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分析论文提纲

2022-10-07

论文题目: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提升研究

摘要: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实践是真理走向现实与现实走向真理的基本路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又进一步加剧了世界发展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如何真正使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真理话语体系传扬四海、深入人心,充分发挥其引领力和凝聚力等传播效能,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尤为迫切。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就没有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和领导权。因此,本论文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提升展开全面深入研究,这不仅有利于拓展和创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话语权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的理论视野和理论空间,而且对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夯实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思想根基以及增进人民的精神福祉均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然而,由于各种复杂原因,目前我国学界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提升深入探讨和系统研究的成果并未展现出来。因此,本论文试图以系统观念为指导,运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贯通、解构与建构相统一的研究思路,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相关问题展开全面深入研究,进而系统地阐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提升的实践探索路径。全文正文共有五章。第一章界定和阐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相关的主要概念、基本内涵和理论基础。本章剖析了马克思主义的三重属性与话语体系的三种形式的内在决定关系,并认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传播实践中是以政治话语体系为核心、以学术话语体系为支撑、以大众话语体系为基础的自内而外的同心圆结构的有机整体。初步界定了多模态话语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阐释性地探讨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的概念及其与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辩证关系。结合新时代的新期待和新要求,尝试性地界定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的基本内涵,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分析了其实践表征。从理论基础看,本论文有效借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的基本观点、人民立场和研究方法等以增强研究的科学性。第二章从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设的视角系统地总结了建党以来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提升的历史进程、鲜明特色和基本经验。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提升历经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星火燎原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考验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蓬勃发展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新机遇”四个历史阶段。从历史发展视角审视了建党以来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提升在战略定位、话语地位、话语转型和话语传播等诸方面的鲜明特色。从政治基础、实践起点、价值旨归、有效策略和基本面向五个方面深刻概括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提升的基本经验。第三章立足时代特征和世界大变局的现实要求,全面总结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提升所具有的道义、声望、战略定位以及实力与形象四大显著优势。并且深入分析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提升所面临西方话语的集团性抹黑,现代社会价值整合困难和互联网中错误思潮隐匿化传播威胁等诸多外部挑战。进而探究了其仍然存在的内在问题,主要表现为话语传播主体的互联网问题意识不强,话语受众的心理和利益需求机制缺乏,多元互动对话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和话语传播策略的形式主义问题突出。第四章从静态的整体逻辑维度,全面阐述了提升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需要系统构建的话语传播格局。其一,尝试性地提出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的基本目标、根本宗旨、核心理念和主要特征,从而确立传播格局发展的方向。其二,深入探讨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多模态话语传播的历史必然性,语言型话语与非语言型话语的功能及关系,马克思主义多模态话语传播的协同机制,为传播格局系统构建注入新的活力。其三,比较深刻地揭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实践过程的动力体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推动话语传播效能的提升,这是本论文最具原创性的成果。第五章立足实践和实际的客观要求,从系统发展维度提出了全面提升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的实践探索。本文认为,全面提升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要始终坚持“时、度、效”有机统一的方法论的基本要求。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性地阐述了从党的全面领导、以受众为中心、传播机制、传播主体、对话平台和传播方式创新等诸方面提升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的实践路径。综上所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提升研究作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设和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视角,试图以多学科研究进路切实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对国内外话语传播受众的真正的“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力求实现科学真理与社会现实的双向良性互动,从而希冀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和生命力彰显做出一些建设性的积极尝试。

关键词: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传播效能;以受众为中心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的原因和意义

0.1.1 研究的原因

0.1.2 研究的意义

0.2 研究综述

0.2.1 国内研究综述

0.2.2 国外研究综述

0.2.3 对已有研究的认识

0.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0.3.1 研究思路

0.3.2 研究内容

0.3.3 研究方法

0.4 论文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0.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0.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一、主要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1.1 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及其关系

1.1.1 马克思主义的三重属性与话语体系的三种形式

1.1.2 多模态话语及其构成要素

1.1.3 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与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1.2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的基本内涵

1.2.1 新时代的新期待和新要求

1.2.2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的基本内涵分析

1.3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1.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

二、建党以来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提升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2.1 建党以来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提升的历史进程

2.1.1 星火燎原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1.2 历史考验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2.1.3 蓬勃发展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1.4 时代新机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2 建党以来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提升的鲜明特色

2.2.1 战略定位:事关全局与围绕中心有机统一

2.2.2 话语地位:指导地位与多元对话有机统一

2.2.3 话语转型:恪守精髓与革故鼎新有机统一

2.2.4 话语传播:思想共享与喜闻乐见有机统一

2.3 建党以来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提升的基本经验

2.3.1 坚持党的领导是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的政治前提

2.3.2 坚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提升话语传播效能的实践起点

2.3.3 坚持人民立场是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的价值旨归

2.3.4 坚持“攻”“守”结合是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的有效策略

2.3.5 坚持党内外联动是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的基本面向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提升的优势、挑战和内在问题探究

3.1 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提升的优势分析

3.1.1 道义优势:马克思主义占据科学真理和崇高道义制高点

3.1.2 声望优势: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3.1.3 定位优势: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3.1.4 实力与形象优势:中国发展成就与正义担当的国际形象

3.2 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提升面临的风险挑战

3.2.1 大变局之下中国面临西方话语传播的集团性抹黑

3.2.2 快节奏生活方式下多元社会群体的价值整合困难

3.2.3 互联网环境中各类错误思潮的隐匿化传播威胁

3.3 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提升存在的内在问题

3.3.1 话语传播主体互联网条件下的问题意识不强

3.3.2 话语传播受众的心理和利益需求机制缺乏

3.3.3 话语传播的多元互动对话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3.3.4 话语传播策略的形式主义问题仍然突出

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格局系统构建的基本思路

4.1 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的目标、宗旨和理念

4.1.1 基本目标:切实增强两个“巩固”不动摇

4.1.2 根本宗旨: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4.1.3 核心理念:受众意识、互联网意识、斗争意识、全局意识

4.1.4 主要特征:平等、多元、立体、互动的话语传播新模式

4.2 马克思主义多模态话语传播的构成要素及协同机制

4.2.1 马克思主义多模态话语传播的必然性分析

4.2.2 语言型话语与非语言话语的功能及关系

4.2.3 马克思主义多模态话语传播的协同机制

4.3 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提升的动力体系

4.3.1 内源性动力:满足社会实践的现实需要的理论创新

4.3.2 关键性动力: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话语体系创新

4.3.3 变革性动力:技术革命推动的话语传播创新

4.3.4 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提升的动力体系的逻辑关系

五、提升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的实践探索

5.1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提升的方法论

5.1.1 时:顺“时”而为、赢取主动

5.1.2 度:适“度”为要、恰到好处

5.1.3 效:以“效”为据、分层评“效”

5.2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提升的实践路径

5.2.1 进一步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

5.2.2 坚持以受众为中心,建立精细分众化传播机制

5.2.3 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主体共同体合力

5.2.4 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内容的多模态供给

5.2.5 创建多种对话平台,加强生活化传播方式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品牌研究论文提纲下一篇:大学物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