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2022-10-22

《课程标准》对于6~9年级的文言文要求是: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 大体理解浅显的古诗文内容。了解文言诗文涉及的作家、作品及相关的文学知识;能理解古诗文中词句的含义;能欣赏优秀的古诗词的意境, 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能背诵一定量的文言诗文。具体说来, 初中阶段对于文言文的能力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背诵古诗文。第二, 了解重要的古文作家。第三, 能够读懂浅显的古诗文。第四, 古诗文赏析。

传统的教授文言文的方法都是教师满堂讲, 学生满堂记, 教师怕讲漏了, 学生怕记漏了。这样的方法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紧张的填鸭状态, 使得文言文的教学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 要做到让学生学懂文言文, 又要让学生喜欢文言文, 这是中学语文教师一直在思索的问题。笔者结合初中的语文教学实践, 觉得要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兴趣培养

初中阶段是学生接触文言文的开始, 在教学的过程中放在首要位置的应该是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将会带领学生一直关注文言文, 从而达到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的目的。也只有基于这个基础之上, 才能够谈到通过文言文这个窗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教师的良好导入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通过语言引入要教授的内容, 这就是通常所指的导语。导语对于提高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兴趣, 提高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关注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 要提高文言文教授的有效性, 导语是十分重要的。在安排导语时要结合初中学生的阶段特点。初中生处于智力发展阶段, 形象思维已经较发达, 容易接受形象的事物。在设计文言文学习的导语时, 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如:讲解《曹刿论战》时, 可以讲讲长勺之战的故事, 也可以讲讲春秋时与鲁国有关的故事。初中阶段的学生, 还处在好奇心旺盛的阶段。导语的设计上, 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看一些与文章有关的图片,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如:讲解《核舟记》时可以给学生观看核舟的图片, 或者看一些中国微雕艺术作品的图片。讲解《活板》时, 可以给学生观看中国古代活字印刷的字模。这些都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直关注教学的整个过程。

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文言文表达不同于现代文的表达, 文言文的语句简练, 句式较现代文工整, 有一定的韵律, 很适合朗读。而且纵观中国自古以来的语文教学, 朗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 古人常说:“熟读千遍, 其义自见。”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朗读成诵这是一直以来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现代的初中生, 是新时代的学生, 他们是性格外露的一群少年, 喜欢展现自己。朗读和背诵恰恰满足了他们的心理要求。朗读之后的评价, 会给他们带来自信, 激发他们对于文言文的兴趣, 增强他们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在使用朗读这一教学手段时, 不能单一化, 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唐朝的柳宗元《小石潭记》、明代张岱的《白洋潮》、袁宏道的《天目》这样写景的文章, 比较适合使用齐读的方法。有些写景的重点段落, 如“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 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视,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这一段, 就适合齐读。可以在课上读, 反复读以加深印象。对于像《活板》、《两小儿辩日》这样的文章就适合个别朗读, 以及课下朗读。

课堂竞赛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是需要鼓励和表扬的, 正确的评价会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各种竞赛形式, 给学生获得鼓励和表扬的机会。课上可以采用男女生朗读比赛, 对于整齐准确的一方予以表扬;也可以流利程度作为评价。可以分小组朗读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实词解释的竞赛, 对于回答得又快又好的给予表扬。在一阶段学习结束之后, 还可以举行一次书面的竞赛, 比比学生对于重点实词和背诵内容的掌握情况。

兴趣的引领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体系建构

文言文所采用的古代汉语系统是区别于现代汉语的另一个语言系统, 尽管两者之间有着很强的联系, 但是区别还是很大。对于大部分中学生来说, 文言文是另一门外语。所以, 教师在讲授文言文时, 要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建构古代汉语的知识体系, 这样才使学生所接受的是一门知识, 而不是零碎的只言片语。

建构文学常识的体系。文言文的文学文化常识是初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一个知识点, 对于重要作家作品要记忆准确。文学文化常识和中国的历史朝代演变, 密切相关, 在教学时可以先给学生中国朝代的演变的过程图, 然后按照朝代填入相应的作家作品。如:选入中学课本的文言文都是从春秋战国开始, 唐宋占主要部分, 然后是明清, 还有一部分的汉朝和其他朝代。所以先要让学生知道这几个朝代的顺序。将朝代的顺序理好, 再对应相应的作家。这样在记忆的时候就不会再出想将苏轼说成是明朝的错误。将朝代作家作品列成表格, 有助于提高记忆的效率。

建构词语的义项体系。文言文的词汇多是单音节的, 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基本上每个词语都是要经过转换的, 而且文言文词语还存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文言文特有的文言现象。教师在讲授文言文的过程中, 要有意识的帮助学生总结、归纳、重复。按照认知心理学家加涅的观点有关文言文的词语的知识, 是典型的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指个人具有有意义的提取线索, 能直接陈述的, 关于世界是什么的知识。这是一种静态的知识, 可以通过记忆获得。简言之陈述性知识就是有关什么是什么的知识。加涅也指出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方法有精致、组织、复述、编码背景等四种方法。这就是说要将有关文言文词语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体系。如:常用文言实词“故”有多个义项, 这些义项都是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曹刿论战》中有“既克, 公问其故”这里的“故”解释为“原因”。而在蒲松龄的《狼》中有“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这里的“故”解释为“原来”。《陈涉世家》中“广故数言欲亡”这里的“故”解释为“故意”。到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中“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这里的“故”也解释为“原因”, 当在学习这个“故”时就可以将之前学过的“故”的其他义项一并复习, 列起表格, 串起来记忆。有时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还出现在一篇文章中, 这时就更需要及时总结, 建构体系。然后通过课堂提问、小测验、知识竞赛等形式不断地重复, 以达到掌握的目的。对于古今异义、通假字等也可以这样不断补充, 总结, 反复。在建构词语的义项体系时, 重复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陈述性的知识在精致地识别之后还需要不断的重复, 才能达到熟练提取的目的。而文言文词语的义项体系就类似于英语中的单词, 没有这些这项语言就无从学起, 其他关于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就无从谈起。

3知识迁移

《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文言文本身, 而是文言文背后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所以, 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过程中只是讲解知识, 着眼于文言文的知识本身是不够的, 还需要引领学生去探究其背后所指的文化价值。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名家作品, 都是代表着某个时代, 体现着时代的精神, 这种时代的精神才是引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真正动力。要想让学生真正熟悉文言文, 自觉阅读文言文,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抓住这种精神。这就需要对于课本知识进行迁移。

古典诗词在鉴赏中迁移。中国的唐诗宋词言简意赅, 意蕴深远, 往往短短几行诗就可以言尽一切。如:宋朝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44个字, 以“愁”为线索, 通过对少年时和现在对“愁”的体会和理解, 深刻而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备受压抑, 壮志难酬、伤时忧国的愁苦心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在讲解清楚诗歌思想内容之后, 让学生以“愁”为主题来进行创作, 在课堂上交流, 然后与课文进行比较, 在比较中学生就可以深刻地理解词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 自然也就对此有了兴趣, 其中的佳句自然就记忆深刻。然后可以要求他们也小短文, 要求用到课文这首词中的句子。在这样的迁移训练中, 词的思想内容自然得到了理解, 词的鉴赏也就完成了, 而且学生还能够明白在文章中“愁”应该怎样表达。

文章中心放在时代中迁移。中学阶段所选的文言文, 大多是名家作品, 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在出品文章的时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在教授文章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之外去了解相关时代背景的知识。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作品。那么苏轼为什么会被贬到黄州, 被贬之后的心境, 经历是怎样的, 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的形式去了解。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柳宗元为什么要写“永州八记”, 分别是哪8篇?这也是可以让学生去了解的知识。再如《活板》这样介绍古代科技发明的文章, 可以让学生去了解文章所介绍的科技。将文章所写的内容放在当时的时代中去理解, 再放在现在的社会中来比较, 从而达到深刻掌握的目的。在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后可以撰写读书报告, 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这样的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与此同时锻炼的不仅仅是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还有查阅资料, 撰写报告等综合学习的能力。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 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对文言文的学习是继承中华文化的方式之一, 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是作为当代中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之一。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做好学生的知识引领者, 带领学生进入中华文化的知识宝库, 学习继承中华文化。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也应该对于教学的有效性不断探究, 不断思考, 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以上只是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之谈, 新课程的文言文教学, 还有很大的空间等待我们去开发和探索。

摘要:教育是传授知识, 传承文化的过程, 作为中国当代的中学生有必要了解中国5000年的文化, 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文言文是中华5000年文化的载体之一。学习文言文是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有效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观察口服碘剂治疗糖尿病性玻璃体积血临床观察下一篇:互联网理财发展趋势及投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