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2022-04-19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相对于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综合课程教学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科间的联系,避免学科内容重复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整体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篇1:

论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创新医学生教育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推动医学事业健康发展有着积极作用,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精神的养成。本文从构建平等的教学文化,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创新医学教育教学模式,重视隐性批判性思维教育等方面,探讨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医学生;能力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教育理念,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日益受重视的研究热点之一。尽管理论界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但批判性思维在塑造大学生良好的思维特质与科学精神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还是有着一致的共识。

一、批判性思维的内容与特征

杜威的反省性思维为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与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大量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与内涵。如批判性思维是“做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思维过程”,[1] “是积极地、成熟地解析、应用、分析、综合、评估支配信念和行为的那些信息的过程”。[2]这些解释,主要集中于“比较、分析、反思、评估、判断、综合”等词汇上。因而,可以将批判性思维理解为以质疑为起点的基于有效事实的、合理的分析判断、综合评论与反思。批判性思维是人们为决定做什么或相信什么而做出的合理性决策的有效思维活动,它是一种独立的、创新的思维形式。近年来,我国对于批判性思维的理解逐步成熟化,逐步从偏重批判性思维的知识与技能训练上,转移到对批判性思维精神的养成,其中,也内在地包含了心理、态度等情感。

批判性思维的逻辑特征符合“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规律。首先是合乎理性的质疑。通过对事物的比较分析,提出质疑。事物的发展态势是呈螺旋式上升趋势的,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有其合理性和现实性,通过对其合理性存在的分析,找出事物的发展空间,往往需要从提出疑问开始。好的设问可以为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开启大门。其次,是辩证的分析与推论。以事实为基础,对事物加以考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做出合理的推理与论证。最后,是必要的反思。对于理清提出的疑惑,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释与论证,达成一种怎样的结果,之后必须对这一过程、方法与结论进行有效反思,即自我校准,以推动事物进一步向前发展。在拥有批判性思维技巧与技能时,还需要有强烈的敏感性,捕捉可以进行批判性思维活动的敏感点,保持对应用批判性思维的热情与积极性,反复、长期第将批判性思维内化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思维品质。医学生应以充分的热情、高度的自信以及坚定的独立自主性来提高自己的医学知识与技能,用批判反思的态度对待医学的发展,从而推动医学生合理的审视医学理论水平,正确处理医患关系,成为适用医学未来发展方向的合格人才。

二、批判性思维在医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意义

1.批判性思维培养是创新医学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精神,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恰恰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必要基础和重要内涵。医学教育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应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本身就需要有新的活力注入,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医学教育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冲破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所遭遇的问题瓶颈,也有助于开阔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视野及研究领域。因而,将批判性思维培养纳入到各类医学课程教学之中,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增强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益于为医学生教育与培养模式提供新的发展平台。因而,在教育教学改革上突出学生为中心,突出自主学习与研讨,实质上创新了医学教学模式与教育方法。

2.批判性思维培养是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现实需要

批判性思维可促使学生敢于对所学知识提出疑问,进而由疑问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最终演变成学生创新与发展的动力之源。批判性思维强调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哲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关注了学生的思维、情绪变化以及体验,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自身价值,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批判者、研究者和创新者。医学事业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新的医学理论、医疗技术、医疗方法是推动医学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些都有赖于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培养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将有助于医学生形成综合性的知识思维能力、变传统的被动学习为分析、判断、思考,形成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大胆的想象力、突出的创造力。使其善于发现问题、挑战传统医学权威,反思医学发展。而且,养成批判性思考的良好习惯和思维技巧,能使医学生毕生收益。[3]医学生在学习研讨过程中真正发挥自己思维的力量,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也适用了医学事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3.批判性思维培养是推动医学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

医学事业的发展需要有外部环境的支持、需要有硬件条件的保障,但最主要的起核心作用的因素在于人。医学生作为医学事业发展的基础队伍之一,不仅要具备高超的医疗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在于如何在学医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创造、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医学才能。目前,医学模式正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新医学模式不仅重视生物因素,也高度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与健康的影响。[4]医学生本身要养成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而且要关注医学中各方的相互关系,应具有全局观念,善于发现推动医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拥有和应用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双向的推动医学人才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往往会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的精神状态,这也将有助于解决医患矛盾,从关注人的层面适用新的医学模式要求,从而为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努力。

三、医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施路径

我国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已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多个医学院校也在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但是,总体上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仍不够强,依然是医学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因而,从教学理念与模式、教学评价与教学氛围等方面进行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紧迫性。

1.构建平等的教学文化

培养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要秉承“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建批判性思维的学习环境,[5]恰当处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教师在医学教育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解惑者,更应当成为帮助医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指导者与帮助者。教师应当根据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来开展教学,注重启发与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我思考与自我探讨,激励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质疑、系统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倡怀疑精神,培养问题意识,形成平等互动交流的教学氛围。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有信心去独立分析,大胆假设,最终促成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2.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改变简单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素质和体现教学水平的教学评价体系。更多地将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意识、科研水平纳入到教学评价体系中,而且要加大其在整个教学评价体系中的权威比重。应重点关注如何发挥医学生的医学潜能,尊重医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医学生自我学习、评价、判断与反思能力。与此同时,关注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知识、情感态度与心理健康,要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上建立科学的组织体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仅要停留在专业知识技能领域,在人文素养、精神品质上也应着重关注。医学生将来不仅要在生理上治疗病人,也应当关注社会与心理因素对疾病的作用。因而医学生本身的情感态度、心理健康品质等,理应成为教学评价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3.创新医学教育教学模式

医学教育教学模式是以医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医学生积极能动创造性的学习模式。医学生由于其专业属性,在生理与心理上已经趋于成熟,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恰当地发挥其指导作用,便可推动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有助于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模式主要有:讨论式教学方法、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自主探究法,等等。这些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医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医学生通过理论探讨、实际操作、相互交流,最终成长成才。而且,医学教育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医学的积极性与兴趣、提高学生批判质疑、创新能力的培养。

4.重视隐形批判性思维教育

应形成课堂上与课堂外良性互动的良好机制。如前所述,批判性思维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发展的,因而在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中要注重无形的教育力量。尤其是在医学生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学校以外的社会环境应形成鼓励学生养成批判性精神的氛围,着力创造有利于批判性精神形成的良好环境。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应当贯穿于学生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于点滴中培养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精神。

参考文献:

[1]朱新枰.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意义与策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6,(3).

[2]罗清旭.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

[3]王小荣等.中医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意义及模式探讨[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9,(26).

[4]赵曙光等.临床医学专业新课程体系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1,(33).

[5]南敬实.课堂教学中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探讨[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5).

作者:王晓梅 张婷

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篇2:

综合课程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相对于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综合课程教学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科间的联系,避免学科内容重复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整体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综合课程;器官系统;医学教育

多年来,我国医学教育一直沿用“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医学基础课与临床课之间缺少有机联系,课程结构与课程功能之间的矛盾日渐突显。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上推荐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其特点是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紧扣医学生培养目标,淡化学科意识,强调基础和临床课程之间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具体做法是围绕各个器官系统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病理改变,常见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相关知识统筹组织教学,实现形态与机能、宏观与微观、正常与异常、生理与病理等多学科的综合教学。国内如第三军医大学、安徽医科大学、锦州医学院等高校先后进行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的教学改革。

本研究从我国发病率较高的病毒性肝炎着手,探索“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综合课程教学模式在我国专科学校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以克服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中各学科知识脱节、教学针对性不强、学生不知所学何用、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临床实习前基础知识几乎遗忘殆尽等问题。现将具体研究方法和结果分析总结如下:

一、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整体研究思路见图1。

2.研究对象

在2013级4个临床专业班级中随机挑取临床3班、临床4班,考虑科别、入学成绩、性别等因素合理分布,分别抽取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人,两班共计120人,见表1。其中实验组在入校第一学期即采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综合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对照组则随班采用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3.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以肝脏为中心的综合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见表2,按单元次序依次授课,每次理论课后安排相应实验课及该单元内容理论及技能考核。

4.问卷调查

为了解教师、学生对综合课程的认可度、参与度等,随机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其中学生问卷120份,教师问卷60份,有效回收率均为100%。问卷共设置6项内容,见表3。

5.教学评价

课程结束时,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病毒性肝炎相关知识闭卷考试,由国家卫生部医学考试中心出题组卷,由八个单元内容组成,共计50道A型最佳选择题,时间45分钟。

6.统计方法

采用SPSS 统计软件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 为差异显著性指标。

二、结果

1.实施准备

首先,根据综合课程实施的需要,组织编写新的教学大纲。确定总体教学目标及每单元教学目标,将肝脏形态、机能、病理等知识有机融合,淡化学科界限,减少知识重复,保证基础知识和临床的衔接。

其次,编写教学讲义。由课程负责人从相关教研室抽调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教材编写经验的教师,在明确综合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遵循系统、实用的原则,分别编写每一单元的教学讲义,最后由课程负责人统一把关。

再次,组织培训教师。先后共计有34位教师参与综合课程的理论、实验教学及考核环节,为保证教学效果,采取了逐级、多次集体备课的形式,务必使所有参与教师明确综合课程教学的任务和要求,熟悉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对授课内容尺度的把握、课程评价的实施办法等。

最后,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包括理论、实验、实训及考核课件,为课程实施做好准备。

2.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知识可接受性、参与度、推广价值等多方面,学生和教师均对以器官为中心综合课程教学模式更加认可(见表3)。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和教师对这种教学模式尚不了解,需要我们在下一步的教学探索中进一步扩大影响,让更多的师生参与进来。

综合课程教学考试成绩分析如表4所示,可以看到实验组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学生成绩分布情况显示实验组的优秀比明显高于对照组。

三、讨论

相对于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综合课程教学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科间的联系,避免了学科内容重复的现象,有利于医学生整体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本研究以肝脏为切入点,进行了基础和临床课程的初步整合,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对学生而言,专科学生由于基础知识底子薄弱,进入大学以后对繁重的医学课程往往力不从心,疲于应付考试,更难以融会贯通。综合课程教学,更加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删除了学科间的重复内容,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整体意识、综合思维能力大大增强。对老师而言,能够适时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参与到课程实践中,在探索过程中自身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下一步我们将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扩大到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综合课程教学,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编写适用教材,建立适合专科学生的综合课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洪先本,苏炳银,胡志安等.高等医学基础综合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6).

[2]陈晓宇,贾雪梅,陈晓蓉.以器官为中心的基础医学形态学综合课程建设[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0,(1).责编:思 源

作者:李萍 赵敏 高静

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篇3:

基于项目驱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基于项目驱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顺应了国内外教育改革的要求,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品格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要建构行之有效的研究性教学模式,需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及考核机制等多方面进行变革。

[关键词]项目驱动研究型教学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王丹(1975-),女,安徽涡阳人,桂林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孙莉(1960-),女,广西柳州人,桂林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医学教育管理;李荔(1967-),女,广西桂林人,桂林医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广西桂林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第六批重点资助项目“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医学人才‘订单式’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JGZ026)和2010年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构建服务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0C1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驱动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新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驱动,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基于项目驱动的研究型教学,以科研课题或者项目为驱动,采用讨论式、探索式、开放式、调查分析等方法,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到科学研究中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有效地推动了学生的研究性、探索性、交流性学习,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需求,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品格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基于项目驱动的研究型教学的意义

1.顺应了国内外教育改革形势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普遍对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主要围绕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国为与国际教育改革形势相对应,也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作为这一体系的重要内容,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也越来越得到我国高校的广泛重视。

2.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实施基于项目驱动的研究型教学,学生可参与科学研究,了解所学专业的学科前沿,可参与社会调研和实践,从社会的角度深入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基于项目驱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通常是围绕一个课题展开,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启发,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学习和实践,发现规律,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3.有利于学生科学态度和创新品格的形成。研究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而正确的科学态度和求实、创新、献身的科学精神是最重要的的一种科学素质。在基于项目驱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中,学生的目光和兴趣越出书本,课内学习和课外研究融为一体,学生内部释放出未知的热情、强大的能量和探究的潜质。

二、基于项目驱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特征

1.教学理念的先进性。基于项目驱动的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使学生不仅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还提高了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了终身学习的本领,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则根据自身的科研经验帮助学生寻找探索的方向,起到组织、引导和启发等作用。

2.教学目标的多维性。首先,不但重视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视培养能力。在科学研究中,培养学生的发现、评价和运用学习资源的能力、逻辑思维以及书面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不但重视学生对科学研究过程的亲身体验,而且重视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对科学方法的掌握以及探索能力的形成。最后,学生通过团队和小组分工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及人际交往能力。

3.教学主体的自主性。基于项目驱动的研究型教学倡导重视学生特长、兴趣爱好及个性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自己设计研究课题、自己制订研究方案,也可以自由选择科研课题、课题负责人。因此,可以说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4.教学环节的研究性。基于项目驱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项目驱动,使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论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从而经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体验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的乐趣,最终使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到实质性提升。

基于项目驱动的研究型教学的这些特征,是对现有的继承性教学模式的突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现代大学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

三、建构基于项目驱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1.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理念直接决定教学模式的选择并进而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如今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研究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首先校领导要转变观念,只有校领导的观念转变了,重视研究型教学,才会去调动学校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师生转变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学校本着对学生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的精神,提高开展研究性教学的自觉性。其次,教师将改变了以往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他将同时成为学习者、组织者、协作者、研究者和指导者。

2.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的转换。研究型教学倡导全新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及经济与社会发展保持紧密联系,要求教师能始终站在学科的前沿指导学生由已知到未知、并对未知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基于项目驱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运行时将打破了学科界限,需要学生围绕课题进行主动学习、研究,这就要求教师由传统教学的学科化向综合化转变,进而实现个体化教学向合作化教学的转变。对于教师而言,这是工作方式的根本转变,也是对自己知识与能力的再造与重塑,有利于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3.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角色不仅只要比学生早一步获取了系统知识,而要在科学研究中积累独特研究体验和科学情感。教师通过科学研究,掌握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跟进最新研究成果,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业务素质。在项目驱动的研究型教学中,教师不再以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教学的重点,取而代之的将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传授科学研究方法。教师的研究能力直接影响研究型教学的质量,教师树立研究的意识和具备研究的才能至关重要。

4.教学资源的支持。为更好地开展基于项目驱动的研究型教学,学校应不断加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的建设,为学生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学校加强对学生科研的训练、指导,提供广泛的研究机会,也是开展研究型教学的重要条件,如设立大学生科研协会,提供研究经费,进行研究的指导,接受研究活动的咨询;制订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给学生提供广泛、开放的参与研究工作的机会等。学校应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在校园网上建立“研究性教学专题网站”,使其成为师生了解“基于项目驱动的研究型教学”的重要渠道。

5.评价考核机制的优化。由于研究型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考核机制也应作些改变,这样才能保证研究型教学效果。研究型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应根据其开展模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考核,考核方式可采用撰写论文、实践报告、口试答辩、操作性考核等。对教师的评价考核,重点应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组织情况、指导频率,课题或项目设计的实际关联性和创新性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吴越,屈瑜君,刘申.基于项目驱动导向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研究[J].财会月刊,2010(7).

[2]丁邦平.探究式科学教学:类型与特征[J].教育研究,2010(10).

[3]王宏甲.中国新教育风暴[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4]苏丽,兰海.试论研究型教学模式——基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2).

[5]边洁,施宙.略谈研究型教学的内涵与特征[J].理论高地,2010(4).

[6]叶国荣,陈达强,吴碧艳.高校本科生教育中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3).

[7]汪霞.大学研究型教学中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22).

作者:王丹 孙莉 李荔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和谐社会下的德育教育论文下一篇:建筑企业经济成本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