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以大连某高校创新实践基地为例

2022-09-12

在目前我国本科教育教学普及化、大众化背景下, 需要经济发展和政策创新共同改变。大学毕业生人数日趋增长, 并稳定在相对大量数字, 这使留给就业的空间变小, 使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竞争更加激烈, 就业难问题持续难以缓解和调节。对大连某高校创新实践基地进行实际研究, 采用问卷调查、对比分析创业创新教育与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的关系。从创新教育实践角度进行调查分析, 探索大学生毕业就业情况与创新教育的关系, 比较创新实践基地学生和普通学生在学习和就业后的各项因素。

一、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一) 研究背景

1989年, 出现21世纪教育应发给学生三本“教育护照”的新观点:学术护照、职业护照和创业护照。其中, 创业护照是学生事业心和开创能力的表现。在这一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使“创业教育”的含义和边界更加延展扩大。到目前为止, 大学生就业与创新创业教育有关的研究性、专业性成果不断涌现, 构成了相对系统的研究体系, 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体现出实际优势, 大学生就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框架逐步完善, 巩固夯实研究发展的理论基础, 也促进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的研究与发展。

(二) 研究意义

我国现阶段并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市场选择控制就业机制, 由个人自主竞争为主导形式, 根据其个人素质进行就业选择。由此,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状况由多种因素构成, 情况更加复杂, 而高等教育培养理念尚未发生转变, 市场与高校教育的供需出现矛盾, 这就迫切需要高校转变就业教育观念, 升级就业生培育模式,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落实“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求[1], 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 使其具备广阔的创新视野, 饱满的创造热情与面貌, 强大的创业能力, 从而使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 具备强烈就业竞争力, 获得就业红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转变毕业生就业理念与竞争意识, 使得他们有自主创造就业机会的思维与能力,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自身职业发展问题, 并同时为社会创造很多就业资源, 创造翻倍的社会价值。

二、创新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以大连某高校创新实践基地为例

(一) 研究思路与方法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 访谈法和对比分析, 将18道关于创业教育的理解编制成问卷随机大量在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的学生与普通学生进行调查, 同时进行个别深度访谈, 采访他们对于创新教育与就业及就业竞争力的认识、是否认为应把创业教育作为高校着重发力点等观点。之后收集数据, 进行统计分析, 运用DPS的分析软件, 比较创新实践基地学生和普通学生在学习和就业后的各项因素, 以得出结论。

(二) 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显示, 66.2%的普通同学受访者在被问到是否有以后从事职位的愿景时, 回答不确定, 大致有个方向, 差不多都可以这样的回答居多。而接受采访的创新实践基地的学生有71.4%的学生对未来自己从事的职业, 或创业有较为健全的框架和计划, 有明确的指向性, 有较强的目标性和策划的实践性。46.3%普通同学受访者在回答是否考虑会自己进行创业时持可能考虑的态度, 而66.8%的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则对创业持积极参与态度。有效填写调查问卷人数189人, 其中在高校参加过创业教育实践的学生毕业后真实创业占比47.8%, 而没参加创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真实创业占比26.4%。在校时参加过创新教育实践的学生在毕业后创业的过程中62.1%认为计划详尽, 准备充足, 创业顺利;而72.1%未参加过创新教育的学生在毕业后创业经历艰难。由此, 大学生的就业意识与竞争力造成了其就业压力与困境。就业意识根本上限制了个人的竞争力发展, 因此要加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首要先转变就业意识, 分析市场需求现状, 调整自身实力, 从而在求职竞争中取得成功。经过创新教育, 大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拓, 创新精神得到增强, 通过高校对大学生在校时间的培养, 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改变大学生创业的意识, 改善其对自身人生与职业的规划。

三、创新教育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一) 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在就业中表现为就业竞争力, 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增强具有强大影响, 因而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学习阶段综合能力的培育至关重要, 转变其创新观念, 拓展其创新视野, 增强其创新创业能力。现阶段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建立专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人生规划的教育, 采取培养大学生求职、适应、工作和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能力的方式, 从而增强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优势。

(二) 转变传统的求职观念

目前广大大学生对于就业的意识不明确, 就业意识不强, 面对就业总是持等待、被动、拖延的消极态度, 很少自主的选择和有明确的创业思想, 以致使自身潜在的能力受到限制。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必然要改变目前消极的现状, 致力于挖掘创业热情, 鼓励主动创业, 其首先是转变大学生被动求职的心态。要求高校与教师充分理解和解读现代创新理念与趋势, 传递最新前沿理论知识, 使学生就业视野扩大, 认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 建设精神世界, 升华创业理想, 培养自身创业心理素质, 从而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 在就业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要求高校在进行创新实践活动时, 把创新知识作为理论基础, 在此之上向学生传输最新的创新思想与经验, 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素养和技能,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在学校学习创新知识的同时, 经过学校与社会联合帮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在训练中使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深入人心。创业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于树立和培养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 其中内容与课程设计应包括创业精神的激发与创业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我国高等院校应设计符合目前经济社会、就业市场及大学生人生规划所需的创业能力标准, 开拓培养创新能力的各项课程, 将创业教育纳入高校课程教学任务中。高校教师在创新教学过程中, 应鼓励学生形成积极的创业观念, 转变被动思想, 以使其具备全面的职业竞争能力与积极改革意识, 鼓励学生展示自身创业就业的实践经历与经验, 从而激发大学生自主寻求就业的意识, 形成积极创业的思维构建。

(三) 加强大学生社会适应程度

社会适应程度是现代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素质的基础要求, 是成为综合素质较高人才的前提条件, 更是构成大学生就业优势的重要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 才能承受并克服困难, 才能合理调节挫折、失败造成的心理压力, 有效防止心理失调, 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游刃有余。只有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人才具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2]。大学生具备较高的适应调整能力是拥有强大就业优势的前提, 是获得职业与人生发展的条件。创业教育的目标并不是力求每个人成为成功企业家, 而是向学生传输创新意识的过程, 是锻炼大学生素质修养的过程, 以开阔大学生就业视野, 训练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改革高校素质教育, 增强大学生就业技能, 为就业市场提供更多人才和劳动价值, 为经济社会提供更多就业资源和就业机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3]。

四、结语

通过以大连某高校创新创业活动基地进行实例调查, 分析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对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 与就业竞争力的关系, 从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建设大学生的创业思维, 从创业竞赛与科研项目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就业素质, 从创新辅导与项目孵化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引领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改革人生视野, 提高就业竞争力。高校要重视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 关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 以积极提升大学生就业素质、训练大学生就业技能、增强大学生就业市场适应力为宗旨, 最终达到加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充分发挥创业潜力, 实现自身价值的目的。

摘要:近些年来,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改革教学内容, 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 训练大学生就业技能, 成为当代高校创业教育关注的目标, 当前社会亟需通过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集中进行创新教育已在高校中逐渐展开, 基本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创业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建设内容, 不仅是新社会对素质的要求, 也是经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建立创新实践基地的形式, 大力推动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 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优势刻不容缓。

关键词:创业教育,就业竞争力,创新精神,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2]艾华, 周彦吉, 赵建磊, 田润平.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研究[J].北京教育 (高教) , 2016 (03) :26-29.

[3] 王扬铭.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教育探索, 2006 (03) :9-1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时代职业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的特点及趋势下一篇: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