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中的语言文化论文

2022-04-16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语言教学中的语言文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既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符号系统,也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说出的话语,写出的文章等。1.文化的内涵英国人类学家Edward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

语言教学中的语言文化论文 篇1: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教学

【摘要】现阶段,很多教师和家长对英语教学的了解都停留在表面,都认为英语教学的内容无非是听说读写译等最基本技能的教授,有些家长甚至认为学习英语仅仅只要掌握了英语的基础知识,比如词汇、语法、语音以及发音规则等等,就可以与外国人进行畅通无阻的交流了。但是在学生真正和外国人进行交流的时候,虽然学生能够进行顺畅的沟通,但是由于学生不了解外国的文化,所以导致学生和外国人交流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误会和矛盾。基于此种情况,笔者提出了几点浅见。

【关键词】英语教学 语言 文化教学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承载者,学习一门语言不仅要学习他的语法规则,同时更要理解这门语言的文化背景,因为只有真正的理解了这门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才可谓是真正学通了这门语言,否则就是学到了一层皮毛而已,根本不能了解到其真正的含义。一旦到了真正和别人沟通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说的话总是让别人误解,这就是不了解这门语言文化背景的原因。本文针对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教学的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对教师在英语课程的文化教学时提供一些帮助。

一、语言文化的内涵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更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语言文化,是语言学家对语言与文化关系思考的学科。这个学科使语言学研究不止于语言形式,而且也通过语言来研究一个民族文化的过去和将来。因为语言之中蕴含着文化,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又得益于语言,两者的关系是相得益彰的。所以我们说语言文化是人们对语言这一精神财富的创造和发展成果的总和。

二、文化教学在高中英语的现状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中国的英语课堂教学主要侧重语言系统本身的学习,比如词汇、语法、语音以及发音规则等这些内容的学习。英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也注重英语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了英语文化背景的教学,并没有对语言文化教学有足够的重视。长此以往,学生也就形成了只要会运用语言使用规则说英语不论是否违背其文化背景的语言习惯。虽然他们说的英语毫无语病,也很通顺,但是他们在真正和外国人沟通时却总会引起误会和矛盾。比如,很多中学生在和外国人交流时,总是会问到外国人的年龄、国籍、婚姻状况等等,因为彼此不够熟悉,外国人会觉得这样的问题是在窥探自己的隐私,尽管你只是想对他表示你的友好。当我们对这些现象进行仔细分析过后,就不难看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文化的差异性而引起的误会。可见,学习语言,不学习该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是事倍功半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英语的语法和结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英语语言文化内涵的学习。

三、针对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现状的解决措施

1.提高教师对英语的文化背景的认识,是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基础。教师应该首先提高学习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的认识,我们知道,一门语言经过岁月的长河的洗礼过后仍旧能得到广泛的运用,是一定承载着这个民族优秀而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如果一个教师都没有对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有足够的认识,那就更别提对学生英语语言文化的教学和培养了,所以提高教师对英语的文化背景的认识是增加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的前提。

2.提高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意识,增加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主观能动性。高中英语教师,应注重提升学生对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的培养。由于学生和家长的在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对学习成绩的功利性心态,可能也是导致学生只在乎英语语法规则的学习和英语成绩的提高,对口语的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更不要说对英语文化的重视程度了。所以英语教师在日程的英语教学中,应改变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避免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不应只是一味地追求英语成绩的提高,而是要让学生真正学会并正确掌握英语这门语言。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所学的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来进行英语文化的教授。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收集关于英语文化的风土人情或能突出其文化的特色的旅游景点。这样做能让学生对英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风土和人文都能理解到的同时,教师也要对这些文化和我们国家的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讲述,使学生对外国的文化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样才真正提高学生英语口语的交际水平,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提高学校对学生英语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引进外国先进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英语文化的学习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只有学校对学生英语文化学习有了足够的认识,才能为学生学习英语文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硬件设施。学校要注重引进外国先进的教育方式,这样对加强学生对外国的文化的了解方面会有很大的作用,不仅在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英语文化的魅力,提升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总而言之,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不仅要学习英语的基本语法规则,同时,更要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的学习,因为学习文化才是熟练掌握一门语言的基础。然而现阶段的中国英语的教育,只注重学生英语成绩的提升,不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的学习,导致学生在和外国人交流时,经常引起误会,沟通不够顺畅。但是只要教师提高自身对英语文化的重视程度,同时注重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学习的培养,并且学校也要注重对学生英语文化学习的意识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熟练掌握好这门语言,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权立宏.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2]王霞.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之我见[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作者:黄永谦

语言教学中的语言文化论文 篇2:

论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教学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既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符号系统,也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说出的话语,写出的文章等。

1. 文化的内涵

英国人类学家Edward Tylor 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播须借助语言。衡量一个人的英语水平不仅取决于他对语言的掌握程度,还取决于他对该语言文化的了解程度。因此,英语教学中应渗透文化思想,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文化丰富语言,通过语言反映文化特色,将二者贯穿始终。

2. 文化教育的目标

英国学者Ned Steely在Teaching Culture一书中提到了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七大目标:(1)使学生逐渐意识到人们的行为无不受到有关文化的影响;(2) 使学生逐渐意识到人们的言行受到诸如年龄,性别,社会阶层,居住环境等可变因素的影响;(3)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外语文化在通常情况下的常规行为;(4) 增强学生对外语中词及词组在文化内涵上的了解;(5) 提高学生用实例对外语文化进行评价并加以完善的能力;(6) 使学生具有必要的查获和整理有关外语文化信息的技巧;(7) 激发学生对外语文化的求知欲,并鼓励他们与该文化的人有所共鸣。综上概括,英语教学中切不可忽视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

3.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3.1 课前文化教学

语言的使用能力不是直接教出来的,而是逐步接触到大量输入语以后自然形成的。要想学生熟练地应用语言,就要向学生不断大量输入稍微高出学生现有水平的反复出现的目标语。教师可以在课前三四分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用英语和学生谈论一些课外话题,例如:节日、天气、新闻、梦想等。这样就会让学生融入在英语语言氛围之中,产生求知的冲动,从而熟练的掌握英语。

3.2 课堂文化教学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文化意识,培养文化交际能力的最重要环节之一。学生只有沉浸在英语语言的文化氛围中才能对英语有感性的认识,理解英语文化。高中英语教材每单元都安排一个话题和一个交际功能项目,每个话题都反映了中外不同文化,教师可以多利用教材,进行文化知识的介绍。

4. 英语文化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

英语教师应不断学习,提高自我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处理好汉英文化差异,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指导教学。应处理好汉英文化差异的关系,对于英语教学,教师应避免使用以中国文化为内容以英语为表达形式的语言材料,应让学生更多接触地道的原文,同时让学生正确对待民族文化,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的敏感性,培养初步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与交际文化的结合”(雷卿),因而,语言教学不仅传授语言知识,还需传授文化知识。

4.2 补充外国文化材料

新教材中涉及的外国文化内容所占的比重偏低。要更多的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就应该多渠道让学生多接触英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等。

4.2.1听的补充

教师可以根据所教课文内容多收集一些涉及相关英语国家文化的听力材料,如BBC广播的简易新闻,市面发售的英美文化相关的电影或教学软件,这些都能给学生创设更多的语言学习环境,加强学生对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积极性。

4.2.2 读的补充

英语阅读补充的材料应力求体现时代感、现实性和生活化。可以补充一些取材原版、语言地道、文化内涵浓厚的文章,如英语短篇小说、故事、杂谈等读物,这些都是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的最丰富生动的材料。

4.3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阅读与文化背景有关的书籍,多参加学校组织的英语活动,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逐步体会民族文化差异,将民族文化辐射到每个学生,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语言和文化是分不开的,学语言必须把它放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因此,我们要以文学为载体,把英语教学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创造能力结合起来,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把英语教学提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孙亚帆.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融入[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0.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

作者:孙琇瑛

语言教学中的语言文化论文 篇3:

论文化差异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语言观”

【摘要】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种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呈现在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上。言语交际中的“交际障碍”常常是由于忽视了词汇、句法以及语域层的文化差异而产生。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对这三方面所体现的深层文化的发掘,树立“文化语言观”,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其文化能力。

【关键词】文化语言观 联想意义 句法 语域

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中,尽管我们都认为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但是将两者分离开来或文化部分的讲授仅停留于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地理、宗教等表层文化的现象仍很普遍。事实上,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之间存在着互为映照关系。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种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呈现在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上。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素,是语言大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因此,文化差异在词汇层次上体现得最为突出。汉语中有关宫女名称的词汇丰富多彩,如皇后、皇贵妃、妃、嫔、贵人等,这是中国宫廷文化的侧面写照。英国是一个君主制国家,和这种爵位文化密切相关的则是英语中的爵位名称,如公爵(duke)、侯爵(marquis)、伯爵(earl)、子爵(viscount)以及男爵(baron)等。

另一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在相互语言中的“词汇空缺”上。汉语中的表亲关系泾渭分明,既要说出性别,还要分出大小,而英语却笼统地一律称为uncle,aunt或cousin;又如,汉语、德语、法语中均有人称代词的尊称形式,但现代英语中却无“你”的尊称形式。

最能反映文化差异的乃是不胜枚举的词义联想。例如,中国人喜欢用“月有阴晴圆缺”象征人的“悲欢离合”,故此,“满月”常能勾起美好幸福的联想,而法国人却常用“满月”形容人的“圆滚滚的大面孔”(un visage de pleine lune)。英语中的“gay”本意为“cheerful,merry,happy”,但在今日谈艾滋病变色的美国,gay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同性恋”。这种联想在不谙美国文化的中国人的心目中就很难引起共鸣。由此可见,上述这种受文化背景制约的,通过联想产生的“超语言信息”差别,或曰“文化信息”差别,是无法通过词汇对应来弥合的。

试想,若把莎翁的名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中的“summer’s day”理解为骄阳似火的“夏日”,岂不是冤枉一代大文豪的匠心?英国的地址环境与中国长江流域的“四大火炉”截然不同,英国人所谓“summer’s day”是与“小阳春”相似的天气,故此,“summer’s day”在英国人心中的联想意义是美好的。所以,朱光潜先生曾精辟地指出:“英文中shepherd,sea,castle,nightingale等词对于英国人具有较为丰富的联想意义,对中国人则不然。同理,中文中的‘风’、‘月’、‘江’、‘潮’、‘梅’、‘松’、‘隐逸’、‘礼’、‘阴阳’等词对于中国人所引起的联想和情趣,也会令西方人感到茫然。”

20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在他的著作《语义学》中将词义的研究置于整个社会文化大背景之下,突出了词义的交际功能。围绕着语义如何适应于语言交际的总体效果,利奇把语义划分成七种类型;即理性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社会意义(social meaning);情感意义(affective meaning);反映意义(reflected meaning);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主题意义(themantic meaning)。利奇认为反映意义、搭配意义、情感意义和社会意义与内涵意义一样具有非限定、可变化等特征,这些意义与理性意义不同,不能用那些孤立的“不是这个便是那个”的方式进行语义分析。因此,利奇提出用联想意义来概括上述五种非理性意义。如果说理性意义是语言表达某一客观事物、某一思想概念时所获得的意义,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指称意义,那么联想意义则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表达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感情上的反应,并从广义上显示出特定语言集团的社会文化特征,因此有的语言学家称之为社会文化意义(social-cultural meaning)。

黑与白只是一对表示颜色的词,但是在英语民族的语言环境中,这两个词的联想意义却具有截然相反的感情色彩。在《和吉同义词词典》里120个“黑色”类的词中,至少有60个是令人生厌的。例如,grime(尘垢)、devil(魔鬼)、foul(污浊)等。而大约134个“白色”类的词则全部都是褒义词,例如,purity(纯洁)、chastity(贞洁)和innocence(清白)。又如,从理性意义上来说,touchy(神经过敏)和sensitive(敏感)、hysterical(歇斯底里)和highly-strung(激动)是两对含义相似的词,它们之间仅存在程度上的差异。但touchy 和hysterical的联想意义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在日常交谈中,这些具有不同联想的同义词语往往会引起“交际阻碍”乃至“交际灾难”。

在语言中还有两类词语,其联想意义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更直接,即禁忌词(taboo)和委婉语(euphemism)。正因如此,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不了解语言这种“文化信息”,有效交际势必受阻。

就文化差异在句法层次上的体现而论,最典型的情形莫过于汉语和西方印欧语言之比照。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不像印欧语言,没有繁复的变位、变格、形态变化,因此汉语的结合不受形态成分的约束,而主要取决于语义上的搭配是否合乎事理。汉语的这种文化特征和汉民族在哲学上重了悟不重形式论证,在艺术上主张“神似”的悠久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相比之下,印欧语言是形义融合,句子结构比较严谨。西方哲学、艺术和语言注意的是自然时空,尤其是偏重空间的自然真实性。中国哲学、艺术和语言注重的是心理时空,尤其是偏重于时间的逻辑事理性。简而言之,就是空间型文化心理与时间型文化心理的对立,反映在句法层次上,则表现为印欧语言的空间型构造和汉语“流水句”式的时间型样态。具体地说,印欧语言是以限定动词为核心,控制(透视)句内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因此句子的复杂化只能通过扩充句内各成分的丰满度来实现。而汉语则按逻辑事理的顺序横向铺排,意合、流动、气韵三为一体。

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系统的词汇和句法层上,而且还体现在语域层上。外国友人到中国人家里做客,见到男主人的妻子时,说一句“You wife is really beautiful.”之类的恭维话,在西方文化类似的语境里是司空见惯的,但汉民族文化显然难以接受这种率直的恭维方式。同理,中国人在街上碰到熟人,说句“你到哪儿去?”是寒暄的套语。但对于西方人,这种探隐问私的方式未免粗鲁无礼。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忽视语域的民族文化特征,就难免产生“文化冲突”(culturalclash)。

萨丕尔说:“言语是一种非本能性的,获得的‘文化的’功能。”对于儿童来说,在习得母语系统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习得本国的文化系统;在内化语言系统内部组织规则的同时,也会内化文化系统中的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外语教学中,树立崭新的文化语言观,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文化语言观”,就是从文化的角度观照语言,是把语言系统视为文化大系统的要素之一,而且是构成文化大系统其他要素赖以存在的基础。学习语言必须学习文化,用这种科学的“文化语言观”指导语言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传授学生外国语言系统内部规则及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地理、宗教等表层文化的同时,注重对词汇的联想意义、句法以及语域层等深层文化的发掘,引导学生大量接触所学语种的文化,培养其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consciousness of culture acquisition)。在掌握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的同时,也掌握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

(作者单位:黑龙江齐齐哈尔大学外语学院)

作者:董 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公益广告构建和谐社会论文下一篇:高速公路桥梁安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