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摩擦现状研究论文

2022-05-03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贸易摩擦现状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全球经济的告诉发展,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在各方面密切交往的过程中,摩擦也频频发生。在当前,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彼此成为对方最大的进出口合作国之一,伴随着中美之间的贸易的不断升温,摩擦也越来越激烈。2018年,特朗普政府不顾中方劝阻,执意发动贸易战,掀起了又一轮的中美贸易争端,并且一直持续至今。

贸易摩擦现状研究论文 篇1:

贸易摩擦 研究述评

摘要:从宏微观经济学角度,对国际贸易摩擦相关经济学文献进行全面回顾与梳理,并做出相应评述;归纳贸易摩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指出该领域宏微观理论研究新进展。在此基础上,对中美贸易摩擦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贸易摩擦;贸易保护;中美贸易

纵观国际贸易发展史,贸易自由化从未得到广泛地实施。现实与理论的背离,促使经济学家开始寻找贸易限制措施和贸易保护的合理性。传统研究主要集中在贸易政策选择上,民族国家总是采取关税等贸易壁垒来维护其自身既得利益,国际贸易摩擦频频发生。如今,萨缪尔森和他的学生巴格瓦蒂关于贸易保护主义和自由贸易之间的争论,使贸易摩擦理论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在此领域,国外拥有大量文献,国内文献也日渐丰富,所以对相关文献进行述评对中美贸易摩擦研究有现实意义。

一、贸易摩擦概念界定

贸易摩擦概念多是通过表现形式来界定,这种界定存在以偏盖全的缺陷,没有揭示出贸易摩擦的实质。王厚双将贸易摩擦定义为经济战的一种表现形式,认为“经济战的实质是发展机会与生存空间的争夺战,因而贸易战是为了本国的国家利益,为了本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需要,为争夺商品销售市场而展开的限制进口与扩大出口的激烈对抗”。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贸易摩擦已经延伸到国民经济诸多方面。赵晓、柳阳认为贸易摩擦是国际经济摩擦的子集,国际经济摩擦是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一种相向行为或是由此行为产生的一种结果。笔者较为认同后者看法,本文定义为“在经济社会中具有一定经贸关系的各经济主体,为了在双方经济交往中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获得满意的政治经济利益而与经济伙伴产生的矛盾和纠纷”。有三方面含义:一是适当“接触”是摩擦产生必不可少的前提,贸易摩擦产生前提是国际交往的存在;二是摩擦是相向运动的结果,因此,贸易摩擦取决于国际贸易交往中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相向行为;三是作为相向行为的结果,贸易摩擦会导致非正和的博弈结果,即不会使双方都受益的贸易摩擦。

赵晓、柳阳将贸易摩擦分为商品贸易摩擦、制度摩擦与文化摩擦;赵谨提出微观经济摩擦、宏观经济摩擦、投资摩擦、制度摩擦与技术性贸易摩擦五种分类方式。分类的意义在于,由于引发不同经济摩擦原因不同,解决手段也不同,明确摩擦类型有利于一国建立贸易争端预警机制,可以针对不同摩擦采取不同对策。

二、贸易摩擦成因的理论研究

任何经济现象都有理论基础,贸易摩擦也不例外。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按照分析角度不同,可将贸易摩擦成因理论分为三种:一是从微观经济角度分析;二是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三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

(一)贸易摩擦微观理论

微观贸易摩擦理论是指由贸易一方对另一方出口激增造成的贸易摩擦分析,由贸易双方在国际分工中比较优势变化和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引起。一部分是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另一部分是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

完全竞争市场上不会形成贸易摩擦,但如果市场失灵,相互交往的国家间就会出现国家经济扭曲问题,出现贸易摩擦。为这一理论做出贡献的是巴格瓦蒂(JBhagwati)和琼斯(RJones)。他们认为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如果交易条件难以满足,就会出现国际贸易摩擦问题。

另一个重要理论是由哈罗德(Rharrod)、迪克西特(Dixit)和诺依曼(Vnorman)等提出和发展的贸易和产业调整理论。其囊括重要命题包括:当失业增加和收入下降超过在自由贸易情况下的福利时,该国就会放弃自由贸易,转而实施贸易保护,进而导致两国贸易摩擦。所以依据H-O理论创建的特殊要素模型,并以此为理论基础的贸易和产业调整理论,是对贸易摩擦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应用理论。

以不完全竞争为前提的理论分析又涉及三个领域:其一,80年代初以来,以布兰德、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的以“战略性贸易”为核心的新贸易理论。他们认为,由于各国政策的介入能够改变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收益后果,结果便会因追求收益的重新分配而引起各国的贸易摩擦。日本学者广濑宪三在此理论中加进制度因素,强调国家间经济制度不同的可能性有可能导致国际贸易摩擦。近来对日美贸易摩擦的研究也表明,国家间结构性障碍和制度差异是贸易摩擦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相互进行贸易的两个国家的企业生产活动中存在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对该领域做出贡献的主要学者有帕那格里亚(A.Panagariya)、三边信夫和后藤纯一等人。他们的分析模型都有一个相似分析步骤,即首先分析存在外部效果和规模经济时国内自给自足的经济均衡,然后讨论外部经济联系条件下的均衡,接着比较两种经济均衡的收益水平。

其三,国内国际产业结构和贸易摩擦之间的关系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间产业结构静态和动态的不相配,是贸易摩擦频发的深层次原因。根据上述分析表明,贸易摩擦微观理论体现了国内经济和世界市场相互作用,同时,也说明开展国际经济活动,在处理贸易摩擦时,斗争与妥协都是重要的,都是正常的国际关系。

(二)贸易摩擦宏观理论

从国际宏观经济学角度对贸易摩擦解释一般是从两国贸易收支和经常项目收支不平衡方面入手。有两种分析方法,一是利用弹性方法进行分析:根据公式CA=TB+NF(其中CA表示经常项目,TB表示贸易余额,NF表示来自国外净要素支付)进行分析;二是储蓄-投资缺口法:以小宫隆太郎为代表,利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核算基本公式,即:Y=C+I+G+X-M。整理得:NX=Y-C-I-G=S-I。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影响国内储蓄和投资的因素就是影响贸易差额的因素。

中美贸易摩擦研究中,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者是利用弹性方法分析的;而麦金农教授等大部分经济学家是利用储蓄-投资缺口法分析的。我国学者施建淮指出上述两种方法对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分析都是片面的,主张从全球视角来看待美国贸易逆差。

综上,主流贸易理论分析的优点在于使我们的思想脱离了贸易限制不能获利这一传统理论假设的禁锢。但上述都存在理论逻辑上的缺陷,无论是传统新古典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都没有为解释现实中贸易干预的政策存在性提供一般性的、坚实的“科学”依据(盛斌,2001)。

(三)贸易摩擦政治经济学理论

贸易政治经济学起源于对纯贸易理论解释现实中贸易干预政策存在性的困惑,它另辟蹊径地从收入分配角度出发,引入公共选择理论范式,从政策决策过程角度来探究贸易干预的水平、结构、形式和变化。代表性的理论有霸权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管理贸易理论。

霸权理论认为当世界上存在的一个经济超级大国逐渐失去它盟主地位时,外部竞争冲击压力将迫使它放弃自由贸易政策,转向贸易保护主义以维持自己经济利益。这很好解释了当前主要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等国在纺织品、农产品等领域实施贸易限制的情形。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代议制及投票规则下,人数较少而利益分布較为集中的一方对投票结果的影响更大。Stigler和Peltzman等人指出:政府很少追求那些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政策,相反,政府寻求的是那些使之政治支援最大化的政策。

管理贸易理论则认为管理贸易是一种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次优模式。经济学家K.Bagwell和R.W.Staiger通过建立Bagwell-Staiger模型把管理贸易理论一般化,并进行分析。而T.J.Prusa和S.Skeath采用案例分析法将Bagwell-Staiger模型进行扩展,认为现代商业政策已经明显受到全球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开放运动影响,反倾销和反补贴等手段成为WTO框架下合法的也是最重要的管理贸易手段。

经济学家对贸易摩擦问题研究的这一路径转换,不仅生动地描述了贸易摩擦的动态演进过程,使之更加符合现实世界中贸易关系的发展变化和政府、企业的行为选择,也丰富了贸易摩擦问题的理论内涵和研究思路。

三、中美贸易摩擦实证研究

2000年以来,在美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间,引发了关于美国贸易政策不同观点的争论。萨缪尔森(P.Samuelson,2004)与鲍莫尔(W.Baumol,2000)主张贸易保护,而主张全球化、自由贸易、鼓励接受“外包”贸易的则是萨翁上世纪60年代的弟子巴格瓦蒂(J.N.Bhagwati,2004)。Elizabeth Van Wie Davis在《1995-2000中国对中美关系的视角》中指出中美产生贸易不平衡并进而引发贸易摩擦是由于中国缺乏政策透明度以及不能完全执行两国签署协议造成的;但美国商会会长兼CEO Thomas J Donohue则认为中美贸易摩擦某些争端责任不在中方,中国并不是在有意操纵汇率。由此看来,国外理论界和商界对中美贸易摩擦原因所持观点不太相同。

同时,国内学者也做了相关研究。微观方面以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反倾销问题为主。尹翔硕、王领《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东亚因素》侧重研究“贸易迁移效应”;中国已经进入国际经济摩擦时代,赵晓提出应从战略角度应对中美贸易摩擦;于铁流,胡方提出应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和贸易体制改革;卢艳铃认为低价倾销的客观存在是成为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导火索。

宏观研究方面,许承明以1983-2000年美国历史数据实证研究得出:美国利率长期偏高倾向以及贸易伙伴对美元资产及储备需求推动,造成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王义中则根据标准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和国际收支理论建立计量模型,采用美国1982-2002年数据,实证分析得出影响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原因是其国内因素;王蔚认为美国认定我国“非市场经济”有许多宏观因素,包括资本项目下的兑换受限、政府过度强调出口创汇等。也有学者从政治角度分析,李昌风认为中美频繁发生贸易摩擦是美国对社会主义中国的一种极强的偏见;刘志涛认为是美国出于国家安全战略的考虑。

综上所述,国内各种相关研究差别不大,无论是宏观方面还是微观方面都得出了较为一致的观点和建议。笔者认为:实际上,中美贸易摩擦有多层次的原因,其表面原因: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人为原因造成中美贸易差额统计不一致;真正原因:中国产业结构中确实存在转移性和结构性问题。

四、展望

国内外对贸易摩擦理论研究已经具有一定基础,但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分析还不太一致。由于中美贸易摩擦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可以预见,今后此方面会成为研究热点,研究领域和研究深度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同时,国内理论界也会在理论依据和应对策略方面总结出新观点,更真实反映摩擦现状。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

2、赵瑾.经济全球化与贸易摩擦[M].商务印书馆,2003.

3、赵建.国际贸易摩擦背后的产业结构和政治因素[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3).

4、施建淮.怎样正确分析美国经常项目逆差[J].国际经济评论,2005:7-8.

5、卢艳玲.加入WTO以来外国对华反倾销特点、原因及对策分析[J].北方經贸,2005(3).

6、许承明.美国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的原因分析[J].财贸经济,2003(5).

7、王义中.美国经常账户持续逆差原因的时政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4(11).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叶 莉 于 淼 都 郁

贸易摩擦现状研究论文 篇2:

中美贸易摩擦的现状、问题及破解路径研究

全球经济的告诉发展,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在各方面密切交往的过程中,摩擦也频频发生。在当前,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彼此成为对方最大的进出口合作国之一,伴随着中美之间的贸易的不断升温,摩擦也越来越激烈。2018年,特朗普政府不顾中方劝阻,执意发动贸易战,掀起了又一轮的中美贸易争端,并且一直持续至今。对此,本人將分析摩擦产生的原因并给出合适的应对之策。

一、中美贸易摩擦概述

2018年3月9日,特朗普正式签署关税法令,“对进口钢铁和铝分别征收25%和10%的关税”。2018年3月22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因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对中国商品征收500亿美元关税,并实施投资限制”。2018年3月23日,中国商务部发布了针对美国进口钢铁和铝产品232措施的中止减让产品清单并征求公众意见,拟对自美进口部分产品加征关税,以平衡因美国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加征关税给中方利益造成的损失。其中计划对价值30亿美元的美国产水果、猪肉、葡萄酒、无缝钢管和另外100多种商品征收关税。2018年9月6日下午举行的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有媒体提问时指出,美拟对华2000亿输美商品加征关税,商务部明确回应将反制。 9月9日,中方向世贸组织提出了贸易报复授权申请。近半年来,中美贸易摩擦持续不断,而且愈演愈烈。

中美贸易争端,又称中美贸易战,中美贸易摩擦,是中美经济关系中的重要问题。贸易争端本应是两个国家的事情,但是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的争端,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的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原来的不以为然,到现在的波及甚广,使得社会各界都在关注中美贸易摩擦,寻找破解的途径。

二、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

(一)美国单方面宣布“双反调查”促使贸易摩擦爆发

美国自推崇贸易保护主义以来,对进口来自中国的产品不断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根据新华网的统计,仅仅2017一年内,美国商务部应国内企业要求,对华掀起高达9起“双反”调查案,比2016年同比增加65%,这些都阻碍了双方的正常的贸易秩序,也伤害了双方的贸易合作关系和感情,严重损害了我国企业的利益。2018年1月18日,新年刚过,美国又再一次对我国塑料装饰丝带掀起了“双反调查”,到今年3月,中美贸易摩擦正式全面爆发。

(二)产业结构转移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劳动力的成本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发达国家更是如此,因此,对于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的生产,发达国家开始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然后再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或者是一些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的产业都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依靠当地丰裕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进行产业转移。这样的结果自然是出口逆差,造成贸易不平衡。比如苹果品牌,全世界有75%的产品是在中国生产的。是构成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利润却大多是属于跨国公司所有。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中美贸易在统计数据上的不平衡,但是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背后隐藏了美国企业及关联产业的巨额隐性收益。一项资料表明,如果扣除跨国公司的关联交易,美国贸易逆差将下降2/3,对华逆差下降30%;扣除在华外资企业出口的因素,美国对华逆差将减少73%;如果再扣除加工贸易部分,这个数字将减少91%。

三、应对措施

(一)官方

国际收支是国家事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我国GDP的重要部分,因此国际贸易摩擦问题的协调和解决,国家层面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应随时把握和了解国际贸易环境及其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按照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增长模式,在处理国外需求和和国内需求的问题上,采取更加均衡的战略,尽可能的做到国际收支平衡。同时,政府还需要积极参与国际谈判,在贸易壁垒的制定的标准方面,中国要有一定的话语权。从而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维护我国和我国企业的应得利益。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我国适当提高对美贸易双向开放对称程度,主动化解摩擦风险。进一步放宽外商准入,逐步加快金融领域等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减少两国矛盾。继续推进与不同经济体和国家的贸易自由化建设。以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为抓手,强化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自贸区建设。

(二)企业

在对外贸易中,真正直接参与贸易的是企业,因此,企业应该进一步熟悉和了解国际贸易规则和争端解决机制。另外还要加大科技投入度,积极开展高端人才引进战略,积极开展品牌战略,以质取胜,走高端路线,打造国际品牌,坚定不移的推进国内产业的升级转型,把我国从“生产大国”发展成品牌强国。(作者单位为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林卫卫

贸易摩擦现状研究论文 篇3:

入世十年国际贸易摩擦正常可控

入世十年来,尽管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但中国遭遇的国际贸易摩擦总体处于比较正常的、可控的状态,为中国外贸发展创造了一个较为友好、宽松、稳定和可预期的贸易环境,推动了全球贸易自由化在曲折中前进。

我国贸易和贸易摩擦的基本情况

中国的外贸发展近况

201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9727.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3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3亿美元,增长38.7%;贸易顺差为1831亿美元,减少6.4%。中国入世前的200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出口、进口项指标分别为4743.1亿美元、2492.1亿美元和2251亿美元,分别增长5.3倍左右。

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情况

2010年中国遭受贸易救济调查66起,涉案金额77亿美元。案件数量和金额较2009年有所下降,非传统的贸易摩擦强度大增,人民币汇率自主创新、新能源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投资环境、市场准入等成为贸易摩擦的新的热点。

以浙江为例,作为一直以来全国贸易摩擦的重灾区,2010年,浙江共遭遇15个国家发起的80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金额约14.07亿美元。涉案数量同比减少10起;涉案金额同比减少约22亿美元,减少约61%。我省涉案金额占全国的21.3%。

贸易摩擦高发与中国外贸实际相匹配

影响贸易摩擦的因素很多,经济方面的因素主要有贸易量的大小、贸易增长的幅度、贸易顺差的大小、产品结构质量的趋同化程度。一般而言,这些均与贸易摩擦呈正相关。

中国外贸总量居于世界前列,大国效应显著。2010年,我国贸易额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不仅贸易总量大,贸易增长率持续高于世界平均增速,外贸顺差也保持高位,外汇储备世界第一,部分产品占世界同类产品的比重很高,在部分国家地区市场的集中度更高。国际贸易摩擦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贸易崛起的过程,或者一个国家某类产品市场份额短期内暴涨,都会导致贸易格局、竞争秩序的急剧变动,贸易的有关各方、各种利益关系需要一定的时间调整消化,否则极易引发贸易摩擦。

贸易摩擦对我国的影响

贸易摩擦对国家整个经济发展和外贸出口宏观上影响不大,目前遭遇的贸易摩擦总体上处于正常可控的范围内。表现在中国近年来贸易摩擦增多的同时,外贸持续高速增长、出口产品总体竞争力提高和经济总量扩张。但贸易摩擦使中国受到愈来愈大的国际压力,也对政府调控经济的方式和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具体到涉案企业的微观层面,则有较大影响。一是我国出口企业利益受损。部分涉案企业丧失国外市场份额,甚至因为有关国家实施贸易保护措施而破产。二是影响相关产业的就业。

不能将贸易摩擦一概归为贸易保护歧视

贸易摩擦是世界经济中的常态。贸易摩擦是伴随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而出现的正常现象。应当说,任何国与国之间经济关系的发展都是既有合作,又有竞争;既有利益共享又有利益冲突。国际贸易摩擦就是国与国之间利益冲突的一种形式。据WTO统计,1995年初至2005年底11年期间,41个WTO成员通报了2840件反倾销调查案件,38个WTO成员通报了1804件反倾销措施决定,全球共有98个贸易体遭受反倾销投诉。不仅别的国家对我国产品发起各种贸易调查,中国近年对进口反倾销调查也逐年增多,领域不断拓展。中国近年来已经成为全球前三位的反倾销案件发起国。

贸易摩擦并非发生在某一特定国家。不但发达国家之间有贸易摩擦,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有贸易摩擦,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也有贸易摩擦。比如,20世纪80年代,日本外贸持续强劲,由此引发了美日贸易的紧张关系。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日本采取数量上的自我限制措施。尽管这种限制是违反WTO的,但在形式上是日本人自愿的。中国纺织品特保协议,是我们与美欧协商的结果,是根据入世承诺达成的新协议,与当年日本的情况有一定的类似。

辩证地历史地看待入世条款。《中国入世议定书》有很多对中国专门适用的规定。这就是西方国家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在反倾销案件中使用替代国办法以及对中国纺织品实施特别保障措施的法理来源。中国入世总体上获得了较好的贸易环境,不能单纯就某一个条款而认为对我们不公平或者不合理。这些条款是我国政府从“人世”的大局出发,做出的一种妥协和让步,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事实上,通过与多边贸易体制接轨,中国总体上获得了比人世前更好的贸易环境,取得了国内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被国际社会公认为多边贸易体制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当然,美欧确有一些做法有滥用中国入世条款的倾向,我们应当据理力争。

目前的国际贸易摩擦主要源于经济利益冲突。部分学者看到西方一些对华不友好的言论和举动,就得出是政治因素导致贸易摩擦的结论。笔者认为在其他国家发起的对华贸易摩擦的诸多因素中,是经济利益在起主要作用。是经济问题导致政治问题,并反过来影响发起国政府的决策,贸易摩擦主要解决经济问题,避免当政者在政治上失分。

要学会在贸易发展过程中包容。和则共赢,战则共伤。纵观世界各国间的贸易摩擦,最终一般都是通过协商达成妥协。炒作贸易摩擦,让社会大众感觉到我国总体贸易环境恶劣,世界各国对我歧视,这不是一一种正确的态度。要防止煽动经济民族主义,绝不能把贸易问题政治化。要把互利共赢作为处理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基本出发点,扩大与贸易伙伴的利益共同点,寻找利益交汇点,逐步从源头上减少和缓解对外矛盾和争端。

国际贸易摩擦的应对建议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国际贸易摩擦的高发期,提高应对摩擦的能力和水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经贸关系的迫切需要。建议:

加强同贸易伙伴的协调。老子日:“强者示弱,大国必居下蝣”,示弱才能赢得同情与支持。发生贸易摩擦,政府首先应理性求和,重点解决与几个主要大国的贸易摩擦。目前,我国已与20多个重要贸易伙伴建立了交流磋商、技术合作机制,增进了与主要贸易伙伴对口部门的了解,许多贸易摩擦得到很好的解决。

扩大进口减少顺差。要缓解我国贸易顺差过大的矛盾,促进贸易平衡,必须在积极扩大进口上下功夫,尤其是抓好能源和原材料、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促进体系和政策手段由“出口优先”转向进出口平衡发展。我国今年以来已经采取了一些扩大进口的措施,要予以坚持并进一步完善:广交会从单一出口交易平台转变为进口和出口双向交易平台;取消了资源类产品和部分机电产品300多个税目的自动许可管理;放宽了植物油、氧化铝、不锈钢等产品进口的经营权;继续组织大宗跨国采购,以平息主要贸易伙伴对华逆差日益高涨的“抱怨”。

减少顺差的另一个途径是积极支持企业对外投资。国际经验表明,扩大对外投资,一是可以转移部分生产能力,

二是可以通过资本项目的逆差,平衡贸易项目的顺差。日本和德国的贸易顺差与资本项目的逆差合并计算,整个国际收支就是平衡的。

建立相互依存度更高的贸易关系。国家之间经贸关系要能够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一个重要基础就是相互间的经济依存度很高,谁都离不开谁。中国目前贸易市场结构失衡仍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对欧美存在大量顺差,对日韩等则有大量逆差。特别是对美贸易顺差更加举足轻重,经济上美国对中国的依存度低,而中国对美国的依存度较高。如果不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与美欧的经贸紧张关系就无法从根本上缓解。

作为一个成长性的市场,中国应想办法加强美欧对中国的经济依存度,强化与美欧经济的互补性和互惠互利,通过双向投资和贸易,建立广泛的利益共享机制,充分发挥美欧对华出口企业、美欧在华企业、美欧对华进口商以及美欧消费者对维护双方正常贸易关系的积极影响力,提高美欧贸易保护措施的成本。例如服务业是美欧的优势产业,美欧服务业正迫切希望进入这个最有潜力的市场,中国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市场将对缓解贸易摩擦起到积极作用。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制度的调整和创新,尽快建立符合WTO规则的、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消除可能诱发国际贸易摩擦的体制和制度因素。转变政府职能,运用符合国际惯例的手段来调控经济;推进国内市场开放,扩大开放领域,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在全面考虑内外部形势基础上及时主动推进金融自由化改革和汇率机制市场化、弹性化;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属于一般竞争领域的企业应尽快进行所有制改革;深化价格和市场改革,彻底打破地方壁垒,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全国统一市场等。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针对目前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化程度低的现状,引导企业改变急风暴雨式的出口行为,走差异化竞争道路;不断完善和提高产品的各项技术、环保、卫生、安全等标准,积极研究、追踪和采用国际标准,提高企业进入口槛;改善出口产品的档次、增加低消耗、无污染、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发挥商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改变国内一些企业出口经营秩序混乱的现象,避免低价倾销的嫌疑。

合理运用国际规则维护自身权益。充分行使国际规则项下的权利,加大磋商和谈判力度,努力营造公平合理的贸易环境。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全面参与WTO规则的制定和修改,充分利用贸易政策审议、争端解决等机制,为贸易摩擦应对工作开辟新的渠道;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在多双边经贸关系中树立应有的责任意识;加大力度在国际上宣传我国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事实,尽早在主要贸易伙伴国家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待遇;通过政府之间的谈判,要求欧美等西方国家在反倾销案件裁决中取消替代国做法,按照我国围内价格确定产品的正常价格,并对涉案企业采取实事求是、单独对待的做法;根据WTO透明度原则,许多国家的法规在确定前有一个公开征求意见的时间,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向国外有关机构提出申诉和意见。

鼓励企业积极应诉。对于贸易伙伴发起的贸易摩擦案件,我们应鼓励企业积极应诉。应诉的前提应当是承认对方管辖的正当性,可以在世贸规则和起诉国贸易法规规范下争取自己的权益。否则应当依靠双边谈判和多边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事实证明,贸易摩擦并不可怕,个案的输赢亦属正常。加入吐贸组织以来,我国企业运用世贸规则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得到了提高,通过“四体联动”工作机制的推动,案件应诉率从中国入世之初的40%,提高到90%。但目前应诉中政府主导明显,在国际上容易授人以柄,政府应退出具体案件的应诉工作,充分发挥企业的应诉主体作用。

作者:张汉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创业企业经济性质论文下一篇:公司发展循环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