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和装备发展分析论文

2022-04-12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数控技术和装备发展分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为了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完成产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重要任务,各高校致力于提升机械制造类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制造强国”储备力量。

数控技术和装备发展分析论文 篇1:

根据龙江地域经济定位高职教育

【摘要】黑龙江高职院校要树立为地域经济服务的理念,根据我省产业群的岗位需求和未来的发展,设置适合用人市场需要的特色专业。研究这些专业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寻找“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科学的设计教学过程,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具有特色的高职学生。

【关键词】地域经济;就业岗位;专业设置;特色人才

建国初期,国家在黑龙江省建设了一批重型工业企业和军事装备工厂,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装备制造为主体的重工业体系。随着大庆油田的发现和鹤岗等东部煤田的开发,稳步发展起龙江的能源工业,并衍生出以原油和煤碳为原料的化工产业群。以五六十年代开发北大荒为开端,逐渐发展成具有鲜明现代农业特征的农业垦区,在此基础上又建起了以大豆、玉米等地方农产品为原料的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产业链。强大的工业体系、现代大农业以及带有浓重计划经济色彩而在市场经济中显得十分羞涩的经济形态构成了龙江的经济特色。我们高职院校要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定位自己,为地方经济服务。

一、地域经济发展需要高职学生

我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在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具有一定优势,但我省工业发展的速度、效益、制造技术和管理的整体水平还落后于发达省份和地区,特别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等问题突出。这与从业人员技术素质偏低、高技能人才匮乏有很大关系。要提高我省经济增长质量和竞争力,实现“龙江制造”、“龙江创造”,不但需要培养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更需要培养大量生产一线急需的技术应用型高职人才,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方面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这些应用型人才将构成发展龙江地域经济的强大技术型人力资本,为经济增长做贡献。

二、产业结构与高职学生的就业岗位

我们黑龙江省在“十一五”规划中把一、二、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8:54:38,可见工业生产占主导地位,农业处于从属地位,服务业所占的比重有了较大的提升。由于我省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在几十年内还不会改变,制造业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然是主导产业,服务业中的旅游业、金融、保险和通信等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由于工业生产是我们黑龙江省的经济主体,所以我们高职学生的从业岗位也多集中在工业生产部门,特别是我省重点发展的装备制造、石油、石化、食品加工和医药等行业。农业方面,我省的农业垦区是集约化生产,具有大规模农业生产的特殊性,需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各类高职学生;农村是分散的个体经营再加上劳动力过剩等因素,对高职学生的需求不是很多,主要集中在县、乡一级的技术指导和经济管理等方面。在服务领域,直接与生产相关联的金融、证券、保险、通信等现代服务业将有较大的用人需求,特别是通信和保险等行业的就业机会更大,消费类服务业中的旅游、酒店管理等也有相当多的高职就业岗位。

三、高职专业设置的多样性和特殊性

高职院校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紧紧围绕与地方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产业链、产业群、岗位群来设置专业和专业方向,要错位发展,防止千校一面[1]。我们龙江的高职院校要针对装备制造、石油、煤炭、化工、医药、食品和农业等主体产业,针对生产需要的岗位群和学校的办学条件建设相应的专业。

当一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后,重工业产品的市场空间将会增大,而中国经济正处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我省是重工业装备的制造基地,有哈尔滨电机厂、汽轮机厂、锅炉厂、哈尔滨飞机制造集团、齐齐哈尔第一、第二机床集团、油田装备制造集团等制造重型装备的产业群。这些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主要涉及机械制造、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矿场机械、锻压工艺、铸造工艺、重型机械等专业。就用人层次来说,由于大型加工设备多、操作复杂以及产品安装调试技术难度大,仅有一般技能的操作工不能胜任这些工作,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既有一定的技术理论又有较高技能,因此最适合这些岗位。

我省资源相对富集、能源充足,石油、天然气、煤炭、木材、铁矿和其他矿藏等能源和矿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前景十分广阔。在石油、天然气、煤田开发和冶金等生产中,钻井、井下作业和轧钢等岗位在外面作业或工作比较辛苦,而且作业技术难度较大,高学历的不愿去,低层次的干不了,所以适合能在生产一线吃苦的高职学生工作。这些资源型企业主要用到油气田开发、煤田开发、森林采伐、冶金技术等专业。

哈大齐工业走廊已经形成以大庆为中心的石油化工和天然气化工产业群,“十一五”期间还将在鹤岗、双鸭山和鸡西等龙江东部地区建设煤化工基地。化学工业的工艺流程操作、产品的检验等主要岗位技术含量高,特别是在工艺流程控制中要求严细认真不能有半点差错,这些都是高职学生适应的工作岗位。精细化学品生产大都是中小企业,要求工作人员技术全面,有实践技能,能在第一线工作,这些也都是我们高职毕业生具备的优势。这些化工产业需要化学工程、精细化工、炼油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员。

食品工业是我们龙江省的优势产业,因为这里盛产优质粮食、土特产、山野味等食品所需的原料。再加上东北地区的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食品的需求空间也在加大。到2010年,产品认证数量将达到1500个。所以食品加工、生物技术是高职生可以从事的具有前景的朝阳专业。

医药制造也是我们黑龙江省十分具有特色的制造产业之一。以哈尔滨制药六厂为龙头的大、中、小型制药企业遍布龙江大地。在哈大齐工业走廊中制药业发展相对较晚的大庆也要上一些制药项目。药品生产中,有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和现代中药等专业为我们高职学生提供就业岗位。

农业垦区占我省农业很大比重,在垦区的大规模农业生产中,农学、农业机械、植物保护、生物技术(植物方向)、畜牧兽医、动物医学、农田水利等是所需要的主要专业。在市、县、乡的一些农业技术推广站和经济管理站中除需要上述部分专业外,还需要经济管理、农村发展和土地规划等专业。农场相对于经营分散的农村有较多适合高职学生就业的岗位。

在我省的服务业中,要涉及到旅游、现代物流、金融保险、通信技术、电子商务等一些专业。要特别注重龙江地区的冰雪、边贸、少数民族等特色旅游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四、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我省生产的装备,如电站设备、大型数控车床、镗床和重型机械等,具有零部件大、结构复杂和工艺特殊等特点,而且技术要求较高。因此,我们应当使生产这些装备的相关专业,具有使用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等控制设备或元件的知识,应侧重培养高职学生对大型数控机床的编程、使用、维修和智能操作等方面的技术能力。另外,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到加工大工件的设备复杂、操作难度大和使用的专业钳工知识较多等特点。由于大型装备的安装和调试要用到多方面的技术,因此要让学生会运用技术原理来分析和解决这些技术问题。

在石油、天然气、煤炭、木材、铁矿和其他矿藏等能源和矿物资源的生产过程中,会遇到开发、采集和集输等方面的技术问题。需用一些基本的技术原理来解决生产上的问题,如石油天然气开采要用到渗流技术和流体力学知识。生产工艺相对容易,操作并不复杂。

我省的化学工业主要是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来生产,生产过程中用到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学反应原理和其相关的化学知识。需要训练学生有关石油炼制工艺流程方面的操作技能,还要使学生掌握以天然气为原料加工乙烯和化肥的工艺知识。将来要逐步投入生产的煤化工,除了用到一般的基础化学知识外,要注重对煤化工工艺过程的了解和每一个环节的技能训练。

食品专业以食品营养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等知识为基础,根据龙江的特点要重点训练学生的乳制品、肉制品、大豆油以及绿色健康食品的加工工艺。以哈药集团制药总厂为骨干的一些企业生产的抗生素和化学合成原料药品,在生产中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是一般制药企业都要用到的,有通用性的特点。在现代中药方面,以中药材刺五加、五味子、人参、防风、龙胆草以及鹿、熊、蜂等为原料提炼制取中药饮片、中药注射剂、中药名优产品的生产知识和技能,具有龙江中药制药的特点,这是培养制药专业高职学生要注意的。农业类高职人才的培养应突出大规模集约化农业生产的特点,比如,在广袤农田里喷洒农药的飞机、美国2388收获机等大型现代农业设备的使用,以及国产轴流式直收玉米技术和大面积农田的施肥技术等,是一些农业类专业高职学生学习的侧重点。

五、未来高职教育的走向

纵观黑龙江的经济发展史,工业经济真正的发展也不过百余年,而且又是受外来殖民文化的直接影响而形成的。在发展过程中,工业经济是靠掠夺性开发资源成长起来的“资源型经济”,和国家长期投资一些大型工业企业的寄生性“输血经济”,这样的经济形态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要求。随着龙江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小企业必将是重点发展的对象。恰恰是这些日益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急需高职教育为其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持。中小企业将成为高职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高职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市场,是高职毕业生今后就业的主渠道。我们高职院校今后要紧紧抓住服务中小企业这一方向。

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初见端倪,新行业、新职业不断产生,因此对劳动者素质、规格、类型的要求必然呈现多样化、综合化、智能化的特征。在此发展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会日益凸显出来,其专业设置门类因满足于从业者多样化需要也应日渐丰富多样[2]。 在“十一五”和未来一段时期,我省在发展好现有的一些主导产业的基础上,把工业经济的拓展方向圈定在新材料、生物制药、电子信息、航空技术、农副产品深加工、高新技术、现代物流等朝阳产业和优势产业方面,而且还将使这些产业在哈大齐工业走廊里集群放大,努力建成全国有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因此,我们职业院校要不失时机地调整专业方向,相应的开发一些新专业,并设计好人才培养方案。

六、特色人才的培养

我们龙江的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地域人才市场对高职学生的需求,合理的确定培养目标。从龙江的工业岗位群、农业产业链、特色旅游服务等方面的需要出发为学生优化所应掌握的知识,应由过去动脑性知识向动手又动脑性知识转移,增加直观性、技能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对这些知识进行梳理并按内在逻辑关系整合后,形成课程体系。

注重操作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应变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技术能力的培养。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以开发学生的技术思维能力为切入点,把技术智力因子镶嵌到技术能力之中,实现技术能力智能化,提升高职生的技术能力品位。例如装备制造,其产品大多都是单件小批量生产,相应的生产技术和工艺过程必然呈多样性的特征。若使高职学生能适应这样条件多变技术复杂的生产环境,必须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让学生会用所学的技术原理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主动适应地区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求,遵循“市场规律”,同时也要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在“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使教育和经济二者健康协调发展。

高职学生除了要具有基本的知识、素质和技能外,特别要强调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对高职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添加训练思维和养成创新意识的知识,尤其是要有有利于创新发明潜能形成的知识。龙江地区的大型国有企业发达,但中小企业远不如江苏、浙江和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为发展龙江的中小企业,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富有激情的创业精神、开拓意识。

参考文献

[1]刘富文.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高职教育新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6,(7).

[2]王天行.高职专业设置影响因素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6,(1).

作者简介:周中鉴(1955-),男,辽宁海城人,供职于大庆职业学院机电系,学士,研究方向:机械及职业教育。

作者:周中鉴 孔凡秀

数控技术和装备发展分析论文 篇2:

基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机械工程专论》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摘  要:为了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完成产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重要任务,各高校致力于提升机械制造类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制造强国”储备力量。本课程组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政策解读+参观体验”的综合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多样化教学设计,优化课程内容,加深思政内容融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制造2025”对机械产业变革的影响,激发学生立志为我国高端机械产业发展服务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机械工程;课程思政教育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制造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为此,我国相继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和“新工科”等全新理念。其中,“中国制造2025”[1]的提出成為我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改革的巨大助力。工业产业变革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高校必须培养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提升工程技术人员专业素质[2],从而扭转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现状,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和信息化程度,最终完成产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各高校均致力于培养和提升机械制造类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国际竞争力,为实现“制造强国”储备力量[3]。

随着“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的提出,石河子大学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对于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做了进一步的调整。《机械工程专论》是面向机械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国内外最新动态。本课程主要由机械工程学科各研究方向组研究生导师讲授。通过机械工程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数字化设计技术导论、数控技术及应用、现代先进制造技术、机器人及其应用、现代制造系统及应用、学生能力结构与机械工程教育知识体系等模块,向学生展示本学科各方向的发展动态和前沿趋势,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机械工程专论》研究生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1. 使学生全面了解机械工程的相关知识和基本概况,机械工程学科的国内外最新进展和研究动向,增强学习兴趣,具有明确专业学习方向;2. 从宏观角度认识机械工程发展与科技产业革命的辩证关系,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结合;3. 能够理解和评价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科技产业发展的影响,使学生了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明确学习目标;4. 通过思政课程教学,使学生全面领会我国关于机械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和“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理解“中国制造2025”对机械产业变革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战略部署对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意义。

一、课程思政实施思路

《机械工程专论》作为机械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必须课程之一,本课程组成员深刻认识到本课程的思政建设至关重要。鉴于此,本课程组成员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如图1所示),共同制定了《机械工程专论》课程的德育目标。通过课程思政教学,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党中央关于机械产业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理解“中国制造2025”在当前国际国内环境下,对机械产业变革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战略部署对伟大中国梦的重要意义;结合思政教育理念,结合时事政治和机械行业发展变革的经典案例,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增强学生牢固树立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征程中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为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助力。

本课程组成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国制造2025”相关文件精神和战略部署为主线,对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深刻挖掘(如表1所示),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制造”背景下的机械制造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历程的介绍,讲授“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机械制造行业产业变革的重要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辩证思维方法、改革开放四十年成果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4],让学生切实领悟“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对发展机械工程领域、开展强军强国计划、实现“中国智造”[5]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引导学生不断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为现代机械行业发展和兵团工业化信息化融合作出贡献。

二、课程思政实施举措

(一)依托“中国制造2025”战略重建《机械工程专论》课程大纲

在现有课程教学大纲基础上,在教学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并且将思政映射与融入点深深融入课程教学中,并且根据每个专题的“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在课程考核环节中,需要学生根据课堂讲授过程中映射的思政内容,深入讨论相关专题设计的思政内容对学生的感触,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民族自豪感,专业学习责任感,兵团建设使命感,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加深思政内容融入《机械工程专论》教案

引入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革开放四十年机械行业发展优秀成果、中国2035强军计划、产品创新设计理念为思政内容映射点,通过比较传统制造业和智能制造业的生产模式,深化增强产业发展活力,推动制造系统产铜产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强调军事装备的创新与更新,期望早日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目标。引入“中国制造2025”对高等教育工科学生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目标,阐述机械工程教育对工科学生工程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和运用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机械工程专论课程教育体系,强化学生的工程素养。

(三)总结分析《机械工程专论》典型工程案例,强化思政教育影响

在课程教学环节中,根据设置的课程思政映射点,实时观察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的反应和课堂互动情况,灵活多样设置相关的工程案例,并对每一个工程案例进行讲解,强化其思政教育的影响力,提高学生的政治意识和学习理念。最终,总结“课程思政”映射点中教育效好、学生反响佳的教学案例,以此作为模板多设置类似的案例,为提升课程育人效果。

三、课程思政建设总结

《机械工程专论》研究生课程依托“中国制造2025”战略,强化思政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创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为兵团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提供助力。本次教学改革旨在将“中国制造2025”战略、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推动信息化與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革开放四十年机械钢业发展优秀成果、产品创新设计理念等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增强课程的德育功能和育人效果。同时,将课程与兵团机械行业发展历程相结合,让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兵团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进程,鼓励学生创新设计、独立思考、努力突破,不断发扬兵团精神,刻苦学习,努力夯实专业基础,追踪科学前沿动态,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对中国制造2025”相关文件的全面解读,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政策解读+参观体验”的综合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教学设计,优化课程内容,加深思政内容融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最终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制造2025”对机械产业变革的影响,以及对工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黄群慧,贺俊.中国制造业的核心能力、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兼评《中国制造2025》[J].中国工业经济,2015(6):5-17.

[2]于志晶,刘海,岳金凤,等.中国制造2025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5(21):10-24.

[3]胡雪,夏博,葛云,等.基于“工科教育专业认证”构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J].教育现代化,2018,5(48):143-146+157.

[4]肖宝佳,潘援.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融合的价值探究[J].教育观察,2019,8(04):29-31.

[5]吴先华,盛巧燕,陈易天.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2014《中国工业经济》青年作者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J].中国工业经济,2014(11):82-89.

作者:胡雪 张立新 夏博 曾海峰 魏敏

数控技术和装备发展分析论文 篇3:

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和课程体系

一、背景及问题

1.《纲要》为技工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0年,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

人社部于2009年颁布了新的《技工学校专业目录》,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以增强技工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和企业用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目前,技工教育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国家的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为技工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使技工学校充分认识到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研究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2.技工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现状

技工学校能否科学定位、积极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已成为当前技工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目前,技工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专业设置错位,课程体系无特色。专业设置求大而全,特色不鲜明。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缺乏服务区域经济大局观,未能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很多课程脱离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根据传统经验和模糊认识开设课程,造成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

(2)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调整过于频繁。许多技工学校在决定专业设置时,往往不重视对专业人才供需状况的调研,也缺乏科学有效的专业论证和预测机制,没有形成与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发展趋势相适应又立足于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的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规划,而是仅仅从有利于招生的角度出发,盲目争办一些“热门”专业,随意性很大,专业设置很容易失去严格而理性的控制。

3.诸城经济发展和学校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现状

诸城市自1992年施行“股份合作制改革”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着“诸城模式”的内涵,围绕增强优势产业竞争力和县域经济实力,立足当地的产业基础,诸城市进一步拉长工业产业链条,修订完善了汽车及零部件加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三大主导产业和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家具木器、建筑建材五大潜力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区域经济发展定位和目标。

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技能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衔接,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仍然问题不少,如个别专业脱离经济发展需要,专业设置覆盖面不广,专业设置灵活度不高,课程构建与岗位需求脱节等等。作为为诸城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的主要力量,迫切需要根据我市“汽车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改造老专业,开发新专业,打造名专业,开发构建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从而实现学校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二、研究过程

1.调研分析

学校采用分类判断抽样的方法,以专业系为单位组织专门小组调查,从全市规模以上工商企业中选取规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调查,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诸城市行业企业专业需求和学校专业设置现状存在一定差异。专业设置受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进步及职业变化的影响,任何专业的设置都是为了适应特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处于更新变化频繁阶段,诸城经济情况也是如此,呈现如下趋势:

一是随着现代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行业准入制度的要求,部分专业逐步失去了相应的职业岗位而需要淘汰,如棉纺织专业等。此类专业大约占学校目前设置专业的10%,随着招生的逐渐萎缩,需要逐渐淘汰。

二是适应社会需求,适应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专业发展迅猛。调研显示,受信息化产业的促进,附属于信息技术类的专业发展迅速,如楼宇智能管理,数控技术应用、自动化控制等专业。另外,还有一些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如汽车运用与维修、幼儿教育等专业。

三是一些交叉型、复合型专业增长趋势明显。劳动力结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而且出现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及二三产业间频繁转移的现象。如汽车行业的发展,要求有汽车生产与制造的传统的职业岗位,还派生出于此相关的大量新职业、新岗位,如汽车销售、汽车保养、汽车个性化服务等。

(2)诸城市行业企业课程需求和学校课程构成存在一定差异。主要有:一是部分课程设置存在盲目性。二是个别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或重复。三是个别课程由于缺乏对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知识技能系统性的要求,往往只顾企业暂时所需,随意增减教学课程,导致课程体系系统性和完整性欠缺。四是课程设置存在滞后性,如有些技术在企业已经淘汰,而在学校课程体系中仍然存在,导致不能与时俱进。

统计调查和分析为学校专业设置的灵活调整和课程开发提供了方向和目标。

2.调整专业设置和开发课程

技工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不是单纯的专业问题和课程问题,它和学生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及学生评价等内容紧密联系,并环环相扣,是一个系统化工程。

基于以上思想,学校课程体系做了如下主要调整:

第一,整个课程体系由“公共文化模块+专业必修模块+专业方向模块+职业素养模块”四部分组成。

第二,模块学时比例主要学习兄弟院校先进经验,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根据专业实际,适当减少文化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内容,加大理论实习一体化课程学时比例。

第三,在基本文化课基础上,将学生职业综合素养训练纳入课外选修课程;将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纳入冠名班级课程体系,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熏陶,帮助学生尽快实现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化,实现教学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

第四,在专业课方面,按照“宽基础、活模块、一体化”的理念,同一专业设计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然后根据专业方向设计定向一体化实习模块,既实现了资源节省和共享,又满足了学生和企业的需要。

第五,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分段递进顶岗实习新模式,第1~2学期进行每学期两周体验式实习,第3~5学期进行每学期1个月的针对性实习,第6学期进行完全的顶岗职业实习。为使学生从职业素养、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等方面迅速适应岗位要求,校企双方紧扣教学计划、过程控制和实习考核三个环节开展合作,努力实现了校企零距离对接。

3.实施及效果

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完成后,在全校统一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1)在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中,校企双方的沟通使企业对学校发展专业,助推经济建设的思想有了深入认识。企业明显感到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构成体系更加接近市场,对学校毕业生满意度增加,初次对口就业率上升,企业对此给予了较高评价。

(2)教师在教学中,对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的原则和要求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摈弃了学科观念,树立了一体化教学理念,提高了质量意识。

(3)新的课程体系,对文化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采取了“必需、够用”原则,使得理论课程学时减少。对专业实践课程采取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方式,使得一体化课程数量和学时大大增加。这样的变动带来了教学方式的变化,对于文化理论基础薄弱的初中毕业生来说,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初步显现,家长认可度增加,招生形势越来越好。

三、主要结论

第一,技工学校要根据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才能实现服务区域经济的目标。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用人需要,建立专业设置调整的动态机制。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专业共建,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才是专业设置和建设生命力之所在。

第二,课程开发应遵循“科学性、适应性、发展性和有效性”原则,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才能够真正实现课程和技能对接,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区域经济人才需求。按照“横向拓宽、纵向理顺、加强实践、突出特色”的基本原则,整合删减重复内容,深入分析被整合内容的内涵及其内在联系,要有取有舍,有得有失,抓住主要矛盾;对实践课程的能力训练,应紧紧围绕能力要求,确定核心技能与一般技能,分出层次和重点,进行不同的训练。课程内容中的职业态度和素质内容,应贯穿在整个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的全过程中,要适当增加高新技术成果及新的指标、规范等内容,有效地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三,课程开发成功与否必须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将选择并组织好的课程内容付诸实践是课程中的重要一环,技工教育能力本位课程的实施与学科本位课程相比,不仅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的要求更高,而且对师资与学校的设施以及行业、企业提供的实训条件也有较高的要求。特别要强调的是,中职课程的实施要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进行。在多种课程形式中,教师要转变给学生灌输知识的角色,应根据课程内容采用利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应采用现代职教教学法。

第四,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是否成功,关键在毕业生的社会评价,其标准是专业特色和品牌影响力。技工学校的课程评价体系应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学生学习几个部分。同时,必须吸纳和发挥企业在课程评价中的作用,实施校企结合的评价,建立可持续的评价机制,才能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和课程的质量。

技工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改革涉及课程体系的建构,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内容的整合和课程实施的评价等方面。另外,课程改革的推进也受到学校设备条件、教师专业水平的制约。所以,建立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项目课程为主体,职业实践为主线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课程改革的理想目标。

(作者单位:山东诸城市高级技工学校)

作者:管恩宝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市场营销运用方式和步骤论文下一篇:对外贸易中文化交流解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