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资讯图书馆空间设计论文

2022-04-14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公共资讯图书馆空间设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街、镇公共图书馆是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一部分,其着眼点和着力点是服务基层,面向公众,目的是为广大基层民众提供便于就近学习,营造一种浓厚、积极、健康向上生活方式的知識殿堂。街、镇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离不开法律保障、图书馆事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推进市、区二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也有较大的支持,由此可见,街、镇公共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不言而喻。

公共资讯图书馆空间设计论文 篇1:

公共图书馆社会职能创新的思考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图书馆职能;社会职能;职能创新

摘要:文章阐述了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分析了目前阻碍我国公共图书馆社会职能发挥的障碍,探讨了公共图书馆社会职能创新的动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公共图书馆社会职能创新的途径。

1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

传统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由国际图联1975年概括为以下四条:一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二是开展社会教育;三是传递科学情报;四是开发智力资源。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民众的精神需求不断提高,公共图书馆又被赋予了一些新的职能。2001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图联共同出版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书中将公共图书馆的任务作了下列描述:公共图书馆的基本宗旨是透过提供各种形式的资源与服务来满足个人和团体在教育、资讯和个人发展,包括娱乐和休闲等方面的需求。它们向个人提供获得广泛多样的知识、思想和见解的途径,为社会的发展和维护担起重要的作用[1]。这个权威性文件确定了图书馆具有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要的文化休闲职能。

通常情况下,公共图书馆的五个社会职能在现代公共图书馆中都有涉及,只是每种职能在个体图书馆中,因其所处的时期、地位和服务对象等不同,所占的比重各有不同。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整体上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的侧重也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当然,有些职能是相对稳定而不易变化的,如保存人类文化遗产职能。有些职能,曾经是图书馆的主导性职能,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些职能服务可以更为容易地通过网络等其他途径来实现,如社会教育职能、传递科学情报职能等。当前公共图书馆大变革环境下,图书馆在积极拓展服务方式,延伸服务内容,发挥更好的职能作用的同时,这些职能在公共图书馆的地位也应该适时做出调整。而对于那些没办法通过网络来获取,只能在现实环境中实现的职能,如在我国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最受忽视的文化休闲职能,则应该给予更高的地位,发挥其更大的价值[2]。

2我国公共图书馆社会职能发挥的障碍

2.1理念的滞后

公共图书馆虽然实行了免费向公众开放的服务制度,但很多图书馆仍然固守传统服务理念,采取“坐等读者上门”的被动服务方式,为读者提供静态的借阅服务。在人们心中,公共图书馆更类似于古代的藏书楼,在人们的生活中仍然处于边缘化和模糊化的状态,更多地发挥了保存书籍的作用,没有浓郁的读书氛围和人性化的服务,使得图书馆信息资源传递、分享和交流的职能受到一定程度阻碍,更不具备文化休闲的场所设施,不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精神享受。这一现象在基层公共图书馆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2.2经费不足

公共图书馆的经费来源主要依赖于地方财政拨款。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流价值取向下,地方政府往往向经济建设倾斜,对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支持力度明显不够。这就导致了不少地方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县、市级以下的基层公共图书馆经费不足。而且我国城乡之间、馆际之间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不均衡,经费差异较大。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存在着很大差距。一些基层公共图书馆更是捉襟见肘,馆舍条件差,事业经费只能维持正常的人员待遇和公用经费支出,很难有余力开展文化活动,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更是难以有效地发挥。

2.3馆藏资源有限

拥有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馆藏资源是公共图书馆赖以存在的基础。但由于购书经费有限、资源价格不断上涨、馆舍空间有限等原因,公共图书馆普遍馆藏规模不大,馆藏纸质资源更新能力不足,不能有效地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从而导致读者的流失[3]。与此同时,在数字化资源大行其道的今天,很多公共图书馆没有发挥其存储、传递信息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没有主动、有效地采集网络化、数字化资源,图书馆信息传递方法仍然是传统的外借和阅览,加之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又面临着许多新兴的、强有力的竞争者,如环境舒适、资源新颖的书城、书吧等,导致公共图书馆的信息传递职能、教育职能、文化休闲职能大打折扣,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2.4软硬件基础设施设备滞后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并行的发展趋势已不容置疑。管理系统、联机检索系统、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厅、学术专区、会议厅等现代化的软硬件设施设备不仅能够实现图书馆的业务办公自动化,也给读者带来了便利、舒适的享受。然而从整体上来看,除了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外,基层图书馆现代化基础设施和设备仍然十分简陋陈旧,技术力量薄弱,能够提供现代化服务的软硬件设备不足,阅读环境和氛围不足以吸引读者的兴趣,文化休闲设施更是满足不了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不利于公共图书馆各项社会职能的发挥。

3公共图书馆社会职能创新的动因

3.1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

首先,信息载体形态日益增多,各种电子出版物层出不穷,打破了传统纸质资源一统的局面,形成了纸质文献与数字化文献共存的格局;其次,伴随着信息载体的多样化,信息的搜集、组织、加工、传递、使用等信息处理环节工作也发生了变革,信息服务方式由手工向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给图书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图书馆必须突破被动状态,创新社会职能,适应信息化的需要,努力为读者提供现代化、数字化、深层化、个性化的服务。

3.2信息市场观念的渗透

伴随着信息社会化需求的增多,信息市场观念逐渐渗透,涌现出许多新兴的信息服务机构。这些信息服务机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读者提供许多个性化、深层次的信息需求。而反观以传统图书借阅服务为主的公共图书馆,只能提供被动的、僵化的、浅层次的信息服务,不能满足读者日益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信息市场观念的渗透,动摇了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体地位,给公共图书馆带来了严重的生存危机,成为了公共图书馆社会职能创新重要的动力因素。

李正馨:公共图书馆社会职能创新的思考李正馨:公共图书馆社会职能创新的思考3.3读者需求的日益提高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公共图书馆成为社区文化信息中心和文化中心,读者对公共图书馆的需求正在向多元化、智能化、特色化、休闲化的方向发展:不仅要求拥有丰富多样、结构合理的馆藏纸质文献,还要有丰富便捷的多媒体电子资源;不仅要求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馆舍结构,还要求具备现代化、智能化的设备设施;不仅要图书馆提供传统借阅形式的静态服务,还要提供个性化、动态化的特色服务;不仅要求有舒适的阅览环境,还要求具备交流、活动和文化休闲的人文场所……读者是公共图书馆存在的根本,读者需求的日益提高成为公共图书馆社会职能创新的根本动因,公共图书馆必须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发挥新的职能作用,以此来满足读者需求。

3.4我国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公共图书馆事业是全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发挥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文化休闲等的职能作用是全面提升公民综合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应长期遵循的一项重要方针。一方面,公共图书馆优化馆藏资源结构,开辟讲座、展览等新的知识交流服务,创新社会教育职能,提升大众文化素质,是促进社会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具有公益性、均等性的性质,其开展社会文化活动、带动文化普及、致力于弱势群体服务等职能是满足公众社会文化活动需求,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

4公共图书馆社会职能创新的途径

4.1创新服务理念

公共图书馆要想变革服务信息服务内容和方式,充分发挥社会职能,首先要创新服务理念。具体来说,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理念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要实现从以书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树立用户第一、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公共图书馆所有的业务流程都要围绕读者需求来展开,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要从服务读者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安排,尽可能将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做得更为细致、更为人性化[4]。要树立“藏用结合,以用为主”的服务理念。传统公共图书馆在文献管理上重藏轻用,给读者自由、便捷的使用馆藏资源带来了障碍,现代公共图书馆必须积极拓展服务手段,完善信息服务职能。例如,公共图书馆可以设置自助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以及流动图书馆等多种形式,同时配合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服务方式,以方便读者使用图书馆信息资源为目标,满足不同群体读者多元化的信息需求。要由被动、静态服务向主动、动静结合服务转变。图书馆的工作不能再停留在传统借还图书的基础服务上,而应该主动把握用户需求,在传统静态借阅服务的基础上,增加讲座、展览、IC空间等动态服务内容,为读者提供高层次、多方位的服务,从而更好地发挥公共图书馆“信息中心”“文化中心”的作用。

4.2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如前所述,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经费投入不均衡,东西部之间、顶层与基层之间差距明显。要实现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均衡发展,促进公共文化事业的共同进步,就要在政府的主导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大各级财政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加大对西部地区图书馆及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帮助基层图书馆改善基础设施,丰富馆藏文献,建立和健全长效的公共图书馆经费保障机制。公共图书馆也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分配经费的使用,努力实现经费使用效益最大化,保障公共图书馆的稳步发展。

4.3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

具体来讲,公共图书馆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采集数字化资源,打造馆藏资源的多元化格局。目前,商业化的数字化资源层出不穷,包括全文数据库、电子刊物、电子图书、多媒体视听资料等,公共图书馆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削减纸质资源,增加对数字化资源的采集,并尽量保持数字化资源的丰富性、连续性、新颖性,从而满足读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深层次开发信息资源,自建专题数据库。公共图书馆可以结合自身馆藏优势及读者需求特点,选择某个专题,组织、开发相关信息资源,打造出一个涵盖这一专题的最专业、最全面、最准确、最新颖信息资源的特色文献专题数据库,满足读者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在全国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要积极参与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实现数字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并且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如演播、展览、流动站等方式,真正让数字文化服务惠及大众,缓解广大读者对文化资源日益增多的需求。

4.4拓展服务方式

首先,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借助于计算机、通讯、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拓展和延伸读者服务工作,例如利用馆藏目录查询系统、文献传递系统、个人图书馆管理系统、信息导航、网络咨询、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等开展服务工作,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还应建立手机图书馆、开通图书馆博客、微博、微信等,通过公众热衷的新兴媒介来做好读者服务工作,不断地推动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朝着现代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其次,公共图书馆还应积极开辟报告厅、展览厅等专门的服务场地设施,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来拓展服务方式,例如举办学术报告会、真人图书馆、艺术展览、音乐鉴赏、教育培训等。这种群体性的文化教育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往往能够体现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4.5完善公共图书馆的文化休闲职能

公共图书馆即可以成为整个社会群体研究学术、传播思想、教育人才的重要基地,也可以成为公众文化休闲的舞台[5]。公共图书馆的文化休闲职能的社会效益越来越明显,图书馆可以通过营造文化休闲环境、设置文化活动设施,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等方式完善这一职能:营造文化休闲环境。不同于其他娱乐场所,公共图书馆是一个融大众休闲文化与高雅休闲文化于一体的高品位休闲场所。因此,在馆舍结构、装修设计、功能布局、生态环境等各方面都要融入人文思想和艺术气息,营造出自由、轻松、舒适的休闲文化氛围,置身其中能够让人感到身心的放松和愉悦。设置文化活动设施。公共图书馆可以结合自身条件,设置学术报告厅、演播厅、展览厅、朗读室、多媒体放映厅,以利于开展专题讲座、文化展览、朗诵、多媒体视听等文化活动。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还可以开设咖啡厅、“书吧”、茶室、健身房甚至餐厅等新型文化娱乐设施,满足读者一体化的需求,吸引更多的读者进入图书馆,尽情地体验阅读、交流、文化活动带来的精神享受,在人文主义氛围中得到心灵和智慧的升华。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公共图书馆除了可以利用已有的文化休闲场所、设施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外,还可以针对特殊需求人群开展多种多样的特色服务,例如开展休闲阅读推广工作,采取集体讲座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引导读者有计划地开展读书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开展诸如书法绘画展、知识竞赛、诗歌朗诵等多种多样课余活动等。这类特色活动能使读者增长见闻,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4.6加强队伍建设

图书馆馆员队伍在公共图书馆社会职能发挥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公共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创新也给图书馆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一方面,公共图书馆要积极引进懂业务、懂技术、懂管理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并加强对新进人员的培养和锻炼;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还要加强馆员的业务培训,使其转变传统服务理念,全面提高整体队伍的计算机技术水平、信息管理与组织水平、信息检索水平、信息咨询水平等。只有在人才队伍素质整体提高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地满足用户需求,公共图书馆才能突破创新发展的瓶颈,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职能作用,实现信息服务最佳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吴慰慈,邵 巍.图书馆学概论[M].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

[2]吴一舟.关于公共图书馆主导性职能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10(5).

[3]许尧尧.读者需求下的公共图书馆职能分析——以重庆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4(8).

[4]陈峥.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19).

[5]党莉.公共图书馆文化休闲职能浅议[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编校:严真)

作者:李正馨

公共资讯图书馆空间设计论文 篇2:

服务基层,面向公众

摘 要:街、镇公共图书馆是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一部分,其着眼点和着力点是服务基层,面向公众,目的是为广大基层民众提供便于就近学习,营造一种浓厚、积极、健康向上生活方式的知識殿堂。街、镇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离不开法律保障、图书馆事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推进市、区二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也有较大的支持,由此可见,街、镇公共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不言而喻。

关键词:街;镇公共图书馆;法律保障;城市化进程;社会需求;拓展服务

街、镇公共图书馆,顾名思义就是以所在街、镇为区域,面向本街、本镇公众设立和提供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如果按照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公共图书馆标准》的规定:“每5万人应有一座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藏书量最少3册,一座图书馆服务辐射半径为4公里” 的行业标准来设置的话,现阶段我国街、镇公共图书馆的数量和现有藏书量均难于达到要求。我国街、镇公共图书馆事业的现状已引起政府部门和不少图书馆学专家、学者的重视,加快街、镇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本文就街、镇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街、镇公共图书馆建设需要相应的法律保障

公共图书馆立法是我国公共文化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走在公共文化法制建设的前列,而地方性公共图书馆立法在我国公共图书馆立法中又先行一步。截至目前,我国省域地方性图书馆立法已经有6部;省域地方性公共图书馆政府规章已有4部。这些地方性公共图书馆法律或规章对街、镇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均有涉猎。《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于1996年11月颁布,是我国较早的地方性公共图书馆法律章程,其第八条就规定:镇、街图书馆的建筑面积应在100平方米以上;第二十四条规定“街道(乡、镇)图书馆的经费,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予以保证,区(县)人民政府给予适当的支持。” 2013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四川省公共图书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推进本级公共图书馆设立分馆或者服务点,整合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村(社区)文化室(中心)、公共电子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资源、形成覆盖城乡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是我国第一部省会城市公共图书馆立法,于2015年5月1日起施行,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院长程焕文教授评价该条例“条款数量最多,内容最全面,理念最先进,理论最科学,既充分体现了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的文化政策与理念,又广泛借鉴了国内外的有益经验,结合了广州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实际,堪称我国地方性图书馆法规的典范”。《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有一个突出的亮点,是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心馆与总分馆相结合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模式,即市图书馆为公共圖书馆中心馆,区人民政府负责建设区公共图书馆;区公共图书馆为区域总馆,街、镇公共图书馆为分馆,将街、镇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提升至区一级政府,由其承担建设街、镇公共图书馆的职责,统一调配资源;条例还规定,区域总馆和街、镇公共图书馆的总藏书量要实现人均3册公共图书馆藏书和年新增藏书0.2册;另外还规定区域总馆和镇、街分馆合计达到每千人建筑面积为应当不少37.5平方米以上,基于这一点,本人认为在区级图书馆馆舍面积已经固定的情况下,不足的部分当然是要通过建设一系列街、镇公共图书馆来弥补。《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所开启的立法思路和指导思想,有助于确保本地区街、镇公共图书馆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助于全面推进构建覆盖全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有助于实现和保障民众享有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对以保障公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的公共文化立法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二、街、镇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是图书馆事业和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前主席戈曼(Michael Corman)誉为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 最活跃的研究学者,在他的核心价值论里对公共图书馆的使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概括起来就是在自由平等且毫无歧视与偏见的情况下,提供给公众信息与知识,公众亦可在个人权益保护的情形下,自由地获取信息与知识。我国政府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里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原则”,这一观点与戈曼(Michael Corman)论述的公共图书馆使命与意义相吻合,“普遍服务原则”和“平等服务原则”是国际公认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近几年,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虽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其主要原因是类似街、镇公共图书馆的缺失,大量潜在的读者因公共图书馆资源使用不便而没有享受到“普遍服务原则”和“平等服务原则”所带来的权益。另外,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之一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转移,农村人口日益减少,城市居民越来越多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2015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人口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比上年增1805万,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比上年减少1095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数的54.27%。这种大量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的态势仍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产生了大量的城市新移民,这一群体同样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在新的城市里求生存、求发展,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需要城市文明的滋润,但由于他们的社会交际面窄,生活状态较为封闭,加上工作岗位的稳定性差,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街、镇公共图书馆面向城市新移民,向他们无偿提供知识和文化娱乐,既可以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丰富他们的业务知识,筑牢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又可以为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找到归属感提供有力的帮助。其次是服务老人读者。在城市、特别是在广州这样的大都市,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为突出,据统计2014年底广州市户籍老年人口超140.6万人,老龄化率达16.7%,同样是老龄化率,北京21.2%,上海28.8%,天津20.01%,预测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老龄人口将以每年约5%的平均速度增长。按照国际惯例,60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即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由于自身特点,容易沉迷麻将,容易被各种封建迷信或者骗局所包围,街、镇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优势,让优秀的文献资源吸引他们,创造条件为他们开设合适的各类讲座,让他们真正享受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的健康人生。街、镇公共图书馆的显著特点是公共服务重心下移、布局灵活、注重基层、就近便利,能够以市民为本,让市民在无围墙的学校里看书读报,了解政策、消化情绪、增长知识,获取信息,培养情操,能最大限度地贯彻公共图书馆均等、全面、协调、和谐的发展理念和服务理念。

三、街、镇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有效拓宽了市、区二级图书馆的服务领域

我国市、区二级图书馆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现已初具规模,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热情有较大提高,文献借阅量、读者进馆人次都大幅度增长。但正如前文所说,尚有大量潜在的读者因公共图书馆资源使用不便而被排除在外,这就让我们有所担心,如果政府投资兴办的公益文化事业不能为多数人服务,就有投入削减、行业萎缩的隐忧,靠大量投资兴建的市、区二级公共图书馆就会受到质疑。在这样一种现实压力下,市、区二级公共图书馆有必要把视野调低,适当地转变服务模式,探寻新的突破口,以自身的人才优势、资源优势为依托,把服务拓展到基层,积极参与街、镇公共图书馆的业务建设,利用街、鎮公共图书馆的网点布局和服务为本馆繁重的工作量进行合理分担,因为只有这样,市、区二级公共图书馆才能进一步提高社会效益。具体工作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参与街、镇公共图书馆新馆建设。市、区二级公共图书馆在新馆建设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以广州市为例,近几年广州市图书馆、越秀区图书馆、黄埔区图书馆等先后择址新建,积累了一定的新馆建设经验,相信基层政府在人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支持下,按照《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的要求,市、区二级公共图书馆的行家们面对街、镇公共图书馆馆址的选择与论证,馆舍的设计和布局都会作出科学的决策,前期建设中遇到的困难都会迎刃而解。2、参与街、镇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据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副教授唐琼博士调查,数据显示到2015年初,广州市现有街、镇公共图书馆169个,面积之和超过64000平方米。广州街、镇公共图书馆与我国其它地区街、镇公共图书馆大体相同,馆舍大部分设在基层文化站,虽然有专人管理,但管理员的业务素养参差不齐,比如在计算机系统出现问题时,有的靠自身力量难于解决,为此,市、区公共图书馆应成立街、镇公共图书馆计算机技术职能部门,设置热线联系,制定问题解决预案,在正常运作方面给予及时和有力的支持;另外,在建设前期应将街、镇公共图书馆的网络服务引入到全市通借通还系统里,实现馆际互借,以满足数字资源的利用和纸质资源的就近借还。3、向街、镇公共图书馆提供文献资料、视听资料。街、镇公共图书馆当前的困境之一是资源服务落后,缺少书刊和视听资料。市、区二级公共图书馆有必要投入适量的新书刊和视听资料,或者将一些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较高的剔旧图书充实到街、镇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库里;在一些工厂、企业比较多,有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地段设置的街、镇公共图书馆,要有针对性地多提供技术技能、生活服务类方面的文献,街、镇公共图书馆的资源丰富了,就能激活现有的空间和人力,更重要的是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从而推进馆部工作的良性发展。

街、镇公共图书馆具有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服务性等特性,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载体,是形成全民价值共识、行为准则的活动场所,是体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载体。街、镇公共图书馆建设有可能是未來一段时期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热点。

参考文献:

[1]吴红兵.城乡图书馆一体化建设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2(10):37-39.

[2]潘燕桃.彭小群主编.《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解读.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D927.651.216.5].2015.8.

[3]程焕文.《全面履行政府的图书馆责任充分保障市民的图书馆权利》[J].《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解读.2015.8:137-143.

[4]刘洪辉.《以实现均等化为目标推动城市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J].《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解读.2015.8:143-152.

[5]邱克恩.图书馆核心价值与“主流社会规范”[N].新加坡联合早报.2014-7-25.

作者:杨腾洪

公共资讯图书馆空间设计论文 篇3:

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研究

关键词:新时代;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公共图书馆创新发展的变革趋势越来越明显。如何做好新时代背景下自身的改革优化,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合理规划是公共图书馆建设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而当务之急是明确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并做好相应研究,以期实现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带动公共阅读。

1公共图书馆发展论概述

在探讨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之前,笔者认为必须对图书馆未来发展现有理论进行梳理。当前公共图书馆界普遍认同的公共图书馆发展论具体内容如下:公共图书馆将在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功能将持续得到强化,公共图书馆将在优化改革后进入发展的新时期,更好地服务于读者及国家文化建设。具体体现在:一是公共图书馆将成为市民的“第二起居室”,传统图书馆的内涵和外延将得到相应的延伸和拓展。二是网络融入图书馆建设与服务中,公共图书馆得以与新时代、新技术相融合,转变传统的单向交流方式,与读者的交流和互动更加密切与便捷。三是公共图书馆以书为中心的工作方式将被以读者为需求的服务方式所取代,公共图书馆的边缘化问题得到解决,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与关注度得以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未来发展,不仅仅是实体的公共图书馆建设、发展与服务,更包含以数字图书馆为代表的虚拟图书馆服务,而数字图书馆建设是大势所趋。

2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

2.1实现了公共图书馆传媒平台的有效整合

公共图书馆在发挥传统媒介优势的基础上,借助新兴的社交载体、网络平台,主要是微信、微博、图书馆网页等媒介进行多方面的宣传推广,可以提供多渠道的便捷性阅读指导服务。公共图书馆建设中引入新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弥补传统媒介互动及时效性不足的缺陷,促进读者的交流互动,实现媒体平台的整合搭建。公共图书馆传媒平台的有效整合是多层次与多维度的,实现了全方位公共图书馆社会意义的解读与诠释,为公共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活力。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开设微信公众号,在向用户发送图书馆新闻资讯的同时,以辅助技术推送相应的音视频资料,让读者获得视听方面的阅读体验,凸显公共图书馆的特色,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更能吸引读者。定期的微信推送,能够引导读者养成合理阅读的习惯,同时,微信作为强大的移动终端,凭借服务器及程序等功能,将带动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平台与用户移动终端设备收集公众平台的关联,读者借助微信可以自主完成文献的检索与下载,公共图书馆服务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移动化服务更加高效便捷。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在综合考量大众文化认知实际的基础上,大胆使用网络语言,尝试个性化的表达,增强与读者的互动,实现以微博为载体的公共图书馆营销。不同用户的兴趣爱好也不同,因此其閱读需求趋向分类明确,公共图书馆可以基于用户多元及个性化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阅读服务,提升微博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实现公共图书馆社会影响力的提升。微信和微博只是公共图书馆传媒平台载体的组成部分,在未来的发展中,公共图书馆将整合多种传媒平台实现服务及影响力的持续提升。

2.2依托互联网实现各种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在大数据时代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理应适应环境趋势,不断探索大数据应用,重点做好大数据的有效采集与精准分析,为读者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反馈性的服务。公共图书馆数据来源包括业务数据、管理数据及网络数据等,其中业务数据和管理数据主要是公共图书馆内部业务环节及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而网络数据来源于网络,是在线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如常见的网站数据、微博微信数据、网页数据等。公共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做好这些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做好各种数据的汇总及保存,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与加工,最终将分析整理好的数据按照合理的分类有效地存储到数据库。随着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深入发展,这些数据将显示出更多的服务价值。目前,我国很多公共图书馆已经开始关注并着手于大数据技术的融入和应用,借助大数据的分析做好图书馆读者人数、分布及借阅情况的实时监测。未来公共图书馆将在大数据采集与分析上重点发力,通过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了解读者的多元化、个性化阅读需求,获知读者的阅读趋向与习惯,为读者提供专业、精准的阅读服务,同时带动馆藏文献采集的合理有效性,指引公共图书馆做好图书资源采购及馆藏位置的调整。关注大数据技术,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和价值是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2.3构建自由分享的文化生态圈及创客空间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将越来越普及和成熟,互联网技术融合生态文明,衍生出分享经济的理念,而这也将是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使用而不占有,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资源的真正优化配置。公共图书馆在未来发展中将基于共享理念实现生态文化圈的打造。在精神文明层面,读者可以把相关的经验、独有的技能及文化价值等精神文化产物,借助网络传递到公共图书馆,实现公共图书馆社会效益的提升。如果说经济层面的利益可以依靠经济价值实现自由流动,那么文化服务领域借助文化共享可以产生自生机制。公共图书馆应当为分享理念提供载体支持,让读者在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活动中实现真正的文化分享,建立起公共图书馆生态文化圈,实现信息的流通和读者、公共图书馆及社会分享期待的实现。作为分享平台,公共图书馆必须关注社会个体,理解并响应每一位读者或潜在读者的需求及行为,实现生态文化圈的协同发展和协调发展,同时发挥自身的推动力和控制力,实现社会各行业的有机循环,实现文化的跨界合作与共享。

刘亚莉: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研究创客空间本质上是生态文化共享圈的延伸,打造“互联网+创客空间”也是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很多公共图书馆已经开始建设创客空间。公共图书馆通过打造24小时线上讨论平台,涵盖创沟通、创书目、创集市、创课程和创预约五大栏目或更多栏目,有助于读者的在线交流和探讨,有助于读者进行课件学习、自主书目检索、文献远程获取和读者各种作品的展示分享等。公共图书馆打造创客空间,可以实现网上交流与线下互动的融合,培育一批具有文化研究能力及文化创造能力的创客典范,让他们在公共图书馆特定的创客文化氛围中进行创新创造,实现阅读与创新的融合,带动文化的研究创新和公共图书馆的学术探讨和文化交流。可以预见,未来创客空间的内涵将不断扩大,持续激发读者的创造力,实现公共图书馆多元文化氛围的营造。

2.4凸显服务的特色化并实现人文阅读指导

公共图书馆必须时刻关注读者的需求,坚持以读者为中心,真正做到人本主义理念的贯彻落实。信息时代,信息极大丰富,信息发布渠道也更加多元,公共图书馆泛化的趋势更加明显,读者阅读方式和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对公共图书馆提出了个性化及特色化的要求。公共图书馆要想满足读者的需求,必须做好人本关注,必须挖掘特色,走特色化建设发展之路。未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会更大,囊括文化、知识、人文关怀、娱乐等多个方面,能够实现服务的一体化。公共图书馆不仅是知识储存与阅读服务的场所,还是人际交流的有效场所。伴随其文化功能的优化,公共图书馆也将联合文化馆、博物馆等提供更加丰富的阅读服务,带来更优质的服务体验。个性化服务使图书查询、图书预定、图书归还等业务可以无缝对接无线客户端,读者只需要根据使用提示,就可以轻松预约服务;扫码借阅,读者就可以自由选择海量电子图书。此外,公共图书馆还实现了个性化的阅读定制,读者通过添加收藏、标注标签等,可以及时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这些个性化、贴心化的服务也是公共图书馆特色化建设的主导方向,只有在特色化建设中彰显人文特色,在人文服务中凸显自身特色,公共图书馆才能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3結语

目前,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经费和人才资源的制约,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又给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公共图书馆只有转变思路,做好数据的分析整合和传媒平台的融合搭建,构建创客空间和生态文化共享圈,不断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始终坚持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服务性质,做好新形势下的重新定位与转型发展,才能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提升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和读者满意度,实现公共图书馆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蔡箐.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编制与实施实践研究:以深圳图书馆为例[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7(4):32-37.

[2]张磊,尹士亮.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公共图书馆发展论述及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6):12-17.

[3]李清.浅谈公共图书馆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以河南省图书馆为例[J].考试周刊,2017(50):189-190.

[4]褚梦云.现代城市公共图书馆功能复合下的空间设计研究[D].长春:吉林建筑大学,2017.

[5]陈丽琳.虚拟图书馆和社区与公共图书馆的未来分析[J].大众文艺,2016(20):216.

(编校:崔萌)第38卷第10期河南图书馆学刊2018年10月

收稿日期:2018-09-23

作者简介:于竹军(1961—),山东省图书馆副教授。

作者:刘亚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山区发展特色农业机械化论文下一篇:建筑电气设计中节电措施论文