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学生论文

2022-05-1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等学校学生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高校学生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认为,要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建立校级宏观决策、职能部门协调监督、学院组织落实、师生积极参与、家长沟通配合的“五位一体”学生管理体系。

第一篇:高等学校学生论文

浅谈高等学校学生评教

摘要:学生评教已成为许多高等学校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分析学生评教的目的、意义和实施的基础上,探讨学生评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生评教;教学质量

学生评教是指学生根据教师的课堂表现、讲授效果及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一种活动[1]。学生评教已成为许多高等学校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需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一、开展学生评教的目的和意义

1.学生评教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所谓教学质量,指的是教学水平的高低和教学效果优劣的程度,主要包括教学工作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两大方面的内容,其中,教学工作质量是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基本条件,学生学习质量是教学工作质量的具体体现[2]。通过学生评教可以获得大量的反馈信息,帮助教师从学生的角度了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学生评教有利于强化对教学质量的监控。通过学生评教,教学管理部门可以了解教学信息,准确地掌握教学工作现状,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决策水平。

3.学生评教有利于学生成长。通过学生评教,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质疑、批判和创新的精神,其结果必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评价能力。

二、学生评教的具体实施

1.制定学生评教的指标体系。学生评教指标体系是对教师教学活动数量与质量的具体要求,是衡量教师教学活动及其效果的依据[3]。制定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应遵循科学性原则,能反映教学的内在规律。此外,还要遵循简易性原则,将评教指标的数量压缩到最低限度。通常将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设置为五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面又分为几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又设定优、良、一般、差四个评价等级,赋予相应分值后折算成标准分。因此,评教指标体系由一级、二级及三级指标体系构成。为了使学生的评价客观、公正,通常对各指标有具体的说明,并将在同一班授课的教师列在一起参评,便于学生作横向比较。

2.加强宣传,提高学生和教师对评教作用的认识。通过黑板报、校报、会议、宣传栏、广播和校园网络等各种形式,向广大师生宣传学生评教制度。让学生和老师认识到评教只是一面镜子,对于教师而言,可以帮助他们找出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便于提高教学水平,而不是借学生管制教师,消除教师的紧张情绪;对于学生而言,可以保证学生享受优质教学服务,而不能把评教作为要挟教师的工具,要求学生认真负责和实事求是地对待评教。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和配合,共同把教学工作做好。

3.规定学生评教的范围、时间和形式,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和公正。评教范围是从事教学工作的任课教师;评教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学期课程结束的前几周,以免受到考试的影响;评教形式一般采用学生无记名填写评价表的形式,以消除学生的顾虑,获得真实的评价结果。

4.分析评教结果。一般来说,如果学生认真对待评教,其结果往往客观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评教结果与事实不符。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有些教师平时对学生要求严格,有的课程在学生评教前就结束了考试,有些考试不合格的学生给教师以较低的评价等;而另外一些对学生要求较松的教师,尽管教学水平一般,却得到了较高的评价[4]。这与“开展学生评教,提高教学质量”的初衷相悖,需要引起教学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改进评价环节,使教学评价真正成为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5.反馈评教结果。评教结果涉及教师的教学水平、声誉和利益,教学管理部门在处理评教结果时应保护教师的自尊心,不要完全公开。评教结果只通报给学院和系领导,由系领导再反馈给教师本人。对于学生评价好的教师,应给予公开表扬和奖励,对于学生反映差的教师,不必公开,但应组织系主任或教研室主任进行“会诊”,查找原因,对症下药,帮助其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生评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1.评教目的问题。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学生评教目的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具体评教过程中,一般都是根据评教指标来设置权重,并以学生给教师打分的结果作为教师教学质量、排名、年终考核、评职称、评奖金的主要依据,并没有真正把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具体、翔实的信息反馈给教师,并使之成为教师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保障[5]。这种“监而不控,评而不变”的现象在高等学校中比较常见。如果不改变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还会挫伤学生评教的积极性。因此,为了保障学生评教的有效性,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把翔实的评教信息反馈给教师,要求教师根据这些信息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教学水平。

2.未将评价课程的指标与评价教师教学的指标区分开来。目前的学生评教表中,往往将评价课程的指标纳入其中,这是不合理的。因为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对学生的重要程度、教材的先进性、内容的深浅等不一定是由教师决定的,而是由教学计划等决定的,将其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指标显然是不合理的[6]。因此,在学生评教表中,不应纳入评价课程的指标。

3.学生评教表千篇一律。大学课程按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专业课和基础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理论课和实验课等。由于学科不同、课程不同,各学科各类课程的知识内涵和知识构成也不同,课程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等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制定的评估标准就不应该是一个模式[7]。然而,目前许多高等学校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课程采用相同的学生评教表,这会大大降低评教的科学合理性和有效性。因此,高等学校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程设计相对应的学生评教表。在设计学生评教表时,先就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共性内容设立几个基本项目,然后根据各学科各课程自身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添加不同指标,从而设计出针对不同学科、课程的学生评教表,解决了全校使用同一评教表的问题。

4.制定评教表的过程不够科学。目前的学生评教表通常由教学管理部门制定,作为评教主体的学生和评教客体的教师对于评教表的制定却无从过问,这样就很难在评教表中体现教师和学生的观点,这将会大大降低评教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为教师比教学管理部门的人员更加了解本课程的性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特点,他们参与评教表的设计能使实际评价的东西与需要评价的东西取得一致性,提高学生评教表的科学性或内容效度[8]。作为评教主体的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了解最深,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评教经验指出哪些指标难评,应该加以修改。因此,学校应该组织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评教表,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确立一个大家公认的、可接受的评教标准,这对于提高学生评教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学生评教的态度不够端正。有些学生认为评教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无关,草草应付,不仔细理解评教指标,对所有教师的全部评价指标都给予相同的评价。有些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评教,对与自己关系好的教师给予偏高的分数,而对于严格要求自己、批评过自己的教师给予较低的分数。这些现象直接影响学生的评教结果,还可能对教学产生误导。因此,学校要对学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让学生认识到评教的目的、作用和意义。评教不只是形式,它与教师有重要的关系,评教结果不但应用于教师的绩效考核,而且能够帮助教师改进其教学质量,最终的收益者是学生自己[9]。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评教的重要性后,他们才会端正评教态度。

6.将学生评教结果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目前,不少高等学校把学生评教的结果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也作为教师考核、奖惩等人事决策的依据,这显然是不可取的。因为学生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作用是有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0]:(1)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多个评价主体从多方面来评价,最终形成一个评价结果,而学生的评价只是一个方面的信息,不能以偏概全;(2)从总体上看,学生与教师相比,在教学中仍然处于一个被引导的地位,其能力、水平、知识都逊色于教师,因此,既要相信学生的评价能力,又要看到学生评价能力的有限性。学生评教必须与教师自评、同行互评、专家评教、领导评估相结合,才能全面确定教师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何添锦.高职院校学生评教工作探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21(3):50-52.

[2]杨湘清,胡耀荣,杨健康.学生评教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兼论学生评教的思路[J].高等理科教育,2003,(6):12-15.

[3]冷革华.对学生评教若干问题的思考[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79-83.

[4]姚丽娜.浅析“学生评教”[J].高等教育研究,2006,22(3):32-34.

[5]李传瑛.高等学校学生评教:问题、原因和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5,(9):40-43.

[6]姚利民,邓菊香.提高学生评教有效性之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19-22.

[7]蔡映辉.构建“以人为本”学生评教系统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5,(3):48-49.

[8]王瑛.关于高校“学生评教”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6,(7):46-47.

[9]李楠.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中“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4):96-99.

[10]马国建,王海军,王娟.对高校学生评教信度和效度的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38-40.

第一作者简介:韦思明(1971-),男,博士后,副教授,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医学教育及研究工作。

作者:韦思明,戴玉英

第二篇: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体系探析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认为,要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建立校级宏观决策、职能部门协调监督、学院组织落实、师生积极参与、家长沟通配合的“五位一体”学生管理体系。

[关键词]高校 学生管理 体系 层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传统的学生管理体系正在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现代大学制度的理念在高校中得到了较好体现,民主管理、依法治校、教授治学、学术自由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发展的过程,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面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生源结构多样化、教育收费、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家庭经济状况、就业等情况的变化,高校原有的学生管理体系显得不能完全适应,出现了如学生网瘾、晚归、校外住宿、考试作弊严重、安全稳定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从高校内部来讲,需要思考的是高校应该健全—个什么样的学生管理工作系统?这一系统内部各主体的功能和职责应如何发挥?各主体之间协调与配合应如何加强?进而推进高校学生工作的有效运行。

一、学校层次

决策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在高校学生管理体系中,学校是学生管理体系中具有整体性、战略性的一个主体,是学生管理体系中的宏观层次。其决策主要通过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校学生工作会等方式形成决策。从一定程度上讲,高校学生管理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级层面的决策。从目前高校学生管理的情况来看,学校决策的主要内容是建立科学规范的学生管理体制和机制。—所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否高效,特色是否突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实际,是否能激发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规范有序、关系畅通、注重人本精神、凸显现代大学制度的学生管理体制和机制,不仅可以营造高雅浓厚的校园文化,造就在知识、人格、内心世界方面都比较完美的人,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热情和主动性,确保学生工作的有效开展,进而推动学校和谐稳定发展。反之,不仅会影响学生的素质,还会损害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形象。

二、职能部门层次

职能部门是高校学生管理体系中的第二个主体,具体包括高校的学生(处)工作处、校团委、后勤集团等相关部门。这一层次是高校学生管理的中观层次,具有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其主要职责是组织各学院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检查督促其制度的实施,职能部门与学院、学院与学院之间的协调,以及校级层面各种活动的组织开展。如果这一主体运行不佳,责任不明确,关系不协调,沟通不到位,学生管理就会陷入混乱状态,从而影响到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在管理中,职能部门尤其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加强配合协调。有分工无配合和有配合无分工都会造成政出多门的现象发生,学院开展工作无所适从,管理效益降低。第二,作为职能部门,一方面要贯彻好、落实好各项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保证其正确执行,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执行过程中的指导和监督,对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应及时纠正,对不符合实际的制度要及时修改和调整,对做得好的典型要及时吸收和推广,对学院和学生反映强烈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对出现的新问题要及时研究,从而形成一套科学、良性的制度体系。第三,考虑到职能部门的工作性质既有别于政府行政部门的特殊性,又有与其相同的一般性,因此,健全服务体系、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注重人本管理、是各职能部门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提。

在制度落实、日常管理等诸多方面,职能部门要多视角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既要站在维护学校稳定和发展的大局上,又要考虑到学院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程度;既要统筹兼顾,科学谋划,创新管理,又要实事求是,加强调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思想僵化,按部就班,不调查研究,以部门利益为中心,各自为政,不注意协调配和,不主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而是待问题出现后才消极、被动地去处理,其结果是表面上问题解决了,但由于影响这些问题的因素没有消除,最终将造成问题反复出现,并形成恶性循环。

较过去相比,当前高校内部学生管理工作出现重心向学院下移现象。从管理学视角看,其目的主要是考虑学院与学生联系较为密切,重心下移可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及时性,充分发挥学院和师生的主动性。但问题是工作重心下移后,其责任与权力、激励与约束并不一致,学院承担的是更多的责任,而一些关键性的工作如人事权、分配权、财权等仍保留在学校或者职能部门,其结果是院级层面工作量增大,难度加大,制度难于落实,严重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

三、学院层次

学院是学生管理体系中的第三个主体,是学生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者,在学生管理中具有职能部门无法替代的作用。从全国情况来看,目前高校中院级学生管理的机构、人员、方式基本一致,机构有学院基层组织(院党委、院党总支)、院团委、院学生会等;人员主要由专职和兼职组成;方式基本都是以学院为单位进行管理。面对新形势,学院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着重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思想教育。思想决定行动,无论是学院管理、班主任管理还是学生自我管理,首先要从做好人的思想工作人手。在工作中,要遵循人本理念,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充分信任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第二,抓队伍建设。学生工作做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工作队伍的素质、责任心和工作状态。在院级层面,建立以“学院团委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会骨干”为主体的四支队伍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第三,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学院管理过程中,要改变传统那种学院主动、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管理方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第四,规范管理。作为院级层面,要在执行好国家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创新符合本院学科专业特点的学生管理制度;既要严格制度的执行,又要考虑到学生是受教育者,突出人性化管理,做到以人为本。对于违纪学生要以批评教育为主,不能歧视,更不能简单地推出校门,推向社会。第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在学生工作中,普遍存在着辅导员与辅导员、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班主任与科研人员在投入与产出方面的比较,从目前情况看,高校学生工作属于高风险职业,一旦学生出事,他们不仅要面临着处理、承担责任等约束,还要耗费大量的休息时间和精力。此外,学生工作者在职称评定、报酬等方面与上课教师相比存在较大反差,在待遇、报酬、认可度等方面往往与付出不对等,致使多数老师都不愿意承担学生工作,学生工作难于安排。因此,建立有效的学生工作激励机制,提高他们各方面的待遇,不仅能提高学生工作者的积极性,体现其工作绩效的

成就感,还能激发其对学生工作进行创新。

四、师生层次

师生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第四个主体,主要由团委成员、班主任、辅导员、学生构成。从某种意义上讲,班主任、辅导员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主体,因为,他们与学生接触最密切,也是最了解学生情况的。因此,在学生工作中,这类主体除了需要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外,最为重要的是对学生工作要有爱心、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在工作中,第一,要时刻想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搞不好管理。要充分掌握学生的性格特征、思想状况、需求和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尊重学生作为主体的权利、个性、隐私与尊严等,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地开展工作。第二,要消除居高临下的姿态,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平等对待,真诚交流,使学生在民主的氛围里自觉、自愿地接受管理,形成合理的管理体系。第三,要长善救失,准确了解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避免对学生要求过高,对优点视而不见,吝惜表扬,缺少鼓励,对缺点喋喋不休,膨胀批评,这些都是不可取的。要寻找问题学生身上蕴藏的闪光点和教育的着力点,努力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第四,充分发挥^格的力量感化学生。实践证明,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提。凡是成功的教师,无论他是大学、中学、小学的教师,无不以人格之光烛照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因此,不论是班主任,还是辅导员,都要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在德、才、识、能等方面不断锤炼自己,塑造完美的人格,以提高自己在学生心目的良好形象。

对于学生,一方面学校要强化学生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培养,可通过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使学生认识和体验到社会的多样性,提高辨别能力。另一方面作为学生本身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已经是一名大学生,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当代年轻人的形象和人格。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在政治上的自辨能力、文化上的自学能力、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和体魄上的自健能力,要多参加学校、学院和班级等集体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消除目前大学生自我封闭突出、沟通能力偏低的现象,从而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增强其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促进自己成才。

五、家长层次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家长往往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倾向认为,孩子的管理属于学校的事情,学校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学生的管理工作;另一种倾向认为,孩子从小都是在自己身边长大的,到大学离开自己后,担心他们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其实,这两种倾向都有其片面性。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担负着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等管理任务,但是,学生的成人、成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即使学生在大学里读书学习,也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这是由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亲子之情决定的。因此,作为学生管理体系中的第五个主体——学生家长,在学生工作体系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学校、职能部门,还是学院、班主任和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都要把家长这一主体充分融入到学生管理体系中,作为与学生联系最密切的班主任、辅导员应尽早通过学生家长获得学生在思想、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以便进行个性化管理。同时让学生家长了解掌握学校管理学生的相关制度,以及学生在校期间的优点、不足之处、异常行为等,目的在于让学生家长主动、有针对性地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学生工作。家校沟通与交流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如电话、信函、走访、联谊活动等。

[参考文献]

[1]杨进: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研究[J]知识经济,2009(3)

[2]刘召等:“四位一体”:高校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再思考[J]科学与管理,2009(1)

[3]靳润奇:高职学生家长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责任编辑:张琼芳)

作者:田东林

第三篇:关于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文化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管理文化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精神核心,对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文章针对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模式,从人文文化、制度文化、宿舍文化、社团文化四个方面对高校学生管理文化进行探析,阐述了高效的校园管理文化对于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打造一流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文化;探析

[作者简介]张永贞,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助教,广东茂名525000

高校是知识的殿堂,是社会的思想高地和培养人才的摇篮。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人才培养是第一位的。面对全球知识经济的迅猛崛起,国际竞争的日j趋加剧和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新形势,高校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必须加强高校的学生管理。高校管理文化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精神核心,对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文化是基于高校学生管理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行为准则、精神和理念。但学生管理文化在学术界至今还未形成统一的、公认的定义。针对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模式,高校学生管理文化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蓬勃奋进的学风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人文文化)、完整的管理规章制度(制度文化)、和睦向上的宿舍生活氛围(宿舍文化)、融洽的团队管理队伍(社团文化)。高校培养优秀的学生管理文化,可以使学生事务管理更加程序化、有序化,更加具有执行力,为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一、学生管理之人文文化

人文文化是关于人的人文素质、人文素养的文化,而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学生人文文化,则是关于学生人文素质、人文素养方面的文化。在学校文化的诸多方面中,人文文化是整个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如果没有人文文化的统领,其他文化只能是一盘散沙,在学生管理中就不能形成强大合力并发挥综合效力。因此,学校人文文化的建设对于高校有效的学生管理显得尤为关键。

(一)以爱和尊重为前提,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学校要“以爱和尊重为前提”去关注学生的成长,落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施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文关怀。如果高校缺少人文关怀,很多的制度和激励都将变得苍白无力,一个学校也将会因此失去凝聚力、热情与活力。“人文关怀,它是学校人文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和生活期间得到的心灵抚慰,包括学生所得到的福利、服务、关心、支持和帮助等内容,它更加关注的是心灵的碰撞和激发,而不仅仅是物质的刺激和膜拜,是一种心灵的满足和兴奋,而不仅仅是物质的追求。”因此,人文关怀在一定条件下比物质激励作用更巨大。高校在学生管理的方法上,应该更多地以爱和尊重为前提去给予学生心灵的鼓励。

(二)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

要建设高校学生人文文化,打造人文校园,就必然要重视素质教育。只有素质教育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首先要注重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培养健康健全的人作为目标,以学生为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素养教育的同时,对于学生其他素养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诸如学生的思想意志、行为习惯、文明礼仪、个性涵养、人际交流和责任义务等方面的素养。其次要增强民主教育意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落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人,把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事务管理者,应该做好思想引导工作,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构建学校人文文化建设体系

长期以来,一些高校在人文文化以外的诸种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部分高校在学校人文文化建设上还是显得有些薄弱。人文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高等学校应该具有人文文化建设体系,人文文化建设的目标、内容、步骤、方法以及预期阶段效果等应该有非常详细的论证与阐述。在人文文化建设体系中,师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文化知识、教育科研能力与学习等占有非常低的比例,其内容更多的是涉及师生的思想、意志、精神、气质、个性、涵养、习惯、举止、衣饰、谈吐、礼仪、责任、义务以及人际交流等方面,是师生在高校日常工作、生活中所外显的内在潜质、内在素养。而这些内容正是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才所必不可少的。

二、学生管理之制度文化

完整的管理规章制度是形成管理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制度文化作为学生管理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学校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体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实施,要按章办事、不徇私情,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要清理和废除旨在卡、压、罚的规章制度,改进不科学的管理办法,提倡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学校要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性发展的生动活泼的制度环境,促进广大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但仅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因此,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学生管理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学生管理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三、学生管理之宿舍文化

“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指在大学生宿舍这一特定的环境里,宿舍全体成员依据宿舍的客观条件,在从事各种可能的活动中所形成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氛围。”它包括宿舍的室内设施、整体布局、卫生状况、规章制度、宿舍成员的人际关系、道德水准、学识智能、审美情趣、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宿舍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宿舍为主要活动空间,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通过这种文化,营造出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新生活,使宿舍成为学生美化生活、优化环境、独立人格、健康身心的成长与成才摇篮。积极、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良好的宿舍文化促进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

在当今网路发达的时代,网络增进了大学生与社会的沟通和交往,不出宿舍,便可获得大量的信息。大学生头脑中容纳了多来源、多层面、多途径的社会信息。毫无疑问,宿舍成了大学生交流和评价这些信息的最好场所。在宿舍里针砭时弊,指点江山,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争辩某些敏感问题。这些无疑有利于宿舍成员开拓视野,启迪思维,活跃思想。通过同学之间激烈的思想交锋,帮助他们认识真理,提高识别能力和政治素质。但是,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尚浅,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不完全了解,只能凭借各种网络传媒、舆论导向及一些社会现象去作简单分析和判断,因此,容易为表面现象所迷惑。对于一些不实敏感言论在宿舍里大肆渲染,这往往容易使宿舍的其他同学产生思想混乱;有的大学生容易听信一些政治谣言,并在宿舍里传播,这使得小道消息、流言、谣言在一些宿舍大有市场,使得同学们的政治辨别力下降。由此可见,良好且具有正确导向的宿舍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能使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政治信念。反之,则使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下降。

(二)良好的宿舍文化使道德情操升华

道德素质,主要是指人们分辨善恶、为人处世的能力和品格。宿舍小环境的文明程度、格调的高底,既反映大学生自身的精神风貌,又对大学生身心产生影响。由于大学生宿舍成员是层次及目标比较一致的群体,饭后闲聊,睡前卧谈,彼此之间可以加深了解,建立友谊,增进感情,学会忍耐与宽容,学会尊重彼此人格。因此,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能够使宿舍成员和睦相处,形成良好的心境和愉快的情感,使道德情操得到升华。但是个别大学生沉迷于黄色影视和网络游戏等一些不良的爱好,并且发表低俗的言论,对宿舍其他同学产生恶劣的影响。有些意志薄弱、价值取向不明的同学甚至被感染,使低级趣味蔓延,使不少大学生回到寝室口无遮拦,粗话脏话漫天;也有些同学个人主义明显,只在乎个人卫生,对于宿舍整体环境不予打扫整理和维护,从而使宿舍环境脏乱。以上这些现象都是不良的宿舍文化,都会降低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所以,宿舍文化对于大学生良好道德修养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良好的宿舍文化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宿舍是大学生进行互动的一个很好的场所。如果一个宿舍群体和睦,宿舍将成为大学生的心灵港湾,都愿意把个人的喜怒哀乐在这里向大家诉说,以期从集体中得到理解和支持,使学生拥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从而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但是,如果彼此之间不和睦,互不理睬,仅仅把宿舍当成一个睡觉的窝,那么,这样的环境里长期生活的学生就会形成孤僻、自私的个性。另外,宿舍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会使其成员在心理上养成一种小集体的保护圈,容易形成防备、排斥外界的心理,把自己放在一个有限的空间。这样,宿舍小群体就成了封闭的群体,久而久之,导致交往面狭窄,缺乏与其他同学的情感交流,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良好的宿舍文化能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四、学生管理文化之社团文化

高效的执行力和行政效率是形成管理文化的关键。融洽的团队管理队伍是管理文化形成的保证。对于高校学生管理文化而言,社团文化是高校学生管理文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大学生社团组织共有以下几大类:学习型社团,如科学技术协会、英语协会等;文学艺术型社团,如文学社、大学生艺术团等;志愿服务型社团,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红十字会等。社团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抓好社团管理,才能使高校有效地进行学生事务管理。而社团文化是社团管理的精神核心,要做好社团管理,必须培养出具有高效执行力和融洽的团队合作精神的社团文化。

“社团文化是在社团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为全体成员所共同造就及认可的精神方面以及管理理念、规章制度、宗旨使命、行为规范等物质方面的总和。社团文化是高校学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学生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对于营造学校的文化气氛,形成学校的历史传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社团文化建设尤其显得重要。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在高校学生管理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前,高校学生管理文化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综合实力、校风学风的一种展示,更是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体现。高效的校园管理文化有助于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合理的学生管理体系。总之,对高校学生管理文化的探析对于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打造一流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代保民,如何抓好学校人文文化建设[J],教书育人,2007,(23).

[2]江华,寝室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3]毛利刚,蓝廖国,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贺州学院学报,2009,(3).

[责任编辑:霁月]

作者:张永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幼儿美术教学论文下一篇:神经内科护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