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与农村经济发展

2022-10-05

第一篇:农村与农村经济发展

浅析农村人力资源与农村经济发展

`

浅析农村人力资源与农村经济发展■

于炜晔张利阁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农村的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二者息息相关,如何做到充分地发掘农村潜在的人力资源,提高整个农村人口的素质,最终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是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 开发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村人力资源的普遍提高,如果将农村人力资源的巨大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加以合理配置,就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对于推动中国的农村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及问题

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历史原因,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面临一此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民受教育程度和综合索质与城镇化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不匹配;

2、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与人力开发成本需求不匹配;

3、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方法与发展的需求不匹配;

4、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我国人力资源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重大差距,我国的农村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结构是一种“小托大式”结构,高智能、高技术劳动力所占比重极小。“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是发掘农村潜在的人力资源提高整个农村人口的素质,为农村的发展创造条件,人力资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针对当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和推进社会卞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广大农民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基础

1.树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新观念。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谁掌握知识多,运用知识的能力强,谁就会胜

出。人力资本匿乏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卞要囚索,而农村人力资本匿乏正是山于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的观念还很淡薄,这势必会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广大农村劳动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谁投资、谁受益,投资早、受益早”、“科技致富”、“科技兴农”等观念,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扫清道路。

2.树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村教育新观念。

在改苹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农民正从传统小农意识中逐渐解放出来,融入商品经济的浪潮,但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认识还明显小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不仅需要政策上的支持、财政资金上的投入,更需要的是农村劳动力本身对这一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和关注。可以通过农村广播、电视节日、乡村黑板报等形式,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理念的宣传,帮助农民认识到参加教育、培训等都是一种经济投资行为,通过参与人力资源开发可以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可以在本村发家致富的群体中树立典型,宣传科技文化在发 家致富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身边事例教育周围农民,使他们加深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认识。

( 二 ) 改苹农村教育体制,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是关键

1.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

应增加对农村的教育经费拨款,以减少农民的教育成本支出,吸引更多的人

接受教育,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根据世界各国义务教育普及的成功经验及中国的实际情况,应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尤其是要提高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强度。基础教育是一种正外部性比较明显的公共产品,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 促进人身发展等多种功能,投资教育能带来广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且会大于先前投资,形成良性循环。教育也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影响到劳动者索质和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我国日前农村教育状况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

力资源开发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教育投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是

重要原因之一囚此,国家和地力政府应该多方面拓宽筹资架道,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同时,还要不断治理学校乱收费,保护农民接受教育的积极性。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培养农村人才最直接、最现实的手段之一。日前,一要充分利用农村学校的场地优势大力加强农民中专建设,扩大农村职业教育规模;_要小断调整职业教育内容,加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确保农民真正学到所需专业技能,及时掌握新政策、新技术;三要举办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小断创新如专家现场指导、上门进行观摩学习,通过技校等力式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四要构建成人教育体系,对农民进行系统化教育

3.发挥高校的服务功能,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

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主要任务。

具体做到: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积极培养新农村建设急

需人才,对农村各级职业技术教育进行指导和提供帮助;“积极开展农业科学研究,以科技进步引领新农村建设,促进产学研结合,主动拓展为农村服务的架道和力法,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努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a.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定期举办农民培训班针对当地资源开发、产业结构等特 点,兴办与农村经济紧密联系的各类农闲培训班,建立一套完整的实用技术培训网络,对农民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据有关力面的调查,日前有701:5%的农民希望进行农业知识培训,有4612%的农民希望进行现场培训与学习,因此,农民培训工作要下力气做到培训进村,科技入户,聘请有关专家利用田间地头针对生产实际进行讲座,现场指导。

(三)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制度体系,优化农村人力资源配置是保证

1.加强领导,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在实际工作中,要搞好规划,统筹安排,„常抓不懈,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有条小紊地进行。一要营造农村人才成长与创业的适宜环境,培养和发现农村中的优秀人才,建立起

人才奖励机制,完善对农村经营大户和农业企业的保护制度。二要不断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各力联动,在农村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吸引、留住优秀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2.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制度体系,实现农村人力资源最优配置一要

坚持以市场配置人才为原则,建立制度,允许农村人力资源合理流动,以市场为中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实现人力资本市场化。主要规范农村人才市场,在农村建立起功能完善、机制健个的人才市场和门类齐个的人才库,小断挖掘农村人才开发网络,在调剂人才余缺,输送农业急需人才以及培训等力面提供有效帮助

(四)优化人力资源 .促进经济发展

按照农业发展和变动的规律发展农村经济,一是适当集中资源,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加快小城镇发展;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四是大力发展一三产业但这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归根到底还需要农村拥有高索质的人力资源作后盾,可见开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篇: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作用机制,现代金融发展理论通过说明各种金融变量的变动及金融制度变革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中长期影响,引申出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应当采取的金融政策。我国目前的情况是,乡镇企业发展增速减缓,农民收入增速回落,城乡居民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继续放大。可以说有效地利用金融手段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无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从现实情况来看,都未能获得应有的效果。现实中的农村金融抑制不仅有历史的原因,也是由农村金融体制以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而这种金融发展状况又阻碍了农村经济增长。本文将从资本形成尤其是从农村金融角度来研究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时分析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借鉴金融发展理论,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不仅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对经典的金融发展理论和农村金融发展理论进行回顾和总结;其次,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历史和现状并分析当前农村金融抑制的表现和原因;再次,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并证实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后,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根据这一思路,全文总共分为五章。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概述选题的背景、意义和论文的结构安排。第二章主要是对金融发展理论和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的回顾和总结,相当于文献综述。第三章阐述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并对目前农村金融抑制的成因、表现及其对农村经济增长的阻滞进行深入分析。第四章选定农村金融发展指标和农村经济增长指标并运用实际数据对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第五章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果给出几条政策建议。 论文的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 第一,本文将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及其研究方法运用于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同时,本文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在理论分析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而且对解决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第二,本文将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引入农村经济范畴进行探索性研究,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状况,运用金融发展理论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探讨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剖析农村金融抑制的表现及其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对农村金融发展现状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第三,本文从解决农村供给型金融抑制的角度,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在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要明确各类金融机构的属性、功能与定位,实现功能与作用的互补,共同发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时,指出必须通过农村综合改革来解决农村需求型金融抑制。

第三篇:农村改革与发展

摘要

中国农村改革实践告诉我们,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动力在于改革,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基本方向是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之路。从体制变革的视角,可将三十多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分成四个阶段:1979年至1985年破立剧烈的体制大变革时期,1986年至1993年新体制巩固时期,1994年至党的十六大召开体制变革进一步深化时期和十六大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目前也面临不少难题,如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农村发展仍然落后; 农民增收仍然困难等。对此,应继续增加对农业的补贴和对农村的公共投入,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职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搞活农村土地使用权,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问题等。

关键词:农村改革发展;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 是一次真正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和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 中国农业、农村迈向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开始谱写新的篇章。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 虽然开始时步履维艰, 困难重重, 但由于它顺民心, 得民意, 故犹如长江之水, 滚滚东流, 不可阻挡, 不可抗拒, 迅速普及神州大地。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系统回顾总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 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认识, 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30多年前, 农村改革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对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推动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历史性的意义。30多年来, 我国农村的改革发展逐步推进, 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和宝贵的经验, 又任重道远。为继续推进农村的改革与发展, 有必要回顾30多年来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历程和宝贵

经验, 并根据世情、国情的新变化, 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明确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的着力点,继续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一、农村改革发展历程回顾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5年农村改革起步阶段。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私下签定“生死契约”,偷偷搞起家庭承包。我们党顺应民意,农民自发的改革变成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自觉改革。截止1983年底,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已达到99.5%,其中实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占到97.8%,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通过这一改革,中国在农村建立了基本的经济制度,保障了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奠定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基础。

第二阶段:1986年至1993年, 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巩固时期。 农村改革进入深化阶段, 重点是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 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这一阶段确定了农产品流通的“双轨制”模式, 逐步形成和提高农产品流通市场化程度。使我国在农业增长中开始实质性地引进市场因素, 从而迈出了我国农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一步[1]。

第三阶段:1994年至2002年, 农村改革进入突破阶段, 开始构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框架。论者指出,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为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推进注入了巨大的生机与活力。这一阶段的改革不仅使农民更完整地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 而且在真正意义上启动了农业的市场化进程, 从而为中国农业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实现持续发展, 奠定了不可缺少的重要制度基础。

第四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 农村改革进入历史转变阶段, 重点是推进税费改革和综合改革, 实施惠农政策,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学者们认为,

第四阶段农业和农村政策的最大变化, 是自新世纪以来的减免以至取消农业税, 并逐步加大对农民的各种补贴。由此我国正式进入“以工补农, 以城带乡”的历史性发展阶段。税费改革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取消了延续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 还在于从根本上改革了新中国以来通过索取农业剩余实现工业化的非均衡化发展道路 [2] 。

二、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

对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显然要充分肯定,但肯定成就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阶段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我们要面向未来,继续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我们

应该总结经验,居安思危,引领未来,分析当前我国农业、农村中存在的问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有三句话对当前农业、农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落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第一,“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从农业基础角度看,我国农业的水土资源正面临着越来越紧缺的发展状况。比如说耕地面积,从1996年到2008年,12年时间,我国的耕地面积减少了833.33万公顷,约等于一个河南省的耕地面积,或三个浙江省的耕地面积。我国现在人均耕地面积仅是世界人均水平的40%。另外,我国人均可用水资源非常短缺,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左右,且分布很不均衡,南方地区水资源拥有量占全国的3/4;我国水利设施也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增长中科技含量太低,我国农业增长中来自科技进步的贡献大约在48%-49% ,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大约要低30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的农业发展中仍有大量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大量施用化肥,从长期效应来说,必然引起水土流失。可见,我国现在的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未来的土壤资源、自然环境为代价的。面对这样一种严峻的局面,中央强调农业基础仍然脆弱,最需要加强。解决当前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固然有物质条件的制约,但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问题。如果单纯从GDP 、财政收入角度考量,投资农业的确没有太大意义,但是从国家的长治久安考虑,农业的确需要大量的投入[3]。

第二,“农村发展仍然落后,最需要扶持”。农民最关心的或者说与他们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有八件事,分别为路、电、水、气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路、电、水、气是关系民生的四大硬件,党中央和国务院非常重视,投入量也非常大。单从道路角度讲,我国现有行政村60多万个,其中80%左右开通了公交班车。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是四大软件。以教育为例,2003年之后,国务院下决心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投资额逐年增加。我国1.8亿受教育的孩子中有1.5亿在农村,这确实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所以这些年我国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如率先在农村免除了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对义务教育期间生活困难的住校生,国家给予相应的生活补助。免费教育的受益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城乡之间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差距是十分明显的,因此仍然要加大对农村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

第三,“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虽然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2008年的4761元,但仍只有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30%的水平,这个差距甚至比改革前还要大。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还看不到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拐点[4]。

三、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需要解决的深层问题

继续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大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加快解决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第一、统筹城乡发展,防止农村生产要素加剧外流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农村存在着土地价值、农村资金、优秀劳动力“三个净流出”,这是造成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根源。关于土地价值净流出。解决土地价值净流出问题,关键措施要把握两条:一是要坚定不移地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缩小国家强制性征地范围,从严控制征地规模。二是要坚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原则,政府要逐步提高土地出让金中用于“三农”的比例,包括用此增加新农村建设投入和改善农村民生等等。解决农村资金净流出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积极构建金融支持“三农”的资金回流机制。同时,政府应从推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出发,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市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5]。

第二、搞活农村土地使用权,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问题。在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出发,必须长期稳定土地承包权不能动摇。在搞活使用权方面,如果做好了这篇文章,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多和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对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要求非常迫切,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与时俱进、顺势而为之举[6]。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千差万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从各地实际出发,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拔苗助长,不能不顾条件地强制推行”。

第三、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结构有所松动,但至今尚未根本破除,主要表现在二元户籍制度、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二元财政制度、二元金融制度、二元教育制度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逐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体制和机制,真正还农民以国民待遇。一是要坚决落实好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和“工业反哺农业、城乡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大力推进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市场、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二是落实好“重中之重”的要求,加大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力度,形成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三是全面推进户籍、教育、卫生、

金融等方面的改革,特别是要改革现行户籍制度。通过以上这些措施,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7]。

第四、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问题。在措施上除上文提到的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外,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劳动就业制度,确保农民工与城市职工同工同酬、同工同时、同工同权。二是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还农民工以真正国民待遇,确保农民工在医疗卫生、子女上学、工伤保险等方面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权力,特别是平等享受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政策的权利,降低农民工转变为市民的门槛,使他们能够转得出、留得住,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第五、加强失地农民权益保护,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问题。必须对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问题给以足够的重视,切实妥善解决好。一是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二是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要求,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流转,使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一样,在同一个市场下获得同等收益。三是健全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拓宽安置就业渠道,从根本上消除因失地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第六、解决村级集体经济“空壳化”,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问题。目前有好多村庄,集体经济非常薄弱甚至是“空壳化”,因此,必须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来抓。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深化农村产权改革,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盘活农村集体资产。二是从各地实际出发,立足优势,选准路子,多渠道、多模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三是要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发展集体经济的环境。

第七、简政放权,提高县级统筹城乡发展能力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县域经济、充实县级财力非常关键,没有县域经济作强有力的支撑,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但目前县一级普遍感到“有限权力、无限责任”。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中央和省级要简政放权,调整和规范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的财权事权,赋予县这一级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特别是赋予更多的经济发展自主权、决策权和社会管理权,增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8]。

第八、调动农民积极性,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问题。要着眼于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更新农民思想观念,把农民的素质提高起来,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第九、强化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组织保障能力

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9]。

总之,要通过更新观念、强化功能、改进方法、提高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10]。

参考文献

[1] 罗菊芳.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的历程与经验[J]. 攀登,2010(1)

[2] 黄震. 30年农村改革阶段划分与深化[J]. 理论前沿,2008(16)

[3] 张毅.王宇统筹城乡发展与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

2011(24)

[4] 陈锡文.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和总体思路[N]. 浙江大学学报,2009,39(4)

[5] 马晓河.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关注几个问题[J]. 农村实用技术2010(7)

[6] 毕建康.衰落之路与强盛之道--探索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J]. 领导科学

2003(20)

[7] 寻广新.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系统思考[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8(2)

[8] 张毅,王宇.统筹城乡发展与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J]. 广东农业科学,

2011(24)

[9] 王德章.郭晓杨哈尔滨市城乡市场一体化发展与改善公共政策的研究[J]. 商

业经济,2011(16)

[10] 宫希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选择[J].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6(1)

第四篇:农村经济与农村教育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经济与农村教育的调查

在2006年的寒假,我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对陕西省咸阳市彬县农村农民的家庭收入、家庭开支结构、上缴的税费等各方面情况和初级中学、小学的办学条件、规模及在校学生人数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经济要发展还是要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农民的收入增加了,相应的他们用于教育的资金也就会增加。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对农村的经济有用的人才留得住,用得上,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教育的落后面貌,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轨道。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更大发展。

一、农村基本的经济和教育状况:

1 .农民家庭经济情况 :

在调查农民家庭经济情况时,我们主要让被访者填写去年家庭的年收入情况、去年家庭共上缴的税费、家庭支出的主要方面、农产品的销售方式、农产品的销售价格等主要问题、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未来家庭支出的打算、家庭是否有人在外工作或打工等。

从我们的调查中得知,车家庄乡农民的家庭年收入 80% 的是在 3500 元以下,而只有 2% 的家庭的高于 10000 元。农民的家庭支出最主要是在子女的教育费用上 , 其次为医药费用和基本生活支出。而且除了基本支出以外农民基本没有余钱去做储蓄以及别的消费。相比而言,农民所交的税费没有增加,而是在减少,农民基本不用交税费,这说明国家政策做的到位。农民的农产品的主要销售方式为自产自销,而且最大的问题在于农产品的价格过低,而同时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相比以前又在上涨。有少数的家庭有人在外打工,工资差别范围比较大。

从以上数据得知,车家庄乡的农民家庭经济状态普遍的比较差,而且农民内部的贫富差距也相当显著。值得注意的是,农民的家庭收入来源及其农产品的销售很成问题,从这一方面来看,可能导致了部分农民的贫穷。

2 .教育情况:

在问及对当地的教育状况是否满意时, 20% 的人表示对教育现状表示很满意,有 25% 的人对教育现状表示较为满意,有 30% 的人对教育现状表示没感觉,有 10% 的人对教育现状表示不很满意,而有 15% 的人则表示很不满意。当问及 - 1 -

教育费用占家庭收入的比例时, 70% 说占到 80% 以上。在他们看来教育对子女的影响很大,而且有 90% 的人认为教育能改变他们孩子的未来。他们觉得知识很重要,期望小孩能够读到大学毕业及以上。 80% 的人认为村里富裕人家的孩子的教育要好些。在对待男孩和女孩教育问题上, 90% 的人说愿意给予他们同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由此可知教育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还是比较重要的,他们愿意为教育而付出。而且对于孩子的教育寄于很大希望,同时他们也对当地的教育状态有诸多的不满意,而期望能有大的改进。可以看出他们认为经济状态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很大。

二、农村、农民经济与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村教育事业比较落后,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调查中,有 30% 的人对彬县农村的教育现状表示不很满意,而有 18% 的人则表示很不满意。正如村民的不满所反映的情况一样,咸阳农村的教育的确问题多多。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教师结构失调,教学质量严重滑坡。目前,咸阳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扩大。由于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比城市教师低,工作条件也比城市差,因此,有文凭、素质高的教师都奔向条件比较好的城市,致使农村中青年优秀教师流失严重。中青年优秀教师的外流直接导致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失调,具体表现为民办教师、代课教师比重较大,正规师范类院校毕业生不多。这种现象在村小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我们执教的车家庄乡小学便是这样的例子。由于民办教师、带课教师知识层次低,缺乏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这使得他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只能 " 照本宣科 " ,所传授的知识也明显跟不上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

第二是教育消费负担过重,儿童失学情况严重。教育消费已成为一些农村家庭的最大负担。从调查中可知,教育费用在农民收入占的比重特别的大,有许多贫困家庭还要靠借才能支付孩子的学费。农村家庭教育消费负担过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加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农村家庭实际可支配收入相当少。二是教育费用有明显增加趋势。许多十多岁的小孩因为交不起学费,只好辍学,去外地打工,而且,这种现象在咸阳农村比较普遍。

第三是,教学设施落后,办学条件较差。在我们执教的车家庄乡小学,这种现象较为严重,不仅师资力量贫乏,而且教学条件也特别差,只有几排不像样的瓦房,而且还要容纳大约 400 多名学生,拥挤不堪。从整体上看,彬县农村小学的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不少农村中小学既没有电脑、语音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没有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场所。有的学校虽然有了,但作用却很难发挥出来。图书馆的图书几乎是摆设,难得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设备简陋,几乎不能做实验。

2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难以带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通过调查来看,农民收入虽有一定增长,但制约因素也比较多。

(1) 、农产品价格指数持续下跌。随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供求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造成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过剩,价格持续走低,出理农产品卖难、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现象,造成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逐年减少,直接影响农民人均农业收入,在调查农产品销售显示的主要问题正是农产品价格过低。

2 、农业生产成本连年上升。由于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度,随之出现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制约了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劳动手段的推广应用,导致土地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加之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不断上涨,使很多农产品生产费用居高不下,农业平均利润率连年下跌,造成了农民 “ 增投不增收 ” 、 “ 增产不增收 ” ,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3 .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除了农产品价格下跌、生产成本上升等客观原因外,农户农业结构调整不到位是目前影响农民增收最重要的因素。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因信息闭塞,对市场需求不摸底,不知道种什么好,种什么能够挣钱,农民对市场的变化感到束手无策。同时,各村、户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大而全、小而全,产业选择趋同、结构层次较低现象比较普通,再加上资金不足,水利设施老化等诸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4 .通过调查来看,农民增收困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农民太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多。从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可通过让一部分农民转向经营非农产业和进行劳务输出,使这部分农民收入有所增加,并带

动农村

二、三产业发展。同时,把一部分农民转出后,可相对增加农村人口的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经营农户收入增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 90 年代后,实践表明 ,农民进入乡镇企业或外出务工,始终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

三、解决对策

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带动教育的发展,而教育的水平提高又反过来能推动经济的发展,二者紧密相联,所以我们必须把经济与教育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同时考虑。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也是个教育大国。全国 12 亿多人口, 9 亿在农村。全国 80 多万所中小学绝大部分分布在农村,两亿多名中小学生绝大多数在农村。江泽民同志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农村教育最贴近于 “ 三农 ” ,是提高全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最直接的力量。促进教育与经济结合,推动农村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教育 ” 。 “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落实科教兴农方针,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关键 ” 。朱镕基同志在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所作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指出,要把发展科技、教育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实行农科教、经科教结合,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是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方向。 我们在解决、发展农村教育问题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研究制定农村教育的对策与措施,与解决 “ 三农 ” 问题一并考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能脱节,否则难以解决本质问题。研究和解决农村教育问题,还要从农民、农村、农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出发,尊重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村教育发展特点和规律,参照国际上较为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予以求真务实、科学的分析和把握。遵循社会、教育发展规律,建立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 “ 立交桥 ” ,为农村教育的发展疏通出口和出路,这是农村教育走出低谷的有效途径 。

第五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创新

一、农村合作经济及经营体制创新现状

我国农业经营体制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状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农村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方式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寻求解决矛盾的办法,近10年来,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前提下,政府部门和理论界及实际工作者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归纳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即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实行产业化经营;二是农村新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即以农民为主体,组建专业性协会或合作社带动农民进行商品化生产和流通;三是改造传统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主要是希望通过深化改革,把供销合作社真正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解决农业生产发展与市场对接的问题。

(一)“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

“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初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方式。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是指将农业生产向流通、加工环节及综合服务等领域延伸,形成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储藏、运输、销售(出口)和生产资料、消费资料供应以及提供市场信息等一体化的农村经营体制。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是,既要使农产品适销对路,产销衔接顺畅,更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把农村产业经济链条做粗做大。在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积极推动下,一些涉农企业为寻求新的增长点,纷纷把经营触角伸向农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这对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化程度,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从总体情况看,近几年来,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效果不明显,农民增产不增收或增收幅度不大,最主要的问题是,在目前的“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中,农民没有真正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享受不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带来的增值效益,“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和风险制约机制,大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关系比较松散,基本上是企业与数个分散农户之间的一种买卖关系,难以有效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也很难保证在市场波动的时候企业有稳定的货源,农户有稳定的销路。

(二)新兴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模式

全国有140多万个各类新兴的合作经济组织,真正运作规范的大约在10%以内,而且这个数字还是动态变化的。很多新发展的合作社既缺少自有资金,又很少有固定资产,相当多的只是个“皮包”公司,开展业务靠赊欠或下游商家的预付资金,经不起市场风浪的冲击。这种新发展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由于目前在市场上还缺乏信用,拓展业务能力也有限,难以获得农民和社会的普遍信任与认同。

(三)改造供销合作社带动型模式

供销合作社在中国有较长的发展历史,是中国目前组织体系、经营网络最大,服务功能相对比较健全的合作经济组织。早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因斗争的需要,在中央苏区和革命圣地延安及各个根据地,都建立有供销合作社的前身——消费合作社。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在各种合作社竞相发展的热潮中,只有由广大农民自愿入股自下而上组织起来的供销合作社,形成了覆盖全国城乡,主要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经营服务网络。供销合作社在促进农业生产,搞活城乡物资交流,增加农民收入,在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改革开放后,虽然供销合作社从经营到办社体制上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可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目标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自身发展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难境地。比如改革的目标是“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尽管合乎理性,但运作措施错位,结果与愿望相悖,很多基层供销合作社非但没有成为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反而在市场的大潮中被淹没了;再如思想观念滞后等。当长期垄断经营的农资、棉花逐步放开后,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改革目标、运行机制依然没有真正转到市场经济的要求上来,怨天尤人多于谋求改革发展,要政策、靠政府多于开拓进取,许多供销合作社干部仍然向往当“公务员”,满足于“吃皇粮”。

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对策

(一)确立正确的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思路

1.要坚持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城乡居民需求不同,很多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区域性特点。因此,一定要实事求是,从当地实际出发,兴办不同特色、不同规模的合作社,绝不能统一套用一种规格、一个模式。从目前农村的情况看,在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社区综合性合作经济的同时,围绕专业性的商品生产,发展多种专业合作社很受农民欢迎。鉴于我国目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资源比较匮乏,已发展的一些合作经济组织实力也较弱,因此,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传统的合作经济组织是推进农村经济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供销合作社尤其应抓住这一机会,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要坚持合作社原则。合作社是社员自愿参加、自助自治的经济组织,必须坚持自愿互利和民有、民营、民管的原则。发展合作社,一定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切实维护社员经营自主权和财产所有权,不能搞强迫命令,更不能侵占和平调社员财产。要通过典型示范,让农民看到合作社的好处,通过吸引方式让更多的农民参加合作社,成为合作社的社员。要坚持民主办社的方针,合作社的管理人员要由社员选举产生;合作社的制度和章程,要由社员民主制定;合作社的重大事项,要由民主决策,任何个人不能包办代替。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合作社运行管理机制、合理的合作社资本形成机制、高效的合作社联合机制。

3.要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合作制的灵活性,根据中国农村的不同情况,从市场和农民生产生活需求出发,适合发展什么样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发展什么样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需要建多大规模就建多大规模。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也要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实行优胜劣汰,通过市场竞争发展壮大。在农村合作社问题上,必须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尤其是各级党政机关应主要通过政策进行引导、支持和扶助,做到引导而不强制、支持而不干预、扶助而不包办。

(二)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三)加强政策支持,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要为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对农民自愿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社以至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重点给予扶持帮助。

2.要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拓展业务,强化其为“三农”综合服务功能。首先,除法律有明确规定之外,凡是农村和农民需要的包括金融、保险业等,都应当允许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不要行政干预。其次,将目前散落在乡镇的“七所八站”等一些与农村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单位或机构,应由农民监管,变成真正为农民自我服务的组织。

3.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应高度关注与市场经济和农民有着天然联系的农村供销合作社,通过深化改革和必要的支持,使之嬗变为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村宅基地纠纷课件下一篇:南京较好的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