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写作注入活水——对新教材写作教学的思考

2022-09-1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全面提高学学生的语文素养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其重要性无论老师还是是学生都不言自明,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常常有望洋兴叹之之感。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的现象还是较为普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存在在的原因:如作文没有阅读教学那样具有较强依托性的文本,它在在教材中体现的只是短短的一段文字。仅靠这样的一段文字,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教学的难度明显增加。其次,写作是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 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历程,这这就常让我们在写作教学中有一种“只见付出,不见学生长进”的的感觉。另外在主观方面传统的作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特特征,每次写作都起于书上的命题,囿于老师的指导,终止于老师师的批改;形式单调,内容缺乏趣味。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实践,老师开始思考和研究究如何贯彻“新课标”提出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易于表表达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 生关注现 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 实实感”、“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等要求。新一轮的作文教学研究提提到了议程。那如何给写作教学注入一股活水呢?

1教师导的注入

“准备———作前指导———批改———讲 评”这是 大部分老 师师们过去直至现在还常用的习作教学的操作过程。如果这种过程程变为程式化、刻板化就不利学生自由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易于动笔,乐与表达”。“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写作知识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就对老师提出了几点要求与与注意。

1.1 注意教学的即时生成性

就是在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变变化,及时调整和创造习作的契机和题材,让学生迸发出创造的的火花。

如在上完课外读物《你的天和我的地》后,学生感悟颇深,,尤其是其中的“两代人的矛盾”,学生们畅所欲言,首先觉得杨杨子是位善解人意的父亲,相反自己的父母不懂自己,学生说了了很多父母不理解自己的事情。老师继续引导,这样的矛盾是由由什么造成的呢? 缺少平等的交流与相互的理解。老师趁机提示,,那就与父母面对面的交流吧。学生立即反映“不好意思”“他们们肯定不听”等等话语。那把自己羞于表达的话诉诸于笔端然后后找个时机呈给父母如何? 大部分同学赞同。于是当天作业就布布置了一篇周记“给父母的一封信”。学生在感悟颇深的情况下写写作,觉得有话可写。周记很快收上来,写得很好,包括一些平时时写作如挤牙膏的同学也洋洋洒洒写了六七百字,情真意切。

此篇作文因它的即时性, 让学生写的轻松, 老师批得也悦目。

1.2 注重学生写作的个性化

写作的共性化是过去学生写作中常见的现象, 这种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习作的灵气。教师注意营造良好的习作氛围,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同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深入体验,努力捕捉生活体验中的灵感,并以此来组织材料。另外,我们在作文课上出作文题目时,定位在实实在在的普通生活之中,多出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让学生自己命题,让学生有话可写。

如七年级学习“童年趣事”时,就让学生思考有哪些趣事让他们回味无穷呢? 告诉他们一星期后将写关于此的一篇当堂作文。告诉的目的就是让他们构思。一星期后的作文课上学生的表现很好,大部分同学能拿出准备好的提纲,有的拿出已打好的草稿进行修改,有的同学把周记拿出,上面写着这一星期来思索过程中灵感爆发时所写的好的语段。以前当堂作文的拖沓现象这次得到明显的改善。

1.3 提 倡爱的评价

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尽量寻找学生文章中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学生很在乎老师的评语,你给予肯定就是给了他信心。

在最近的几次作文中笔者试着在一些写作平平的同学的文章中找其中的亮点,一句话,一段话,一个漂亮的比喻,一个好的开头, 一个巧妙的过渡……都把他们所写拿来做为评讲作文时的例子。这让学生大受鼓舞。

当然也有改到抄袭的作文,当时觉得很气愤,觉得应在评语烂写上“抄袭!重写!”的字样,但立即意识到这会伤害其自尊。笔者又耐心地看了一遍作文发现开头是自己写的, 于是下了评语“开头写的很精彩 ,但希望做到‘我手写我心’”。事后那位学生很羞怯地拿来他重写的作文给我看。

当然除了传统的书面形式对写作加以评价, 还可采用口头评价、同学互相评价、自己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习作作出多方面的评价。

总之老师用心去关注学生的写作, 尽量做到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让学生能放开手脚、自由倾吐,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愉快的写作氛围。

2学生情的输出

作文的根本功能是“抒情表意”,“表意”就是把个人的具体想法、看法、对客观世界的具体反应,向别人道清楚,写明白;“抒情”则是把“写”这些想法、看法、反应时的态度(包括赞成或反对、爱与憎、汲取与扬弃、宽容与苛刻等情感)展示出来,以求得他人既同意自己的看法和反应,又附和自己的态度。所以,学生作文,成人著述,无论采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也好,议论也好说明也好,都离不开“抒情”与“表意”。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等要求。但长期以以来, 困扰学生习作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缺乏真情实感, 内容空空洞。那如何让学生把情输出呢?

2.1 学会观察和感悟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只只凭主观想象、闭门造车是造不出好文章的。因此,要把学生关注注的目光引向万千世界,既能在一草一木、一物一事中感受灵魂的的颤动,也能在纷繁复杂中学会平静客观理性地思考。

这种观察既可以是直接走进大自然和社会生活进行的直接接观察,如参观展览会、访问名人学者、游览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进行各种社会调查等;也可以通过影视、录像等形象直观的媒体体进行的间接观察,了解国内外大事,开拓知识视野。应注意的是是在这些活动中,他们不只是旁观者,更要做参与者,目的是使学学生对所要描绘的对象有一个更为真实、细致、客观和深刻地了了解。

如在八年级学到“人生感悟”时,让他们静静的体悟生活中中的点滴的魅力;在九年级学到第一单元时,学生被作家们笔下亘亘古如斯的大自然的美丽所感动时,就让学生到公园、田野去观察察感受万物的勃勃生机,让他们的心灵能够放飞。

2.2 借助阅读的东风

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不一定就能写出好文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模仿和借鉴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主要途径。学生要尽量把写作和阅读结合起来。

当然首先要读好课本中的文章。新课程的推动下对教材做了很大的变动,而这样的变动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升,情感的体悟。新教材以主题划分单元,学生可在教科书所创设的对话情境中,通过自主阅读,品味名篇佳作,与文本、老师和同学交流、对话,在对话中,会让学生渐渐的变得有话可说;设置的“问题探讨”提升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分析,发展了理性思维;设置的“活动体验”可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走进语文,走进生活,开掘出写作的源泉。另外每一单元的写作部分提供了一组供选做的作文题,拓宽了学生的写作范围。比如七年级上册的作文引导下学生有话可写,有感可发。

学生只有带着情感去观察与感悟生活, 去品读作品才能走出自己狭隘的空间,才能写出感人至深的文字。

总而言之,如何提高作文的教学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做的是“植根于现实”, 将当前一些好的教学理念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作文的教学注入一股活水,在师与生的努力下逐步形成一种新的作文教学指导思路。努力实现作文教学“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摘要: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实践,教师应该思考和研究如何让学生的作文更贴近生活,将当前一些好的教学理念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作文的教学注入一股活水是我们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新课程写作教学,学生,主体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糖尿病产妇良好的胎儿监测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下一篇:基于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