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本科专业论文

2022-05-14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医学本科专业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法医学专业是一门应用型专业,因此课程建设是法医学专业的重要内容,与法医人才的培养质量息息相关。然而,国内高等医学院校法医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普遍较晚,导致大一新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普遍较低,适应性不强,大学期间的学习安排及职业发展定位模糊,甚至造成部分学生转专业的现象。

第一篇:医学本科专业论文

探讨医学本科专业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改革

摘要:医学统计学是一门医学知识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学科,是医学本科专业基础学科。但医学本科学生反映较难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如何调整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加强对这门学科的重视,完善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改革,倡导PBL教学法与LBL教学法相结合的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统计软件、网络教学等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改进医学本科专业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医学统计学;医学本科专业;教学改革

医学统计学是现代医学研究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医学研究中,由于生物现象的变异较大,各种因素错综复杂,实验或观察结果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医学统计学运用统计学原理,能够透过偶然现象来探索其規律性,并以适当的方式将研究结果表达出来。对于医学本科专业学生来说,医学统计学不仅可以提高其专业学习能力,而且能加强其临床实践中阅读文献和进行科学研究水平。目前,我国大部分医学高等院校都把医学统计学设置为本科专业的必修课。

这门课程是医学知识与数理统计相结合一门学科,逻辑推理性强,教学内容抽象。因为本科专业医学生没有较完备的数学理论学习,所以学生反映较难掌握这门课程,不懂怎样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因此,如何调整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将笔者对医学专业本科生医学统计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观点总结如下。

一、加强对医学统计学的重视程度

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没有将医学统计学作为医学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很多学校没有认识到扎实的医学统计学基础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保障,不重视这门课程的发展和改革。大部分学生认为这门课程与医学专业没有直接联系,从而忽视这门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

高等医学院校在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强调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注重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同时,高校通过对学生教育,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医学统计学是从事医学研究工作的基础,经得起检验的医学科研结果必须建立在正确的统计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推断的基础上。高校应指导学生提高对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的认识,从而使学生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二、完善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改革

1.增加开设医学高等数学、医学数理统计等相关数学课程。医学统计学是一门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基础的学科,然而大多数医学高等院校却不在医学本科专业开设数理统计这门课程。这使得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缺少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能深刻理解统计学理论内容,只会生搬硬套,滥用医学统计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适当地设置医学高等数学、医学数理统计等相关数学课程为必修课或选修课,有助于拓展学生考虑问题方法,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准确的理解和运用医学统计学的相关知识。

2.适当增加或删减医学统计学相关教学内容。(1)医学统计学教学内容包括很抽象的理论知识,如烦琐统计学公式推导。同时,这部分内容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课时,而且学生感到这部分内容非常枯燥难理解,降低了学习兴趣,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概念混淆的现象。所以应适当调整传统医学统计学教学内容,删减烦琐冗长的统计学公式推导过程和计算方法,重点介绍相关知识点的应用原理、应用条件和应用范围。(2)有关学者调查发现目前我国期刊医学论文对统计学的误用率高达30.25%。在教学内容中恰当增加的这种错误案例,使学生深刻了解科研实例错误根源,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用统计学方法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及分析,避免在科研工作中出现类似的错误。同时,在教学内容中增加针对不同医学本科专业相对应的实际例子,可以使不同专业的学生更深刻理解相关医学统计学知识。

三、倡导PBL教学法与LBL教学法相结合的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

医学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抽象、内容枯燥,而且实践性强的课程。传统的LBL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直接接受知识。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课程内容条理清晰地传达给学生,但学生感到这门课程内容枯燥难懂,学习兴趣不高。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创建了PBL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方式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到新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什么,从而主动地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的缺点:学生很难理解和消化医学统计学中非常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和复杂逻辑关系的统计方法,同时占用学生的大量的课余时间,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用LBL教学法讲授学生理解困难的内容,使学生深刻理解内容的内涵和应用方法。对于学生有一定基础可以理解的内容,尤其是案例分析内容,可以采用PBL教学法。在采用PBL教学法时,督促学生课前预习,布置案例作业,教师课上多利用启发式教学,以学生讨论为主。通过讨论、自学指导等多种方法,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使学生能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工作中能科学地搜集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书写科研论文。在医学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采用PBL教学法与LBL教学法相结合,可以取长补短,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统计软件、网络教学等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手段,提高医学统计学教学质量

目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技术发展迅速,充分利用多媒体、统计软件和网络教学等计算机技术,处理复杂冗长的统计计算问题,通过生动形象的展示手段将抽象的统计学理论传授给学生,可以大大提高医学统计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兴趣。

1.多媒體教学手段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医学统计学现代化教学手段之一。首先,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呆板的表现形式,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等资料来进行教学,能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讲清楚的医学统计学中抽象、生涩、陌生的难点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多媒体教学通过ppt课件演示代替传统板书,不仅可以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使授课方式变得方便、快捷,节省了教师授课时的板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最后,多媒体课件可放在学校公共网络平台,方便学生反复学习相关知识。

2.统计软件的应用。医学统计学有大量以数学为基础的统计算法,学生数学基础较弱,大部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难以掌握。而医学本科专业医学统计学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掌握对医学统计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的基本方法,更重视学生的实践应用,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统计算法。但实践中如果没有统计计算,就没有办法得出统计推断结果。目前,使用广泛的统计软件(如SAS、SPSS和STAT软件)只要了解统计分析的原理,无须了解统计方法的各种算法,即可得到需要的统计分析结果。在统计软件的教学过程中,不是重点介绍统计算法或编程,而是重点围绕学生的教学目标进行讲解,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通过统计软件学习,使数学功底不够的学生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统计方法和原理的学习和应用中,更好地应用医学统计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目前,大量期刊中存在误用医学论文误用医学统计学知识,越来越多的医学高等院校和学生开始认识到医学统计学的重要性。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也迫在眉睫。以上总结的四点改革措施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和完善,使学生的医学统计学教学质量取得新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相静,王玖,孙红卫.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及数理统计衔接教学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

[2]包红,徐娜,刘建平.运用“PBL+LBL”方式进行医学高等数学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2010,(8).

[3]李康.医学统计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赵晋芳,刘桂芬,郭明英.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07,(9).

[5]伍亚舟,易东,张彦琦.探讨医学院校医学统计学教育教学的困境与改革[J].重庆医学,2013,(33).

[6]伍亚舟,张玲,张彦琦.如何提高医学统计学本科教学质量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09,(11).

[7]马修强,陆健,吴骋.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8,(2).

[8]陈峰于,浩赵杨.医学统计学的教学难点与对策[J].统计教育,2007,(1).

作者:周慧 曾箫潇

第二篇:法医学本科专业开设法医学导论课程的实践分析

[摘 要] 法医学专业是一门应用型专业,因此课程建设是法医学专业的重要内容,与法医人才的培养质量息息相关。然而,国内高等医学院校法医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普遍较晚,导致大一新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普遍较低,适应性不强,大学期间的学习安排及职业发展定位模糊,甚至造成部分学生转专业的现象。因此,迫切需要在大学第一学期开设法医学导论课程,以提高法医学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促进其学业和未来职业规划,为高水平应用型法医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法医学;法医学导论;实践分析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岗位胜任力需求为导向的法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20ZC255);2020年度山东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法医学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的构建与实践”(M2020069);2018 年度济宁医学院校级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重大项目“法医学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创新”(18001)

[作者简介] 党 珍(1984—),女,山东泰安人,硕士,济宁医学院法医学与医学检验学院实验师,主要从事法医物证学研究;王业全(1982—),男,山东枣庄人,博士,济宁医学院法医学与医学检验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法医遗传学研究。

随着我国一流本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的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迫在眉睫。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能够充分体现出专业建设的优势和水平[1]。法医学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因此课程建设是法医学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法医人才的培养质量息息相关[2]。法医学导论课程是法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全面介绍了法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培养过程、培养体系与培养措施;将法医病理学、法医物证学、法医毒物学、法医临床学、刑事科学技术及法医学前沿技术等专业知识融入其中,覆盖面广、针对性强。通过理论学习与校内实训基地——司法鉴定中心参观见习,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专业特色,培养职业认同感,明确未来自身发展方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从而达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零距离[3]。

一、法医学专业導论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可以大大缩短学生从高中到大学阶段学习方式转变的过渡适应期[4,5];学生选择法医学专业大多是通过网络、影视作品或书籍等媒介了解,还是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片面性。传统法医学专业的课程建设是按照通识课程、桥梁课程、临床专业课程、法医学专业课程来设置,法医学专业学生基本要在大四才开始专业必修课学习,除法医学概论课程外,前三年对法医学专业知识基本上没有接触,导致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普遍较低,甚至造成部分学生转专业的现象。因此迫切需要在大学第一学期开设法医学导论课程,以提高法医学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法医学专业导论课程的设置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较全面地了解法医学专业内涵,明确培养目标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尽快转换角色缩短专业学习适应期。

二、法医学导论课程的实践

法医学导论课程是法医学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法医学专业必修课程。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法医学基础知识、典型案例与前沿科技交叉融合等不同主题来展开,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模式和组织师资团队授课。

(一)制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了解法医学专业及相关知识,摆脱传统思维对法医学专业的固化形象,提高专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专业认知基础。在教学内容上因材施教,主要包括法医学专业发展概况、培养方案解读、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法医物证、法医毒物、法医病理、法医临床、刑事科学技术等基础理论、应用前景及专业前沿发展动态的讲授,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新教学方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采用CBL及PBL教学法,以经典案例来启发引导学生了解法医学相关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组织学生参观司法鉴定中心,初步认识法医工作性质,熟悉法医工作场所、环境,了解法医司法鉴定的基本原则、基本程序,明确司法鉴定人的基本责任及义务,让抽象化的知识更加形象具体,从而激发新生对法医专业学习的兴趣及提高内在学习动力[6]。

(三)整合优质师资团队,保障教学质量

优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学团队主要以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以及经验丰富的法医学专家为主。强化知名法医的引领作用。法医学教师团队都是集教学、科研、鉴定于一身的“双师型”教师[7]。“双师型”教师经过前期课堂理论知识的铺垫,在司法鉴定中心技能实践平台上,通过现场带教,让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及培养目标。

三、法医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反馈及实践效果调查

(一)研究对象

以本校2015级(46人)、2016级(54人)、2017级(55人)、2018级(50人)法医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015级、2016级未开设法医学导论课程,2017级、2018级在大学第一学期已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共16学时,1学分。

(二)调查方法

对法医学导论课程开设效果进行调查结果分析。法医学专业学生在专业导论课程结束时对本专业的了解程度及专业导论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共发放问卷205份,收回205份,收回率100%。

(三)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其中,定性资料的描述采用百分比(%)表示,变量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9]。

(四)结果

法医学专业学生在专业导论课程结束时对法医学各学科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未开设法医学导论课程的有70%的学生不了解,甚至12%的学生完全不了解法医学各学科相关知识。经过法医学导论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法医学各分支学科的了解程度有了显著的提升,有63.81%的学生基本了解,甚至4.76%的学生比较了解法医学各学科相关知识。

法医学导论开设的必要性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88.29%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57.07%)或有必要(31.22%)开设法医学导论课程,其中以已开设法医学导论课程的年级的意愿更为迫切(95.23%),远高于未开设的年级(81%),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司法鉴定中心参观、见习、课后心得体会以及采用自编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法医学导论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对2017级、2018级发放问卷105份,收回问卷105份,问卷收回率100%。

四、讨论

法医学导论课程的开设有效衔接了从个人认识到专业认知的过渡。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本专业的总体概况以及学科布局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法医学专业导论课程的需求度较高(95.24%,见表3)。在未开设法医学导论课程之前,学生对法医学专业了解比较片面甚至完全不了解,而法医学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使得学生对法医学各分支学科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大大增强了对专业的认知。法医学专业认同感大大提升(89.52%,见表3),为后期基础医学及临床桥梁课程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通过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为法医学专业学生制定订单式教学方法,采用CBL、PBL等教学方法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知名法医进课堂的形式,結合实际案例剖析及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85.71%,见表3)。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结合典型案例来进行专业知识的解读与剖析,学生课上互动效果较好,对未知领域的求知欲较强,初步培养科研创新能力(80.00%,见表3),提升了专业英语学习兴趣(86.67%,见表3),为科研素养的培养提供前提保障。

通过专业导论课程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专业培养方案,让学生充分明确法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及大学五年学业的整体规划。学生通过早现场实践、多现场实践、反复现场实践学习,不断提升专业水平;通过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提升科研能力;通过社会实践锻炼,不断提升责任能力培养,从而使学生对未来职业定位有一定的判断力和决策力。

综上所述,法医学导论课程的开设对学生了解法医学专业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解答。法医学专业导论课程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课程建设水平对未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就业选择及职业发展定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也为高水平应用型法医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江怡.如何摆正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对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20(11):11-16.

[2]叶懿,陈帆,王勇庆,等.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法医现场实践教学[J].基础医学教育,2020,22(11):843-845.

[3]崔文.我国法医学本科教育发展的思考[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7,40(3):153-156+162.

[4]邬红梅,施红英,宁博,等.基于OBE理念的预防医学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28(6):1031-1034.

[5]沈翠珍,傅婷婷.本科护理学专业导论课程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10):117-118.

[6]党珍,刘增甲,侯森,等.法医学本科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10):76-77.

[7]党珍,刘增甲,李长征,等.高等医学院校法医学专业群的构建与实践[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5):736-739.

[8]陈海华,秦建中,李显朋.医学生“形势与政策”课学习获得感调查分析——以济宁医学院为例[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6):998-1001.

[9]刘夷嫦,刘国庆,张敏,等.基于提高法医学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J].交通医学,2016,30(1):88-90+95.

作者:党珍 刘奇 刘增甲 李长征 王业全

第三篇: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本科跨专业教育新模式探讨

摘要:目的:本科阶段的跨专业教育有望促进未来职业生涯中的良好协作,跨专业教育在临床医生和检验医生之间扮演的作用在本科阶段还没有被探究过。本次教育新模式探讨的目的是评估为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专业的学生引入跨专业教育环节是否可以帮助他们消除定型观念,增进对相互专业的理解和尊重,促进专业知识的互补。方法:该计划采用课程设置、问卷调查和采访的方式进行,临床和检验医学专业的学生能够一起讨论实验结果,相关文献以及交流开发新诊疗工具的理念。结果:受访者大都支持跨专业教育,认为这有助于提升专业间的角色认同感和知识互补,但是两个专业的学生观念还是会存在分歧。临床专业学生的观点较为积极,但是认为检验医学专业的学生沟通方式有障碍。检验医学学生观点较为批判,认为他们的专业角色经常被误解,被定型为“实验室技术员”,希望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结论:定型观念会阻碍临床医生和检验医生之间有效的协作,应该在本科阶段尽早给予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学生充分有效的跨学科联合教育以消除定型观念的产生,同时更为各自未来专业角色的无障碍沟通打下良好的协作基础。

关键词:跨专业学习,本科,临床医学,检验医学

临床医生和检验医生之间的协作对研究解决临床问题、探索疾病的基本机理以及发现新问题非常关键,成功的合作会对未来教育体系和卫生保健的发展都有着巨大推动力。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在本科教育阶段试推行一种新型跨专业联合教育模式的可行性,我们的预期成果是这种新模式有助于促进未来临床医生和检验医生之间的理解和合作,同时增强相互学习能力。跨专业教育无形中能帮助学生形成合作意识,促进相互理解、尊重及有效掌握合作技能,有助于改善其入职后的合作关系,进而提高医疗服务团队整体质量[1-2]。对于此研究的评估我们围绕以下两个主要问题展开:

(1) 对于跨专业学习机会,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学生反应是否存在差别?

(2) 本科阶段的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学生一起学习是否存在观念上的障碍?

1.方法

1.1 设置跨专业课程

1.1.1 教师的选择:跨专业课程由两名老师持续三周教学。其中一名教师主要从事理论教学不涉及临床实践,另一名教师主要对学生进行临床实践教学。

1.1.2 学生的选择:已经参与了基础课程学习的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此次培训试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5名)和检验医学专业学生(15名)。跨专业学习课程设置在大三年级第一学期,课程的学习内容包括:

(1) 使用他们各自专业相关的知识来鉴定微生物;

(2) 合作讨论临床诊断检查项目、优化设计方法和设计新诊断工具的优缺点;

(3) 批判性分析,合作讨论并写文章提出科学的诊断和治疗观点;

(4) 领会另一个专业群体的价值。

我们首先进行专业内阶段教学,每个学生群体有7天针对专业方面的入门学习,随后是3天临床实验室环节,让临床学生观看指定临床样本,向他们简要介绍病史,并进行临床诊断测试,而检验学生观看相同的临床样本后,除了不可查阅病人病史外,他们被允许可以在教学医院使用相关实验诊断检测工具。然后进入跨专业阶段环节,每个学生阅读5篇相关论文并准备进行跨专业讨论,每个群体学习不同的论文,临床学生被要求关注临床内容,而检验学生则被要求关注实验室检测方法部分。作业是两个群体共同讨论他们阅读的研究论文中有关的病史、使用的诊断方法和细菌学诊断。

1.2 跨专业课程的评估

1.2.1 所有学生问卷评估跨专业环节。在课程结束后分发调查问卷,要求学生给出包含跨专业环节课程的整体印象,,最后要求学生对跨专业课程的整体效果按照Likert量表进行打分(优秀、良好、差、非常差)。同时我们鼓励他们反思课程中进行的学科内和跨学科作业。问卷调查的结果由没有参加教学环节的一名老师进行仔细审查。

1.2.2 采访所有学生。采访由没有参加任何环节的教育咨询师进行。对两个群体的学生分别进行了群体采访和单独采访。采访能够使学生获得其它学生的不同观点,关注到他们从实践中得到了什么,从而反思在未来的培训计划中能作出哪些改善。随后我们对采访的内容进行了定向的分析,分析学生对跨专业教育环节的感觉和收获的差异和相似之处,组织处理学生对跨专业培训环节观点的突出问题,对两个专业进行比较。

2.结果

15名临床学生中有15名(100%)完成了调查问卷,15名检验学生中有13名(86.7%)完成了调查问卷。当问及“你认为跨专业学习环节怎样?”时,80%的临床学生将跨专业环节评为“良好”或“优秀”,20%的临床学生评为“差”或“非常差”;而有66.7%的检验学生评为“良好”或“优秀”,20%的检验学生评为“差”或“非常差”。这说明临床学生比检验学生更赞成跨专业教育。

临床学生赞赏跨专业互动,他们和检验学生对问题的处理方式不同,能意识到临床医生和检验医生如何进行清晰的互补,建议应该有更多机会进行跨专业互动包括实验室协作,从而真正相互学习并看到他人优点。检验医学角色问题被认为是课程中的一个大问题,检验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没有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且他们的角色容易被临床医学学生误解为只是实验室技术人员。目前医学本科教育中,临床医学专业核心教材中只有《诊断学》中的“实验诊断学”涉及到较为简单的医学检验内容,缺乏检验专业角度的探讨和分析。医学检验专业虽然进行了临床课程教学,但内容较少,学生不能完全掌握与检验相关的临床医学知识要点,所以检验医生缺乏和临床医生沟通的能力,而且临床医生对检验医生有把后者定位为“只是实验室技术员”的“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和目前有所缺陷的教学现状密切相关。

尽管在观念和价值上存在某些差异会导致一开始的误会,但是跨专业培训环节很明显能帮助拓宽学生研究客体的视野,更深刻地了解到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可能会导致的结果,同时学生也明确了各自工作的意义以及如何有效使用各自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大多数学生发现跨专业教育是有价值的好想法。不过他们对于培训环节是否对学习有影响存在观念分歧,临床学生明显表示从检验学生那学到了更多关于论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从而可以及时追踪先进的临床检测技术;而检验医学学生,整体上认为对实验室实践比较满意,他们更倾向于深入思考如何开展或改善新的检测方法以至于可以更快地获得诊断结果。检验学生也赞同与临床学生一起参与社会对话这一教育模式,他们同样建议,为了获得更丰富的疾病理解,在做实验分析之前,最好是能够和临床学生一起讨论症状。两名教师也相互独立地书面写下了关于跨专业教育环节的总结分析,结果很相似,他们都强调临床学生负责引导讨论,检验学生仅喜欢讨论实验室部分以证明他们的能力。

3.讨论

在医疗专业中加入跨专业培训有潜在益处:相互理解各自专业作用、加强个人专业自信、为未来专业生涯中的交流和团队协作准备,同时分享知识技能,这种新型教育理念在研究密集型大学背景下为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学生带来了一种跨专业学习机会以充分进行合作互动[3-4]。实际情况中学生和教师大体上都是支持跨专业教育的,很明显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学生对此学习机会的回应不同,临床学生更加热情,欣赏检验医学学生的不同能力并且希望拥有更多的互动机会,特别是实验室方面。检验医学学生则希望更多明确的学习目标,主要问题在于感觉他们自身专业角色经常被误解。临床医学学生对检验医学学生阅读科学文章、产生研究理念以及动手实验的能力方面印象深刻,但是检验医学学生关注的则是他们的角色被认为是作为“实验室技术人员在进行临床实验测试”,这是许多学生的一种情绪问题,特别是教师指出检验医学学生在表现上相比于临床医学学生不够积极。我们意识到定型观念导致了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学生之间的分歧,这种现象其实在临床医生和检验医生之间同样存在,缺乏沟通是转化医学的障碍之一。本研究就如何在本科教育阶段处理此问题提出一种新的跨专业教育模式,即在本科生层面展开合作讨论,提出了相关的预防策略。

未来的努力应该明确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跨专业教育练习才会对参与的各方面都相互有利。将不同专业的学生纳入训练计划之中,从而促进不同学生群体对他们的未来专业角色进行更加开放的对话。而且可以为学生划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跨专业问题的正式和非正式反思和讨论。直观上这种学习模式对医学专业本科生有效且重要,所以此话题会引起极大兴趣。目前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本科生只是在一起学习基础课程,这种干预的长期效果将反映在对这些学生在医学研究方面的协作作用及对健康的影响。为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本科生提供互动机会的需求应该受到课程层次方面的支持,设计此跨专业培训环节过程中,建议明确学习成果并考虑需求和课程的优先顺序。

参考文献

[1] 吴伟,孙玮,刘菲,刘晓伟,刘淑英.医学模式变化与医学跨专业教育[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5,35(2):168-170.

[2] 王荣梅,史念珂,白锦兵,赵岳.护理学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跨专业学习态度的对比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J].2014,30(36):15-36.

[3] 刘禧,段云友,孙嗣国.美国医学教育的趋势及对我国医学生培养.中国高等医学教育[J].2010,(4):125-126.

[4] 庄淑梅,丰小庆.跨专业教育在临床医护操作技术课程中的实施.中华护理教育[J].2015,12(8):577-579.

作者:程筱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生物制药专业论文下一篇:安全工程概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