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党支部设置模式研究

2022-09-12

高校研究生党支部是党在研究生中的基层组织, 是党在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党占领和赢取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领域, 是党把握现在, 掌控未来的关键环节。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研究生党建工作绝不仅仅是政治理论学习和发展党员等党组织及其成员独善其身的问题。研究生党支部的工作必须服务并服从于广大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和生活, 促进研究生的成长和成才, 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对高级知识分子的领导。因此, 高校研究生党支部的设置模式也必须以此为转归。

1 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党支部模式的现状

目前, 大部分高校研究生党建在实践中形成了支部建设在班级上的做法[1], 即“以年级的行政班为基础, 每个年级单独建立党支部, 一个行政班一个党支部, 年级建立委员会”[2]。一些研究生招生规模较小的院校, 研究生党支部直接“建在级上”, 或研究生党员加入其导师所在科室的教工党支部;一些研究生招生规模较大的高校, 研究生党员加入其导师所在的二级学院教工党支部, 或以院系为依托直接将研究生党支部“建在院系”, 具体落实到“专业”上。这种模式目前尚还不多见, 但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发展方向。我校研究生党支部基本上采取建在班级的模式。我校于2002年7月成立研究生党总支 (隶属于学校党委) , 下面每年级设3个研究生党支部, 共9个研究生党支部。研究生党总支及其下属支部的设立, 极大地促进了我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发展:在校研究生党员人数占全体在校研究生人数的比例由2002年以前的不足20%, 上升到2008年的54%。我校研究生党支部“建在班上”的设置模式, 极大地促进了我校研究生党建工作。我校也由省研究生党建落后高校跃入先进高校行列。

2“支部建在班上”已经不能适应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发展的需要

支部建在班上是高校大学生党建的有效模式。研究生党建采取这一模式, 最大的优势就是便于进行年级相关事务的管理。这种模式在研究生规模较小的情况下是适宜的,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其伴随而来的新情况, 其弊端就越发凸显了。这是因为研究生和大学生的来源和培养模式不太一样:研究生除了来源于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外, 还有许多是已毕业就业人员。研究生教育是一种研究性的教育体制, 科研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 实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无论是三年制, 还是二年制, 学生除了第一学年 (专业学位学生则是第二学期) 因接受学位课程学习而有集体相处的有利条件外, 剩下的时间主要是在各自导师的指导下在研究科室和相关培训场所接受专业培训和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这一阶段, 他们因导师隶属于不同的院系而归属不同的院系科室和专业, 所以即使同处一个行政班级, 彼此之间的接触和联系也非常有限。而大学生主要来自尚没有走向社会的高中毕业生,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 无论几十人, 还是上百人, 所学专业都是相同的, 整个大学期间他们绝大部分时间是在一起学习生活的。因而, 与大学生相比, 研究生主观上对党团等集体活动的兴趣本身就较为索然, 客观上也不像本科生那样有参与党团集体活动的便利条件。假如仍然如大学生党建那样, 以行政班级为依托将研究生支部建在班上, 在客观上就更无法保证研究生党员能有效地参加党内生活和学习, 即便是参加, 也因敷衍了事而流于形式, 多半已沦为只有干部评选、评先、发展党员三项活动有人参加了。

就我校来说, 从第二学年开始 (专业学位学生则为第二学期) 研究生都要进入医院或教研室进行临床或科研训练, 有些研究生则须到校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接受临床训练, 还有不少基础学科的研究生要到东莞校区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但目前以班级为单位的研究生党支部设置式, 每个党支部涵盖多个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研究生, 如每年级的一班研究生党支部就包括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理学、药理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统计学等专业的研究生, 这些研究生又分别隶属于基础学院、检验学院、药学院和公共卫生学院。院系和专业的分属使得研究生党员参与党支部活动的有效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研究生是自主性和目的性都很明确的群体, 对集体活动的兴趣本来就不高。进入各自院系接受专业培训和训练后, 由于时空跨度的陡然拉大, 不同学科和院系间研究生的沟通和联系就更少了, 他们开展党组织活动的激情和动力更小了, 而成本却大大增加了。简言之, 研究生党支部建在班上, 有以下四种弊端:一是研究生党支部因研究生党员不愿或无暇参加支部活动而使活动虚化, 甚至党支部形同虚设;二是导致横向党组织结构冗杂, 缺乏效率;三是导师在研究生党建中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体现;四是党建工作和科研工作脱节[2]。另外, 研究生党支部建在班上, 使得其随着研究生的毕业而解散, 也不利于各招生学科和二级学院对本单位研究生的统一管理, 不利于研究生职能管理部门各种通知和信息及时顺畅地传达到相关研究生中去, 从而不能有效地支撑起培养造就高素质研究生的目的。因此, 当研究生规模达到一定程度 (一般为100多人以上) 后, 就要考虑“支部建在班上”的研究生党支部设置模式的有效性。

既然研究生“支部建在班上”有缺憾, 那么, 研究生党员加入导师所在科室的教工党支部是否可行呢?而这也是目前一些高校的做法。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效果并不好。原因在于:导师或老师对于学生天然的优势和支配地位与指导角色, 使研究生党员在党内生活和学习中不可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3 以院系为依托将研究生党支部“建在院系”, 落实到“专业”上

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认为, 当研究生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 打破以班级为依托、跨院系的研究生“支部建在班上”模式是必须的。新的研究生党支部设置模式为:以各二级学院为依托建立研究生党支部, 若二级学院研究党支部涵盖多个专业的研究生党员, 则在此二级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内部分学科建立多个研究生党小组。为了充分发挥各研究生教育实体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齐抓共管做好研究生及研究生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工作, 各二级学院研究生党支部须由研究生处 (院) 党总支主管, 同时接受所在二级学院教工党总支的协管和业务指导;各研究生党小组受其所在的研究生党支部的主管, 同时其党员研究生须接受所属学科 (教研室、实验室) 的教工党支部的协管, 可以参加其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基于此, 我校研究生党支部设置的思路是:在目前招收研究生的基础学院、附属医院、检验学院、药学院研和公卫学院设立5个研究生党支部。其中, 在基础学院和附属医院研究生党支部内部分专业建立研究生党小组。

以二级学院为依托建立研究生党支部, 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可以改变目前研究生党支部因建在班上随研究生毕业而解散的情形出现, 实现党支部的传承和新陈代谢;二是有利于研究生党支部将部分工作量向党小组转移, 集中精力办大事;三是同一党支部或党小组内部研究生间因业务联系紧密而彼此较为熟稔, 有利于保证党员发展质量;四是有利于加强党组织对研究生党员的服务和管理, 调动党员的积极性, 密切同支部或小组内研究生的沟通与联系, 有力支撑起研究生的学习、实习和科研;五是有利于加强二级学院及其相关专业和学科与研究生间的业务联系, 突出研究生导师在生活、学习和科研活动中指导作用。

摘要:高校研究生党支部的设置必须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党的领导, 为党的教育事业和广大研究生的成长成才服务。探讨了改变高校研究生党支部以班级为依托“建在班上”的必要性, 以及以院系为依托“建在院系”, 具体落实到“专业”上的重要性, 并就我校情况, 初步提出了研究生党支部“建在院系”的设置模式。

关键词:研究生,党支部,模式

参考文献

[1] 蔡秀娟, 李晶晶, 张日新.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新思路探索[J].求实, 2006, S2:70~71.

[2] 刘宇雷, 吴卓修.高校研究生党支部设置模式探讨[J].文教资料, 2008, 12:194~19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试论色彩在油画创作中的作用及情感表现下一篇:浅析影响高职院校专科生就业的因素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