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课堂的审美学习体验

2022-09-11

对外语课堂的研究一直较为注重教学方法和技巧, 强调通过教师反馈、以学生为中心、任务型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本文以杜威 (Dewey) 的美学理论为视角, 提出外语课程审美学习体验的观点, 从新的角度分析外语课堂教学, 以期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将其日常外语学习升华为参与式审美学习体验。

一、外语学习审美体验的内涵

参与式学习审美体验有着诸多研究角度。建构主义者和真实教学法 (authentic pedagogy) 提倡者都倡导建立参与式学习。如埃利诺·杜科蒙 (Eleanor Duck-worth) 从建构主义角度, 提出教师应设计参与式学习活动, 使学生得以认知性参与。[3]弗来德·纽曼 (Fred Newmann) 认为个体真实参与学习过程时, 就在经历审美体验。但是, 建构主义者和真实教学教育者倾向于关注学生的认知性参与, 并没有重视杜威所提到的整体性教育方式。现有国内研究已经关注到了美学角度的外语教学或学习, 但仍然侧重审美经验, 其本质仍是审美教育。本文从杜威的美学观点出发, 提出外语课堂的审美学习体验, 不仅关注外语课堂上学生的认知参与, 而且更加强调“完整的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笔者认为外语课堂审美学习体验的标志是对外语学习饱含热情的期盼、深入的参与和坚持到底的学习意愿。因此, 探索艺术家创作过程中审美体验的特征, 有助于外语教师了解如何引导学生实现外语课堂的审美学习体验。

二、外语课堂审美学习体验的特征及教学方式

为揭示外语课堂学习体验的审美特征, 本文以杜威的《Art as Experience》为视角, 分析和总结审美特征, 进而探索外语课堂中学生的审美体验。笔者认为, 审美体验具有五个特征:联系、积极参与、感官体验、知觉力、冒风险。这些审美特征的掌握不仅能帮助外语教师组织有效的外语课堂活动, 也有助于学生实现外语学习审美体验。

(一) 联系

第一个审美特征是联系。杜威指出当个体与环境“交互”, 开始融入周边世界时, 就有可能开始审美体验。没有建立联系, 就没有审美体验。当自我与世界的联系被打破时, 自我与世界互动的多种方式就变成彼此间的单一联系。

克西曾米哈里 (Csikszentmihalyi) 和瑞克·罗宾逊 (Rick Robinson) 在杜威研究的基础上, 划分出联系的不同类型, 说明了学习者对客体的四种反应, 包括情绪的、感官的、智力的和交流的反应。情绪反应是指主体对客体的内心反应。情绪是审美体验的必然成分, 有时占主导地位;智力反应指的是主体与客体的认知关系;交流反应是指可以通过教师、文本、文化或时代与学习主题发生联系;感官反应是指学习内容、方式及学习过程的感官性质。这四种联系描述了学者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特点。外语学习者如果能够通过以上四种方式与目标语及其文化建立联系, 就更容易实现审美体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创造条件促进学生通过这四种方式与外语学习主题发生联系。

(二) 积极参与

获得审美体验必须要积极参与。杜威一直关注人的整体性存在, 认为审美体验是积极的, “为了将自己浸入学习内容, 我们首先要投入其中。当我们对一个情景太消极时, 它就会压倒我们”。

对于外语学习来说, 目标语信息的输入量原本就不足, 如果学习者还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 不与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意义“对话”, 那就无法获得审美学习体验, 其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因此, 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调用头脑中的原有目标语信息, 对新信息进行吸收和整合处理, 并融入头脑中的原有知识中, 使原有知识与新信息开展意义对话, 从而感受获取新知识的美感。

(三) 感官体验

审美体验是一个感官体。杜威认为, “感官是生物借以直接参与周边世界发展的器官……因为感觉器官是这种参与的方式, 这些器官的任何损毁都来源于并导致狭隘而枯燥的生活体验”。所以要实现外语课堂审美学习体验, 就必须充分调动学习者的感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呈现感性材料, 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各种感官都参与学习之中。比如, 学习某个词汇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看、听、触、嗅、尝等途径认识事物, 力图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获取知识和经验, 从而获取审美体验, 尽量避免枯燥低效的英汉对照式一对一强行记忆目标语词汇。同时, 还应注意的是, 根据认知规律, 感性刺激应先于理性刺激。由于感性刺激并不容易在外语教材中体现, 所以, 如果教师只是消极地遵循教科书或是事物发展本身的严格逻辑顺序, 而不根据外语学习规律和学习者认知规律对教学资源进行再加工的话, 就很可能过分注重理性刺激, 而忽视了感性刺激, 其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就无法保证。

(四) 知觉力

第四个特征是知觉力。杜威较为详细地区分了两种观察:识别 (recognition) 和知觉 (perception) 。后者是审美体验的一部分。杜威指出要实现知觉, 个人必须真正地观察, 理解客体的各种性质。更重要的是, 学习者必须在信息与个体经验之间建立联系, 在个体经验的基础上加工新信息, 建构并反思新信息的个人意义。正如杜威所做的比喻:一群游客在导游的带领下从画廊中蜂拥而过, 左顾右盼, 却并没有理解……要理解, 参观者必须创设自己的体验。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应注意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个人化处理。比如教师介绍万圣节时就可以对目标语内容进行再加工, 比如将万圣节来源编成故事、让学生组织化妆晚会、观看一些有关万圣节的视频等等。通过多感官的体验, 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经历结合起来, 学习者建立起学习内容的个人意义, 从而产生了知觉力。

(五) 冒风险

审美体验的另一特征就是敢于冒风险, 探索未知领域。实现外语学习审美体验的风险就是面对新事物时开放自我, 通过理解他人体验而获得新的个人体验。在外语课堂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提问、敢于尝试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当学生经历从未知到已知再到未知的过程时, 就是在经历审美体验。

三、审美学习体验的价值

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应将以上审美特征综合使用, 充分融入其教学设计和课程规划之中。笔者相信, 如果教师能够深入理解审美学习体验的五大特征, 并将其充分应用于教学的各个方面, 就能帮助学生获得满足、保持情景记忆和建构个人意义。

(一) 获得内在满足

首先, 当学生在个人体验和外语学习之间建立联系时, 在其感官体验中表现出对学习的参与时, 就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学生实现审美学习体验, 就可以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快乐, 这就会促使其要求继续学习目标语或其他外语, 从而成为外语终身学习者。

(二) 保持情景记忆

简单来说, 情景记忆允许我们回想起“对我们生活进行独特定义的个人事件”。我们以一种多感觉的方式自然地体验和理解这个世界, 从而推动了长时记忆。一些事件记得更好, 关键原因是相关情形涉及到更强烈的和变化的感官体验, 在皮层神经元之间产生更多的联系。因此, 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感官体验越丰富、对外语信息的情景记忆就越充分, 也就越能够实现长时记忆。

(三) 建构个人意义

意义建构指的是学生在所学内容中发现了一些产生个人结果的价值。审美体验拓展了我们的视野, 对未来体验提供了意义和价值。当一个教学活动具有了审美学习体验的特征时, 就可以促进学生建构意义。学生必须首先发现有趣的外语学习内容, 发现个人学习体验与目标语内容之间的联系。接着, 学生需要对学习内容进行处理, 建构个人意义。意义建构会促进学生从学习材料中发现更多的联系。

四、结语

具有美感的课程应该建立在学生的经验基础上。如果能够以审美体验的特征为参照来设计、开展外语教学活动, 学生和教师就都可以从这个体验中获得成长。联系、积极参与、感官体验、知觉力和冒风险都是审美学习体验的特征和产生条件。借助这种体验, 外语学习者可以积极参与学习、保持更好的记忆、增加知识、建构个人意义、获得满足。因此, 外语教师需要重新审视自己课堂活动开展的方式和标准, 突破教学内容的限制, 从审美体验的角度来建构自己的教学, 使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不再枯燥、简单重复, 而成为真正的审美体验。

摘要:杜威的美学理论描述了艺术家艺术创作中的审美体验, 学生高质量的外语课堂学习体验应当与此相似, 其特征包括:联系、积极参与、感官体验、知觉力、冒险。外语教师可以参照这些特征, 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 帮助学生获得外语课堂的参与式审美学习体验, 从而使其获得满足、保持情景记忆、建构个人意义等等。

关键词:外语课程,审美,学习体验,杜威

参考文献

[1] Pope, D.Doing school:How we are creating a generation of stressed out, materialistic, and miseducated students[M].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1, 4.

[2] Eisner, E.W.Two visions of education.Teachers College Record[EB/OL].http://www.tcrecord.org 2010-10-2.

[3] Duckworth, E.“The having of wonderful ideas”and other essays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3rd ed.) [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2006, 1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β受体阻滞剂对酒精性肝硬化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下一篇: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