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与小学科学论文

2022-04-22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思维导图与小学科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树状笔记方法,其有利于发散思维的表达和知识的梳理。受限于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思维导图不仅绘制起来比较耗时,而且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书包已经走进各个校园,登上课堂教学的舞台。

思维导图与小学科学论文 篇1:

小学科学高年级使用思维导图做笔记的实践研究

摘 要:在当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培养人的选择、分析、归纳、总结、处理信息的能力非常重要。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教的不仅是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习方法。思维导图的使用,就是教给学生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使用思维导图做笔记,去记录、去记忆、去阅读、去复习的效率都很高。使用思维导图做笔记,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可视的,方便教师进行合理的调控、评价和指导,这对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优化自己的教学很有帮助。最主要的是,使用思维导图做笔记,对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条理性,对学生的分析、总结、归纳能力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科学;做笔记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科学一周只有2节或者3节课,每次上课时总会发现学生记不太清楚上一节课上了哪些内容,想来这其实也很正常,学生每天要学习那么多学科,而科学课隔了一两天才有一节,这很符合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但是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很不利,且科学课单元内的连贯性是很强的,所以我希望通过做笔记来加深学生对科学课学习内容的印象,促进科学教学的有效开展。但是传统的笔记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效率太低,小学生写字很慢严重妨碍了上课进度;传统的笔记很枯燥乏味,这大大扼杀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等。

1.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中的使用现状分析

虽然已经有一些文章写到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中的应用,但是身边的科学老师很少使用思维导图,更不要说让学生用思维导图做笔记了。

因为教师自己要使用思维导图这个工具,首先就得了解思维导图,并熟练掌握绘制思维导图这门技能,还得清楚整个小学科学的知识体系,这对很多老师来说就有很大难度,从而对它敬而远之。使用思维导图对学生来说就更难了,甚至对很多小学生来说,思维导图这个名字他们完全没听说过。

另外,还有一个客观原因,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教学生使用思维导图,也没有那么多时间让学生来制作思维导图。

2.思维导图对学生的发展好处颇多

(1)思维的发展

通过思维导图可以将学生“点”状的思维逐渐变成“框架”式,彼此联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不断地提炼信息,提取关键词,理清彼此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

(2)大脑的开发

思维导图更符合脑科学的特点,人大脑中的神经元之间就是相互连接,呈放射型,思维导图就顺应了大脑的这种最自然的思维模式。而且研究者们发现利用思维导图做笔记是利用左右脑协同工作的全脑思维过程,这能协调平衡发展左右脑,激发学生大脑的潜能。

二、思维导图的界定及原则

1.思维导图的界定

不是只有如下图似的托尼·博赞的发散型思维导图才是思维导图,像气泡式、树状、概念图、流程图等都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只要是图文并茂,体现思维过程的都可以叫思维导图。

2.“先学后用”原则

使用思维导图做笔记对学生来说的确是有难度的,但一味灌输思维导图的制作方式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所以它需要很多的“脚手架”帮助学生一步一步来做。我的实施原则是“先学后用”,在三四年级开始接触、认识、了解思维导图,并开始记一些传统的笔记。到高年级才开始让学生在不断地模仿、改进、交流、完善中选择合适的形式使用思维导图来做笔记。

三、使用思维导图做笔记的实施情况

1.实施过程

(1)充分“浸染”,吸收“能量”——三四年级教师展示介绍阶段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根据儿童发展规律,三四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自己使用思维导图做笔记的能力,所以我将这个时段设定为接触、认识、了解思维导图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让学生充分认识、了解思维导图,为下一阶段的实施打下理论基础。另外,让学生充分认可思维导图的价值,为下一阶段的实施打下情感基础。

在操作的过程中,大部分都是课堂上学生记录好主要框架——关键词、线条等,课后学生上色,呈现完整的思维导图,一如既往地坚持,使学生养成习惯。

板书、板贴、PPT等多种方式的呈现,气泡式、树状、框架式等不同类型思维导图的呈现,绚丽多姿的色彩让学生跃跃欲试;在抓落实方面,每次都让学生记录下来,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熟悉了思维导图,习惯去整合知识,用较全局性的思维来思考问题,逐渐养成习惯。

(2)学以致用,分步走——五年级的尝试阶段

经过长时间的熏陶,根据“先扶后放”原则,教师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思维导图做笔记。“扶”的时间的长短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调整。通过四个步骤的实施,让学生能使用思维导图做笔记、在不同的课堂会选择用哪种类型的思维导图。

①课堂师生共同完成

由教师主导,学生举手回答、相互补充完善,梳理出知识框架。这个过程中,大家最终呈现的思维导图是一样的。

②课堂辅助导图

教师提供已经画了一半的思维导图,让学生补充完成,属于半开放式。这个步骤是学生模拟与应用的过程。

③小组合作完成

课堂预留时间,让学生组内讨论完成,并请代表展示,通过比较、交流、完善找出更适合的思维导图来做笔记。这个步骤可以多花一点时间,这个环节对学生提升自身的能力大有裨益,在展示、比较、交流、完善的過程中,学生不断思辨,学生之间能不断地撞出火花。

在这个共同构建完善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度,而且在相互讨论中加强了团队合作。

④独立完成

当思维导图的训练达到一定的“量”时,可以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思维导图。这个阶段可以视情况与前面几个过程反复进行,逐步完善学生的思维导图。

(3)个性发展,各展风采——六年级使用阶段

这个阶段是学生从“会”到“好”的提升阶段。学生在掌握了思维导图的使用技巧、学会了绘制思维导图的技能后,开始往思维发展的方向发展,教师将更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2.实施过程中的监督、评价、反馈

使用思维导图做笔记,这是一個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要坚持使用,不能因为一些事情的阻挠就轻言放弃,于教师而言、于学生而言都是。所以有些要求、有些评价、有些奖励是必须的。比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科学记录本,每次科学课上的笔记都要记录、上色,绘制出思维导图。

按照小组组长负责制,每次都要检查笔记的完成情况。每周一上交笔记本,教师评五角星,星星数量表示积分数,学期末根据积分兑换礼物。

在坚持使用的过程中,不同的班级要有所变通,不断完善评价与反馈制度。当然,即使在同一个班级里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有差异的,教师要“因材施教”,及时鼓励和指导思维水平相对较弱的同学。

3.效果与反思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写道:“学生的学习活动要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在教学中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积极学习的主动权。因为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1)使用思维导图做笔记的方法,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可视的,方便教师进行合理的调控、评价和指导。这对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优化自己的教学很有帮助。

(2)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积极听讲,并迫使学生思考一个句子的要点是什么?要点与要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又应该如何在思维导图中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在主动地输入、输出信息,而不是被动记录内容。在建立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学生的大脑转得越来越快,思维能力越来越强。在这个不断反复练习的过程中,思维的发展是飞跃式的。学生的思维会非常灵活、生动、发散。在整理框架时,学生的条理性、逻辑性不断加强。除了思维的发展,学生的能力也会有所提升,比如:提取信息的能力、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3)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首先,课堂上完成主要框架:关键词、线条等,课后还要上色,在下节课的课堂上教师会展示优秀作品,多次呈现,大大加深记忆。这符合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提高了教学效率与学科成绩。

(4)节约时间。在记的时候,只记相关的词可以节约时间;在读的时候,只读相关的词可以节约时间;复习时也可节约时间。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运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应用分析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小学生而言,思维导图丰富的色彩、形象的图片和多样的设计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改变往常枯燥的课堂模式,让学生自主参与、获得成就感。此外,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的实践中还有助于引导学生把零碎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帮助他们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活用思维导图,发挥其优势,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也会有一些问题的存在,我将反思如下。

1.学生能否坚持。班级中总有一些学生轻言放弃,参与度、积极性不高,这取决于教师是否制定了良好的督查机制、评价机制等。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多花心思,与学生“斗智斗勇”。

2.思维导图虽好,但只是一种工具。教师在认识到思维导图的好处后,不要本末倒置,思维导图只是一种学习工具,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支架而已。

3.实施的周期较长,是否可以适当缩短周期?或向三四年级发展?

正如第2点讲到的,思维导图是一种工具,我们要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慢慢渗透,不要心浮气躁,急于求成。

参考文献:

[1]王伟宗.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自然生命科学教学内容活动设计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

[2]黄鹭达,张玲娇.效应用思维导图提升小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思维品质[J].课程与教学,2018(4):72-73.

编辑 冯志强

作者:孔燕

思维导图与小学科学论文 篇2:

基于电子书包的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

摘 要:思维导图是一种树状笔记方法,其有利于发散思维的表达和知识的梳理。受限于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思维导图不仅绘制起来比较耗时,而且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书包已经走进各个校园,登上课堂教学的舞台。文章基于思维导图和电子书包的优势和特点,通过分析两者结合使用的可行性,探讨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并联系实际应用效果提出了建议。

一、引言

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较多关注实验探究环节,而忽视了生成理论的思维方法和过程。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掌握的只是片面的、表层的知识。当知识应用的情境发生变化时,学生由于思维能力的不足,便难以适应[1]。因此,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不在于知识的重复,而在于挖掘与呈现知识背后的思维规律和思维水平。思维导图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思维导图是被誉为“世界大脑先生”的东尼·博赞所创造的一种笔记方法,相较往常的直线记录方法,它更倾向于对思维的表达与科学概念的构建[2]。但是思维导图的绘制比较麻烦,运用到课堂上往往会拖慢教学的节奏,最后因为时间不够,导致教师对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评价不到位。久而久之,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热情也慢慢消退,起不到思维导图教学应有的效果。

电子书包的出现,让思维导图的绘制不再复杂。除了电子书包自带的思维导图功能,一些思维导图制作软件也可以植入电子书包里面。学生通过使用电子书包,就可以在课堂上使用软件来制作思维导图,大大降低思维导图绘制的难度。教师也能及时地对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

二、思维导图应用到电子书包上的可行性分析

1.电子书包后台可以植入思维导图的相关软件

很多学生畏惧和排斥思维导图的原因就在于思维导图的绘制难度大。我们在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时,一般会选择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思维导图样例供学生参考,让他们尝试着“依葫芦画瓢”。但是学生在思考思维导图所要呈现的信息时,还要考虑如何画出好看的树枝状图形,耗费时间比较多。如果能有一款软件可以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思维导图模式,只要将相关内容填写进去,就能节省出绘制树枝状结构的时间。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难度,学生在完成每一张思维导图的同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有助于保持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热情和兴趣,逐渐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是无法在课堂上使用电脑的,更不用说使用思维导图的相关软件了。

电子书包的出现刚好解决了这个难题。在后台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我们可以将思维导图的相关软件安装到平板电脑里,如iMindMap、XMind等思维导图软件。借助这些软件,学生在课堂上就能随时利用自己的平板电脑进行思维导图的创作。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模式、字体和颜色来点缀自己的思维导图。平板电脑就相当于传统的纸张,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尽情创作,这样更能展示出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水平。

2.电子书包的“云存储”功能可以提高思维导图的创作效率

电子书包的强大功能之一在于它将传统的纸质科学教材转换为电子书,同时进行了整理归纳,方便学生查阅。在用平板电脑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学生可以随时提取相关的资料,既节省了很多时间,又提高了绘图效率。

此外,教师在用电子书包进行授课时,所有跟上课有关的课件、视频等资料都会自动保存到平台上。换言之,这些资料只要不删除,是可以永久保存的。更强大的是,电子书包平台本身也收录了大量跟科学课本知识有关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加上其他教师上传的相关教学资料,数量是相当可观的。在一节课结束后,学生可以自由查看这些教学资源,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这样的好处就在于学生有了一种新的不同于课堂学习的学习方式,只需一台平板电脑和无线网络,就可以自由创作思维导图。在查阅资料和创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旧知识不断被重复、被巩固,新知识不断被发散、被关联,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也不断提高。

三、思维导图在电子书包上的应用模式探讨

1.用思维导图调查学生的前概念

在学习某一知识前,学生对该知识的了解并非一张白纸,可能有一定的了解,只不过比较模糊或者与科学概念联系不大。这个时候,如果教师一味担心学生理解不了某些知识而反复讲授,甚至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会觉得厌烦,随之学习兴趣相应降低。

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得抓住学生已经掌握的前概念,发现其原有正确的或者错误的、先入为主的前概念,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课前了解。在电子书包的协助下,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思维导图发布到网上。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后再次上传,教师统计和分析相关数据,以便自己备课时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

2.用思维导图记录课堂笔记

在目前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不管是提出問题环节,还是实验探究、交流汇报环节,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基本都停留在语言层面,难以真实有效地反映出学生的思维状态[4]。一节课上完,不仅教师讲得很辛苦,而且学生理解掌握的知识寥寥无几,甚至出现讲完就忘的尴尬境地。

为什么会这样呢?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小学生在一节课当中精力集中的时间有限,加上很多学生没有记科学笔记的习惯,课后巩固所学知识的时间又不多,知识遗忘的速度自然很快。

鉴于此,教师可以在学习新知环节将准备好的思维导图框架推送给学生,让学生在听课的时候根据教师所讲和自己的理解,将各个知识点汇总到思维导图上。这个过程可以清晰地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呈现出来,也可以暴露出学生学习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教师通过分析学生创作的思维导图,可以了解到这节课的教学情况,比如哪些地方是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下次就需要重点讲解;哪些地方学生掌握得比较轻松,下次就可以少讲一点。这样教师可以在教学上做到有的放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用思维导图梳理总结单元知识

有了电子书包技术的支持,在每学完一单元后,我们都可以推送思维导图让学生进行单元知识归纳和梳理。思维导图能够促进发散思维的形成,帮助学生把现学的知识和原有的知识有机串联起来,增加记忆的深度。在学完《固体和液体》这一单元后,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反馈结果显示学生不仅将本单元的知识点罗列了出来,还联系到了三年级上册《生命之源——水》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快速地将新旧知识进行复习整合,激发出联想和发散思维,形成了系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四、基于电子书包的思维导图应用效果呈现

1.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

以《加热和冷却》这一课为例,为了更好地备课,教师用思维导图去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相关知识的前概念。其中一个班级采用传统的手绘思维导图。为了降低难度和节约时间,教师提前设计好思维导图框架并打印出来,在上课前几天就发给学生创作。教师将收集起来的思维导图一张一张地查阅,然后统计归纳出哪一块知识他们掌握得比较不错,上课可以少讲一点;哪一块知识相对比较薄弱,上课需要重点讲。另一个班级同样采取思维导图的方式去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但是实施的方法不一样。这次教师采用电子书包推送思维导图给学生填写。学生只需打开平板电脑,接受教师发送的学习任务,在线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后提交。在后台,教师可以查阅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5]。电子书包自带的思维导图工具还具有汇总和对比的功能。对于思维导图的同一分支,只要学生的答案是一样的,那么它就会自动合并成同一个答案;如果是不同的答案,它会生成独立的分支,成并联状态。这样,学生提交的所有思维导图会呈现一个汇总的思维导图状态,方便教师查阅与归纳。

两种思维导图的运用虽然可以得到相似的结论,但是后者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备课效率,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2.学生的参与让评价方式更加多样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每一个思维导图都倾注了学生的努力付出,从学生的内心来讲,他们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的。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有助于保持学生创作思维导图的热情和兴趣。

在传统的评价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倘若采用电子书包创作思维导图,学生也可以参与到评价的环节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学生在完成思维导图的创作后将作品上传到“班级画廊”,这样每位学生都可以自由查阅其他学生的作品,并对该作品进行“点赞”。“点赞”数越多,表示这个作品越被大家认可。教师可以将“点赞”数比较多的作品在全班学生面前做分享与总结,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和动力。

3.减轻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负担,增强绘制思维导图的兴趣和热情

电子书包的使用,让思维导图的创作更加便捷和高效,学生再也不惧怕“树枝状结构”了。另外,使用电子产品辅助学习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笔者发现,班上有个别学生上课很容易打瞌睡,但是只要拿到平板电脑,就能兴奋起来,上课也更加积极。这主要是因为现代学生对电子产品很感兴趣,但平时在家里不能随时拥有,而在学校上课可以随时使用平板电脑,于是学生容易处于兴奋状态;学生喜欢动手操作,通过互动性软件的操作点一点、划一划;通过电子书包的互动讨论功能,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表意见;电子书包还可以访问网络,随时查看资料。正因如此,电子书包的使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兴趣和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越来越喜欢和使用思维导图时,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五、结语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将思维导图应用到电子书包上是可行的,它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和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效率,从而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实效。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任何教学方法的革新都是一把“双刃剑”,教师如何控制使用电子书包这个“度”,在什么時候使用思维导图最为合适和高效等,还需要我们在更深入的研究、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赵慧臣,王 玥.我国思维可视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中国知网2003-2013年论文的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4):10-17.

[2](英)东尼·博赞.思维导图使用手册[M].丁大刚,张 斌,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3]孙 华.教学设计纲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4]陈明华,王富英.新课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5]魏利霞.思维导图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5(5):39-44.

作者:杨飞

思维导图与小学科学论文 篇3:

略论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随着小学科学教学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的目标不单单是要求学生掌握课程所需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有效地进行学习,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一般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效运用“思维导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多角度、全方位地促进小学科学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科学;实践运用

作者简介:史晓露,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张先增,福建师范大学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系主任。(福建  福州  350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创客理念促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相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课题编号:FBJG20170036)的研究成果。

教育部在2017年颁布了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这不仅体现出了该学科的地位,也体现出了该学科特点。小学科学教育承担着科学启蒙的作用,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思维在学生整体的发展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小学科学课程不仅要对科学知识、科学概念达到一定的认识,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进行有效的思考,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小学科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增强对信息的整理和分析能力,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一、思维导图概述

1. 思维导图的概念。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教育家、心理学家者托尼·博赞提出来的,他指出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思维发散性表达出来的图形思维工具。[1]思维导图能够有效使用大脑左右脑的机能,通过图形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结合起来建立记忆链接,使得抽象思维更加具体化,知识逻辑更加结构化,思维过程也更加可视化。[2]思维导图一般以线条、图形、颜色为组成要素,利用联想和想象,围绕核心概念加以展开,将与之相关的信息连接起来,把概念短语或者句子作为节点,形成一个个分支,每个分支还可以继续向外延伸扩充,最终形成一张放射性的思维导图。

2. 思维导图的特点。①中心主题应聚焦凸显出来,集中在思维导图的图形上;②其他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发散,主题之间要按照顺序的重要性进行排列,将主干与分支的层次关系清晰地展示出来。[3]③思维导图中各级主题之间的联系可以是层级联系也可以是内在联系。分支由一个和主题相关联的关键图形或者文字构成,使其能够产生尽可能多的联想,一个主题可以用分支连线形成几个分支。④各分支形成一个相互连接的节点结构,分支上的关键词既可以用文字表示,也可由图像来表达。[4]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1.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应用思维导图。当前我们一直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但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培训及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以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应具有思维导图方面的知识,要了解思维导图的背景、思维导图的概念、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以及思维导图的发展进程,在此基础上,再理解思维导图的特点和应用的原则。其次,教师要熟练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类型和方法。当前,我们常用的两种绘制方法是手绘和软件绘制,但不管采用何种绘制方法,都有其所对应的绘制类型。教师应通过参加专业的思维导图培训,学会根据不同的内容来选择所需的类型,绘制出完整的思维导图。教师需要将思维导图和小学科学进行整合,对整个教材进行更深刻的理解。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应用在每一次课程教学中,还可以把整个小学科学的内容以及课程标准用思维导图进行展示,帮助教师理清思路,充分利用科学这门学科的连贯性和融合性,更好地完成教学。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重点的突破、教学方法的运用等用思维导图加以展示,使整个教学流程清晰明了。

笔者认为,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技巧,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学,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加深对思维导图的认识和了解,在掌握思维导图的基础上掌握应用的原则和绘制技巧。整个教学过程是需要学生和老师相互配合完成的,教师应该循序渐进,让思维导图一步步走进课堂,而不是一味地去灌输制作方法。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把握合适的教学时机,在不同形式的课程教学中选择不同的思维导图方式来完善学生的知识,以加深其对课本内容的认知和理解,实现基础知识的扩散及深化。[5]

2.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实例。以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为例:

(1)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掌握几种地形特点;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②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等方法掌握知识点,培养动脑能力;通过小组学习地形过程,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研究地球表面地形的兴趣,能主动去了解和收集与学习相关的信息,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2)教学重难点。①教学重点:知道几种地形的特点。②教学难点:学会看地形图。

(3)教学准备。①学生准备:让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拍摄的风景照。②教师准备:課前准备五张中国地形图和五张世界地形图分给每个小组,制作本节课关于地形地貌的课件,准备一个大的地球仪。

(4)教学过程。

第一,我们看到过的地形。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以旅游这个话题进行新课导入,提问:大家都去过什么地方旅游?接着,让学生展示各自的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提高其融入课堂的积极性。教师接着提问:各自照片中的地方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阅读教材第46页的内容。②知识交流。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简单介绍照片中的地形特点。学生一:我去了吐鲁番,那里的地形是中间低、四周高;学生二:我去了日喀则,海拔特别高、地面看起来很开阔;学生三:我去了成都,那里很宽广,很平坦;学生四:我去了重庆,有很多高高的山地,特别神奇;学生五:我去了青岛,有很多低的山丘,而且是高低起伏的……接着,教师再让学生初步制订简要的思维导图。③讲解内容。总结学生的答案,并对学生遗漏的答案进行补充。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什么是地形?地球上都有哪几种地形?各种地形的特点是什么?地形是指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五种基本地形是平原、高原、丘陵、盆地、山地。五种地形的特点分别是:平原——低平而广阔,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海拔不高,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④实际应用。根据讲解的内容,让学生分组继续完成思维导图,每个小组上台发言,然后学生一起探讨分析,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最后教师再加以指导完善。最后,各个小组投票选出最好的思维导图,进行奖励。

例1:A组学生最后完成的思维导图:

第二,了解家乡的地形。教师出示家乡的照片,提问学生:“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先要求学生积极作答,最后教师再补充,以使学生有效掌握相关教学知识。

第三,观察地形图。①引入。拿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举手发表自己所了解的有关地球仪的信息。②出示地形图,进行初步观察。询问学生从地形图上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③认真研究地形图,提出问题: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有什么不一样吗?地图上都有什么颜色呢?地形图上面不同的颜色都代表了什么呢?让学生自己观察并猜测。学生一:我知道蓝色是代表海洋。学生二:黄色应该是沙漠。学生三:绿色是草原……④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完成知识讲解。

知识讲解:地形图属于普通地图的一种,它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尺来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一般指的是终年积雪的山峰,通常海拔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绿色通常指的是平原;黄色指的是低山丘陵;棕褐色指的是高山。

注意:因为该阶段所学习的知识比较简单,为符合小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师需要告诉学生在该阶段只能以大致颜色来区分地形,具体情况应该根据不同地图的海拔高度标注来区分,在高年级阶段将会进行更为详细的学习。

首先,小组观察地形图并绘制思维导图。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地形图,互相交流将获得的信息用笔及时记录下来,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绘制出思维导图。

例2:B组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

其次,归纳总结并布置作业。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预习课本48和49頁的内容。提出问题: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课下收集不同地貌的照片和资料,每个人在上课前绘制好有关下节课内容的思维导图,不知道的内容可以先用框架画好,空出位置。

最后,教学评价。本案例从实际出发,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创设情境,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融入课堂之中。学生自学知识,掌握思维导图的设计原则并参与讨论,发挥自主性。教师再针对学生的图展开恰当评价,也可以组织学生自评、互评,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优化小学科学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而且课上绘制的思维导图在课后复习时还可以帮助学生节省很多时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应用分析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小学生而言,思维导图丰富的色彩、形象的图片和多样的设计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改变往常枯燥的课堂模式,让学生自主参与,获得成就感。此外,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的实践中还有助于引导学生把零碎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帮助他们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活用思维导图,发挥其优势,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托尼·博赞.思维导图[M].叶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34.

[2] 托尼·博赞.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张丁昆,徐克茹,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 托尼·博赞.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4.

[4] 刘超.高一化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行动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6.

[5] 吴敬生.思维导图与学习[J].教学文化论坛,2012,(3).

责任编辑   朱泽玲

作者:史晓露 张先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艺术类高等教育改革论文下一篇:关于教学的中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