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制度

2023-05-26

在当今社会,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会接触到制度。制度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对维护社会公共秩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制定一般制度?以下是小编收藏的《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制度》,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1. 工作人员(包括医、护、技、清洁以及后勤行政人员)在工作中应执行标准预防的原则即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接触上述物质,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 禁止医务人员在非工作场所穿戴工作服(如食堂、宿舍等)。

3. 职业防护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转移给病人,防止医务人员变成传播微生物的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从病人或环境中获得的病原微生物在人群中传播)。当直接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因此脱手套后必须立即洗手。接触不同的病人时必须更换手套,对同一病人而言从接触污染部位到清洁部位时,也应更换手套。

4. 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口罩、眼罩或面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务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的污染。

5. 被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应及时清洁消毒处理。

6. 锐利器具和针头使用后及时收集在利器盒内,以防刺伤。

7. 按要求对特殊感染病人进行相应的隔离措施。

8. 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操作或清洁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9. 工作人员工作中应加强自身防护。如操作时应衣帽整洁、戴口罩;搬运救护外伤出血病人时穿隔离衣;对疑有特殊感染者必须按要求进行隔离、防护。

10. 根据防护对象对医护人员造成职业暴露途径不同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11. 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工作人员及时进行登记,并对其定期跟踪随访。

第二篇: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1)

双滦区人民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根据医院感染工作需要,制定制度。

(一)标准预防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l、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二)标准预防的措施

l、洗手: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不论其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遇有下述情况必须立即洗手:摘除手套后(接触病人前后)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人时。

2、戴手套:接触病人的上述物质及其污染物品时,接触病人黏膜和非完整皮肤前均应戴手套;对病人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

3、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护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的污染。

4、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进行清洁和适当消毒。

5、污染的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的皮肤与黏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传播。

6、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

7、医护人员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8、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隔离。

(三)医护人员的防护要求

1、基本防护:

防护对象;在医疗中从事诊疗活动的所有医、护、技人员。

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2.加强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护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的工作人 1 员;转运疑似或临床诊断传染病的医护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

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

防护镜:有体液或其他污染物喷溅的操作时;

外科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

手套:操作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或破损皮肤黏膜的操作时;

面罩:有可能被病人的体液喷溅时; 鞋套:进入传染病区时。 3.严密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对传染病尸体进行解剖的医务人员。

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应使用面罩

供应室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医院供应室担负着各临床科室污染物品的回收、清洁、消毒、灭菌和发放工作,是医院无菌物品的供应站,也是污染物品的集中点。加强供应室工作人员的防护能力和保证工作人员的自身健康显得十分重要。

一、危害因素

1、生物因素

医疗用品在供应室进行去污、清洗、消毒和灭菌,再返回临床使用的循环程序中,频繁地接触病毒和细菌。污染物品的数量多、种类复杂,成为交叉感染的媒介。这不仅仅是造成医院感染的潜在因素,也是危害供应室护理人员身体健康的因素之一。

2、物理因素

消毒灭菌时高压锅、排气扇等的噪声,可损伤人体的听神经,引起心血管系统等的生理变化。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时可以引起角膜炎、结膜炎及皮肤红斑,它照射产生的臭氧,对呼吸道也有损害。热力灭菌法在使用过程中所散发的热量使供应室工作人员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对健康造成影响。

3、化学因素

戊二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化学消毒剂在应用时散发的气体,可污染供应室的工作环境。这些消毒剂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直接接触人体时可引起皮肤、黏膜、呼吸道的损伤;挥发在空气中被人体吸入后可导致支气管黏膜水肿,长期作用可引起支气管炎,最终导致呼吸系统的损害;另外对人的眼睛也有刺激作用,可引起流泪、模糊、视物不清等;

2 还可以引起接触性皮炎。

4、锐利器械伤害

在物品回收和清点的过程中,污染的针头、刀片或其他医疗器械刺伤是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可导致工作人员的血液暴露,,有发生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危险。

5、环境因素

供应室工作繁琐单调,消毒灭菌工作需付出较大的体力,人体容易疲劳,使身体免疫力下降。每日把医院各处回收来的布类、器械等物品统一在回收间再重新分类整理,在这一过程中,又造成了回收间环境的污染。

二、 防范措施

1、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

加强供应室人员对医疗环境中职业感染危险性的认识,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强化护理人员消毒、灭菌和隔离及预防感染的意识,加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在回收的过程中, 要求戴口罩、帽子、手套,出供应室时换外出衣、外出鞋;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尿液、脓液以及体内各种引流液的器械时,要求戴手套,并且要及时更换手套,避免交叉感染。

2、建立医护人员健康档案

供应室人员必须维护自身健康,不能患有急慢性传染病。每年定期进行健康查体两次,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加强职业健康教育, 提高工作人员免疫力与抗病毒能力。

3、加强锐利器械损伤防护和处理

在操作中应戴手套,注意避免损伤,动作轻巧,避免碰撞,对金属器械应先分类,,采用持物钳持物。锐器必须放在利器容器内进行运输,避免用手直接接触锐利器械,以免刺伤。一旦被利器刺伤,应立即反复挤压伤口周围并洗手,用碘酒、乙醇等消毒,必要时包扎。如被HIV、HBV等污染利器刺伤,应进行相应的接种及采取其他治疗措施,如严重刺伤,立即到外科处理。

4、环境因素的防护

安装排气扇,在制作敷料、棉球等,应戴口罩。

5、化学消毒剂的防护

了解消毒剂的理化性质,配置时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具。盛放消毒剂的容器要配备容器盖,,避免消毒剂的挥发,既可以保证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又减少了对身体的危害。定期通

3 风,工作时应开排气扇,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强酸浸泡物品操作要小心谨慎,操作完毕用自来水充分冲洗所接触物品及区域。放酸位置需固定,切忌与其他溶液混放,容器表面要有明确标志。

锐器伤的防范措施及处理

锐器伤是医务人员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对医务人员身体健康造成直接威胁。

1、常见的锐器

在医疗活动中,常见的锐器包括:手术刀片、注射针头、医用缝合针、安瓿碎片、玻璃及剪刀等一些锋利的医疗器械。

2 、防范措施

①强化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手持针头和锐器时,不要让锐利面对着他人,以防不慎刺伤。操作完毕,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禁止双手回套针帽,防止刺伤自己的手;禁止用手去折弯或弄直针头;在为不合作患者做治疗时,应取得他人的协助。

②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将用过的针头、刀片、缝针等及时处理,丢入合适的锐器盒内,不要将针头、刀片、缝针等丢在一般的垃圾桶内,以免刺伤保洁员。

③严格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项操作规程,手术科室医护人员与锐器接触机会多,操作者要严格操作规程,准确、无误,做到忙而不乱,从而避免锐器刺伤自己或他人。当手要接触血液、体液或污染物品时,要戴手套进行操作,特别是医务人员手上有伤口时必须戴手套操作,虽然戴手套不能防止锐器伤,但可以减少血液进入人体的量而减少感染的机会。操作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处理血液污染的器械时均应戴手套进行,脱手套后仍需立即彻底洗手。

④完善防护措施,接种乙肝疫苗,定期体检,并进行有效的预防接种。

3、 锐器伤后处理

医务人员工作中不慎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伤时,应立即挤出伤口的血液,流水冲洗伤口,再用碘酒、酒精消毒,遇特殊感染手术中医务人员不慎刺伤,应立即进行临床处理和消毒。并在手伤后48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并填写报表,在伤后72h内作HIV、HBV等基础水平检查。可疑暴露于HBV感染血液、体液时,应尽早注射乙肝疫苗(最迟不超过7天),1个月后再注射1次;可疑暴露于HCV感染血液、体液时,尽快于暴露后作HCV抗体检查;可疑暴露于HIV感染血液、体液时,即刻抽血检测HIV,

3、6个月后复查,72小时(越早越好)内采用二联或三联药物治疗28天,并随访6个月。

X光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一)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加强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通过职业教育,增强专科理论知识,深入了解职业暴露的危害性,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掌握防护原则和具体防护措施。

(二)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1、工作时尽量缩短接触X 线的时间以减少危害,定期脱离放射环境以减少射线的照射及积蓄。

2、改善工作环境,减少与X射线管焦点或散射体的距离来减少其受照剂量。

3、对病人进行X光透视、照片操作时,应穿戴铅橡胶防护衣,佩戴防护用品铅围裙、专用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在不影响正常操作的条件下,使身体尽量远离X 射线管和患者,避开有用线束的直射线。对患者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在保证诊断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照射时间,并用铅胶板屏蔽非检查部位 。

4、加强通风换气,消除X射线机房内有害物质:

除安装迷宫式百叶窗保持良好通风外,设机械通风,保持每天换气4~6次。

实验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实验室医务人员因其职业的特殊性,每天要处理大量的临床标本,而标本中含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寄生虫、衣原体和支原体等,因此实验室医务人员每天都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险因素之中。为保护实验室医务人员的健康,防止污染向实验室外扩散。特制定实验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1、实验室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因素

(1)实验室检测的标本大多是病人的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如粪、尿等)。其内可能含有多种病原体,为了提高标本阳性检出率,选送的标本往往都是含菌数量和活菌数最多的部分。另外,带菌者、亚临床感染者、潜伏期病人,这些没有明显临床症状的人有时送检标本做例行检查时,标本中也可能含有病原体。

(2)实验室锐利器械

实验室人员在采血工作中被针头刺伤,是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可导致医务人员血液暴露,有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的危险。另外,针刺伤还可传播一些其他疾病,如疟疾、败血症、伤口感染等。 (3)检验操作时形成的微生物气溶胶

检验操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危害性的微生物气溶胶。 ① 直接涂片或制作湿片时;

5 ② 吸取和稀释体液标本或排除注射器内的气泡时; ③ 倾倒微生物悬液时;

④ 使用组织搅拌器后立即打开搅拌器盖或当培养管振摇后打开管塞时。

2、防范措施

(1)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根据控制实验室医源性感染的管理工作的要求,建立实验室微生物学监控制度、保洁工作制度、消毒工作程序和感染性垃圾分类、收集、运送及登记制度。 (2)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培训

个人操作习惯是造成锐器伤发生的决定性因素。要改变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保证在任何时候进行操作时都能采用符合规定的安全技术和预防措施,要增强医务人员对医疗环境中职业感染的危险性认识,要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职业培训的一项内容,以减少不安全隐患的发生。

(3)增强自身防护意识

工作人员自觉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在实验操作中戴一次性手套、口罩,高危操作环境要求穿隔离衣、戴防护眼镜。正确配制消毒液,定期对工作环境消毒,经常保持实验室内空气流通。

(4)加强锐器损伤的防护和处理

医务人员被锐器意外刺伤后,应先脱去手套,再自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同时用流动净水冲洗伤口,使部分血液排出,然后用碘酊、乙醇消毒受伤部位,用无菌敷料包扎伤口。

(5)加强接触部位的消毒

在配制、使用和处理污染物的过程中如发生接触,必须做到: ① 迅速脱去手套和隔离衣;

②肥皂和流动水清洗接触部位的皮肤; ③眼睛接触后迅速用水或等渗洁眼液冲洗; ④记录接触情况,必要时就医治疗。

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实行标准预防隔离原则,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对病人和医务人员均采取有效的保护性措施。为有效隔绝皮肤与病人

6 唾液、血液及病原微生物的直接接触,医务人员手的防护极为重要,工作人员在进行诊疗操作时应戴手套,并在下一位病人治疗前更换手套,操作后脱掉手套、肥皂洗手。必要时可用手消毒剂,常用的有5000mg/L碘伏溶液或75%乙醇溶液。

二、发生锐器刺伤立即清洗、消毒,必要时包扎。诊疗时工作人员应戴口罩、帽子、必要时戴眼罩,预防感染性气溶胶吸入和污染。

三、口腔诊室内要保持清洁,每个工作日结束后用紫外线照1小时,并保持通风良好。治疗台在治疗每位病人后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综合治疗椅表面及在诊治过程中被病人血液、唾液或其他分泌物污染的工作台,在治疗结束后用500~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第三篇: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推荐)

一、 职业防护原则

1、 基本防护

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工作的所有医、护、技人员。 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凡接触传染病人时要加穿隔离衣。

2、 加强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务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隔离病区等区域的工作人员;转运确诊或疑似为传染病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加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外科口罩/N95口罩、鞋套、手套、防护眼罩、面罩等。

3、 严密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特殊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作和作传染病人尸解的医务人员。

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全方位防护,应使用面罩、呼吸防护器。

二、 基本预防控制措施

1、 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常见感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防护技术,减少职业危害。

2、 遵照标准预防的原则,在接触病原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1) 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戴手套,操作完

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喷溅时,应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等。

(3) 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尽量减少创口出血,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 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手持针头和利器时,不要让锐器面对着他人,在为不合作的病人注射时,应取得他人的协作,使用的针头不可再套回原针帽内,如果一定要套回,则采用单手复帽技术,不要将锐利器具直接传递给他人,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利器盒,不要折毁锐利器具等。

(5)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须戴双层手套。

3、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4、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5、 对手术前及输血前患者必须严格进行“感染筛查”。门诊小手术等有创操作前,应遵循患者知情同意和自愿原则下做“感染筛查”,如病人不同意做,应在“告知单上”签字,科室留存备查。

6、 检验科接收到患者的血液标本后,应于24小时内报告“感染筛查”结果。对于HIV抗体初筛实验阳性的标本,检验科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和病人所在科室负责人,医院感染管理科

指导科室做好防护工作,同时相关人员要保护患者隐私。

三、 发生血液传播疾病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

1、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2、 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 发生艾滋病病毒的职业暴露后,医务科及时组织院内相关学科专家依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确定是否预防性用药,如需用药,制定具体的预防性用药方案。

5、 发生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梅毒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后处理和随访。

四、 报告、体检和随访

1、 职业暴露发生后,当事人在应急处理后,应尽快报告科室负责人(科主任或护士长);

2、 职业暴露当事人填写《盘锦市第二人民医院职业暴露事件登记表》,由科室负责人签字后送交医院感染管理科。

3、 依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

和《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流程》,医务处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当事人立即进行职业暴露评估并确定体检项目和相关治疗,体验科协助实施体检,预防保健科负责对发生职业暴露后的预防用药品和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的药品保障及随访。

五、 使用化学消毒剂的防护:保证良好的通风环境,使用化学消毒剂时戴手套、口罩,必要时穿防护衣,口罩和手套要定时更换,尽量选择对空气污染小的化学消毒剂,使用中的化学消毒剂容器加盖,对化学消毒剂原液要正确贮存。

六、 化学治疗的防护:配药室经常自然通风,必要时安装排气扇。在配制化疗药及为病人进行化疗药物的穿刺注射时,应戴口罩、帽子及双层手套,配制化疗药后的垃圾按药物性医疗废物处理,盛垃圾的容器要加盖。操作中不慎将药液溅到皮肤或眼睛,应立即使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如果药液溢出到桌面,医用纱布吸附药液,再用清水冲洗被污染桌面。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制度

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减少各种危险行为。

2、 强化职业安全意识,建议医务人员接种乙肝疫苗。

3、 严格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熟练掌握和正确使用防护技术和用品。,

4、 避免有可能造成医务人员伤害的操作,正确处理意外刺伤事件:

5、 正确处理病人使用后的设备、污染物品以及医疗废物。

6、 当出现职业暴露伤害时,应遵循暴露后的处理原则,按规定进行

报告、登记、评估、预防性治疗和定期随访。

7、 发生锐器伤后积极采取补救措施: 锐器伤后伤口紧急处理:

(1) 捏住伤口近心端,以阻断静脉回流

(2) 立即用流动水冲洗,向伤口部位方向持续推挤,挤出伤口部位的污血,注意不要一挤一松,避免将污血倒吸入血循环 (3) 碘伏或酒精或碘酒消毒伤口 其他处理 病人HIV(+)

(1)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服用双汰芝,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2)医务人员抽血检查Anti-HIV,并于暴露后4周、12周、6月定期追踪检查Anti-HIV 病人HbsAg(+)

(1)医务人员HbsAg(+)或Anti-HBs(+):不需要注射疫苗或HBIG (2)医务人员HbsAg(-)Anti-HBs(-)未注射疫苗:24小时内注射HBIG并一周后接受HBV疫苗注射

(3)医务人员HbsAg(-)Anti-HBs(-)已完成疫苗注射未产生抗体:24小时内注射HBIG并补一剂疫苗

(4)医务人员HbsAg(-)Anti-HBs(-)正接受疫苗注射未产生抗体:24小时内注射HBIG并继续完成疫苗注射

(5)暴露后六个月、一年,追踪HbsAg、Anti-HBs 病人Anti-HCV(+)

(1)医务人员Anti-HCV(+):继续追踪肝功能

(2)医务人员Anti-HCV(-):注射干扰素3天,暴露后3个月、6个月、7个月、1年定期追踪肝功、Anti-HCV 病人TP(+):医务人员预防注射长效青霉素,暴露后三个月追踪TP

第四篇:十一、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1.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穿相应工作服,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3.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时,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4.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5.在进行侵袭性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6.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人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也可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7.使用紫外线消毒时,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以免引起损伤。

8.干热灭菌时勿与烤箱底部及四壁接触,灭菌后要待温度降到40cC以下再开箱,以防炸裂。

9.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的具体操作步骤、常规保养和检查措施应按厂方说明书的要求严格执行。 10.接触戊二醛等消毒溶液时应戴橡胶手套、防止溅人眼内、吸人体内或皮肤黏膜上,一旦溅上应及时用清水清洗。 11.调配化疗药物时防护要求:配备一次性口罩、帽子、一次性防透性防护服、护目镜,聚氧乙烯手套、乳胶手套、防护垫、污物专用袋及封闭式污物桶。

12.处理锐器时的防护要求:锐器使用后的针头直接放人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中;禁止手持锐器随意走动;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帽:如果必须套回一定要单手操作;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将针等锐器随手传递;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丢弃的损伤性废物无论是否使用均按损伤性废物处理。

13.护理隔离病人时的防护要求:着隔离衣,并执行区域性防护流程,与病人近距离操作时戴护目镜,吸痰、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操作时,要戴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每接触一个病人后马上洗手或卫生手消毒。

二、护士排班管理制度

1.坚持以病人需求为原则,在充分征求科室护士意见的基础上,临床科室实行成组责任包干和扁平责任包干排班加弹性排班模式,保证护理工作有效性和连续性。

2.各科护士长在掌握各班工作规律、工作量和护理人员前提下,按照护士分层要求和标准进行科学分工,保证护士能力能满足病人需求。

3.班次要求:除夜班、中班外,以责任班为主,尽量减少其他班次,要求人人负责管理病人,条件不允许情况下可增加办公班和治疗班,但要逐步创造条件增加责任班。

4.各班次要相对保持稳定,避免轮换过频,保证病人治疗与护理的连续性。

5.护士长值白班,保证科室日间护理工作的督促、检查、协调,病区护士数量不足时,请示护理部可参加值夜班。 6.排班中体现一级应急人员姓名、联系电话,遇有抢救等工作,及时调配人员,确保护理工作正常运转。

7.每周休息2天,因工作需要欠休者,应在下周补休,无特殊情况,原则下不得累计欠休,不准跨年度补休,欠休者应在排班表上注明。

8.本周工作满4天者,可安排周休2天,工作满3天者,可安排周休1天,工作不满2天者,一般不再安排周休。 9.护士长严格按护理部排班管理制度进行排班,未经批准不得排通宵值班或其他班次。

10.非临床科室护士排班根据病人需求和医院实际情况参考临床科室排班原则进行。

十八、护理病例讨论制度

1.凡是对临床护理、科研和教学有意义的特殊病例均应组织进行病例讨论,主要是解决存在的护理问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记录。

2.科内病例讨论由护士长主持,全体护士参加,必要时邀请有关科室参加,并负责整理讨论结果,制定和落实相关预防措施。 3.院内病例讨论由护士长提出申请,护理部负责组织全院护士长和有关人员参加,并负责整理讨论结果,制定相关预防措施,组织落实。

4.科内病例讨论每年不少于4次;院内病例讨论每年不少于4次。

5.每次病例讨论前,病例所在科室做好准备,护士长或责任护士介绍病情及解答有关护理方面的问题,参加讨论人员共同讨 论提出分析意见。

十九、护理文书管理制度

1.护士长是科室护理文书管理第一责任人,其他护理人员是相关责任人,并纳入交班。

2.护理文书由本医疗机构的护理人员书写,实习、进修生书 3.护理文书书写要严格遵照护理文书书写规范进行,运行中 4.护理文书在病历中按要求排序,加锁保存、由本医疗机构写的护理文书要经过带教老师 修改签字后才能生效。

的护理文书质量由各级护理质量管理组织负责质量控制。

医务人员传递,不准无关人员阅读,不得撕毁、拆散和丢失。 5.出院患者护理文书必须经护士长或质控护士质控签字后交病室管理科管理。

6.护理书复印和封存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7.医护沟通本、各种交接登记本保存期一年。

8.护理文书质量考核结果纳入科室、护士长和护士质量考核。

十、护理投诉管理制度

1.凡是医疗护理工作中,因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及自身原因或技术而发生的护理缺陷,引起的患者或家属不满,并以书面或口头等方式反映到护士长和护理部或从有关部门转回护理部的意 2.各科和护理部应由专人接待护理投诉,认真倾听投诉者意见,使患者有机会陈述自己的观点,耐心安抚投诉者、并做好投诉记录。 3.接待投诉人员要做到耐心细致,认真做好解释说明工作,避免引发新的冲突。

4.各科、护理部建立护理投诉专项记录,记录投诉事件发生 5.接到护理投诉后,及时反馈,并调查核实,告之有关部门的护士长。科内应认真分析事发原因,总结经验,接受教训,提出整改措施。 6.投诉经核实后,可根据事件情节严重程度及护理部奖惩制度,给予当事人相应的处理。

二十

七、护理单元器械和仪器管理制度 见,均为护理投诉。

的原因、分析和处理经过及整改措施。

7.并及时在护士长和护士会议上通报,组织整改。

1.各科室必须根据诊疗及教学需要计划领取,原则上不应造成积压。

2.建立基数和固定资产档案,与相关科室健全交接手续。

3.器械与仪器定位放臵,精密仪器专人管理,除抢救必需外,原则上不得借用,科室间必需借用时,建立借条登记,及时索回。

4.所有器械必需建立其性能、保养方法和操作规程等指导性文件,护士长负责培训,科室有关人员必需熟悉掌握,按照指导性文件使用、保养,保证清洁和性能完好,出现故障请专业人员维修,并有故障标识。

5.仪器管理人员认真填写大型精密仪器使用记录,做好仪器设备档案资料的管理。

6.各班之间建立交接记录本,护士长每月至少清点一次;病房内物品与设施病人出院时当面清点。

二十八、急救物品、药品、仪器管理制度

1. 急救物品、药品、仪器管理必须做到定人管理、定室、定位放臵、定数量、定期维修,不得随意使用和外借,保证完好率100%,仪器建立使用流程和出现故障时的应急预案。

2.急救车药品和物品管理要固定放臵,不得随意挪动,使用后及时补充。

3.急救车药品标识包括药名、剂量、基数、生产日期和失效期。

4.各级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急救车内各种药品、物品和仪器放臵位臵、数量、作用、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5.抢救任务重,抢救车使用频次较多的护理单元,每班交接,护士长每周检查一次并记录。

6.抢救任务较轻,抢救车使用频次较少的护理单元,采用封条管理,用“封条。将抢救车的上盖、抽屉等相关位臵进行封闭,封条上注明封闭时间、有效期,并做醒目标示“非抢救患者勿用”,封闭责任人签字。

7.抢救急、危患者后,及时清理和补充用物,纳入常规管理。

十、抢救室管理制度

1.抢救室专为抢救患者设臵,其他任何情况不得占用。 2.一切抢救药品、物品、器械、敷料专人管理,固定位臵,标识明显,不能任意挪用或外借,保证抢救物品性能良好状态。 3.药品器械用后及时清理、消毒,消耗部分及时补全,放回原处以备再用。

4.落实交接班制度,账物相符。

5.室内每日空气消毒、每月空气培养。患者离开抢救室后,做好终末消毒处理。

6.抢救患者时,工作人员按岗定位,按照各种疾病抢救常规程序进行抢救。

7.每次抢救完毕后,要做现场评定和总结。

三十

一、治疗室管理制度

1.工作人员进入治疗室必须衣帽整洁,无菌操作前后洗手、戴口罩。

2.保持室内清洁、整齐,无菌区、清洁区与污染区分区明确,标志清楚。

3.各种药品、物品分类放臵,标签明显,字迹清楚,交接班制度落实。

4.各项治疗操作准备时,必须严肃认真、思想高度集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及“三查七对”制度,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5.无菌物品专柜放臵,非工作人员不准进入治疗室。 6.开启的无菌溶液,瓶口用酒精棉球加压或瓶口贴封口,抗生素现配现用。

7.一次性治疗用品使用后按要求处理,卫生用具专用。 8.保持服药器具的清洁,非一次性服药杯应固定专人使用,并每周彻底擦洗消毒1次。

9.治疗车上物品摆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进入病室的治疗车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

10.治疗室配臵冰箱按规定放臵有关物品,并保持清洁,任何人不得随意存放物品。

三十

二、换药室管理制度

1.换药室专人负责管理,室内应保持清洁、整齐、光线明亮,不允许不必要的人员人室。

3.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与污染区;无菌物品、清洁物品与污染物品分别放臵,标志清楚。

4.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先换无菌伤口,后换感染伤口,特殊感染者不得在换药室换药。

5.各种物品、药品分类放臵,标签明显,字迹清楚,并标明药液浓度。

7.各类医疗废物按规定处理,污物桶应及时更换,每周消毒液擦拭消毒1次。 2.工作人员进入换药室应衣帽整齐、操作前后洗手、戴口罩。

6.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8.每次换药完毕,整理用物,放臵在固定位臵。

三十

三、病区管理制度

1.护士长是科室管理第一责任人,科主任及各级医护人员是 2.各级人员有责任保持病区整洁、安静、舒适、安全,物品陈设整洁、定位有序,贵重物品专人负责保管。未经护士长同意,不得随意搬动、外借、不得丢失或损坏,没病人病房加锁。 3.工作人员上班必须着工装、仪表端庄,穿软底鞋、通讯工具处于静音状态,保证病房安静,医护排班必须满足病人治疗和护理需求,值班期间必须落实职责内容,保证科室秩序和安全。 4.各级医务人员必须及时评估病人安全危险因素,向患者、相关责任人,共同负责科室日常管理和安全管理。 家属、陪伴人员做好安全教育工作,首次安全告知必须在本班内以书面形式落实,并让患者或家属签字,纳入护理文书管理。 5.对儿童、老年患者、意识障碍和需要卧床休息的患者,应设提示牌,加护栏等,落实床边安全护理措施。

7.各级医务人员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提高警惕,对科室陌8.科室不得使用电炉、煤气炉,对电源、氧气等易燃、易爆 9.医务人员有义务互相监督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落实情10.根据工休会制度和健康教育制度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管理,督促患者自觉遵守“住院须知”和“探视陪护制度”,听取对医疗、护理、伙食、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意见,及时反溃,整 6.洗手间、浴室要有防烫防滑标志,热水器要有操作指引。

生和无关人员及时询问,必要时向保卫科报告。

物品严格按要求管理,发现异常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及时整改。

况,发现安全隐患即时杜绝,必要时向科主任和护士长报告。

改。

三十

四、探视、陪护管理制度

1.根据医院医疗常规实际情况建立医院探视时间,患者家属应严格遵守探视时间,每次同时探视不超过2人,学龄前儿童不得进入病区探视。 2.母婴同室病房、监护室、隔离病房等谢绝探视,必需时应在采取相应措施下探视。

3.危重患者或6岁以下患儿需亲属陪护者,根据医嘱,由护士长发放陪护证。陪护人员离开患者时,必须经值班护士同意后方可离开。 4.探视、陪护者要遵守医院规定,服从医务人员管理,自觉保持病室内清洁、肃静、禁烟。禁止在病人面前谈论有碍于患者身心健康的事情。

5.服从医院治疗,凡未经医师允许的药品不得私自给患者服用,不得参与患者的治疗,如调节滴速、拔出静滴、吸痰、吸氧、灌热水袋、鼻饲等。

6.不随意进入医护办公室、治疗室,不翻阅病历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注意节约水电,损坏物品照价赔偿。

五十

一、重点科室、重点环节和重点人群管理制度

1.重点科室包括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蝌、急诊科、产房、血液透析室、手术室和供应室等。

2.重点环节包括病人交接、病人身份识别、药品管理、围手术期病人管理、医护沟通等环节。

3.重点病人包括急危重病人、有问题倾向病人、新开展新技术病人。

4.重点时间段包括中午、晚班、夜班、节假日等。 5.重点员工包括新护士、一级护士和近期遭遇生活事件护士、重点科室护士等。

6.各级管理组织要不断完善重点科室管理标准,按照护理质量管理方案,各级管理组织对重点科室进行重点考核,结果纳入科室、护士长考核结果中。

7.对重点环节、重点病人各级护理质量管理组织要作为重点考核内容进行全面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8.重点时间段各科室护士长要根据科室病人动态随时进行护士调配,以满足病人需求为原则。

9.重点员工护理部和科室要每年组织安全风险教育,科室护士长要及时对其能力进行评估,原则上新护士6个月内不单独承担夜班、遭遇生活事件的护士给予心理支持和帮助外,原则上安排调休,必要时报告护理部。

五十

二、输液、输血反应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1.各级护理人员要严格落实输液、输血操作规程,输液、输血时加强巡视。

2.一旦发生输液或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液、输血,并报告医生,组织抢救,尽力减轻或消除反应事故的不良后果。 3.对发生反应的有关物品、药品等妥善保管,以备鉴定之用。 4.护士长填写:“输液、输血反应报告表”上报护理部、药剂科(输血科)、院感办。

5.科室、护理部要根据情况组织相关人员讨论、必要时通过协调机制与医院药剂科和院感办共同参与,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并组织落实与追踪,防范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五十

三、临床检验标本采集、储存和运送管理制度

1.护士接到检验医嘱,持申请单严格核对病人信息,打印标本条码。

3.标本容器上注明科室、病人姓名、住院号、标本种类、标2.严格按各种标本采集流程采集标本。 本采集与送检时间等。

4.标本采集后要及时送检,与收际本人员认真交接登记、签5.手术标本按要求固定,使用专用袋和容器,注明科室、病人姓名、住院号、标本名称、标本种类、加锁保管,送检交接登字;对不能按要求返回的检验结算要及时追踪。

记、签字。

6.发现不合格标本,及时纠正,并查找原因,及时整改

第五篇: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阜阳骨科医院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一、标准预防

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其基本特点为: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二、标准预防的措施

1.洗手: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不论其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遇有下述情况必须立即洗手,如摘除手套后;(接触病人前后)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人时。 2.戴手套:接触病人的上述物质及其污染的物品时,接触病人粘膜和非完整皮肤前均应戴手套;对病人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

3.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护人员皮肤、粘膜和衣服的污染。

4.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进行清洁和消毒。 5.污染的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的皮肤与粘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传播。

6.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 7.医护人员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8.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隔离。

三、医护人员的防护要求 1.基本防护:

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活动的所有医、护、技人员。 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2.加强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护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的工作人员;转运疑似或临床诊断传染病的医护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使用防护用品。 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

防护镜:有体液或其他污染物喷溅的操作时。 外科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

手套:操作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或破损皮肤粘膜的操作时。 面罩:有可能被病人的体液喷溅时。 鞋套:进入传染病区时。 3.严密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要给特殊感染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作和做传染病尸解的医务人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医务人员廉洁表态发言下一篇:语文如何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