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多元解读实践研究

2022-09-10

多元解读这个概念来源于接受美学, 其代表人物汉斯·罗伯特·姚斯。姚斯认为, 过去文学理论研究只重视作家、作品研究, 而不注重文学的接受和影响研究、相反, 读者才是文学活动的真正的主体。姚斯强调读者本身便是一种历史的能动创造力量。这为多元解读引入教育领域提供了理论契机。《语文课程标准》中曾多次提到多元解读的问题,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多元解读理念的提出, 对课文的理解不再是唯一, 允许有多种答案;对课文的评价也允许有个人偏爱;让学生从课文的理解和评价引申开来, 观察讨论社会现象。课堂教学由“群言堂”取代“一言堂”, 给课堂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真正出现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多元解读,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唤醒了学生的个体意识, 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矫枉过正的现象:因为过于注重多元, 学生对文本有很多种的理解, 有的甚至多到十几种。对文本进行误读、歪读。这些现象给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混乱。

1 多元解读的误区

1.1 被“过度”的多元解读

在实施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出现了无边界的现象, 有的解读已经脱离了文本, 偏离了正确的价值取向以至于偏离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

多元解读被泛化, 出现了对文本误读, 任意曲解的现象, 甚至是远离文本的架空解读。尽管这些课表面看起来很热闹, 但是你要问学生有什么收获, 他们自己都很迷糊, 不知道一节课下来自己究竟学到了什么。解读无边界的另外一个现象就是偏离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多元解读。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有目标的, 具体到每一节语文课, 都有详细的教学目标的。但是如果我们为了追求课堂上形式上的热闹而让学生在课堂上任意发挥,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呢?失控课堂是能否顺利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

在多元解读中, 注意文本价值取向则可以看作是多元解读的前提。毫无疑问, 作者独特的情感和思想, 赋予了文本在特定的情况下特定的价值。解读文本, 首先应该以尊重作者、尊重文本本身为前提。解读的多元, 就是依循文本特定价值指向的多元, 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剖析和理解才合乎文本的解读之理。也只有如此, 学生结合自身生活、情感对文本的延伸、拓展、深化, 甚至于批判、否定才具有意义和价值。因此多元解读要有界。

1.2 被“歪读”的多元解读

不少教师认为, 既然要多元解读, 那么就应该绝对地尊重各种不同的意见, 既然要尊重学生, 那么就要任其所想, 任其所为, 只能给予表扬, 不能批评, 更不应该有反驳。只要听到学生“别样的声音”, 就达到目的了;或者顾虑此时如果站出来“给以适当的引导”就会违背“平等对话”的理念。这是被歪读的多元解读

其实, 学生作为文本接受主体, 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别, 将其带入阅读活动时, 他们的思维活动也就各不相同了。由此生成的独特感受既无法预设也很难预知, 再加之他们的认知能力偏低, 生活又远离社会大环境。因而, 对文本作出的多元反应并不都是正确的、合理的, 他们的体验可能是积极的, 也可能是消极的。面对这样的多元体验, 教师不能无原则地迁就, 不可以无标准地盲目称赞, 更不能无主见地附和。而必须要有一定的“规范”, 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众所周知, 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的工作,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这就确定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高超的课堂调控艺术和引导技巧。可是有些教师一味地追求多元解读, 却缺少高超的调控艺术和引领技巧, 以致在课堂教学中迷失了方向, 甚至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滑向了失控的边缘。所以这也是一些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放弃自己主导地位的原因。

2 多元解读的实践认识

2.1 要掌控多元解读的价值取向

文本是一个极其丰富复杂的世界, 特别是文学作品, 更具有开放性, 因而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 存在着自由发挥的极大空间;又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 如生活环境、知识结构、心理素质等等的不同, 其面对文本所使用的方法和表现出的兴趣与深度等也都因人而异, 其鉴赏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 因此, 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应该落实到具体的语言层面, 应该“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 运用所学得到语文知识, 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 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新课标中提到:通过阅读和鉴赏, 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 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陶冶性情, 追求高尚情操, 提高道德修养。在教学中, 我们都应该细心关注学生的多元解读, 要善于将多元解读与文本价值取向相统一。

2.2 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多元解读的主体是学生, 但是老师应该弄清楚自己在教学中的正确地位, 不能因为是多元解读, 要强调学生的个性化的解读, 就完全放弃自己的主导地位, 任学生自由发挥。毕竟, 学生的知识和阅历是有限的, 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都是不同的。有的是对的, 有的是不正确的, 我们老师不能因为追求课堂的一些表面现象, 一些形式的东西, 屈服于学生的各种对文本的解读, 尤其是那么不正确的误读和曲解。对文本的解读, 既要符合人之常情的要求, 也要符合形式逻辑的要求。教师不能放弃自己应有的“点拨、引导”的职能。新课程阅读教学在挣脱传统阅读教学“确定性”的枷锁之后, 同时需要对无边际的多元解读, 即“过度解读”保持警惕。否则, 教师就是严重的失职。

3 结语

语文教学中的多元解读是有着广泛的实践意义的。“一言堂”的一言解读已不再符合新的教改理念。“海纳百川, 有容乃”。多元解读不是乱读, 不能脱离文本中心, 缺乏价值取向, 正如钱梦龙老师说的,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而一千个哈姆雷特毕竟还是哈姆雷特。因此, 当前在弘扬“多元解读”这一主旋律的同时, 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多元解读的内涵, 走出误区, 让课堂教学在多元解读中精彩无限。

摘要:语文《新课标》的教学改革, 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独特体验,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 这为《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多元解读实践提供了广阔空间。本文就如何合理驾驭多元解读, 拓展语文文本空间, 探讨了一些基本思路, 并通过总结归纳多元解读的误区, 分析出现误区的原因并提出走出这些误区的策略, 为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依据。

关键词:新课标改革,多元解读,误区,对策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S].2003.

[2] 邱玉兰.注意多元解读文本时出现的问题[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5 (17)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住宅小区的园林规划和景观创意设计下一篇:从培养道德品质的角度谈如何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