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论文

2022-04-13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生动的材料和直观形象的教具激发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联系、比较、分析、归纳等历史逻辑思维能力,更可以运用多种的教学方法来推动学生历史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建立。

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论文 篇1:

刍议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

摘要:《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历史课堂教学当中,我们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各学科的进步。本文拟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愚见。

关键词:初中历史 能力培养 探究

G633.51

我认为在历史教学当中,能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

一、概括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练习概括历史事件,去分析、综合、比较和抽象。学生练习得多了,概括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总结概括。比如,学习了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农民起义后,就引导学生按时间顺序,从起义地点、领导人、起义原因、经过、结果等方面进行概括。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整体轮廓、具体内容、前后顺序一目了然且避免了混淆。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学生掌握的概括方法也越来越多,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也越来越强。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必须在研读历史教材、挖掘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中进行。在引导学生挖掘历史事件内在联系时,一般都按“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什么”这三步去循序渐进地展开。在训练途径中培养出来的概括能力既准确地抓住了历史事件的重点,又简洁明了不繁冗。

要使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提高到一个较理想的境界,那就要在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什么”的过程中,将必要的历史理论渗透其中,惟其如此,才能使历史事件和历史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否则,便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概括能力。例如,学生在分析概括欧洲经济的发展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因果关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欧洲封建国家改革的导向等问题时,就离不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等辩证关系这样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可见,基本的历史理论是连接分散的历史事件的筋骨,是培养学生历史概括能力的重要因素。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自觉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历史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是社会学科的必修课,有其他学科不能取代的功能。从而逐步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提高学习历史课的兴趣;进而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综合等思维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拿起“思维”这一武器,积极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和逻辑形式梳理各种历史事件、歷史人物,分析各种历史现象、历史关系,并重新归类组合,形成眉目清晰、条理分明的历史网络图,自觉摈弃死记硬背的陈旧学习方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分析和综合是认识历史现象和形成科学概念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分析的目的是为了综合,而综合又必须以分析为基础。一般来说,分析中有综合,综合和分析统一、互相依从。如要形成“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概念,首先应分析: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具体功绩、取胜原因等,然后综合为:戚继光是明朝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民族英雄。其实这就是历史思维过程的一种形式。历史思维还是一个“比较”和“概括”的过程。“比较”就是对历史上发生的许多现象的某些因素进行对比,从而概括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三、理解能力的培养

历史的理解要注意理解历史的多样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线索、层次等方面,多方面理解,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灵活性有很大的益处。要注重历史的连贯性。培养学生对任何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着连贯的思维。要注意历史的规律性。规律性体现了历史发展最本质的东西,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要注意理解历史发展的因果性和连续性,便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系统看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重视课前的语言表达训练,教学中,规定每节课前五分钟由一名学生讲一个历史小故事。起初,一些学生语句繁琐、表达不清,甚至出现中断的现象。半个学期以后,学生已经能够积极参与,并在五分钟内将一个历史小故事完整而明确地表达出来。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了历史知识。

精心设计课前提问。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欲望。在讲美国独立战争时,首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美国国旗吗?它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它们各代表什么?”同学们被吸引住了,纷纷回答。通过课前提问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从而使其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开展课堂讨论。针对一些重大而学生又难以理解的问题,在老师的启发下让学生分析思考,开展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辩解能力。例如,在讲“西安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围绕“蒋介石该不该杀”这一问题开展讨论。开始由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让他们理解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伟大举措的重要意义。课堂讨论要针对历史上的重大问题,学生辩论要集中时间,语言要简练,并要注意引导,在分析、辩论的过程中形成共识,起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

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对学生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激发情趣,培养想象力有特殊作用。教学中,选择课文中一些有教育意义或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段落让他们朗读。一方面要求必须用普通话,语言流畅、吐字清晰;另一方面要求语言的美感,强调特定历史环境中的意境美、形象美。通过不断实践,大多数学生朗读时不仅声音宏亮、吐字清晰、流畅,而且抑扬顿挫,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朗读训练既牢固掌握了历史知识,又锻炼了口才。

学生的能力提高了,不仅可促进对历史课的学习,而且对各门功课的学习都有助益,从而可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整体素质。中学生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学科就能完成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历史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和使命。

作者:陈益兰

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论文 篇2: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生动的材料和直观形象的教具激发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联系、比较、分析、归纳等历史逻辑思维能力,更可以运用多种的教学方法来推动学生历史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建立。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思考各种历史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训练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资料、分析史料并得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方法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历史学习方面的能力,学会自主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提高历史学习水平。

一、激发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能力

1. 用丰富生动的材料激发

教师可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各种丰富生动的教材来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历史学习中,由于学生所接触到的史实大多数是以史料的形式存在的,教师如果想要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就要尽量运用鲜明而生动的材料来尽可能真实地解释历史的本来面貌,让学生不再觉得历史枯燥,而是更主动地投入历史的学习中去。教师在讲授高中历史的时候,可以从其他课程中选取一些和历史有关、能够作为生动形象的历史材料的内容展现给学生。例如在讲授两汉历史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阅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理解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原因和动力,然后再鼓励学生阅读《史记》,并从中汲取有用的知识。

教师在选用史料的时候除了要注意丰富生动以外,引用史料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语言的表达,既要科学严谨也要注意文才,同时还要通俗易懂,让学生易于接受。例如在讲授三国历史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给学生讲述《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但是要注意区别演义文学加工的部分,同时也要避免讲晦涩难懂的词汇,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历史。

2. 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激发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除了选择语

言文字类的历史材料以外,还可以使用一些更加直观形象的教具,来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直接感知。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博物馆或者历史遗迹,让学生更加切实地感受到悠久的历史。如果无法举行更加多的课外活动,教师则可以采用模型、地图展示等方法,还可以将有关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投影仪来展现文物照片、影视纪录片的资料等。例如在学习秦王朝的历史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秦始皇兵马俑、长城等的形象,让学生能够更清晰地了解秦朝的军事、经济实力。

教师在教授历史的时候,也可以将教学内容和美术、音乐等学科联系起来,用触类旁通的方法给学生展现一些美术、音乐等的作品,让学生能够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了解历史、感悟历史。例如在学习宋朝历史的时候给学生看《清明上河图》,能够让他们对宋朝人们的生活情况有更加直观的了解,有助于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对历史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

1.让学生掌握联系和比较的方法

除了形象思维以外,逻辑思维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让他们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掌握分析历史材料的基本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突破文字材料的限制,深入挖掘历史中的逻辑关系,找到各种材料深层次的关系。例如在学习中国儒家学说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纵向联系,通过对孔子、孟子、董仲舒等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的理论分析来研究儒家学派思想的演变过程,了解儒家学说是如何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思想的。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儒家学说为切入点,联系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封建集权制度等内容,分析儒家思想对它们形成的影响。

为了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加严谨,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两个不同的历史素材进行对比。例如在学习到古希腊、古罗马历史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将雅典和斯巴达进行对比,分析它们在经济、政治、社会关系等方面有什么异同,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教师要注意指点学生寻找正确的参照系,同时也要注意更加全面地进行比较,让学生逐步掌握如何进行多角度比较,从而得出更加正确的结论,深入了解历史的本质。

2.让学生掌握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除了联系和比较以外,分析、综合、归纳等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让学生联系教材进行深入分析,不要用笼统、空洞的话语来进行总结,而要用丰富的史实来支持自己的理论。教师还要注意让学生将历史放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思考,要透过现象挖掘到历史的本质。例如在学习商鞅变法的时候,教师要告诉学生,不要仅仅关注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而要更加全面地了解当时的史实;不仅要了解商鞅所颁布的各种经济政策,更要了解商鞅在军事和加强集权统治等方面所制定的策略,同时还要了解商鞅的成长背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商鞅为什么要进行变法,并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师还要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让学生在掌握具体史实的情况下进行正确地归纳总结,以得到客观的历史结论。例如在学习垄断组织的形成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美国、德国等国公司的某产品产量占据该国总产量多少等数据资料,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资料进行总结,归纳出垄断的特点,理解垄断是如何控制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的,然后再补充更多的资料,让学生对垄断组织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三、培养学生的历史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历史思维能力之中,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这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分析史料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重新组织材料,对不同观点进行判断的能力,并且能够将从史料中得到的结论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要让学生掌握这样的能力,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求新求变,不能够采用灌输式的方法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相反,要让学生开动脑筋,以材料为中心,通过有限的史料来进行发散思维。例如教师在讲授关于“焚书坑儒”的内容时,可以启发学生思索一个问题:秦王朝为什么在焚书的时候并不销毁医药、种树等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书籍?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秦王朝对人们思想上的控制。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从秦朝过渡到西汉初期中,询问学生在西汉初年是用哪一种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之后为什么经历了焚书坑儒的事件,儒家思想还是会慢慢兴起?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提问能够活跃学生的头脑,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掌握理性思辨能力,同时也能够渐渐养成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创造性思维。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必要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开发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发展得更好,促进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历史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有助于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并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更快速而有效地学习历史,获得进步。

[参考文献]

[1]蒋红梅.高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J].祖国(建设版),2014(9).

[2]方小娟.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5(4).

[3]李香梅.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16).

(责任编辑庞丹丹)

作者:张军

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论文 篇3: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教学策略

摘要:初中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近年来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形成历史学习中分析、比较、综合的策略。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具备相应水平的历史思维能力,才能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价;才能以史为鉴,通过认识和归纳历史发展规律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对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这对于初中学生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教学

前言:历史学科,是初中阶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构成板块。素质教育强调激发人的智慧潜能,这就必须教会学生合理的思维方法,推动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辩证地、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

1.学科渗透培养历史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是按照“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储存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能力。在历史学科范围内,发散思维能力是人在已知历史事实和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分析、联系、迁移、判断、综合等认知历史活动的能力。历史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属于较高的培养层次,常见的方法有制作思维导图、一个题目多角度解答,一段史料多角度設问等等,这里的多角度既可以是历史学科内部的,也可以是跨学科的。学科渗透作为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初中教学中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它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故而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历史课内的学科渗透,一般指以历史学科为基础和载体,联系并综合其他学科知识,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减少学科重复的教学活动。这种渗透是多学科多角度的,可以培养学生以全面的视角看待事物、拓宽知识面,进而调动初中各学科的资源来解决复杂的问题,从相关学科的借鉴中更好地发展历史发散思维能力。

2.优化问题设计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源头和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是一种持续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课前精心设计好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正如赵恒烈先生的观点,“把不同观点的争鸣引进教学,教师要善于诱导,要积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的思维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而掌握知识的脉络。问题是教学的终点,也是教学的起点,这种以问题探究为轴心的循环过程,既提出和解决了问题,增进了知识,也会引发更多的新问题,激发更多有意义的思维。思维起自问题,通过层层设问推进的教学方案尤为强调思维的创新过程。问题设置的情境展示了各种新奇、疑惑和矛盾,利用这些去引发学生思维,再进行积极的探究,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选出与问题情境相关的信息,通过思维进行分析与加工整合,探索出和问题有关的新知识、新观点,这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课堂提问是师生对话教学里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属于常见的启发要素。通过巧妙而富有针对性地提问,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培养了学生在思辨中学习的习惯。教师要深入了解学情,全面掌握教材的内容,不只是从教材中挖掘问题,更要将历史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挖掘问题。问题要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难度要适中,编排要有梯度,要把学生的思维潜力和知识储备逐渐激活。

3.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情境主要指的是由各种客观历史事实因素组成的具体境地。历史课的教学情境是认知、情感、行为等各种因素的综合,是教学过程中围绕师生的主观心理、客观环境和兴趣意志等因素创设再现的历史典型。初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这种构成于心理上的环境,可以促进学生通过具体的材料发挥想象力,引领学生融入特定的历史场景氛围,对掌握历史知识、激发历史情感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意识、情感和思维活动都是客观世界在人头脑中的反映,但历史学科知识有其特殊性,作为已发生的事实,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有时间(或空间)距离的,有的甚至年代久远。学生既不能直接感知当时的情景,也很难凭空想象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具体情况,受制于客观条件,历史教学大部分还是在教室内依托课本按部就班地进行,在历史遗址实地研究的机会很少。加上历史课课时有限,初中教材出于义务教育普及的需要,对某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叙述是比较简略的,内容单调乏味。鉴于以上问题,我们教师要有相应的对策。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教材内容收集选择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相关史料,特别是第一手史料。这些文字、图片、录音、视频等多种类型的材料直观形象,帮助学生进入创设的历史情境,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使他们的身心全面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同时也能使他们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和思考历史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和历史表象重新组合,发展出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也是培养其历史思维和认知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4.结束语

历史作为社会学科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记录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是人类数千年宝贵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思维让人得到智慧和力量,得到自信与启发。我们要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打造思维活跃的历史课堂,这也是帮助初中学生形成基本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王佳翠. 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基于探究性学习视角[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 27(12):130-131.

作者:郑利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分组汇报参与式护理管理论文下一篇:民族地域性视觉艺术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