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研究论文

2022-04-10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年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作为“教师之师”的特殊群体,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促进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年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研究论文 篇1:

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及对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影响研究

摘 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教师的道德素质对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程度造成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本文着重从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和师德对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影响两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师德;建设;必要性;德育;渗透;影响

一、导言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一个蓬勃发展的生命,是一个倍受社会和人们尊重的职业。在社会发展中,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对学生来说,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个性的塑造者,可见教师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多么重要的推进作用。而师德是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人格品质的集中反映,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否渗透德育,带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师德素质。当今,经济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国人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在当前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形式下,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环境下,教师思想品德的高素质发展更是广大教师努力的方向,师德建设成为教师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项业务提升工程,加强师德建设也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所在。

近日,广西百色市实验小学蒋老师因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违反《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有关规定,完全丧失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道德,为教师队伍抹黑,破坏教育行业形象,最终被调离教师队伍,受到应有的处罚。鉴于此,百色市教育系统目前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切实增强全市教师职业素养,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形象,弘扬良好的师德师风。广西目前也启动以“学习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争做四有好老师”为主题的2019年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

二、加強师德建设的必要性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这句话道出了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要求,明确了教师的师德标准。教师要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敬仰,把真善美的种子撒播到学生心中。在当今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大形式下,加强师德建设尤为重要,它有必要性。

1.师德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教学一线的很多老师都会有一个共同的困惑:今天的“学”和过去的“学”一样吗?今天的“教”和过去“教”一样吗?答案是肯定的:今天的“学”和过去的“学”,今天的“教”和过去的“教”不可同日而语。

是的,很多有一定教龄的老师都会记得二十年前盛行于广大中小学、中职学校甚至大学校园里的学风,那就是完成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任务后,仍有部分学生跟在老师身后问这问那的那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可现如今,这种勤学好问的学风消逝殆尽,中小学尚好,中职校园里精神迷惘,找不到前进方向的学生绝不在少数,在学习上处于松懈、放任自流的状态,课堂上无法做到认真听课,把心思全放在玩手机上,因此很多中职学校课堂上都会放置一个手机袋,用于对学生手机的统一管理。

所以说,今天的“学”已不是过去的“学”,这种学风现状给我们广大教师带来极大的困惑,面对这样的“学”,我们教师要以怎样一种“教”来实现教学的良好效果呢?最好的措施当然是在新形式下加强师德建设,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了。过去学生向老师“求学”的局面已经完全被打破,在中职学校里更多的局面是教师“求”学生“学”。面对新形式下的教学,加强师德建设尤为重要。教师只有改变过去“生求师教”的老旧观念,更新为“师求生学”的新观念方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加强师德建设,要求能从学生本体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合理采用新的考评标准,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全新的学习考评标准,比如按学校考评制度规定:期末成绩由两部分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总成绩不达标将拿不到毕业证。只有以这种全新的考评制度对学生形成约束,用“半哄半逼”的态度才能引导学生从虚幻的网络世界回到现实的课堂中来,达到“教”与“学”的良好效果,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改革。

2.师德建设是实现教师正确育人理念的需要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有正确的育人理念,那就是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立德”强调的是道德养成,“树人”强调的是能力培养;“立德”是“树人”的前提,“树人”是“立德”的目标。

教书必育人,育人先育德。有人说“有德有才为圣人,有德无才为凡人,无才无德为庸人,有才无德是危害”,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被育之人、育人之人,还要关注所服务之对象——国家和人民,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不断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需要。

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也曾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的战略思想,也由此可见,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着眼点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这就是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全面实施的素质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在培养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养成良好品德的同时,注重学习能力的提高。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幸福成长,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德智体美有机融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河南省最美教师张赛芬曾说过:我希望自己培养出的学生都是‘蓝金领’。她所说的“蓝金领”就是蓝领专业、金领人才,既能发挥专业技术特长,为自己赢得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更能承担起社会责任,为国家发展作出应有贡献。这其实就是“立德树人”育人理念的一种体现。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加强师德建设,才会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磨炼自己,树立起正确的育人理念,使自己快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3.师德建设是实现教师职业道德核心内容的需要

“爱”与“责任”是贯穿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一个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就必须做到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教师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以强烈的责任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有责任感、使命感,要有爱岗敬业的积极心态,要有奉献的精神,方能很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师德灵魂,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一个关爱学生的老师是最受学生尊重的老师,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只有用一颗博大的爱心去从事教育事业,才有可能培养出有爱心有善心的学生,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爱”的教育。“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教师只有加强师德建设才能做到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最终达到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

4.师德建设是实现教师遵守行业规范要求的需要

每一个行业都有一个属于本行业的规范要求,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必须遵守行业的规范要求,教师也不例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规定:教师要忠于职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树立正确教育思想,全面履行教师职责。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认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

“教师”这个职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按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要求,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根据学校设施条件和个人职称专业,安排座位、发放学习资料、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引导辅导帮助学生学习、组织听课练习,组织考试、传授科学文化基本知识,开展主持学术交流、提高学生的观察学习、记忆认知、动手沟通、操作等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特长,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经验技术。这就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师德建设,以职业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实现教师遵守行业规范的要求。一个优秀的教师必定是师德优秀的教师,必定是一个爱岗敬业的教师,必定是一个教育教学任务效果优秀的教师。所以说,加强师德建设是实现教师遵守行业规范要求的需要。

三、師德对学科教师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影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身正才能师为人范。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平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还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一个教师要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很好地渗透德育,必须自身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把高尚的道德品质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邓小平同志也说过:一个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可见教师的师德水平对学科教学活动中德育渗透程度的影响,教师的师德素质对学生道德品质乃至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培养的学生也会道德品质高尚,相反,一个师德败坏的教师很难培养出一个思想品德高尚的人。因此说,师德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程度,更进一步影响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是能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他是学生们身心发展过程的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教师工作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我国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民族素质提高的程度,从而影响到国家的兴衰。因此说,只有加强师德建设,才能促进学科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大德育渗透力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切实有效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师德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摘要)[J].教职成,2004,4.

[2]金海峰.新时期高职班主任工作策略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

[3]杨春茂,钟慧笑.新《规范》新解读[J].中国民族教育,2008.

[4]习近平.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J].辅导员,2014.

[5]武洋.大学班主任工作之我见[J].卫生职业教育,2014.

[6]董静.德育为先,能力为重[J].新课程(中学),2012.

作者简介

韦燕明(1972.02—),女,壮族,广西武鸣人,中职讲师,大学本科学历,致力于语文和普通话教学研究及班主任工作研究,广西百色市财经职业技术学校,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GXZZJG2016B012)。

作者:韦燕明

年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研究论文 篇2:

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助力

作为“教师之师”的特殊群体,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促进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吉林省龙井市教师进修学校坚持“以德立校”,以校园文化建设和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为抓手,以课程改革和校本研修为切入点,以提高教研员教学指导技能和教育科研能力为突破口,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服务优良的教师队伍,为全市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助力。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研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结合龙井市教育系统“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活动,龙井市教师进修学校紧紧抓住师德、师风建设这一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制定了相应的活动方案,召开班子会和全体教职工大会,研讨和交流了如何改进各部门工作作风,如何强化为基层学校服务的意识,如何加强劳动纪律管理等问题。特别制定了教研员不能以任何理由向基层学校推销收费资料、不许乱收费的规定,同时要求教研员下乡要有计划,工作要做实,不要走过场。年末总结,对学校所有教研员在工作业绩、工作能力、服务意识等方面进行一次全面的跟踪调查,由基层中小学领导和教师为这些相关人员作鉴定,测评其工作情况。此举有效地促进了教研员自身行为的规范、合作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很快就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学校还本着德才兼备、公开竞争、择优聘任的原则,积极拓宽教研员队伍来源渠道,从基层学校挑选教学经验丰富、有高尚师德修养和较高专业水平的年轻教师充实师资队伍,使师资队伍结构更趋合理,逐漸形成了一支学历学识水平合格、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高素质教研员队伍。

二、创建学习型队伍,促进教研员向学习型、研究型教师转化。

以开展创建学习型学校活动为载体,龙井市教师进修学校建立健全校本研修机制,有效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研员向学习型、研究型教师转化,实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为全市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发挥引领和指导作用。

2007年和2009年,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克服了经济上的困难,派19名教研员分别到北京、上海等地参加国家级培训,组织所有教研员参加省级、州级的学科培训、教研员资格培训。

在走出去受训的基础上,学校还多次聘请州学院领导来学校讲学,使全体教师有机会聆听教育专家对教育改革的前沿信息的介绍,领悟专家指出的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改进的举措。学校还借助远程教育平台使教研员随时收看高水平的专家报告和视频课程资料,帮助教研员开阔视野。

2006年,为提高教研员的信息素养,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与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我们在校内组织了“powerpoint设计操作培训”、“flash动画制作培训”、“word文稿操作培训”。2006年,在为全体教研员进行现代教育技术“扫盲”的基础上,布置全体教研员设计本学科专业发展资源网,资源包括学科教师队伍分析、阶段性教学质量分析、学科教学理论、教育科研等栏目,年末在全校进行展示。此举促进了教研员资源网的建设和完善,加强了与基层学校的互动,加大了为基层服务的力度,也为继续教育网络联盟培训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学校坚持“以科研引领教学、以科研促教研”的原则,要求每位教研员都有实验课题,并确定了6所中学、8所小学、6所幼儿园作为实践基地校。教研员要带着课题深入基层学校,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活动,引领了全市的课程改革和科研工作。

三、坚持实践,提高教研员的教学指导能力。

教研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伙伴和知己,其职责是引领和帮助教师成长。教研员要与教师一起上课、评课、诊断,并经过再设计、再上课、再评课、再诊断的反复过程,让教师一次比一次进步、一次比一次成熟。

1.蹲点服务。在新课程实施伊始,学校所有的教研员深入学校,到教学“前沿”蹲点一个月,深入教研组、深入课堂,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后续性培训和指导。在这期间,教研员与基层教师一同操作、研究、运筹和策划,具体指导教师把通识理念有机渗透到学科里,落实到课堂上,使教师逐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促进了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2.校本研修。新课程的实施,迫切要求教研员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探究精神的“研究者”。因此,我校教研员深入基层,对在听课、评课、调研中发现的城乡差异问题、教师知识结构问题、学生学习方式问题等进行分析、汇总后形成教研资源。然后和教师一起去研究、探索,找出原因,研究对策,尝试、反思、再研究……最终形成了校本教研的操作模式: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发现问题—组织学习—设计实施—反思总结。

3.上挂下派。学校每年派8-10名教研员,上挂到上级院校如长春市电教馆和延边州教育学院,或下派到基层学校,参加教育教学实践。

“上挂下派”期间,教研员深入课堂,研究和指导教学,参与和组织新课程培训及各种教学研讨活动,如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师带徒”研讨课等校内种种教研活动;还参与和指导大型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如延边朝鲜族教育教学“质量加特色”教学研讨会中展示的各种系列活动———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朝汉学生辩论等。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随时开展大、中、小型讲座;根据需要推出一些“主题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教学过程创新”并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互动”的示范课,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我校教研员还参与了基层学校关于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中考复习指导、学校教研课题的申报和落实、校内骨干教师的评定工作、教学扶持活动、“师带徒”活动的开展等22个管理项目,写出了较有价值的调研报告。

四、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模式,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针对龙井市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按照“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校本培训为基础、以提高全体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为目标”的工作思路,龙井市教师进修学校制定了“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培训战略,构建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培训模式,注重培训实效,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1.领导干部培训。为提高干训实效性,从基层学校的实际需要出发,给干训工作定位,除了创造性地组织完成省、州干训部门指定的具体培训任务之外,重点引导、组织各校领导干部研究解决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几年的探索,构建了干训学员围绕“工作研究课题”自选、自学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培训模式。

2.教师全员培训。根据省、州、市关于落实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要求,全面落实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对龙井市中小学教师开展了以“师德教育、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提升人文素养为重点内容的新一轮全员培训。圆滿完成了A类课程教材的订购、培训、统一考核、学分登记等任务。全市在职在岗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接受了近240学时的培训,2008年全市上网注册的教师有1160名,教研员共布置作业102次,批改作业2965人次。积极组织B类课程的开发和培训。由于省州“方案”里提出的课程模块是彼此联系、衔接、融合的,因此我们的培训坚持了整体性和个体性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各部门、各学科来分解实施。培训中我们注重强化如下几方面:

(1)强化培训的创新性。遵循教师培训的规律,积极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体系、模式、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如,结合龙井市教师队伍的实际,探索出“专题培训模式”、“案例教学模式”、“观察借鉴模式”、“情境模拟模式”、“互动式培训模式”、“分组模拟培训模式”、“任务驱动模式”、“实践反思模式”等培训模式,以此促进教师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强化教师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因龙井市经济困难,不能投入较多的资金来引进外部培训资源。我们有效地整合教师教育资源,使教师教育系统(人网)和计算机互联网(地网)相融通,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2008年年初,龙井市教育局给进修学校购置了40台电脑,为进修学校所有的教研员配备了一台配置较高的电脑,这大大地鼓励和推动了培训者的工作热情。教研员不仅利用“地网”收集大量先进的培训素材,丰富自己的培训资源库,而且顺利完成了网联培训任务。

(3)强化培训的实效性。根据龙井市教师队伍的实际状况,坚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坚持因地制宜、按需施教,注重实效。我们在暑假集中进行岗前培训的基础上,从新学期开始,教师进修学校所有的教研员就深入基层学校,深入到课堂教学第一线,开展课程改革调研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这样的培训受到了基层广大教师的认可。我们还指导基层学校开展校本研修,2005年10月18日,在市内中小学校本研修经验交流会上,龙井实验小学的双语校本研修、东山实验小学以“教师成长记录袋”为载体的校本研修,其实验成果得到了专家和教师的认可,已在全州推广。

3.骨干教师培训。我们把建设学习型组织与骨干教师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骨干教师的信息管理数据库,进一步完善了骨干教师考核、认定、任用制度。我们打破了传统的过于重视骨干教师的选送、确认环节,忽视骨干教师的过程管理的做法,在每两年确认一批思想业务素质好、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之后,学校培训部与市教育局联手组织所有的学科教研员分工协作,坚持对骨干教师进行跟踪、指导管理。通过这样的跟踪培训,使他们在政治思想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方面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让骨干教师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切实发挥了示范作用。我们还增加听课、跟踪指导的密度(此项工作由各学科教研员跟踪指导、培训、评价),同时制定了“骨干教师量化管理措施”,给骨干教师“压担子”,时机成熟时,为他们提供展示、锻炼的平台。龙井市现有骨干教师645名,占全市专任教师的41.8%。几年来,先后有549名骨干教师承担了国家、省、州、市等不同级别的观摩示范课。与此同时,骨干教师的“师带徒”活动、“精品课堂”活动以及在全市上示范课活动,为全市中小学教师起到了专业引领的作用。

4.新任教师培训。按照龙井市制定的《新任教师培养培训管理方案》,要求新任教师在一年内,按计划接受120学时的培训,教师进修学校定期对新上岗的教师进行培训、辅导和考核,并建立了新教师培训档案,形成了纵向由市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和新教师任职校层层负责,横向由进修学校管理的培训体系。5年来各年度新教师参培率为100%。

5.农村教师培训。针对龙井市农村学校经费筹措难、教师学历层次低、基础相对薄弱、各校硬件不平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全市建立了校与校之间的“一帮一”或“互动式”关系,使教师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开展了以骨干教师为引领的送训、送教、送课下乡、手拉手与新课程同行活动。使培训阵地由市内转移到乡镇,由集中转为分散跟踪的方式,突出了过程培训,有效地推动了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解决了农村教师培训任务繁重,经费不足的双重压力。近5年来,结合新课程验收,骨干教师、骨干后备教师教学指导,进行了行动研究式培训,帮助农村教师解决了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及时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的疑惑。主科巡回培训平均超过20次,副科也达到5次以上,效果良好。组织了21位骨干教师下乡送课(中学5个学科,小学4个学科),受益教师达500余人。以示范校带薄弱校,双方都受益,促进了我市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每年进行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农村学校的实验室及功能教室的管理水平进入了进一步规范化的轨道。

6.班主任培训。为了进一步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龙井市教师进修学校自制了《班主任德育教案》,对《班主任德育教案》的使用也相应地进行了培训及全面的检查评定工作。建立了中小学班主任岗位培训制度,结合中小学生成长的新情况、新特点等,从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班级管理方法与创新、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及相关教育政策法规等6个方面,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研修相结合,通过讲座与自学、实践活动与案例研究、考核与考试相结合等方式方法进行了全员培训,培训人数达1300多人次。此外组织了50多名班主任参加了全国中小学班主任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并参加了全国中小学班级管理创新暨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大会。通过培训,使参训者逐步掌握了班主任工作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促进了班主任教书育人和管理能力的提高,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班主任队伍。

7.教育技术专项培训。教师进修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部制定了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提供支持和服务的保障机制,定期培训各学校的技术人员,按时发放上岗证书,使他们能以熟练的操作为本校的远程教育服务。电教部根据《龙井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先后组织了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培训。一是通过培训普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使全市教师基本达到初级水平。二是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通过Flash动画制作培训,促进了教师教育理论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革新。在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我们要求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此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质量,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全市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初级水平达标率为100%,中级水平达标率为96%,拿到英特尔未来教育结业证书的教师有154名。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信息技术全员培训,龙井市造就了一批应用信息技术的能手,提高了全市教师信息技术的素养,为迎接今后国家统一组织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吉林省龙井市教师进修学校)

作者:柳春姬

年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研究论文 篇3:

共享教育智慧

赤峰四中班主任学习工作研究会,其前身是赤峰四中青年班主任工作学习研究会,成立于2006年,当时研究会成员是40周岁以下青年班主任。

2009年8月,红山区委、区政府打造红山区品牌高中,利用优质教育资源,重组整合了原赤峰四中和原英才学校,成立了现在的赤峰第四中学。这一年新学期适逢自治区开始推行高中新课程,更新教育观念成为每位教师的必修功课;整合后的新四中所选任的班主任大都经验丰富,知名度高,平均年龄比原来大;再者,两校的文化背景、工作方式都不完全相同,丰富了学习交流的资源。基于这三点考虑,班主任全员参加,把原青年班主任工作学习研究会改为现在的班主任学习工作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

一、为什么要组织研究会

长期以来,由于班主任所受的专业培训十分有限(大多数班主任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加之教育高考功利化的问题,许多班主任在教育管理实践中没有表现出应有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道德。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的教育理念落后,有的工作方式粗暴,有的角色认知错位,有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凭着热情、凭着经验、凭着职业权威进行教育工作,有的甚至在教育工作中制造了一系列“反教育”现象,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伤害,给班主任的工作蒙上了阴影。

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班主任在的时候,学生能做好,这是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如果班主任不在的时候,学生也能做好,这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如果班主任在的时候,学生仍做不好,这是一个失败的班主任。一个任课教师不合格,会影响到一门学科的教学质量;而一个不合格的班主任就会影响一个班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改变班主任工作现状,提高班主任的管理素质成为当务之急,经过认真思考和研究,赤峰四中组织了班主任研究会。

二、研究会的组织形式与具体做法

研究会有独立的章程。章程包括组织机构、研究会宗旨、组织形式及工作内容、入会条件等八项内容。

组织机构:会长、副会长,由校长和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担任;秘书长和副秘书长三名,分布在三个学部,由有一定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组织能力的老师担任,负责研究会的日常工作并轮流主持研究会的活动;工作人员主要由政教处人员组成,为研究会的活动做各项准备及服务,并记录活动情况。

研究会宗旨:第一,交流班主任工作经验;第二,学习国内外、校内外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第三,探究适合本校特点的班主任工作的有效途径和管理模式;第四,提升班主任工作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管理水平。

具体做法及活动流程:每学期开学初,由主管校长召集政教主任、研究会秘书长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安排一学期的研究会工作。会后由三位秘书长与班主任老师沟通,确定发言人及发言主题或主题方向。由研究会统筹,确定发言人、主题、时间和地点,并打印成表格发到每位班主任手中。确定发言人时要兼顾基础年级和毕业年级、文科班和理科班、普通班和实验班、老教师和年轻教师。

活动时间和形式:每月的双周周二为研究会的固定活动时间。考虑到开学初和学期末学校和班主任的其他工作较多,各安排一次,其余月份两次。每学期活动八次左右。形式是“主题发言人和沙龙式”相结合。共四个环节:主持人导入交流话题,主题发言人做中心发言,教师针对主题讨论,学校领导或主持人小结。会议结束前,由主持人宣布下次中心发言人和主题。

为保证研究会的活动时间,把话语权真正地交给教师,研究会有一条纪律:学校领导和政教处不得在会上布置和强调常规性工作,领导发言不能超过五分钟。研究会还规定,班主任教师不能以与学生谈话、接待家长、安排班级事务等工作为理由迟到或不参加活动。

研究会活动的另外一种形式是“班级管理规划宣读会”。这一形式是整合后的四中按校长的提议和要求安排的。重点在每一届的高一年级进行,分五个组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宣讲的对象是学校及各处室的领导和高一年级的全体师生;第二阶段宣讲的对象是学生家长(以班级为单位召开家长会时宣讲)。由高一年级每位班主任老师代表班级宣讲班级三年管理规划。目的在于体现学校民主管理的思想,把学校的主张、班级的规划转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通过宣讲会让师生更加明确责任、增强信心、确立方向、激发斗志;通过宣讲会,班主任老师之间相互学习治班方略,相互交流管理经验,提高育人水平;同时,这也是学校对学生、家长、社会的一个承诺。宣讲会的宗旨:用教师的教育智慧,让每一位学生看到未来和希望。

三、研究会活动的几点启示

1.增强班主任学习的愿望。

研究会活动中,听到的是主讲人有理有据、引经据典的发言,老师们有声有色、睿智深刻的讨论;看到的是身边优秀的班主任将管理的知识与经验出神入化地运用到班级建设的实践中,风采各异,效果卓著。老师们听到的看到的事情就在自己的身边发生着,感悟、羡慕、不服输的各种心理感受触动着大家。当他们在工作中面对压力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在实践中遇到困难和困惑的时候,也会产生学习的愿望。

2.感受教育机智,共享教育智慧。

班主任老师在班级日常管理、班风建设乃至于学生主题活动的组织和设计、学生思想情志的沟通引导等方方面面的工作中,无处不体现着教育机智,蕴含着教育智慧。

尊重也是一种教育智慧。师生间的相互尊重,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甚至隐私,这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悦纳。盖景航老师发现一名女生在自习课上玩手机,且该生有早恋倾向,就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进行教育。手机放在老师的办公桌上,在师生谈话过程中,学生的手机传来了信息,谈话结束后,放学时,盖老师让学生到办公室取回手机,当学生拿到手机时,发现手机上的信息并没有被阅读,学生敬佩地看着老师,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信任既是一种教育智慧,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力量。郑光慧老师认为:班主任是学生的助威者、呐喊者。班上的宋某是一个高智商的“后进生”,抓住他的优点欣赏,给他事情做,该生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朱振威老师认为,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增强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宽松却不放松,他倡导的“微笑服务”受到老师们的称赞。

班主任对学生的关心意识和与学生的沟通能力是胜任工作的重要条件。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交往、情感、道德成长等需要,并教会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家庭生活有问题的学生在班级中占有一定比例,杜正臣老师提出的特别关爱单亲家庭学生、特别关注父母出外打工的留守学生,在班主任老师中引起强烈的共鸣。

班主任老师之间相互学习,科任教师之间相互支持不仅是一种教育智慧,也是一种职业精神。温凯老师在坚持自己“三个本”(表扬本、签字本、通报本)班级管理的同时,向同一任课组的班主任宋军老师学习,要求学生写周末行为规范总结,让学生在思想行动上进行自我约束;赵秀艳老师的“吹捧理论”树立科任老师的威信;刚刚担任班主任的年青教师李艳茹在班委会选举中遇到困难,苏彦章、庞松涛、李金中、张晓云等老师给她出谋划策,给予智慧援助。

教育的智慧和智慧的思想火花在研究会活动中随时喷发闪烁。张志艳老师在学习魏书生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想后,阐述老师要像医生不埋怨病难治那样不要埋怨学生难教的教育理念,王爱民老师通过牧师“地狱里的人想到的是自己,天堂里的人想到的是别人”的故事,倡议大家以良好的心态、阳光的行为去帮助别人并幸福的工作;秦叶琼老师在班主任工作策略中总结出了七条准则……这些班主任老师的主题发言,既是教育的艺术,更是教育的实践智慧与教育机智。

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是教育智慧的流动,而老师们在中心发言后的集体讨论,则是集体的教育智慧的融汇。如面对“思想品德不良,行为习惯不好,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差生”老大难问题,有的老师采用的方法为:多关注他们,经常和他们谈心,用言语开导学生。发挥榜样的力量建立帮教措施,同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加强课后辅导,及时对他们的进步提出表扬。有的班主任认为,成绩并不是判断差生的标准,所说的差生是行为习惯差、学习态度不端正、自我约束的意志力差,应该拿放大镜找其优点,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有的班主任认为:学生只是在某个方面或某个阶段出现了问题,老师需要帮助、引导,他们毕竟是各方面发展尚不成熟的孩子。老师们采用的教育方式虽然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这样的讨论,最大的价值在于老师不同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在相互撞击中共同趋向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3.是校本培训的有效形式。

由于班主任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班主任队伍建设不可能经常性地大面积地让班主任脱产学习和外出培训,仅靠送少数老师去培训、进修,而多数人依然在原有岗位上年复一年地重复自己的工作,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很难有效地提高。

充分利用本校资源进行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于是成为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最有效的做法和经验。而我们的班主任学习工作研究会就是推进班主任校本培训和研究的一个有效载体,通过研究会这样一个平台,锻炼班主任在工作成长过程中积极思考、实践和总结,努力营造积极进取、乐于交流的良好氛围,推动班主任对职业责任感的认同,促进班主任在自主学习、相互探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

班主任老师是学校的“自己人”,他们活动的场所在学校,思考的问题是校园里亟待解决的问题,发言的主题是从本班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进行案例研究是活生生的。班主任通过认真准备发言主题,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说出自己的措施和体会,就是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回味、梳理、反思。因此,班主任在叙述自己的个人经验时能更好地与自身交流对话,在同伴研讨中能更好地接受检验和修正,并能利用集体的智慧与经验解决困惑的问题。在研究会的活动中,大家听有所感、感有所悟、悟有所行。研究会通过“交流学习——讨论——反思——实践”这一模式的培训、研究,推动了整个班主任团队的进步。

四、反思不足与改进方向

第一,从心理学和管理学的角度看,在讨论分析问题时,一般超过十人参与,人的注意力会分散,对不感兴趣的话题选择沉默(曾经看到过这样的说法,有待于考证)。在研究会活动中主题发言人结束发言进入讨论环节时偶有冷场。解决办法:点名发言;或相邻班级或不同年级同班号的班主任首先发言,抛砖引玉;设置问题或矛盾,激起讨论话题。第二,因全校班级有64个班,一次一个中心主题发言人,6人左右讨论发言,参加交流的范围小,轮回周期长。按每学期主题发言8人计算,需要四年时间才能轮一遍。改进方向:把全体班主任分成三组,以学部为单位进行研究会活动。

班主任学习工作研究会已成立五年,还存在着专业理论学习的层次不够、范围不广等问题,需要更深更广的研究探索。老师们参与的积极性与理想状态尚有差距,作为校本培训的交流学习讨论

反思——实践这一模式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是,教育需要智慧型、思想型、专家型的班主任,而这些主要来自于班主任的学习和感悟,来源于实践和反思,来自于切磋和合作。班主任学习工作研究会就有效地防止了工作随意、经验流失、各自为战和孤立无援现象的发生,充分发挥班主任的集体智慧,使一批班主任成长成熟起来,为今后的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作者:张玉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石油储备贸易专业体系比较论文下一篇:劳动保护制度下的工伤保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