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形势下水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22-09-11

1 现行的水利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1.1 水资源市场构建不完善

水利自身有着一定的资源性和基础性, 同时还拥有一定的经营性与公益性等多方面的特点, 我们国家针对于水利经济的发展在很久的一段时间中主要都是把划经济原则当成是其自身发展与运作的基础, 只关注投入, 不注重产出;对于经济效益有所忽视。这就令当前的水价和其自身的价值存在差异, 这就严重制约了我们国家水市场以及水资源生产市场的快速发展。

1.2 不合理的水价

水资源自身的有效流动的引导形式就是通过水价去完成。使其能够为多种用水所需求的水价作为主要的指导, 水价可以有效的对水资源进行配置, 有效的实现水资源自身的合理使用;而且水价自身是不是合理也对生态系统的改善与水污染的防治是不是能够有效的进行产生制约。可是, 当前所采取的水价和成本价相比要低一些, 不能够有效的反映出其自身的价值, 也不能够很好的对当前的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分析, 然而针对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也缺少帮助。

1.3 缺少市场观念

在长远的计划经济下, 行政方式是解决水问题的主要手段。但是,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们不仅要求我们发挥行政手段的作用, 而且要合理利用各种经济手段, 调整当前的水力市场, 实现建设。在水市场竞争调整中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

1.4 单一投资渠道, 国家财政支持不足

水利工程的主要投资者是国家财政, 中国水利投资单一, 水平较低, 渠道不足等特点。有限的国家财政资源和重型施工任务导致了水利工程施工期延长, 甚至一些项目还没有完成对干渠老化现象的配套设施。

2 水利经济运行措施

2.1 水利的经济效益实现应该设置有效的水价机制

我们继续开展水价改革。首先要实行阶梯式测量系统的国内水价定价, 实行固定利率加价制度, 加大落实水价差价计算体系。另外, 水价的征收和计算也要相应调整。结合供水企业的成本和上游水价变动以及当地水利建设和供水成本作为调整供水价格的依据。然后建立水价管理制度, 有效利用水资源经济效益, 提高群众对节水意识。除了保护水源之外, 还要注意水资源的价值和治理成本的反映。

2.2 通过水利产业基金的构建, 积极的吸收社会资金

建立并且完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上的稳定提升机制, 建设并且健全小型农田水利专项资金民办公助的机制, 拓宽水利建设的基金渠道, 吸引了很多的社会资金。设立相关的水利科技等发展基金, 提升科研上的投入, 促进科技研发水平上的合理提升, 从而对现代化的水利建设给予保证。激励社会各类的主体完成有效的投资, 合理的发挥出市场体系的积极作用, 从而可以加大力度的得到水利建设所需求的资金。

2.3 财政投入是水利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水利经济的发展要求财政投入的持续的增加, 水利建设的快速进行需要资金直接的进行投入。针对财政支出和各级政府的投入的比例应该给予有效的确定, 需要省财政积极的进行好引导, 省财政府也需要给予地方一定的水利上的投入, 地方需要高校的使用省财政拨款, 真正的实现专款专用, 除了这些之外还应该强化配套的资金。县级财政有效的完成资金上的投入, 结合当前市场的需要, 对投资的重点进行确认。

2.4 不断完善相关监督机制

不断的对水利资产等相关监督机制给予完善, 从而使其能够对当前我们国家水利资产自身的合理经营给予充分的保证, 并且使其能够积极的提升我们国家水利资产的监管, 使其可以保证水利经济自身的稳定运营。真正的设置合理的水利资产监管体系, 首要要做的就是对各项水利资金进行评估。从而给予科学的决策。此外还应该强化水利投资上的监管, 提升成本建设和工期建设以及质量建设方面的监督力度。结束语

我们国家水利经济要想获得快速的发展还是应该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基础的指导, 合理的配置相关的资源结构, 真正的把社会效益和当前经济效益发展融合在一起, 实现水利经济自身的稳定发展, 在目前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里应该快速合理的对水利经济的地位给予提升, 真正的实现水利经济的科学和持续的发展。

摘要:从当前的水利经济发展情况我们不难看出水利事业发展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基础, 同时还是当前水利事业自身获得快速发展的主要构成部分, 只有水利经济健康发展才可以很好的促进水利资源的开发, 同时获得水利事业的快速进步。基于此, 本文主要针对水利经济自身的稳定发展给予相关的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水利经济,促推,开拓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肇.水资源系统工程[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2012 (26-38) .

[2] 王成环, 王洪太, 于明, 等.论水利经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3 (5)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压力管道在线检验的措施和方法下一篇:立足高考题把握新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