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中常见的十二种

2022-10-03

第一篇:面试中常见的十二种

求职应聘面试中的十二种高级错误

在求职面试中,没有人能保证不犯错误。只是聪明的求职者会不断地修正错误走向成熟。然而在面试中有些错误却是一些相当聪明的求职者也难免会一犯再犯的,我们权称之为"高级"错误。笔者总结近10年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之经验,列举出常见的十二种"高级"错误,与读者切磋。

一、不善于打破沉默

面试开始时,应试者不善"破冰"(英文直译,即打破沉默),而等待面试官打开话匣。面试中,应试者又出于种种顾虑,不愿主动说话,结果使面试出现冷场。即便能勉强打破沉默,语音语调亦极其生硬,使场面更显尴尬。实际上,无论是面试前或面试中,面试者主动致意与交谈,会留给面试官热情和善于与人交谈的良好印象。

G:那就从“自我介绍”开始吧~!记住:“我是一名推销员”!

二、与面试官"套近乎" 4成人笑话 4交通笑话 4脑筋急转弯 4交际、处事能力测试

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面试官是忌讳与应试者套近乎的,因为面试中双方关系过于随便或过于紧张都会影响面试官的评判。过分"套近乎"亦会在客观上妨碍应试者在短短的面试时间内,作好专业经验与技能的陈述。聪明的应试者可以例举一至两件有根有据的事情来赞扬招聘单位,从而表现出您对这家公司的兴趣。

G:只要别说“你吃了吗”或“上网了吗”就行~!推销要有重点,“集中一点,重拳出击”一拳搞定!(击中其要害——公司渴求的“需要”。)

三、为偏见或成见所左右

有时候,参加面试前自己所了解的有关面试官,或该招聘单位的负面评价会左右自己面试中的思维。误认为貌似冷淡的面试官或是严厉或是对应试者不满意,因此十分紧张。还有些时候,面试官是一位看上去比自己年轻许多的小姐,心中便开始嘀咕:"她怎么能有资格面试我呢?"其实,在招聘面试这种特殊的采购关系中,应试者作为供方,需要积极面对不同风格的面试官即客户。一个真正的销售员在面对客户的时候,他的态度是无法选择的。

G:克服的方法很简单,每个人都会但90%的人却“忘记”了——“真诚地微笑”。始终保持微笑,即在暗示对方,“i love u”;你会得到对方同样的回应!(注意一点:始终注视面试官的眼睛——磁场交流!)

四、慷慨陈词,却举不出例子

应试者大谈个人成就、特长、技能时,聪明的面试官一旦反问:"能举一两个例子吗"?应试者便无言应对。而面试官恰恰认为:事实胜于雄辩。在面试中,应试者要想以其所谓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等取信于人,唯有举例。

G:OK,那就准备几个小故事吧!每个人都爱听故事!!!并且,不时的穿插一点“幽默”!

五、缺乏积极态势

面试官常常会提出或触及一些让应试者难为情的事情。很多人对此面红耳赤,或躲躲闪闪,或撒谎敷衍,而不是诚实的回答、正面的解释。比方说面试官问:您为什么5年中换了3次工作?有人可能就会大谈工作如何困难,上级不支持等,而不是告诉面试官:虽然工作很艰难,自己却因此学到了很多,也成熟了很多。

G:我客串过面试官,提醒大家,回答问题时一定要能“自圆其说”(或者“诚实”)。面试官最反感“不诚实的人”,这一点足以使你over!!!“尴尬的问题”就直接说实话,同时别忘了“傻笑”!还有,千万不要抱怨以前的种种不好!原因,你只要站在面试官的角度就知道了。(我会认为,这样的人今后也会这么在背后说我的。)

六、丧失专业风采

有些应试者面试时各方面表现良好,可一旦被问及现所在公司或以前公司时,就会愤怒地抨击其老板或者公司,甚至大肆谩骂。在众多国际化的大企业中,或是在具备专业素养的面试官面前,这种行为是非常忌讳的。

G:up。既然这么做不好!那么,与此相反则一定会有好的效果!适当的夸奖以前的公司或老板吧~!(其实,面试官会以为你在夸奖他呢:)

七、不善于提问

有些人在不该提问时提问,如面试中打断面试官谈话而提问。也有些人面试前对提问没有足够准备,轮到有提问机会时不知说什么好。而事实上,一个好的提问,胜过简历中的无数笔墨,会让面试官刮目相看。

G:这需要在事前对公司情况进行分析,并预设“几个问题”。不过,别问没有必要的问题(如,你吃了吗;)。有建设性的问题,只要一个就Excellent了~!

八、对个人职业发展计划模糊

对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很多人只有目标,没有思路。比如当问及"您未来5年事业发展计划如何?"时,很多人都会回答说"我希望5年之内做到全国销售总监一职。"如果面试官接着问"为什么?"应试者常常会觉得莫名其妙。其实,任何一个具体的职业发展目标都离不开您对个人目前技能地评估以及您为胜任职业目标所需拟定的粗线条的技能发展计划。

G:最好能结合自己的兴趣。还有个方法,做一些“职业评测”和“性格测试”,这将对你的自我规划有很大帮助!(我觉得QQ和sina上的性格等测试,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九、假扮完美

面试官常常会问:您性格上有什么弱点?您在事业上受过挫折吗?有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没有。其实这种回答常常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没有人没有弱点,没有人没有受过挫折。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弱点,也只有正确的认识自己所受的挫折,才能造就真正成熟的人格。

G:“经历过挫折,明白自己的弱点”代表着什么?代表着“成熟”!没人会在乎你的弱点,只要你是公司需要的人,将来能够给公司带来利润!!!

十、被"引君入瓮"

面试官有时会考核应试者的商业判断能力及商业道德方面的素养。比如:面试官在介绍公司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之后或索性什么也不介绍,问?quot;您作为财务经理,如果我(总经理)要求您1年之内逃税1000万元,那您会怎么做?"如果您当场抓耳搔腮地思考逃税计谋,或文思泉涌,立即列举出一大堆方案,都证明您上了他们的圈套。实际上,在几乎所有的国际化大企业中,遵纪守法是员工行为的最基本要求。

G:这就看临场发挥了。注意,面试前不要吃的过饱(七分就好了);同时,可以喝一杯Vitamin橙汁。

十一、主动打探薪酬福利

有些应试者会在面试快要结束时主动向面试官打听该职位的薪酬福利等情况,结果是欲速则不达。具备人力资源专业素养的面试者是忌讳这种行为的。其实,如果招聘单位对某一位应试者感兴趣的话,自然会问及其薪酬情况。

G:我不是很赞同此点。这只适用于“正规的大中型公司”。对于不怎么正规的公司或小公司,如果面试官不提此问题,自己一定要问一下,尤其是“福利”方面的问题,如医疗保险等。这是我在客串面试官时才知道的“内部秘密”。询问“福利待遇”是我们的权利,不能模棱两可,否则吃亏的只能是我们!在正式签约时,这些文件一定要有。否则,当面答应给你每月3000¥,到公司就变成2500¥,过一周就变成1000;到时就有的惨了~!

十二、不知如何收场

很多求职应试者面试结束时,因成功的兴奋,或因失败的恐惧,会语无伦次,手足无措。其实,面试结束时,作为应试者,您不妨:表达您对应聘职位的理解;充满热情地告诉面试者您对此职位感兴趣,并询问下一步是什么;面带微笑和面试官握手并谢谢面试官的接待及对您的考虑。

G:将“风度”保持到最后!即使你真得很兴奋,请坚持到走出公司或面试场地后,再抱着lp爽吧~!即使你以沮丧到了极点,坚持到最后,会有两种情况发生:

一、逆转的“奇迹”;

二、恭喜你,你又向成功迈进了一步!千万不要灰心气馁,想想爱迪生吧!没有失败只有暂时没有成功!你是最棒的~!信心成就未来!而信心真的很简单,就是始终微笑!尤其是在难以微笑的时候微笑!如果你有机会尝试着这么做一次,你会发现“微笑的奇妙,它会带来奇迹”。真的,我不止一次地体会过这一点~~!!!

(出处:http://)

第二篇:作文结尾的十二种方法

一、自然收束水到渠成。

所谓自然结束式,是指把文章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 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以事情的终结作全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枝不蔓。

如《一堂有趣的科学课》是这样结局的:下课铃声响了,当同学们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 的实验时,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埋怨道:“怎么搞的,这节课时间这么短!”

二、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这种结尾方式,是指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 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使文章中心鲜明突出。

如一同学在写《承诺》时这样结尾:无论在人生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永远不会放 弃,做一个生活的强者——这就是我的承诺。

三、首尾呼应凸显主旨。

首尾遥相呼应,结构完整,浑然一体,能唤起读者心灵上的美感。 请看某同学写《战胜自己》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善于战胜自己,这是我的长处。这个“自己”,是害怕困难缺少勇气的自己,成 功时很得意洋洋的自己。

结尾:善于战胜自己,这就是我的长处。困难前面不失掉信心,要有勇气战胜之:成功 时不趾高气扬,要看到缺点,保持冷静的头脑。

四、引用佳句多姿多彩。

用名言、警句、诗句、俗语、歌词等收尾,洋溢着诗意,揭示着真谛,呈现出含意深刻 的耐人寻味的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意味深长。 如一同学如此写《美好的明天》的结尾:

明日歌中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 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希望大家能把握今天,创造出美好的明天。

五、巧妙发问引人深思。

结尾以发问的形式提出问题,启发读者思考,具有感染、强调的作用,可谓言有尽而意 无穷。 如有同学这样写《我的语文老师》结尾:

难道我的语文老师不是一个称职的好老师吗? 你见过这样的老师吗?

六、联想引申多姿多彩。

结尾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使主题得到升华。 如某同学写《花》的结尾:

多姿多彩的花朵在校园里尽情绽放,也在我的心里播下了种子„„

七、抒发情感气势不凡。

用抒情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真实感、充足感。 如习作《公园里的秋色》:

啊!我爱那迷人的秋色,我爱秋姑娘送给大地妈妈的一件衣服——秋天。

八、景物烘托情景合一。

采用描写景物结尾,如同欣赏一支优美的乐曲,曲虽终但余音缭绕,给人留下无穷的韵 昧。 例如《雨季》的结尾:

雨停了,阳光放射出他温柔的光芒,天空中出现了彩虹,犹如一座七彩的桥架在天宇,我心也变得纯洁、明净。

九、启发思考意犹未尽。 即作者用恰当的词语组织形成句子,结尾给读者留下思考余地,让人有所启迪,获得感 悟,可谓情韵深厚。 如一同学写的寓言《狐狸和乌鸦续》结尾: “乌鸦遇事不冷静思考,盲目听信狐狸,结 果又上当了。”这引起了读者的深深思考:不论做什么事,要学会冷静思考,明辨是非。

十、出人意料戛然而止。

这种结尾不是按照故事情节的通常逻辑, 来处理人物或事情的结局, 而是用意想不到的 结局戛然而止,让人在目瞪口呆之余,不禁感叹作者的奇思妙想、生活的千变万化。 如某同学创造性地写《龟兔赛跑续》: 正当乌龟为自己的聪明而夺得冠军沾沾自喜时, 裁判宣布了一个令大家非常意外的结果——兔子赢了。原来,比赛的规则是比赛谁跑得慢。

十一、含蓄深刻余味无穷。

含蓄结尾写法,就是把要说的话、表达的真情隐藏起来,使文章结尾留有空白,常采用 比喻、象征手法和空白艺术,耐人寻味,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余地,使人浮想联翩,能把读者引向更深远的境地,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奇效。 如《挑山工》一文的结尾:

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 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 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十二、升华主题揭示本质。

所谓升华主题,就是在主题的基础上自然延伸,透过现象,揭示本质,丰富和深化主旨 内涵, 如《母亲》的结尾: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位无私的伟大的 母亲。然而,她是我们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正是这些劳动人民才创造了这个美丽世 界。我们要发奋学习,将来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祖国和人民。

第三篇:激励员工的十二种方法

一、榜样激励 为员工树立一根行为标杆 “表不正,不可求直影。”要让员工充满激情地去工作,管理者就先要做出一个样子来。

1、领导是员工们的模仿对象

2、激励别人之前,先要激励自己

3、要让下属高效,自己不能低效

4、塑造起自己精明强干的形象

5、做到一马当先、身先士卒

6、用自己的热情引燃员工的热情

7、你们干不了的,让我来

8、把手“弄脏”,可以激励每一个员工

9、在员工当中树立起榜样人物

二、目标激励 激发员工不断前进的欲望 人的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并且都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的。这种动机是行为的一种诱因,是行动的内驱力,对人的活动起着强烈的激励作用。通过设置适当的目标,可以有效诱发、导向和激励员工的行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10、让员工对企业前途充满信心

11、用共同目标引领全体员工

12、把握“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

13、制定目标时要做到具体而清晰

14、要规划出目标的实施步骤

15、平衡长期目标和短期任务

三、授权激励 重任在肩的人更有积极性 有效授权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技巧。不管多能千的领导,也不可能把工作全部承揽过来,这样做只能使管理效率降低,下属成长过慢。通过授权,管理者可以提升自己及下属的工作能力,更可以极大地激发起下属的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

19、不要成为公司里的“管家婆” 20、权力握在手中只是一件死物

21、用“地位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2、“重要任务”更能激发起工作热情

23、准备充分是有效授权的前提 24 、在授权的对象上要精挑细选

25、看准授权时机,选择授权方法

26、确保权与责的平衡与对等

27、有效授权与合理控制相结合

四、尊重激励 给人尊严远胜过给人金钱 尊重是一种最人性化、最有效的激励手段之一。以尊重、重视自己的员工的方式来激励他们,其效果远比物质上的激励要来得更持久、更有效。可以说,尊重是激励员工的法宝,其成本之低,成效之卓,是其他激励手段都难以企及的。

28、尊重是有效的零成本激励

29、懂得尊重可得“圣贤归” 30、对有真本事的大贤更要尊崇

31、责难下属时要懂得留点面子

32、尊重每个人,即使他地位卑微

34、越是地位高,越是不能狂傲自大

35、不要叱责,也不要质问

36、不要总是端着一副官架子

37、尊重个性即是保护创造性

38、尊重下属的个人爱好和兴趣

五、沟通激励 下属的干劲是“谈”出来的 ,与下属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于调动下属的热情,激励他们为企业积极工作有着特别的作用。而建立这种良好的上下级关系的前提,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效的沟通。可以说,沟通之于管理者,就像水之于游鱼,大气之于飞鸟。

39、沟通是激励员工热情的法宝 30、沟通带来理解,理解带来合作

41、建立完善的内部沟通机制

42、消除沟通障碍,确保信息共享

43、善于寻找沟通的“切入点”

44、与员工顺畅沟通的七个步骤

45、与下属谈话要注意先“暖身”

46、沟通的重点不是说,而是听

47、正确对待并妥善处理抱怨

48、引导部属之间展开充分沟通

六、信任激励 诱导他人意志行为的良方。领导与员工之间应该要肝胆相照。你在哪个方面信任他,实际上也就是在哪个方面为他勾画了其意志行为的方向和轨迹。因而,信任也就成为了激励诱导他人意志行为的一种重要途径。而管理不就是要激励诱导他人的意志行为吗?

49、信任是启动积极性的引擎 50、用人不疑是驭人的基本方法

51、对业务骨干更要充分信赖

52、信任年轻人,开辟新天地

53、切断自己怀疑下属的后路

54、向下属表达信任的14 种方法

55、用人不疑也可以做点表面文章

56、既要信任,也要激起其自信

七、宽容激励

胸怀宽广会让人甘心效力,宽容是一种管理艺术,也是激励员工的一种有效方式。管理者的宽容品质不仅能使员工感到亲切、温暖和友好,获得安全感,更能化为启动员工积极性的钥匙,激励员工自省、自律、自强,让他们在感动之中甘心情愿地为企业效力。

57、宽宏大量是做领导的前提

58、宽容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

59、原谅别人就是在为自己铺路 60、给犯错误的下属一个改正的机会 6

1、得理而饶人更易征服下属 6

2、对下属的冒犯不妨装装“糊涂” 6

3、善待“异己”可迅速“收拢”人心 6

4、容许失败就等于鼓励创新 6

5、要能容人之短、用人所长 6

6、敢于容人之长更显得自己高明

八、赞美激励

效果奇特的零成本激励法人都有做个“重要”人物的欲望,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肯定。赞美是一种非常有效而且不可思议的推动力量,它能赋予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能够极大地激发人对事物的热情用赞美的方式激励员工,管理者所能得到的将会远远地大于付出。 6

7、最让人心动的激励是赞美 6

8、“高帽子”即使不真也照样塑造人 6

9、用欣赏的眼光寻找下属的闪光点 70、懂得感恩才能在小事上发现美 7

1、摆脱偏见,使称赞公平公正 7

2、赞美到点上才会有良好的效果 7

3、当众赞美下属时要注意方式 7

4、对新老员工的赞美要有区别

九、情感激励

让下属在感动中奋力打拼一个领导能否成功,不在于有没有人为你打拼,而在于有没有人心甘情愿地为你打拼。须知,让人生死相许的不是金钱和地位,而是一个情字。一个关切的举动、几句动情的话语、几滴伤心的眼泪,比高官厚禄的作用还要大上千百倍。 7

5、感情如柔水,却能无坚不摧 7

6、征服了“心”就能控制住“身” 7

7、你要“够意思”,别人才能“够意思” 7

8、“知遇之恩”也是可以制造的 7

9、替下属撑腰,他就会更加忠心 80、不可放过雪中送炭的机会 8

1、乐于主动提携“看好”的下属 8

2、付出一点感情,注意一些小事 8

3、将关爱之情带到下属的家中

十、竞争激励

增强组织活力的无形按钮人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在企业内部建立良性的竞争机制,是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引导和激励。管理者摆一个擂台,让下属分别上台较量,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争先创优意识,全面地提高组织活力。 8

4、竞争能快速高效地激发士气 8

5、不妨偶尔在工作中打个赌 8

6、让员工永远处于竞争状态 8

7、建立竞争机制的3 个关键点 8

8、活力与创造力是淘汰出来的 8

9、用“鱼占鱼式”人物制造危机感 90、用“危机”激活团队的潜力 9

1、引导良性竞争,避免恶性竞争 十

一、文化激励

用企业文化熏陶出好员工

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它对企业发展的目标、 行为有导向功能, 能有效地提高 企业生产效率,

对企业的个体也有强大的凝聚功能。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改善员工的精神状

态,熏陶出更多的具有自豪感和荣誉感的优秀员工。 9

2、企业文化具有明确的激励指向 9

3、企业文化是长久而深层次的激励 9

4、企业文化也是员工的一种待遇 9

5、用正确的企业文化提升战斗力 9

6、用企业价值观同化全体员工 9

7、激励型组织文化应具备的特点 9

8、强有力的领导培育强有力的文化 9

9、用良好的环境体现企业文化 十

二、惩戒激励 不得不为的反面激励方式 惩戒的作用不仅在于教育其本人, 更重要的是让其他人引以为戒, 通过适度的外在压力使他

们产生趋避意识。惩戒虽然是一种反面的激励,但却不得不为之。因为,

“怀柔”并不能解 决所有的问题。

100、没有规矩也就不会成方圆 10

1、随和并非任何时候都有意义 10

2、适时责惩以表明原则立场 10

3、坚持“诛罚不避亲戚”的原则 10

4、对于奸邪者要做到除恶必尽 10

5、实施惩罚时不要打击面过大 10

6、惩罚要把握时机、注意方式 10

7、惩罚与“怀柔”相结合更具激励效果 10

8、少一点惩罚,多一些鼓励

第四篇:板书设计的十二种实用形式

1. 词语锤炼式

对于有些诗文,我们只要抓住其中关键性的几个词语,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写作的意图就很容易弄清楚。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前两句交代背景,后两句表达愿望。这时,我们只要抓住这些词语,板书于黑板上,文章的脉络就可以一目了然,可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潼关怀古》、《琐忆》等。例如:《姜村三首》

2.课文脉络式

板书应该揭示课文的主要内容,突出课文的重点和关键,准确地扣住作者的思路。如《西门豹》一文的板书可这样设计:

3.寓含中心式

《大森林的主人》,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在指导阅读中,把将要讲的话紧缩于下面的23个字中: 冷 饿 累 生火取暖 烧鸡充饥 烤地睡觉 板书中的“冷、饿、累”是“我”和猎人面临的具体困难,“生火取暖、烧鸡充饥、烤地睡觉”是猎人面对困难想出的具体办法。这样猎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聪明才智就表现在“向大自然索取财富”的斗争之中。这课的中心思想也就这样巧妙地寓于板书之中了。

4.概括点拨式

在板书设计中除了提炼关键词语作为板书内容的主体外,有时也可以加上一些教师编拟的提示语。这些提示语必须是十分必要,能够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如《穷人》的板书设计中,“勤劳善良”„„等词语,并非教材所有,是由教师编拟提示的:

这篇小说通过桑娜及其丈夫关心邻居西蒙,在极其穷困的情况下,抚养西蒙遗下的两个孩子的事,深刻反映了桑娜一家善良、朴实、急人之难的品质。对这类课文,板书要涉及人物评定,教师精辟的提示,无疑十分必要。在关键处加上这些提示点拨,犹如一炬之光,可以使统体皆灵,全部板书便能豁然贯通。提示语这种“点铁成金”的妙用,不仅不会使板书臃肿,反而更能提高“集成块”的功率。

5.符号沟通式

符号,以它那一目了然的通用性和代替语言表述的经济性,在板书设计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板书设计中常用符号有箭头、几何图形和各种标点。如《田忌赛马》的板书设计:

板书紧紧抓住课文难点,即将田忌与齐威王两次赛马,从大败到反败为胜的复杂情况,借助于箭头的交叉,清晰地表现了文字叙述的内涵,使学生一目了然,起了重要的助读作用。另一方面,板书设计又充分剖析了教材的重点:为什么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能转败为胜?这里除借助提示语外,也充分显示了符号的功能:着重号突出了关键在于“力”还是“智”;两个问号旨在激起学生的思考,造成悬念;而感叹号又显示了结论的有力和对田忌、孙膑的赞赏;各种大小括号和几何图形(方框)的使用也都起了表总括、表注释、表强调等作用。从这幅板书设计中不难看出,如果没有多种符号的沟通,而都要靠文字的表述,是不可能达到如此效果,符号在高度地“集成”教材多种信息方面,确实起着重要作用。

2 6.线条连接式

即在板书设计中借助于各种线条的连接,以确切而又经济的表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借助于各种线条可以表示连接、跳跃、总括、强调等各种含义,不仅可以节省语言表达,而且使人一目了然,在“紧缩”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一文的板书设计:

这里,用了虚线、实线、曲线等各种线条,将故事发展的五个过程和金鱼(正义和万能力量的化身)、渔夫(善良、诚朴的劳动人民)、老太婆(贪婪、残暴者的典型)之间矛盾、性格冲突的纵横交错关系表现得机理清晰、有条不紊,并从中显示出哲理和生活逻辑。横贯的虚线,使人联想这些方面之间的密切联系;实线则暗示了三部分的概括;曲线又强调了不同的性格、情绪。如果不借助于这些线条的连接,就不可能使板书设计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就不可能包孕如此众多的信息量。可以说,线条正是集成块中不可缺少的电路。

7.调动思维式

教学《翠鸟》一课时,设计的板书是这样的:

在教学中,先指导学生通读课文,弄清作者是从外表、行动、住处三个方面来介绍翠鸟的。接着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子来揭示翠鸟外形的“美”、行动的“快”、住处的“险”,在启发诱导之时,让学生概括。同时,不失时机地将“美、快、险”这三个抽象概念反馈给学生,使他们的思维由抽象到具体,又利用板书从具体到抽象的成为了一个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

8.结构关系式

对一些议论文或一些小说,我们可采用这种方法。对于议论文来说,结构是很重要的。如何弄清文章的结构呢?这是个难点,我们在弄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板书,把它展示出来,就很直观地解决了难点。如《崇高的理想》、《六国论》、《药》、《雷雨》、《人物关系图》等课文,我们就可如此设计。例如:

9.情节展示式

这种方法经常用在记叙文文学作品中。在将文学作品时,我们率先可根据情节设计出示意图,在讲课文时,可一边分析一边板书情节,这样就使课堂教学和板书都有一种动态,整个板书就像画卷一样徐徐展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如《项链》、《帽子的秘密》等课文就可如此设计板书。例如:

10.排列技巧式

板书设计的外观排列所构成的造型,往往包含着诸多“潜名词”,也可以省去不少文字表达。正像“排列”在“集成块”中所显示的重要作用一样,在板书设计里,“排列”也是一项重要的技巧。在这方面,课文《劳动的开端》的板书设计,能为我们提供许多启示:

4 11.组合功能式

板书设计的“缩微”,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得力于组合。“排列”指的是外观的造型,“组合”则是指内容的筛选和编配。挑选哪些内容,怎样突破教材的原有顺序,按教学的思路,学生认知教材的最佳路线,重新组合,往往可以产生一种暗示效应,足以代替某些语言说明,使信息得到浓缩。如《鸟的天堂》一文板书:

板书设计从“时间”、“听到”、“看到”、“气氛”四方面提炼关键词语进行“相似组合”、又从“静态”、“动态”两大块进行“对比组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本来,要在本课中落实读写训练重点项目“静态与动态”,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教师在板书设计时采用了各种组合效应,就把“动态静态”这个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地方,剖析得清清楚楚了。

12.“放大”效应式

板书的缩微功能,并不是将课文各部分一律呆板地按比例缩小,事实上,教师在设计时,往往是根据具体的教材特点、教学要求和教学构想,作有详有略的处理。因此,板书设计在整体“缩微”中有时还带有部分“放大”的作用。从另一角度说,“缩微”也是为了更好地“显隐”。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的板书:

板书设计的整体图象,采用了“整合”的形式,由江南而故乡,由故乡而杨梅树,由杨梅树而杨梅果,采用高度浓缩的手法表现出作者借物寓情,爱国爱乡的思路。但是,对“杨梅果”这个重点部分,又采取了详列的手法,就形状、颜色、滋味三方面,印证“惹人喜爱”的强烈感情。这种略中之详,更全面地反映了课文的本质信息,使板书设计更好地发挥了“缩微”与“显隐”这种辨证统一的作用。

第五篇:记者访问的十二种提问方法

面对复杂多变的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采访对象,面对不同心境、不同状态的同一个人,面对无比微妙、无比深透的心灵,记者只有掌握多种多样的提问方法,机智灵活地运用,才能获得良好的采访效果。根据新闻实践的积累,记者在访问时采取的提问方法有这样几种:

一、正提法——即从正面直接提问,是直截了当地讲明采访目的,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

这种提问开诚布公,干脆利落,无须拐弯抹角。采访对象一般也会畅所欲言。这样,记者的访问就会进行得迅速而顺利。这是记者运用频率最高的提问方法。

一般来说,记者访问领导干部或者健谈的公众人物,诸如企业家、教师、学者、专家、演员、外宾等等,或者是自己熟悉的对象,限定时间或某个特定场合的现场访问以及广播、电视的演播室采访、记者招待会等等,都可以直接正面提问。

运用正面提问法,应当把握这样几点:

1.注意情感的铺垫正面提问的开门见山,并非直接生硬地发问。如果在提问前有所铺垫,对方心理上会舒缓一些,也能合作一些。

2.防止提问过于直白过于直白的提问,往往显得十分生硬,容易造成采访对象的心理排拒,难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材料,而且还会给人一种笨嘴拙舌的感觉。

北京远郊区有个山村的群众吃水很困难。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关怀下,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记者采访一位老大娘时问道:“大娘,您吃上自来水了,高兴吧?”大娘回答说:“高兴!高兴!”这次采访,记者就提了这一个问题,大娘也就连着说了两个“高兴”,心里有话却因记者的直白而没能说出来。如果问:“大娘,原先您想到过吃自来水吗?”或者“大娘,听说你们过去吃水好困难?”大娘心里的话就能痛快地说出来。

3.善于处理谈话跑题如果对方谈话跑了题,谈的又是一般性的内容,记者仍要耐心倾听。不可随意打断对方的话,或表现出烦躁情绪,以免损伤对方的自尊心和感情,引起对方的不满。这也是记者缺乏修养和无能的表现。此时,记者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自然而又有礼貌地把谈话引到正题上来。如果采访对象一再跑题,而且表现出对另一个话题更有兴趣,记者就要考虑自己的采访提纲是否妥当。

二、迂回法—— 这种提问是从侧面入手,采用聊天攀谈的形式稍作迂回,然后逐步将谈话引上正题。这种访问一般时间性不太强,谈话也不受特定场合与报道方式的限制。

当采访对象感到紧张拘束,或者思想有所顾虑不大愿意交谈,或者虽然愿意谈,却又一时不知该怎么谈的情况下,记者都可以采取侧面迂回的提问方式,逐渐将谈话引上正题。有些时候,记者不大摸底,想先试探一番,也可以侧面提问。

侧面提问的内容,应该是采访对象熟悉的、感兴趣的,甚至是最简单、最平常的,对方几乎无需思考,张口即答。这样,双方就能搭建起进一步交谈的基础。

应当明确的是,记者旁敲侧击,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聊天的内容应当是有目的,有选择的,表面上似乎和采访无关,实质上应该是有关联的。

如果有的采访对象确实不了解情况,没有什么话可说,那也不要勉强,不要强人所难。记者可以说上几句得体的话,让对方带着笑脸离开。要是再从中总结一下,也会积累一点经验。

三、诱导法—— 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具有针对性地把采访对象掌握的信息引导出来。这种诱导,既可以引导对方的思路,又可以诱发对方的情感。

当记者遇到采访对象了解许多信息,却因谦虚不大愿意说,或者由于性格内向不会说,或者要谈的事情需要一番回忆,或者对方想说又不便自己主动说等情况时,都可以采取诱导提问方法。这种提问,可以进一步引导对方明确访问的范围和内容,渐渐打开对方的“话匣子”,也可以激活对方的思路,引起对方的联想。由于这种提问的针对性较强,对方会感到无处退让。

记者在采访前的准备充分,提问就是由已知求未知,提问就能准确恰当。同时,记者还能讲出一些具体事例,让对方回忆当时的情景或心理活动。这样,谈话的时间可能不长,却能够得到很有价值的材料。另外,由于记者事先做了准备,采访对象不愿意说时,记者可以根据已经掌握的事实进行提问,促使对方不得不开口。

有的访问对象本身材料很多,只是每天的生产、工作已经成了习惯,觉得没有什么值得谈的,或者一时也不容易想起来。这时候,记者只要讲出一点类似的事例,或者有意识地朝某个方面引发一下,便可以引起对方的联想,从而谈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材料。

运用这种方法,记者特别要把握“启发诱导”与“强加于人”之间的界限。 国外一些新闻学者主张避免诱导性提问,因为它“好像是在拐弯抹角地引出一个特定的回答,而不是客观地探问被采访者内心的想法”,这个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如果把“诱问”变成了“强问”,结果就是这样。

另外,在运用诱导法中,有的采访对象会投记者所好。对于这种采访对象提供的材料,记者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特别注意它的真实性。

四、追踪法——即指记者把握事物的矛盾法则,抓住重点,循着某种思路、某种逻辑,连珠炮式的提问。

这种提问既要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把基本情况和事实真相了解清楚,又要抓住重点,深入挖掘,达到应有的深度。因此,也是记者常用的提问方法。

一般来说,记者对于骨干事实及其来龙去脉,对于触及事物本质的关键性材料,对于典型事例和典型细节,对于对方谈话中的疑点以及记者从对方谈话中发现的有价值的新情况、新线索,往往会抓住不放,打破沙锅问到底,直至水落石出。

追问,既要问得对方开动脑筋,又要让对方越谈越有兴趣。即使是批评性报道,也要让对方感到追得合情合理。因此,记者态度、语气都要与谈话的气氛协调一致,不要把追问搞成追逼,更不要变成变相“审问”。

西方记者在采访中是比较善于采用追问方法的,并有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值得借鉴。

五、设问法—— 即指记者通过假设的方式提出一些假设性的问题,是一种“试探而进”的提问方法。

设问法往往用来启发采访对象的思路,引导对方谈出对某个问题、某种事情的真实想法,或者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积极帮助对方回忆某种情景,或者用来调节对方的情绪,促使对方谈出一些不大想说、不大好说的事情或想法,或者记者对人物或事物进行合乎规律的推断、预测,促使对方产生联想和想象,或者记者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再提出一些假设性问题,同采访对象开展讨论,促使自己认识的深化。

运用这种方法,记者不仅需要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生活阅历,也需要较强的应变能力。

采用“如果”、“假如”一类的设问法,不但可以了解采访对象的观点、看法和见解,而且还能深入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

运用这种方法时注意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或者暗示采访对象按照自己主观划定的框框去谈。

另外,采用设问法提问,要多提开放式的问题,一般不要提闭合式的问题。

六、激将法—— 一种激发式的提问,是提出比较尖锐的问题,适当地刺激对方一下,促使对方的心态由“要我说”变为“我要说”,从而不能不说,甚至欲罢不能。

原山西电视台记者高丽萍,1987年在采制专题片《重访大寨录》时,她先和郭凤莲聊天。郭凤莲一听说要采访当年大寨的模范人物,就急切地说:“采访别人我没意见,我是不愿意接受采访,我再也不想上电视上报纸了。”记者问她为什么,她说:“前几次有的记者找我,我正好有急事要办不在家,就说我拒绝采访,躲着不见,还有人说我对三中全会的政策不满。我根本没意见,大寨人现在不就是靠三中全会的富民政策富起来的吗?一听他们那样说我,我就生气。”

高丽萍看到对方说到这里,还是一副气鼓鼓的样子,就对她说:“我理解你的心情。可我觉得要让人们真正了解你和大寨人今天的情况,就得你们自己出面说话,大家才信。现在你又不接受我的电视采访,观众怎么能知道你是如何看待三中全会的政策,更不知道你的近况如何了,你说呢?”果然,这入情入理的一激很有效,郭凤莲马上就说:“那好,你就采吧。可我从哪说起呢?”当下,记者就给她出了主意,对方也爽快地接受了采访。

运用激将法时,记者要考虑自己的身份是否得当,刺激的强度是否适中,还要考虑谈话的气氛怎样。这种提问要让采访对象既受到激发,又感到合乎情理。

西方记者大都热中于采用激发式的方式提问,使得采访对象不能不提供记者所需要的信息。他们提问往往问得尖锐、刁钻、奇特,甚至古怪。某些资产阶级政治家,也爱接待这样的记者。他们通过巧妙地回答记者的刁钻刻薄的提问,能够在公众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就是以在访问中敢于提出尖锐的问题而著名的。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实践和经验中吸取一些有益的东西。

七、错问法—— 即指记者故意提出错误的问题,以考察、试探、激发采访对象,以便了解真实的材料,探求事实真相。台湾学者称之为“以误求正法”。

需要注意的是,运用错问法,可能会造成采访对象的某些误解。因此,在采访结束时,记者应当说明原委,消除误解,以免留下后遗症。

八、插问法—— 即指在谈话过程中,记者及时地抓住对方谈话的某个疑问提问。有些采访对象在交谈时并不知道哪些材料有价值,哪些材料的价值不大,很可能在谈到有价值的地方会一带而过。这时候,记者只有及时地插问,才能把这种有价值的材料抓到。

另外,记者在访问中要善于做必要而适当的插话。特别是话筒前、镜头前采访,这种插话很有必要。比如重复、强调采访对象说的某个重要问题或某句关键性的话;纠正对方的口误;对方没有讲全,需要及时补充的内容;对方没有谈到,需要及时提醒的内容;尚未听清、听懂的话等等。

九、借问法—— 即指记者借他人之口提出自己想提的问题。这种提问,不但可以借助第三者提出一些不宜于面对面提出的问题,而且可以显示出问题的客观性,增强提问的力度。采访对象为了澄清事实,以正视听,也往往会表明自己的态度或提供相关的事实。

十、偏问法—— 即指记者出其不意地从一个较偏的角度去发问,以引起采访对象对采访的重视和对问题的关注,或者促使对方心理上的高度集中,从而认真地回答问题。西方记者将这种方法称作“严格提问法”。

十一、质问法—— 即指记者对持有敌意或持对立观点的以及固守错误的采访对象提出质问的方法。这种提问,无论对方是什么态度,也不管对方怎么回答,甚至对方拒绝回答均能构成新闻材料。当然,记者在质问时,即使问题提得尖锐,态度仍然要冷静,要出言严谨无懈可击。

二、绝问法—— 即指记者从气势上和问题的强度上将采访对象置于绝境,迫使对方别无选择,只能如实地对所提的问题做出回答。

总之,提问的方法丰富多样,记者都可以根据采访中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加以运用。同时,这些方法既相对独立,又是互相联系的。它们可以单独使用,可以交替或交叉使用。记者掌握了每种方法的要领,就可以在访问的过程中运用自如,获取最佳采访效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民生银行铂金信用卡下一篇:美术教研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