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评价模式中学校管理论文

2022-04-21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管理评价模式中学校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所承担的责任决定了对该群体的培养需要格外关注。大学生管理模式各种各样,不同院校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往往会采取不一样的管理模式。文章介绍了三类常见的大学生管理模式,并就管理模式的构建工作进行介绍,分析其优劣,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管理评价模式中学校管理论文 篇1:

自主管理德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究

【摘要】自主管理德育模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有效模式和抓手,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一模式是学校德育管理的一个有效创新,能有效地破解当前时代在变、学生在变和教育模式未变而带来的困扰,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评价,寻求促使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新路径,构建学校高效德育管理新模式。

【关键词】自主管理德育模式策略

作为一名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每当面对学校德育工作难做、琐碎繁杂、成效不明显,学生越来越难管等状况时,常常会思考如何寻求一条更加有效的德育管理之路,既让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其中并获得体验和感悟,变得主动、生动起来,又能把德育工作者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用更多的精力去搞研究、搞活动,让学校德育活起来。经过长期探索和尝试,我从一个班、一个年级的试点,到后来的学校“自主管理”德育模式初步形成,再到现在的特色彰显,实践证明,学生自主管理的德育模式是受学生喜爱、老师欢迎的一条有效德育路径,越来越彰显出独特魅力。

一、 基层学校德育人眼中的自主管理模式

作为一名长期坚守在德育战线上的教师,我认为学生自主管理就是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自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确立自我发展目标、自我管理约束调控,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推动个体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其特点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是一种内化的教育和社会实践的行动过程。基于这一认识,我校一直在推行这一德育模式,并努力将这一模式变为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一) 推进自主管理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教育大家陶行知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就主张实行学生自主管理:“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从学校这方面说,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决定》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北师大肖川教授多次强调“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同时,我们在查阅更多相关的论著来为这一德育模式寻求理论支撑。如深圳育才中学校长徐蔚琦老师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推进学生自主管理》一文中对学生自主管理的必要性就提出,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二) 推进自主管理德育模式的现实意义

学生自主管理是学生自主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当前学校教育中一种较为可行的教育管理模式。推进自主管理德育模式,从学生层面来说,这种教育管理可以使学生从自律前提下走向自主,从自主走向自立,从自立走向自强,从自强走向自信,最终从自信走向自如。从学校层面来说,推行自主管理德育模式,对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综合素质的提高,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自律能力有着积极作用。

(三) 推进自主管理德育模式的基本原则

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学校推进自主管理德育模式应把学生视为主人,应该让全体学生进入自己学习、生活过程,无论是制订计划、贯彻执行,还是检查监督、总结评比,都要让学生参与,使他们了解管理工作的上下环节,明确自己应该承担的各种义务。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具有主人翁的意识,才会把教师建议完成的任务当作自己的使命,学会做班级、学校的主人。

二、 自主管理德育模式的实施策略

我校积极摸索自主管理的德育模式,以自主管理培养学生自理、自控、自省能力,以星级学生等级评价促学生行为习惯和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 自主管理德育模式培育的校情、学情基础分析

自主管理的德育模式如何在我校推进?如何与我校德育工作相融合?是否能受老师、同学的欢迎?是否能取得实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冷静地对我校的校情、学情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分析和评估,以寻求自主管理德育模式在我校能扎根的土壤。

校情:我校原是一所乡镇农村完全学校,由于城市框架的拉大和人口的扩张,城市教育布局的调整,我校现为地处城郊接合部的城市初级中学。

学情:现有学生近900人,其中接近55%的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女,其余学生是半城市半农村的生存状况,12%左右的学生为单亲家庭;学生家庭教育环境普遍比较差,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家教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学习、卫生、文明礼仪等习惯基本没有形成,学习目标意识不强,自主管理能力较差等。

师情:学校教师平均年龄达到45岁;职称“天花板”现象非常严重,高级教师达到65%左右,市、区骨干教师达到48.5%,教师老龄化问题等问题影响了学校在德育队伍选拔和培养、教师教育教学管理的动力和活力等。同时面对初中升学压力,教师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存在重教学轻德育的畸形状况,班级和学生管理存在激情不够、方式方法单一,事务性管理较多,理想信念、行为习惯教育引导较少,学生被动接受较多、主动养成较少等现象,这严重背离了教育的本真,影响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学校德育水平和效果的提升。

(二) 自主管理德育模式的实施策略

策略一:形成并完善“学校管理—年级组管理—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的层级管理体系,扎实推进学生自主管理。

学校管理层面:政教处宏观把握和监控。通过调查研究,结合学生实际,政教处制订方案和过程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星级学生评选细则,并组织班主任研讨、学习,使之不断完善;负责指导年级组和班级的自主管理、多元评价工作;负责每周管理考核的监控工作;负责星级学生的评比表彰工作;对全校的自主管理实施情况进行全程监控和及时的改进。

年级组管理层面:每个年级均安排一名政教处主任配合年级组长做好年级的德育工作,具体负责落实学校德育措施,抓好本年级学生管理工作,指导、推进、督查班级自主管理工作;及时总结年级开展自主管理的情况并提交学校层面,以便学校在下阶段工作中进行推广和及时完善。

班级层面:根据学校的统一布置,在班主任指导下选聘自主管理志愿者,每个志愿者负责一项管理工作;班主任负责指导监控学生自主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切实做到班级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力争做到班级管理全方位、无死角,提升学生的自律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校通过建立和完善三级管理机制,不断丰富自主管理内容,积极拓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觉能力,帮助学生在自主管理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创新意识。

策略二:还管理主权于学生,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不断成长。

我校推行自主管理德育模式,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人,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不准我做”为“我绝不做”,变“我不行”为“我能行”,还主体于学生,还主权于学生。

多年实践证明,对于自主管理模式,学生是非常主动、非常支持的,他们愿意去组织、去管理。多数班级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聪明才智,实施了以人为本的自主管理模式。所有班级事务,大到同学之间矛盾纠葛,小到一个笤帚的摆放,均由学生自主管理。班级采取了分工包片、责任到人、一月一换的管理办法,班主任只是参与、督导,意在让学生在自己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同时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修养。

策略三:做好多元评价工作,搭建简约、民主、开放的学生评价平台,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提高。

我校在评价中坚持一个目的:就是要赞赏学生进步,促进学生发展。我校坚持三条基本原则:① 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② 全面评价,相对保证评价内容的完整性;③ 赏识成功,多放几把评价的尺子。我校采取一套五星晋级动态评价办法:学生养成了一种良好习惯,便得到一颗星荣誉证书;学生养成了两种良好的习惯,就得到两颗星的荣誉证书,成为“**之星”,以此类推;每月综合每个学生所得星数,得一颗即为一星级学生,得二颗即为二星级学生,以此类推,每月最高为五星级学生;坚持班级每周一总结一交流,学校每月一评比一奖励。通过这种评价办法的实施,使各个班级、所有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修养的意识明显增强,有力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情操的培养。

学校在继承激励、促进学生的传统之上,采用多把尺子丈量学生成长;积极探索“多元评价”机制,给学生更多层次标准,帮助学生“爬楼梯”;在坚持校内评价的基础上,拓宽评价渠道,把家长评价、社区评价也纳入评价范围,让学生在鼓励性评价中增强自主管理的信心和动力,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作者:徐宜兴

管理评价模式中学校管理论文 篇2:

大学生管理的模式构建与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所承担的责任决定了对该群体的培养需要格外关注。大学生管理模式各种各样,不同院校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往往会采取不一样的管理模式。文章介绍了三类常见的大学生管理模式,并就管理模式的构建工作进行介绍,分析其优劣,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管理模式大学教育

大学生管理的意义

大学生肩负建设国家的重任,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对象,为此对大学生进行管理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同时,大学生还处于成长阶段,其对于事物的判别还不具有成熟的思路,不能够很好地实现自我控制,为此,对大学生进行管理也是必要之举,是帮助大学生成才的主要手段,是一种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进行监督的手段。目前,许多高校也在针对大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探索,试图构建出一套成熟的大学生管理模式,使其能够得以复制,惠及更多的大学生,帮助他们成才,从而促使高校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

大学生管理的模式及其构建

当前,常见的大学生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一元制管理模式、二元制管理模式和多元制管理模式,三种管理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管理路线的不同。

1.一元制管理模式

一元制管理模式又常常被称之为单一性管理模式,其管理思路基本就是从学校到学院,再到班级,最后到学生个体。该种管理模式在以往较为常见,是一种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模式。

一元制管理模式较为简单,管理线路单一化,但是这种管理模式却能够更好地实现管理工作的集中化,因此,在过去的大学生管理工作中,该种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为许多大学所推崇。单一管理模式下的大学生学习更加有规律,生活作息更加合理,采用该种管理模式的大学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井井有条的感觉。然后,随着国家对于大学生发展要求的变化,提出培养新型大学生,要求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避免大学生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学习,鼓励大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坚持学习。此时,一元制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大学生管理要求,从而逐渐退出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舞台。

2.二元制管理模式

二元制管理模式与一元制管理模式的区别在于该种管理模式从两个方面对学生实施管理,一方面是一元制模式中所强调的课堂教学管理,另一方面是学生宿舍生活管理,为此形成了两条管理主线,分别是“学校——學院——班级——个人”和“学校——后勤服务——宿舍——个人”。

二元制管理模式的出现与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有着重要关系,2002年开始,教育部对高校后勤工作高度重视,指出宿舍既是学生生活的场所,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环境,自此,更多高校开始加强学生宿舍管理。严格来说,宿舍主要是学生的休息场所,将其纳入学习范围内主要是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够将学习状态保持下去。二元制管理模式的应用使高校后勤服务部门得到重视,成为了学生管理模式中的主体之一。二元制管理模式的应用对于减轻学校管理压力具有一定的作用,使高校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中。

3.多元制管理模式

多元制管理模式相较于前面两种管理模式在管理主体上更加丰富,除了高校、后勤,还包括有政府、家庭和学生自己。实际上多元制管理模式就是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关注,但是以学生自我管理为核心,其他的管理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起到了监督和警示作用。

多元制模式是建立在二元制管理模式的基础之上,鼓励社会各方面人员及单位积极参与,共同对大学生进行管理。多元制管理模式的出现与高校发展有着重要关系,之所以多元制管理模式会出现与高校生源多元化有着重要关系。显然,多元化生源对于管理上有一定的要求,单一化的管理只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发展要求,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是不适合的,想要实现学生全方位发展就必须要保证学生的优势能够得到发挥,使其能够接触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为此,采取多元制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大学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总体来说,现有的三种管理模式能够满足多数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但是不同的管理模式各有其长,同时也会存在一定的不足或缺陷。在此,先对大学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应对策略进行思考。

1.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

三种学生管理模式都是为了促使学生能够在高校中更好地学习,但是忽略了学生自我情绪感受。在一元制管理模式中,管理较为单一,管理目的也十分明确,便是实现学生更好地发展。但是这种直接管理方式也会存在一定缺陷,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一元制管理模式中的主导是学院和学校,学生处于被管理状态,长期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在此情况下,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需要长期依靠外界监督和帮助才能够实行自我管理。二元制管理模式相较于一元制管理模式,对于学生的生活方面有所考虑,但是其出发点并非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而是服务于学习。多元制管理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凸显较为明显,较能够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

无论是高校,还是教育部门都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深入思考,在管理中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管理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获取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对管理模式进行完善、改进。最能凸显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管理模式,便是高度重视学生想法,积极获取学生意见,转管理型管理为服务型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凸显出教师、学校和教育部门的服务意识,使学生能够更加自在、自由地发展。

2.管理过程中信息交流

管理工作开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无论是哪种管理模式,在信息交流上均缺乏考虑,没有将信息交流更好地纳入其中。所有的管理工作均是单向进行的,这也就意味着学生群体在现有管理模式中多处于被动接受状况。缺乏交流的管理工作势必会显得更加单调,然而这却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中的同病。

结合高校大学生管理过程中信息交流缺乏的现状,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管理上需要建立信息反馈体系,无论是处于管理过程中的哪个环节,都需要向上下进行信息反馈,既要让上级了解下一级情况,又要考虑下一级学生的感受。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学生需要对班级以及学院的管理进行意见反馈,对于其中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提出自己的想法,对于管理过程中较好的举措,也要进行评价。同时,学校、学院、后勤以及政府等方面,需要主动了解学生想法,对于学生所提的意见及建议进行全面考虑,最后通过不断地沟通与交流达成一致。

3.管理效果的评价标准

现行三种管理模式中,均没有对管理效果的衡量标准或评价标准作出解释,这种情况下,模式建立者难以对管理模式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因此,管理主体不能对管理模式的适合性进行判断。为此,还需要对管理效果的评价标准进行明确、完善。

管理效果评价标准的建立需要以学生反映情况和实际应用效果为评价基准,评价标准大概如下:一是学生对于该种管理模式的直观感受,其评价内容包括管理模式是否有益于自己学习;管理模式中是否存在不适感;管理模式对于自我发展是否有帮助。二是学院教师以及行政教师对管理模式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在该种管理模式下的反应;该种模式是否有助于教学工作开展;该种模式是否有助于学生全方面发展。三是学校以及校外管理层从整体对管理模式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学校管理工作中问题出现频率;学生在校外管理模式下能否更好地发展。

结语

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生管理模式的选择对于管理工作的开展极为重要。为此,在高校大学生管理中,学校需要结合学生培养目标和社会人才需求对管理模式进行调整,从而使管理模式更加适合学生,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顾现朋、布占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综述》,《东南大学学报》2009年。

[2]李胜芳:《播客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3]周立、张耀春:《对大学生诚信教育与管理的思考》,《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第7期。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陕西西安

作者:王文霞

管理评价模式中学校管理论文 篇3:

高职高专学校院系二级管理有效运行模式与机制的研究

摘 要:随着国家高职高专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大部分院校增加学生数量、扩大办学规模,传统的一级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发展的要求。为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组织结构,逐步健全院系人才培养机制,提高院校发展水平,积极面对职业教育的竞争形势,高职院校一定要建立健全二级管理体制。但从二级管理运行的现状来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管理理念落后、缺乏明确的责权划分、缺乏全面的规章制度、行政管理能力不足、缺乏健全的机构设置,需要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二级管理模式与机制的策略,以提高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效益。

关键词:高职高专;二级管理;模式;机制

校系二级管理和传统行政机构二级管理的模式有明显区别,其本质是高职院校将过去以职能部门为核心的管理机制向以系部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机制转变,其主要目的是推动高职高专院校满足社会发展与改革趋势,调整和确立职能部门、系部、学校间的责任与权利关系,让学院系部借助自主办学,优化专业设置,提升办学活力,进而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

一、高职高专学校院系二级管理的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后,其学生人数与办学规模逐步扩大,传统的管理模式与机制制约高职高专学校的持续发展。高职高专学校发展与改革的难点与重点问题是创新内部运行模式与管理体制。近些年,我国高职高专学校学习其他本科高校二级管理的机制,并根据高职高专学校特点,推动学校的创新与改革,已经获得一定的成绩。

1.高职高专学校的内部管理架构

我国高职高专学校内部管理的组织架构基本分为三种类型。类型一是高职高专院校下属学系(院)和职能处(室);类型二是高职高专院校下属学院及教研室;类型三为高职高专院校下属学院、研究中心以及教研室。类型一的院校设置多个院系,具有较为专门化的学科,但学校规模较少;类型二的院校具有较大的办学规模和较为集中的管理,其重视建设专业群与整合教学资源;类型三的学校通常重视专业技术,在组织架构上重视分工。

2.高职高专学校现行的二级管理模式

调查显示,很多国家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都选择校、系二级管理,学校负责宏观管理,二级院系负责社会服务、科研与教学,是办学实体。在分配与管理制度上,赋予二级学院更多的自主性。在分配经费时,学校根据科研经费、教学工作量、学生人数实施切块性分配经费,并进行独立核算,不同学院可以制订不同的分配方案。在管理运行期间,学校实施以二级院校为重点的目标管理模式,并完善制度、开展科学化管理。

3.二級科研管理与教学管理的模式

高职高专院校实施二级管理模式,由教务处行使教学管理职能。院系教学管理主要负责学系调整、人才培养、学科设置、招生等工作。具体内容为:落实院校教学管理规定、执行与制订专业教学文件、组织与完善教学过程、开展教学档案管理与教务工作。由于在科研上同时体现出特色和弱势,高职高专院校二级管理怎样创新与提升科研是重点内容。院校二级科研管理是课题与科研项目在申报与运行、经费、评审过程中,二级学院与学校职能部门间建立起的关系模式。科研与教学具有密切的关系,其关系较复杂、涉及面较广。

二、高职高专学校院系二级管理运行模式与机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二级管理是高职高专院校逐步扩大办学规模时,增强办学质量与管理水平的策略。但在制订与实施二级管理的模式时,会暴露出很多问题,影响二级管理对高职教育的推动作用。

1.管理理念落后

因为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由中专升级而来,在办学中比较重视规模效益,仍使用中专管理思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学校内部存在较明显的行政化倾向,比较重视行政管理与行政权力的运行模式,忽视学校工作人员与学术权力的作用。其次,重视以人管人的思想,没有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管理决策中,学校重视常规与经验,高职院校大部分领导干部及教师没有正确认识二级管理的作用,采取反对、不支持的态度。

2.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

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利于二级管理的顺利执行。但我国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制度建设较缓慢,因为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原有制度难以满足二级管理模式要求。更重要的是,随着二级管理制度的普及,会不断出现新情况与新问题,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在院系部与学校的管理中会产生无章可循的情况,既影响二级管理发挥实效性,也阻碍学校的稳定与持续发展。

3.缺乏明确的责权划分

高职院校制订与运行二级管理的要求和保障是责权统一。现阶段,高职高专学校二级管理缺乏明确的职能划分,包括没有明确学校、院系部及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责,造成院系部和职能部门无法协调工作、出现问题相互推诿。此外,责权不对等也是责权不明晰的表现。在实施二级管理时,系部逐步扩大其职能范围,如果未提供其人事权与决策权,系部只能被动执行学校安排的任务,所以难以体现出二级管理的优势。

4.缺乏完善的机构设置

在二级管理模式下,高职高专学校系部是办学主体,担任社会服务、科研与教学、学生管理、安全稳定等责任。当学校内部管理出现严重变化时,应该适时调整与设置职能机构。二级管理机构既要减少校级机构的数量,也要加强院系部机构的建设。由于在传统一级管理模式中,教研室进行组织教学工作,其工作种类与性质比较单一。当下放权力后,院系部要独立组织一些工作。院系部不但要担负起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工作,还要开展办学主体的各项工作。不完善的管理机构和素质较差的管理人员对二级管理的正常开展造成影响。

5.行政管理能力不足

在二级管理模式下,高职高专学校职能部门缺乏管理能力表现在缺位与越位上。缺位管理是校职能部门在推动学校发展的重大环节与程序上存在管理缺失。越权管理是职能部门在执行学校决策时,超越工作范围,以学校名义发号施令,导致指令的矛盾与混乱。我国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的一些问题都要站在学校高度上统一思考与部署,所以高职高专要实现院系自主办学还需要很长时间。

三、高职高专学校院系完善二级管理运行模式与机制的策略

今后,高职高专学校需要不断的创新与改革,这是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根据高职高专学校二级管理模式面临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建议。

1.高职高专院校要转变管理理念

改革高职高专学校管理体制,首先要调整价值观、提升思想境界、转变思想观念,这是关系到改革成功与否的重点环节。高职院校开展二级管理是比较艰辛困难的过程,就院系而言,随着逐步确立办学的主体地位,必须相应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增强人才培养质量与管理决策的能力。就职能部门而言,转换角色、调节利益、下放权力产生的矛盾冲突与心理落差更加明显。学校应借助不同方式进行集中学习、开展辩论与讨论活动,让每个教职员工认识到开展二级管理的可行性与重要性,将思想观念统一到“所有能够增强管理服务质量、能够增强人才培养质量、能够增强办学效益”的方面上来,在学校办学工作中建立起院系部的教学中心与活动主体地位,真正完善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手段、增强管理效能。

2.构建全面、系统的二级管理制度

科学化、规范化管理需要规章制度的引导与约束,建设起完善的制度是依法治校、开展二级管理的基础性保障。首先,通过制定规章制度的方式,对学校、院系部、职能部门的权限与责任进行明确。其次,构建起科学、系统的责任追究制度与考评细则,让学校能够有效监督与调控办学质量与办学方向。最后,要重视在院系内建设全面的内部制度,特别在行政财务、人事、教育、教学等管理方面要积极梳理办事流程,构建起科学、规范、完善的院系部管理机制与管理体系。

3.建立健全二级管理职权

高职高专学校开展二级管理,首先要针对校与院系部制定二级管理的规章制度,对职能部门与系部的权限与职责进行明确。第一,二级管理的重点是对学校内部的权力结构与管理层次进行调整与改革,實现下移管理重心与简政放权,学校要为院系部提供学术与行政上的自主权。第二,要重视设计校级职能部门的权限与职责。校级职能部门在二级管理体制下,其职责从以单一管理为重点逐步转变成以评价监督、评议检查、保障与服务、协调与参谋、指导和管理为重点,在二级管理机制下校级职能部门承担的任务是研究、协调、服务与指导。

4.完善二级管理组织模式与机制

高职高专学校在传统一级管理模式下,通常选择的治理结构为金字塔形,此结构重视行政权力而忽视学术权力。怎样学习与引入扁平化管理模式,对目前运行的科层制机构进行改革,达到减少管理成本、下移管理重心、压缩管理层次的最终目标,为教师与学生提供更加快捷化、合理化、人性化的服务,是高职高专学校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目前,既不能对科层治理结构进行全盘否认,也不能盲目运用扁平化管理模式,要根据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研究两者相结合的最佳点,杜绝出现“放则乱、收则死”的局面。

第一,对整体布局进行扁平化设计,按照服务地区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科学决定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有效减少机构并实现系部的整合。第二,要区别对待,在职能部门与学院管理层中彰显科层管理优势,重视执行力;在院系部开展扁平化管理,重视学术权力;在院系部与职能部门间,借助制度约束、目标考核、预测管理等方式,进行宏观调控。

5.提升行政管理水平

高职高专学校开展行政管理的主要目标是让管理工作为社会、人才培养、教学等提供服务。不管是院系部还是校职能部门,复杂、繁琐的事务都需要行政管理工作人员逐步增强工作实效。对校级职能部门来说,是借助指标管理、制度管理、预算管理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进而实现不缺位、不越位管理。对院系部行政管理部门而言,不应该、不能够根据校级职能部门来建立院系职能部门,而是以高效精简为基本原则,重视行政管理者能力,一个工作人员可以完成多工种工作。在二级管理模式中,要逐步精简管理机构,凸显出工作者的作用,建立起高素质的管理干部对改革与创新二级管理机构的成功具有决定性作用。

四、结语

我国高职高专学校通常选择普通高校的管理模式,走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道路,为服务、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想建立品牌、发展自身特色,就要改革与创新管理模式,构建起扁平化的管理结构,全面提高教职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工作质量与效率。要积极转变管理理念,构建起全面、系统的二级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二级管理职权,完善二级管理组织模式与机制,增强行政管理水平,使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作者:丁建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关于教育游戏的小学教育论文下一篇:经济型酒店五力模型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