 在磁场。

地磁场的N(北)极在地球南极,S(南)极在地球北极 (有些偏差)

3、磁化: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会获得磁性。 试验证明:

生活中的磁化现象: 探究:磁化钢针

3、达标练习:课本后5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1、重点磁场的含义,以及磁感线的含义,比较抽 象,应重点分析。 多试验。

二、电生磁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认识电流的磁效应。

知道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 理解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妙。 重、难点:

试验探究电流的磁效应的规律。 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规律。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磁体、小磁针、电源、导线 教学课时:2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静止后的磁针指南的一端叫极,又叫极,指北 的一端叫极,又叫极。

2、同名磁极相互,异名磁极相互;磁极间的 相互作用是通过发生的。

3、磁场的方向是这样规定的:小磁针静止时极所指的 方向就是该点的;可以利用带箭头的曲线来描述磁 场,这样的曲线叫做。

4、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试验“猜一猜”

利用隐蔽的通电螺线管吸引小铁钉,让学生猜是 什么物体?

磁体对进入磁场的物体会发生作用,能否利用人 工作用产生磁场、控制磁场? 进行新课:

1、电流的磁效应: 试验:53页图8.2-2示,结果

结论:通电导体的周围有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 方向有关,这现象叫电流的磁效应。 (这试验叫奥斯特试验)

思考:为什么手电筒、普通电线通电时吸引力好像不 存在?„„如何增强磁场?

(做成螺线管,也叫线圈,如„„开始的试验)

2、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猜想:通电螺线管能否产生磁场,磁场可能与哪种磁 体的相似?

(1)试验:54页图8.2-4示 (对比条形磁体)

结论: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磁体的 磁场相似。 指出N极、S极

猜想:改变电流方向,磁场方向会不会变化? (2)试验:54页图8.2-4示,但电流方向相反 结果: 结论:

指出图8.2-5中的N极、S极

讨论:能否利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普遍性的规律? (参考55页提示)

(3)安培定则: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 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就是通电 螺线管的N极。

练习:判断一些通电螺线管的N、S极

3、达标练习:课本后5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1、重点磁场的含义,以及磁感线的含义,比较抽 象,应重点分析。

2、多试验。

三、电磁继电器扬声器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电磁继电器和扬声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初步认识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阅读说明书,知道如何使用电磁继电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重、难点:

知道电磁继电器、扬声器的结构原理。 能分析有关的实际器材。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电磁继电器、灯泡、开关、电源、导线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复习磁场、螺线管知识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的因素是什么? 它有什么作用? 进行新课:

1、电磁继电器: (1)、作用: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控 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的装置。 (2)、结构:先观察59页的构造图 再实物观察。 (3)、原理:对照结构图说明。 (4)、使用方法:通过实验分析、说明。 (并总结作用、结构、原理) ##学生阅读“想想做做”,讨论回答文章中的问题。

2、扬声器: (1)、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 (2)、原理:

注意电信号与声信号的转换 对照结构图进行说明。

3、达标练习:课本6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分析这几种器材,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教学后记:

重点是电磁继电器怎样控制电路的,一定要对课本后面几 个典型的题目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白电路的控制,并学会分析 电路的方法。

三、电磁继电器扬声器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电磁继电器和扬声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初步认识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阅读说明书,知道如何使用电磁继电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重、难点:

知道电磁继电器、扬声器的结构原理。 能分析有关的实际器材。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电磁继电器、灯泡、开关、电源、导线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复习磁场、螺线管知识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的因素是什么? 它有什么作用? 进行新课:

1、电磁继电器: (1)、作用: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控 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的装置。 (2)、结构:先观察59页的构造图 再实物观察。 (3)、原理:对照结构图说明。 (4)、使用方法:通过实验分析、说明。 (并总结作用、结构、原理) ##学生阅读“想想做做”,讨论回答文章中的问题。

2、扬声器: (1)、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 (2)、原理:

注意电信号与声信号的转换 对照结构图进行说明。

3、达标练习:课本6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分析这几种器材,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教学后记:

重点是电磁继电器怎样控制电路的,一定要对课本后面几 个典型的题目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白电路的控制,并学会分析 电路的方法。

四、电动机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初步认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拟电动机的过程,了解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知识如何转化成实际技术应用,进一步提高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兴趣。 重、难点: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电动机的基本构造与原理。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磁体、线圈、开关、电源、导线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评讲上一节的物理套餐的内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通电导体的周围有磁场,等效一磁体,把它放在 另一磁场中,会不会发生作用? 进行新课:

1、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实验:61页图8。4——1示 结果: 结论:(学生分析,教师总结)

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 电流方向、磁场方向有关。

2、磁场对通电线圈的作用: 实验:62页图8。4-2示 结果:转动(左右)

结论: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 学生探究:让线圈转动起来

(让学生按照课本步骤完成,并说明这就是一个小电 动机)

3、电动机: 看录像、然后分析总结如下: (1)、结构:转子、定子、换向器

(2)、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 实质是机械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3)、重点分析图8。4-5,说明为什么要换向器。 (4)、简述“生活中的电动机”

3、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65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教学后记:

实验得出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的结论。

重点分析图8。4-5,说明为什么要换向器,怎样换向。

五、磁生电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知道发电机的原理,知道什么是交流电,知道发电机发电过程是能量转化过程。 知道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频率是50赫兹,能区分直流电与交流电。

2、过程和方法

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电和磁的关系。 观察体验发电机是如何发电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了解探索奥秘的方法。 认识创造发明的基础是科学探索,初步具有创造意识。 重、难点:

电磁感应现象,感应电流。 发电机的基本构造与原理。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磁体、线圈、开关、发电机模型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丹麦物理学家证实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 电流的磁场方向与有关。

2、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电动机的实质是能转化为能。

3、直流电动机是由、、、组成的。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流周围有磁场,哪能不能利用磁场产生电流? 进行新课: 探究: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66页图8。5——1示 结果: 次序

实验条件

电流表指针反应

1

置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于磁场中, 且保持导体与磁场相对静止。

2

更换强磁体,增强磁场,仍保持导体与磁场相对静止。

3

把单根导线换成匝树很多的线圈,仍保持导体与磁场相对静止。

4

维持上实验器材不变,使导线在磁场中沿不同方向运动。

1、电磁感应:(法拉第实验)

导体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 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思考:要产生感应电流需要哪些条件? 条件: (1)、电路闭合 (2)、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利用这结论做成电动机)

2、发电机:

看录像、然后分析总结如下: (1)、结构:转子、定子 (2)、原理:电磁感应

实质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3)、交流电(AC):周期性改变方向的电流。 (4)、频率:每秒内周期性变化的次数。 单位——赫兹(赫)符号:Hz 我国家庭电路的电流频率是50Hz

3、达标练习:

1、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利用磁场产生的条

件和规律,进一步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的联系。于导体在中运动而产生电流的现象,是一

种。产生的电流叫做。

3、电路中产生,叫交变电流。

4、在交变电流中,电流在每秒内周期性叫做频率。

频率的单位是,简称,符号为。

我国电网以交流供电,频率为。

5、发电机发电过程是转化过程,是把转化成。

6、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6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教学后记:

电磁感应的实验分析是重点。 分析清楚交流的的来源。

第二篇: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电功率》教材教学分析

八年级备课组

蒙靖秋

【课程标准要求】

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能区分用电器的

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3、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4、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常识。 【教材地位概述】

本章在学习了欧姆定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把对电学的研究拓展到电能和电功率。本章既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章节之一,也是难点之一。这一章里讲述了电能和电功率这两个重要的电学概念和焦耳定律这个重要的物理定律,同时还介绍了电热的作用和有关安全用电方面的知识。

教材先从学生在生活中较为熟知的“电能”应用实例入手,逐步学习电能、电功率、电热等相关知识,每节教材都是从实际问题、实际现象引入新课,讲了新知识后又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教材中也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节

电能

1课时 第二节

电功率

2课时 第三节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课时 第四节

电与热

1课时 第五节

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1课时 第六节

生活用电常识

1课时 复习总结

1课时

【教学建议】 第一节:电能

这节课首先列举出电能的多种来源,以及多种用电器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我们所需要的各种能量,从而认识到电能是联结其他形式能的纽带。然后,通过介绍生活中和物理学中电能的计量单位,以及电能表的有关参数和读数方法,充分体现了物理来源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最后通过1kw.h电的作用来增强学生对节约用电的认识。

1、电能。

教材中没有给出“能”和“电能”的定义,建议课前可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电能、风能、水能、热能、化学能、太阳能等各种不同形式的能,以便扫清学生在本节学习时的障碍。此外,课堂教学时可列举大量实例,通过电流在工作使学生认识到电能的存在,体会电能在工作过程中要消耗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电能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通过向同学们提出“你们家里每个月用了多少度电”来让学生了解电能的单位“度”、千瓦时(kW.h)以及焦耳(焦)。指出这三个单位的换算关系。

1千瓦时=1度 1度=3.6×106焦

3、电能表(电度表)

对于电能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实物与图片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电能表的安装位置、计量单位以及电能表上的几个重要参数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此处重点是电能表的数据读取,提醒学生注意电能表中最后一位数字是小数,并让学生懂得电能表的计数器上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电的度数。

4、电能表转数的计算:某电能表上标有“3000r/kw.h”字样,转盘转150转,消耗多少电能?

5、电能公式W=UIt (1) 提出问题:电能大小与什么有关? (2)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猜想

演示实验:更换小灯泡的电源电压(电池个数),通过更换小灯泡亮度的不同,可以发现电能转化为光能不同,从而说明电能与电压有关。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可知电能与电流也有关。而接通电源后,很容易知道电源与时间也有关。 师:经大量实验证明,电能与电压、电流以及时间都有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可用数学公式表示为:W=UIt。

6、通过1kW.h电的作用,增强学生对节约用电的认识。

第二节:电功率

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包括:建立电功率的概念;根据P=W/t公式进行有关计算;千瓦时的来历;介绍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介绍电功率的测量及利用公式P=UI进行计算。

1、电功率的教学应该抓住的要点:

(1) 电功率概念的建立:P41演示实验,将不同瓦数的灯泡分别接在电路中工作,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不同,说明灯泡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教师同时提出问题:若15W的灯泡通电1h消耗电能3600J,100W的灯泡通电10s消耗电能1000J,问:谁消耗电能多?消耗电能多的就一定消耗的快吗?

学生通过计算可以发现消耗电能的快慢不仅与消耗电能的多少有关,还与时间有关,从而引出电功率的概念。 (2)电功率的符号、单位以及单位的换算。

(3)电功率的公式、物理意义的理解(以速度来类比)。每个物理量单位的统一。

2、“千瓦时”的教学

(1)引导学生从概念和单位上区分电能和电功率,让学生清楚知道Kw和Kw.h是不同物理量的单位。

(2)利用P=W/t推导:把这个式子变形后得到W=Pt,W就是t这段时间用电器消耗的电能,式中W、P、t的单位依旧是焦、瓦、秒。如果P和t的单位分别用千瓦、小时,那么它们相乘后就得到电能的另一个单位——千瓦时(度)。

(3)千瓦时的物理意义:1千瓦时是功率为1kW的用电器使用1h所消耗的电能。 (4)通过课本的例题提高学生使用该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关“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教学

(1)通过改变灯泡(36V)两端的电压,通过观察到小灯泡的亮度的不同,说明在相同时间内消耗电能不一样,也就是说电功率是不一样的,紧接着向学生介绍灯泡上的36V表示的意思,从而引出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实际电压、实际功率的概念。 (2)电灯泡铭牌的物理含义,分析当实际功率不等于额定功率时会有何弊端?并让学生理解灯泡的亮度由实际功率决定。 (3)课本的想想议议。

4、电功率的测量

(1)利用W=UIt和P=W/t推导出P=UI。理解P=UI,每个物理量单位的统一。 (2)利用P=UI以及欧姆定律I=U/R推导出P=U2/R和P=I2R。

(3)通过两道练习题让学生利用P=UI以及串并联电流、电压规律去求串联、并联中的各用电器的功率以及总功率:

①已知R1和R2串联在一个电源电压为6V的电路中,R1=10欧,R2=20欧,电路中电流为0.2A,求:P

1、P

2、P总。

②已知R1和R2并联在一个电源电压为6V的电路中,R1=20欧,R2=20欧,求P

1、P

2、P总。

学生计算后发现这两道题的总功率都等于各电阻的功率之和,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个结论是否具有普通性,然后利用P=UI以及串并联电流、电压规律进行推导。最后发现不管是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都有:P=P1+P2+„+Pn (4)通过例题和适当例题让学生熟悉用公式I=U/R、P=W/t和P=UI等公式综合解题。

第三节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回顾第七章第三节根据欧姆定律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实验,引导同学们也利用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提出问题:如何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2、设计实验方法:

由电功率的公式P=UI可知,只要在工作电路中测出加在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就可以求出它的电功率。因此,把小灯泡接入电路中,用电压表测出它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测出通过它的电流,就可以测出小灯泡消耗的电功率。(即实验原理:P=UI.实验方法:伏安法)

3、设计实验电路图

本节还是采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功率,在前面已经用伏安法测过小灯泡的电阻,对于电路图的设计还有器材学生都已经很熟悉,在这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加深、巩固,这里可要求学生独立设计电路图。

4、分析滑动变阻器在本实验中的作用:

实验中,我们用滑动变阻器进行控制,分别测量以下三种情况下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

①使小灯泡在额定电压(标在小灯泡上)下发光,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②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约为额定电压的1.2倍,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测量它的实际功率。

③使小灯两端的电压低于额定电压,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测量它的实际功率。

5、 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弄清实验的步骤,强调实验注意事项:电表的连接,量程的选择,滑动变阻器的接法,电源电压的选择等等。

6、 实验操作,记录数据。

7、 分析论证:通过测量得到的数据和观察情况记入表格,让同学们计算在这三种情况下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比较后能得出什么结论?设疑:灯泡的亮暗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8、 评估交流:各组互相交流,分析实验中容易出错的环节有哪些?出错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为了使物理规律具有普遍性,还应该做什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新问题?

第四节 电与热

一、电流的热效应

1、根据教材图8.4-1引入新课,提出问题: (1) 图中的四个用电器通电时都会产生什么现象? (2) 说明电流在工作过程中消耗的电能转化为什么能了?

最后指出,电流通过任何导体都要发热,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电器称电热器。(电能→热能)

2、引导学生思考“电炉丝和导线发热不同”提出问题: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

3、学生讨论猜想,教师强化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并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同学间交流合作归纳出电流产生热量的影响因素。并从实验中知道: (1)在电流、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2)在通电时间、电阻相同的情况下,通过电流越大时,产生的热量越多。

二、焦耳定律

1、焦耳定律的内容、公式、单位。

2、介绍焦耳用了近40年的时间做了400多次实验,通过不懈的努力、刻苦钻研终于总结出焦耳定律,以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3、焦耳定律的进一步理解:

认识纯电阻电路中,电流工作时将电能全部转化为热能。通过Q=I2Rt以及前面所学的P=I2R推出在纯电阻电路中还可以应用Q=U2t/R和Q=UIt进行计算。

4、回顾这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热,而跟它连接的导线却几乎不发热?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原因所在。

5、通过课本例题以及课后习题熟悉焦耳定律的应用,再次强调公式中各物理量单位的选取,注意单位的正确书写方法。

5、P50 想想议议

三、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1、举例说明电热的利用,同时提出问题:电流通过用电器产生的热有没有不利的一面?如何防止?

2、电热的防止,可以采取的措施?教学中应使学生认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电热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也会给人们带来危害。来引导学生辩证的看问题,

第五节 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1、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1)以问题引入新课:有时候家里会出现保险丝熔断、跳闸现象,你注意过这些现象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吗?教师模拟家庭电路进行演示实验。并联三个小灯泡,只使其中一盏灯发光,然后短路灯泡,灯不亮,而且发现保险丝熔断。断开开关,换接保险丝,再同时让三盏灯工作,发现保险丝不仅熔断,演示板上的导线也会冒烟。借此让学生分析保险丝熔断的原因。学生通过实验可直观地感受到,电路发生短路以及电路中总功率增大都会导致保险丝熔断。 (2)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

A:电路出现短路,由I=U/R可知, U一定时,导线R很小,I很大。 B:用电器总功率过大:由I=P/U可知,U一定时,P总越大,I越大。

2、保险丝

(1)重复演示实验,在保险丝的位置换上铜导线,闭合开关,观察实验现象。 (2)通过这个实验,一则可以点明保险丝的作用,二说明保险丝安装的位置,三更是可以说明保险丝的选材条件: A:电阻率大:由Q=I2Rt可知,I和t相同时,R越大,Q越多,温度t越高。 B:熔点低:这可以保证在温度升高时保险丝先熔断,达到切断电路、保护电路的作用。

(3)介绍空气开关。

3、思考P51 想想议议:为何要进行供电线路的改造?

第六节 生活用电常识

1、让学生提前预习,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并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回答。 (1) 家庭电路的组成?

(2) 电能表接在电路的什么地方?它有什么作用 ? (3) 总开关是怎样切断电路的? (4) 开关与电灯是怎样连接的? (5) 插座是怎样接到线路上的?

(6) 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是并联还是串联的?这样连接的好处是? (7) 什么是火线、零线?如何区分它们? (8) 火线与零线之间的电压?火线与大地之间的电压?零线与大地之间的电压?

(9) 试电笔的作用、种类以及使用方法? (10)三孔插座和三脚插头的作用? (11)两种类型的触电原因? (12)触电的急救方法?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增强安全用电的认识,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在帮助别人时要讲安全、讲规则、讲科学,这样的训练,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篇: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压强与浮力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24分)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 案

1.下列物体质量最接近50g的是

A.一只母鸡 B. 一张课桌 C.一本八年级物理教材 D.一只鸡蛋

2.交警在查“酒驾”时,先请司机打开车窗,若闻到酒精气味,则要求司机必须接受酒精含量的侧试.交警能闻到酒精气味是因为酒精

A.分子间有间隙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很小 D.分子可分

3.甲、乙两种干燥的绝缘物体,甲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强.将它们相互摩擦后分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靠近会相互吸引 B.甲失去了电子带正电 C.乙得到了电子带负电 D.甲、乙靠近会相互排斥 4.下列事例中属于应用了重力方向的特点是

A.敲打钉子 B.用力拉弹簧 C.用重锤线检查相框是否挂正 D.往前推车

5.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M、N上的物体P、Q,分别在FP=5N、FQ=3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确定

A.P的质量一定大于Q的质量 B.P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大于Q受到的摩擦力 C.桌面M一定比N粗糙 D.P的速度一定大于Q的速度

6.如图所示,教室里悬挂着的吊灯处于静止状态,吊灯所受重力的平衡力是 A.吊灯对悬绳的拉力 B.悬绳对天花板的拉力 C.悬绳对吊灯的拉力 D.天花板对悬绳的拉力 7.下列事例中利用惯性的一组是

①汽车行驶时,司机系着安全带 ②火车进站前,撤去动力,仍能进站 ③上岸后的鸭子,振动翅膀,把身上的水抖掉

④比赛中,运动员将冰壶推出,冰壶在冰面上继续向前运动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8.同种材料制成的几个圆柱体,它们的质量、粗细、高度各不相同,把它们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则

A.质量较大的圆柱体对桌面的压强大 B.较粗的圆 柱体对桌面的压强大 C.它们对桌 面的压强一样大 D.较高的圆柱体对桌面的压强大 9.如图所示,两个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内装有同种液体, 液面高度相同。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分别为p甲和p乙,则 A.p甲=p乙 B.p甲

C.p甲>p乙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10.如图所示的四种飞行器,在飞行时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获得升力的是

11.将适量的橡皮泥捏黏在铅笔一端(能使铅笔竖直浮在液体中),这就制成了一个很有用的土仪器.将它分别放到盛有不同液体的杯中,静止时的情景如图所示.对于这个土仪器所运用的知识或用途,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运用了二力平衡的知识 B.运用了物体的漂浮条件

C.用它可以比较不同液体密度的大小 D.用它直接可以测出液体密度的大小

12.把一个实心小蜡块轻轻放入盛满酒精的溢水杯中,溢出酒精的质量是9.6g;若把该蜡块再轻轻放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则溢出水的质量是(已知ρ蜡=0.9×103kg/m3,ρ酒精=0.8×103kg /m3) A.6.9g B.9.6g C.10.8g D.12.0g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76分)

二、填空题(本题有12小题,每空1分,共27分) 13.体积为0.5m3的钢瓶内装有密度为6kg/m3的氧气,某次电焊用去了其中的1/3,则钢瓶内剩余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_kg,剩余氧气的密度为________kg/m3。 14.电扇使用一段时间后,扇叶很容易沾上灰尘,这是因为扇叶在转动过程中带上了______,具有_______________性质,所以灰尘被吸在扇叶上。

15.冰冰用手握着一个重为10N的水杯静止在空中,杯口竖直向上,手的握力为20N,则水杯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N;若使手的握力增大到30 N,则水杯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N。 16.小华从背后推小明,小明前进,小华后退,说明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的. 以小明为参照物,小华是__________(运动/静止)的.小华运动越来越慢 是因为受到__________的作用.

17.在冬奥会滑雪比赛时,运动员用力撑雪杖使自己从山上由静止加速滑下, 这表明力能使物体的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如图所示,是某运动员在滑下 过程中碰撞标志杆时的情景,它说明力还能使物体的__________发生改变。 18.沿东西方向直线运动的火车突然刹车,车箱里的乘客看到水平桌面上 的小球朝着自己滚动过来(如图所示),这是由于小球具有__________ 的缘故。若乘客是面朝西坐着的,则列车是向_________(选填“东” 或“西”)运动的。

19.科学研究表明:空气对运动物体的阻力与物体速度的大小有关,物体速度越大,其受到的空气阻力越大.若不考虑雨滴质量的变化和风速的影响,雨滴由云层向地面下落的过程中,其运动情况是先做_________运动,后做_________运动.(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 20.将质量为45kg,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物块放在1m2水平桌面的中央,该物块对桌面的压力大小为_____________N,压强为_______Pa;如果沿竖直方向将该物块切去一半,则剩余部分对桌面的压强为__________________Pa。(g=10 N/kg) 21.志华在使用笔时,发现手握的位置有橡皮套,这是通过增大______________来减小压强;而且它的表面粗糙,这是为了增大__________________。

22.如图所示,在瓶的a、b两处各扎一个小孔,并将孔封住.在瓶中注满水, 打开a、b两孔后观察到图示的情况,这说明:水对容器的_________有 压强;液体压强随_________的增加而增大.

23.高山上普通锅都不熟饭,是因为高度越高大气压强就越________ (选填“大” 或“小”),普通锅密封性能差,从而使锅 内水的沸点_________ (选填“小于”、“等于”、“大于”)100℃。

24.如图所示,金鱼吐出的气泡在水中上升的过程中,气泡受到水的压强将 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气泡受到水的浮力将 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研究发现,同一物

体在地球的不同纬度所受的重力不同,物体越靠近赤道,所受重力越小; 越靠近地球两极,所受重力越大.我国一艘军舰从青岛港出发,前往位于

赤道附近的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若海水密度及舰艇质量不变,比较两地,则舰艇在亚丁湾的浮沉情况是:将___________(选填:上浮、下沉或不变).

三、解答题(本题有7小题,共49分,解答

26、27题时应写出解题过程) 25.(6分)按照题目要求作图:

(1)画出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如图所示)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2)如图所示,足球在水平草地上向左减速滚动,请 画出足球受到所有力的示意图. (3)利用如图所示的装水烧杯和两根吸管可以制作一个“口吹喷雾器”。请你将两根吸管画在装水烧杯的恰当位置,完成“口吹喷雾器”的示意图;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26.(6分)如图所示是某型号的水陆两用坦克,它的车体比普通坦克要大,呈船形,既能在陆地行驶,也能在水中浮动。该水陆两用坦克的总质量是22t,每条履带的触地面积是2m2,发动机功率是420kW,水上最大速度14km/h,陆地最大速度54km/h。请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g= 10N/kg) (1)停在水平地面上时,它对地面的压强多大? (2)在水上航行时,它排开的水的体积是多少m3? 27.(8分)学校购买了一批水龙头,据商家说其材料是铜质的,实验室的老师组织八年级的一些同学通过实验来验证商家的说法。他们把两个水龙头用轻质细线捆好后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在空气中测得它的总重力为3.2N,再把这两个水龙头浸没在水中,如图所示, 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2.8N(ρ铜=8.9×103kg/m3, g=10N/kg)。求: (1)每个水龙头的质量是多少?

(2)这两个水龙头浸没在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有多大? (3)这批水龙头的密度是多少?商家的说法是否正确? 28.某同学通过下述实验步骤测量牛奶的密度:

(1)调节天平横梁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红线的左侧,此时应向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平衡螺母,才能使天平平衡。

(2)他按甲、乙、丙的顺序进行实验。根据图中数据可知:杯中牛奶的质量为________g;牛奶密度为________kg/m3。

(3)为了更加准确地测量牛奶的密度,你认为图中合理的实验顺序为______________,这样调整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科学探究的过 程一般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和论证”等环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华同学提出了三个猜想: 猜想A: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猜想B: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C: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

为了验证这三个猜想,小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在实验中,为了使摩擦力大小等于测力计示数,小华应该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着物体做__________运动。

(2)由图_______和图________两个实验可知,滑 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3)由图甲和图丙两个实验可知,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实验次数 木块运动速度(m/s) 测力计示数(N) 1 0.05 0.6 2 0.10 0.6 3 0.15 0.6 (4)为了验证猜想C是否正确,小华同学用图 甲装置进行了三次实验,实验记录如右: 由实验记录可知,猜想C是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5)在实验探究中,小华同学应用的研究 物理问题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A.类比法 B.控制变量法 C.推理法 D.理想模型法 30.如图甲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

(1)小华将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 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____________, 并通过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来改变拉力的大小.

(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在图甲所示情况下,小华下一步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明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同学们认为小华的实验优于小明的实验.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A.减少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小卡片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材料 C.容易让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 D.小卡片容易扭转 31. 下图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过程 . (1)根据图中情景可以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是假设,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 B.①②③④都是实验事实

C.①②是实验事实,③④是实验推论 D.①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

(2)每次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记下 小车最终停在水平面上的位置.可知小车受到的 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越

.其中运动 的小车在木板上最终停下来,是因为小车在水平 方向上受 (选填“平衡力”、 “非平衡力” 或“不受力”).

(3)若用木块代替小车再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还需要添加的器材是长方体木块、钩码和 .

32.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小聪对实验器材做了一些改进,如图所示,在有机透明盒里放入一块海绵和 砖块进行实验。

(1)实验时,是通 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比较砖块对海绵的压力作用效果。

(2)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可以选用_________两次实验(填序号)。 (3)分析比较图中a、b、c三次实验,可得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某中学九年级(2)班ST小组在研究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时,通过往水中加盐,终于使马铃薯漂浮在水面上。由于时间关系,当时并没有及时收拾实验器材,几天后他们来收拾时,惊奇地发现原来浮在水面的马铃薯有都沉在容器底部,他们决定对这一现象进行探究,提出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1:可能由于水的蒸发,盐水的密度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

猜想2: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质量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 猜想3: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体积变小,导致马铃薯下沉。

(1)经过一番讨论,他们马上否定了猜想1,你认为他们否定猜想1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他们就猜想2和猜想3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

①取三块马铃薯,编上A、B、C号,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②配制一大杯盐水;

③将三块马铃薯放在盐水中,使其漂浮,几天后发现马铃薯都沉在容器底部,将其捞出、擦干,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实验数据如右表: 编号 放入盐水前 放入盐水后

质量/g 体积/cm3 密度/g•cm-3 质量/g 体积/cm3 密度/g•cm-3 A 44.8 39.2 1.14 40 33 1.21 B 56.1 48.8 1.16 50 41 1.22 C 77.3 67.9 1.14 6 9 57 (2)表格中,编号为C的马铃薯在盐水中下沉后的密度是 g/cm3 (3)请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后回答: 猜想2是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你认为导致马铃薯下沉的比较准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伴你学】2013-2014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 第三节 连通器同步训练

第三节 连通器

A组

1. 下列装置中利用连通器原理的是( )

A. 茶壶.

B. 船闸.

C. 锅炉水位计.

D. 注射器.

2. 下列不属于连通器的是( )

A. 连接公路两侧水渠的涵洞.

B. 洗手池的回水管.

C. 水塔的供水系统.

D. 钢笔墨水胆吸墨水时.

3. 船由下游到上游通过闸室时,先打开____________游闸门,使________和________形成

连通器.

4. 图8-24所示,容器中装有同种液体处于静止状态,其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5. 如图8-25是一则广告画面,请你说出这幅画中的科学性错误.

6. “坎儿井”是新疆吐鲁番地区的一种灌溉工程,从山坡上到田地里挖成一连串的井,再

把井底彼此挖通,连成暗沟,将山上融化的雪水和地下水引来浇灌田地,“坎儿井”就是利用了连通器的原理,同时减小暴露在空气中水的表面积,从而减小了蒸发.请你说说看,生活生产中,还有哪些利用了连通器的原理?

B组

1. 如图8-26所示,一只水壶放在面积为1m

22h1=10cm,h2=12cm,的水平桌面中央,壶底面积20cm,当水壶装满水总重50N,此时水对壶底的压强及桌面婆到的压强分别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如图8-27所示为厕所自动冲洗水箱,水箱中有一倒插L形管,此管通过排水管直接与坐便器相连.当水位达到箱内什么位置时,排水管开始大量排水( )

A.

到A处.

B.

到B处.

C.

到C

D.

到D处.

3. 如图8-28所示,建筑工人在盖平房时,为了确定露出地面的地基的四个墙角是否在同一水平面上,常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将一根较长的软塑料管装上水,一人拿住管的一端靠在一个墙角处,在墙上记下塑料管中水面的位置,另一人拿住管的另一端先后靠在另外三个墙角处,并分别在墙上记下塑料管中水面的位置,则四个墙角记下的标记一定在同一水平面上,请你解释其中的道理.

处.

第三节连通器

A组:

1. A B C2. D3.下,下游,闸室4. D5. 茶壶是一个连通器,倒茶时壶嘴应该与壶内的液面相平,这幅画错在壶内的液面太低。6. 略.B组:

1.9.8×102 Pa,2.5×104 Pa2. C3. 提示:装有水的塑料管,相当于连通器。 4. 略。

第五篇:八年级物理第八章《摩擦力》课件

教学理念:

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两大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本节教学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模式的学习,老师尽量为学生创造情景,点燃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教材分析:

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力。(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学情分析:

学生在这之前刚学习了“重力”,知道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而摩擦力跟重力一样是一种常见的力,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学生除对摩擦力的概念比较生疏外,已基本具备自主探究的条件。

教法建议:

1.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摩擦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物理现象之一。对摩擦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学生实验,作为物理老师是非常清楚物理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尤其在学生有一定认识基础时,更应注意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这样就能既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2.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体现了物理学中对多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即控制变量法。本实验中的变量有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保持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知道决定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3.认识摩擦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有关摩擦现象。

2.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3.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1.设计探究实验。

2.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问题。

教学器材:

教师用:筷子、玻璃杯、米、水、小车、木块、弹簧测力计、自行车、多媒体电脑等。

学生用: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侧面积不同)、砝码(或钩码)、长木板、毛巾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演示筷子提米的实验:在一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大米,插入一支筷子并压紧大米,向上提起筷子会很容易的将筷子拔出;重新将筷子插好,再向米中加少量水,等一会儿,拿起筷子就可以把玻璃杯提起。提问:同学们,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小棍提起米杯来呢?你能给这个力取个名字吗?(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摩擦力的概念

做一做:参与实践,做各种摩擦动作,让学生体会摩擦力的存在。学生有的将手掌放在桌面滑动,有的搓手,有的脚在地板上来回擦动。

学生讨论交流:“搓”也就是“摩擦”,由此得出“摩擦力”这一概念。

老师演示:用小木块和小汽车分别演示摩擦,问:“这两种摩擦一样吗?你能给它们分别取个合适的名字吗?”(通过观察比较取名,学生知道了动摩擦可分为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教学评析: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创设“摩擦生热──搓手”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一开始便进入激奋的学习状态,同时也为学生探究“摩擦力”做铺垫。请学生命名,让学生实践体会,巧妙地实现了由“给出书面知识”到“引发探究活动”的转轨。

2.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生活中你有这方面的经验支持吗?

(在分组讨论后收集各组讨论的结果并作记录)

甲组:推动粉笔盒比推动讲桌容易,猜想可能与质量有关;

乙组:在冰面上行走比在平时的路面上行走困难,猜想可能与路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丙组:汽车速度大不容易刹车,猜想可能与速度有关

丁组:汽车轮胎做得比较宽,猜想可能与接触面积有大小有关

戊组:……

教学评析: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时,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他们的猜想,即使学生提出来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也要挖掘其合理因素并给以鼓励。

做一做: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教师示范并用媒体播放: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所以,只要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拉力的大小,就知道了摩擦力的大小。

小组讨论:研究一个物理量可能与几个因素有关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如何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交流实验方案,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实验任务单。

(每小组只需选一个猜想进行探究)

[附:实验任务单:

①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侧面积不同)、钩码、长木板、毛巾等。

②测摩擦力的原理:

③实验用到的物理方法:

④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由学生自行设计,以下为范例仅供参考)不同表面实验次数木块的放置方式木块的运动速度弹簧测力计读数F/N木板表面1一个平放v

2一个平放2v

3一个侧放v

4两个平叠放v

木板上 铺毛巾5一个平放v

⑤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⑥、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在实验中合作得更好。(如在用弹簧测力计拉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值在运动中不易读准,可由一同学负责拉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一同学负责读取示数,一同学负责记录)。学生根据实验任务单动手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议一议:反馈学生实验情况,进行客观评价。选取几组实验数据表格进行实物投影。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速度的大小无关。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3.了解摩擦力的存在和应用。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了哪些和摩擦力有关的现象?

看一看:有趣的摩擦(播放视频1──《鬼子来了》中潘长江所饰鬼子踩在倒了豆子的地面上摔跤的情景。(播放画面2──小朋友捉泥鳅,一捉一滑)。(播放画面3──搬油桶,“移”重于泰山,“滚”轻于鸿毛)

谈一谈: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让学生结合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结论、同学们刚列举的现象、播放的视频及课本中的实例,辨证地认识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利与弊,得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1)、增大摩擦A.增大压力

B.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减小摩擦A.变滑动为滚动

B.使接触面分离 :①加润滑油 ②利用电磁场

③压缩空气

找一找:以自行车为例,哪些地方是增大摩擦?哪些地方是减小摩擦?(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讨论)

教学评析:播放有趣的视频再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出示自行车,让学生找所学的与之相关的物理知识更是将学习气氛推向高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键是如何调动!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同学们表现很出色,学习很认真,那么你在本节课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呢?(学生回答,完成自我小结)

四、扩展延伸

“今天同学们实在是太棒了,个个都是学习的能手!那么,你们还想不想研究什么呢?老师这里还有几个很难研究的问题,在座的学习能手们谁敢接受挑战?”出示小纸条:①破解黄鳝善于逃走的秘密②打桌球时擦的滑石粉和巧克粉分别有什么用?③下大雪时,行走在公路上的汽车轮胎为什么要绑上铁链?

五、课后反思

1.新课用筷子提米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播放视频《鬼子来了》的片段,及出示自行车让学生找所学的相关物理知识更是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2.本节课能很好地体现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顺利地完成了探究任务。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处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中,师生之间是一种人性的、和谐的、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4.在研究方案设计和研究过程实施这两个方面还需多进行指导。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方案往往缺乏逻辑性和严密性,研究的过程更是胡乱操作,从而导致个别研究小组的结果出现明显的错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八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下一篇:百日练兵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