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救援担架设计——减少救援二次伤害

2022-09-11

从古至今地球都在自然变异, 自然的变异包括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自然物质的变异, 无时无刻、随时随地的不在发生, 近几年人类的过度使用资源, 环境的污染, 使灾害发生的次数也在增加, 当这种自然变异给人类带来危害时就将构成自然灾害。

灾难换来的伤害是惨痛的, 它们会引起受伤、死亡、巨大的财产损失以及相当程度的混乱, 在经历过灾难后人们的需求就变得更多了, 一定程度上的帮助也增多。这时救援产品在紧急救援中就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可是深入了解后会发现救援时所需设备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给人们提供更为有利、有效的安全生存方式或生活环境使我们需要不断地创新。“在灾难来临的条件下, 由于人的生存的愿望和能力就会产生出为了生存而救助的设计”。

当2012年5月12号汶川地震发生后, 中国工业设计界相关人员于第一时间奔向灾区, 通过对救援前线人员与受灾民众的调研, 并且了解到我国目前在灾难救援装备研发、物资配置系统、避险自救用品产销、群众消费观念等四大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差距, 而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同样也引发了工业设计界对于防灾减灾与安全救援产品设计的思考与创新。从对地震灾区的调研分析中得出来, 我国现阶段在救援过程中的技术、救援设备、器材不足以及没有一定的专业化技能[3]。在人为的破坏和自然的循环中灾难随时可能会发生不断给人类社会带来破坏、伤害以及绝望。所以如何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加便利, 更加安全的环境, 更加有安全保障的设备产品, 这是作为一名设计者所需要重视并且考虑的。所以本人选择在地震救援中以担架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并设计。

对于地震的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的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自救方式, 什么将会存在着潜在的伤害和危险。在海底或靠近海边地区发生强烈的晃动, 能引起巨大的波浪, 称为海啸;在地面上地区发生强烈的晃动, 会引起山体滑坡、崩塌、地裂缝等等的次生灾害。灾害带来的是对建筑物破坏、道路被毁、财产的损失、失去亲人的痛苦……在进行救援的过程当中担架的用途相当的重要, 担架在医疗救援中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 快速帮助伤员得到移动、转移及时进行救助, 在搬运中要注意伤者的搬运姿势, 减少在救援中造成的二次伤害。每次地震发生, 救援过程中因为使用担架不当对伤者造成二次伤害的案例有很多。很多时候在不了解伤员的受伤部位情况下乱动伤员是相当危险的, 严重的还有可能会使伤者失去生命。所以需要对担架进行深入的调研和研究, 深入了解灾区环境, 伤者所需……

担架是伴随着军队的发展需求而存在的产品, 初期对灾区伤者的抢救都只是徒手的抱、搀扶、拖拉等等的办法, 目的是为了快速脱离危险环境, 避免二次伤害。整个伤员的搬运过程在很大程度上都给双方带来了痛苦, 实际也很少有伤员能够成功存活下来。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医学水平落后, 对人体结构的研究和伤情了解不深, 许多四肢、脊柱骨折以及颅外伤等伤员, 因体位和运动过程中不当的搬动导致伤势加重或死亡。随着水平的提高和经验总结, 最符合生理特点和医学要求的搬运工具“担架”从而产生。

首先出现了树枝、竹竿、服装、床单、门板、靠椅等等制作的搬运工具。但是由于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品种繁杂, 给后面的生产和补给增加了一定难度。为了改善实用性、使用安全性,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担架的设计才逐步实现规范化。1886年, 的俄国军队研发并使用了标准的“野战担架”, 担架面为纺织帆布, 担架杆为木质结构。1912年德军首次使用了“12”型制式担架, 担架面为有机纤维, 担架杆为木质结构。1920~1938年, 瑞士军队和德国军队又在“12”型担架基础上在两杆之间增加了金属铰链, 可以使把手伸缩。

担架也是时代变化的一个象征, 从早期木头制作的简易担架只是简单搬运伤者, 演变到今天针对不同环境使用的多种担架, 无论是材质还是形状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对使用者的保护、舒适度、便携性进行了一定的保障。也是对灾区伤者的一个安全保障, 让伤员能够得到心理安慰。

地震受伤主要以创伤为主, 其中骨折占据第一位, 软组织损伤占据第二位, 挤压综合症是占据第三位。对以上地震伤员的认知, 在现有担架种类中最为符合灾区救援要求的就是铲式担架。因此以铲式担架为设计基础进行设计创新。无论是在担架的功能上、形态上、材料上还是结构上都进行了设计。

针对地震灾区环境设计的救援担架, 主要设计便携的外观, 在使用时展开速度快, 搬运时省力, 减少震动。其次有固定捆绑带防止二次伤害, 提供伤者有需要的基本需求如:吸氧、输液等;在夜晚救援时具有照明功能, 崎岖的路段方便照明;有可以对患者伤病基本诊断的说明显示板。

传统的铲式担架连接结构比较复杂, 减震功能小、并且材料不轻便, 保护措施不全面, 不宜在地震灾区中急救时携带使用, 容易再次受伤。为了提高救援担架的安全性、多功能性, 根据受伤特点和救援场景担架的使用特性进行设计。

应用套管的结构方式, 合理设计担架的分解拆装, 并适应担架支架的结救援质量, 并在救援中提供简单的急救措施。具有简便快捷、体型轻巧、结构简单、操作简单安全、搬运省力、携带轻便、减少再次伤害的特点。

担架在灾区救援期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一个角色, 产品设计的目的不仅要注重造型外观方面的设计, 更要注重考虑产品与人机关系和实用性的设计, 给伤者带来安全快速的救援, 为了适应救援环境的需要以及便携, 减少二次伤害……担架将会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和必然产物, 所有要去对传统担架进行研究和了解, 让担架能够更好的为伤者去服务。不管是功能, 形态、携带方式、运输、材料, 结构都是担架的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摘要:近些年地震灾害的频发, 以及受害者和部分施救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救援措施的不了解, 在自救与被救过程极易造成二次伤害, 使得受伤害者伤情加重或者是丢失性命。因此, 调研与设计救援担架一定程度解决这类问题。

关键词:地震,救援,二次伤害,改良设计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分子标记在小麦研究中的应用下一篇:浅析网络民意与司法公正的平衡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