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外来务工工伤保险研究论文

2022-04-11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城市外来务工工伤保险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目前是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急剧转型的时期,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使用,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员增多。随着现代昆明的建设,我区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对劳动力市场形成了巨大的拉动力,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我区城镇。

城市外来务工工伤保险研究论文 篇1:

城市外来务工工伤保险研究论文 篇2:

务实创新 构建和谐

目前是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急剧转型的时期,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使用,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员增多。随着现代昆明的建设,我区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对劳动力市场形成了巨大的拉动力,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我区城镇。这个群体缓和了我区城市发展中劳动力供需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环境、城镇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社会就业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已经成为我区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管理好、服务好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营造社会和谐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研究,并走出新路子。

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是多方面的,但讲人的和谐是其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讲人的和谐就必须包括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他们的切身利益解决得好,就能使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解决的不妥,就可能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消极因素,甚至成为阻力。为了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环境这个重大的社会民生问题、社会焦点问题,实现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生活与城市共同发展的目的,五华区委、区政府与昆明市社科院联合成立了课题组。用新的理念新的方式展开专题研究,广泛听取了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建议和意见。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指导下,按照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创新服务管理体系,开拓性的建立了“以教育为根本、服务为主导、管理为支撑”的全方位面对外来务工群体的社会管理工作体系。

一、背景及现状

五华区作为昆明市的城市中心区,一直以来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在全省的市、县、区中处于领先地位。2004年昆明市区划调整后,五华区新增农业人口近6万人。传统农业人口的并入使“三农”问题成为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同时,随着现代新昆明建设的加速,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来我区就业、生活。目前,我区常住人口72万人,外来流动人口30多万人,大约每三个从业人员中就有一个是外来务工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已成为我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区重要的建设者和新市民,是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推动力量。他们推动了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运输业等产业发展;降低了城市劳动力成本,增强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比较优势;拉动了城市消费市场;加快了城镇化进程。虽然他们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外来务工人员仍然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从事着苦、累、脏、险等工作,但是他们的公民权利、合法权益却得不到有效保护。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参加社会保险比例低、居住条件差、患病就医难、子女教育难等问题非常突出。以上种种问题导致他们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 。由于他们缺乏自我管理与集体管理,法制意识淡薄,外来务工人员占道经营等治安事件时有发生。所以,他们在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参与者的同时,也成为了城区政府治安管理和各项专项整治工作的重点。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分散、流动性大、工作不稳定和综合素质差异大等原因,政府的管理难度很大。以往对外来务工人员只强调“堵”和“限”的单一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社会公共需求的变化,要求政府将公共服务职能与社会管理职能放到更加优先的位置。从“建设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转向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效能行政的合理、有效统一。如何让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的受益者,是社会科学和社会管理的重大命题,同时也是检验政府从“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行政能力提升的标准之一。

二、总体目标

争取通过五年努力,实现外来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谋生能力得到提高;外来务工人员接受教育、正常工作、自由生活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社会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偏见和歧视逐步消除;外来务工人员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遵守市民基本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犯罪率普遍下降。逐步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新五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平安五华”、“和谐五华”建设的重要保障。

三、建立教育、服务、管理三大体系

1、 全面推进,综合教育,充分体现“教育的针对性”

根据外来务工人员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文化结构、就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等方面的特点,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对象开展全面教育与专门教育相结合的经济法律、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社会保障、权益维护、子女教育、卫生健康等教育活动。通过教育培训引导他们掌握城市工作与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切实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率,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新五华、新昆明。

2、 正确引导,主动服务,充分体现“服务的主动性”

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主动服务、定向帮扶,把解决、预防侵犯外来务工人员切身利益的问题当作工作重点。消除各种歧视和不合理限制。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生活状况、生活环境和提高社会地位。让他们能够在城市中得到社会的关心和帮助,构建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使他们能共享五华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

3、 依法行政,有情管理,充分体现“管理的实效性”

不断探索适应新形式的管理办法。结合现有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服务意识,寓管理与服务之中。切实尊重和维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管理,增强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使各项管理工作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理解和支持,使管理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三级工作网络和八个工作平台

1、三级工作网络:

本着“精简、务实、高效”的原则,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网络化、规范化”的要求,整合、完善区级、街道(乡)和社区三级工作网络建设。分别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平台。在区一级设立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的,指导、监督并重的组织领导机构(即外来务工人员教育服务管理办公室);在街道(乡)建立职能部门与街道(乡)工作协调联动的工作网络;在社区通过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加强力量,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片区劳动保障和生活最低保障服务站的作用,形成高效的服务网络。

2、八个工作平台:

(1)劳动管理、监察部门、工商和税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用工的制导和监督。大力支持、发展合法诚信的中介机构,打击非法黑中介,改善外来务工人员进城就业环境。并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多渠道、多层次的外来务工人员岗前培训。

(2)教育部门要坚持合理引导,按照以全日制公立中小学教育为主,民办中小学教育为辅的原则,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3)司法部门要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工作。在外来务工人员聚居区建立法律援助中心、维权中心和人民调解组织的服务机构,推进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探索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服务和权益服务的有效途径及方法。加大维护外来务工人员权益的执法力度。

(4)公安机关要以创建“平安五华”为基础,努力解决治安问题,为辖区群众和创造安全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5)党、团、工会组织要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管理,积极吸收他们加入到党、团、工会组织中。同时,要把外来务工人员中的党、团员组织起来,发挥他们在外来务工人员教育服务管理中的作用。增强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6)医疗卫生机构和计划生育部门要合理利用公共卫生医疗资源,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作用。采取优惠措施,尽可能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等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

(7)社保、民政部门要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为框架和重点,初步建立外来务工人员综合社会保障机制。

(8)在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同时建立健全外来务工人员输出、输入地工作联动平台,引导并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合理有序的流动。

(二)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1、建立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

根据我区经济发展情况逐步加大区财政的投入,同时争取上级支持,多方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切实保证经费来源。

2、建立全面的信息管理机制

把计算机网络建设纳入外来务工人员教育、服务、管理体系平台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建立健全基本情况档案和数据库。

3、建立良好的政策保障机制

各职能部门要把各项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政策落实到位,并根据区情、社情推出一系列的率先举措。保障外来务工人员依法享有民主政治权利,使外来务工人员享有“普通市民待遇”。

4、 建立有序的协调运作机制

要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完善区属职能部门、街道(乡)、社区工作协调机制。真正把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5、 建立严格的激励考核机制

各部门要完善基础管理,制定工作目标,实行量化考核,严格奖惩兑现。使我区外来务工人员教育、服务、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正常化、制度化的轨道。

五华区把建立健全外来务工人员教育、服务、管理体系作为构建“和谐五华”、“平安五华”、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系统工程的重点。把这一体系的建立作为我区有史以来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政府执政能力的提升工程。以实际行动给予外来务工人员真诚的关爱,在全社会形成理解、关心、保护外来务工人员的良好氛围,为他们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环境。切实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环境,使我区成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创业乐土”和“生活乐园”,为五华区经济社会的又快又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昆明市五华区区长)

作者:罗建宾

城市外来务工工伤保险研究论文 篇3:

重庆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与收入情况的调查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动力。随之而来的情况便是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希望能在城市里找到一份工作。本论文以重庆市外来务工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了抽样问卷的调查形式对重庆市部分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与收入情况进行了调查。在进行实地调查获取相关数据并加以分析过后,我们在论文中阐述了外来务工人员在就业与收入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有效的改进方法。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希望能给外来务工人员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外来务工;就业;收入

重庆市是农民工大市,目前全市农民工总量将近800万人,不仅农村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趋势明显上升,而且很多其他省份的农民工也纷纷来到重庆发展。重庆统计年鉴中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2008年市外外来人口数是84.50万人次[1],2012年已经增加到135.50万人次[2],市外外来人口数连年上涨,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在重庆已经占很大一部分,这也更说明了对外来务工人员这个特殊群体进行调查的重要性[3]。

一、重庆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特征

我们通过走访发放调查问卷以及询问的方式,走访调查了100名外来务工人员,区域涉及重庆市南岸区、渝中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等,涉及的行业有住宿和餐饮行业、建筑行业、加工制造行业,以及其他行业。其中建筑行业有28人;加工制造行业有25人;住宿和餐饮行业的有22人;其他行业的有25人。

1.男女比例。从调查结果来看,重庆市外来务工人员性别差异不大,男性约占49.00%,而女性略多于男性,约占51.00%,这正与女性外出就业机会大于男性的规律相一致。

2.文化程度。重庆市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大都集中在初中,约占60.00%;而小学及以下的仅占15.00%;高中及中专学历的也比较少,约占21.00%;而大专及以上的更只有4.00%的比例,所以总体来看,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3.年龄构成。重庆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年龄基本都在18岁以上,各个年龄段也比较均衡,其中21-25岁的人数最多,约占28.00%,这与受教育程度大都集中在初中是相对应的;26-30岁、30-40岁的人数次之,分别约占25.00%、24.00%;而18-20岁、40岁以上的人数偏少,分别占10.00%、13.00%。

4.对法律的认识。由于重庆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比较分散,所以他们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也不一样。51.00%的人认为法律重要但不运用,他们虽然知道法律可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当他们遇到侵犯自己权益的事情时,却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权。甚至有20.00%的人认为法律可有可无,与自己无关;仅有18.00%的人认为法律重要且以此维权,所以重庆市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整体比较淡薄,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律教育。

5.参加保险情况。由问卷调查得知:参加保险的人极少,约有55.00%的人没有参加任何保险;约有10.00%的人参加了工伤保险,这也许与其从事与建筑相关的职业有关;其次,鉴于社会保险的普及率较

高,有20.00%的人员参加了社会保险;而关注度极高的医疗保险的比例却相对较少,仅有10.00%;参加了综合保险的更是只有5.00%,说明外来务工人员对自身健康的关注还有待提高。

二、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就业情况分析

1.打工年限。重庆市外来务工人员的打工年限在2年以下的约占25.00%;2-3年、3-4年的人数相差无几;而5年及以上的最多,占比达到了54.00%。而这其中又以建筑业的居多,并且建筑业打工年限在5年以及以上的大部分都是年龄在40岁以上的。

2.获取就业方式。重庆市外来务工人员的获取就业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亲戚和朋友的介绍,这两种获取就业方式的占比达到了63.00%。剩下的则是通过中介介绍和人才市场寻找,分别约占16.00%、21.00%。

3.工作时长。重庆市外来务工人员平均每天工作的时长集中于10-12个小时,占比为46%,平均每天工作时长在8-10小时的次之,约占44.00%;平均每天工作时长在12小时以上的只占小部分,约有10.00%;平均每天工作时长在8小时以下的则没有。我国法定的工作时间是每天8小时,而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平均每天工作的时间位于10-12小时,远超出8小时的规定。

4.居住地点。约有51.00%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在工作地提供的住宿;在外租房或住亲戚家的分别占23.00%、21.00%;剩下一小部分则是自住购房和其他。在调查中,我们给出了“政府廉租房”这一选项,然而出乎我们意料的是,竟然没有一个人居住于政府廉租房,这表明我们的政府在这一方面应该加大关注力度与投入。

三、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收入情况分析

重庆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平均月收入集中于2000-5000元,占比达到了88%。其中2000-3000的约占43%,3000-5000的约占45%。另外有4.00%的人的月收入达到了5000以上,而这部分人所在的行业都是建筑行业。月收入在3000-5000的人中,建筑行业和加工制造行业也占了绝大部分。而住宿与餐饮和其他行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平均月收入则多处于2000-3000这个档次。但是仍有6.00%的人,月工资在1000-2000;甚至有2.00%的人的月工资在1000以下。这表明重庆市外来务工人员的薪资水平并不是很高。

四、关于进一步推进和保障农民工就业的建议

1.好农民工培训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4],政府各职能部门要统筹规划、分工负责;根据企业和农民工的实际培训需要,整合培训资源、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农民工培训资金。与此同时,要加大政府培训投入,增强培训能力,使得经过培训的农民工都能够掌握一项使用技能,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

2.扩大就业信息的流动。加强地方政府与企业的联系。企业可以联合重庆工会举办专场农民工就业招聘会,从而将就业信息最大程度的传递给农民工,现场进行交流服务,帮助意向性农民工就业;同时还可以下乡送岗活动的推介会。开创专门的网站和电视频道对市场的走向和利润较为丰富的行业进行相关的报道;同时政府可以提供相关方面的联系方式,从而最大程度上的加大推广的有用性。

3.提高法律的宣传和培养。政府要加大对农民工的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于关于农民工自身最基本利益的法律要进行重点的培训,让他们在了解法律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同时可以向农民工进行免费的法律援助和咨询。

4.进行良好就业观念宣传,同时鼓励和引导农民工自主创业。政府要加大宣传,让市内人民树立平等的就业观,合理看待不同岗位上工作的人,同时要尊重不同岗位上的人[5]。通过国家的强制性手段打击损害农民工利益的中介和一些信息平台的提供者。利用不同的形式为农民工创造创业机会,与此同时提供相应的政策、贷款和税收方面的优惠,还可以提供技术、土地及劳动力的支持和引导。(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项目:2014年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结题成果。

参考文献:

[1] 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重庆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 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重庆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 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重庆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4] 国办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j].国务院办公厅文件,2010(11).

[5] 胡奎.引导鼓励扶持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j].中国黔西南,2012(5).

作者:王环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城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研究论文下一篇:移动互联网一体化服务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