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观下的大学语文论文

2022-04-22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爱情观下的大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现代社会大中学生谈情说爱不再是稀罕事,职业院校(含高职中职)生源综合素质相对不高,学生因恋爱引发的问题也不少。探究学生恋爱和恋爱中的问题,我们发现:在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旗帜下,当下种种爱情观和婚恋乱象给青年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爱情观下的大学语文论文 篇1:

从“飞娥扑火”到“嫦娥奔月”

作者简介:庄翠霞(1981-),女,汉族,福建泉州人,助教,文学学士,在读教育硕士,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研究方向:大学语文教育和应用写作。

摘要:《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品,改编后的话剧,结合地方特色更直观地把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田小娥是《白鹿原》塑造的众多女性人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在旧社会黑暗礼教制度的摧残下,依然为幸福、为爱情、为生存不断地抗争着,虽然这抗争在当时男权强权下仍然无力回天,没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从历史长河来看,田小娥这一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女性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对落后礼教制度的反抗。

关键词:《白鹿原》;田小娥;话剧;自由

《白鹿原》是陈忠实为中国文学树立的一座丰碑,获得了1992年的矛盾文学奖。《白鹿原》讲述了清末民初农村白鹿原上一群农民的生存状态。可以说这是一个乱世的时代,一个老虎不在家猴子当霸王的时代。在这样群龙无首动荡的年代,人们的命运注定了被蹂躏。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白稼轩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小说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有的甚至只有三言两语,形象却跃然纸上。她们或吃苦耐劳,一辈子相夫教子,平平淡淡过完一生;或单纯善良,接受过新式教育,思想先进,敢于反抗包办婚姻,追求恋爱婚姻自由;或是处于新与旧的夹缝间,无意间突破了传统的枷锁,起初战战兢兢,终于对封建礼教不屑一顾。田小娥是著名作家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中一个耐人寻味的女性。她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20—30年代关中平原上年轻美貌的农村妇女。她的性格中有着善良、多情、柔弱的一面,也有着叛逆、勇敢、大胆的一面,她生活在社会环境的桎梏中,却有着对女性欲望本能的追求。田小娥是作者花了大量笔墨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也是最为鲜活的女性形象[1]。

陈忠实在访谈《我相信文学依然神圣》中,当访问者问到朱白氏与田小娥的区别时,他难得地激动了:“我只想告诉你写作这两个人物时的不同感受,写到朱白氏时几乎是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几乎不太费多少思索就把握着这个人的心理气象和言语举止,因为太熟悉了。而投入到小娥身上的思索,不仅在这本书的女性中最多,也不少于笔墨更多的另几位男性人物。我写到小娥被公公鹿三捅死,回过头来叫出一声‘大呀’的时候,我自己手抖眼黑难以继续,便坐下来抽烟许久,随手在一张白纸上写下‘生的痛苦活的痛苦死的痛苦’,然后才继续写下去。活着的小娥反叛失败,死的小娥以鬼魂附体再行倾诉和反抗,直到被象征封建道德的六棱塔镇压到地下,我仍然让她在冰封的冬天化蛾化蝶,向白鹿原上的宗法道德示威……你竟然不体察我的良苦用心[1]。”

田小娥作为书中笔墨最多的女性,田小娥可谓是一个处于新旧冲突之间的充满矛盾的女性。她的一再出轨,具有偶然和必然的双重性。一个在旧社会里受压迫的女人,要实现自己的自由,对旧制度进行反抗,追求解放,渴望被尊重,她要奔向自由,本应可以得到社会的原谅的,可以旧社会却抛弃了她,所以她对那个旧社会是有报复心理的。

田小娥一出场便是悲剧性的。出生于秀才之家的她,模样娇好,“那黑油油的头发从肩头拢到胸前,像一条闪光的黑缎……宽宽的衣袖就倒捋到肩胛骨,露出粉白雪亮的胳膊”。却被迫沦落为身体强健但已年近暮色的郭姓武举人的小妾,这一角色纯粹是郭举人性和“养生”的工具,虽无一般穷苦人家饥困之苦,却饱受了“泡枣”这一残忍的肉体的精神的折磨和摧残[3]。而郭举人在正妻的严加管束下,只能给予她物质上的满足,田小娥在精神上是十分孤独的,肉欲也得不到满足,这就造成了她第一次出轨的必然性,即使不是黑娃,也会是别人。恰好她碰到了年轻而富有生命力的黑娃,两个年轻男女便在相处中不知不觉对对方产生了倾慕以致发生了“违背伦常”的关系,这是她第一次出轨的偶然性。

田小娥跟着黑娃回到白鹿村后,得不到公公鹿三和村里人的认可,也没有资格进祠堂拜祭先祖,只好和黑娃搬到破窑里安家落户。他们度过了一段虽然贫苦但是充满幸福的日子,黑娃虽穷,但是待她并无二心,精神上的富足弥补了物质上的贫乏。田小娥为不能进祠堂而羞愤,却没有意识到自己遵从人的本能,改嫁给黑娃已经无意间冲破了封建男权对她的桎梏,初步具有了女性意识。

黑娃参加农协,并发动了白鹿原上的“风搅雪”,砸掉了他们一直不被允许进的祠堂,此时的田小娥作为妇女主任也带头砸了祠堂,这不仅代表她受到的屈辱得到洗刷,还令她的女性意识进一步觉醒:为什么非要得到宗族的承认呢?就算不进祠堂,他们还是照样活得不比谁差。

后来黑娃丢下她逃走,田小娥无依无靠,又担心黑娃被捕,在鹿子霖的逼迫之下无奈屈从于他。这不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威压逼迫,而是男权宗族观念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对一个弱女子的无情碾压。她被狗蛋骚扰,作为受害者,却要和狗蛋一起被施以酷刑,而从始至终,鹿子霖没有为她说过一句话。不仅如此,为了扳倒白嘉轩,鹿子霖甚至诱导她勾引白家长子白孝文[4]。

田小娥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怀着恶毒的目的在庙会上勾引白孝文,但在发现白孝文的“怪病”之后又心生同情。再后来,白嘉轩到窑洞捉奸,发现孝文果然和田小娥在一起后急火攻心,栽倒在雪地上,此时的田小娥表现出了善良的一面:她十分担忧,怕白嘉轩出事,鹿子霖却是“站在倒地的白嘉轩身旁久久不语,像欣赏被自己射中落地的一只猎物”,怂恿小娥去告知冷先生,将自己则置身事外。

田小娥与白孝文的关系暴露,白孝文受到严厉的处罚,声名俱损,她又产生了自责和内疚,充分展现了善良的一面,她对白孝文,更多的是一种母性的关怀与悲悯,这是她女性意识中母性的觉醒。

她向鹿子霖询问白孝文的伤势,并在识破鹿子霖的诡计之后报复性的朝他脸上撒尿,同时,也对自己和鹿子霖的关系进行了冷静的审视:二人名义上是叔伯与侄媳妇,暗地里却是见不得光的情人关系,他们之间的地位并不平等,鹿子霖人前风光,俨然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而她自己却是人人唾弃,忍受辱骂与嘲笑的“烂货”。

至此,她终于愤怒地发出了内心的呐喊:“你在佛爷殿里供着,我在土地堂地蜷着;你在天上飞着,我在涝池青泥里头钻着;你在保障所人五人六我在烂窑里开婊子店窑子院!你是佛爷你是天神你是人五人六的乡约,你钻到我婊子窑里来做啥!你逛窑子还想成神成佛?你厉害咱俩现在就这么光溜溜到白鹿镇街道山走一回,看看人家唾我还是唾你?”此时的田小娥,女性意识已完全觉醒,她冲破了内心最后一道束缚,不再将其他人的看法放在眼里,由最初的战战兢兢,终于到了对传统礼教和男权社会的不屑一顾和唾弃[5]。

2006年,这部伟大的作品被搬上了话剧舞台,由孟冰改编,林兆华导演,将五十年的历史片段融入两个多小时之中。由知名演员:濮存晰,郭达,宋丹丹等主演。《白鹿原》从小说到话剧充分体现了话剧编者的再创造。话剧中出现了很多原著中没有的台词,这些正是作品的点睛之处,把中国现实深刻、厚重地呈现出来。

话剧由一群秦腔一人吹拉弹唱开场,他们近乎疯狂似的表演,加上这精雕细琢的环境,一下把观众拉进了陕北农村白鹿原。话剧自始至终时时响起让人撕心裂肺的秦腔,听似突兀,实则与剧情相契相合。剧情每发展一步,若少了一段秦腔,剧情似乎无法演绎到淋漓尽致的地步。话剧的结尾如开场一样,一群秦腔一人歇斯底里的吼唱,老腔的如泣如诉似告诉观众这生命的轮回并未结束。他们正是这黄土地上的生命,他们用自己悲壮的唱腔黄土地上有一群坚强的人,他们需要一个生命的喷薄口。

整部话剧可能会给我们一个闹哄哄的感觉,但这并不是场面的杂乱,这种带有一种蒙昧式的野蛮,就是话剧《白鹿原》所要展现给观众的一种更为直接的视觉体验,让观众在这种原生态的话面里,细品清末民初时期白鹿原的最原始状态。朴实厚道的濮存昕、幽默挥洒的郭达、喜剧明星宋丹丹,分别饰演厚朴强直的白嘉轩、狡黠伪诈的鹿子霖、屈辱风骚的小娥,角色与他们的演艺本色都大相径庭,然而他们都以各自的才分出色地将人物性格鲜明地呈现在舞台上。是他们的精彩演出,铸造了本剧的戏剧性。《白鹿原》高度浓缩的社会画卷,无场次时空的快捷转换,众多的情节头绪与人物命运迁延。农民投身革命,女性所受的屈辱,白鹿两家的发展,这些都交结一起,深深吸引着每一位观众的心。

田小娥这一形象,更是被喜剧演员宋丹丹塑造得更加别具一格。宋丹丹自带的喜剧效果融合了一口流利的陕北方言,将这个从一出场就是个悲剧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更加悲凉。话剧中的田小娥用这种高亢、悲怆、透人心扉的腔强再现黄土地那一时期女性的悲惨命运的哀婉叹息和对男权社会的控诉。以此来呼唤社会的解放,而不只只是田小娥一个人的解放,在族群、族规时刻约束着人们,这时出现了一个田小娥,被视为一个“烂货”,不能进祠堂,得到外面吃饭,按又按着各种规矩照打田小娥,旧社会的不讲理也被这一话剧形象体现得淋漓尽致。田小娥的死是必然,因为那样的社会是不会允许她这样的女子存在的。阐释着中国传统社会的黑暗,以及在田小娥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國的反抗精神。因此上海师范大学曾经的言文学院院长说过,田小娥这种追求自由的精神就像梁祝的化蝶,已经升华了。在生命的激荡中,田小娥这一生命体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作家将她雕塑成美丽诱人的罂粟花,以一种飞蛾扑火的激情,演绎了美丽而悲怅的复仇女神般的生命史。飞蛾扑火般的爱情观破坏着传统的“生孩子,过日子”的婚姻观。生命的悲剧并不阻碍她个性的舒展,让人看到的是一种生命的力量。我们对她强盛的生命欲望的本能的感动、对她能主动的反抗自己的生存环境的赞赏、对她悲惨的一生的同情与理解,还有对女性在不适宜的社会生存环境下总难以避免的畸形的生存状态的深沉的感喟。对于自由的追求她更是嫦娥奔月般的义无反顾。田小娥不是潘金莲式的人物,也不是常见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性,田小娥不是潘金莲式的人物,也不是常见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性,反思当今的小三、小四们为了物质出卖灵魂,田小娥的形象显得特别的单纯。

最后用陈忠实自已的话说,“田小娥的形象就是在这时候浮上我的心里。在彰显封建道德的无以数计的女性榜样的名册里,我首先感到的是最基本的作为女人本性所受到的摧残,便产生了一个纯粹出于人性本能的抗争者叛逆者的人物[6]。”这一形象的出现是时代的呼唤,同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作者单位:泉州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无名氏.我相信文学依然神圣[J].延安文学,2006,5(3):65-66.

[3]赵乐.无力的抗争,无奈的选择——浅析《白鹿原》中田小娥的形象塑造[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9,7(1):87-89.

[4]刘骥鹏.论文化原塑与《白鹿原》的对话性——以田小蛾为中心[J].齐鲁学刊,2006.(2).

[5]李松.论《白鹿原》中田小蛾的形象内涵及其价值[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3).

[6]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J].小说评论,2007,4(6):301-305.

作者:庄翠霞 

爱情观下的大学语文论文 篇2:

在经典中找回失落的传统

现代社会大中学生谈情说爱不再是稀罕事,职业院校(含高职中职)生源综合素质相对不高,学生因恋爱引发的问题也不少。探究学生恋爱和恋爱中的问题,我们发现:在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旗帜下,当下种种爱情观和婚恋乱象给青年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婚姻爱情问题上传统美德的失落令人痛心!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恋爱又是人生重大课题,它直接关系到人的成长,影响人的一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爱情问题是一个人个性形成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同时也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语文教学应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中强化传统爱情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在经典爱情作品的审美活动中找回失落的传统。

一、传统的失落和爱情教育的必要性

爱情教育应该受到语文教学的关注是鉴于下述理由:

1.恋爱中挥霍青春

尽管我们的学生看起来还是那么稚嫩,但他们谈情说爱已不再是羞答答的玫瑰,爱情之花一年四季常开不败,绽放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在校园里随处可见缠缠绵绵的情侣,在课桌上经常可以看到令人惊心动魄的爱的誓言,在生活中也经常能听到伤感的爱情故事。学府成了爱河,夜幕下的校园成了少男少女的伊甸园。谈恋爱、说情话、唱情歌已经成为青年学生的时尚,甚至成为他们青春的唯一追求,不少学生在恋爱中挥霍青春,荒废学业。

2.糊涂的爱走入误区

年轻时不懂得爱情。当我们冷静下来透视学生的恋爱故事,总有太多的担忧。分析学生的恋爱现象,不难发现他们爱的盲目性。很多学生或因空虚而爱,或因失落而爱,或因虚荣而爱。有相当一部分青年学生在没有任何心里准备的情况下被卷入了爱的洪流。当糊涂的爱遭遇性解放的冲击时,爱就简化为性,租房同居现象就不足为怪。在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下,这些早恋的学生稀里糊涂而爱,毫无理性生恨,他们没有爱的禁区,没有道德底线,轻者因情感处理不当给自己留下遗憾和阴影,重者因情感纠葛不能自拔,行为失范,最终走向犯罪。一些学生因为“错爱”,影响一生甚至毁掉一生,冲动的惩罚带来的是无尽的悔恨。

3.迷茫中无所适从

这是一个物质高度繁荣的时代,物欲横流,爱情不再以情为重。“宁可坐在宝马里哭泣,也不愿意蹬着单车去兜风”曾一度被青年人所津津乐道,于是爱情和金钱划上了等号。这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多元并存,百花齐放的同时也杂草丛生。解放思想,张扬个性,变成了解放身体,张扬性欲。于是包二奶、婚外恋、一夜情比比皆是,贞洁为时尚所不齿。更有演艺圈朝三暮四,娱乐圈玩爱情游戏,小青年闪婚闪离,于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成为一种古老的传说。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的青年学生每天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受到这些负面信息的强力辐射,他们的眼睛迷茫了,心灵躁动了,精神被污染了。在他们刚刚准备踏入爱情这条河流的时候,这条河流已经危机四伏。无数人追问,爱情,你姓什么?在当下各种思潮激荡、价值多元并存的时代,仿佛一切时尚都是合理的,唯有传统是落后和不合理的。汉民族从《诗经》时代就崇尚的含蓄多情、朴素健康的爱情表达方式和忠贞不渝、白头偕老的爱情观受到嘲讽和肢解。当传统被丢弃,现代人终将走向迷茫。

不可抗拒的爱情如同不可抗拒的青春!爱的青涩萌芽正如青涩的青春年华。在多种观念杂乱纷呈的背景下,把学生的眼光引向经典,使其吸收传统的滋养已成为当务之急。语文教学应发挥学科优势、结合教学内容跟学生“谈情说爱”、向学生灌输传统价值观很有必要。

二、立足经典弘扬传统价值观

语文课堂如何开展爱情教育?遵循什么原则?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的爱情教育要以弘扬传统爱情观为宗旨,立足经典,以情感化,理性提升,结合实际,有效引导。

1.坚守传统,在经典中探寻爱情的本质

前文已述,爱情沦为快餐,性解放超出了人们可以接受的程度。惟其如此,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要做“卫道士”,坚定不移地立足传统,坚守传统,通过解读经典爱情题材的作品,引导学生探寻爱情的本质。

经典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总是通过感人的艺术形象,表达人类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对忠诚坚贞爱情的讴歌,对见异思迁、见利忘情的批判。“执子之手,与子携老”,百年好合是最朴素也是最浪漫的爱情理想;梁祝化蝶、孔雀东南飞、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些经典的爱情作品之所以流芳千古,是因为主人公爱得纯粹,爱得深刻,爱得忠贞不二;还有《西厢记》中的崔莺莺,虽为相府家里的金枝玉叶,却能大胆说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之及第”,这是抛开地位、权势、金钱名利的至真至情的爱情观。再如巴老在《怀念萧珊》中,以朴实无华、如泣如诉的语言告诉读者,爱是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爱是包容,是责任,是付出。在《荷花淀》水生嫂身上,我们看到:爱是理解,是尊重,是默默的奉献。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所阐释的爱情观,不仅没有落后过时,在当下这个浮躁时代反而具有特别珍贵的价值。语文教学进行爱情教育,就是要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赏析,把学生从时尚引向传统,让学生感受到爱不仅仅是两性的简单吸引,它既有别于情欲,也不是钱权色的交易。爱情的本质是爱,是情,它没有任何物质附加;爱情的可贵之处是恋人之间的精神契合,真爱也许不需要朝夕相守,但一定能到白头;爱情需要激情,但真爱终将升华为亲情。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最崇高的情感。当这种情感在男女之间产生的时候,因为爱和被爱、人性向善,心灵变得纯净,精神境界得到提升,这就是爱情的美好。语文课堂要重新找回爱情的传统价值、欣赏传统的美好,继承传统的精神。这是语文教学进行爱情教育的主要目的和现实意义所在。

2.启发思考,引导学生理性对待爱情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作品是对爱情进行反思的。教学中可以对这些作品进行梳理,启迪学生反思。如《致橡树》以木棉的深情告白展示了继承传统又赋予时代气息的现代爱情观——相爱相依又彼此独立。鲁迅先生在《伤逝》中通过子君和绢生的悲剧告诫青年:“不要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意义全盘疏忽了——人生的第一意义便是生活,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围城》更是对爱情和人生进行哲理性反思的经典著作。教学中,可以把作品的审美鉴赏同现实生活中的爱情现象结合起来,对当下种种爱情婚姻乱象进行分析批判,启发学生对爱情作理性思考。思考人生,思考爱情,思考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思考学业与爱情、友情与爱情的关系。使他们在青春的躁动期和时代的躁动中,能把握好自己的情感,不致于在恋爱中迷失方向。启发学生在欣赏作品中反思爱情,不是要学生拒绝爱情或恐惧爱情,而是以经典作品开启学生哲理思维,从名家名作中获得人生智慧。使青年一代不仅做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更做一个思想成熟的人。

3.避免说教,以情感叩击心灵

语文课堂不能是政治课堂,一个现代语文教师也不应该是一个没有情感的、干瘪的、只会说教的“卫道士”。语文课的爱情教育要如同爱情一样情感丰富而动人。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学作品是情感的海洋。爱情题材的作品更是以情感人。“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爱情文学作品最打动人的是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之所至,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感人至深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思考、分析、欣赏文本,叩开情感之门,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情之美在优美的爱情语言中。披文以入情,情感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这是语文传统的教学行之有效之法。朗读中语调、节奏、语流的反复刺激,有利于促进学生和文本形成情感共鸣。如读《与妻书》“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而死。”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到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真情,缠绵悱恻而又充满激情,充满凛然正气,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读来叫人断肠落泪,而又撼人魂魄、令人感奋。《致橡树》情感委婉细腻而又深沉刚劲,读来深感现代职业女性对爱情诚挚而坚贞,启迪人对爱情的理性思考。朗读还可以在语感中感受语言的美,体会语言中所体现出的经典爱情的情感品位,使学生自觉摒弃当下一些所谓时尚的爱情流行语,摒弃那些粗俗的情话、浅薄的爱情誓言。

情之深在主人公的内心深处,情之魅力在于含蓄深沉回味悠长。其次,情感教学还要通过教师对作品人物形象画龙点睛的赏析,强化对人物情感的理解。比如,《诗经·关雎》《诗经·静女》《边城》是初恋明净的心灵和纯真的情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相思,是牵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至真至情,缠绵深厚,“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爱的超越、情的升华。《与妻书》是爱的博大与广阔。《致橡树》是对爱深沉理性的反思。学生通过阅读作品进行爱的情感体验,心和主人公一起因为爱而温柔,而激情洋溢,而馨香弥漫,而博大广阔。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生活因而被引向崇高。教师还可以通过对作品情感的深入剖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理解,爱不能是简单含混的“喜欢”,不应是青涩早熟的果子,不该是盲目冲动的狂热,爱不只是狭隘单一的男女私情,不是感官的刺激,不是性欲的宣泄。爱是纯情的流露,不是肤浅的呈现;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不是朝朝暮暮卿卿我我。爱的最高境界是性爱在精神上的升华,是精神上的契和,是“情”与“爱”的统一,是人性中的真善美。从而使学生在作品的审美感动中远离粗俗和低级趣味,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超越自己猥琐的品格而变得心灵崇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应当使最美好的、高尚的人类感情——爱情成为推动道德进步的工具。”本文所阐述的语文教学中的爱情教育,不是鼓励学生谈恋爱,而是让他们不糊涂地爱,不至于在时尚的冲击下错爱,让学生在经典的感召下,体会传统爱情的美好,认同传统,回归传统,使学生形成高尚的爱情观,以提升其生活质量和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1999.

[2]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3]鲁迅.鲁迅选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

[4]徐少健.大学语文[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刘翠萍 湖北孝感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432000)

作者:刘翠萍

爱情观下的大学语文论文 篇3:

不会谈恋爱,成了一种都市病!

“想知道如何脱单吗?真诚第一!”这是如今有“魔都月老”之称的严山山日前发出的一条微信。微信一经发出,迅即在朋友圈炸开。短短的一句话,对于渴望脱单的大龄青年来说,简直成了指路明灯。

与一些婚介机构,特别是婚恋网站不同,近几年来,作为单身白领社交平台——I时代社交圈项目的运营负责人,严山山积极耕耘线下社交市场,通过大量线下活动为单身白领提供情感需求服务。社交圈项目采用准公益模式,创立三年以来,严山山和他的志愿者团队已经帮助几百对单身白领脱单,步入婚姻殿堂。其本人也被不少白领青年誉为魔都月老——大概堪称上海滩最年轻的月老吧。

严山山一直致力于促成单身人士的线下交流。这对于当下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来说,某种程度上似乎困难重重。但媒体人出身如今仍在一家纸媒工作的严山山却乐此不疲。某种程度上看,严山山就像是野生动物园的饲养员,想尽各种办法让一些从小生活在城市动物园中的“动物”恢复野性。然而,效果又有多大呢?不会谈恋爱,成了一种都市病。

线上的嗨带不来线下的呆

“正宗310本地青年专场,女生参加有鲜榨果汁独享……”
上图:I时代社交圈通过大量线下活动为单身白领提供情感需求服务。

“回到童年,美罗城白领活动……”

“端午节超大规模的大龄青年诚意专场……”

最近几年,在一家报社做副刊编辑的严山山,每一个周末都没有停歇过。尽管家里有老婆孩子热炕头,但对他来说,如何做好月老,已经成为了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比起一些婚介机构匆匆忙忙做网站,以期与新兴的婚恋网站打拼,严山山却总是在将互联网上的人们往线下赶。

“我手里有一些迪士尼附近香草园的票子,你需要吗?需要的话,我提供给你,你在网上发放一下,让单身人士有个配对的去处。”在采访严山山时,恰巧有一位公司老总给他送来几十张香草园门票。

“大家都知道严山山是出于公益在做这件事,所以我們都会帮他。”这位不愿公开姓名的公司老总如此说。

在接受了门票赠予的同时,严山山却反对在线上发放门票,而是希望大家能够报名后到香草园现场来领取门票。

“我现在的大龄青年公益场,男生从‘60后’到‘80后’,女生从‘70后’到‘80后’,总体来说是这么个格局。别看他们年龄不小了,许多人是有社交障碍的。”严山山如是说。

严山山早年曾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研究工作,之后才入行做媒体。在他看来,帮助单身白领脱单,仍然离不开对人性自身的研究。他向我举例——

譬如有一位“60后”男士,若是嘲讽一点说他,再过几年绝对可以去中老年专场了,可这位朋友依然很羞涩。假如在网上发门票,他很可能会来领票,却又很可能到时候以种种理由推脱,譬如临时有事啦、老娘生病啊之类的,找到理由就滑脚不来了。那么,票子也就浪费了。
左图:交友活动。

“不要看有的人在网上聊得很嗨,擅长各种聊各种撩,没有用的!”严山山感慨道,“这些人不敢在真正现实生活中面对一个活生生的对象。别说撩妹,现在的年轻人有的已经丧失了谈朋友的基本技能,连撩菜都不会了。有一次,社交圈在某餐厅组织交友活动,饮料是自助式的。一志愿者小伙伴见某桌气氛冷场,恰好女生饮料杯都空了,于是建议男士们发扬绅士风度去给女生倒饮料。哪知三位男生一听,居然全部低下头看手机,理都不理。那些女生真是尴尬啊。”严山山透露,到了晚上,志愿者小伙伴微信问一男生,为何下午不愿给女生去倒饮料。男生回答,因为怕被女生认为是自作多情,所以还是以静制动为妥。“难怪现在很多女生嘲讽男生连撩菜都不会。”严山山感慨。

在网络刚刚兴起的时候,也就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网恋是一件很时髦的事。譬如痞子蔡的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但好歹主人公是从网上到网下,最终是“亲密接触”了的。可如今严山山看到的一些网恋对象,24小时不下网,根本就不去追求亲密接触。叫旁边看的人徒唤奈何!

“虽然我认为至今为止,初识于网上的对象仍有成功的可能,但线下才是不可替代的。线上配对当然有成功的例子,可其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严山山道出了他希望单身人士线下接触的根本原因,“一些商业化的婚恋网站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会大肆鼓吹线上交往的好处,但我觉得多元化的线下活动,面对面聊,才会擦出真实的爱情火花!”

对婚恋问题颇有研究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解玥瑾则认为,社交障碍,本身可能存在于各个年龄段,甚至在移动互联网普及以前就存在。如今的青年人中存在社交障碍者,则因为网络效应使得这种障碍放大了。而青年经历着由不承担社会责任到以社会主要角色出现的角色转变,自我、家庭、社会等都寄予了比较大的期待。如此一来,年龄越往上长,压力越来越大。

“我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位姑娘,我们相识于一次微课群的分享活动。在分享结束后的互动环节中,她并没有做当场咨询,而是在微课结束后私下加了我。” 解玥瑾分析着一个她亲历的案例,“她说自己从小就比较内向,与陌生人相处容易紧张,很局促,使得她的社交活动圈子狭窄,缺少朋友。这一点,不仅影响了她的恋爱,其实也影响到了她的工作。因为紧张,她无法顺利与别人和谐相处;因为拘谨,她甚至不能完全展现自己的工作能力。”
上图:大龄男女相亲活动。

在线上,姑娘与解玥瑾颇能互动,可之前在线下,在微课现场,她只能发呆。这种线下的呆和线上的嗨并存的情况,在如今的青年人群中并不鲜见。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并不是坏事。比起从前没有互联网的时候呆瓜只能是呆瓜的情况,互联网给了呆瓜们一个全新的嗨场。只是,如何将这一嗨场用好,并落实到线下,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

爱情是一门通识课

解玥瑾与这位姑娘沟通后,发现虽然这个姑娘性格内向,但渴望社交。“拥有主动意愿就是改变的第一步。” 解玥瑾分析道,“有人可能会说,多鼓励自己,告诉自己勇敢一点,自信一点,开朗一点,勇敢地跨出一步,主动找人多接触。我觉得这些都很重要,这是建立自信的重要一步。而在此基础上,关键还要正确认知自我,我们对自己要诚实。这个姑娘经常也会用自我鼓励给自己做暗示,但同时,胆怯、焦虑,一连串的顾虑都会接踵而至。因为她是缺乏社交方法与成功体验的人,假大空式的英雄主义口号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只能让自己卡在自我斗争中一步也迈不出去。”

解玥瑾在与这位姑娘交流的过程中,渐渐发现她的文字表述能力很不错。“我便鼓励她从自己擅长的方面入手,用文字的形式去表达自我,去与他人分享体验。与人当面沟通有困难,那我们就先从经营好微信朋友圈开始入手。”

尽管微信朋友圈本身是一种线上的自我传播活动,但在解玥瑾看来,朋友圈确实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这一点,与一些封闭的婚恋网站的平台大不一样。譬如这位姑娘喜欢写作,就把日常感悟写成小文发到朋友圈;她喜欢DIY美食,就把每次精心制作的美好食物用照片的形式与大家分享。“渐渐地,她说她在朋友圈里开始有人气了,点赞和评论也越来越多,大家开始愿意与她互动了,对她产生了想要去了解的意愿。” 解玥瑾说。

在解玥瑾看来,线上的朋友圈和线下的朋友圈有一个共通之处——有人带着大家玩儿,有人跟着人家玩儿,有人看着别人玩儿。“这是不同人际模式的一种映射。那类即使在陌生的圈子中也能够迅速融入、如鱼得水的人总是令人羡慕。这类人很容易与人接近,信赖人与被人信赖,都不会令他们感到紧张,反而他们会很享受这个过程。但由于朋友圈的真实性,某种程度上,会让社交能力较低的人渐渐跟上节奏。”

与颇接近于线下的微信朋友圈比起来,真正的线下交流,确实难度提升了不止一个等级。但对于如今的年轻人来说,并非不可逾越。

“这几年,我在实践中发现,运动类项目,譬如周末组织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桌球等活动,能够调动起单身人士的积极性。”严山山表示,“特别是通过这些体育活动,能够很清晰地看到各位單身人士宅不宅,是不是有迅速脱单的欲望。”而再进一步,严山山认为,组织单身人士的旅游活动,脱单的成功几率更大。“组织旅游,毕竟是组织长时间、跨时段的活动。在不同的场景,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能够考验人的品质,同时充分反映一个人的本性。”

之所以运动、旅游能够有较高配对成功率,是因为运动、旅游是线下活动,互动时间长,能够激发人的本性。而真正在异性间的互相接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交往,则又是更上一层楼的事了。
上图:唱歌活动也是线下交友的常规模式之一。

好在如今一些大学有诸如爱情通识课之类的课程。譬如华东师大。据华东师大教务处介绍,这门以爱情为主题的课程去年在中山北路校区一经推出受到追捧,后来,学校方面还不得不在闵行校区也推出该课程。

“本课程旨在以爱情为主题,以20世纪中国为对象,通过对作为社会经典的文学作品的解读与分析,描述20世纪中国爱情文学的历史沿革,探究现代中国人的爱情意识、爱情观念与爱情生活的变迁。”看起来很有历史感。但无论是毛尖教授讲的“爱的面子和里子: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苍白的姑娘’:杨沫的《青春之歌》”,还是朱康老师讲的“疯狂的爱情:王朔的《过把瘾就死》”,都是通过文学作品去引导实践的。

除了华东师范大学以外,国内不少院校开展了类似课程。譬如郑州师范学院的爱情心理学课程上,男女同学之间还要进行模拟表白。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与国外一流的大学相比,国内的心理教育经常停留在面上,缺乏个性指导,而目前大学校园内学生恋爱的比例不断增加,这种背景下更应该增加一些指导课程,引导学生去认识怎样谈恋爱,以及恋爱中的人际关系问题。

“在课堂上公开谈论爱情操作方式,与公开谈论数学、物理公式一样,没有什么难为情,因为这也是科学。与其让学生自我摸索,不如学校主动传道解惑,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心理和生理,这才是一所大学应有的态度。”熊丙奇称。

心理问题要从童年抓起

在严山山看来,他所组织的活动中,总起来说,女性似乎更会谈恋爱一些,但有心理问题者的比例方面,男女差别并不显著。他说:“因为我主要是在组织白领交友。在都市白领一族中,女性人数比例已经超过男性。从男女单身人士比例看,女性确实多一些。如今女孩子优秀的多,单身的也多。”

而在解玥瑾看来,是否有交往障碍,与性别关系不大,倒是与有障碍者童年时代经历等有些关系。
上图:运动、旅游能够有较高配对成功率。

“有位咨询者曾这样描述自己的社交状态:与他人接近让其自身感到不安。这位咨询者表示很难完全相信、依靠他人,甚至有人对其太亲近时此人也会很紧张,甚至包括父母。所以当爱侣想让其更亲近或主动来亲近时,这人就会感到不自在。我通过分析认为,这种回避型人际依恋模式形成于早年,可以说是早年亲子依恋模式的一种延续。除了回避型人际依恋模式以外,包括焦虑—矛盾模式等,许多都是早年形成,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身成年后的人际关系。” 解玥瑾解读说。

根据解玥瑾的观点,类似不会谈恋爱的问题,不仅要从大学通识课开始抓起,还要从娃娃抓起。但就像小学语文和大学语文都是语文,又不尽相同一样,每个年龄段所抓的心理问题是不尽相同的。总之,健康人格要从孩子的童年开始抓起。不过,作为资深心理咨询师,解玥瑾亦坦言——大家不要给自己和他人贴上“障碍”这个标签。她说:“障碍这个词本身就给内心设了一道坎儿。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一些社会交往上的困难、不适应,这是难免的,这是很正常的。在原始时代,人类为了生存而选择群居的生活方式,合群而居象征着安全,这种建立安全感的潜在需求依然影响着我们现代人的行为方式。即使再内向的人,也会有社交意愿,只是或多或少罢了。”

作者:姜浩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论文下一篇:独立审计师掏空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