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发展调查报告

2022-07-16

报告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有着明确的格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么样正确编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杭州发展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杭州发展调查报告

对杭州发展文化产业的调查和思考

陈重华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行业。主要包括科技文化、教育文化、媒体文化、文学文化、娱乐文化、旅游文化、文化设施、文化服务、公益文化和会议展览等产业。

文化与文化产业是种属概念的关系,文化是属概念,其内涵和外延比文化产业更广,文化产业是种概念,它是指文化中可以用产业方式运作的那一部分,一般指经营性文化。文化作为一个产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特殊在它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以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它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杭州文化产业的现状

杭州的文化产业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确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尤其自90年代以来,杭州的文化产业开始加速发展,经过十年的努力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市已形成一个门类齐全、品种丰富、布局合理、投资经营主体和消费层次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和市场新格局。

杭州的科技文化产业依托“两港三区”建设和“天堂硅谷”一号工程稳步发展,科技创新的氛围和能力得到增强,初步建成有线宽带网和各种信息应用平台;教育文化产业通过教育体制改革,规模布局更趋合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媒体文化产业,全市实现了“一城一网”,完成了网络升级改造,基本建立了网络营运主体;以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为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国际、国内、出境三足鼎立之势和大旅游格局;金石书画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天下第一印社”的西泠印社,其出版社出版近千种专业图书和美术精品专著,中国印学博物馆成为国内唯一集收藏、研究和展示印章为一体的专业性博物馆;其他如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与保护;文物、图书的展出、使用和交流;各种文化设施的改造与建设;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演出;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等都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了一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群体,民营、私营、股份制等各种经营模式的经济实体已初具规模。

但是,杭州文化产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顺。政府管理职能分散,文化市场被人为分割,政企不分,管办一体,部门利益和多头管理造成准入制度形同虚设,执法不公,削弱了宏观管理职能。机制不顺,用计划经济的办法管理文化产业,资源的垄断和浪费并存,使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不能起到基础性作用。

(2)投资渠道单一。现有文化企事业单位中90%以上系国有性质,社会资本兴办的文化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外国独资或中外合资文化企业更少,由此带来所有制结构的不合理,投资渠道的单一和资金的严重不足。

(3)人才严重匮乏。杭州发展文化产业受到人才紧缺的制约,尤以熟悉文化,善于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紧缺;现有的人员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且流失严重;艺术院校数量少且规模偏小;绝对性冗员和结构性冗员同时存在,给人才的引进和合理构成带来困难。

(4)产业规模偏小。文化产业的规模小,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低,且产业结构上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技术含量不高,还停留在简单的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阶段;产业组织形态上大多是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文化要素市场、劳务市场、产权市场尚未真正形成。

(5)市场需求不明。缺乏科学系统的文化消费需求调查和研究,对市民的兴趣爱好,服务要求、市场容量、承受能力等缺乏准确的了解和把握。造成产业发展规划缺乏依据,文化企业的经营模式、领域、策略等难以超前和创新。

(6)特色优势不强。杭州的金石书画、图书出版、文化旅游都很有特色,但由于扩张力度、市场运作、特色宣传欠缺等,造成优势不够明显,经营规模和市场占有不够理想的状况。

(7)法律法规不全。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主要依靠政策导向和行政干预,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法律的规范和保障。就目前而言,在文化市场管理方面,尚未有一部适合杭州文化市场实际的综合性管理条例。综上所述,我市的文化产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规模较小,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此,大力发展我市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重

大课题。

二、杭州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和任务

杭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适应杭州“建经济强市,创文化名城”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以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目标,以文化旅游,演出娱乐,现代传媒,工艺美术、教育培训等产业为支柱,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对文化存量资源和新增资源的整合,促进文化产业布局进一步合理,结构进一步优化,档次进一步提高,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富有杭州特色,在我市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强劲扩张力和带动力的现代化文化产业群体。

1、 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业

要充分发挥我市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旅游西进战略为契机,以国内市场为基础,以国外市场为重点,加大旅游市场促销力度;搞好文化旅游产业的布局规划。重点保护、合理开发良渚文化遗址、南宋皇城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综合利用杭州丰富的博物馆、纪念馆、名人名居、文化社团等人文资源,整体包装,分类推出;从健全网络,改善环境,优化服务着手,提高旅游业的整体素质;创建在国内外都有影响的大型文化节庆活动;加大对外文化旅游的开放程度,把旅游与购物、文化活动、产品展览、国际会议、考察交流等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能反映杭州历史文化、民间文化、现代文化、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文化旅游新框架。

2、积极振兴文艺演出业

文艺演出要走产业化的道路。政府要加大对重点剧团的扶持力度;对其它国有演出团体和演出场所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造,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艺术表演团体,依托民间资本优势,进一步开发新的娱乐项目;大力发展演出中介机构,提高文艺演出产品的推广宣传力度和策划运作水平;组建杭州演出艺术有限公司,加强演出团体之间的协作,充分发挥名人、名团、名剧的品牌效应,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3、打响杭州工艺美术的品牌

工艺美术是杭州可以大有作为的艺术项目。要重点抓好金石书画、雕刻、丝绸及传统工艺品市场的开拓,组建西泠印社艺术有限公司;要充分利用西泠印社的品牌优势,扩大金石书画产业规模,使杭州成为我国印学文化中心、金石书画交流中心和艺术品拍卖重点市场;要搞好工艺美术品与市场的连接,规范工艺美术品市场的管理,培育、开发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消费基础,为消费者提供信得过的文化产品,开拓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4、规范开放文化娱乐业

文化娱乐业是旅游业的重要支撑,要进一步开放市场,支持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娱乐项目和经营活动的开展;有选择地吸纳和引进国外健康文明、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文化娱乐项目,支持开发传统优秀文化的新兴娱乐项目;合理规划面向不同层次人群的娱乐活动,满足各阶层群众的不同需求;努力改变娱乐市场“散、乱、小”状况,促进娱乐业向健康规范、规模化、综合性、高档次方向发展。

5、积极发展大众传媒业。

大众传媒业是我市基础最好,实力最强的文化产业之一。要以“天堂硅谷”工程为契机,促进高新科技与大众传媒的结合,积极进行有线电视网资源和功能的开发。通过理顺管理体制,调整经营结构,扩大产业规模,组建杭州广播电视集团、杭州报业集团、杭州出版集团等,使我市的大众传媒业逐步发展成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高科技文化传媒集团。

6、全力拓展会议展览业

杭州的会展业发展前景广阔,要引导会展业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按经济全球化的思路来组织展会。要借助西湖博览会,努力搞好会展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积极举办国际性会展,提高杭州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7、普及提高教育培训业

重点发展各类非义务教育,建好大学城,办好浙大城市学院,力争上规模、出效益。大力发展专业知识、

实用技能、音乐舞蹈、健身健美等各类培训学校,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高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实行优质优价,促进教育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发展文化产业需注意把握的原则

(1)实事求是,立足市情的原则

我市的文化产业尚处在初级阶段,故不能忽视它原有的基础进行盲目建设。要结合我市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精华,大力发展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具有杭州特色的文化产业。

(2)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文化产品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统一体,文化产品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把意识形态属性放在首位,保证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要重视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和市场要求,使绝大部分文化产品以商品形式进入文化市场。

(3)调整结构与优化配置文化资源的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改革对我市的文化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使其合理重组和优化。要打破地域和所有制界限,改革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更多地引入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生产经营模式,逐步实现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

(4)区别不同性质,加强分类指导的原则

文化产业盈利性和非盈利性、公益性并存,要区分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政策指导。对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且又构成市场需求的,如通俗性、普及性出版物和群众喜爱的影视产品、体育比赛等,应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鼓励发展;对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但现时还难以形成市场需求的文化门类和文化产品,如代表国家和本地区文化形象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博物馆、图书馆等,要不断深化改革,并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对有市场需求,但不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产品,则要坚决地制止和依法打击。

从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看,发展文化产业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

一是经营文化产品与培育文化消费相结合。任何产品都需要与消费水平相适应,而消费,尤其是文化消费是需要培育和引导的。政府的倡导,政策的优惠,名人的效应,产品的宣传等都会对市场的发育和繁荣起重要作用。

二是生产文化产品与开发文化资源相结合。文化产品与文化资源相结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杭州的文化旅游、广播电视、戏剧演出、金石书画等有十分明显的资源优势。从优势资源着手,加强投入,强化结合,能较快地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是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相结合。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突出品牌效应。要巩固、提高老品牌,创建、宣传新品牌。

四是发展文化产业与造就经营管理队伍相结合。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有艺术专业人才,这是体现文化内涵和艺术水准的基础,也需要有经营和管理人才,这是适应市场规律和实现文化价值的基本前题。

四、发展杭州文化产业的政策和措施

1、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行政管理机构,完成行政管理职能归口

树立大文化观念,将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报刊杂志、文学艺术等归口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真正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化,努力变微观管理为宏观管理,从部门管理转向行业指导,由单一的行政管理转向行政、法律、经济综合管理,逐步建立起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对文化的行业管理和宏观调控体制。

2、加快国有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

制订并落实对公益性文化单位和少数国办重点文艺团体的扶持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以创新制度,激活机制,增强发展后劲;对必须由国家独资举办的国有文化企业,要通过组建国有文化资产营运公司,按照国有资产管理运作的政策和“公司法”的要求,建立多级核算的财务体系,实行内部控股、产业化运作,以完善文化产业投资体制和资本营运体制;对其它国有文化企业,要以资本为纽带、引导和发展社会法人交叉持股的综合性文化集团公司,使文化产业走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的发展道路。在国有文化单位改制的过程中,要针对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特殊情况,执行较为优惠的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切

实解决好人员安置、离退休人员管理等社会保障问题,以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改革。

3、以市场为导向,把握好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发展文化产业,关键在于对文化消费需求的准确把握。谁能在最短时间内准确把握我国城市文化消费需求,切实按照文化消费需求来组织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文化服务的提供,谁就能在这场竞争中取胜。这是解开一方面相当多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没有销路,另一方面消费者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怪圈的重要途径。

4、培育和引进文化产业人才

要抓住人才这一核心环节,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放在突出位置,特别要注意培养发展文化产业的复合型人才和急需专业人才。依托我市高校和学术界的现有力量和资源优势,把文化管理与文化产业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创造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社会环境。制定和落实技术、创作成果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办法,充分调动各类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加强文化产业的法制建设

依照国家已经出台和将要出台的文化法律法规,结合杭州实际,抓紧制订相应的实施细则和行政规章,形成较为完整的文化法规体系;要尽快研究完善配套政策,制定市场准入标准,在经营者资格、资金、技术、规模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从而逐步实现文化产业的规模经营和依法经营,形成良好的市场机制;要建立一支有较高素质的文化执法队伍,依法行政,秉公执法,为文化产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和发展环境。

6、完善和落实文化产业经济政策

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和政府投入政策,并抓好落实。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龙头,以优惠政策为动力,注重扶优扶强,引导和推动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改制。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引入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各种类型的文化发展基金。政府通过财政资助、税收优惠等多种形式积极有效地介入对文化产业的扶持。

总之,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是杭州新世纪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我们要立足杭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高起点发展优势文化产业,多样化满足人民群众不同的文化需求、开放性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在“建经济强市,创文化名城,为人民谋利”的总体目标下,全面推进杭州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增强杭州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柱和推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强大动力。

第二篇:杭州市油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油茶 (Camellia oleifera)是中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在我国已有23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主要分布于湖南、江西、广西、浙江等17个省。油茶为多年生树种,寿命长,种植后,收获期可长达百年以上;其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甚严格;耐瘠薄、干旱、严寒,病虫害相对较少,遭受自然灾害的风险也较小。

利用油茶籽可以加工生产茶油,茶油为绿色保健食用油,品质能与国际著名的橄榄油媲美,享有“东方橄榄油”的美称。近年来,茶油在国内外日益受到重视,国际粮农组织已将其列为重点推广的健康型食用油。茶油中含90%以上的不饱和脂肪酸,易于人体吸收、消化,对于降低人的血清胆固醇,预防高血脂和心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作用。茶油还是重要的工业和医药原料,它是肥皂、凡士林、机械润滑油、 机械防锈油以及医药上制作青霉素、链霉素油剂的原料。此外,生产茶油的剩余物,通过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可广泛用于日用化工、制染、造纸、化学纤维、纺织、农药等领域。除了经济价值高以外,还具有美化环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生态功能。综上,油茶综合利用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是“兴林富民”的重要产业。

近年来,中央、省、市各级政府对油料生产非常重视。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大包括油茶等特种油料作物在内的油料生产扶持力度。目前浙江省油茶栽培面积约为200万亩,仅占全国油茶面积的4%左右,总产值约6.1亿元,远远少于湖南(面积1791万亩,产值65亿元)、江西(面积1256万亩,产值20亿元)等油茶大省。为推进油茶产业发展,浙江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油茶产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油茶产区市、县(市、区)要根据全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林地、气候等资源情况,制定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科学布局油茶生产基地,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区域布局、建设重点以及目标任务等,并结合造林绿化、林权制度改革等工作,分解落实计划和政策措施,有序促进油茶产业发展。

1. 杭州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17.5℃,平均相对湿度69.6%,年降水量1139毫米,年日照时数1762小时,属于油茶适生栽培区。发展油茶产业,可以充分利用杭州地区的山地资源,挖掘木本油料的生产潜力,使之成为一种不占耕地的优质食用油植物原料来源,从而缓解耕地和食用油供应紧张,为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提高食用植物油自给水平,促进山区经济繁荣作出贡献。

历史上杭州的油茶生产经历了高潮、 低谷和稳定 3 个阶段。20世纪 60~70 年代, 作为战略物资和主要经济树种, 全省掀起了1000万亩油茶基地建设热潮,高峰期杭州地区油茶栽培面积达到约30万亩,其中全市油茶面积在500-1000亩的乡镇59个,1000-3000亩的乡镇58个,3000-5000亩的乡镇14个,5000亩以上的乡镇5个。80年代后, 受到结构调整影响以及效益林业的兴起, 油茶由于比较效益较低,不少油茶林被改种其它经济林,油茶面积大幅度下降。1995年之后,随着油茶低改实施、加工迅速发展和市场持续看好, 油茶面积大幅减少和低产低效状况得到控制。近两年来,省委、省政府对发展油茶产业高度重视,不断加大对油茶产业的投入,建德、淳安等地油茶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杭州地区现有油茶栽培面积约12.5万亩,占浙江省油茶总面积的6%左右;大多数油茶林品种混杂、经营粗放,整体上处于低水平经营管理状态, 产业发展依然滞后, 经济效益不显著。

2. 油茶发展存在的的问题

2.1油茶比较效益相对较低,农民缺少生产油茶的积极性

目前, 杭州现有的油茶林大多数是上世纪60~70年代的老林, 每亩产茶油一般在5公斤左右, 油茶产值不超过200元,与其它经济林相比,效益相对较低,如山核桃,每亩产值2000-3000元,毛竹,每亩产值800元以上;油茶新造和低改的前期一次性投入很大,油茶新造林和老林更新改造, 每亩投资约1500元左右;高接换冠,每亩成本约2000元左右;低产林复垦改造, 每亩成本也在600~800元;新造油茶林一般4年开始结果,七八年进入盛果期,周期较长,一般农户根本无力承受;因此农民缺少生产油茶的积极性。其结果是造成油茶大面积荒芜, 产量下降,产出效益低。 2.2实生林分多,良种应用有限

许多油茶林是建国之前就存在的,建国后发展的油茶林,依然是品种混杂, 产量极低,选育的优良品种和先进的栽培技术得不到推广应用,对生产的贡献率很低。如果采用优良无性系进行种植或换种,结合先进的栽培技术,亩产油量可以达到30-50公斤,产值1000-2000元。

3.关于杭州油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油茶相对于山核桃、毛竹等其它经济林而言,效益较低;而且在石灰岩地区不适宜生长,因此不适宜在整个杭州地区全面推广;必须要因地制宜,在有条件的地区重点发展。现根据杭州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杭州地区油茶产业的发展指导思想:

3.1提高认识,明确发展思路,制订总体规划,推进油茶产业的科学发展

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要对油茶产业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有条件的地区(如建德、淳安)重点发展,以此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制订油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加强资金和政策扶持。油茶产业由于投入产出周期长,制定持续、稳定的产业发展政策加以扶持尤为重要。建议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预算资金专门用于扶持油茶产业发展;要充分利用国家对油茶产业高度重视的契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资金和专项经费;整合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农业产业化政策以及省、市对欠发达乡镇的相关扶持政策,对油茶产业发展予以重点倾斜。

要创新投入机制, 油茶生产投入应以市场为导向,采用政府扶持与吸引社会投入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实行以奖代投,以补代投等方式,加上强有力的宣传措施,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油茶产业。鼓励各种市场主体以承包、租赁、转让、股份合作经营等形式参与油茶基地开发,支持其做大做强,逐步将其培育成农业龙头企业,并积极探索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鼓励广大山区农民利用房前屋后、田间地角等闲置地种植油茶,聚少成多,形成规模发展。 3.2加快推广油茶良种

加强油茶种苗资源库建设,收集和保存优良种质资源,加快优新品种的引进与选育。加快油茶良种采穗圃和育苗基地建设,实行定点采穗、定点育苗、订单生产、定向供应,大力推广芽苗砧嫁接和容器育苗等先进培育技术,按照多品系科学搭配栽培的要求,推广油茶容器苗和壮苗栽培,提高油茶产量和质量。各地要对采穗圃进行油茶品种核实,并登记造册,建立档案,杜绝非良种建圃。依法执行油茶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种苗质量检验合格证、种苗标签等制度,健全生产经营档案。引导油茶苗生产单位与使用单位签订供应及售后服务协议,依法打击非法销售油茶苗的行为。 3.3依托科技、做好服务,强化科技支撑

加快制定油茶生产配套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促进油茶全程标准化生产。进一步落实林技推广责任制度,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推广优良无性系良种和施肥、垦复、修剪、病虫防治等管理技术,切实提高油茶集约经营管理水平。

第三篇:杭州市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创业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1-8-3 信息来源:钱塘理论

杭州市旅委副主任 周志平

2008年4月中下旬,我结合分管工作实际,就全市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创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实地考察了萧山、余杭、富阳、桐庐、临安、建德、淳安等地乡村旅游情况,与当地干部、农民进行座谈交流,并查阅了国内外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创业的一些资料。在调研和比较中,我认为,杭州市发展乡村旅游起步早、工作实、力度大、效果好,为农民创业、农业增收、农村富裕贡献了积极的力量。尽管有些工作还需要不断完善,但我市坚持以旅亲农、以旅促农、以旅富农,已经有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一、乡村旅游现状:起步早、发展快、类型全

近几年来,我市的乡村旅游工作立足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大局,以“鼓励发展、积极引导、有序开发、规范管理、逐步完善”为原则,以“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为基本发展方向,为“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一)起步较早

杭州市发展乡村旅游起步较早。早在1987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就曾对我市富阳新沙岛的“农家乐”旅游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亲笔题词“农家乐,旅游者也乐”。20多年来,我市的乡村旅游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上世纪80年代,以富阳新沙岛“农家乐”为主要代表,当时就接待了一定数量的国内外游客,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的影响。此阶段以吃农家饭、体验农事活动为主要特色,但规模小、投入少、文化内涵挖掘较浅,以农民自发为主。探索阶段:90年代初,以桐庐的“女儿村”、“红灯笼”为主要代表,主要依托乡村自然资源,以休闲度假、民俗风情体验为主要特色,融入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出现了集体、公司经营模式,但整体规模不大、经营水平较低、产品单一。初具规模阶段:90年代末至现在,随着杭州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旅游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各级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引导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杭州乡村旅游发展较为迅猛,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产品。

(二)发展较快

随着多样化的旅游市场需求不断增长,我市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培育新型的旅游业态列入工作重点,积极扶持,加大投入。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我市借助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优势,大力实施“旅游西进”战略,整合各类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和引导乡村旅游,2003年率先推出了9个乡村旅游示范点。截止2007年底,我市已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乡村旅游点200多个,直接参与规范化农家乐经营的农户超过3000户,从业人数约

13万多人,带动间接就业人员5万多人,投资规模20多亿元,全市共有乡村旅游配套客房8000多间,床位约18万张,餐饮可容纳人数约4万人。自发展乡村旅游以来,全市累计接待游客量84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亿多元。以自然生态游、乡村休闲游、农业观光游、农家度假游、民俗文化游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已经成为杭州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杭州新农村建设的亮点之一。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更体现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文化效益。

(三)类型较全

经过全市各级部门和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共同努力,目前,杭州的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已经比较齐全,并具有了相当的产品规模。从目前杭州市乡村旅游产品类型上看,主要有以下五种:自然生态游,此类产品依托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景区位于森林公园、生态保护区内。如临安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余杭山沟沟(国家级生物圈保护区)等。乡村休闲游,此类产品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主要集中在成熟的景区(点)周边的乡村地区,以景观资源为依托,为景区提供吃、住、娱配套功能,在杭州地区数量居多。如富阳白鹤村、临安白沙村、建德三都渔村、千岛湖上西村、西湖风景名胜区梅家坞、龙井村等。农业观光游,此类产品以农业产业化项目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经营主体。如萧山传化大地、滨江白马湖、富阳永安高山农庄等。民俗(族)文化游,此类产品以乡村民俗(族)文化的挖掘和展示为主要特色。如桐庐莪山畲族、富阳双江等。古镇(古村落)游,此类产品主要以古镇、古村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朴建筑为吸引物。如富阳龙门古镇、桐庐深澳古镇、建德新叶村等。

二、带来变化:农民致富、农业转型、农村繁荣

乡村旅游近年来在杭州很兴盛,不少市民都喜欢在假期、周末作短途乡村游。这种方式距离近、花费少、重游率高,市场相对稳定,已经成为城市居民旅游休闲的时尚。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对农民创业、农业增收、农村富裕起到了较强的拉动作用。

(一)促进了农民创业致富

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民找到了创业致富的门路。目前,全市凡是具有旅游资源优势的农村,都不同程度地搞起了乡村旅游。随着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动,农民空闲的房屋、剩余的劳动力、自产蔬菜水果等,都派上了用场。城市、小城镇周边的“农家乐”,客人吃一顿饭只收几十元钱,但是源源不断的游客,日积月累的收入,使经营的农户很快富裕起来了。不少农民靠办“农家乐”盖起了小洋楼、购买了小汽车。如梅家坞茶文化村的不少农户,靠茶楼、农家餐饮走上了富裕道路。乡村旅游也为农村闲置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机会,可以让农民“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挣钱”,既增加了农民的增收致富渠道,也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流,许多农民变成了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和服务者。

(二)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

目前,我市已经发展了到农村观赏乡野田园风光、吃农家饭、住农家旅舍、参观休闲农庄、体验生产基地、农产品采摘、垂钓、打猎、参与农事活动、体味农家风俗文化、户外拓展等乡村旅游形态,带动了农村诸多产业的发展,体现了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综合带动功能。由于蔬菜、水果、鸡、鱼、肉、蛋等农副产品以及花卉有了销路,农民瞄准市场,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出现了许多直接与市场对接的种植养殖专业户、专业村。乡村旅游不仅为当地周边地区农副产品的销售提供了一个新的市场,直接提高了农民的土产、山货、农家饭、手工艺品等产品的附加值,还作为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而形成了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并促进了农村地区

一、

二、三产业的良性互动。

(三)促进了农村繁荣稳定

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直接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通过政府投入、集体出资、个人投资等多种形式,乡村旅游点的道路、通讯、供电、供水、环境卫生、电视接收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农民也主动配合政府修路、改水、改电、改厨、改厕,积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生态资源得到保护。乡村旅游是以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生态资源吸引游客的,保护好自然生态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近年来,我市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将传统的资源就地转化为旅游产品,既增加了农民的增收致富渠道,也减少了农民对林木等自然资源的直接依赖,改变了山区农民传统生产方式,许多农民变成了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和服务者。农民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美化家园、传承文化的意识日益增强。农民素质得到提高。乡村旅游在给农民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对他们的从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搞好乡村旅游,提高接待水平,村民们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外出学习参观、参加技能比赛,使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随着大批量旅游者的涌入,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从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到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得到了更新,从而促进乡村地区与城市的交流。乡风民俗得到优化。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农民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家庭和睦、邻里互助的观念和习惯得到强化。

三、主要做法:政策、投入、管理、培训、特色、推广

整体而言,我市的乡村旅游发展还属于政府主导型。在2000年以后,特别是2004年全市乡村旅游推进会议以后,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以积极的姿态,加强对乡村旅游的引导和扶持力度,有力地推进了我市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一)编制规划,出台政策

在市旅委牵头指导和协调下,各县(市)、区相继启动并完成乡村旅游的规划编制工作。如临安2004年启动《临安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2006年正式出台。桐庐县莪山畲族乡委托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院编制完成《莪山畲族乡乡村旅游规划》,使莪山畲乡山寨乡村旅游在规划指导下,充分结合当地资源和风土人情,形成自身特色。西湖区龙坞镇上城埭村则委托浙江工商大学编制了乡村旅游规划,从而使龙坞茶村的发展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近年来,市及县(市)、区也相继出台了一批对乡村旅游的扶持政策。如桐庐县政府2002年就下发了《关于发展“农家乐”度假旅游服务的若干意见》,对农家乐旅游创办条件、管理措施、扶持政策作出了明确规定。临安市政府制定出台了《临安市“农家乐”管理暂行办法》,并按照《临安市农家乐旅游建设标准》,将“农家乐”经营纳入了规范管理的轨道。余杭区、富阳市、建德市及部分乡镇(如鸬鸟镇、莪山乡)也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这些政策为推进各地的乡村旅游工作起到了主导作用。

(二)营造环境,加强投入

2004年,市旅委在临安召开全市乡村旅游工作会议,会议集乡村旅游工作总结、交流、参观、培训于一体,对全市乡村旅游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05年8月,市政府在白沙村组织开展了“农家乐”规范管理的试点工作,9月召开全市“农家乐”规范管理现场会。2007年,市政府又在临安召开全市乡村休闲旅游工作会议。一系列全市性的工作会议,为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改善乡村旅游环境,增强游客的可进入性,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强对交通、水电、环保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三)健全组织,强化管理

为了扶持和推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全市很多县(市)和乡镇都成立了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桐庐县有关乡镇成立农家乐服务领导小组,明确分管领导,出台“农家乐”实施办法。在政府指导下,一些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村镇成立了自治性协会组织。2005年3月,桐庐县莪山乡成立了“畲乡山寨”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和“畲乡山寨”乡村旅游接待中心,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我服务、民主管理。临安白沙村于2004年8月成立了临安市首家“农家乐”协会——临安市太湖源头农家乐协会,并吸收相关的61户农户入会;目前,临安全市已有16个经营“农家乐”的旅游特色村建立了“农家乐”协会组织。这些机构有效监督农户合法经营、规范服务、统一价格,较好地发挥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作用。

(四)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为解决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我市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列入计划,每年组织2-3批培训,重点加强“农家乐”经营户从业人员经营服务能力的培训,从加强服务规范,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同时还结合旅游人员的业务培训,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培训对象涉及旅游企业经理、主管领班、导游等工种的本地农村劳力和外来务工者,每年培训人数都在5000人次以上。

(五)特色引路,榜样示范

近年来,我市根据国家旅游局的部署,积极开展“旅游特色县、乡(镇)、村”的创建工作,组织了1个县、5个乡镇、10个村参与试点工作,为国家旅游局、浙江省旅游局制订创建标准提供了依据。另外,通过“示范点”“示范单位”、“特色村”评比活动,起到了激励和推动作用,进一步规范和提高了乡村旅游点的质量。截至目前,全市已推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4个,省级“星级乡村旅游点”8个、“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3个、“‘农家乐’特色示范村”5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9个、“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单位”27个,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乡村旅游产品。

(六)多管齐下,宣传推广

为提高杭州乡村旅游点的知名度,进一步拓展客源市场,克服乡村旅游点宣传促销各自为政、效果不佳的局面,我市积极发挥旅游主管部门的作用,进行了多种营销办法的尝试。如将乡村旅游点编入旅游宣传手册,进行宣传促销,目前已编印出版《杭州乡村旅游大搜索》,并与中国旅游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中国乡村旅游指南—杭州》一书,受到广大市民和游客欢迎。在黄金周旅游旺季到来之前,按照市委王国平书记提出“市民上山下乡,游客进城游湖”的指示,通过各种媒体积极宣传,引导市民到周边享受乡村旅游,把西湖让给外地游客,不但减轻了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压力,而且增加了乡村旅游点的游客数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2006年6月第六届浙江省旅游交易会期间,我市组织“农家乐”专场,重点对杭州的乡村旅游点进行促销推介。2007年4月,我市又举办了“快乐乡村游”展示评选系列活动,展示新农村建设成果,宣传乡村旅游产品。此项活动共吸引了25个农家乐特色村参加展示评选。全市各级旅游部门专门印制了乡村旅游宣传材料,并利用各种推介会、新闻媒体(电视、报纸)、广告牌进行宣传。全市乡村旅游协会组织也积极开展了各种宣传促销活动。

四、存在问题:规模、程度、环境、监管、隐患、营销

近几年来,我市的乡村旅游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应该予以肯定。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难免还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通过调研,我认为,相比国际以及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成熟的地区,杭州市的乡村旅游整体上看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一)分布不均,规模较小

我市的乡村旅游发展总体呈现四处开花的局面,但由于起步有先后、依托的资源不

一、交通条件差异很大以及规划较迟等原因,各区、县(市)的发展并不同步。如临安的乡村旅游面广点多,规范有力,而建德、淳安等地发展的步伐相对较慢。另外,除了一些较大的休闲农庄、农业示范基地,以及个别发展较好的特色村落外,我市多数乡村旅游点规模并不大,配套设施少,特色不鲜明,不利于营造品牌。

(二)程度较浅,特色不足

乡村旅游虽然说形式趋广,也大多依托周边景区(点)、周边良好生态环境、或是自身作为休闲农庄而成为休闲观光产品,但非常可惜的是,大多数乡村旅游点没有将当地地理、风俗、文化、餐饮等特色挖掘出来,对农村特有的节庆活动、游客参与性的农业劳作、特色产品的生产加工、民俗婚庆活动等参与性项目缺乏深度开发。众多农户还是停留在让游客吃吃农家饭、住几个晚上,活动单一,无其他配套,季节性强,造成产品普遍雷同,无品牌效应,减少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三)环境服务,不尽人意

参加乡村旅游的游客大部分来自都市,习惯于都市生活中清洁的环境和卫生标准。而相比之下,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一,缺乏必要的系统培训,在服务意识、服务水平上,与城市旅游行业服务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再加上由于农户生活习惯、配套设施设备、卫生意识等方面原因,乡村旅游环境质量和卫生标准都有可能与都市相差甚远。如旅馆厨房设备简陋、消毒设施缺乏;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随着大量游客的进入,必然会产生大量生活垃圾、污水,从而带来饮用水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可持续发展。

(四)缺乏监管,良莠不齐

在临安以及西湖龙坞、桐庐(针对户外拓展运动)等地,对乡村旅游从业进行了颁证许可制度,也定期进行检查。另外有部分乡村旅游属公司制企业化管理,部分发展较好的地区通过村民委员会和“农家乐”协会等形式进行自我约束。但由于各个方面因素,很大部分乡村旅游点均靠农户自我约束和管理,也由此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规范。

(五)医疗安全,尚存隐患

农村,特别是僻远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游客如果发生突发性疾病,例如食物中毒,或者是从事危险性较大的游玩项目(如攀岩之类)发生摔伤事件,很难得到快速周到的处理。尤其是户外拓展活动,往往选在风景资源较好、地理环境较偏、地质地貌较险的区域,管理上还没有明确的规章和条文,技术上又缺乏指导标准,存在的安全隐患较多。另外,生态资源好的地区,林木茂密,并无完善的路牌指示系统,游客在晚上容易迷失道路;用电、山林防火安全隐患相对增多。

(六)营销推广,力度不够

通过各级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我市部分乡村旅游点已经逐渐为周边都市居民所认识和熟悉,但占总数的比例还不够高。总体而言,我市乡村旅游的营销力度还相当薄弱,与其发展的势头不相适应。特别是农村“农家乐”经营户,由于受自身财力、观念限制,对外做市场宣传营销的数量很少。能够外出开展营销活动的,还局限于几家观念比较超前、经营状况较好的,大部分还处于“待字闺中、鲜为人知”的状况。

五、对策措施:规划、产品、投入、服务、素质、推广

在坚持“鼓励发展、积极引导、有序开发、规范管理、逐步完善”的总原则下,全市各级各部门应该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深入调研,适度增加投入,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完善规划布局

要在加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全市乡村旅游的规划工作,包括制订全市或各县(市)乡村旅游规划,以及新开发乡村旅游点的规划工作,对发展目标、产品、市场进行科学定位,逐步形成较好的乡村旅游布局,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性项目带来投资浪费和未来恶性市场竞争,以规划来指导乡村旅游的快速、有序、健康发展。规划要遵循“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结合当地资源与风土人情,避免出现开发建设上贪大求洋、追求豪华、脱离朴素自然协调这些基本原则的情况;对重点地区加强培育和扶持,对水源保护和缺乏发展潜力的地区进行适度控制,注重生态与资源保护。

(二)凸显产品特色

要在发展乡村旅游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正确把握乡村旅游消费者需求的实质,确保乡村旅游的乡土气息,注重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业态,其产品必须突出其休闲特色。产品形式应继续呈现多样化,提高产品的品味和档次。要充分利用乡村“环保、生态、绿色”理念,立足本地资源,突出特色,实现多目标、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的综合发掘,以丰富的旅游内容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游览、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区位条件好的地方可以开辟新思路,转变旅游地职能,举办会议旅游,开发奖励旅游。鼓励经营者树立特色经营理念,深入挖掘风土人情,推出一些游客参与性强的农事活动,保持乡村旅游活动中乡土气息的浓郁性和真实性,丰富农家乐旅游内涵;提高乡村旅游的知识含量和娱乐性,满足旅游者寓求知于娱乐的需要。加强对乡村特色旅游纪念性商品的研究,提高农特产品的开发和利用。

(三)加大基础投入

通过近几年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全市农村的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在偏远的山村,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仍然较大范围存在。作为乡村旅游点,必须加大投入,完善游客所需要的各项硬件设施,使游客进得去、出得来、看得到电视、打得通电话。要根据都市旅游者的需求特征,合理修建与环境相协调的道路、厕所、停车场等设施,在保持乡野农村乡土气息的同时,注意旅游环境特别是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使其达到都市旅游者可以接受的水平。由于农村自身经济的薄弱,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要给予较大的资金支持。从目前来讲,我市有旅游的扶持政策,包括对旅行社、饭店的奖励,设立导游扶持基金等,但尚未明确对乡村旅游进行扶持的政策。建议相关部门可以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明确制定促进我市乡村旅游的若干政策,从而在政策层面上起到对乡村旅游的推进作用。

(四)提高服务质量

全市旅游、工商、卫生、贸易等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树立和强化服务意识、管理意识,促进乡村旅游不断规范和完善。要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户的引导,不断提高组织化、规范化、市场化水平。要建立统一协调机构,对乡村旅游活动进行全程监控,确保乡村旅游安全、有序开展。我认为,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重视安全管理。如消防、卫生等安全教育,以及对野外生存拓展类项目的安全管理;二是培养卫生意识。农户的家庭卫生环境如食品卫生、公共卫生以及各种生活用品的清洁卫生都是影响游客印象的关键,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卫生意识,强化卫生管理监督,特别是预防食物中毒类事件的发生;三是加强日常管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要自觉抵制“黄赌毒”等不良行为,牢固树立合法经营、诚信致富的思想观念,真正做到诚信经营、优质服务。

(五)优化行业素质

要加强对乡村旅游的智力扶持。培训是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接待水平的重要手段。从管理层看,要在乡村旅游规划、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开展一些培训活动,解决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匮乏问题。对一线从业人员,一是要加强旅游业务知识的培训。二是要强化服务规范的培训。特色固然不可缺少,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服务更加重要。三是要加强对本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方面培训。要建立乡村旅游导游队伍,进行乡村历史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帮助乡村艺人和熟知乡村历史文化知识的人对村寨历史文化进行研究和整理,并鼓励他们对年轻一代进行历史文化的传授,实现乡村旅游与当地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的有机结合,以进一步提升“农家乐”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

(六)加强宣传推广

各级政府必须承担起乡村旅游宣传推广的责任。除了部分实力较强的企业外,为数众多的农村个体乡村旅游经营户不可能独立宣传促销。各级政府应该适度投入资金,制作宣传手册,并充分利用西博会、休博会、茶博会、动漫节以及本市乃至长三角各类旅游节庆活动进行乡村旅游促销。对部分经济实力较强的村集体,可以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形成乡村旅游联合体,引导农民学会自我包装、统一营销的本领。报纸、电台、电视、网络等各新闻媒体要主动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广泛宣传乡村旅游产品,正面引导乡村旅游,推动业态的良性发展。对已经形成规模和品牌的乡村旅游产品,要通过加强与旅行商的合作,实现与旅游客源市场的无缝对接。

总之,通过对全市乡村旅游工作的调研和分析,我认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完全可以带动农民创业、实现农业增收、促进农村富裕,这是一条可以尝试并且将会大有作为的道路!

第四篇:2018-2022年杭州旅游业发展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目录)

2018-2022年杭州旅游业发展与投

资机会分析报告

▄ 核心内容提要

【出版日期】2017年4月 【报告编号】20022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

格】纸介版:7000元

电子版:7200元

纸介+电子:7500元

▄ 报告目录

第一章 旅游业相关概述

第一节、旅游产业相关概念及旅游类型划分

一、旅游的定义

二、旅游业的定义

三、旅游类型的划分

四、旅游资源

第二节、旅游产业的特征

一、综合性

二、关联性

三、敏感性

四、季节性

第三节、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一、世界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旅游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先导部门

三、旅游业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

第二章 2015-2017年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分析 第一节、2015-2017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综述

一、中国旅游业正迈入全民消费新时代

二、旅游业与环境的发展关系

1

三、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分析

四、中国旅游业转型与产业政策选择分析 第二节、2015-2017年中国旅游业发展分析

一、2015年中国旅游业发展回顾

二、2016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状况

三、2016年中国旅游业热点分析

四、2017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五、2017年中国旅游业形势分析 第三节、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经济学分析

一、旅游资源开发作为产品的经济学特征

二、旅游资源开发的效率机制

三、旅游资源开发中政府的合理定位 第四节、中国旅游业面临的挑战

一、中国旅游业需要重视的问题

二、中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三、中国旅游业中存在的不足

四、中国旅游资源的产权问题分析 第五节、中国旅游业发展策略

一、中国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措施

二、中国旅游业发展中的策略

三、应构建中国现代旅游资源产权制度

四、中国旅游业持续发展需注意的问题 第三章 2015-2017年杭州旅游业的发展 第一节、杭州旅游资源及旅游品牌概述

一、杭州旅游资源

二、杭州城市品牌与旅游品牌

2

三、杭州观光休闲旅游

四、杭州会展旅游

第二节、杭州旅游业发展综述

一、杭州旅游业发展进程

二、杭州旅游业已实现六大跨越

三、杭州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杭州大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第三节、2015-2017年杭州旅游业运行分析

一、2015年杭州旅游业发展回顾

二、2016年杭州旅游业发展状况

三、2016年杭州旅游业发展分析

四、2017年杭州旅游业发展动态

第四节、2015-2017年杭州假日旅游市场发展分析

一、2015年春节黄金周杭州旅游业基本状况

二、2015年国庆黄金周杭州旅游业基本状况

三、2016年春节黄金周杭州旅游业基本状况

四、2016年国庆黄金周杭州旅游业基本状况

五、2017年春节黄金周杭州旅游业基本状况 第五节、杭州旅游产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一、杭州旅游企业网络平台经营状况分析

二、杭州旅游企业可利用电子商务营销资源分析

三、杭州旅游企业电子商务营销的策略

四、杭州旅游企业电子商务提升与发展的策略 第四章 2015-2017年杭州特色旅游市场发展分析 第一节、2015-2017年农村旅游分析

一、杭州农村旅游产业现状

3

二、杭州农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杭州农村旅游业的发展策略

四、杭州农村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第二节、2015-2017年体育休闲旅游分析

一、杭州发展体育休闲旅游有重要意义

二、杭州体育休闲旅游需求行为分析

三、制约杭州体育休闲旅游需求的因素分析

四、杭州体育休闲旅游需求与项目选择意向分析

五、杭州体育休闲旅游发展的策略 第三节、2015-2017年茶业旅游分析

一、茶叶与旅游相结合打造杭州城市品牌

二、杭州茶业概况

三、杭州茶业旅游的现状

四、杭州茶业旅游开发的前景

第五章 杭州旅游业发展的经验及问题与策略 第一节、杭州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创新是不竭动力

二、人本是核心理念

三、环境是独特优势

四、品质是目标指向

五、竞合是关键所在

六、和谐是深厚底蕴

第二节、杭州旅游业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一、杭州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杭州旅游业接轨上海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三、杭州旅游业的发展对策

4

四、以产业融合拓展杭州旅游业

第三节、杭州实施“旅游西进”战略的进程及思路

一、“旅游西进”战略概述

二、“旅游西进”战略的重要意义

三、“旅游西进”战略的进程

四、“旅游西进”战略的发展思路

第四节、杭州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必要性及策略分析

一、杭州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必要性

二、杭州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有利条件

三、杭州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具体策略 第六章 2015-2017年相关产业的发展分析 第一节、杭州酒店业分析

一、2015年杭州酒店业状况

二、2016年杭州酒店业状况

三、杭州酒店业积极转型升级

四、杭州星级酒店业的发展状况 第二节、杭州餐饮业分析

一、2015年杭州餐饮业回顾

二、2016年杭州餐饮业状况

三、2017年杭州餐饮业概况 第三节、杭州会展业分析

一、杭州会展业的发展现状

二、杭州会展业发展的特色模式

三、杭州会展业发展的战略及措施

四、杭州会展业的规划蓝图

第七章 杭州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及趋势

5

第一节、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及趋势

一、中国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

二、中国旅游业两大潜力市场亟待挖掘

三、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分析

四、中国旅游服务的文化趋势 第二节、杭州旅游业的前景及趋势

一、杭州市旅游业前景的分析

二、杭州旅游业确立未来发展蓝图

三、杭州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四、文化休闲旅游是杭州旅游业未来发展方向 第三节、2018-2022年杭州旅游业预测分析

一、2018-2022年杭州旅游业总收入预测

二、2018-2022年杭州国内旅游人数预测

三、2018-2022年杭州入境旅游人数预测 附录

▄ 公司简介

中宏经略是一家专业的产业经济研究与产业战略咨询机构。成立多年来,我们一直聚焦在“产业研究”领域,是一家既有深厚的产业研究背景,又只专注于产业咨询的专业公司。我们针对企业单位、政府组织和金融机构,提供产业研究、产业规划、投资分析、项目可行性评估、商业计划书、市场调研、IPO咨询、商业数据等咨询类产品与服务,累计服务过近1000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并成为数十家世界500强企业长期的信息咨询产品供应商。

公司致力于为各行业提供最全最新的深度研究报告,提供客观、理性、简便的决策参考,提供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的有效工具,也是一个帮助咨询行业人员交流成果、交流报告、交流观点、交流经验的平台。依托于各行业协会、政府机构独特的资源优势,致力于发展中国机械电子、电力家电、能源矿产、钢铁冶金、嵌入式软件纺织、食品烟酒、医药保健、石油化工、建筑房产、建材家

6

具、轻工纸业、出版传媒、交通物流、IT通讯、零售服务等行业信息咨询、市场研究的专业服务机构。经过中宏经略咨询团队不懈的努力,已形成了完整的数据采集、研究、加工、编辑、咨询服务体系。能够为客户提供工业领域各行业信息咨询及市场研究、用户调查、数据采集等多项服务。同时可以根据企业用户提出的要求进行专项定制课题服务。服务对象涵盖机械、汽车、纺织、化工、轻工、冶金、建筑、建材、电力、医药等几十个行业。

我们的优势

强大的数据资源:中宏经略依托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信息中心系统丰富的数据资源,建成了独具特色和覆盖全面的产业监测体系。经十年构建完成完整的产业经济数据库系统(含30类大行业,1000多类子行业,5000多细分产品),我们的优势来自于持续多年对细分产业市场的监测与跟踪以及全面的实地调研能力。

行业覆盖范围广:入选行业普遍具有市场前景好、行业竞争激烈和企业重组频繁等特征。我们在对行业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还对其中重要的细分行业或产品进行单独分析。其信息量大,实用性强是任何同类产品难以企及的。

内容全面、数据直观:报告以本最新数据的实证描述为基础,全面、深入、细致地分析各行业的市场供求、进出口形势、投资状况、发展趋势和政策取向以及主要企业的运营状况,提出富有见地的判断和投资建议;在形式上,报告以丰富的数据和图表为主,突出文章的可读性和可视性。报告附加了与行业相关的数据、政策法规目录、主要企业信息及行业的大事记等,为业界人士提供了一幅生动的行业全景图。

深入的洞察力和预见力:我们不仅研究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也一直在进行职业的观察和分析,因此我们更能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我们有多位专家的智慧宝库为您提供决策的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有创造力和建设意义的对策建议:我们不仅研究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也一直在进行职业的观察和分析,因此我们更能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7

我们行业专家的智慧宝库为您提供决策的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 最新目录推荐

1、智慧能源系列

《2017-2021年中国智慧能源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能电网产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微电网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小水电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太阳能电池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氢能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波浪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潮汐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燃料乙醇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太阳能利用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天然气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风力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互联网+”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广告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物流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教育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3、智能制造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工业4.0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工业互联网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能装备制造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8

《2017-2021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4、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动漫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视购物市场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视媒体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影院线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子竞技产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动画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5、智能汽车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慧汽车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慧停车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前景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车联网产业运行动态及投融资战略咨询报告》

6、大健康产业系列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大健康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基因检测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健康服务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健康体检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精准医疗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康复医疗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9

7、房地产转型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房地产+众创空间跨界投资模式及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养老地产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医疗地产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物流地产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养老地产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告》

8、城市规划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城市规划行业前景调查及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城市综合体开发模式深度调研及开发战略分析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9、现代服务业系列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民营医院运营前景预测及投资分析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婚庆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调查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旅游行业发展前景调查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体育服务行业深度调查与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会展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整形美容市场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职业教育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职业中介服务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第五篇:关于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保护与发展现状的调查和研究报告

杭州可以用两句话概括:因湖而名,因西湖而闻名于世界;因河而兴,杭州这个城市真正兴旺发达还是靠运河。没有运河杭州最多只能称杭县,杭州之所以称为杭州就是运河。杭州的历史可以说是和运河历史是一样长的,杭州的名字真正出现,真正有实质性意义的话,和运河差不多一样有1400多年的历史。运河是杭州的母亲河,运河对中华民族作出的贡献并不亚于长城,完全可以和长城媲美。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运输功能已经改变,河道、沿河风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又面临着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严重挑战。杭州城市大规模的改造,运河沿岸的历史文脉已漫漶不清,运河历史上存在的古街古巷、民宅公建、文物古迹、民风民俗等正在消失。如果再不加强保护,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风光景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就会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真实性和完整性就会不复存在,这将是中华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对大运河进行抢救性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到了紧要关头。

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运河的保护,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是作为杭州市“十五”和“十一五”时期“十大工程”之一。按照市委、市政府十六字方针(截污、驳坎、清淤、绿化、配水、保护、造景、管理),以五大工程(路网工程、绿化景观工程、文化旅游工程、灯光夜景工程、安居工程)为支撑,实现六大目标:调整产业结构,提升运河两岸经济价值;完善道路交通系统,整合两岸交通资源;致力水环境整治与水质改善,提升环境资源价值;打造沿线景观亮点,增强城市竞争力;保护和挖掘历史遗存,延续历史文脉;开发旅游休闲资源,打造国际旅游产品,到2006年国庆节初见成效。此外,还有配合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许多举措。

杭州市还提出了打造“生活品质之城”,运河保护项目正好配合了“生活品质之城”计划。为此必须保护好运河,更要发展好运河。2006年9月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建成开放。2008年9月,杭州在全国率先推出3条围绕京杭大运河的水上黄金旅游线,投入16条仿古漕舫船,大推复古旅游,航道总长达60多公里,贯通杭州东、西、北3个方向的水域。2009年2月,杭大运河杭州段整体夜景规划项目全部完工,夜景灯光也基本调试到位。正式的亮灯仪式在2月9日元宵节晚举行。

运河的保护与发展关系到整个杭州的发展,关系到文化的继承发展。做为大学生,特别是在杭高校大学生,保护大运河是我们的义务,我们应该为运河保护发展做贡献。然而对于政府的运河保护政策还措施,对于运河的现状,我们真的了解吗,我们真的赞同吗?为保护和发展运河、运河文化,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运河杭州段的保护与发展现状,以及其中的一些问题,了解大学生对于京杭大运河文化的关注情况,让更过大学生特别是在杭高校学生为保护大运河文化做贡献。并试图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和解决方案。我们小组做了这个题为杭州段运河文化保护与发展现状的调查和研究,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达到预期的效果。

我们小组的课题就是考察就在于看杭州大运河保护工作在措施是如何的。而本次我们的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辅以走访调查,采样地点有运河沿线、大学校园,主要是大学校园,对象主要是集中在各高校学生身上。看看作为当今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生对运河保护措施的熟知程度,以此来完成我们这次的调查研究,以下是数据分析。

在关于对运河文化了解程度的问题中,40%的受访学生选择回答“不知道”,这是另我们十分吃惊的结果,也许提起京杭大运河,人人心中都觉得骄傲,因为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但是,真正涉及到有关于京杭大运河的相关文化知识时,40%的学生和32%的杭州市民则表示不知道运河文化,47%的学生和42%的杭州市民则表示知道但了解不多,13%的学生和26%的杭州市民则表示知道并大

致了解,而没有人表示知道并且非常了解运河文化。此题调查显示,大部分的人对运河文化还是相当陌生的。而作为一个为中国拥有京杭大运河而骄傲的中国人,应该对运河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而不是单单知道中国有个京杭大运河,而关于一些京杭大运河的历史知识一点都不了解,这是很不应该的。

而在主要通过何种方式了解运河文化的答案中,大学生主要集中在课堂,有58%,通过报纸杂志的只有11%,通过网络的居然有31%。市民方面更多的是通过报纸、杂志了解,46%通过报纸、杂志,24%通过网络,31%通过课本。我们看到,21世纪初作为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越来越多人通过网络了解世界了,这一点不知道是可惜的还是可忧的。

接着是第二类题目,关于人们对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运河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现状的重视程度的调查。题目是“运河(杭州主城区段)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实施范围为石祥路至:”事实上运河(杭州主城区段)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实施范围为石祥路至秋涛路。但是200位中,只有48位选择正确了,其中可能还包括猜测的情况,由此可见人们对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运河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现状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可以说欠缺。

当被问及运河水质状况怎么样的时候,同学们似乎对与运河水质不怎么了解,甚至可以说大部分同学没去大运河(杭州段)实地了解过,所以答案比较分散。%的同学选好,%的同学选一般,%的同学选差。市民方面,选一般的比较多。

根据上述的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公众(主要是大学生)对运河文化的了解程度不高。而作为一个为中国拥有京杭大运河而骄傲的中国人,应该对运河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而不是单单知道中国有个京杭大运河,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何为运河文化,以及具体的运河文化。对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运河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现状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可以说欠缺。关于对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运河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现状的重视程度有待于提高。大部分的人认为应该做些实际的事情去改善一下当前的状况,例如修缮、保护沿河古迹或者疏通河道。但是很据现今社会的发展状况,我们应该同时采取多种方法来对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运河文化进行保护和发展。

通过走访,收到了很多关于保护和发展的建议,其中有不少是有意义、有可行性的。比如:

1、在学校与运河博物馆等单位建立长期联系,以博物馆为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生学习大运河文化;

2、学校组织科研小组,调查运河水质,以及运河保护项目;

3、进开发运河旅游,但要做好保护措施,部分重点保护遗址要限制游客人数等等。

我们的资源有限,虽然经过努力有所成果,但调查局限与在行高校学生,成果有限。希望我们的工作对推动运河保护与发展,提高大学生对于大运河的保护意思和关注程度有所益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还有近义词的词语下一篇:含有近义词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