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税纳税论文提纲

2022-09-29

论文题目:TM设计院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优化方案

摘要:个人所得税的缴纳与每个纳税公民的生活和利益切身相关,也是中国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之一。2018年,全国人大通过了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和其他过渡期文件,并于2019年起正式施行。新出台的个税法是我国由分类所得税制向综合所得税制过渡的重要标志。新个税的改革不仅使更多人享受到减税红利,也为企业进行纳税筹划工作提供了依据。TM设计院作为国内知名的建筑设计院,其人力成本和个人所得税都较高。论文在新个税法出台的前提下,以TM设计院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了解国内外纳税筹划发展现状并进行文献综述、介绍相关概念及原则,为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其次通过对TM设计院个人所得税纳税情况及现有薪酬体系、筹划方案的描述,发现个人所得税占TM设计院的税额比例较高,对其进行纳税筹划优化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再次,用问卷调查法对TM设计院部分员工进行调查,发现其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现有纳税筹划方案进行分析,确定纳税筹划的筹划重点;然后,在利用文献法、公式法等介绍个税改革后的几种适用于综合所得和全年一次性奖金纳税筹划的方案;进而在现有纳税筹划方案上,分别从“工资、薪金所得”和“全年一次性奖金”两个方面、以分院A和总院部分员工为例提出优化解决方案,如在工资薪金所得申报中充分利用专项附加扣除、分院加强三险一金税前扣除的力度,在奖金方面的筹划优化方案一是要合理确定年终奖发放和申报的时点,二是通过算出每个收入区间内最优的申报金额来合理确定奖金并入综合所得申报的数额,三是要将收入均衡法和税目转换法相结合,四要避免进入纳税的无效区间。提出解决方案后,在第五章以未进行纳税筹划的员工收入为对照组,逐步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模拟优化方案实施,取得显著的节税效果;最后为了保障方案实施,提出TM设计院应加强税收人才建设、加快相关制度建设、成立薪酬管理小组、加强风险管控与政策宣讲力度等保障措施。论文还总结出适用于所有企业的个税筹划档位及最优奖金解,以及年终奖无效区间。使得企业制定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案时能够直接参考核定年终奖发放金额以及平时的福利政策,避免陷入“多发少得”的现象,有效的进行节税。

关键词:新个人所得税法;建筑设计院;个税纳税筹划

学科专业:会计学(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框架

2 理论基础

2.1 纳税筹划的概念及原则

2.1.1 纳税筹划概念

2.1.2 纳税筹划概念的误区

2.2 个人所得税

2.2.1 个人所得税概念

2.2.2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

2.2.3 个人所得税征税对象

2.2.4 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

2.3 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

2.3.1 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的理论基础

2.3.2 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的方法

2.3.3 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的风险

3 TM设计院个人所得税纳税情况及筹划现状分析

3.1 TM设计院介绍

3.2 TM设计院总体纳税及个人所得税纳税现状分析

3.2.1 TM设计院总体纳税情况

3.2.2 TM设计院个人所得税纳税现状分析

3.3 TM设计院现有薪酬制度及个税纳税筹划现状分析

3.3.1 薪酬制度

3.3.2 TM设计院纳税筹划现状分析

3.4 TM设计院员工对于个税筹划的了解及需求程度分析

3.4.1 问卷调查设计

3.4.2 问卷调查结果

3.5 TM设计院个税纳税筹划存在问题

3.5.1 设计院对纳税筹划认识不足

3.5.2 设计院薪酬结构在税收筹划功能上存在的问题

3.5.3 现行个税纳税筹划中存在一定风险

3.5.4 个税税负较高,员工满意度不足

4 TM设计院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优化方案设计

4.1 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税收筹划优化方案

4.1.1 充分利用专项附加扣除

4.1.2 分院应加强利用“三险一金”进行筹划的力度

4.2 全年一次性奖金纳税筹划优化方案

4.2.1 合理确定年终奖发放和申报时点

4.2.2 合理确定年终奖并入综合所得计税的数额

4.2.3 收入均衡法和税目转换法相结合

4.2.4 寻找纳税临界点,避免进入无效区间

5 纳税筹划优化方案预期实施效果与保障措施

5.1 优化方案预期实施效果

5.2 实施优化方案的保障措施

5.2.1 加强税收人才队伍建设

5.2.2 加快相关制度建设

5.2.3 成立薪酬管理小组

5.2.4 加强风险管控

5.2.5 加强政策宣讲活动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班级管理现代教育论文提纲下一篇:农村家电消费市场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