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财务会计总结论文

2022-05-16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高级财务会计总结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业务处理比较复杂,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具备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在教学中,对老师而言,要教好这门课程,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对学生而言,需要不断克服困难,认真学习,才可以学好该门课程。如何教好这门课程,是该门课程老师研究的课题。

第一篇:高级财务会计总结论文

第二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学术总结(2009年9月17日)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由当代中国研究所主办的“当代中国与它的发展道路——第二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经过两天的大会发言和分组讨论就要结束了。受论坛组委会的委托,由我对本次论坛作学术总结。由于本人学术水平和时间仓促所限,难免有挂一漏万或所言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谅解和指教。

本届国际论坛受到中国各方面的高度重视。9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吴苏,中央外宣办副主任钱小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以下简称国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朱佳木,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启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等出席了本届论坛的开幕式。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孙家正出席了当代中国研究所举行的欢迎晚宴,并发表了卓有见地的讲话。《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人民网等主要媒体,对本届论坛的开幕作了采访和报道。

朱佳木为本届国际论坛致开幕词,对论坛的主题——“当代中国与它的发展道路”作了深刻阐述。王伟光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向本届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围绕论坛的主题发表了讲话。他认为:“中国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领导下,经过60年探索而找到的一条正确道路,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道路,是一条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正确道路,是一条中华民族振兴、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

在两天的会议期间,有30位中外学者作了大会发言,并回答了与会者的提问;与会代表分为两组进行了小组讨论,未在大会发言的学者分别阐述了各自论文的主要观点,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下面我想就与会学者提交的论文,从五个方面的作一学术总结。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形成和历史评价

如同王伟光所说,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重新确立并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积极而稳妥地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各项社会政策的全面改革,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选择,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前提。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张海鹏研究员的《近代中国历史发展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沙健孙教授的《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结合中国近代历史、中国革命史和近代国际环境等广阔的历史背景,深刻地回答了近代中国为什么走不通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为什么必须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必然要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丰富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逄先知研究员的《毛泽东关于自力更生与对外交流的思想》、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梁柱教授的《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澳大利亚莫纳虚大学孙万国教授的《毛泽东领导时期的中国国家建设》,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认为尽管毛泽东犯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错误,但他强调以苏为鉴,提出要进行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出了方向,成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思想源头。

多数与会学者赞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辟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朱佳木研究员的《新中国两个30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刻阐述了正确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两个30年相互关系的重要意义,认为“如果没有新中国头30年提供的根本政治前提、雄厚的物质基础、有利的国际条件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要开辟这条道路是不可想象的”,“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形成,既有后30年对前30年的发展,也有后30年对前30年的继承”。当代中国研究所程中原研究员的《从中国式现代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探讨了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命题的探索历程。

与会学者围绕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内涵、性质和意义,它与西方国家发展道路有哪些不同,能否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所模仿或借鉴等问题,展开了十分热烈的讨论。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季塔连科院士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国际意义和中国改革的经验》认为,新中国/的发展道路是对西方发展模式的另一种选择,改革开放是对社会主义体制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与意义,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日本早稻田大学毛里和子教授的《如何评价“改革开放30年”》,在充分肯定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客观分析了在这一进程中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虽然与会学者对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认识并不统一,但大家都认同: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蕴藏着丰富的研究资源,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领域,以宽广的历史眼界、深厚的历史感与敏锐的历史洞察力,深入研究当代中国的发展历史、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对我们深化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认识,无疑有着普遍意义。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努力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得到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中国重要的立国之本。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玛玛耶娃研究员的《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党政建设改革

的阶段和方向——若干方面比较分析》,按照四个历史阶段的划分,从区分党政关系、坚持集体领导制度、扩大党内和党外民主、优化决策机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加强党内监督和教育、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采取的有效举措。作者认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与国家建设和立法工作共同发展,使中国的政治建设逐步完善,并展现出在现行政治体制框架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态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当代中国研究所田居俭研究员的《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共始终不渝的治国方略》,把中国共产党执政与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结合起来,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治国方略,是富民强国的政治保障和政治基石。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斯米尔诺夫研究员的《中国的政治体制:共性与特性》,通过系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深入分析了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坚持依法治国、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等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鲍罗季奇研究员的《作为国家竞争力因素的中国政治发展》,从分析国家政治发展与国家竞争力的关系人手,深刻阐述了中国政治有序发展对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产生的积极影响,认为中国的政治管理是稳定、有效和自我完善的,它从自身的社会体系中获取了发展动力。韩国高丽大学李正男教授的《中国特色的民主理论:是一种新的民主模式吗?》,强调从中国自身的历史、文献和政治实践,来认识中国的民主模式和民主进程,认为中国的民主进程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一条基本不同于西方民主模式的道路前进。当代中国研究所李正华研究员的《六十年中国乡村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系统回顾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对乡村治理的艰辛探索,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乡村治理体制的变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尝试,拉开了新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瑞典隆德大学沈迈克教授的《“我们是人民的特务,应该感到光荣!”——中共中央调查部历史研究》,以独特的视角对中共中央调查部的简要历史及其重要作用做了探索性研究。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新中国为和平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提出和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伟大创造和对人类政治文明的独特贡献。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社会保持稳定,经济更加繁荣,民主有序发展,民众安居乐业,充分显示了“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澳门基金会吴志良博士、澳门特区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中心林媛副研究员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十年之发展:从经济与政治的视角回顾与展望》,着重总结了澳门回归祖国后积极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和循序渐进发展政治民主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并对澳门下一步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对策性思考。

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新时期以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强国之路,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推进各方面改革,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成功地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经过60年的艰苦创业和快速发展,中国根本改变了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跨上新的台阶,中国经济大踏步地跨入了世界经济舞台。

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成功创造。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国光研究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创建》,系统总结了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历程和经验教训,认为国家计划导向下的宏观调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必备的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自觉地实现科学的宏观计划调控与市场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的有机结合,在更高层次上建立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和谐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卫兴华教授的《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探索与认识的曲折历程》,着重梳理和研究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两个重要经济学问题讨论与发展的历史轨迹,深刻阐述了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及其发展过程。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中国经济建设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董志凯研究员的《中国工业化60年——道路与建树》,系统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农业为基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选择和新时期以来积极推进工业企业、行业、政府宏观指导等方面改革的发展历程,着重阐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点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中国工业化发展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武力研究员的《论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三个问题》,主要围绕政府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和国际环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等问题,深刻分析了上述三个问题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和演变产生的决定性作用,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总结和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所蕴含的历史启示。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的经济发展奇迹。北京大学李玲教授的《人力资本、经济奇迹与中国模式》,拓展了传统的人力资本概念,将教育、健康和生育视为人力资本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人力资本的视角考察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认为新中国努力保障全民健康、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降低人口死亡率和生育率,用最低的成本启动了人力资本内生改善机制,为中国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时机、创造经济奇迹提供了内部动力,并且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人类发展模式。《当代中国史研究》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李文编审的《中国新时期的计划生育与改革开放》,集中研究了新时期以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对经济建设的影响和作用,认为通过实施计划生育,减缓了人口增长速度,减轻了资源的压力,加大了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中国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香港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薛凤旋教授的《从1949年以来60年的回顾看中国城市的发展》。总结了新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轨迹和城市性质、功能、结构的变迁及其经验教训,认为应重新认识和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继续探求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泰伟斯教授和莫纳虚大学孙万国教授的《现代化共识的形成:打倒四人帮至十一届三中期间中国的经济政策》,集中研究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对工作重心转移、加快经济发展、经济体

制改革、吸引国外资金等政策的探索和肇端。当代中国研究所陈东林研究员的《邓陈领导机制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波尔奇科夫研究员的《一代伟人——陈云》,通过对陈云经济思想及其特点的研究,集中阐述了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日本首都大学宫川彰教授的《金融危机与市场经济的走向:当代金融体制的特征及其危机》,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了新自由主义思潮对金融泡沫和实体经济的影响,提出解决当前金融危机的办法绝非简单地寻求填补GDP缺口或解决消费不足,而应把重点放在社会生产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均衡发展上。

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解放思想方针的指引和推动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建设,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教育、科学、文化、新闻、出版、卫生、体育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开拓创新,使中国人民的思想状态、精神面貌、文明程度和道德素养发生了深刻变化,促进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即把文化建设作为国家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积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探索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当代中国研究所刘国新研究员的《新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回顾》,通过梳理和总结新中国的文化发展历程,系统阐述了新中国文化建设在各个历史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认为新中国文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改革的精神破解发展难题,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时代挑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一道富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风景线。中国人民大学杨风城教授的《新中国60年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论与方针政策研究》,从执政党的文化理论和方针政策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文化“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形成的历史条件、历史作用和历史局限,重点阐述了新时期以来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针的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下的多样化文化建设方针,认为正是在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文化理论和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促进了新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研究员的《“全球化”与当代中国宗教》,从分析经济全球化对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响人手,着重研究了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环境下中国五大宗教的发展态势,并针对目前“教外有教,教内有派”等多元化、互渗型的新走向,提出了相应的新思考和新对策。

自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和当代社会史研究进一步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中共中央党校柳建辉教授的《中共执政60年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深刻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执政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历史性变迁,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昭示了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走向。山西大学副校长行龙教授的《“自下而上”:集体化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研究的社会史视角》,分析和指出了当前对集体化时期中国农村研究中过分集中于上层政策的偏误,主张加强“自下而上”的农村社会史研究,更多地关注亿万农民的生存环境、日常生活、人际关系和精神心理状态,多角度地认识集体化时期的中国农村社会。

五、关于新中国国防建设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的建立彻底结束了近代中国国防衰微、备受欺辱的历史,国防和军队建设向着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目标阔步前进,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倡导和维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断开创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外交战略的重大转变,广泛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文化交流,正确处理大国外交、周边外交、与发展中国家外交和多边外交的关系,努力维护世界和平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的不断提高。

国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科学院战略与战争理论研究部原副部长齐德学研究员的《新中国60年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特点和启示》,通过回顾新中国60年来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历程,深刻分析了新中国始终坚持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在极为薄弱的基础上推进现代化建设、经历曲折的探索过程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等基本特点,进而总结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跟踪世界军事发展形势和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主创新道路等历史启示。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张星星教授的《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集中围绕中国共产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绝对领导制度,系统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牢牢掌握军队,积极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制定和不断完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坚持听党指挥、忠于国家和服务人民的高度统一等重大决策与举措,认为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是适合中国国情、独具中国特色的国防和军事领导制度。

新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实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原所长于沛研究员的《中国道路:繁荣富强和平和谐之路——中国外交60年的回顾与思考》和当代中国研究所丁明研究员的《审时度势,铸就辉煌——对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的历史回顾》,系统总结了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和发展,认为中国的“和平外交”和“和平发展”,是中国发展道路最突出的特点,不仅实现了自身发展,而且成为人类文明持续进步的强大动因,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愈益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中共中央党校宫力教授的《改革开放与中国外交》,集中研究了新时期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与对外关系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加快了与世界潮流的融合,强化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利益的基础,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进了与国际社会互相合作、共同发展,为国际社会提供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美国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的《邓小平与中国的对外开放:1977~1979年的中美关系》,依据翔实的文献资料,研究和论述了邓小平为完成中美关系正常化做出的艰辛努力和重要贡献,以及在此过程中为中国确立对外开放政策奠定的重要基础。美国华盛顿大学沈大伟教授的《中国外交的变革》,概要阐述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外交环境、外交格局和国际地位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着重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美国、欧洲、亚洲、拉丁美洲、非洲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外交关系的发展。印度德里大学莫汉蒂教授的《印度与中国:竞争霸权国还是民主化力量?》,认为印中两国的迅速发展代表了当今世界推进合作与平等和自主自决进程的新生力量,将对世界经济和政治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的发展深刻地影响了世界,也推动了国外的当代中国研究,使这一学科愈益成为引人注目的显学。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乌索夫研究员的《俄罗斯学者近十年对中国历史的研究(1999~2009年)》,认为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俄罗斯学者对当代中国的研究兴趣明显增加,并从经济发展、社会政治史及中国共产党史、对外政策和中俄关系、当代中国人物研究四个方面,介绍和分析了近十年来俄罗斯学者有关中国历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70多部专著和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何培忠研究员的《日本学界的当代中国观》,分四个时期论述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日本学界当代中国观的发展和演变及其对中日关系产生的影响。

新中国60年的发展和成就,借用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话来说,仍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未来的发展路程还很漫长,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考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仍然要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中国人民有充分的理由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反映时代潮流的正确道路,具有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开拓前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益紧密。我们热切地希望世界能够更多地了解中国,也希望听到各国学者对中国发展的批评建议,希望在本届国际高级论坛搭建的交流平台和学术联系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共同推进当代中国史研究的发展和繁荣。

[责任编辑:郑 珺]

作者:张星星

第二篇:《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思考

【摘要】《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业务处理比较复杂,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具备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在教学中,对老师而言,要教好这门课程,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对学生而言,需要不断克服困难,认真学习,才可以学好该门课程。如何教好这门课程,是该门课程老师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业务分析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在广州商学院是第五学期开出,是我们会计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在学习该门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税法》等基础课程。可以说,这些课程为学生学习《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虽然经历了两年的专业学习,在该门课程教学中,依然还是有一定的教学难度。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我们学生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时,已经普遍认为《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有一定的难度系数,再来学习《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时,心里头就已经形成一个观点,那就是《高级财务会计》很难,学不懂。还没开始,似乎就已经认输。这种观点非常不利于我们教学工作的开展。二是教学课时有限性,在我们的教学课时里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安排为48学时,在48学时里需要完成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外币折算、租赁会计、所得税会计、企业合并等内容的教学,而这些内容对我院的学生而言,想要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这些知识内容有一定难度。三是教学内容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知识的消化有一定的难度。以债务重组为例,学生对债权人收到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如何处理会感到很混乱,习惯性的以债务人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入账价值。在后面的“企业合并”教学中,学生更是觉得迷雾重重。如何上好这门课程,让学生较好的掌握课程知识,并具备较好的业务分析和业务判断能力,我们一直在探索。个人认为,做好课程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做好学情分析,合理分配学时,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课程教学中,我们要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比如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教学中,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主要讲述的是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交换。学好这章的内容首先需要学生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处置的会计处理非常熟悉,也就是说基础知识要牢固。因此,在教学时,首先要了解学生对这两个问题的掌握情况,再进行课程内容的教学。对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处置的会计处理的巩固情况可以用一个小测了解,测试完后做好测试总结,指出学生经常容易出错的错误点,经过提醒后,学生基本上能在后面的业务处理中不会出现知识断点和错误点,对于其他章节的教学也是一样。

由于教学内容较多,在有限的教学时长里肯定做不到对教材内容全面讲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考虑注重于基础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能力和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还是以非货币资产的交换教学为例,对换入资产的计量基础有“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三种方式,在教学中可以主要讲述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的业务处理,而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及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计量基础这两种方式的业务处理可以安排学生自学。对教学内容做出合理安排,才能做到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灵活運用教学方法,使学生较好的掌握课程知识

高级财务会计内容多,且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使学生较好的掌握专业知识。个人认为,在网络时代,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法,是做好课程教学的方法之一。其具体步骤为:

1、安排好学生的预习任务,做好预习情况检查

想要了解学生是否做了课堂教学内容的预习,预习的效果如何,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布置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从学生的问题回答情况加以了解。这样做一方面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对课堂基本理论是否能通过自学掌握好,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确定课堂中需要讲解的内容。

2、课堂教学利用好网络教学平台做好教学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课堂教学以学生预习情况为基础展开课堂教学,为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及时指出学生在课堂学习后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债务重组的课堂教学为例,下图的题目是了解学生对“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基础概念的掌握情况(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中,大部分的例题所提“账面价值”为报表项目)。从图1至图3中可以看出,三个教学班,同样的问题正确率不一样,分析情况如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参与率最高的为3班,答题正确率最高为2班,1班正确率最低只有30%。从参与率看,说明学生课堂学习认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但是,从正确率看,没有达到预期,该问题在课堂教学开始就向学生强调过,强调过的内容正确率正常应在85%以上,说明该问题在这个班学生掌握情况不太理想,需要再次强调,以便于学生在学习债务重组中更好的掌握好债权人债务重组收益的确认及收到相关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通过课堂互动,及时提醒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也提醒了教师,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有一些没有掌握的知识点,需要指导学生反复练习掌握。

3、安排好课后练习,使学生巩固好课程知识

课后练习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知识巩固程度,教师通过课后练习可以了解学生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好,在课程复习时需要再次提醒学生注意同样的问题不能再次出现相同的错误。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A公司以一台设备换入B公司的一项专利权。设备的账面原值为100万元,折旧为25万元,公允价值70万元,A公司支付设备的拆卸费1万元。A公司另向B公司支付补价3万元。假设该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公允价值能可靠的主计量,A公司应确认的资产转让损失为( )万元。”这道题为例,三个班的答题情况见图4—图6,答题情况分析如表2:

本题在课堂讲解时做过类似的例题,但从答题的正确率看,效果不佳。当然,本题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一章中,算是难度系数较高的题,大部分学生存在对“A公司支付设备的拆卸费1万元”的处理不恰当,导致结果错误。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固定资产处置的会计处理不熟练,说明在教学中,对该问题还需要再次讲解从本章平均分看,三班的学生效果要好一些。说明我们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但是课后独立完成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从以上情况看,在网络飞速发展时代,我们的学生上课都会带上手机,为我们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创造了极好的条件。课中可以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学生的参与度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得到明显提高。课后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预习和完成作业,老师也可以随时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及时进行作业批阅,掌握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更有针对性。

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学生能较好的配合老师完成课前预习、课中互动及课后练习。否则,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会比较欠缺,无法实施针对性的教学。同时,还需要我们及时帮助学生进行错误纠正,让学生加强知识点的印象,牢固掌握好相关知识。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对一些综合案例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即培养学生“跳出会计看世界”的素质。在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中,每章都会有相应的案例需要学生学会分析业务本身的内容及通过业务看企业相关处理的实际目的所在。对于这些案例分析可以由分组进行讨论,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给出分析意见。通过循序渐进的让学生逐步掌握相关案例的分析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这些案例分析中逐渐成长。

结语:

在网络飞速发展时代,一方面,我国会计准则不断随着新经济的发展而做出相应的改革;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所接受的新事物也越来越多。因此,在我们的课程教学中,老师们需要应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专业知识、完善课堂教学内容,努力前行,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全晨 独立学院高级财务会计教学改革研究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20.1

2.余涛 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中网络混合式教学的运用 会计师 2020.2

3.洪爱梅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改革研究—以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为例江苏科技信息 2020.8

4.高级财务会计_暨南大学_中国大学MOOC(慕课)

作者:周艳兵

第三篇: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安排和学生学习方面都存在的嚴重问题,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提出教学改革举措,以求提高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材质量,改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级财务会计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高、深、难的特点,属于难教难学的课程之一。随着会计准则的重新修订、出台,也造成了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不断地更改和补充,影响了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增加了教学难度,使得该课程的教与学面临更大的挑战。基于此,针对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中遇到的这些问题,通过深度解析来廓清对该课程的认识,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期改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改革

1.动态调整教学内容

内容创新取决于《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性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性质特殊,既有边沿性也具有前瞻性,课程的内容应在兼顾传统与现代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即课程内容会随着客观经济环境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在确定《高级财务会计》内容时,要以经济事项与四项假设关系为理论基础,与四项假设限定范围相背离的会计事项,一般应纳入研究范围。根据以上原则,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背景下,应归属于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研究专题包括:企业合并与合并财务报表、外币业务与外币报表折算、金融工具会计、物价变动会计、企业清算与重组、租赁会计、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与会计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和股份支付等。

2.加入研究性教学内容

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可以激发学生主体探究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未来从事会计工作的职业判断能力、适应商业环境的应变能力,对于将来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来说也能使其快速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

在外币折算专题中,外币报表折算方法和评价适合开展研究性教学,可以对我国使用的现行汇率法进行讲解,而对于其余的三种折算方法要求学生课下研究每种方法的折算步骤,评价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上课时进行小组发言,老师进行点评。在债务重组专题中,将债务重组准则历史沿革的资料文献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债务重组准则的变迁过程。另外,选择经典的债务重组文献进行讲解,让学生模仿演练数据搜集和整理、假设提出、假设验证和研究结果分析这一实证研究过程。在所得税专题中,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对所有资产负债的暂时性差异进行整理。经过总结就会发现“某差异属于永久性差异时就不会形成暂时性差异,从而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相同”。因此,可以布置“永久性差异、暂时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作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进一步了解我国所得税会计处理的变化脉络。

二、教学方式改革

高级财务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都很强的课程。但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比较呆板的公式化教学模式,严重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本文探讨采用案例教学和SPOC教学模式,以期能够收到很好教学效果。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的实战性特征适应了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复杂、研究性强等特点。运用案例教学方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案例需要满足课程与教学的需要。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要使学生在阅读案例后首先对理论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然后能够验证企业实务中有关该部分内容的具体处理;其次,案例需要能够营造真实的环境。学生能够阅读和讨论的兴趣,应借助不断涌现的上市公司会计业务案例,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启示,使他们考虑问题时不囿于教材的内容,更大程度上接触实务;再次,注重案例的时效性。需要注意案例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在现行准则中是否仍然适用,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战略目标是否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仍然具有启迪作用。

举例,在讲解企业合并时可以运用联想集团并购IBM笔记本业务的案例,通过案例的阅读,根据所学专业知识讨论以下问题:首先,本次企业合并联想集团支付的合并对价有哪些?其次,本次企业合并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还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再次,本次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应采用哪种方法?通过问题的讨论,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案例实务紧密结合,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

2.应用SPOC教学模式

SPOC模式作为“后MOOC时代”的一种新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范式,在融合翻转课堂理念的同时,实现了小众化、集约化的教育模式,既充分利用了线上资源共享,又使线下课堂更加动态和灵活。将SPOC模式引入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贯彻应用型大学“学以致用”的理念;通过线上下的混合式学习,将重点内容给学生多次播放视频,配合及时的练习,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得更加牢固;开展小组群体式学习方式,鼓励分享来增加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和活跃度;运用互联网技术加深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的深度,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自我成就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奇杰.高级财务会计精品课程教学创新研究[J].会计之友,2010,(12):118-119

[2]步瑞.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10):246-247

[3]蒋德启.高级财务会计教学案例的撰写及运用[J].财会月刊,2011,(1):104-105

[4]李莉.高级财务会计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2):90-91

作者简介:

杨继飞,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与会计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务。

作者:杨继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考数学压轴题论文下一篇:河南大学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