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初探

2022-11-09

原发性肝癌 (Primary liver cancer) 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 多见于40~50岁男性, 其死亡率占肿瘤死亡率的第2位[1]。原发性肝癌发病率高, 预后差, 自然生存期不超过3~6个月。由于目前治疗方法的进展提高了部分患者生存率, 但肝癌患者的总体5年生存率仍不超过5%[2]。因此, 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及延长患者生存期的重要途径。本文仅对我院近几年来院诊治的34例原发性肝癌,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表现进行回顾性剖析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34例, 其中男26例, 女8例, 年龄在38~68岁, 平均年龄为48岁。其中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 5例经肝穿活检证实, 17例经临床实验室及超声证实。

1.2 仪器设备

我院采用东芝16排螺旋CT机。

1.3 检查方法

扫描方式选择为肝脏双期连续容积扫描, 层厚10mm, 1.0螺距行肝脏平扫, 随即用高压注射器经前臂静脉注入80~100m L欧乃派克, 速率为2.5~3m L/s。肝动脉期20~25s, 门静脉期50~65s, 有2例延迟至平衡期300s扫描。动脉期腹主动脉有显著增强, 肝动脉显影, 门静脉无明显造影剂充填, 门静脉期门静脉增强明显, 肝内门静脉分支清晰可见, 肝脏显著增强。

2 结果

34例共发现病灶47个, 其中平扫发现病灶34个;肝动脉期扫描发现病灶47个;门静脉期扫描发现病灶41个。肿瘤大小0.7~17cm, 平均4.6cm。≤3cm的结节19个, 3~5cm结节11个, ≥5.0cm巨块17个。平扫结果中24个表现为低密度, 均匀密度10个。有5个病灶因伴有脂肪肝而呈高密度, 肝硬化表现者9例。肝动脉期扫描结果中, 强化表现为病灶均匀性高密度强化18个;不均匀性强化中心低密度区强化不明显25个;有3个病灶无明显强化, 仍为低密度;病灶边缘及中心见到不规则条状、网状或放射状的血管影6个。门静脉期扫描结果中, 表现为低密度者36个, 等密度灶4个, 高密度灶2个。2例可见肿瘤包膜环形增强。4例可见门静脉侵犯及癌栓, 门静脉增粗, 充盈缺损或不显影。

3 讨论

(1) 螺旋CT扫描特点: (1) 整个器官或一个部位一次屏息下的容积扫描, 不会产生病灶的遗漏; (2) 单位时间内扫描速度的提高, 减少了运动伪影, 使造影剂的利用率提高, 节省造影剂用量; (3) 可任意地、回顾性重建, 无层间隔大小的约束和重建次数的限制; (4) 容积扫描, 提高了多方位和三维重建图像的质量, 因而使得肝癌诊断准确率有明显提高。肝脏螺旋CT双期扫描, 实现了早期的肝脏动态扫描, 在肝动脉期较好地显示了肝动脉和肿瘤血管。肿瘤血管CT表现为不规则的增粗、扭曲及网状。血管增强在肿瘤边缘通常表现为不规则形, 于肝动脉期多见, 且在肝动脉期及门脉期均有时可见。另外, 肝癌的血供与肝实质相反:肝动脉供血占70%以上, 门静脉供血不足30%。因此在多时相增强扫描上有特殊的表现[3]。 (2) 螺旋CT检查时注意的问题: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而CT扫描所发现的只是疾病某一时刻的局部表现, 不同疾病可有相同的影像表现即异病同影。而相同的疾病可有不同的影像即同病异影。如不仔细分折, 当疾病出现不典型表现时易造成误诊。另外, 临床上盲目行CT检查因扫描位置误差也可造成误诊、漏诊。这一点值得临床医生注意。

4 小结

肝癌是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及生存时间的一个重要因素, 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防一般较差[4]。随着CT技术的发展及其功能的完善, 应用CT灌注成像研究肿瘤血供也受到广泛关注。由于CT所显示的是断面解剖图像, 其密度分辨率明显高于X线图像, 但也有其限度。且不同机器之间也有差异;目前高档CT机大约可分辨0.2%~0.3%密度差。因此, 当病变的密度与周围正常组织差<0.2%时。则不能显示病灶。以往肝脏常规CT扫描时间偏长, 很难抓住全肝的动脉期, 给定性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近年来螺旋CT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有, 螺旋CT采用滑环技术, 将电源电缆和一些信号线与固定机架内不同金属环相连运动的X射线管和探测器滑动电刷与金属环导联。球管和探测器不受电缆长度限制, 沿人体长轴连续匀速旋转, 扫描床同步匀速递进, 扫描轨迹呈螺旋状前进, 可快速、不间断地完成容积扫描。螺旋CT扫描速度快, 一次注射造影剂即可获得全肝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像, 肝癌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均得到了提高。是临床上值得推广的诊断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螺旋CT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34例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34例, 其发现47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门脉期77%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肝动脉期92%强化, 8%无明显强化, 无论在上升阶段还是下降阶段, 病灶密度变化幅度都比较大。结论 螺旋CT双期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 对提高肝癌准确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螺旋CT,肝肿瘤,诊断体会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518~522.

[2] 李松年, 唐光健.现代全身CT诊断学[M].第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7:872~883.

[3] 郭启勇.实用放射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515~822.

[4] 吉胜朴.肝癌淋巴结转移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 2009, 36 (18) :1076~107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布鲁斯音乐对于当代流行演唱学习的重要性下一篇:资源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思考与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